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20 11:15:3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锦集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锦集10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二)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四)试摘录他关于教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的(参考教学目标)。

  (二)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他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他、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他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他在文中阐述了教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四)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教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

  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他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五)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教师点拨指正。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流浪汉”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灰尘的大小、多少、来源、用处以及管教方法。

  3.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感受科普作品表达的科学严谨与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空气中的流浪汉。齐读课题。

  2.认识作者。

  3. 出示词语,指名读。

  4. 课前请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让同学们把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标注到字的上面。你都查到了哪几个字的字音?

  5.出示句子指名读。

  二、揭示课题,认识“流浪汉”

  1.我们预习过课文了,知道空气中的“流浪汉”就是——灰尘。(板书:灰尘)

  2.灰尘怎么成了空气中的“流浪汉”呢?(出示第一节)自己小声读第一小节,抓关键词语,找答案。

  三、 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通过预习课文你都了解了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随机板书到黑板上。

  3.快速默读课文,根据课文介绍的顺序给每个内容排排顺序。(学生到黑板上标序号)

  4.根据板书,梳理课文结构。

  5.完成课后第二题。

  四、研读品析,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表达的科学严谨。

  (一)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介绍这些知识的时候,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

  1.灰尘很小

  (1)默读第二节,读完后用“——”划出描写灰尘大小的句子。

  (2)学生交流。

  (3)作者用了这两个数量词具体地写出了空气中的流浪汉灰尘很小,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列数字。

  2.灰尘多少。

  (1)学习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

  (2)从“一酒杯”体会表达的科学严谨。

  (3)读句子。

  3.灰尘的来源

  (1)文章从这五个方面介绍了灰尘的来源,所以这里用了分号把它们分隔开来,(分号翻红),可是这里为什么用句号呢?自由读这段话,想想原因?

  (2)通过标点符号的运用体会表达的严谨。

  4.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灰尘的知识。

  我们也来试试。 把句子说具体。

  1.天气很冷。

  2.这棵树很高。

  五、体会表达的生动形象

  1.出示两段话,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

  2.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表达生动形象的句子。交流。

  3.对比语句,体会表达的生动形象。

  4.总结。叶永烈的话:“我爱科学,也爱文学,所以我早年走的是一条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创作道路。”

  六、推荐阅读。

  七、课后作业:阅读《假如没有灰尘》一文,完成文后的练习。继续了解关于灰尘的知识,进一步感受科普作品既科学严谨又生动形象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3

  审题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可以说,审好题,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审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审写作内容。

  审写作内容,即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就是要弄明白文章是要求写人,还是写事;或是写景。

  第二,审内容的限制

  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弄清文题对习作限制。

  1、弄清时间限制

  有的作文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时要把握住这时间上的限制。比如记暑假中的一件趣事,这道题选材时间限定为暑假,所写的事要能够和“暑假”里发生的事。

  2、弄清地点限制

  有的作文规定了地点范围,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地点的限制。如记校园里的趣事,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校园”里的所见所闻,只有把握准了这个地方,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

  3、弄清数量限制

  有些作文出现数量词,审题时要明确数量上的限制。如写一件你想写的'事。两个题目写作的要求记叙一件完整的事,这样的话就不能写两、三件事了。

  4、弄清人称的限制

  有些作文在人称上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例如写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这个题目就限制了作文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的事。《文具的争吵》这个题目,主角就要换成文具了。

  习作题目:

  1 课余生活发生的事情 事

  2 熟悉的人一件事(特点品质 事)

  3 美丽的秋天 景

  4 观察中的发现(日记格式 写事)

  5 传统文化

  6 风景优美的地方 景

  7 创编童话故事 事 道理

  8 自由选材

  阅读

  1、 要三读短文,第一遍弄清字、词的读音、大意;第二遍读懂大致内容;第三遍带着问题后进行重点读。

  2、 完成练习要注意:有的题目可以从文字中原词原句抄下来,有的需要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3、 答问题要完整。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 殊:《蝶恋花》 艰苦探索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 永:《凤栖梧》 执着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整体点拨 《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考: 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 板书: (线索) (重点) 离别前: 勾勒环境 离别时: 描写情态 离别后: 刻画心理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鉴赏见后)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小结归纳】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

