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必备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章、第四课时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本节教学设计是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是在学生知道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基础上,去理解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以便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当中。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练习、例题去自觉发现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教材分析:基于面积和周长的所学知识,从而比较面积周长不同。
学情分析:全班21名学生,其中16名学生基本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另外5名学生中,3人掌握面积如何计算,2人掌握周长如何计算。
三、教学目标
(一)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能运用概念正确地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区别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六、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一个边长10cm的正方形,直尺,粉笔;学生每人准备一条手帕。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我们已学习过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1.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那么,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二)学习新课
出示图形,这是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请同学提出问题,可以求什么?
(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在自己作业本上,分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老师板书
周长: 面积:
(4+3)×2=14(厘米) 4×3=12(平方厘米)
答:周长是14厘米. 答:面积是12平方厘米.
通过计算你能发现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吗?请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思考题:
1.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归纳:
1.长方形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而它的面积是指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求周长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长度单位,求面积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简单地概括出面积和周长究竟有哪几点不同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归纳、概括)
板书: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1.概念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计量单位不同.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向同学们请教,愿意帮忙吗?如果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不是也存在这3点不同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也具备这3点不同)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假如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4,会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吗?(学生叙述列式过程,老师写在黑板上)
周长: 面积:
4×4 4×4
师:这两个算式都是“4×4”,这不是完全相同吗?你们怎么能说它们不同呢?(讨论一下,然后再回答)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再归纳.
师:周长的4×4是4个边长,式子中的'第一个4是4厘米.面积的4×4是4个4平方厘米,所以两个算式虽然都是4×4,但表示的意义不同.说明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要认真审题.
(三)巩固反馈
1.请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长,摸一摸桌面的面积.
2.出示正方形手帕,请同学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3.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黑板出示:
周长:(12+3)×2 周长:6×4 =24(厘米)
=15×2
=30(厘米)
答:周长是30厘米. 答:周长是24厘米.
面积:
12×3=36(平方厘米) 6×6 =36(平方厘米)
答:面积是36平方厘米. 答:面积是36平方厘米.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
(2)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围着花坛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少米?( )
(3)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这个花坛里种草坪,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 )
A.20×20=400(米)
B. 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
D.20×4×5=400(米)
5.计算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用直尺画出下列两图形
单位:厘米
(由学生口答,老师写在黑板上)
周长: 面积:
(8+5)×2=26(厘米) 8×5 =40(平方厘米)
5×4=20(厘米) 5×5=25(平方厘米)
黑板演示,把上面两个图形,合并成下图.
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周长:(8+5+5)×2 面积:(8+5)×5
=18×2 =13×5
=36(厘米) =65(厘米)
比较一下,组合后图形的周长、面积,与组合前两个图形周长之和、面积之和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面积相同,周长不同)能说说为什么周长不同吗?组合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面积和周长有三点不同:
1.概念不同;2.计算方法不同;3.计量单位不同.
作业:P.80第6、7、8题.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背景设计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作了比较具体的要求,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等。而角的认识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但对于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角的知识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对角已积累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还是第一次认识。教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历活动增加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创设认识和理解数学角的情境。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概括,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学习需要的分析)。
1、实际是什么?(认知起点能力)
学生在认知上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能够识记平面图形中的角及实物中的角。
2、应该是什么?(认知上达到使能目标)。
知道角是如何形成的识记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方法做角,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的大小,学会画角并能实际理解应用。
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基础性知识掌握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撑握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会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识别角有大小,学画、能识记理解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过程,初步体验空间与图形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二、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重点:经历活动,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教学难点:经历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
突破方法: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其次借助直观动演示,使抽象为具体降低学习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与学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运用动手操作法、直观演示法、互动交流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从而变教为诱、变诱为思、以诱达思。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活动角、剪刀、水彩笔、木棒、纸。
四、教学媒体的选用
1、设计思想: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的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教学时必需通过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先认识实物中的角,指一指、摸一摸等初步感知,然后经态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链接生活引入新知
1、板书角,师:你认 识吗?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或者说生活中你在那里看到角)
师:是呀!这些角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是怎么样的呢?老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好吗?
2 出示实物图:(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认为的角在哪里?
画角:看来大家对角的认识有些不同,能画出你心目中的角吗?
3 谈话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意义的角具有仕么样的特点呢? 1、说生活中的角
2、指角 (选择自己喜欢 的图形)
3 画角:在纸上试画,说说画的角是怎样的)
为学生学习数学角创设具体情境打开思路,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根据
二、操作感知、自主构建
(一)抽象角建立表象 1、演示观察,正确感知:
1课件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从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2、画角、课件演示(从一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的线)。
3、师:动动小手也画一个角,好吗?
