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05 13:57:3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掌握测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电化教具:

  电脑,投影仪。

  学生学具

  直尺,提供了两道测量题目的`小纸条(上课前老师事前准备好的)

  二、创设情境

  1、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课桌的长度的?”

  学生提出各种量法,例如用手,用铅笔,用笔盒……

  2、实际测量:

  分别统一用手量,然后再统一用铅笔,用笔盒量,把学生测量的结果分类记录在黑板上。

  3、根据测量结果,发现了什么?

  讨论交流,得出: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4、那么,有什么工具使得不同的人使用这种工具的时候,测量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学生想到了直尺。

  三、建立模型

  1、初步认识直尺

  幻灯片出示一直尺,让学生观察,从直尺上,你看到了什么?

  板书:刻度,刻度值,单位

  2、进一步认识直尺

  从直尺上你能找到1cm的长度吗?

  你能找到6cm的刻度吗?

  从哪个刻度到6cm这个刻度才是6cm的长度?

  3、直尺的使用

  A播放课件,出示一些测量的错误示范,让学生讨论错在哪里,从而感受正确的测量方法。

  B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总结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四、理解与应用

  1、试试测量小纸条中的第一题。

  请学生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测量方法,用投影仪投影测量过程。

  (通过亲手操作初步实践刚才总结出来的测量方法)

  2、测量小纸条中第二题。

  测量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

  (进一步体会测量方法)

  五、提高拓展

  播放课件,展示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而是从2刻度开始测量的情况。

  学生讨论该方法是否正确,又应如何正确读数。

  六、作业

  1、书p151、2

  2、《自主练习》p6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78页(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学生实际操作,抽象概括,得出一般结论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具准备:每人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示长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

  (1)这两个分别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动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

  2、面积和面积单位

  (1)什么是面积?请生摸摸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2)同桌合作,动手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桌子上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有次序地将长方形和正方形摆满)

  (3)汇报结果

  二、新课

  1、导入

  上面用面积单位测量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但要测量黑板、草场或更大的地面面积,使用面积单位一排一排的实际测量行吗?今天就寻找一个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规律,推导出计算公式。

  2、猜想

  请仔细观察刚才摆的面积单位,沿长边摆了几个?长是多少?沿宽边摆了几个?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验证

  同桌合作,完成课本第77页例2的(2)

  观察比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概括

  (1)长方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

  要用公式计算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想一想:同桌讨论

  正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

  三、巩固

  1、完成课本第78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79页1、2、3、4

  四、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多位数减法连续退位的算理,能熟练使用此算理正确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发现被减数中间位置有0的多位数减法运算的算理的过程,感受由猜想到验证的数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收获通过合作与探究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

  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多位数减法的验证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晚上都看浙江卫视的《跑男》了么?大家最喜欢哪位明星呢?

  老师昨天在网上看到了喜欢他们的`观众人数。其中,喜欢邓超的有413人,喜欢Baby的有379人,喜欢李晨的有158人。你们能快速帮老师算出来喜欢Baby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个么?喜欢邓超的人又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

  师生互动:同学们可能较快算出379-158=221,413-158=225的结果,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多位数减法中的不退位减及退位减。

  提问1: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说一下221是如何得出的么?

  提问2:哪位同学能说一下225又是怎么算的呢?

  2、提出原理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下几种特别的多位数减法(板书多位数减法)

  老师还看到,喜欢陈赫的人有403人,大家能用同样的办法告诉老师喜欢陈赫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同学们前后四人结为一组一起来讨论一下,3分钟过后老师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提问1:老师看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按照原来的方法,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向前退一当十时遇到了困难。3不够减向前退1时,发现十位是0,没法退了,那怎么办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十位是0没法退1当10时,再继续向前一位退1当10,此时十位变成了10,拿去1给个位,个位变成了13,13减8余5,十位剩9,减5余4,百位退1后剩3,减1余2,所以403-158=245。

  追问1:哪位同学能说一下403-158在计算时和我们前面学习到的多位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个位不够减应该连续向前退1进行两次。

  追问2:同学们能否用学习过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我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预设一:158+245=403

  预设二:403-245=158

  3、讲解原理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连续退位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需要连续退位。

  4、应用原理

  提问:现在老师还知道喜欢祖蓝的人最多了,总共有500人,大家能快速算出喜欢祖蓝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么?

  追问: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他发现了什么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被减数末尾两位都为0时,也是需要连续退位的。

  5、小结作业

  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有用的知识呢?

