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班会教案>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

时间:2023-07-20 08:29:05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荐】什么是心理健康15篇

什么是心理健康1

  一般人都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如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和水等,事实上,心理“营养”也非常重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康。

【荐】什么是心理健康15篇

  那么,人重要的心理健康“营养素”有哪些呢?

  第一、最为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爱。

  爱能伴随人的一生。童年时代主要是父母之爱,童年是培养人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确的父母之爱,就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育,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障碍都与童年缺少父母之爱有关。少年时代增加了伙伴和师长之爱,青年时代情侣和夫妻之爱尤为重要。中年人社会责任重大,同事、亲朋和子女之爱十分重要,它们会使青年人在事业家庭上倍添信心和动力,让生活充满欢乐和温暖。至于老年人晚年幸福的关键。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单指情爱,还包括关怀、安慰、鼓励、奖赏、赞扬、信任、帮助和支持等。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别人尤其是自己亲人的爱,心理会出现不平衡,进而产生障碍或疾患。

  第二、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渲泄和疏导。

  无论是转移回避还是设法自我安慰,都只能暂暂时缓解心理矛盾,求得表面上的心理平衡,治的只是标,而适度的渲泄具有治本的作用,当然这种渲泄应当是良性的,以不损害他人、不危害社会为原则,否则会恶性循环,带来更多的不快。比如,当你心情压抑时,可以去踢足球,把火发在他们身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对亲人和好友诉说,把心里的不快倒出来,这就是渲泄。与此同时,也希望有人帮助自己解开心里的疙瘩,或帮助出出好主意。渲泄和疏导都是维护心理平衡的有效办法。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渲泄或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

  第三、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也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

  它会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改正错误,进而不断完善自己。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批评,热必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毛病,固执、傲慢、处以为是等,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发展的表现,但是,过于苛刻的批评和伤害自尊的指责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严重的会使人自暴自弃、脱离集体,直至难以自拔。所以,遇到这种“心理病毒”时,就应提高警惕,增强心理免疫能力,我们平时应多亲近有知识、有德行、值得信赖的人,这样就比较容易获得这种健康的“营养素”。

  第四、坚强的信念与理想也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

  信念与理想的力量是惊人的,它对于心理的作用犹为重要,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失败,会陷入到某些意想不到的困境,这时,信念和理想犹如心理的平衡器,它能帮助人们保持平稳的心态,度过坎坷与挫折,防止偏离人生轨道,进入心里暗区。

  第五、宽容也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人生百态,万事万物难免都能够顺心如意,无名火与萎靡颓废常相伴而生,宽容是脱离种种烦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法宝。但宽容并不是逃避,他是豁达与睿智的。

  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是要学会自我调试,善于驾驭个情感,做到心理保护上的自立、自觉,主动为自己补充健康的心理营养素,在必要时,也给他人提供能够让心理健康的“营养素”。

  让男人保持心理健康的几种方法

  一、了解自己

  有一个人永远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自我。孔老夫子说过:“知己者明,知人者智。”我们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了解自己的长处,我们会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我们才会少犯错误,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二、面对现实

  我们可能没有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我们的工作可能也不尽如人意;我们的爱人可能也不精明能干、体贴入微;我们的孩子可能也不都聪明伶俐、顺从听话;我们也可能正在遭遇着挫折和磨难……但是,我们只有先正视这一切,接受这一切,在此基础上,才有改变的可能性。只有认清现实,接受现实,脚踏实地,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三、善与人处

  人生活在由他人构成的社会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离开了他人,离开他人的帮助,人将无法生存。心理健康的方法离不开即群体。有心理学家统计,人生80%左右的烦恼都与自己的人际环境有关。对别人吹毛求疵,动辄向他人发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际交往的分寸,都将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四、承担责任

  除了襁褓中的婴儿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工作。儿童要尊重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成年人要承担家庭和社会的重担,在工作中获得谋生的手段并得到承认和乐趣。所以,失业给成人的打击不仅是经济上,而且是心理上的,它会使人丧失价值感,带来心理危机。能够勇敢地承担责任、从工作中得到乐趣的人,才是真正成熟、健康的人。

