小学语文教案通用[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局部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办。第二局部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分,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小朋友内心世界。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同学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同学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身的内心感受。
【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同学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同学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建议】
1、本课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由的同时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紧扣“发现”一词,自行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即“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结果怎样?”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
2、本文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真实可感,又极具情趣。教学中引导同学进行赏析评价,教学后可引导同学借鉴课文写法,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同学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回忆自身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鼓励质疑。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要想学习好该怎么做?(有疑问向老师请教)
2.是的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节课就让我们比比谁会提问?谁的进步大?
二.板书课题,质疑学问。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童年的发现》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你读了课题后有何疑问?
2.学生汇报:(重点问题: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童年时的“我”发现了什么?
⑴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⑵体会:①“几岁的时候”“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无不显示着“我”这个发现多么不平常,多么出色,乃至现在说起来还为这个发现自豪不已。
②第2自然段中说,“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犬笑”,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九岁的儿童,竟然能独立思考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这简直是常人无法相信的。)
又说“竟使我当众受到惩罚”,他又为什么当众受到惩罚?课文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以这样的开头设下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小结: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他创立了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进化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而“我”小时候就发现了这一规律。
2.“我”是怎样发现的?
⑴自由读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然后小组内讨论。
⑵全班交流。
①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②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第一个阶段(3、4自然段)写“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第二个阶段(5—11自然段)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第三阶段(12、13自然段)写“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大胆猜想,也就是“我”童年的发现。
⑶小结:梦中飞行引出了“我”对这个现象的好奇,老师的解释又引出了“我”的疑问:“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明白”“想得是那样痴迷”“绞尽脑汁”“想啊想啊”“终于”这些词语都表现了“我”求知若渴的.特点,同时也看出“我”惊人的想象力。
3.“我”的发现可靠吗?
⑴自由读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
⑵归纳:“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⑶理解句子:
①“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是因为“我”为自己早在三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而且与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而格外高兴。现在知道了当时自己的发现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心情使他无法控制,已顾不得是在课堂上,更顾不得这“笑”是否合时宜了。
②“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还不笑塌了房顶!”
这句话是说“我”的发现会令人不可相信,人们绝对不可思议: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表面看,这句话是“我”庆幸自己没有解释,而实质上表现了“我”之所以有人们不可思议的发现,是因为“我”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极强的想象力。
③“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含有双重的意思,一是说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像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二是说“我”有了这样重大的发现,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与发明的科学家一样遭遇驱逐与风险,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作者用幽默的方式为自己找到了自我安慰的理由。当然这句话里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当时处理方法的不满。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我”是怎样的孩子?孩子身上最可贵的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启发?
五、拓展延伸
谈谈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过什么发现?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课,谁来读课题?
2.我听见了,(教师指筝字)这个字他读得特别准确,他读的是几声?(学生齐答:轻声。)
3.谁知道它单独出现时读几声?(一声)请大家一起读。
4.教师小结:筝这个字单独出现时读一声,与风组成风筝时读轻声,请大家再来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读了课题,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课文了吧?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想办法认识它,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词。
大家读得真热闹,看把小松鼠都吸引来了,你瞧,他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你愿意读吗?把生词读给你的同位听,读不准的,请同位帮助改过来。(出示生词。)
把你们读的情况汇报给大家,谁愿意读?(请一对同位起立读词,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2.学习生字。
生词大家都认识了,我把生字单独拿出来你还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生字。)
单个读生字,齐读生字。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板画。
大家表现真出色,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带小朋友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老师边板画边描述:那里有高高的山,清清的水,茂密的树林,绿绿的小草,还有美丽的花儿)这儿美吗?(学生齐答:美!)
听说松鼠和小熊就把家建在了这里,大家看,这就是他们的家,(出示教具,小熊和松鼠的家)请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他们的家应该各建在哪里呢?
(2)贴房子。
谁愿意上来把他们的家贴在合适的位置?
