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15 08:13:11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小学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小学语文教案8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我的好友武建设》

  教学要求:通过习作将自己熟悉的人或者想象中的人的特点表现出来。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21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话题。激发兴趣

  开课,为吸引学生注意力,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同学肖像。(找个有鲜明特点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画的是谁?

  师:你们看,老师画的像吗?哪些地方画的最像?

  师及时小结:老师画的像是因为抓住了这个同学的'主要特征。

  二、 范文引路,掌握要领

  1、小朋友,你们看这副图,图上的小朋友可爱吗?

  2、谁来说说这个小朋友长什么样?

  3、赵建设小朋友不仅把自己的好朋友画的很生动,而且抓住了好友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得很生动,小朋友来读一读。

  4、我们来看看,赵建设是抓住是什么来写的?

  外貌 兴趣 爱好

  5、图文对照,你看看武建设的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呀?

  6、现在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我们为别人画像,用习作介绍别人,要注意什么?

  7、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相机出示。

  A、介绍人物要写人物的外貌、兴趣、爱好

  B、介绍人物要抓住人物的特点――与别不同的特点

  C、要按一定的顺序写

  D、图文尽量保持一致

  三、 各自画像,尝试表达

  1、请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人或者自己的好朋友长什么样。

  2、在学生的发言中教师及时提供一些描写人物外貌和兴趣爱好的语句。

  3、画出好友的样子,可以给他穿上各种衣服,手上拿着他最喜欢的东西。

  4、小组交流,说说这个人的兴趣爱好。

  5、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全班交流。

  四、评价交流、尝试写作。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导学新概念]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叶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用与传统的写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它是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一种小说流派。这种意识流小说既没有划一的规格,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它描写了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一是“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二是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资料显示屏]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对于这种手法的运用也不尽相同:有的作家整部作品都用这种手法,有的则在部分章节或某些片断使用;有的作家使用这种方法重点在于再现外部世界,有的则侧重对问题的思索或表达一种感情状态;有些作品的特点是回忆性质的,但并不是所有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人都用回忆的办法,有些作品既有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遐想。总的说来,这些作品的结构与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的结构是不同的。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二)》第1195—1196页)

  生活并不是一连串左右对称的马车车灯,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传达这变化万端的,这尚欠认识尚欠探讨的根本精神,不管它的表现会多么脱离常轨、错综复杂,而且如实传达,尽可能不羼入它本身之外的、非其固有的东西,难道不正是小说家的任务吗(伍尔夫《现代小说》,转引自《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陈慧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93页)

  她(指伍尔夫)强调写主观真实……她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揭示人物“心理的隐曲”,要敢于“撇开一切她认为是外来的因素”,要把内心一切“微尘”,“连同它的光彩,它的粗俗,它的缺乏连贯,它的闪电般突然跃现的意义”全部记载下来,即使这样写出来“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最终结局”,也不要紧。(《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陈慧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页)

  伍尔夫的小说,除了意识流小说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以下主要特征:

  ①小说的人物不多,主要角色一般为女性,且常常是母亲,如达洛卫夫人、拉姆齐夫人。反映的是中上层社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动荡时期里的精神世界。

  ②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去反映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表现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③描写富有诗意,文笔流畅委婉。

  ④人物意识的流转方式多姿多彩。(摘自《世界文学历程》(上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608页)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见导语设计)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三、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内容。

  提示: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探究:《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方法:意识流小说学生平日接触较少,可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研究这篇小说写法上的特点。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要点: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一过程旨在落实课后练习二的要求。

  设计B

  比较阅读

  读了《墙上的斑点》后,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设计C

  拓展训练

  意识流小说注重探索人的灵魂世界,往往通过人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层的奥秘。人物的意识流动不受客观时空的限制,有很大跳跃性。按照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特点,自拟题目,练习写一篇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课文中描述了怎样一件事?(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字词,标自然段。

  2.理解重点词语: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检查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语气。

  4.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

  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初读理解

  1.“启示”的意思是:

  2.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3.在我钓到鱼、放走鱼的过程中受到启示。

  复习生词

  1.认读生字、词语:捕捞、鱼饵、溅起、鱼钩、小心翼翼、操纵、鱼腮、皎洁的月光、嘴唇、沮丧、诱惑、告诫、实践、抉择、翕动。

  2.谁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①“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腮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②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

  ③整读第三自然段。

  2.多诱惑人的鱼呀!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可不久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

  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说这是为什么?

  3.读5至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说出自己的理由请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4.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

  5.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①出示:“我再也没有钓到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②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是那样的艰难!