  作业:同学们课下自己编一道中间有0的被减数的减法题目,回家考考我们的爸爸妈妈,看看他们是否和我们一样聪明呢?

小学数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传授知识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

  2、能力目标——发展智能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3、德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突出重点,必须分清主次。

  2、不能孤立重点,要以重点带动一般,以一般烘托出重点。

  3、认真思考,分析得出。必须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把握关键。

  四。教学方法(过程):

  1、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学方法,课堂小结,习题作业等。

  2、设计顺序:复习旧知识——传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

  3、顺序启发式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边讲边讨论,边复习边讲授。

  4、使用以下提示语: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演示)——(讨论)——(讲述)、(设疑)——(启发)——(小结)、(举例)——(分析)——(解答)、(概括)——(归纳)——(推论)、(练习)、(提示)、(着重指出)、(板书)、(边写边讨论)、(回忆)、(强化)、(注意)、(资料)、(思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发展他们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启迪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病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去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

  在明确的计划指导下,随着教学进程,逐步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果;通过复习、练习以及结合实际的运用,形成学生认知结构。

  1、教学效果

  2、个人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5

  何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呢?笔者认为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改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浅谈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体会。

  与教学内容整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其脱离实际。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是为数学教学内容注入了时代活水,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极大限度地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信息技术能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创设虚拟的真实情境,体现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能将漫长的数学发展史、最新的现代科学成果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机,也能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最新信息呈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其变成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然,由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信息水平低,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学生对所需信息的'获取分析能力还比较差。基于此,在课前教师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夹下或学校局域网络上,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Internet到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

  与教学方式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叠加,不是仅仅使用几张幻灯片、用一用实物投影,而是让信息技术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交互化。运用信算技术和网络平台,构建一个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

  在反馈方面,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课比数学的常规课堂更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教学时,在课堂练习时,计算机可以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及时反馈的优点,激起学生追求成功的欲望,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计算机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如填空、判断、选择题型,学生回答正确,计算机可以马上亮出答案,并会对学生进行表扬。这不仅让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还时时激励他们认真动脑,使他们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才乐于学,敢于学,会学,从而体验成功快乐,树立成功意识。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优化了教学内容和数学教学过程,有效地化枯燥为趣味、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不仅使教师教得轻松,而且使学生学得愉快。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系列“春游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的独立、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学会解决旅游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能选择较合理的策略。感悟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活动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出春游的课题

  1、诗歌欣赏:《春天来了》,这是一首学生在语文考试中自己创作的.诗。这么优美的诗,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引出“春游”的课题。 2、你喜欢旅游吗?在旅游中要注意什么?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感受旅游的快乐,但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要同学们一起解决。让我们出发吧!

  二、合作探究春游中的数学问题

  1、选择合适的租车方案

  (1)出示租车信息:一共有40人参加春游活动,有两种型号的车可供选择,大车租金每辆160元,限坐乘客18人,小车租金每辆120元,限坐乘客12人。请你算算怎样租车最省钱?

  (2)先让学生估估、猜猜。与小组同学讨论后把租车方案填在课本上。

  (3)租车方案怎样租车最省钱?

  (4)汇报结果后总结方法:最省钱的策略是,车的座位如果不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一些。因此,租1辆大车和2辆小车的方案最合适。

  2、快餐店用餐

  师:到达目的地,同学们玩得真开心,转眼到了吃中饭的时间了。导游把大家带到一家快餐店用餐,这里的食品真丰富,有凉菜、热菜、主食、饮料等。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你最喜欢的食品。

  (1)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再把自己的选择填在课本的表格里,算出你的午餐一共花了多少钱?(提醒学生别浪费。) (2)汇报结果,看看大家都选了哪些营养又美味的食品。

  3、买纪念品回家

  师:在快乐的游玩中时间过得真快,到了该返回的时间了。导游把大家带到一家纪念品商店,让同学们买些纪念品带回家。

  (1)与小组同学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淘气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为什么先给爷爷买拐杖?