方案一:(学生贴对了)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样贴吗?
方案二:(学生贴得有错误)其他同学都同意把房子贴在这里吗?(有不同意的请他上来贴)为什么这样贴呢?
(学生以课本为依据,在相互交流中贴对房子的位置。)
[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了美丽的童话世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指导学生从书中找到贴图的依据,使学生不但了解松鼠和小熊家的位置,而且学会了带着问题读书,用书本来解决问题。]
(3)戴头饰,扮演角色。
这里风景这样优美,小熊和松鼠的家这样可爱,大家想不想生活在这里?那就请大家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来做一只可爱的小熊或快乐的松鼠吧!
王老师就是一只美丽的小鸟。(教师戴上头饰,走到学生中间,热情地跟小熊、小松鼠打招呼。)
[让学生扮演课本中的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为后面的学习创设活泼和谐的气氛,老师扮作小鸟和学生交流,一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二则强化了学生的角色意识,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角色,并为理解体会人物的情感做好铺垫。]
2.学习第二至六自然段。
(1)了解课文大意。
我就住山林里,(教师手指板画)知道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读二至六自然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谁知道他们俩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方案一:(学生读课文原文)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方案二:(学生说故事的细节)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吗?(指板画)是什么和什么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学生回答,借机贴纸船和风筝)教师指板画总结,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是纸船和风筝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在板画的帮助下用简单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重点学习三、五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他们俩收到对方的礼物,可高兴了!
书上有两个自然段写了他们高兴的心情,是哪两个自然段?(出示三、五自然段。)
试着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学生自己读。)
哪里直接写了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方案一:(如果学生找到了乐坏了,教师指导朗读这一句)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很高兴高兴极了很快乐美得不得了)那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导朗读。)
方案二:(如果学生找到其他句子)有一个词直接写了我们高兴的心情,找到了吗?
还有什么原因让你们这样高兴?
方案一:(学生没有回答)看!
除了纸船和风筝还有什么?(教师出示教具,装有松果和祝福语的纸船;挂有草莓和祝福语的风筝)还有草莓和松果。
是啊,小熊收到了可口的松果,松鼠收到了甜甜的草莓,能不高兴吗?
方案二:(学生找到了写草莓和松果的句子)是啊,不但有纸船和风筝,我们还收到了草莓和松果呢,(教师出示教具,装有松果和祝福语的纸船;挂有草莓和祝福语的风筝)能不高兴吗?看!
还有什么呢?(教师指祝福的话。)
还收到了对方的祝福。对,我们还收到了朋友的祝福呢!
我们来读一读祝福的话。(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祝福的语气,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朗读整个第三自然段。
[抓住三个让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原因:收到纸船和风筝;收到松果和草莓;收到祝福的话,让学生体会他们高兴的心情。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乐坏了的意思,用教具和渲染性的语言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烘托高兴的气氛。一句一句指导后,又训练学生朗读整个自然段,由易到难,环环相扣,收到很好的效果。]
小熊你很高兴,小松鼠你们呢?用同样的心情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单个读第五自然段(教师指导)。
所有小松鼠读第五自然段。
(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乐读、会读,能读好。)
(3)配乐朗读一至六自然段,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
松鼠和小熊的友谊真让人羡慕,我们再在音乐声中分享一下友谊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我们来分工读一至六自然段。
[把三、五自然段作为重点单独学习后,师生分工朗读二至六自然段,使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总体连贯的感知,进一步巩固朗读训练的结果。]
(4)区别漂和飘。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细心的小鸟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呢!