  ③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文中的作者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 朗读

  1. 教师将课文抄在黑板(或小黑板)上,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边领会如何停顿与断句。

  2. 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重点是断好句,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朗读停顿是: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二、 猜读

  1. 对照课文后的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意,先默读思考,自己说一说,再分小组互相说一说,最后在全班说。老师及时赞扬善于理解的同学,鼓励大胆试说意思。

  2. 小结方法:把注释的字词意思放在句子中,逐句读懂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三、对读

  1. 翻开书,自由朗读课文与译文。

  2. 两人一组,一人读文言文,一人读译文,逐句对应读,读错一句译文就让对方刮一下鼻子;分男女生全班对读。

  3. 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 小结方法:在借助注释读懂句子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译文可以使我们理解得更准确一些。译文不是直接翻译文言文,它适当增加了词语和句子,显得更通顺、更连贯,整体意思更清楚、更通俗易懂。我们在理解文言文意思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四、 悟读

  1. 学生默读,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探究交流的重点: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情中悟出了一些什么道理?

  2.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事例多角度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独特的见解。对学生的交流不必求全、求深,只要说出自己的感悟就行。如:学习本领要刻苦,要尊敬老师;学习本领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弄清楚原因与道理;学习、做事要掌握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教师教学生要善于点拨,要启发学生思考与实践,等等。

  3. 小结延伸:

  (1)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列子·说符》这本书的知识。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课文结尾的理解。课

  文原文结尾处有一句:“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出示这句话)意思是说:不但是射箭,而且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样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掌握规律,不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

  五、 诵读

  自由朗读课文,加深理解与感悟。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背诵课文或背诵老师提供的古代格言名句。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课文节录的这首《长歌行》,是古代名歌《乐府歌辞》的后四句,平易通俗,琅琅上口。绝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的名句,很多人长以此用来勉励后辈。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会二类生字,并会写一类字。

  2.读古诗,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感知诗歌的韵律;初步了解时间的重要性;观察图画,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背会该诗。

  教学策略:

  利用课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引导学生在学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学会新词新字,使学生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资源:

  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预 习 案

  环节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精讲点拨

  自学质疑

  预习收获板

  一、预习了本课,我知道一类字中有 个 左右结构的字,并将二类生字中不会读的字读了

  遍。用换一换的方法我认识了: 。用加一加的方法我认识了: 。用形近字比较我认识了: 。

  二、我知道“少”有两个读音分别是: 。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或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观察分析字形,区别易混的字。

  三、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四、我收集到有关时间的名言有 。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预习,初步掌握课文内容,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为提高学习效率扫除障碍。

  研 习 案

  合作

  探究

  精学训练

  检测矫

  正

  一、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利用拼音读一读。

  提示:

  (1)看图,要仔细观察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他们在干什么?

  (2)读文,可以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

  (3)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1)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这些字读一读。

  (2)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这些词读一读。

  (3)谁愿意来把整首诗读一读。

  3.放录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及韵律特点。

  4.学习生字

  (1)在书里画出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长、川、何、复、归、努、徒、伤、悲。

  (2)抽读卡片。

  (3)指导写字。

  观察字型:“歌”左右结构,左宽右窄;“海”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川”独体字。观察如何写漂亮这些字。

  (4)板演,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初读课文,并且通过多种方式认识生字,学会规范书写。】

  二、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 训练按下面的节奏读。

  长歌行

  百川/到东海,何诗/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小结激趣:诗歌读得太好了。能说说它的意思吗?试着说诗意。(要求不要过高)

  (1)在小组里试着说一说。

  (2)质疑问题: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3)试着逐句说出诗的意思。

  (4)时间和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我们应该怎么珍惜时间呢?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课文,说出诗句的意思,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加深,明白时间的重要性,懂得珍惜时间。】

  多种形式读诗,并结合插图感受诗意。

  分析字形,掌握字的结构,指导学生巧记生字,并重点指导“歌、海、川”的书写。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复 习 案

  拓展

  延伸 填一填。

  长歌行

  ()()东到海,何时复()()。

  少壮不()(),老大徒()()。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背诵诗歌。

  预 习 案

  环节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精讲点拨

  自学质疑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指名读一读。

  复习 归来 努力 悲伤 回归

  歌声 山川 大海 伤心 如何

  2. 背会诗歌。

  3.对字条。

  (1)请把相对应的字条连一连。

  百川到东海 ①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呢?时间也是这样一去不回啊!

