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6-18 14:56:5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八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八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五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小朋友,你们参加过秋游活动吗?觉得好玩吗?小明和小芳也参加了秋游活动。

  [课件出示两人参加秋游分东西的场景: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

  他们俩带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该怎么分呢?你能帮帮他们吗?

  2、指名一位学生分苹果。(如果学生分成1个和3个,问:如果分得公平些,该怎么分?如果学生分成每人2个,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课件演示:4个苹果每人分到2个]

  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做?(板书:平均分)

  3、指名一位学生分矿泉水。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个人,该怎么分?

  [课件演示:2瓶水每人分到1瓶]

  4、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分?

  [课件演示:不平均分蛋糕](学生否定)

  那该怎么分?用这张圆形纸代替蛋糕,谁能上来分给大家看看?(指名折纸)

  这位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每人分到了多少?(引导学生说出半个)

  半个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感知1/2

  1、教师提出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半个,如果学生能说出用1/2表示,教师加以表扬。[课件:1/2]那另一份呢?(1/2)

  [课件: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2、它指的是谁?

  3、你能说说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吗?

  4、揭题:像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板书:分数)

  (二)折1/2

  1、想不想自己来创造一个1/2呢?拿出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巡视同时把学生不同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反馈交流。

  问:这三种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小结:无论是一个蛋糕,还是一个平面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三)认识更多的几分之一

  1、刚才我们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

  生:1/4、1/8、1/3、1/6(师板书)

  2、拿圆、长方形、正方形其中一张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教师巡视)

  汇报: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汇报时,把同是1/4而折法不同或者形状不同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3、小组同学之间说说你折的分数。

  4、问:这几个图形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5、教师小结:不同的图形,只要平均分的份数相同,就能用相同的分数来表示。

  6、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

  [课件:]

  涂色部分是?(1/2、1/4)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1/2和1/4。

  (四)比较分数的大小

  1、仔细观察涂色部分,1/2和1/4谁大?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将1/2和1/4涂色的部分叠在一起;1/2>1/4]

  2、用完全相同的圆,表示出它的1/8,和1/2、1/4比,想象一下怎么样?(小)

  [出示],1/8和1/2、1/4比,结果怎么样?[课件:涂色部分叠在一起]

  3、比较刚才折的分数。

  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正方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老师给每组中发的图形大小相同,谁表示的分数大?谁表示的分数小呢?组内比较。

  (五)写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刚才我们认识了那么多分数,那你会写分数吗?(学生如果会,让他先到黑板上写一写,如果写对了,让他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写;如果学生写错了,纠正,教师范写,学生跟写。)

  在写分数的同时教师说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中间短横,是?(分数线板书)表示平均分

  2是?(分母)分母是2表示平均分成?(2份)

  1是?(分子)分子是1表示其中的一份。

  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草稿纸上写。)

  反馈。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课件)

  长方形1

  1/2

  用什么表示?

  1/3

  先猜一猜,用什么表示?课件移动1/3,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

  1/6

  先猜,课件移动1/6,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6份

  师:你怎么一下子就猜对了呢?有什么小窍门?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借助观察比较估计,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

  师:今天所学的分数和以前学习的1之间有联系吗?

  再往下分,可能出现几分之一?

  教师小结:平均分成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每一份的大小会越来越(小)

  2、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图:法国国旗(1/3)每一部分都是这个图形的1/3

  五角星(1/5)

  巧克力(1/8)

  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

  还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1/2师: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

  生:1/4师: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

  [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1/2、1/4和1/8]

  师:同样一块巧克力,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分数也就不同。

  3、三年级教室里有一块黑板报。

  师:这三个栏目分别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学生回答《艺术园地》占黑板报版面的1/4,教师问:这块版面不是分成了三份吗?为什么不是1/3?)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0~51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2.你能直接说出700÷25的商吗?

  (1)你是怎么想的?

  (2)依据是什么?

  3.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于是此环节意在通过复习、回忆让学生沟通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现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类比推出比的基本性质埋下伏笔。同时,还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1.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会有怎样的规律或性质?

  预设:比的基本性质。

  2.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师:正如大家想的,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规律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1.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习。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2.集体交流(要求小组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展台上进行讲解)。

  预设: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进行验证;根据比值验证。

  3.全班验证。

  16:20=(16○□):(20○□)。

  4.完善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上题中○内可以怎样填?□内可以填任意数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2)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5.质疑辨析,深化认识。

  【设计意图】基于猜想的学习必定需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验证,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可以促使每个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交流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真正内化了来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用途吗?什么是最简分数?