它就藏在这两个句子中,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两个句子。)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方案一:(学生发现了无价值的东西)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如果仍旧没有发现)我的发现在这儿。(点击课件,漂飘变红)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方案二:(学生直接发现了两个飘的区别)指导学生谈。
教师小结: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漂、飘字的区别很好地反映了汉字形声字的特点,借机进行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展示了汉字的魅力,也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3.学习第七自然段。
我这只活泼的小鸟,天天在山林里飞来飞去。每天清晨,我看见小小的纸船把亲切的问候带给小熊,每天傍晚,我看见美丽的风筝给松鼠带来深深的祝福,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忧伤的音乐响起,出示第七自然段,教师深情朗诵)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扬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见漂流的纸船了。
[音乐由欢乐变为忧伤,教师深情朗诵渲染气氛,感染学生情绪,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八、九自然段。
(1)小熊、松鼠,此刻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很难过)能告诉小鸟原因吗?
(2)让我们带着难过的心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齐读。)
(3)原来你们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可是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还是每天扎风筝,折纸船,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虽然我们吵架了,可是我们都还是想着对方,还想成为好朋友。
5.学习第十、十一自然段。
噢,原来是这样啊!
虽然你们吵架了,但心里还都想着对方,还想和对方做朋友啊!
那结果怎样了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十、十一自然段。
结果怎样?(小熊和松鼠和好了。)
友谊失而复得,你们的心情一定很复杂,咱们能不能通过读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先自己试试。
(1)学生读第十自然段,听完他读,我也忍不住想读读了,但又怕读不好,大家能帮帮我出出主意吗?
再也受不了了,应该读出松鼠实在忍受不住,特别想和松鼠和好的心情。
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应该读出松鼠很想和小熊和好,很急切很真诚的语气。
有了大家的帮助,我就有信心读好了。(教师范读。)
你也想试试吗?一定比我读得更好!
单个读,齐读。
(2)学生读第十一自然段,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读呢?
生1:我想自己读,让大家给我评点一下。
生2:我想听听王彦读,然后我学一学他。
生3:我想读一读,请王老师评价一下。
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美丽的风筝强调美丽,说明小松鼠看见风筝很高兴、很激动、很惊喜;他高兴得哭了说明他再次得到了小熊的友谊很激动。
6.拓展练习。
(1)是啊,松鼠将所有的纸船都放进了小溪,一只只纸船载着他深深的情意顺流而下,小熊看到这么些纸船向他漂来,会怎样呢?
生1: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高兴地说:太好了,我和松鼠又和好了。
生2: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高兴得哭了。
生3: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连忙爬上树,把一只只风筝放到了空中,风筝上写着:小松鼠,我非常想念你,天天盼着与你和好呢!
[让学生补充这句不完整的话,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拓展,又训练了学生组织语言,正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
(2)小熊、松鼠,经历了这一切,你们以后还会闹别扭吗?(不会。)
我知道你们都学会了珍惜友谊,你们有什么话要对我这只小鸟说吗?
生1:小鸟,你以后交朋友时要注意,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和朋友吵架。
生2:和朋友吵了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和朋友和好。
大家说得太好了,我一定牢牢记住你们的话,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呵护友谊,愿我们大家永远是朋友!