  何时复西归?②条条江河向东奔去,流入大海。

  少壮不努力,③到老年时,再伤心后悔也来不及了。

  老大徒伤悲。④如果年青的时候不努力。

  (2)诗与诗意结合起来读一读,认真感悟。

  (3)同桌互相说诗句,对诗意。

  【设计意图:复习字词,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达到理解诗意,熟读成诵的目的。】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复习诗意。

  研 习 案

  合作

  探究

  精学训练

  检测矫正

  二、背诵诗歌

  1.明确要求:这首《长歌行》是很有名的教育我们珍惜时间的诗歌,请同学们将这首诗背会。

  2.学生练习背诵。

  3.学生自由背诵。

  4.展示检测:抽查学生背诗、指出优缺点。同桌互查。

  【设计意图:通过背诵训练,学生熟记诗文,提高记忆力,积累名诗名句,加深诗文理解。】

  指导学生看图,抓住重点词语指导背诵。

  学生自己交流展示并评价。

  复 习 案

  拓展延伸 1.自由背诵,说说诗句意思。

  2. 说说学了《长歌行》,你明白了什么或者想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3.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歌行》,大家都知道时间就像流水,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做生活的有心人。

  4. 把你找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话背一背。

  【设计意图:本环节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板书设计:

  长歌行

  百川/到东海,

  何诗/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了解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各自的特点,感悟文字背后蕴涵的感情。

  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生词,读通句子,读熟课文,理解生字、生词,难懂的句子的含义,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1、现在虽是初春,可冬天刚刚离去,老师相信大家对漫天飞舞的冬雪,一定不陌生,记忆中,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说)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一种事物留给人们印象却不尽相同。雪在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为我们营造的《雪》世界吧!

  二、会学习的孩子,一定记住了在上节课捕捉到的很美很特别的词语,还会读吗?

  出示:滋润美艳 如粉、如沙

  磬口的腊梅 决不粘连

  目光灼灼 蓬勃地奋飞

  消释、褪尽 旋转、升腾

  指名读,当一生竖着读时,问:你读的方式不同,是竖着排列的词连起来读,为什么这样读?(复习课文内容: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请大家再读读这些词,两幅不同的雪景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生自由说)

  美艳的东西一定最先吸引你的眼球,那就让我们首先走进那个美丽的江南的雪世界里,去感受它的独特的景致吧!

  三、学习1—3自然段。

  1、先读读第1自然段,找到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明“江南的雪”的特点。(板书:滋润美艳)

  2、“滋润美艳”怎么理解?从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呢?

  相机出示句子: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3、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些色彩的词上,闭上眼,放飞想象,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样子的画面呀?

  4、放眼望去:在那广阔的雪野上,那裹满白雪的山茶树上你看到了 ,在那白雪覆盖的梅花枝头,你看到了 ,在那白雪皑皑的腊梅丛中,你还看到了 ,近处,在你踩踏的白雪下,你看到了 。白雪映衬着山茶热情的血红,深黄的磬口腊梅呼应着一片雪白,你会说江南的雪真是 (生说)。咦,明明是冬季,冰冷的白雪中杂草不是枯黄的,却是——(冷绿),绿色让你想到了什么?在那白茫茫的雪野下,那一抹冷绿让你能触摸到什么信息呢?

  5、透过这些雪中的花儿、冷绿的杂草让我们触摸到了江南雪景的美艳与生机,你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雪中蕴含的生机呢?

  生说,相机出示句子: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6、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抓住“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

  说得好,一个“闹”字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蜜蜂”怎么会在这江南的冬季里看到呢?作者的眼前真的出现了这种景吗?抓住“仿佛”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奇特的想象呢?

  7、这是“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作者由烂漫的冬花,自然联想到春天特有的动物蜂蝶忙碌的情景,从侧面衬托了花的明艳,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雪景的勃勃生机。虽不是春天,可是我们闻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春的活力。(板书:蕴含生机)

  你能把这种春的气息传递给大家吗?读读看

  8、还有哪句话,展示了江南的雪的生机呢?

  出示句子: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抓住“隐约”、“处子的皮肤”,感受雪的滋润与生机。)

  请问对“隐约”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师:是啊,青春的消息虽不明显,但我们已能感受得到,那是涌动着的鲜活的生命。

  师:“处子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生:白皙的,光滑的。

  师:对,应该是光滑的,白嫩的。而且还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应该还有健康的特点。

  9、此时此刻,我不仅想起了雪莱的诗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想真实地置身于这江南的雪野中吗?擦亮你的眼睛,调动你的情绪让我们陶醉其中吧(出示PPT:江南雪景图片)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

  用最投入的情感化作最动人的声音美美地读一读吧!----师生合作读第一自然段(师读暖国的雨…,生接读江南的雪…)

  10、鲁迅的童年,少年是在家乡浙江绍兴度过的,那地方正是江南,成年的鲁迅,为了振兴中华,不得不漂泊在遥远寒冷的异乡北京,在这样的一个雪天,鲁迅先生想起了故乡的雪、儿时的雪,他还会很自然地想起什么呢?在这样的雪天,孩子们最爱做什么?

