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学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三维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2—6自然段,通过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体验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与乐,并体会文中生动描述的方法和全文所采用的“反衬”的写作方法。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水的珍贵,激发学生珍惜水的情感。
4、继续养成边读边想、细细品位、圈画批注等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精读课文2—6自然段,通过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体验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与乐。
难点:
体会文中生动描述的方法和全文所采用的“反衬”的写作方法。
教学资源
1、网络等媒体中反应中国水资源现状的资料。
2、《一课一练》《补充习题》中有关水的资料和美文。
3、学生对水的认识,和水有关的生活经历。
4、多媒体课件、课文中的插图等。
〔板块一〕复习“艰辛取水”,感受缺水之苦
1、看图,再次直观地感受“一个缺水的地方”。
2、复习朗读:
“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3、体会缺水给村里人的生活带来的“苦”。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课文来到了一个缺水的村庄(点击),那里取水这样艰难,水如此珍贵,让我们为之震撼。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点击)请捧起书本一起品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再次感受水的珍贵。
假如你生活在这样一个缺水的村子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总结:缺水的滋味用一个字来形容:苦!(板书:苦)
2.(过渡)在饱受缺水煎熬的日子里,人们可能在想──就在人们苦苦的期盼中,一场喜雨从天而降,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雨中洗澡”的情景吧!
〔板块二〕学习“雨中洗澡”,感受有水之乐
1、 尝试朗读,整体感知,边朗读边想象画面
①交流读着文字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进入情境,学着大喊大叫。
③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雨中洗澡”的欢快。
2.品味“苦涩”的滋味。
朗读: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出示:“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1、自由朗读文字,边品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你能把这股高兴劲读出来吗?试一试。学生点评。
谁来挑战,能比他读得更好。
(我们一起想象着雨中的情景,高兴地读读这段文字)这哪里是洗澡,分明就是在雨中狂欢啊!
2、可惜,这样的日子毕竟太少了,作者在文中写到(出示,品读: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板块三〕学习“勺水消暑”,感受苦中作乐
(一)感受缺水之苦
1、①理解“风干”的意思。
②举例感受“风干”的意思。
③想象四兄弟“好像被风干了”的模样
④结合图片感受比喻的作用。
⑤学习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缺水的感受。
1、雨停了,留给人们更多的是什么?(干燥、炎热、回味、盼望)干燥和炎热的煎熬,使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引读)风干的感觉。①谁来说说风干的意思。②你见过被风干的东西吗?什么样儿的?③那么“人好像被风干了”是怎样的呢?
2、作者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四兄弟比作了(出示)请同学来读读这个有意思的句子(出示图)这是一株已经失去水分、没有生命活力的狗尾巴草,请你展开想象:干燥、炎热煎熬中的四兄弟会是什么模样?谁能用几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四兄弟此时的模样。(皮肤干燥黝黑、头发干枯、嘴唇干裂、脑袋耷拉没精打采,可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
这样的煎熬,一星期、一个月、三个月,如此漫长,此时的水,哪怕就一小勺水都会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快乐。(过渡)终于,善解人意的母亲笑着开启了水窖,用一勺水给我们兄弟四个消暑纳凉。
(二)感受解暑之乐
1、轻声读读4、5自然段,用“~~~~”画出水给四兄弟带来的奇妙感受,并写上批注。
2、交流画到的句子及批注。
3、学习精彩的语段。
①练习朗读,展示读。
②说说从这段话中读出的感受。(惬意、满足、舒畅……)
③对比学习文本表达的精妙。
要点一:用“滑”不用“流”,写出了水的柔滑。四个“滑”,把句子拉长,写出作者想要留住美妙的感受。
要点二:“像一条小溪流”采用比喻,写出水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感受。
要点三:“每个毛孔……血管里的血……”细节描写,使感受更加真切。“毛孔吸吮”写出皮肤对水的渴望与满足。“血的流动在加快”写出得到水的幸福感受。
⑤学习有感情地朗读。
4、学习第6自然段。
①质疑:母亲为什么不说“渴”而说“饿”呢?
②结合全文的内容和中心理解为什么说“饿”。 1、请学生轻声读读4、5自然段,用“~~~~”画出奇妙感受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组织交流画到的句子及批注。板书:乐
3、其中有一个句子写得十分细腻,值得我们再次深深品味。
出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①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朗读要求:轻、柔、慢)
②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③作者为什么能把这种感受写得如此真切呢?老师就这段文字进行了改编,请你对比着读读,找找不同点,体会原文中的写法妙在哪里?