[学习完课文后设计这一环节,教师以小鸟的身份和学生交流,丝毫没有说教的痕迹,学生在和小鸟交流感受的同时,初步理解了友谊的意义,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评析】
王春晓老师在济南市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执教了《纸船和风筝》一课,在教学中,她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设置情境,注重朗读的指导,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入小鸟这一角色,架起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新教程指出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课文中本来没有的小鸟角色,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创新。
小鸟角色的加入首先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王老师戴上头饰亲切地与小朋友们打招呼,相互问好,使师生关系一下子变得融洽,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习活动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另外,小鸟的角色在整篇课文的学习中还起到了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但却以小鸟的身份出现,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比如在初读课文后,指导学生了解小熊和松鼠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时,小鸟以我是他们的邻居,怎么不知道他们怎样成为朋友的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巧妙而不留痕迹。再如:当松鼠与小熊吵架后,心里很难过,小鸟站出来主动要求倾听他们的心事,在向小鸟诉说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和理解了小熊和松鼠的心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因此,小鸟角色的加入切实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设计十分巧妙,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很成功。
二、紧紧抓住情字,设置感人的情境,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王老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
本课是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王老师在教学一开始就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更巧妙的是,王老师让学生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来扮演这童话王国里的一个人物,使学生真正深入到课文中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音乐的运用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课文一至六自然段写了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是情绪欢快的部分,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充分理解友谊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七至九自然段写了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是情绪忧郁的部分,欢快音乐戛然而止,代之以悠伤的乐曲,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在这种氛围中指导朗读理解课文,一切都水到渠成。
王老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有丰富充分的情感体验,理解了友谊的重要,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了一定的感受。
三、注重朗读指导,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做到了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
低年级段朗诵训练是重点,王老师特别注意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使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时,王老师让学生找到了描写小熊快乐的句子,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乐坏了这个词,王老师立刻抓紧这一个词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先用换词的方式体会乐坏了的意思,王老师又提出情感的要求,如再高兴点注意表情等,使学生很快体会到了这种快乐的感受,朗读自然就到位了。
再如,王老师在指导朗读第十自然段时,让学生当小老师教老师读,给老师提出朗读的意见和要求,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进行感情朗读的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很大的兴趣。
四、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积极倡导新教改的大潮中,王老师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在教学中,她不但体现了新的理念,而且始终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既活又实。
在导入新课的第一个环节,王老师就注意了纠正学生读音,筝字单独出现出读一声,而与风组成风筝时读轻声。这个知识老师没有单刀直入地引入,而是请学生读课题,学生自己就读正确了,教师借机提出如果这个筝字单独出现读几声?这样这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王老师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借机引导飘带风字旁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王老师小结时指出汉字独有的魅力,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
学习完课文,王老师仍然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她出示小熊看到了许多纸船向他漂来,他这句不完整的话,让学生补充完整,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很容易想到小熊的表现,还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
总之,王春晓老师执教的《纸船和风筝》一课,无论是在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还是在注重语文训练,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人们如何借助卫星成功救援西姆三人,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3、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人们如何借助卫星成功救援西姆三人,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3、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教学具准备:救援卫星的图示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查找了有关卫星的资料,咱们一起来交流。
生:相互交流自己了解到的知识。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卫星”,领略一下它的奥秘与神奇(板书课题)
师: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生1:谁向卫星求救?为什么求救?
生2:卫星为什么能就人?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到文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前资料,并引入课题,不仅拓宽了学生对“卫星”知识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能力,还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梗概。
1、交流读懂了什么?
师:通过读,课文奖励一件什么事?
生1:讲的是西姆救儿子,自己的.飞机也失事,结果通过卫星找到她们的故事。
生2:我知道了是西姆向卫星求救。
生3:我知道了卫星之所以能救人的原因是它能收到地球各个角落的信息。
(设计意图:交流读懂了什么,主要是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交流不懂的问题。
师:你还有没有不懂得问题?
生1:提出本课的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如:失事,一些科技术语等。
生2:老师我不懂“卫星”救人的原理是什么?
师:将“卫星”接受信号的一系列过程课件放给学生看。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课件感受“卫星”接受信号的神奇,增强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三、总结及作业。
1、总结: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卫星”的神奇,下节课我们继续分析,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作业: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向卫星求救”的故事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为学生能很好的将这个故事打下基础。)
二、细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并提出读的要求:看一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表达内容的?
2、读完讨论交流课文表达顺序: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3、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尤其是读出使学生身临其境感觉,体味西姆的情感,救援队员的情感,作者的情感以及周围人们情感变化,从中感悟到人们对生命的关注,对现代科技为人类服务的慨叹。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文,学习课文的表达顺序及其中的情感,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有一个升华,为以后学习语文知识打下基础。)
三、具体生动地讲故事。
1、师提出叙讲故事的要求。
2、生在同组内联、交流。
3、指名叙述并共同评价。
4、师生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了解更深刻,不仅内画了对文中的各种情感,还提高了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总结及作业。
1、总结。
2、作业:将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21、向卫星求救
西姆飞机失踪---无线电设备信号—航空队搜寻不到
------求救卫星----传来微弱信号---找到受伤者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入: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生答略)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入选《通讯名作100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二、教师范读。
三、回顾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
四、研究课文结构
1、 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2、 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事件。
4时30分 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 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 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 研讨问题:
1) 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 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3) 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4) 第8段和第11段的数字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有什么作用?