  (2)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问题。并提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再解答出来。

  (3)如果你有20元钱,你准备带什么纪念品回家?说说理由。

  三、写数学日记

  师:同学们,愉快的一天结束了,你一定玩得非常开心吧?而且用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你是最棒的!你是不是希望把你的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呢?那就请你把它记下来吧。你这一天是怎么过的,在游玩的过程中解决了哪些数学问题?有什么感受?请按下面的格式写一篇数学日记。

  XXXXX年XXX月XXXX日星期( )天气: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延伸:清明节到了,如果学校要带六年级的同学们去茅家岭烈士陵园扫墓,你能不能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填在课本第38页),下节课在班上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请你试试吧。

  板书设计:

  旅游中的数学——春游

  1、租车2、用餐3、买纪念品4、写数学日记 5、设计扫墓计划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规律

  1、设情引课

  师:你们知道吗,快要过大年了,喜欢过年吗?知道吗小博士班的同学们也在高兴地期盼过年,他们还要开联欢会呢,这不已经忙着布置开了教室,连小青蛙呱呱和小猪哼哼都赶来帮忙。

  (电脑分别出示小猪和小青蛙布置的教室)

  师:他们俩都认为自己布置的漂亮,于是就争吵起来,小朋友,你们认为谁布置的漂亮呢?为什么呢?

  2、学生讨论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请小组长领导各组进行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

  3、汇报结果

  请各组派代表来汇报各自不同的想法。

  生1: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这样看起来很整齐。

  生2:我们认为小猪布置的好,因为花和灯笼放在一起好看。

  生3: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它的布置是花和花,小旗和小旗,我觉得这样的好。

  生4: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小旗是一红一黄,灯笼是一紫一黄,很有顺序。

  师:大家有各种不同的意见,那么你们喜欢哪一种就可以选择哪一种,刚才有人说到小青蛙的布置中小旗是一红一黄一红一黄排列的,象小旗这样一红一黄一红一黄的重复出现,我们就说小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4、引入生活

  师:其实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会经常遇到的,(随着教师的语言电脑出示四幅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比如:树枝上叶子的排列,妈妈买的花布上花纹的排列,地面上地板砖的排列以及旅行家旅行时用的热气球上颜色的排列等等都是有规律的。

  5、揭示课题

  师:看来规律的用处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观察主题图

  师:其实小博士班的同学也比较喜欢小青蛙呱呱布置的教室,请仔细观察(电脑出示书上主题图),说说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并想个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这个规律。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找出不同的规律。

  3、汇报结果

  (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学生每回答一组后,教师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加深对每一组规律的理解。

  (如:学生答出灯笼的排列有规律)

  师:谁来说说这组灯笼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是一紫一黄、一紫一黄、一紫一黄的排列的。

  再指名学生回答,在第二名学生回答的同时,电脑上依次在每组之间加条虚线,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都是每两个为一组的.。

  师:对,这组灯笼的排列就是这样一紫一黄、一紫一黄重复出现的。(在教师讲解的同时,电脑上一紫一黄、一紫一黄逐个闪动。)

  4、同桌说说:

  四组规律同时在电脑上出现,同桌两人互相说说他们的排列规律。

  三、连闯三关,应用规律

  师:小博士班的同学要带大家一起来这间漂亮的教室里参加一场智力竞赛。

  1、涂一涂

  由四人小组长给组员每人分配一道,共同完成,实物投影订正。

  2、演一演(用不同的动作或声音把这些规律表演出来。)

  ①学生独立表演。

  ②同桌两人从中任选一组。

  3、(1)找一找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和不同的声音表演出了不同的规律,看来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那谁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

  生1: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生2:我家地板上的瓷砖也是有规律的。

  生3: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是有规律的。

  (2)帮帮他

  师:老豆博士想请大家帮个忙:他买了一块花布想做窗帘,但买回来之后又觉得这块布缺花边,所以他想请大家用今天所学的规律帮他设计一种花边,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用彩笔画的,还有拿各种形状的纸片贴的。(用实物投影展示一部分作品,学生互相评价。)

  四、全课结束

小学数学教案8

  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1.重视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学习新课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让学生正确地选择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这个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重视用画图策略呈现数量关系的作用。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圆片图、线段图,使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来,这样符合从低到高的抽象程度,便于学生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抽象能力,从而为找到解题方法打开方便之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72×25÷40    (502+28)÷5

  3.6÷0.9×100560-70+1024

  2.5-2.5×0.41.2+8-0.04

  1.观察上面这些题分别属于我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

  (整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知识)

  2.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的)

  3.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

  (1)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2)我们班戴眼镜的同学占。

  (3)我国大约有的'城市供水不足。

  4.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一)]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复习,引导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学习的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切实地复习学生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旧知识,以旧引新,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21页情境图。

  师:这是六(1)班本学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①气象小组有12人;②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③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

  提问: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说说你是如何思考的。

  2.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

  (1)独立思考,找出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3)与同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3.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反馈解答情况。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①请同学们找到与求航模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把它读出来。

  ②将与求摄影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读出来。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先求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通过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气象小组有12人。也就是说摄影小组的人数是多少人的几分之几呢?(12人)

  (2)引导提问。

  ①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这里表示什么?(表示把气象小组的人数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

  ②在这里是把什么作为分的对象?(气象小组的人数)

  ③这里的单位“1”是谁?(气象小组的人数)

  (3)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①怎样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呢?