  今天我们发现的比的基本性质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可以化简比,进而得到一个最简整数比。

  (一)理解最简整数比的含义。

  1.引导学生自学最简整数比的相关知识。

  预设:前项、后项互质的整数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2.从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并简述理由。

  3:4; 18:12; 19:10; ; 0.75:2。

  (二)初步应用。

  1.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1)15:10=(15÷5):(10÷5)=3:2;

  (2)180:120=(180÷□):(120÷□)=( ):( )。

  预设:除以公因数和逐步除以公因数两种方法,但重点强调除以公因数的方法。

  2.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

  师:对于前项、后项是整数的比,我们只要除以它们的公因数就可以了,但是像 : 和0.75:2,

  这两个比不是最简整数比,你们能自己找到化简的方法吗?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学生研究写出具体过程,总结方法,并选代表展示汇报。教师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方法。

  预设: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3.归纳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了将各类比化为最简整数比的方法。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4.方法补充,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

  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预设: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5.尝试练习。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教材第51页“做一做”)。

  32:16; 48:40; 0.15:0.3;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学、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找到化简比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教材第53页第4题。

  把下列各比化成后项是100的比。

  (1)学校种植树苗,成活的棵数与种植总棵数的比是49:50。

  (2)要配制一种药水,药剂的质量与药水总质量的比是0.12:1。

  (3)某企业去年实际产值与计划产值的比是275万:250万。

  2.教材第53页第6题。

  (二)拓展练习(PPT课件出示)

  学生口答完成。

  1.2:3这个比中,前项增加12,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增加( )。

  2.六(1)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2倍,男生、女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同时练习的编排应体现从易到难的层次性。第1题是针对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练习,同时也为后续百分数的学习埋下伏笔。第2题训练单位不同的两个数量的比的化简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拓展练习不仅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很好地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同时这类题型也是分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的基础训练,也为以后分数应用题和比例应用题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亲历感兴趣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使学生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去动手操作、解决简单的真实的生活和社会现实问题。

  一、研究目的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为考试而教数学、学数学,数学教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等现象,强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强调数学与其它学科、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数学意识,强化实践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全面发展学生的潜能。

  好动、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绝大多数来自于社会生活,甚至是来自于学生所熟悉的身边,这样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发现数学问题,并创造性加以解决。

  3.便于学生心理和谐发展。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认知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不同状态下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具有积极的心理状态,他们的思维就敏捷,记忆力强,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学生处在一种消极、被动状态,学习劲头就不足,注意力分散,反应缓慢。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研究正是适应了小学生这一心理发展要求,使他们一直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一旦教学所提供的材料和数字问题能触及到学生心灵深处,学生就会迸发极大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成功感不断的得到强化。

  二、学生分析:

  我们班学生由中年级进入高年级,大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动脑不够灵活,思维比较怠慢,但大多数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非常高,只是,缺乏目的性、科学性、方法性。总体来看,学生数学综合实践能力还处于雏形,老师们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能力。

  三、活动要求:

  1.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如何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活动交流的条件,使学生获得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开展数学小课题的策略研究。如何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选择一定的研究专题,精心设计,采用学生喜爱的形式,指导学生围绕专题去观察、调查、收集材料、探讨问题,然后撰写科研论文或研究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数学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增长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研究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3.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研究。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4.获得更多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案例,开发小学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资源。

  四、预期达到的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研究有关的数学规律,从中培养创新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3.初步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努力形成开放、探索、研究、综合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经验、成果。

  五、活动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以提高思想认识,借鉴他人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研究制定数学实践活动研究的具体策略,构建数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框架。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制定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工作中开展行动研究,并边工作边研究,不断调整方法,修改实施方案。

  3.经验总结法。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通过对成功经验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既指导和带动广大教师深化教学改革,又推动本课题不断深化研究。

  4.个案研究法。本课题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将选取一些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六、预期成果:

  1.形成有形的研究案例和研究成果(资料)。

  2.初步形成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评价标准。

  3.搜集整理适合本校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资料,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以实现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研究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

  2、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和协作精神。

  3、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玩中学,学中玩,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四种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体验面与体的不同。

  课前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若干;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若干;课件。

  案例

  一、引入:交朋友。

  师:开学到现在你们已经结识了许多新的好朋友,徐老师是不是你们的好朋友?

  那你们知道我这位大朋友的名字吗?

  今天,我们这儿又来了新朋友,你们想不想也和它们交朋友呢?

  交新朋友时,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那你们想不想和这些图形交朋友?(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评析:根据小朋友喜欢交朋友的特点引人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新朋友

  1、你认识它们吗?那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

  评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名称。

  2、那它们长什么样子呀?

  评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不要求完整,能说出点意思就行。

  3、那它们住在什么地方呢?

  (1)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做完游戏你们就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玩搭积木游戏。搭积木小朋友在幼儿园时经常玩的,不过,今天在玩之前徐老师提一个要求:先要用手摸一下这些物体的每一个面,然后再搭。

  (2)小组活动。

  (3)欣赏各小组作品。

  (4)这些新朋友都藏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在哪儿能找到它们呢?一起来找找。

  (5)各小组讨论:老师走下来倾听、指点、鼓励。

  评析:通过玩搭积木的游戏,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4、小朋友,我们来给这些新朋友拍张照好不好?有没有办法?用什么办法?