出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从我们的脸上一直流到脚板。我的感觉太舒服了。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④这么美的文字不仅是一段话,更是一首诗。(转换成诗的形式)
⑤请学生尝试有感情地练读,指名配乐读(评价),配乐齐读。
4、酣畅淋漓的“勺水消暑”结束了,母亲是怎么说的?
出示:“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
①母亲为什么不说“渴”而说“饿”呢?(一方面,联系上文,用词更加准确,意指需要。另一方面,更能体现出对水的渴望程度。)
②告诉学生:原文的题目就是《饿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对比阅读。
〔板块四〕学习“反衬”写法,升华文本主题
1、阅读板书内容,小结学习内容,明确课文中“苦”与“乐”交融的写作方法。
2、学习体会“反衬”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5、朗读书评,建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1、全文用诗一般的语言,具体描写三个场景,这三个场景分别写出了怎样的感受呢?(师生分说板书内容)
2、 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衬托)
3、愈是写 “雨中洗澡”的痛快,愈衬托出平时不能“洗澡”的痛苦,愈是写“勺水消暑”的舒服,愈衬托出平时无水“淋浴”的难受。这种“乐”中,饱含着缺水带来的“苦涩”。
4、这种用反面的材料来衬托的写法叫“反衬”。(板书:反衬)
5、是啊,每个人的生活中一定有乐,也一定有苦。那么怎样去面对,相信你读了这篇文章的书评后会有新的感悟。
出示书评:苦中作乐,以苦为乐,虽苦犹乐。只要热爱生活,那么希望永在!
板书设计:
艰辛取水 苦
水 雨中洗澡 乐
勺水消暑 苦 乐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字母卡片。
2、看卡片,说说哪些是单韵母,哪些是声母。
二、揭示新课内容
1、引导看情境图。学生说说图意。
2、小结图意,听语境歌。
3、引导学语境歌。
三、教学声母d和t
1、教学d
(1)看座钟笔筒,引出d。
(2)教师范读三遍,讲述发音方法。
(3)领读、齐读、指名读。
(4)教学d的写法。把b和d进行比较。编顺口溜记字形。指导笔顺。
(5)学生在书上描红。
2、教学t
(1)看模特儿图,引出t。
(2)教师范读三遍,讲述发音方法。
(3)领读、齐读、指名读。
(4)教学t的写法。编顺口溜记字形。指导笔顺。
(5)教师范写,学生在书上描红
四、教学dt和aeiu相拼的音节
1、出示:
aa
ee
diti
uu
指名拼读,教师注意纠正读错的音。
2、出示:
dadedidu
tatetitu
学生自由试读,标出感到困难的音节。
按顺序读,点名读。
五、巩固练习
1、指读dt。
2、做找字游戏。
3、指名读音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字母卡。
2、接读顺口溜。
二、教学声母nl
教学声母n
1、读音。
(1)出示哪吒出关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2)出示n,告诉学生,这个字母和哪吒的`“哪”读音有些相似。
(3)教师范读。
(4)讲述发音方法。
(5)教师再次范读,学生体会。
(6)领读、齐读、指名读。
2、字形及书写
(1)谁来说说,你用什么办法来记住n。顺口溜:一个门洞nnn。
(2)自学书写方法。
(3)点名书写,学生评价。
(4)学生在书上描红。
教学声母l
1、读音。方法与教学步骤与n相似。顺口溜:一跟小棒lll。
2、字形及书写。方法同上。
三、教学nl和aei相拼的音节
1、出示:(略)
2、学生自由拼读。指名逐个拼读。
3、要求学生用支架法练习拼读。
4、出示:naneni
laleli
自由练习拼读,指名按顺序拼读,打乱顺序拼读。
四、巩固练习
1、练读课文中的声母。
2、点读方框内的音节。
3、比较声母的异同
bdftmn
五、作业
抄写nl。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字母卡片。
dtnliaue
2、复习声调符号。
3、指名说说拼音方法。
二、新授
1、看图拼读带调音节。
(1)出示吹笛子图。说说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
指名拼读。
出示四声,学生轻声练读,指名读。
引导用di的四声组词。
(2)依次出示其他图,教法同前。
2、将图和带调音节对应起来。
(1)提问:闹钟走动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小朋友赶猪时,口里会发出什么声音?
小汽车喇叭是怎样鸣叫的?
拖拉机行进时,会发出什么声音?