  劳动一日,方得一夜安寝;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而逃避责任、逃避工作只能使人感到烦躁和悔恨。

  了解自己、面对现实、善与人处、承担责任等都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其实很多男人也都知道健康的心理是什么,但往往善念和恶念又在一瞬之间,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自己的生活环境与生活阅历也有很大的关系。

什么是心理健康2

  1、了解自己

  有一个人永远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自我。我们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了解自己的长处,我们会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我们才会少犯错误,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2、面对现实

  我们可能没有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我们的工作可能也不尽如人意;我们的爱人可能也不精明能干、体贴入微;我们的孩子可能也不都聪明伶俐、顺从听话;我们也可能正在遭遇着挫折和磨难……但是,我们只有先正视这一切,接受这一切,在此基础上,才有改变的可能性。只有认清现实,接受现实,脚踏实地,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3、善与人处

  人生活在由他人构成的社会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离开了他人,离开他人的帮助,人将无法生存。有心理学家统计,人生80%左右的烦恼都与自己的人际环境有关。对别人吹毛求疵,动辄向他人发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际交往的分寸,都将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4、承担责任

  除了襁褓中的婴儿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工作。能够勇敢地承担责任、从工作中得到乐趣的人,才是真正成熟、健康的人。而逃避责任、逃避工作只能使人感到烦躁和悔恨。

  5、控制情绪

  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开朗、自信和满意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反之,经常性的抑郁、愤怒、焦躁、嫉妒等则是心理不健康的标志。当一个人心理十分健康时,他的情绪表达恰如其份,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6、塑造人格

  人格是人所有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出健全的人格。我们的性格和命运正是由我们自己每时每刻的行动自我雕塑而成。

  7、有家有业

  家和事业是成年男性责任与压力的源头。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在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更应具备一个健康的心态。

  8、取之有道

  “君子好财,取之有道。”一方面是说要光明正大地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是说要以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私欲。

什么是心理健康3

  一、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

  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五、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什么是心理健康4

  内容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要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学校要引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障碍 心理素质

  新世纪的中学生不仅要具有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必须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素质教育成功的前提。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笔者十几年的教学历程观察感悟,总结其主要表现如下:

  1、家庭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及家庭环境条件对孩子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例如:双亲离异的家庭,严重摧毁孩子的心灵。还有些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

  2、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尖子生、请后进生;学校生活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乏味,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是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3、学生个体差异。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意志方面一般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的学生时常表现为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另外性格方面的因素,也是造成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骄傲自负性;自私狭隘性;自卑怯懦型。

  4、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情绪变得孤独、忧虑和苦闷抑郁即被视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意志消沉,成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幻想与所谓的“早恋”问题等。

  二、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老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老师“不仅仅是人类知识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能力,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二)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起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作用。学习了心理学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积极影响。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之间的友谊。

  (三)学校要引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学生心理出现“症结”(如:学习焦虑、人际关系焦虑、有情绪冲动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等)。课堂是治愈这一“症结”的最佳阵地。通过专门教育的疏导是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环节,笔者认为,应把国家倡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必修课”真正落实到基层。它不仅针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对全体中学生,做预防性辅导及时治疗。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的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活动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3、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具有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集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或训练,是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加强教师心理专业知识的培训。俗话说的好“打铁先要自身硬”,要想教好身心健康的学生必须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但当前教育系统对教师的心理培训确实不敢恭维,而教师本身的知识面对现状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那简直就是杯水车薪,笔者以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身份恳求政府及各级领导关注教师的心理培训。

  总之,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辅导教师的职责在于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使他们认识结构,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的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使人生有合格与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什么是心理健康5

  一、心理健康是什么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感情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二、女性必须警惕心理健康四个误区

  (1)身体健康就是心理健康国际卫生组织早在1981年就指出,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仅仅身体健康不等于健康,也不等于,合理健康,它们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只有两者都具备,一个人才能算作真正的健康。

