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27 08:46:1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集锦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集锦7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了很好的自主探究、团结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学生在学习了探究(一)和探索(二)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 ,有了一些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注重引导,指点,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知识与技能: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的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活动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并且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 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哪是物体的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 发展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几何模型各一个;各种几何形体的实物。

  学具准备:

  小长方体、正方体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三单元(板书:引导学生读一读)

  同学们可能会猜想:老师叫我们看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激起兴趣。)

  老师坐在小板凳上,分别请三位学生站在老师的正面、侧面和高处拍照。

  在电脑上展示刚才拍的照片。

  生:这些都是老师吗?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同学们天天都在学校学习,肯定都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也离不开讲台。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来观察这张讲台,看一看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张讲台能不能看到不同的形状。

  小结:刚才我们用相机当成自己的眼睛让同学们发现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所看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一看。

  二、观察、交流(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1)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

  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活动。

  注意: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如,可以先引导某个小组的学生站在一个角度观察,再帮助他们调换位置,使其他小组的成员知道观察的方法。

  (3)汇报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

  么样子的?

  生:我站在左侧面,看到了桌子的上面和这里(指了指侧面)

  师:哦。看到了两个面,这是左面。

  生:我站在讲台的前面,也看到了两个面,是上面和前面。(让学生指一指)

  生:我观察到的讲台的形状和某某同学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是站在这边(指了指右侧面)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还有哪位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学生可以从一个角看到三个面,或者趴在上面看到一个面,又或者在每个面前蹲下来,看到一个面。)

  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三、巩固练习。

  1. 出示课本的观察讲台图。

  2. 说一说图上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个面?

  3. 想一想,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图中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面?

  生:我先说图上的老师。我认为老师可能看到讲台的上面和前面。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老师很高,他只能看到上面。

  生:笑笑看到桌子的上面和她前面的.一面。(左面)

  生:淘气是站在右角边,他可能看到上面、前面和右面三个面。

  师:为什么?

  生:我刚才在观察物体时体会到的。如果不是站在桌子的一个面的正前方看,而是站在桌子斜的方向,就能看到三个面。

  小结:通过上述验证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4. 连一连

  (1)按照刚才讨论的结果,让学生连书上的图。

  (2)交流。(让学生说说哪幅图是谁看到的。)

  四、认一认

  1. 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2. 交流、体会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1)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分别指着上、侧、正面,让学生说说是哪个面?同时板书。

  (2)再将一个长方体不停地变换着摆,每次都让学生指出上、侧、正面,从而加深理

  解:一般朝上的那个面叫上面,对着观察者的那面是正面,两侧的面称侧面,最后让学

  生自己说说,只要意思说对即可。

  (3)拿出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上、侧、正面。

  (4)拿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实物,让学生指着说说它们上、侧、正面在哪里?

  小结:通常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朝上的一面称为上面;面对自己的那一面称为正面;两侧的面称为侧面。

  五、完成练一练

  1. 第一题。

  (1)引导学生审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反馈:说一说你的同桌对了没有,如果错了帮他纠正过来。

  2. 口算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反馈。

  3. 连一连,说一说。

  4. 观察一个物体,小组内说说他们的上、侧、正面各是什么样的?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回家观察一个物体向家长说出你看到的面。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便于学生思考和探究。小数与单位换算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案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自主探究后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梳理,构建知识网络,重组知识结构。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实现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情境,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切入点,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探究知识的过程,经历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过程。同时,进一步体会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注重知识的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明确是什么名数改写成什么名数,是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根据各单位间的进率进行转化,然后按照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实现名数间的.改写,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的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直接写得数。

  0.75×100= 5.67×1000=

  60.4÷100= 28÷1000=

  2.填空。

  1米 =( )分米=( )厘米

  1千米=( )米 1吨=( )千克

  1千克=( )克 1时=( )分

  1分=( )秒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复习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和单位之间的进率,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了解生活中的小数。

  (1)讨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小数,找一找,在哪儿见过?(教师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商品的标价、身高、体重、体温等)

  师:在同学们汇报的这些小数中都带有单位名称,如1米30厘米,1米20厘米5毫米,30.4千克,36.5℃等。通常把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观察同学们说出的这些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这些数据都是名数;不同点是有的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有的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

  师: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单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复名数。大家能举出一些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吗?(学生举手发言)

  (2)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小数和整数。(课件出示教材48页情境图)

  2.学习名数的改写。

  师:通过刚才所举的例子,大家发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这里就有四个小朋友,他们在比身高,我们来给他们排排队吧!