(2)引导连线。
三、巩固练习
1、练读课文。
2、读拼音句。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读着课题,浓郁的桂花香气便在鼻翼唇齿间弥漫,纷纷扬扬的桂花香雨在脑海眼前散开,引发了多少美好的遐想,读着课文,和作者一起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难忘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也就理解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又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渐渐的,作者的思乡情便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也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且引得我们浮想联翩。
怀念家乡的纯朴情感,留恋童年的纯真童趣,这些情感都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舒缓,在娓娓道来中透露出作者丰富而真挚的情感,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和情趣熏陶。
【设计理念】
桂花是芳香的,桂花雨是美丽迷人的,而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更是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虽然阵阵桂花已如雨般摇落了,美好的童年时光也已一去不复返,但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却是永远也抹不去的。就让我们在作者回味摇花前的期盼,摇花时的快乐,摇花后的喜悦中,一起重温段美好的时光,体验那种美好的情感。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方面是为了继续培养学生分清文章主次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或者回忆自己的儿时趣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
【教学过程】
一、联系上文,激发情感
学习了上课《梅花魂》,透过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唐诗宋词的喜爱,尤其是对一幅墨梅图的分外爱惜,以及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深深激起了我们的爱国之情。下面,老师带来了王维的一首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里面也提到了梅花,它表现的又是怎样一种感情呢?
(出示诗歌)
学生自由吟诵诗歌,交流体会。
小结:
诗人漂泊他乡,通过心系家乡窗前的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在不少文章中,通过对某样事物的描写同样能传达人物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桂花雨》,聪明的同学们一定猜出了课文主要写的是──桂花,那它又表达了什么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结合所学课文和已有的知识积累,迁移学习方法,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带着阅读任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并划出有关词句。
反馈交流:
1、“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2、“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3、“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4、“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从这些句子,体会到课文表现了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精彩的课文是生活的缩写。对它的直接造访和叩问就是一种极大的幸福。学生直奔课文的思想情感,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旨。
三、赏析课文,领悟写法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小组同学的意见,如果意见不相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理解全文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主要写了“摇花乐”这件事。
⑴ 第一部分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描写桂花树的样子: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这句话说明桂花树样子很一般。)
“不开花时,只是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也得仔细地从树丛里寻找那些细小的花。”(这句话描写了桂花树的叶子和花朵,表明桂花并不鲜艳,也不够明显。可是,就是这种普普通通的树,不显眼的小花,它的香气却“真是迷人”。)
⑵ 第二部分具体地回忆了家乡院子里桂花开放的情形,细致地描写了“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这一段文字写了四层内容:
① 桂花开放,母亲担心台风刮来。
② 桂花盛开,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理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盛开时香飘十里的情景,可以形成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说话的能力,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爱恋。)
③ “我”帮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A、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B、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C、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D、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再画出有关描写摇花乐的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这些情景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如,学生可能有淋雨的经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与课文中“桂花雨”的飘落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和感受。还可以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人物的内心感受。
④ 摇落的`桂花有的可加在茶叶中泡茶,有的可用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在这一部分中,“我”对桂花的喜欢,母亲的担心,“我”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摇桂花时的欢乐,这些情感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比如,选择一两处作示范朗读,或者请学生范读,再作评议。
⑶ 第三部分描写了杭州一座小山上的桂花,将它与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相比较,再一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①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自由发言)
交流体会: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②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2、老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一篇好文章,如同一幅好画、一坛好酒,需要细品,才能品出它的美、它的味,它的情,才能真正的拍手称妙。师生共同品读、赏析、比较,想象,实现美文美读、美悟、美育。
四、感情读文,深化情感
五、句式练习,加深体会
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而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可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以便他们对母亲的话有更具体的感受,如,这里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从而体会到母亲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扩散思维,激发情感,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难点的理解,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怀念童年 介绍故乡的桂花
回忆“摇花乐”的情景
思念故乡 再忆童年往事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
2、 学习由上至下、由外至内的描写方法。
3、 背诵课文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
难点: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什么地方?今天老师就带领全班同学去新疆旅游,去看看那里的天山之夏。(板书课题、幻灯片播放地图)
2、字词检测 (不过旅游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先学好字词,明确旅游路线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欣赏那里的美景) 峭壁 飞泻 白莲 荡漾 俯视 矫健 新疆 戈壁滩 溅起 漏下 五彩斑斓 五彩缤纷
3、文章结构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从那些字可以看出来?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
2、 学习由上至下、由外至内的描写方法。
3、 背诵课文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 难点: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什么地方?今天老师就带领全班同学去新疆旅游,去看看那里的天山之夏。(板书课题、幻灯片播放地图)
2、字词检测 (不过旅游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先学好字词,明确旅游路线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欣赏那里的美景) 峭壁 飞泻 白莲 荡漾 俯视 矫健 新疆 戈壁滩 溅起 漏下 五彩斑斓 五彩缤纷
3、文章结构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从那些字可以看出来?