4、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
5、学习角的各部分名称(自学教材)。
6、练习内化、丰富表象、课件演示。
①判断,深化表象(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回归生活,深化认识。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学意义中的角,所具有的特点,那么生活中的角是否都是数学意义中的角。
课件演示(实物图:五角星、扇子、山羊等) 1、观察交流、初步理解角的形成过程
2、学生画角
3、汇报你是怎样画的
4、汇报角各部分名称
5、学生练习、评价 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不同的角的过程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然后通过看、画、找等多种感官活动初步建立角的表象,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其次借助于媒体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二)做角操作内化、实践体验 1、谈话: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谁的手最巧?
2、师巡视
3、师:通过展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1、做角:用毛线、吸管、小棒等学具做角。
2、交流做法
3、展示、相互评价
4、议一议 做、比、议、评,体会解决问题策略性的多样化,这一过程即巩固对角的认识,又为学习角的大小架起了桥梁。
(三)感知大小实践活动、感悟体验 1、引导观察,比较大小。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2、创设冲突,引发争论。
师:你能画一个很大的角吗?
3、在视频仪上展示,提问:你认为哪个角大?为什么?
4、直观演示:
①课件演示:有两边重合,向左旋转;②拉活动角
5、师:根据观察和活动,上面的角到底谁大,它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说一说哪一个角大?
2、学生画角,小组讨论。
3、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它的变化
4、学生拉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距离有关) 让孩子经历实践活动沟通了学生经验与知识的联系,获得感性知识并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交叉开的程度有关,从而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总结欣赏延
伸 1、师:这节课,每位小朋友都开动脑筋,经历指、画、做、摸、想等活动,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完成板书,认识角。
3、欣赏发现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不数学中被应用,而生活也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
(课件演示: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欣赏古建筑物)
4、小小设计师用角或者有角的图形拼出你喜欢的图案。
5、生谈收获
6、带着音乐,感受角在生活中的价值 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及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使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
四、自我评价
1、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与教学活动中,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的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进的大小,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成功的快乐。
2、《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为此,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在练习中升华,从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产生了数学学,用数学的需要。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回归生活。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时,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个悠扬动听的音乐和一幅幅美的图片和建筑物,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让学生看到了角的广泛应用,并感受到了数学的魁力,从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课件演示:圆锥体的体积1、2、3、4、5)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
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V=1/3Sh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二)教学例1
1、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她它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圆锥的底面积不直接告诉)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4、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体积是多少?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四、随堂练习
1、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面积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2)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3)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的例题,第10~1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教材提供学生熟悉的教室场景,让学生通过观察,领会上下、前后的含义,认识上下、前后的方位,再组织学生领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想想做做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习惯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2 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 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 观察:小朋友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黑板、讲台、课桌椅、小朋友)
2 设疑: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
3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 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 (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 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
2 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 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
(2)小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军前面
(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 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 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平的前面,小平在小红的后面
4 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小组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指出: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
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
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5 游戏
(1)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2)拍手:
上拍拍,下拍拍,
前拍拍,后拍拍,
你拍拍,我拍拍,
上、下、前、后认得准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 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后面的小朋友是
再让学生转换位置后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你后面的小朋友是。
2 想想做做第2题
(1)按照指定的要求,学生独立摆一摆
(2)小组内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
(3)小组采取互帮活动,把小朋友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
3 想想做做第3、4、5题
情境1:有几只小动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也高兴地赶来了。(投影演示动物图)
小朋友,你能说说这些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
情境2:小动物们为了答谢小朋友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想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它们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来排排队
上来排队的小朋友分别说一说,我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
情境3:(投影演示冰箱)
小朋友,你能根据冰箱里物品摆放的位置,用上和下说一句话吗
情境4:最后,小动物们还邀请小朋友去看电视呢!(投影演示组合家庭影院)
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交流后汇报
四、总结评价
1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哪些本领
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2 回家以后,把家里各种物品间的位置关系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总评]
认位置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具体地讲,这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悟上下、前后的位置 关系
2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描述物体所在位置,不但培 养了学生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3 选用了观察、讨论、游戏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中主动探索位置关系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如小组同学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小组成员间开展互帮活动,把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等等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会运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利息。
2、使学生明白储蓄的意义,进行教育,培育其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分组、幻灯机、存款凭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小品导入新课
师:在上新课前,我们来看一个小品。大家可要仔细看,等一下,老师有问题要考你们,看谁最聪明,好,现在请看:
师:银行职员,同学甲:储户小丽,同学乙:孜大爷。
(甲背着背包,兴冲冲地赶路,碰上乙)
乙:喂,小丽,这么些早去哪里呢?
