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经典(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1、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作为课题。
2、生读课题。师:课文是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3、过渡:诗人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又是怎样思念亲人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读中解疑
(一)讲读第一、二自然段
1、师:诗人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从中找出四个原因。
2、学生讨论交流:(投影逐条出示)
(1)15岁那年,他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2)时光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
(3)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4)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4、师: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离家已有两年了,恰逢重阳节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可王维独自一人,感到孤单、寂寞,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请同学们齐读第一、二自然段,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二)读第三、四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请听录音朗读。
1、讨论交流。
2、教师讲述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3、师: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投影出示带有省略号的两句句子)
4、读句子,小组讨论: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各小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句来说说。
5、师:诗人王维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句话来表达呢?请读第四自然段。
6、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指导感情朗读。
7、师: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教师范读引出全诗。
8、配上插图,指导看图,朗读古诗。
9、结合前面的课文内容请同学说说全诗的意思。先同桌练说,再交流。
10、感情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读到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可以站起来读。
三、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王维的其他古诗,准备下节课参加古诗朗诵大赛。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预设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会朗读文言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能整体感知,体会童趣,领悟童心。
【教材解读】
《童趣》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蚊子、丛草、土砾、癞虾蟆,并把它们想象成美丽又奇特的图景,充分表现了儿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好的内心世界。学好本文,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学情分析】
学生有类似的生活体验,课文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初学文言文,以激趣为主,不机械地文白对译,不搞公式化的分析。
【教学方法】
朗读法和探究法。
【教学准备】
儿歌《数鸭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1、师生竞读:
⑴ 范读。
⑵ 生读。
⑶ 评议。
明确:读好文言文,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音节停顿、语气、语调。
2、疏通再读:
⑴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交流。
⑵ 全班交流。
⑶ 指名读、集体读。
3、探究诵读:
合作探究:
⑴ 课文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你怎么知道的?
⑵ 课文写了哪些“物外之趣”?
⑶ 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些“物外之趣”的呢?还需要什么?
独立感悟:
这些联想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你从本课学习中有什么感悟?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熟读、背诵全文。
3、小练笔: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件自己的童年趣事,字数不限。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勃吗?说说你学过的王勃的诗。
我国江西省南昌有一座著名的楼,叫“滕王阁”。唐朝时,有一年的重阳节,一位阎姓都督在滕王阁举行宴会,特地邀请了年少的王勃一起参加。
在宴会上王勃一鸣惊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通过对故事的讲述,让学生对王勃有了初步了解,对王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为文章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教学要从审美的角度,写作探究的角度来关照这篇课文,学生学习课文文字的过程就成了对生活体验的过程,自我探究的过程,寻求个性化写作的过程,而不仅仅停留在王勃聪明才智的教学上,这可能是对教学的另一种深化,
对平日里对作文畏惧的学生来讲无疑是寻找到表达真情实感的载体。
二、初读课文。
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生字字音读正确。
2、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或。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句子:
南昌
滕王阁
宴会
凝望
千古传诵
余晖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名读,齐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的读音,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3、听师范读课文。
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渲染了课堂气氛,营造了与文本相呼应的学习氛围。
4、生齐轻声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看生字表
,学生自学生字。
2、教学生写“督”、“宴”,师范写。
生描红、写字,师巡视、指导。
板书:
9、少年王勃
督宴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生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王勃是怎样一个少年?(生自由答:有才气)
3、老师认为他不仅仅有才气,而且是非常有才气,书中用了一个词:(生自由答:)
板书:奇才
(指导理解:少见的人才)
4、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位奇才。
过渡:在滕王阁的那次宴会上,王勃写了一篇祝贺的文章,尤其是其中的一句诗,令都督拍案叫绝,你知道是哪句吗?
二、理解诗意,诗文对照
1、学习第三节
(1)交流出示古诗(指导读)
(2)理解句义
A、指导生从文中找出句子
并用“——”划出“落霞与孤鹜齐飞”意思的句子。
用“~~~”划出“秋水共长天一色”意思的句子。
B、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句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C、指导背诵
师结:小小年纪,竟能写出如此绝妙的诗句,怪不得都督会忍不住拍案叫绝——生答:“奇才,真是奇才”
(指导生用上动作)
过渡:其实王勃被都督成为“奇才”不仅仅是因为这一诗句,还有更令人惊讶的表现,读一读第四节,找出描写王勃表现的有关句子,并划出关键的'词。
三、理解王勃的“奇”
1、小组合作交流:王勃“奇”在哪里?
2、汇报展示:
A
“王勃边看……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心中有了十足的把握,这就是——(生答:胸有成竹)
写文章时,思路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出,这就是——(生答:文思如泉)
因为思路像流水,所以写起来特别快,一气呵成,这就是——(生答:笔走如飞)
师:多有才华的王勃啊!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来读一读(生齐读)
B
在座的是哪些人?他们的表现怎样?为什么?座的都是哪些人?他们的表现怎样?为什么?
四、课内拓展
多出示《滕王阁序》的全文
师:它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王勃不仅少年时期就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之后还写了不少有名的诗篇。今天老师带来其中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少年王勃是位奇才,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要像王勃有才气,就要爱观察、善思考、多读书、多积累。
板书:
少年王勃
奇才
爱观察、善思考、
多读书、多积累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篇是一首诗歌。这首诗歌描写了水乡秀丽风光,展现了水乡兴旺景象,赞美了水乡的崭新生活,抒发了热爱水乡的思想感情。全诗自成三节,采用问答的形式,依循水乡、船多、歌多的顺序,给予人清新活泼之感。赞美水乡的秀丽风光,赞美水乡的兴旺景象和幸福生活。抒发了对水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水乡歌教案教学设计优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地认读生字新词,并在此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学生能基本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课文语言材料,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人民生活的美好。
“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验水乡的美,感受水乡人们生活的幸福。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2、词卡、小黑板。
五、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有关生字词。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教师口述:音乐能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带我们去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聆听优雅的音乐,走进风光秀丽的水乡吧!
2、(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屏幕出示江南的风光片)师述:大家看,这就是水乡。仔细看看,多美呀!绿水环绕着清波,身处其境,犹如进入了人间仙境。再看看湖面上,好热闹啊,捕鱼的`小船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象在开一个盛大的集会。湖水清澈蔚蓝/article/,让人心情舒畅,分不清是在湖中央还是已在空中行。
3、你们喜欢水乡吗?为什么?(教师相机概括为“白帆如云”、“青山绿水”等优美词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揭题:水乡的美可以用音乐来渲染,用画面来展现,还可以用诗来描绘呢!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读好课题。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同桌互读,相互评价、纠正。
5、指名读,相机指导。
师:你喜欢读哪一段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6、随机出示词语:清波、飘满、装满、咱、新生活。指名读,齐读
三、自读自悟朗读交流
1、自读课文,思考:水乡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怎么体会到的?
2、全班交流:①水多、船多、歌多。(此处教师板书)
②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指名说说,并进行朗读指导。
四、鼓励质疑引导解惑
1、再读课文,学生质疑。
2、小组选择问题讨论,然后组间交流。
3、教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导、帮助。
如:(1)渠、河、池有什么不一样?(出示画面,请学生一一指出)
(2)驳与船一样吗?(看图理解)
(3)歌能装在箩里吗?
教师提问启发:谁在唱歌?水乡人民用箩装什么?望着一箩又一箩的劳动成果,水乡人民会唱些什么呢?学生再次朗读第三小节。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⑴ 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⑵ 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⑶ 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1-26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匆匆》教案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