(移步换景: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再往里走)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完课文,天山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谈谈你的感受。(幽静、繁花似锦、五彩缤纷…)
2、文章抓住了天山什么特点来写的?(“静”美)
3、图片欣赏,了解新疆,了解天山(老师想请一个小导游来为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讲解,从图片让我们整体感受一下天山独特的韵味,谁愿意试一试?)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定有同学迫不及待想去了,那我们就出发吧。来到新疆,可正是七月,到处都是戈壁滩,炎暑逼人。那我们就一起骑马上天山避暑吧。
(一)进入天山
进入天山,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景物:雪峰、溪流
特点:雪峰(高、大、白)
溪流(急、清、活)(男女分别读雪峰和溪流的句子)
写法: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小结:由上至下,写了天山的雪峰高、大、白的特点和溪流急、清、活的特点。突出了天山寂静的特点。
(二)再往里走
不要背着迷人的寂静的雪山溪流牵绊了我们的脚步,我们继续前进,再往里走,相信里面还有更加美的'景色在等着我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写了原始森林什么特点?突出了天山的什么特点?(视觉)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密、绿、)(听觉)马蹄溅起的水声;远处的几声鸟鸣(幽)
小结:以动衬静,写了天山原始森林密、绿、幽的特点,突出了天山密林的幽静。
(三)再往里走
1、山脚像秋天似的凉爽,再往里走就到了春天了。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为什么到了这里就像是春天了?你喜欢这片花海吗?(齐读第四自然段)像….像….像….写出了野花多、高、艳的特点。谁能模仿这个句子写一段话?“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所以作者不禁要赞美“虽然这时天山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里的无边繁花呢”(改成陈述句:虽然这时天山并不是春天,但是没有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里的无边繁花。)反问句,加强语气,更能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小结:连用三个比喻构成一组排比句写出了野花高、艳、多的特点。
2、走出这片原始森林,穿过着花的海洋,我们到了这奇丽的千里牧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千里牧场的?突出了它什么特点?(由外至内,辽阔、风平浪静)小结:由外至内,写了这像织锦一样的花海和这无边的牧场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骑着马我们轻轻的走,静静的感受天山的“静”美,静静的徜徉在这美妙的人间天堂,这就是天山之夏。思考这句话的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课堂小结
谈谈这次天山之旅你有什么收获?
1、看到了天山的美景
2、学习了写作方法描写顺序(由上至下、由外至内等)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问等)
3、积累了很多优美的词句。
五、拓展训练
练笔:选择一处你熟悉的地方,试着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完成一篇小习作。推荐:文章节选碧野的《七月的天山》,课后有时间请同学读一读整篇文章。
板书设计
天山之夏
进入天山
雪峰(高、大、白)
溪流(急、清、活)
人间天堂
移步换景
再往里走
原始森林(密、绿、幽)
“静”美 再往里走
野花 (高、艳、多)
牧场(辽阔、风平浪静)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可以......也可以......”造句。
3、认识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及破坏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分角色认真朗读课文,从课文的语句中体会森林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课
预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词语
3、借助课文语言,体会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及破坏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预习过程:
1、读第一遍课文,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的字看生字表,生字表上没有的查字典,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为止。读后盖上拼音,读生字表,读错的多读几遍,全读对为止。
2、从课文中找出以下词语,画下来,并读准字音。
3、读2、3遍课文,达到读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不重复,停顿恰当。读得有感情更好。
4、结合课文内容,写出以下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查工具书。
连绵起伏:_________________
奇迹:_____________________
蜿蜒: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第五遍课文,思考: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
预习后质疑:
预习了课文,我有以下问题不明白:
————————————————
第二课时 展示提升课
一、 导入课题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谁能告诉老师,你的心愿是什么?同学们的心愿可真多,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实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9课《云雀的心愿》——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检查复习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1、出示词语
讨厌 冲垮 树冠 冲刷 土壤 枯枝败叶 漫天飞舞
邀上 泛滥 凶猛 贫瘠 埋怨 乱砍滥伐
自由朗读——指名学生读,并面向全体学生纠正读音——齐读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吗?(交流)
二、读书感悟
过渡:对,让沙漠变成绿洲,这是云雀的心愿。
(一)突出中心(课件出示中心段落)
1、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呢?请同学们默读这一段,思考一下。
(1)指读——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板书)
(2)指导读出“重要” (评价:抓住重点词句读书)
2、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正是小云雀和云雀妈妈的这次旅行,使小云雀明白了这一点,同学们,让我们和它们一起去旅行吧。
(二)学习2-----10小节
过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小云雀和妈妈飞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交流)
1、 咱们就跟随小云雀,先去沙漠看一看吧。它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读给大家听。
(1)指读
(2)自由读,你有什么体会,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3)风沙这么大,怪不得小云雀会埋怨地说:“这里风沙真讨厌!”——指导读
(4)沙漠里的环境如此恶劣,让我们看看云雀妈妈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 指名读———范读——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你此时的心情吗?(指导读)
(5)咱们合作一次,(分角色读)
2、 过渡: 此情此景真是让我们心疼呀,没有了森林的保护,土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可见,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其实,乱砍滥伐带来的后果还远远不止这些,小云雀跟着妈妈越过沙漠,又来到了哪里?