  (五)难点讨论(小黑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 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 杨“柳”—“留”的谐音 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眼前景 晓 风 —“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 别后情 (明) (暗) “残”月— 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 景中有情

  (六)朗读、背诵 要求:正确流利、感情充沛、熟读成诵、琅琅上口。(尽量当堂完成) 方式:检查学生、教师示范。

  (七)课外作业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3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

  寒蝉凄切 骤雨初歇 别前:勾勒环境 凄清、萧瑟

  雨 霖 铃 柳永 (线索) 帐饮无绪 兰舟催发 相看泪眼 无语凝噎 情景 伤离别 别时:描写情态 留恋、难舍 交融 (主题) 望空凝思 情意绵绵 (特点) 良辰美景 如同虚设 别后:刻画心理 伤感、苦涩 千种风情 无人诉说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影视评论的初步方法。

  2、能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表述自己对影视的看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同学们平时除了学习之外,最喜欢什么活动(看电视、看电影),你们最喜欢看哪些节目,为什么喜欢看这些节目呢?(节目精彩吸引人)。最不喜欢看什么,为什么,说主理由。

  二、学生交流:刚才同学们说的`影片,节目的好与不好,就是一种评论,那么怎么去评论呢?

  三、例文指导:

  1、示例:《哪吒闹海》的两评论

  2、讨论指导:

  ⑴语言表达应清楚、明了,使人一听就明白。

  如:少儿节目《大风车》同学们都看了,我觉得这个节目特别有趣,适合我们看,特别是节目主持我金桂子的语言动作,穿着常引得我们好笑,而笑中又使我们学到一些知识,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⑵评论的范围易小不易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

  ①人物的形象方面(长象(扮相)着装、性格)

  ②故事的情节方面(惊险、扣人心弦、感人泪下)

  ③画面或场景、插曲等。

  ⑶同学们在评论前,一定要注意想好了再说,好与不好,前后应一致,不能说到哪是哪,这样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

  看图同桌练说。

  四、小组交流,共同评议。

  五、全班展示,巩固学法。

  六、作业:练习写一评论电视的文章。

语文教案 篇6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3、初步感受借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设计

  教法:1、朗读法: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散读、默读,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积极读书,

  3、朗读法: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

  播放地震录像边描述1994年1月17日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的情景。

  引出 课题

  二、检查前置性学习收获,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重点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破烂不堪”等词语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3、交流读书收获,提出问题。

  三、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研读“时间长”:

  2、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

  3、研读“可怕的样子”:

  四、研读画面,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画面:

  【教学重点、难点】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生字全解】

  生字、新词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在检查时注意下列这些字的字音、字形:“砾”读:li “堪”、“墟”笔画较多指导分析结构。

  【多音字】

  le (好了)

  了

  liao(了不起)

  【词语全解】

  昔日:指往日,从前。

  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疾步:快步行走。

  绝望:毫无

  希望

  了。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本课是打开的意思。

  【句段解析】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以下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①“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了不起的父与子”,是提领全文内容的关键句子。抓住它品读全文,其他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就会迎刃而解。“了不起的父与子”要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就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

  希望

  ;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②“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反复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

  二、课前前置性学习

  自读课文,完成前置性学习要求。

  三、交流前置性学习情况

  1、看大屏幕,认读生字词

  2、小组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交流自己写的四字词语。

  3、集体交流自己弄懂和不懂的词语。

  4、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四、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哪个地方最让我感动?