  (2)心理不变态就筑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有许多种形式,心理变态只是其极端形式而已。根据状态,人的心理可用三区来表示:白、灰和黑。人处于心理白就是心理健康,处于黑则是心理变态,而处于灰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灰色心理调节得当就会回复为白色心理,不当则会发展为黑色心理。所以仅仅心理不变态的女性不一定心理健康。

  (3)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

  许多女性对“心理问题”十分敏感又不屑一顾,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是十分可笑和可耻的,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这是一种很伤害人的误解。女性经常会有心理困惑,调解不当就会形成心理问惬,长久得不到解决就会发展为心理疾病。几乎每个女性都会有一般的心理问题,但不会都发展为精神病。

  (4)一次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问题

  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导致了人们过高的期望值,认为通过一次半次的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所有心理问题。其实,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一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期望很快就能痊愈。而且,不同于身体疾病,心理问题的治疗需要患者和心理医生双方互动交流,这自然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当然,也不是所有心理问题都需要多次咨询和治疗,简单的问题一次足矣。

  人类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只有二者都健康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很多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大部分是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轻度心理健康问题可以自行恢复正常,如果进行心理调适,恢复得会更快,不必太担忧。但既然存在问题,就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三、青少年吸烟的心理误区

  具有模仿心理的,通常是一种崇拜,只要想办法让他知道,这种模仿的错误,他就自行改正;

  猎奇心理,很简单,满足好奇心,这时候你越是拦阻反而效果会下降,只有极力满足他,当他感觉没那么有意思,乏味了,厌倦了,你想让他去他都懒得回头。

  攀比心理,这说明,有些吸烟的人的一些做派给了他很酷的感觉,比如叼着烟翘起二郎腿的电影明星演绎的老大。这种人通常真实的比较怕事,所以,对症之药,只要他做出那种戏演动作,就对其进行惩罚。他就怕了

  逆反心理,这应该是比较难以治愈的一类病症。解决的不该是他吸烟的问题,而是他的性格,把叛逆改正过来,塑造新的性格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解脱心理:这种更是高级病症,不可能通过某些手段进行治疗,唯一办法就是让他自己改变认知,从ABC 理论来说,就是B的纠正,从各个角度来进行纠偏,让他意识到错误,同时找到新的解决方法,毕竟因为有了压力才找到吸烟解决,所以不找到新的代替途径,无法根治。

  四、怎样才算心理健康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份,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什么是心理健康6

  判定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家长们是否了解科学的方法呢?大家知道儿童心理健康新标准是什么呢?下面来看看!

  儿童心理健康新标准

  良好的个性

  具有一定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能力,无怪癖、无恶俗举止,在日常生活中基本能保持平和、乐观、谦让、乐于助人等正常人格。

  正常的智力

  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只要基本符合该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水平,便属正常,这可从语言、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来测定。

  正常的心理素质

  无过分畏惧、惊恐、焦虑表现,喜怒哀乐表诸于色,活泼大方尊重他人,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反之,常常表现出过度恐惧、多动症、强迫症、孤独症、忧郁症以及偏执倾向等,说明孩子的心理素质并非良好。

  较强的好奇心和记忆力

  尤其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更会显得好奇兴奋、念念不忘。如果一个孩子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显得漠然冷淡,那么孩子的心理便有问题。

  善于与人交往

  在交往的过程中能与人平等、友好、和谐地相处,无猜忌、无严重的嫉妒心理,无明显的凌弱欺小行为等。

  良好的生活习惯

  包括饮食、睡眠、运动、言行等方面。有的幼儿喜欢在入睡时由母亲抚摸,有的偏爱吃某类零食等,这也属于成长过程的正常现象,并非心理疾病。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不过分地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打骂会使孩子养成、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甚至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不当众批评孩子: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9)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什么是心理健康7

  如今的教育都以素质教育为主,幼稚园也不例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使幼儿健康的、全面的发展。而科学教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有时会与精神卫生和身心健康构成矛盾,因此我认为不管是学校还是幼稚园都应该抓好孩子们的身心、精神健康的质量,这样才能保证科学教育和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