  11、默读2-3自然段感受一下: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堆雪人的喜爱呢?用你喜欢的符号圈出来,与同桌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抓住表现动作的词语来体会

  12、用雪堆塑成的雪罗汉,自然也有江南的雪“滋润美艳”的特点,文中哪里能看出?(很洁白、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13、回味一下:你还在雪中做过哪些趣事呢?(生说)你的心情怎样?

  14、可当遇上连日的晴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雪人消释不见了,你心情会怎样?

  15、是啊,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但也是——(生说)

  美好的东西因为短暂才变得永恒,令人向往,令人追求,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鲁迅借着对江南的雪的回味,是想表达内心怎样的情怀呢?(美好的追求)

  三、学习第4段。

  回到眼前,此时的鲁迅正置身于朔风凛冽的异乡北京,看到的是——朔方的雪,朔方的雪,又以什么样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1、放声读读第4段,读到那充满灵性的句子旁写下你内心的感受吧!

  2、交流感受:

  (1)朔方的雪是独立的。

  出示句子: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①“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粉”和“沙”有着什么特点?

  ②“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抓住“撒”来感受。(板书:独立)

  什么原因雪会有这样的特点呢?(天气干燥且寒冷)

  这不免让人联想到北方的环境,会是怎样的?(环境恶劣)

  还有哪个词也能让我们产生这样的联想?(旋风)

  (2)朔方的雪是奋斗的。

  旋风是大风吗?感受过这种风中,在这么狂躁这么残暴旋风中,万事万物会有怎样的表现?说说它们的不同,这几个词,让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朔方冬天呢?朔方的雪在这凛冽的天宇下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学生交流:

  出示句子: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①——“蓬勃地奋飞”、“灿灿地生光”,不是乱飞,而是“奋飞”,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奋飞)

  ②——“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冰冷的大雾中却包藏着熊熊燃烧的火焰,这个比喻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旋风愈来愈猛,愈来愈烈,凛冽的天宇下,朔方的`雪不仅在奋飞,还在---(生说:旋转、升腾),不仅仅在雪野上,更旋转升腾到了哪里?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呀!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气势?(生说:磅礴、壮美等)请你用最饱满的热情读出来!

  让我们一起感受朔方雪景那种震撼的气势吧:(出示PPT:朔方雪景图片)

  纵然晴天之下,日光之中,也消释不了它,眼前的雪还是脆弱的吗?不是,是什么的?

  -----是勇敢地、是不屈的、是奋斗的…

  ⑤让我们循着鲁迅的足迹回到当时那个年代——1925年,那会是个怎样的年代呀!你会想到哪个词来形容它——黑暗、残酷。身处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面对冷酷的现实,鲁迅看到这不屈的朔方的雪,他的内心在呐喊,他会说:----(板书:不屈的奋斗)

  激情朗读:

  广阔的雪野中,那朔方的雪,不就是一位不屈不挠的斗士吗?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他便……生接读。

  凛冽的天宇下,那朔方的雪,不就是千千万万个勇敢抗争的斗士吗?纵有旋风忽来,他便……生接读。

  ⑥今天,我们循着鲁迅的笔香,游赏了江南、朔方的两幅雪景图,江南的优美、朔北的壮丽,然而作者鲁迅更欣赏哪里的雪呢?(学生试说)

  师提示:在文中由江南的雪写到了朔方的雪时,作者用了哪个词?(但是)它一般与谁联用(虽然)那么你能说说吗?

  虽然江南的雪 ,但是朔方的雪 。

  鲁迅是一位勇敢的斗士,敢于与黑暗的社会不屈地抗争,不正是因为他善于从眼前的一景一物中汲取到震撼人心的力量去与黑暗战斗吗?这也将给我们以启迪。

  四、总结写法:

  1、欣赏鲁迅笔下“江南雪景”、“朔方雪景”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后,对于雪的印象一定会更加清晰起来,作为一名文学巨匠,我们又从鲁迅这篇《雪》中的文章中,学习到哪些独特的写作手法呢?