  五、为什么说“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小组合作学习

  (一)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教师出示课件第12自然段的前两句。

  同学们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出什么来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主要抓住以下三点随机点拨。)

  1、研读“时间长”:

  ⑵ 感受“父亲累”:

  2、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

  3、研读“可怕的样子”:

  ⑶ 感情朗读:

  (4)教师引导 回放画面:领悟父亲说的话。

  (二)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

  希望

  。

  2、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五、回复全文,升华情感

  1、品味感悟: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个结尾,回味刚才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幕,说说你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理解。

  2、回复全文:

  读到这里,老师相信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形象一定刻进了同学们的心里,他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请你选择一句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话,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说出来或读出来与大家分享。

  六、走进情境,感受阿曼达所经历的38个小时的考验。

  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篇章指导】

  本篇课文情节感人,催人泪下。按着事情发展的顺序清楚地记叙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全文线索清楚,紧紧围绕着父子都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来展开。文中父亲对儿子说的那句话共出现了三次,虽分别出自父子之口,但一次比一次表现了父亲,一个伟大的父亲对儿子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写出了父亲的伟大。

  【写作特点】

  1、紧紧抓住了父亲的语言、神态、动作及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出了父亲的形象。

  2、多处语句的处理作者都采用了感叹句,表现了事态发展的紧张,表现了父子二人焦急、迫切的心情。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一位年轻的父亲坚持要救回儿子的事,赞扬了威难之中父子间的伟大亲情和父亲执着的信念及儿子先人后己的品质。

  【拓展阅读】

  朱自清的《背影》感受不同父爱。

  六、加强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悟。

  七、课堂练习

  1、我写的字最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bào zhà( ) fèi xū( )

  chàn dǒu( ) wǎ lì( )

  hùn luàn( ) xī rì(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危险──( ) 绝望──( ) 幸福──( )伤痛──( ) 漂亮──( ) 悲痛──( )

  3、我能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型(只填序号) A、陈述句 B、反问句 C、感叹句 D、疑问句

  ⑴ “谁愿意帮助我?”( )

  ⑵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

  ⑶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⑷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难道不感人吗?( )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挖

  了不起

  儿子――――等

  课后反思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了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又比如,学生在用“不论……总……”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读课文,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重难: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奇异(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长5044米平均深:22686009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鸟的天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有关榕树的资料、图片、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3.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指名读文,读准字音。

  2.投影出示练习: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3.自学生字,掌握字形。

  重点指导:

  梢:形声字,与稍、捎区分。

  暇: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

  4.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前前后后,时断时续。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留恋:舍不得离开。

  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暇:空间。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汇报交流。

  学生甲: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学生乙: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

  3.理清课文的脉络。

  (1)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四、分小组合作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3.有感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播放《百鸟朝凤》录音带。鸟很多,鸟的天堂板书。)

  2.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巴金爷爷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学生接: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鸟)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二、重点感悟。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一)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

  (二)汇报交流。

  大榕树:

  1.大

  学生甲: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1)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从哪儿听出来的?(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2)重点体会真字。

  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听老师读,体会一下。

  出示投影:

  学生体会出: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学生乙: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3)重点体会又字。指树根很多。

  出示图片:谁来指一指哪些是气根?(体会根上生枝,枝上又生根,独木成林的景观。)

  学生丙: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4)体会卧字。(树占地面积大。)

  (5)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学生答:一万多平方米。)

  (6)课下大家丈量了操场和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合几个操场?几个教室?(结合具体情况请学生作答。)

  (7)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简直太大了。)

  2.茂盛。指名读句,谈体会。

  学生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不留一点缝隙,说明树叶多。)

  (1)重点体会推。请同学们演示,说明叶多而密。

  学生乙:地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重点体会颤动。

  同学演示,体现微微地动态。

  (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非常茂盛。)

  学生丙:从对大榕树特点的描述中,我们看出作者不禁在内心深处发出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3.看录像:榕树的大与茂盛。

  4.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5.请学生画板画,体现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

  鸟

  1.播放课件录相:群鸟纷飞的场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2.导语,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4.学生汇报。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在课文里是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体会到鸟儿很欢快,快乐地叫着。)

  5.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学生发散想象。)

  6.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学生齐读(投影出示)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7.教师追问:

  (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8.配上欢快的音乐,把美术课上画的小鸟,放飞到大榕树上。

  9.再读课文这一部分,体会热闹欢快的场面。

  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2.学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它知识加以介绍分析。

  3.小结: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

  四、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1.播放鸟的天堂的完整课件。

  2.出示思考题:

  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溜。

  3.学生分头准备。

  4.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汇报交流。

  五、总结全文。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附:板书设计

  4*火烧云

  一、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多姿多彩。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学习积累作文素材.