  幼儿时期又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而这个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然而,这几年陪同许多孩子一路走来,看到孩子们一个个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所以,我认为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感情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刚涉足幼教时,觉得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的喜怒哀乐完全可由成人掌控。可随着给孩子相处的时间长了,会发现: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思维,甚至于一些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他们也会因为家里的事情影响情绪。所以渐渐的我对孩子入园时的情绪产生兴趣。他们表现出的欢喜,悲伤的感情,有可能就给周末在家发生的事情有着某种联系。所以我会留心那些情绪异常的幼儿,并给家长进行电话联系了解其原因。结果表明家庭因素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数都缺乏关爱他人的实践和体验。所以常常会因为家庭、父母的矛盾而影响其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这种因家庭原因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案例层出不穷。还记得,我看过这样一则案例:有一个小朋友叫淇淇才10岁,聪明伶俐。在学校表现的非常活跃,深受老师、同学的喜爱,但没想到她竟用两团棉花塞住鼻孔,采用憋气的方法来“自尽”,起初妈妈还以为她是在做游戏,可没想到她竟冒出一句:“活着没意思,还不如死了算了”这句话实在让妈妈吓了一大跳,原因她偶然一次听父母要离婚,并且爸爸不要她,而妈妈要再婚,而她将面临被送到一个亲戚家里寄养的命运。从此,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完全变成了另一副摸样:老气横秋,整日惶恐不安,没有了一点灵气。像这类案例很明显,淇淇很无辜,也是不幸的,因为在一夜之间,昔日心疼她、爱她的父母竟然都要弃她而去,小小年纪如何经受得起这么大的打击!像这样遭父母抛弃,再好个性的儿童也会从此产生忧郁。

  许多事实证明了,那些遭父母抛弃的小朋友在个性上的变化比那些丧失父母的儿童还要严重。他们会变得软弱无能,或者冷酷无情,又或者自私自利,又或者报复心强等极端的心态。因此淇淇的心理问题完全来源于家庭因素。

  另一案例:小强今年10岁就读某小学四年级,该孩子对人感到恐惧、行为不安,在学校中不适应,孩子是正常的,知识人际关系不好。这种现象最终也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因为孩子小时候语言发展不太好,父亲在进行强化训练时,孩子不能接受,父亲就用打骂能方法教育孩子,而母亲则很爱孩子。夫妻之间的关系终因孩子教育问题恶化,最终协议离婚,但协议离婚期间,双方意见对立,父亲总在关键协议场合中不出现,故意回避。所以小强在此期间情绪处于强烈的不安,恐惶中。最终在学校情绪不稳定。成绩倒数第一,学校对其有看法,导致孩子最终不愿意上学。

  以上两个案例均说明孩子心理的健康部分是来源于家庭的,那么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因素有哪些呢?以下几点可作为家长们的参考:

  (一)、家庭教育中教育方式不恰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孩子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孩子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现代化的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

  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孩子独立性培养。独生子女现象,造成对孩子溺爱非常普及。如:有的孩子被别人拽了一下衣服,他便冲上去抓打别人,老师看到正准备给他谈谈,他就大声哭着说:“我爸爸知道你批评我会心疼的。”而家长知道后却是一笑了之。又如:孩子在家中谈论幼儿园的开心事或问一些问题,家长嫌烦,不理睬。孩子感受不到情绪上的快乐和满足,长久下去自然会冷淡。

  (二)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样的作用 家长总会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语已经在孩子的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行为不当之处。

  (三)家长的教育观点不一样 有不少家长在心理咨询中反映孩子有说谎的毛病。说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学龄前幼儿分不清现实和想象,家长把孩子说出来的想象误以为是说谎,这实际是幼儿趋利避害的本能,但也有家长需要检讨的地方,例如:如果幼儿在幼儿园出现问题,幼儿园教师找家长,父亲回家批评一下,让孩子改正就可以;找母亲的话,孩子回家就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孩子又总结出来可以从父亲那里得到好处。久而久之,孩子在父亲和母亲面前说不一样的话,在老师面前和家长面前也说不一样的话,说谎的坏习惯就养成了。