甲:张大爷呀,我还要去银行取钱呢!
乙:取钱!真不懂你们这些人,钱好好地家里不放,偏偏要藏到银行里,又要存,又要取,多麻烦。
甲:大爷,这您就不懂了,这钱放在家里不安全,存到银行里,不但能合理、有计划地用钱币还能支援国家建设呢!
乙:真的吗?钱存入银行有这么好处,那我赶紧去把家里的几百块钱存了,省了我天天提心吊胆了。
甲:大爷,再见
乙:再见
(甲继续走,到了银行)
甲:您好,我不想取回去年存的100元钱,请您办下手续。
师:好的请填一下取款单。(生填)
师(把钱递给甲)这是你的钱,数数看。
甲:(数钱)惊讶地叫道:哎,怎么钱多起来了?
(甲扬起手中的钱)您多给了一块八毛。
师:(抚摸着甲的头):真是个诚实的好孩子,钱没错,这1.8元是你应得的。
二、新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谁会知道,说说看!
1、 学习利息的计算公式,及相应的几个概念。生:(利息)
师:同意这种说法吗?是的,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利息(板书课题)
师:那你对利息了解多少?生说。(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利息)
师:说得真好,大家表扬他。
师:再请几位同学说说什么是利息,并引导学生说出小品中的1.8元是利息。
师:你知道这1.8元利息是怎么算出来了吗?请学生看书讨论,后引导学生得出: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板书)生齐读利息的计算公式。
师:从这几年来公式可以看出,要求利息,首先得知道什么?(本金、利息率、时间)
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利息,对于本金和利率你知道多少,结合课本,请同学们说一说。生说。
(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小丽的100元是本金)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利率,利率是由银行的'规定的。有按年规定的,叫年利率,有按月规定的,叫月利率,利率可根据存款的长短,和存款的方式不同而不同)生没说到的,教师可进行补充,并出示:
小丽整存整取的年利率是2.25%
让学生说说这整存整取是什么?
(是存款方式,存款有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方式)
2、 计算利息。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公式。
出示:小品中的小丽把1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年利率是2.25%。到期,利息是多少?
① 学生独立完成,请一学生上台板演。
100×2.25%×1=2.25(元)
② 让学生说说列子中的每个量代表什么?根据什么进行列式。(100是本金,2.25%是利率,1是时间,2.25元是利息)
3、 税后利息的学习及计算。
师:2.25元是利息,这可就奇怪了,可小丽只拿到1.8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钱真的算错了吗?
让学生自由说,不清楚,可以翻书找找原因,小组进行讨论,得出:
(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利率纳税)小丽得到的实际上是纳税后的利息叫税后的利息。教师板书:税后利息。
师:那税后利息该怎么算呢?想想看,看谁的脑子最聪明,转得最快。
学生讨论思考后,师引导得出:
税后利息=利息-利息×20%=利息×(1-20%)
师:看来,同学们真了不起,利息已经算出来了,现在,算税后利息有困难吗?好动笔。学生计算,请一同学板演:
2.25×(1-20%)=1.8元
或2.25-2.25×20%=1.8元
师: 现在,大家知道,小丽,多得的1.8元是怎么回事了吗?生:知道。
出示第三个问题:小丽一共可取回多少元?
师:这“一共”包括什么?(本金和税后利息)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
100+1.8=101.8(元)
答一共可取回101.8元。
4、 反馈练习,让学生看教科书P124—P125内容。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师:同学们表现真好,现在让老师来考考你们,看谁知识掌握的最牢。
出示:①把钱存入银行,只对国家有好处( )
②所有的利息都要纳税( )
③存款的利息按20%的税率纳税( )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2、能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整理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节课我
们继续来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复习
1、回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怎么进行简便计算的?进行简便算法时要注意什么?
2、全班交流:个别汇报
当一个两位数可以分解为两个一位数相乘时,可以把两位数除法改为除数是一位数的连除式题。
要注意:不是所以的题目都可以这样的,有些题目这样并不能很简便,做时要灵活运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复习.
1、请一名同学从1数到10.
2、老师在实物展台上出示4个正方形片、7个三角形片和10个圆片.请同学们分别数一数这些图形的个数.
[评:通过检查学生数数的能力,了解到学生不仅能抽象地数数,还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为学习新课奠定了基础.]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同样多.
1.出示教材第5页的萝卜和白兔图.
提问:有几个萝卜?几只白兔?
提问:一个萝卜对着一只白兔,一个萝卜对着一只白兔(师边说边连线,将萝卜和白兔连起来)有多余的萝卜吗?有多余的白兔吗?