  4、初步了解萧红及她的《呼兰河传》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1、CAI课件

  2、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

  四、课时安排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谁知道,火烧云指的是怎样的云呢?

  老师带来了火烧云的投影片,请大家看一看。

  谁来说说,火烧云是怎样的。

  书上有一句话描写的就是投影片上的情景,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二、自读课文,理清顺序。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投影片上情景的一句话。找得快的同学,再想想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

  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课文的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呢?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同学再想想看,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指名读。评价。

  小结:火烧云上来了,满天霞光,多新奇呀!多有趣呀!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学生练读。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第26节。

  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学习写颜色的这一部分课文。

  作者写火烧云的颜色,共写了哪些颜色?

  你还能说出其它颜色吗?

  这么多颜色,真是太美了,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归纳吗?

  ?火烧云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这些颜色是如何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连起来吗?连起来读一读,你就知道火烧云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了。一般同学可以参照书上的办法连连看。

  特别聪明的同学动脑筋想想看,还可以怎样连。

  小组讨论,交流。

  3、学习描写形状变化的这部分课文。

  火烧云的颜色绚丽多彩,并且变化极快。那么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引读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朗读了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这一部分课文,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顺序来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按照这个顺序把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过程分别说说看。联想丰富的同学,还可以加进自己的联想来说。

  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说。(挑你最感兴趣的说。)

  这时空中又出现了什么?(请同学们看课件)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调投影仪的焦距)

  指名说。谁能比他说得更好?

  这时天空中又出现了什么?(请同学看课件)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仿照课文中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好吗?

  请几个同学上台交流。

  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五、学习第三部分课文。

  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齐读。找一个词语来说说看。

  理解:恍恍溜溜

  3、总结全文。

  火烧云这篇课文,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火烧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的。

  ?动静结合,写得多美丽,写得多生动啊,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之中。我希望同学们能认真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致,想象之丰富,写法之巧妙。

  四、课堂总结

  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开头的变化。晚霞是美丽的,古人有话云:最美不过夕阳红莫道桑榆晚,云霞尚满天,这些都是夸赞落日晚霞之美。同学们可以亲自观察,通过切身实地的感受,你会发现大自然的美丽是令人惊叹的!

  这篇文章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进行描述的,这个孩子就是儿时的萧红,萧红又是谁呢?下面则简单介绍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以及对她影响极深的呼兰河。引发孩子们对这位作家的喜爱,并从而试图去阅读她的作品。

  五、布置作业,观察并描写晨雾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2、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4、积累对联。

  5、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目标重难点:

  习作练习及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能力。

  教学时间:4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及习作

  (一)口语交际

  1、生自由读要求,思考:本次交际的内容是什么?(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

  2、生自由分组交流。师提示:要说清这个自然奇观在哪里?奇在何处?最好能说出奇观是怎么形成的。

  3、生推荐生一名参加全班交际。

  4、全班交流,师生注意评价。生可以提问,也可补充,还可以讨论。

  5、全班评议。

  (二)习作

  1、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生审题,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

  3、生与同桌同学交流。

  4、生拟定草稿。

  5、师初评:

  (1)语句通顺。

  (2)没有错别字。

  (3)有条理,有顺序。

  (4)有重点、清楚地介绍。

  6、生根据提示,四人小组评议。

  7、定稿,抄习作。

  二、我的发现

  (一)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二)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三)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四)总结

  三、日积月累

  (一)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二)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三)生上台表演。

  (四)师生齐读,再背。

  四、趣味语文

  (一)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1、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2、生读后,思考: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3、师生小结。

  4、再读。

  (二)

  1、生自由读,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2、师生再读。

  3、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语文教案 篇8

  “巧借境象,妙造自然”,是我近几日从有关唐诗研究理论中“挖”出来的,用在这里评价这些年轻的教师似乎过高了点。但我认为人对美的追求大抵会是殊途同归的,那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作为教师的他们似乎正孜孜于追求更高的境界,正向这个方向迈进。