  ②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这里的单位“1”是谁?(摄影小组的人数)

  ③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吗?

小学数学教案9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认识简单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1.○□○〓△□〓□〓□△○□△○△□△〓〓△

  2.画一个统计图

  3.○有( )个

  □有( )个

  〓有( )个

  △有( )个

  4.( )最多,( )最少,( )与( )同样多。□比△多( )个,□比○多( )个,○比□少( )个,○比△少( )个。

  活动二: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调查全班同学喜欢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各有多少名同学?

  2.学习小组四个同学比较一下,哪个同学的记录方法你最喜欢?

  3.在数学书P86上的表格涂一涂。

  4.说一说,你一共调查了( )名同学,

  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喜欢( )色的人数最少。

  活动三:

  1.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A.喜洋洋灰太狼

  B.家有儿女

  C.猫和老鼠

  D.天线宝宝

  2.调查你们大组成员,喜欢这四种节目的同学有哪些?

  3.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说说你的方法。

  4.喜欢哪种节目的人数最多,哪种最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数据的收集及过程,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能力目标:体验通过统计结果,进行判断与决策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情感目标: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预习、质疑,看书买气球内容,完成学案活动一至活动三,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

  二、交流展示

  交流5分钟,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25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三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

  注意,点评时关注易错点:

  1.

  2.

  3.

  4.

  完善导学案2分钟。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材简解]

  教材中,例题重点描述的是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生利用数数、几十多来比较相应数的大小,在“试一试”中再利用比较计数器所表示数的大小,揭示了其他两种情况: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接着在“想想做做”中,直接比较数的大小。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抓住“位数”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辅助验证,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1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1)将数按数位分类

  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体显示:

  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显示:

  (3)练习并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层次二:例题,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1)、出示多媒体主题图

  教师讲述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谁来写一写?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层次三: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1、多媒体显示63○68: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3大。

  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个位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哪个最小,去掉重复的,排一排。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

  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

  (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

  (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实物投影仪

  学生: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

  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2)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3)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4)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1、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

  1、2、3、4、5数的顺序

  全班齐读:正、反读

  教师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

  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四、练一练

  第21页的第1—4题,学生做在书上

  (1)学生互评

  (2)集体评

  (3)教师评价

  反思: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让同学们认识一到五,会读、认、写。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有所接触。而且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数字,所以学生们并不陌生。认和读都不成问题,关于写,大多数同学都会写,主要是要让他们写的规范。关于写的规范这个问题,我在教学的时候让学生们多加练习,先让他们自己来说说这些数字长的像什么,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在写这些数字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些什么,在集体练习的时候,让各小组成员互相找找毛病,这样他们才会记得牢。

小学数学教案12

  课后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示和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考虑、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身缺陷,扬长避短,不时改进教学。下面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课后反思的几点做法。

  一、公开课教案的反思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设计教学设计时,要预测同学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同学不容易理解,根据同学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身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战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公开课教案。

  在设计新的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自身所教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战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同学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公开课教案时,为加深同学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同学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同学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同学在操作实验中自身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课后反思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缺乏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时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和时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战略,只有这样,才干更好地掌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同学为中心,培养同学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时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同学的发展需要。

  在同学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和时反思,如何启发引领同学克服思维障碍,当同学发生意外事情时,教师和时进行反思,如何机智地处置发生的意外,使同学和时恢复到正常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在解答此题时,有一同学列式为:3+5=8(平方米),当同学都笑他错误时,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梯形的高是2米,可计算面积时,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一说,感觉还有道理,此时我顺势引导:“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呢?”同学展开讨论,分析得出:假如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类似这些我们不能预料的问题,我们要和时地反思,启发引导同学克服思维障碍。

  三、课后总结的反思

  教学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同学表示、教学的胜利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胜利和缺乏之处,研究发生缺乏的原因,考虑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反思教学胜利之处

  每一节课螳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巧妙地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教学中的亮点,精彩片断,以和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发生的灵感,与同学发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2. 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再完美的公开课教案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置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同学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

  3. 反思同学的反馈

  同学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同学为中心进行的',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独特见解或是同学的问题,如能力缺陷,思维障碍,以和同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业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弥补,特别是在课堂上同学提出的一些老师解决不了的奇特问题,记录到课后去研究。