(1)指读(课件出示)
(2)请同学们默读这段文字,想一想你能体会到什么?
指读——指导读(通过你的读,让同学们都能感受到河水的凶猛。)
(3)河水真是凶猛啊!小云雀不由得挨近了妈妈他说:妈妈,妈妈,大河里的水怎么这么凶猛啊!——指导读
(4)云雀妈妈告诉了我们河水凶猛的原因:范读-------听到这里,你的心情怎样?————指读。
总结:同学们,没有了森林的保护,洪水泛滥成灾,可见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3、 森林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呢?为什么被称为森林水库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0节,边读边思考。
(1)自由读——指读
(2)森林是怎样蓄水的?——指读
(3)指导读反问句“你看,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
总结:森林可以储存那么多的水,有了这座大水库,河水就不会泛滥成灾,可见,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4、 过渡:小云雀和妈妈越过贫瘠的`沙漠,飞过凶猛的大河,当它又累又热地飞回家时,它高兴地说:妈妈,我们的家真凉快呀!
(1)同学们,这么热的天,小云雀为什么会感到凉快呢?
(2)交流:空调有什么作用?森林是怎样调节温度的的?
————指读——齐读
总结:同学们,森林冬暖夏凉,真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调节气温。所以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二、 总结全文
旅行结束了,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让我们再来齐读云雀的心愿,(课件出示)
三、 拓展
同学们,小云雀的心愿会实现吗?来年春天它会邀上哪些小伙伴来种树?会种些什么树?----------几年过去了,那片贫瘠的沙漠会变成一片什么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所思所想。
(1)生写
(2)交流
总结:同学们想象真丰富,让沙漠变成绿洲,是云雀的心愿,是我的心愿,相信也是大家的心愿,让我们共同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家园会因为有了更多的绿色更加精彩。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想到“十一”长假我忘布置学生预习第8课《迟到》,今天的课有可能无法上下去,心里就特别担心。没想到,上完这课后才知道,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8号一早我就走进教室叫学生认真读课文,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在学生读书时,我扫视了他们的书,原来孩子们都已做了预习。
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一、课前活动,铺垫文本:师生交流,自己上学有没有迟到?迟到时父母和老师是怎样对待的?你是如何看待迟到的?之后再简介林海音,让学生初步感知林海音对这一事念念不忘的原因。
二、课堂对话,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书中哪句话告诉我们父亲给我的印象?
2、品读课文,理解感悟,让学生品读课文后,自主交流读书收获。全文主要抓住以下两个问题
(1)从哪里可以看出父亲打得非常狠?这部份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的从读中引导感悟父亲的“严”。
(2)父亲打“我”后,为什么又来到学校送夹袄和两元钱?这部分的学习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边观察图边想象画面来感悟父亲对我的“爱。”
三、潜入文本,展开辩论。
以“小海音是否该挨打”让学生再次从文本以及现实生活中找出足够的有说服力的'句子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四、走出文本,进入现实:
1、交流收集的有关林海音的资料。
2、结合实际,反思自己,谈谈如何对待错误?课堂的学习在同学们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不知不觉进入了尾声。课堂上,那些调皮、活跃的同学的发言独特而新颖,让人一听就知道他经历过此事。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1-26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