5) 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五、文本质疑
六、小结本文主题:
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3. 题目解说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结构分析:
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和主体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结构图表如下:
写法分析: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这篇文章语言庄重,却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义,非常耐人寻味。如在写到英方在告别仪式上降下英国国旗时说:“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平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饱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难点分析:
特写性消息的特点:
课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 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字。认识2个偏旁。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练习朗读、认字。
2.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
1.带领学生去风景优美的`地方游览,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
2.准备一幅山水画。
3.乐曲磁带。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指导看图
1.激趣:老师带来一样东西,请大家先闭上眼睛,等我数到三下再睁开眼睛。
(教师边数数,边贴出图画。)
2.指导整体观察图画,学生自由说说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3.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
1.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现在来学一首古诗吧!
2.指导熟读诗句。
学生借助汉语拼音练习读准字音。
指名读诗句。
3.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集体交流,共同解决疑难。
猜谜:这是一首谜语诗,请大家猜猜谜底。
结合图说说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
4.朗读古诗。
师配乐范读。
指导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5.背诵诗文。
6.识字。
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记忆字形,小组讨论:
7.写字。
观察生字人、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学生按笔顺先书空后练写。
8.展评。
三、实践活动。
回家找谜语,开展谜语竞猜活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惊、无、近、来、还、人。
2.读句子找生字朋友,在具体语境中,巩固识记部分生字。
3.指名背诵课文。
二、学习诗句中的几对反义词
1.理解远和近。
出示远和近两个词,让学生指着图,说说谁在远处,谁在近处。
用远和近口头造句,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2.出示诗中另外几组反义词。告诉学生远和近的意思相反,叫反义词,诗还有几组反义词,看谁找得又快又好。
3.扩展练习,说反义词。
完成课后的我会说。
四人小组练习说反义词,看哪-组说得多。
4.复习巩固。
做找朋友的游戏。
三、指导书写
1.指导认读文、六,说说它们的异同。
2.观察文、六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按笔顺写生字。
四、举办猜谜竞赛
在规定的时间里,谁猜得对,猜得多,并能说说是怎么猜的,就算优胜。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读词语,根据字形猜猜字的意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从中发现规律。
2、读句子,加标点,为学生的正确阅读和良好写作打下基础。。
3、读故事,体会标点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读词语,认识象声词。
5、为自己设计帽子,训练学生有顺序、有条理的语言表达以及学生的想象能力。
6、口语交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的特长,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标,明白只有坚持不懈、刻苦练习才能学有所长。
教学重点:
1、读词语,根据字形猜猜字的意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从中发现规律。
2、读句子,加标点,为学生的正确阅读和良好写作打下基础。。
3、读故事,体会标点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读词语,认识象声词。
教学难点:
1、为自己设计帽子,训练学生有顺序、有条理的语言表达以及学生的想象能力。
2、口语交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的特长,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标,明白只有坚持不懈、刻苦练习才能学有所长。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词语,根据字形猜猜字的意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从中发现规律。
2、读句子,加标点,为学生的正确阅读和良好写作打下基础。
3、读故事,体会标点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读故事,体会标点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读词语,根据字形猜猜字的意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从中发现规律。
2、读句子,加标点,为学生的正确阅读和良好写作打下基础。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根据字形猜猜字的意思。
1、自由读,边读边想象。
2、师举例:“闯”
3、生互猜:
4、指名说,评说。
二、读一读,填上标点符号。
1、师板书“。?!”,让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
2、出示例句,直观感受它们各自的用法。
(1)我的作业做完了()
(2)我的作业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呢()
(3)我的作业做完了,我真高兴()
3、给书上的句子填上标点符号。
4、指名读句子。
三、读一读。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师读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体会。
3、指名说标点,另一学生说句子。