  课后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也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中不时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促使自身生长与进步,使自身成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新时代的教学能手。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

  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

  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

  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分米的认识 学习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材分析:

  《节日礼物》是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学生在观察物体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经历观察物体和5个正方形搭成立体图形的过程,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能区分拍摄一组照片的先后顺序。教材选取了小狗贝贝四次由低到高观察节日礼物的有趣情境,让学生在四个画面上分别标出四次看礼物的顺序,鼓励学生亲身体验,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并让学生体会由远及近位置的变化所引起的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涯的重要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年级。是小学数学开始进入系统学习的开始。经过前三年的教学,学生在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逻辑思维和智能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

  本班的学生接受能力强,能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大,有强烈的求知欲、自觉性高。有25%的学生处于中等,学习比较被动,其中有10%的学生自觉性差,不能积极地思考问题。本课需要展开观察、想像、推理等思维活动才能完成,对学生具有挑战性。首先让学生自学观察,再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体验,丰富他们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图,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范围变化。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并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②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运动智能、空间想象智能;

  ③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交流等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培养其积极的乐学态度;

  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主要以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活动为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③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④通过合作交流,养成互助合作的习惯,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教学难点:通过由远到近看景物,体会看到的范围会越来越小。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应该是学生这种学习共同体的活动的一种方式,学生互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对话,了解我们自己的学习进步、学习状况,有助于学生克服自己的弱点,了解他人的学习状况,帮助自己学习上取得进步。

  内容设定:

  伙伴们评评我: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互评。通过学生的互评,加强学生间信息的沟通,清楚地了解他人的优缺点,进行自我反思,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使竞争与合作意识同步发展。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课始的故事导入、课中新知识学习的情境创设等,把学生领入乐学的氛围之中。

  2、观察、猜测、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了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并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并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图,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范围变化,教学中先让学生分组用五个小正方体学具摆自己喜欢的图形,交流自己所在位置看到的形状,接着,创设小狗观察礼物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有困难的可用学具模拟体验)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小狗从蹲在地上到最后爬上桌子,它观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观察的对象又有什么变化?接着,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讨论、交流等活动,体会并判断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物体的范围逐渐缩小。整个过程充满了观察、猜想、体验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是以“听和看”的方式介入学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

  《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数学课上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用所学的知识主动探索其应用价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在实际应用、拓展延伸环节中安排了判断图片观察位置的练习,例如:“有两个侦察员明明和莉莉,他们分别从两个方向观察同一间房子,请你分别标出明明、莉莉看到的情形。”和“说出下列房屋、坦克、汽车的平面图是从什么方位看到的”等。

  4、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使其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很多人都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其实数学中充满了美,我们要深入挖掘数学的美,展现数学的魅力。例如:我在拓展练习中安排的“这是两幅意大利比萨斜塔的照片,你知道为什么第二幅照片中的斜塔不斜呢?”和生活延伸中欣赏一些优美的风景、名胜图片等,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使其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5、还给学生评价的权利,让学生自主对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过去课堂教学的总结评价历来是教师的专利,本节课我把评价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主评价,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与和谐。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教学难点:

  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准备:

  微视频、微练习。

  课前准备:

  1、将《平移与旋转》微视屏发布到班级QQ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并完成微视频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根据微练习1、2、3小题的讲评复习图形的运动—平移。

  2、导入语:图形的运动除了前面学的平移,还有一种图形的运动—旋转

  3、出示课题:旋转

  二、新课学习

  1、在观看微视频,观察图中的物体运动。

  2、小组探究:和昨天的知识对比,物体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3、小组讨论。

  三、提升训练

  1、寻找身边的平移和旋转。

  孩子们,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生说。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

  2、孩子们找到的可真多呀,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吗?(课件展示)

  3、孩子们判断得可真准确,现在想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平移小汽车的卡片。老师先贴在黑板上,听老师的口令,平移这张卡片,如果上面的孩子平移正确了,请你送给他掌声,明白吗?指任1名同学发口令,1名同学平移卡片。小结:细心的学生仔细观察,我们每次平移后,物体的什么有变化吗?什么没变?想一想旋转时呢?

  4、课间小活动。

  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拿出准备的学具,线和纽扣。小组合作,设计纽扣的运动方式。

  四、课堂作业

  通过学习,谈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寻找身边的平移与旋转事例,讲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平移与旋转

  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方向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

  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同一个点(或同一条直线)转动,这种运动现象是旋转。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9-28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