  (1)提问:观察情境图,这些小朋友的身高各是多少?(80 cm、1 m45 cm、1.32 m、0.95 m)

  (2)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四个数据,能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吗?要想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预设

  生1:把它们都化成相同的单位再比较。

  生2:把它们都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再比较。

  生3:把它们都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数再比较。

  (3)教学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

  ①课件出示例1。

  ②看一看厘米和米这两个单位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教师小结: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用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用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

  ③应该怎样改写?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合作完成 。(详见课堂活动卡)

  ④指名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 因为100 cm=1 m,所以80 cm= m=0.80 m。

  方法二 80 cm=(80÷100)m,80÷100可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把8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即80÷100=0.80(m)。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教师板书:80 cm=0.80 m=0.8 m)

  (4)讨论: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

  教师小结: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就用这个数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也可以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

  (5)教师出示:1 m45 cm=( )m。

  ①提问:这道题与上面的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②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将1 m45 cm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小组讨论一下,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 45 cm=0.45 m, 0.45 m和1 m合起来是1.45 m)

  教师小结:把复名数改写成小数,复名数中高级单位的数不变,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把复名数中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作为小数的小数部分,再把两者合起来。(教师板书:1 m45 cm=1.45 m)

  (6)给四个小朋友排队。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简解]

  教材中,例题重点描述的是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生利用数数、几十多来比较相应数的大小,在“试一试”中再利用比较计数器所表示数的大小,揭示了其他两种情况: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接着在“想想做做”中,直接比较数的大小。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抓住“位数”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辅助验证,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1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1)将数按数位分类

  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体显示:

  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显示:

  (3)练习并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层次二:例题,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1)、出示多媒体主题图

  教师讲述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谁来写一写?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层次三: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1、多媒体显示63○68: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3大。

  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个位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哪个最小,去掉重复的,排一排。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

  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

  (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

  (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形状纸若干,剪刀,三角板,直尺,钉子板,水彩笔,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多媒体课件播放同学们放学时的情景(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你都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

  小组反馈,汇报结果。(学生说的同时,课件闪出各种图形)

  师:你能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

  各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分一分,看哪组分得合理。

  (小组合作,分一分)

  小组反馈,汇报结果。(课件同步显示分类情况)

  二、讨论、抽象出四边形的.概念

  1.课件隐去其他图形(三角形,圆形),抽象出四边形。

  问:这些图形是一类的,叫什么名字呢?

  (四边形)(板书课题)

  为什么叫四边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

  反馈: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课件在图形下闪现相应文字)

  2.引申。

  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两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它们都叫四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们能发现什么?

  小组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三、动手实践,寻找四边形(活动中配以音乐)

  1.围一围。

  活动内容: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教师参与活动。

  反馈展示(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2.涂一涂(教材35页例1)。

  活动内容:(课件)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反馈展示,适当评价。

  3.剪一剪。

  活动内容:拿出准备好的纸、剪刀,每个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

  (1分钟,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又多)

  反馈展示,教师评价。(边要求直直的)

  4.说一说。

  活动内容;现实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四边形?

  5.找一找。

  活动内容:在我们的教室,你能找到四边形吗?(允许下位寻找)

  四、教学拓展――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小结:同学们活动得开心吗?你们和四边形成为好朋友了吗?

  (配以主题图放学场景)

  今天放学后,请你们在回家的路上和家中,找出我们的好朋友──四边形,并请爸爸、妈妈一起认识它,好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72页主题图,认一认,说一说,73页练一练和数学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大面额人民币及换算关系。

  2、体会人民币的用处。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教学难点:能正确清点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看人民币认读。

  2、听币值,找出或组成相应的人民币。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看主题图,理解图意。

  2、提问

  想买一件衣服和一条裙子需要多少钱?

  你能用刚才学过的人民币支付吗?

  你有别的'办法让付钱更简单吗?

  (用大额人民币)

  三、认识大额人民币

  1、说说自己认识的大额人民币

  2、师举生认

  四、开展购物活动

  1、交流,大额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下面老师要看看谁会用这些大额人民币购买主题图中的衣服。

  3、抽生购物

  4、同桌互相进行购物活动。

  五、练一练

  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六、讲故事

  感受银行和储蓄功能。

  七、本课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上下(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A: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CAI)显示: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CAI)显示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都说对了,小松鼠和小鸟高兴得在树枝了蹦上蹦下(CAI)显示,松鼠和小鸟交换了位置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