  (四)以成人的视角看问题 有些事情对孩子来讲是好事或无所谓的事,而有些家长看待这些事的角度却有问题,如:看到老师让幼儿在幼儿园捡树叶而自己聊天,家长认为这样的话老师自己不参与,幼儿也就不用再做了。家长从成人的角度认为这样是对孩子不公平,而幼儿则认为这是集体活动,很有趣,是小朋友和小朋友之间的游戏活动。这样,家长的观点和孩子的感受就完全相反。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或者是长大后就学会在人际交往中斤斤计较,偷懒耍滑。还记得以前我班上有个小朋友每天睡觉起床以后都会很紧张的找她的橡皮筋,起初我还以为孩子的习惯挺好的,自己的东西知道自己收拾;可后来发现她老是紧紧将橡皮筋捏在手里等着老师给她扎头发,甚至握到手心都冒汗了,便忍不住问起她的原因来,后来她回答:“妈妈说以前在其它班上就老是掉橡皮筋,现在到这个班就千万不能再掉了。”听她这么一说,我便体会到了孩子以上种种表现都是情有可原的。再后来我就很留心观察孩子,的确她在平时生活中对小朋友总是斤斤计较的,铅笔、橡皮从不轻易借给别人,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这不由得让我觉得,孩子仅仅因为家长、成人的一句话,失去了很多与别人交往、交流的快乐,甚至为了保护成人眼中一点点自己的东西而终日小心谨慎。这样的童年似乎好像挺“悲哀”的。

  (五)祖辈与保姆代养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很多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而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这时必然就会请家里的老人,又或者是保姆帮助照看孩子,像这类情况就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祖辈和保姆的知识水平通常都比父母较低,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给孩子心理成长上的帮助就不如父母;另一方面看祖辈和保姆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吓唬哈子有危险,这也使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受到影响,比如:运动能力差、不敢尝试新事物、胆小懦弱、夸大危险、依赖等。行为活动中的过多限制和过多干涉,需求上的过多满足和过多“给予”,在金钱和宠爱编织的温床上长大的孩子,被剥夺了“独立”的自由。众多的不会,降低了孩子的`自身免疫力,埋下了未来潜在的危机,养成了自私、骄横、任性、孤僻、懒惰、依从、懦弱、惟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品质和不良行为习惯。

  那么如何来缓解各种家庭因素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呢?有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助部分正因家庭因素在影响我们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

  1、要不断给孩子以积极的评价,并且要及时地表扬,为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给予孩子肯定的表扬,这样坚持做下去才能使孩子恢复自信心,逐渐做的更好。

  2、要注意改变家长自己的形象,如果你不满意孩子的某些特点,检查一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表现,如有,要鼓励孩子和自己一起来改正。

  3、要给孩子的进步留有余地,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孩子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否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4、作为家长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可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与同事交往,对社会的态度尽可能从善意的角度来理解评价,这样才能在内心产生宽容的心态,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才能是积极向上的。

  5、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参与家务,充分发挥合作的功能,让孩子在家中享有民主平等的地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

  6、加强与幼稚园教师的联系,及时与孩子同伴家长的交往,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

  7、家长可通过各种途径掌握一些幼儿身心健康的基本知识,如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有关孩子心理困扰,心理障碍时要及时找专家咨询。

  以上几点家长可以作为参考,希望孩子们在您的科学的引导下更加活泼、健康、快乐的渡过他们美好的童年。

什么是心理健康8

  通俗地说,智力就是人的脑筋灵不灵。智力、智能、智慧,虽然用词不同,但其含义都是指人的聪明才智。从心理学来看,智力指的是人的认识能力与活动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智力主要是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与操作能力所构成。