  (交流:对比,拟人,实写+想象)

  2、书是我们精神的食粮,爱思考的你一定有收获。这奋飞的雪又带给你怎样的人生启迪呢?

  五、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走近鲁迅——搜集鲁迅的作品读一读。

  23 雪

  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   蕴含生机

  朔方的雪   独立奋飞   不屈的奋斗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一、启发导入

  出示一片画好的的蓝色的树叶。提问:看到这片树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有的可能问:怎么会是蓝色的树叶?还有的更惊奇地问:真有意思,我从来没见过蓝色的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对呀?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教师边说边把蓝色的树叶粘在黑板上)。那我们就一起学习19课蓝色的树叶好不好?

  二、初读课文

  1、那我们就快快读课文吧,不认识的字请教你的“好伙伴”帮忙吧。

  2、大家读得太认真了,谁能勇敢地给大家读一读呢?(老师奖勇敢者一颗勇敢星)那你在设读之前愿意给你的伙伴提几点要求吗?(我想请求大家帮我听错音,我哪儿读得不好你能读给我听吗?)

  3、我呀,真羡慕你们,又有礼貌,帮助伙伴又那么认真。

  4、那我们把课文中自己会的生字大声的读一读吧,不会的你也一定会有好办法解决的`,是吗?

  5、从大家的表情看,读文已没有障碍了,。我想考考你们,同意吗?(把你认识的字从你准备的卡片中挑出来读给我们听一听,好吗?)

  6、教师出示会认字的字卡(其中4个红色字卡)指名读,开火车读。

  7、同学们读得这么好,写得也一定不错,再读“术铅吐注”四个红色字卡,这四个字特别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信心写好吗?(1)这四个字你是怎样记住字形的?把好办法告诉你的同桌。(2)指导书写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找出关键笔画。②教师范写(请学生帮老师找不足)同学临写,组内互相展示,说说你有什么话要提醒你的伙伴。

  三、再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你们知道对叶为什么会是蓝色的了吗?

  2、如果你是林园园你会怎么做吗?

  3、你在学习生活中和伙伴之间发生过这样的事吗?你是怎么做的?

  4、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

  根据班级的实际设计这堂课,意在把学生带入崭新的课堂,使他们亲身体验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真正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体现评价的激励功能,使学生竖立起坚定的信心,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做一个新世纪的好学生。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篇是一首诗歌。这首诗歌描写了水乡秀丽风光,展现了水乡兴旺景象,赞美了水乡的崭新生活,抒发了热爱水乡的思想感情。全诗自成三节,采用问答的形式,依循水乡、船多、歌多的顺序,给予人清新活泼之感。赞美水乡的秀丽风光,赞美水乡的兴旺景象和幸福生活。抒发了对水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水乡歌教案教学设计优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地认读生字新词,并在此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学生能基本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课文语言材料,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人民生活的`美好。

  “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验水乡的美,感受水乡人们生活的幸福。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2、词卡、小黑板。

  五、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有关生字词。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教师口述:音乐能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带我们去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聆听优雅的音乐,走进风光秀丽的水乡吧!

  2、(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屏幕出示江南的风光片)师述:大家看,这就是水乡。仔细看看,多美呀!绿水环绕着清波,身处其境,犹如进入了人间仙境。再看看湖面上,好热闹啊,捕鱼的小船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象在开一个盛大的集会。湖水清澈蔚蓝/article/,让人心情舒畅,分不清是在湖中央还是已在空中行。

  3、你们喜欢水乡吗?为什么?(教师相机概括为“白帆如云”、“青山绿水”等优美词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揭题:水乡的美可以用音乐来渲染,用画面来展现,还可以用诗来描绘呢!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读好课题。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同桌互读,相互评价、纠正。

  5、指名读,相机指导。

  师:你喜欢读哪一段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6、随机出示词语:清波、飘满、装满、咱、新生活。指名读,齐读

  三、自读自悟朗读交流

  1、自读课文,思考:水乡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怎么体会到的?

  2、全班交流:①水多、船多、歌多。(此处教师板书)

  ②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指名说说,并进行朗读指导。

  四、鼓励质疑引导解惑

  1、再读课文,学生质疑。

  2、小组选择问题讨论,然后组间交流。

  3、教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导、帮助。

  如:(1)渠、河、池有什么不一样?(出示画面,请学生一一指出)

  (2)驳与船一样吗?(看图理解)

  (3)歌能装在箩里吗?

  教师提问启发:谁在唱歌?水乡人民用箩装什么?望着一箩又一箩的劳动成果,水乡人民会唱些什么呢?学生再次朗读第三小节。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