4、一名学生说句子,另一名学生说标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词语,认识象声词。
2、为自己设计帽子,训练学生有顺序、有条理的语言表达以及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读词语,认识象声词。
教学难点:
为自己设计帽子,训练学生有顺序、有条理的语言表达以及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说一说。
1、读短语,说读后感。
2、师:这类词是专门用来模拟人类和事物运动时发出的声音的。
3、你的周围也有很多声音,站在树下听一听,站在雪地里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
4、比一比,看谁说得多,说得好。
二、为自己设计帽子。
1、从形状、颜色、大小以及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来表述。
2、生思考,再动笔。(大胆想象)
3、指名说。
4、大家评。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包括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这些课文中,有写景的,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神奇;也有记事的,讲述了人与动物的感人故事。
教学目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周围的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
课时分配
《五彩池》………………………… 2课时
《珍珠泉》………………………… 1课时
《小狮子爱尔莎》………………… 2课时
《朱鹮飞回来了》………………… 1课时
积累 运用四……………………… 5课时
13 五彩池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我”到四川松潘去旅游,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课文通过对五彩池美丽、神奇特点的描写,赞美了大自然,表达了“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教学目标
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12个;正确读写“腾云驾雾、漫山遍野、闪耀、拇指、镰刀、石笋、起伏、丘陵、折光镜”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了解五彩池的特点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教学构想
通过学生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再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学生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文章的文字美,蕴寓美。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检查预习
1、今天我们学习13《五彩池》。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出示投影,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有什么感受?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你都读懂了什么?你哪些地方还不懂?提出来。
2、小组学习。将你提出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待会我们一起解决。
3、全班讨论交流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段写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五彩池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还有像什么的?你能用手中的笔画下来吗? 把你认为优美的句子读读背背。
(2)“更是我惊奇的是,……”“更”去掉可以不可以?为什么? 使作者惊奇的是什么?(默读课文,想象所描写的景象。)谈谈自己的感受。 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你能背下来吗?
(3)池水为什么能显出不同的颜色呢?朗读第四自然段。
(4)为什么说“五彩池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现实中的五彩池比天上的瑶池更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三、总结全文。你对五彩持有什么感受?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
感情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写自己过节的经历,感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
2、能够有序地介绍出节日的场面或节日的来历,并能把自己的心情或所得恰当地表达出来。
3、初步掌握点、面结合交替介绍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中华民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人们,同时也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其中包括许多很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蕴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的甚至具有传奇色彩,寄托了我国劳动人民最朴实的真挚情感和美好愿望。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吗?板书《过节》。
二、明确范围,讨论理解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
提示:在介绍自己知道的节日时,要从节日的来历、形式、特色以及自己参加过哪些节日或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场面、情景几方面来说,说时要有一定的顺序。
2、学生读书上提示,明确本次的习作所要写的内容:写自己过节时场面和心情及节日的来历。
3、小组交流。
三、提供场景,打开思路
1、播放录像。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元宵佳节扭秧歌,国庆节放礼花的场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什么是场面中“点”的描写。
2、交流归纳。
3、好词花篮、好句筐。投影出示描写好的场面、气氛的.词语、句子。(供学生参考)
直冲云霄五彩斑斓天女散花香气四溢津津有味万紫千红……
锣鼓催春闹元宵识字花灯显神威
悟空降临元宵夜八戒背媳妇逗人乐
随着一声声震天动地的礼炮声,一朵朵礼花在空中绽放:有的像绚丽多彩的降落伞,有的像五颜六色的蘑菇,有的像金色的绣球,有的像银色的星星,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音乐喷泉……美丽的礼花在空中盛开。
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略)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教案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