  智力是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是人们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心理保证。因此,智力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般说来,智力超常与智力落后在人群中占少数,大多数人的智力是一般。智力超常指的是智力超出一般人的'水平。智力超常可以分的两类:一类是智力相对地比较全面超常,另一类是特殊才能的超常,例如在数学、技术、外语、体育、音乐、绘画等特殊领域表现出超群出众的才能。在智力超常中,前一类占的比例较小,后一类占的比例较多。智力超常与智力一般都属于智力正常的范围,都达到了心理健康智力标准的基本要求。换句话说,人群中的大多数人智力都符合心理健康的智力标准。智力落后属于智力不正常的范围,它达不到心理健康的智力标准。智力落后在人群中虽然是少数,但由于他们心理不健康,给家庭与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

  国外心理学家通常用智力测验来测量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一般说来,智商低于60,属于智力落后。在日常生活中,判断智力是否正常最简便的方法有两个:一是与同年龄的大多数人智力发展水平相比较;二是能否基本适应生活、学习与工作。如果一个人智力发展水平比同年龄大多数入落后得多,就应进一步诊断智力是否正常。同样,一个人不能适应生活、学习与工作,也应进一步明确智力是否正常。

什么是心理健康9

  1、自我评价标准

  如果自己认为有心理问题,这个人的心理当然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问题。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觉到自己心理活动和自己以前的差别、自己的心理表现和别人的差别等等。这种自我评价在精神科叫自知力。

  2、心理测验标准

  心理测验通过有代表性的取样、成立常模样本、检测信度、检测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才能形成测评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专家的主观看法,但是,心理测验也存在误差,尚并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

  3、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

  这种标准最客观,是将心理问题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的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4、外部评价标准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有问题,一般就是正确的。即使旁边人没有看出来,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各种表现判断当事人是不是有问题。

  5、社会适应性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

什么是心理健康10

  现代生活的质量不断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去越来越高,注重日常生的的饮食、保健、锻炼等等都特别的关注,除了日上生活上的保健以为外,心理的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心情能使人获得快乐,经常保持乐观的心态,就是精神健康的前提,因此我们在注重生活保健的同时,对心理的保健也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些在在生活可以促进心里健康的六个步骤。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二、促进心理健康的六要素

  1.经常参加社交活动

  经常与亲朋好友联络的人更长寿。在交往过程中给予他人帮助,有益长寿。如果你朋友不多,建议多参加社会组织或者志愿工作。

  2.爱操心不是坏事

  如果你是个爱操心的人,那或许是件好事。很多实例证明适当忧虑有益健康,尤其是对于男性而言。当你为某件事担忧的时候,自然会考虑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并且制订相应的预案。这时候,操心就是有益无害的。

  3.别把宠物当成最好的朋友

  养宠物的确有益健康,但是宠物毕竟无法代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研究发现,养宠物的人并不比其他人群更长寿。相反以宠物取代人际交往的人,寿命更短。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尽管健身有益,但研究发现,一些长寿者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并不怎么锻炼,反而是通过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让自己活动起来更能长寿,比如种花、种菜、做木匠活等。

  5.防止过度乐观

  过度乐观的人往往没有那些小心谨慎的人细心。为了保持健康,小心谨慎的人更懂得自我防护,更少从事高风险活动,比如,抽烟、酗酒、吸毒或者飙车等。这些人也会远离有不良嗜好的人群。

  6.“好压力”有益健康

  如果你讨厌所从事的工作,那么工作压力就是有害健康的“坏压力”;如果你热爱自己的事业,因力争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而产生的压力,就是有益健康长寿的“好压力”。关键一点是,工作必须是你的最爱,而且能让你产生成就感。

  三、三大因素影响老人心理健康

  研究发现,人类65%~90%的疾病都与心理上的压抑感有关。85%的老年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老化情绪是形成心理压抑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化情绪是老年人对各种事物变化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神经反应。这种反应因人而异,表现复杂多变,严重干扰和损害着老年人的神经、免疫、内分泌及其他各系统的功能,加速着衰老和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大致有三个方面。