  现从中撷取几朵不是很娇艳却可赏心悦目的花以飨读者。

  一、识字可以这样教

  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新教材识字量多了,可一周安排的节数反而少了。如何掌握得了这么多的字?这令很多任课的老师,甚至一些富有经验的老师们担忧不已。有时候,不得不借用其他课程的时间。这样做却是有悖于新课标的理念的。其实新教材的大部分字是识得就可的,一小部分的字词才是必须会写的。崔峦老师曾经提出“反复见面”的说法。但到底如何具体操作呢?我们又不得而知。这次其中有几堂低年级的.课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子。

  《识字(4)》

  课件出示小动物,并逐个配音:你好,我是_______。

  师:谁想给它们打招呼?

  生:(句式可以是:你好,_____,我是________)

  师去掉小动物图,只留生字,引导读。

  读后问:读这些生字,你有什么发现?有几个发现就用几个小指头表示。

  于是生说出:

  1、都是虫字旁。

  2、都是动物,都是昆虫。

  3、都是夏天里的动物,蜻蜓、蝴蝶长大后都会飞;蝌蚪长大了会帮人们捉害虫等。

  ……

  师适当提示:

  小朋友,你们发现了吗?这些字当中,有很多的都是形声字。

  哪些字是形声字?比如蜻,哪部分是整个字的读音?还有哪些字也是形声字?“蚁”是吗?

  根据这种识字法,猜字的读音,并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蚊蟑虾

  复习生字时,该老师采用的是做游戏,你演我猜,从背后猜字。

  《荷叶圆圆》

  课件中打出“识字乐园”

  自己学会好吗?(生自读)

  学习生字组词连句。

  比如:

  珠小水珠晶亮晶晶

  读,出示有这两个词语在内的句子,指名读句子,领会其中的意思。

  复习生字时,出示课件:

  荷叶中藏着生字,鼠标点出,限定时间,时过消失。指名学生到台上,学生必须在限定时间内认出字,增加了识字时大脑反应的紧迫感。其他学生也不闲着。当学生能快速认出时,他们要说:对对对,就是——。错了,就说错错错!不是——。

  二、抓切入点其实很容易

  一篇课文摆在我们的面前,该如何教?从哪儿教起?便成了当务之急。我们把这个称之为切入点。切入点抓准了,再根据切入点理清线索,就比如一条线把散在地上的珍珠有先后地串起来,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一篇课文的切入点不只一个,这是由研究教材的老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和对教材的不同理解而决定的。这次面向整个温州地区开的课,当然不会只是个人的看法,而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对教材的处理,对一堂课的如何切入应该是深思熟虑的,应该有它过人的地方。

  作文《笑脸》

  寓写作于过关之中,一节课几乎没有说到写作两个字,却处处是说、写的训练。

  摹仿“幸运52”的过关形式,营造过关的气氛。

  成功第一关

  笑脸图

  请说出这是谁的笑脸。

  成功第二关

  请说出这是谁的笑,它为什么笑了?

  成功第三关

  请将想像到的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时间限为10分钟,句子通顺,意思说明白,即算闯关成功!

  这里以“闯关”为切入点,以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关卡为线索,成功地引领了整堂课,简单而又实在,既充满活力,又能学有所得。

  《我为你骄傲》

  以“写便条”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回归文本。通过学生写的便条生成新的教学切入点,这点完成了,又产生了新的一点。如此点点推进,完成对全文的阅读、领悟。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以一张履历中的三个!!!为切入点,反复出现钱学森心理活动的句子,从而更深入理解课文,深入了解钱学森这个人。

  三、作业也要花时间好好设置

  这次听课中,我看到了几个可以将现行老浙教版教本配套作业本弃之高阁的作业设置。虽然也曾经在网上看到过几份,虽然也为他们的新颖别致而喝彩,但自己却是因为现实的关系不敢有所奢想的。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课堂中的训练是写出读了文章后自己的感受,且名之曰“真情告白”,奇特处是师生共写。老师在电脑上写,学生在下面写,写后共享。

  课外的作业是三个

  1、再找一找有关钱学森的资料。

  2、办一张有关钱学森的手抄报。

  3、在学校网站的论坛上出一个讨论钱学森的主题。

  《绿色的卫兵》其中有一道题是:

  请给小树浇浇水

  不管是识字也好,作业布置也好,还是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也好,他们都力求立足于学生,从学生这个主体出发,努力增强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更好地张扬他们的个性。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本文设有两个小标题,层次非常清楚,不必要求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不必逐段讲解。

  2、教学重点定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对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内在的联系进行深人的理解,体会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通过讨论我国20xx年世界杯亚洲预选赛队员们的表现,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播放《罗纳尔多》的光盘导人本文的学习。(创设情境,51起学生的共鸣。)

  2、学生交流材料。(贝利的简介、插图;学生的偶像球星彩色插图等。)

  3、贝利简介(展示屏幕,学生自由阅读。)

  二、整体感知。

  沸沸扬扬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突破问题

  1、当球迷们为贝利踢进第一千个球而欢呼时,贝利虽然也为创造了千球记录而感到愉快,但他却“为这件事终于过去而高兴”。试从课文中找出他高兴的理由,并就此谈谈你的感想。

  2、贝利的父亲劝贝利不要吸烟,他采取了怎样的方式?为什么那么有效?

  3、从小处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从这两个片断中你看出贝利是怎样的`A?

  四、拓展延伸

  1、从课文中可看出:父母是你们很重要的第一任老师。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主题,谈谈你与父母相处时的一些事情。你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满意吗?

  2、中国足球队虽然三战三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请你对中国足球队员说一句鼓励性的语言。(让同学张贴他们搜集到的中国足球队全家福的彩照,以此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理解文章中故事的寓意。

  3、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技巧。

  4、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 《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

  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 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 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 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 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 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新课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媒体辅助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是(国籍),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p年9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2、课文内容研讨:

  门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这句话的含义?

  (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3、积累: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教师也准备一些)。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 法国作家乔治?桑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为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人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

  三、拓展

  爱情,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爱情的真谛,我们再读下面一篇文章。

  三个故事

  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

  爱情是什么?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很凄美:在医院病房的一隅,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在世间弥留的最后一刻,他把苍老的手伸给浊泪涟涟的老妻,感谢他半个世纪以来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深知自己不久就要踏上黄泉之路了,为了报答他的真情,也为了安抚自己的心灵,他决定告诉她一个深埋在心底的秘密。但是,没等他把这个秘密说出口,他的老妻就把手轻轻按到了他的嘴上、她说:

  “我不需要听什么爱的秘密,在我看来,最大的爱的秘密就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识、相爱,手牵着手一道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 ” 丈夫感动得涌出了热泪,最后带着那永远的秘密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

  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结果可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朋友讲的第三个故事是一家电视台的综艺游戏节目——摸手认妻。这个游戏由6对夫妻参加,要求把6位男士的眼睛蒙上,让他们依次去摸6位女士的手,从而摸出自己的妻子。

  前3位都模错了,惹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第四位上场了,主持人依然是一丝不苟地将那位男士双眼蒙上,接着原地转了三圈,同时又示意六位女士互相调了一下位置,过后搀着那位男士来到一字排开的六位女士面前说:开始。那位男士伸出手抓住第一位女士的手,也就三四秒的时间,对身边的主持人说这不是我的妻子,接着摸第二位女士,当他抓住第二位女士的手后,比第一次时间稍长一点,大概有十来

  秒时间,他对主持人说:“她是我妻子。” 说后,主持人将那位男士眼睛上的纱布去掉,这期间,现场的观众已经向这位男士报以热烈的掌声了。无疑这位男士猜对了。主持人不失时机地问那位男士:“你摸得这么准,其中有什么秘密?”那位男士对着话筒,郑重其事地说:“没有什么秘密,我凭的是手感,是结婚十多年来培养出来的手感。”这时画面上出现了那位男士妻子的脸,此时那位幸福的妻子已是热泪滚滚。

  “爱你一生一世足矣,我想,这就是爱情。”

  朋友最后说道。

  四、讨论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五、总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六、拓展活动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诗经教案10-22

语文翠鸟教案09-03

《语文园地》教案10-05

语文《检阅》教案06-10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秋游》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