师:一个萝卜对着一只白兔,没有多余的萝卜,也没有多余的白兔,我们就说,萝卜和白兔的个数同样多.
提问:谁能象老师这样完整地说说萝卜和白兔的个数同样多.
2.学生操作.
(1).师在黑板上竖着贴出2个○,要求学生对着○摆□,要求摆的□和○同样多,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摆.
(2)师要求全体学生在课桌上竖着摆出2个○,再对着○摆□,要和○同样多.然后让学生看看摆的是否同黑板上一样.
(3)全班同学独立摆.先横着摆4个○,再摆△,要和○同样多.
提问:你们一共摆了几个△?请完整地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3.练习(出示下图).
提问:这里一共有5幅小图,请你说出哪幅图表示了同样多的'意思?
提问:为什么②、④两幅图不表示同样多?②图中有同样多的部分吗?④图中有同样多的部分吗?(可让学生到前面指一指同样多的部分.)
课中休息:听音乐做拍手操.
(二)教学多些、少些.
1.出示课本P5的小鸡和小鸭图.
提问:小鸡和小鸭是同样多吗?为什么?小鸡和小鸭谁多些,谁少些?
师:第一只小鸡对着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没有小鸭和它对着,我们就说小鸡比小鸭多.
提问:小鸡比小鸭多,反过来还可以怎样说?
2.出示课本P5的苹果和桃图.
提问:苹果和桃哪个多些,哪个少些?苹果和桃比的结果是什么?桃和苹果比的结果又是什么?
3.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前面出示的挂图(5幅小图的的那幅图).
提问:请你用完整的话说说图②和图③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4.学生操作.
(1)要求学生先摆4个○,再摆△,要比○多2个.
(2)要求学生先摆4个○,再摆△,要比○少2个.
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知道了要想知道谁多谁少,就必须有比,只有比才能知道谁多谁少.
[评:为了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教师能够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操作思维、语言熔为一体,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初步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练习.
1.P6练习一的第2题.(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师先讲清:因为2只小狗与两个点子的数量同样多,所以要用线把它们连起来.
(2)学生连线,利用实物投影进行订正.
2.P6练习一的第3题.(哪个多?在多的一行的横线上画)
提问:哪一行的○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做游戏:抢椅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1)先放3把椅子,找3个同学,转圈跑,吹哨坐.
提问:3个人都坐下了,这说明了什么?
(2)还是3把椅子,找4个同学,转圈跑吹哨坐.
提问:有1个同学站着,说明了什么?
(3)还是3把椅子,找2个同学,转圈跑吹哨坐.
提问:还有一把椅子没人坐,说明了什么?
[评:在巩固练习阶段,老师不拘泥于书中的练习形式,积极开动脑筋,精心设计做游戏的3个小题,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巩固和灵活运用了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
[评析:本节课的教案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实用性较强.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层次清楚:①知道同样多;②知道多些、少些;为了照顾中差生,采用了边讲边练习的形式;最后设计了一个游戏,把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放在一起,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而且也引起学生兴趣,使教学达到高潮.]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和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联系生活情景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三位数加三位数单独进位加法笔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电视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复习题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孩子们,我知道你们都比较喜欢《熊出没》,今天熊大、熊二、光头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光头强今天运气不好,砍树被熊大、熊二发现了了,今天你们就来代替熊大、熊二想办法让光头强不砍树,好吗?
1、教师出示第一关。
要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
教师:算式怎么列?(220+26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教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结果吗?算完之后,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2)集体汇报,交流方法。
(学生说,老师板书)
教师:小朋友真了不起,不仅用多种口算方法算出了这道题的得数,而且还请了竖式来帮忙,以后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这样的题目。
(3)教师演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2、教师出示第二关: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了买220支钢笔和260支铅笔共要480元,要求丰收小学共有学生多少人怎样列式?
(433+418)
(1)估算。
请大家估一估,丰收小学共有学生多少人?
教师:大家估算得很好,我们只要把两个加数或者其中一个加数看作和它们最接近的整百数或整十数来估算,估算的结果都会很接近准确数。
(2)学生尝试计算。
教师:你能算出433+418得多少吗?想办法试一试。算完的同学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3)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演示完后,请同学上台用竖式计算。随后再次利用多媒体演示竖式计算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在利用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4)议一议:你觉得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重点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算十位时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
3、教师出示第三关:
本关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汇报。
4、多媒体出示第四关,学生独立完成,请一个学生上台板演。
三、小结
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三位数的加法,还有什么问题,请大家在课余时间相互讨论,互相学习。
四、巩固新知
完成练习八1—4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5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