  1.衰老和疾病:人到60 岁以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体力和记忆力都会逐步下降。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并且带来一些身体的不适和痛苦。尤其是高龄老人,甚至会出现因担心“死亡将至”而胡乱求医用药的情况。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忧愁、烦恼、恐惧心理。

  2.精神创伤:老人退休后,会面临各种无法回避的变故,如老伴、老友去世,身体衰老、健康状态每况愈下等。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疗效有重要影响,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将有损健康。

  3.环境变化:最多见的是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以及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老年人对此往往不易适应,从而加速了衰老过程。

  俗话说,老小老小,越老越小。老人真像这句话所说,变得像小孩一样任性、固执、暴怒和健忘。那么,怎样才能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呢?

  第一,心胸豁达,知足常乐。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长寿老人往往都性格开朗,处事热情,善解人意,他们与世无争,感到自己生活很充实,对现状很满足。

  第二,面对现实,走出误区。老年人应端正心态,接受现实,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对生活抱有积极态度,自己关心自己,宽慰自己,设法保持心理平衡。

  第三,培养多种兴趣爱好。老年人应积极而适量地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练书法、听音乐、观戏剧、绘画、养花、集邮等)。人老了,空闲时间多了,老年人可借此多学一些东西,做到与众同乐,喜当“顽童”。

  第四,结交知音(包括青少年朋友、异性朋友),经常谈心。老年人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常在知音好友中宣泄郁闷,互相安慰,交流怀古。这样有助于心情舒畅,对保持心理平衡有重要作用。

  四、古人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1.修身养性

  历代中医养生家都强调“养生莫若养性”。一般而言,性格开朗,活泼乐观,心理健康者,不易患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即使患了病也较容易治愈,容易康复。加强性格修养,培养乐观的情绪,要表现在对生活要充满信心和希望,大度处世,宽以待人,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培养广泛兴趣和爱好。如阅读、绘画、书法、雕刻、音乐、下棋、种花、集邮、垂钓、旅游等,均能陶冶人的情操,从而起到颐养性情,调神健身的作用。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几种,在生活中实践之。

  2.养德润身

  古代养生家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养性莫若养德”。儒家孔子早就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孟子也倡导:“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道家、医家等,也都把养性养德列为养生首务,并一直影响着后世历代养生家。特别提倡参与社会活动,多做公益活动,对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新的贡献,展现新的道德风貌。多做好事和善事会使自己存在的价值得到社会的公认而朋友遍天下,从而取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这正是古人说的“仁者寿”的道理。

  3.调摄情绪

  古人云:“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一些调摄情绪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古代中医养生家非常重视不良情绪的调摄,而且方法多种多样,最为常用有节制法、疏泄法、转移法等。并且,不良情绪的调摄也要辨证施法,因人而宜,灵活机动,当退则退,当进则进。有时退一步,风平浪静;当进则进,有时进一步,海阔天空。

什么是心理健康11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斌带领的课题组经过两年跟踪研究认为,练习书法能降低儿童心理焦虑水平,有助于儿童控制情绪,使儿童的性格更平和,思维更开阔。

  为什么书法练习会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周斌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有“虚静态”和“炽情态”两种心态。前者需要儿童聚精会神,这对提高儿童情绪的稳定性、培养平和的性情具有积极影响;与此相对,炽情创作则是激情奔放、欲罢不能的心态,这对提高儿童思维的.开阔性具有重要作用。

  他认为,儿童在练习毛笔书法时,需要留意每一个书写动作,注意力高度集中,能缓解精神紧张,激活儿童大脑皮层,调节他们的心率、呼吸、血压,降低心理的焦虑水平。同时,通过调神调息等一系列过程,儿童能体验到一种轻松的感觉,这有助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什么是心理健康12

  坏工作比没工作对心理健康危害更大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一些工作无法振奋人心,它们所造成的心理影响要比没工作时还要糟糕。“没工作和找到一份不如意的工作对心理健康都没什么好处,并且,事实上,坏工作比没工作对心理健康危害更大。”专家说道。

  这些发现给一项专门探讨无工作与心理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这项研究进行了7年多,跟踪调查了7000多个澳大利亚人。调查发现,除非工作是值得做的或是容易处理的,要不人们的回答一般都是,他们没工作时比工作后,感觉更平静,更快乐,更少有消极情绪与忧虑。

  Butterworth和他的同事分析了年检数据,这项数据里,受试者们描述了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及就业状态(有工作的,详细描述了他们的工作环境,并谈论了自己是否喜欢这个工作)。

  研究者集中研究了四种工作特点,这些特点都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工作的复杂性及要求,工作安全,赔偿,工作支配(例如,不愿被指挥得团团转,自己应有决定怎样把工作做到最好的自由)

  没工作的人们在找到工作后,如果在这项调查中给出高分,那么工作后他们的心理健康确实会有明显的改善。反而言之,新员工们若感觉自己被支配,对工作没有安全感,觉得薪水低,以及只有微小的'支配能力,那么他们的心理健康则是急剧下滑,抑郁焦虑的症状也有所增加。甚至那些一直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的心理健康都要比他们好。

  压力都来自于坏老板

  管理者对员工的健康尤其重要,专家说道,“坏老板总会让每个人都不高兴,压力都来自于坏老板。”

  决策者应该解决这种办公室对心理,不单是生理方面的健康影响。Butterworth说道。“人们不会接受在一个对身体健康有危害或者是说一个充斥着危险有毒物质的办公室里工作。同样的,人们也应该确保自己能在一个更加积极的心理环境下工作,这是现在大家应该给予更多关注的方面。”

  想要减轻这种心理伤害,最关键还在于人们自身的调节。我想,一个无法调适情绪的人,不管做什么样的工作,心理都还是会很容易受伤。

什么是心理健康13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善于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道德行为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2、保持健全的人格。

  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3、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

  4、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5、热爱生活、热爱集体。

  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投入有乐趣的生活中,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和对国家有意义、有价值。能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事有意义的事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

  6、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即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

  温馨提示:山东初中学生在老师上班的途中,从背后捅了老师两刀,老师由于流血过多抢救无效身亡,具体的死因需要经过法医鉴定才得知。目前嫌疑人已被警方刑拘,作案动机还需经过进一步调查才能得知。另外,希望教育机构和学生家长重视起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避免类似案件发生。

什么是心理健康14

  一、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了解自己

  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保持接触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五、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什么是心理健康15

  概 述

  在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大家常常会发现一些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是的,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生阶段,常常会出现不同的人生心理问题,这就需要一些心理学家用心去研究,在研究一些心理问题时常常会出现两个两个名字,也就是心理学中经常说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那么在心理学中,什么叫自变量?什么又叫做因变量呢?下面我简要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心理学中的这两个名词,希望能够帮助的大家。

  步骤/方法:

  1心理学家在研究一些心理问题时,经常会提到一个名词,就是自变量。在心理学中说的`自变量,这种自变量是指自己可以跟着自己变化的量,心理学中的自变量主要跟着自己的变化而变化,是有自己来控制的。

  2心理学家在研究心理问题时,常常还会出现另一个名词就是因变量。因变量和质变量是有所不同的。因变量主要是根据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因变量是有自变量变化以后,而出现的一种结果。

  3心里学家在研究心理问题时,经常出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这两个变量之间有一个关系,这两个变量本来就是平等的,他们其实,自变量和因变量是没有太多区别的。注意事项:

  在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一些人心里像有问题。而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常常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这就是要大家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多加注意。出现心理问题,一定要找心里医生去解决。心理学中常常会用到自变量和因变量,这两个词语。

【什么是心理健康】相关文章:

什么是心理健康08-06

【荐】什么是心理健康12-15

心理健康是什么03-17

什么是心理健康集锦15篇07-20

什么像什么造句10-09

什么就像什么造句07-25

一什么就什么造句03-24

心理健康国旗讲话-阳光心理健康人生10-13

什么是什么造句汇总11-30

什么像什么似的造句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