  (1)讨论得出方法:把积木放在纸上,用铅笔描下来。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提示有印泥、橡皮泥)

  (2)小组活动。

  (3)说说你用什么形状的积木画了一个什么图形?(课件出示)

  评析:通过给新朋友拍照片的活动师生共同得出:长方体画出的是长方形,正方体画出的是正方形,三棱柱画出的是三角形,圆柱画出的是圆。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并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同时在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5、归类:请小朋友把描画下来的图形整理一下,分分类。

  让学生说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评析:有对比就有鉴别,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能正确区分图形,避免思维产生混淆。

  把儿童引入生活场景,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数学,以及平面图形的形成过程,让儿童进入玩中学,学中玩。通过摸、描、分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知立体与平面的关系。

  三、加深认识

  1、找一找

  其实,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家,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让学生给这些图形分别找到家。

  评析:丰富学生对图

  形的感知认识,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2、拼一拼:

  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设计一幅美丽地图画。

  展示作品,进行评价。

  评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从事再创造的学习活动,引发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形式组织教学,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学生合作与互助,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些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请小朋友留心观察一下,把它记录下来,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交流一下。

  反思:

  1、把数学还原成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幼儿园和平时生活中已经多多少少见过或听说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对这些图形他们并不十分陌生。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他们早已玩过的搭搭积木游戏,只是教师在此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在搭之前先摸一下这些形体的每一个面。学生在摸、搭的活动中,有了真切的体验,更有了新的发现。这是以前玩积木时所没有留意的。知识的得出,没有一种突然的感觉,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只需教师稍稍一指点,学生细细一琢磨,与生活经验一联系,知识就很容易地在学生的游戏中得出来了。

  2、一改以往的奖红五星、小红花的方法,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作为奖品奖给学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学生学习情绪非常高涨。

  3、以借交朋友之线索来串联知识,(叫什么名字图形的名称;长什么样子图形的特征;住在什么地方体会面在体上;给新朋友拍照感知立体与平面的关系;给新朋友找家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又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生活中有特点的图形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97页“回顾与交流”情境图。

  观察上面的图形,并解答下面的问题。

  (1)图A是轴对称图形吗?

  (2)图1中图A经过怎样的运动可以得到图2?

  (3)图1中图A经过怎样的运动可以得到图3?要得到图4呢?试一试。

  学生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进行汇报。

  预设

  生1:图A是轴对称图形。

  生2:图1中图A经过平移变换可以得到图2。

  生3:图1中图A经过旋转和平移变换可以得到图3。

  生4:图1中图A经过旋转和平移变换可以得到图4。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情境图中不仅包含了平移知识,还有旋转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复习。(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

  ⊙回顾与整理

  1.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预设

  生1:物体沿着直线方向运动,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

  生2:物体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轴)转动,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旋转。

  2.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提问:观察情境图,请根据图1变换成图2的过程说说平移有怎样的特征。(小组讨论)

  生:平移不改变原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只改变原图形的位置。

  (2)提问:观察情境图,请根据图1变换成图3的过程说说旋转有怎样的特征。(小组讨论)

  生:图A旋转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没有改变,只是图形的方向改变了。

  3.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预设

  生1:电梯的上下运动是平移现象。

  生2:方向盘的转动是旋转现象。

  ……

  4.用平移和旋转作图。

  (1)用平移作图。

  ①提问:继续观察图1变换成图2的过程,图1中图A是如何经过平移变换得到图2的?用平移作图的方法和步骤有哪些?

  (学生观察图形的变换过程,并在小组内讨论用平移作图的方法和步骤)

  讨论结果:向下平移了3格。

  ②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用平移作图的步骤和方法:

  a.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b.找出图形的关键点。

  c.沿一定的方向,按一定的距离平移各个关键点。

  d.按原图形顺次连接各个关键点,并标上相应的字母。

  (2)用旋转作图。

  ①提问:继续观察图1变换成图3的过程,图1中图A是如何经过旋转变换成图3的?用旋转作图的方法和步骤有哪些?

  (学生观察图形的变换过程,并在小组内讨论用旋转作图的方法和步骤)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3-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手势操作探索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学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在手指游戏中以旧引新

  教师与一学生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让其余学生观察两人各出了几个手指。(如5和2)

  师: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并像这样说一句话吗?(指名说,齐说)

  ( )比( )多( ),

  ( )比( )少( ),

  ( )和( )相差( ),

  算式是( )。

  与学生再玩一次(如:2和0),师:你会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吗?同座互相说说看。

  师小结: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两个数相比,如果不是同样多,必然有大有小,我们通常把较大的叫做大数,较小的叫做小数,两个数之间的差叫做相差数。那要求大数比小数多几,或小数比大数少几,也就是要求两个数相差几,用什么方法?对,求相差数用减法。那求大数或小数该用什么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这类问题。(板书:大数 小数 相差数 5-2=3 2-0=2)

  二、在手指游戏中初建数学模型

  1.求较大数。

  师:老师伸出几个手指?(5)请你们伸出跟老y币同样多的手指。比老师多伸出1手指,是几个?可见:比5多1是几?怎样列式?(5+1=6)请小朋友边比划手指边齐说:比5多1是6,5+1=6。

  师:比5多2、3、4、5又各是多少呢?同座边比划边齐说。后让四大组依次边比划手指边观察边口述:比5多( )是( ),( )+( )=( )。

  师:大胆猜想一下:比5多的数肯定是大数,还是小数,用什么方法?(求较大数用加法)我们不妨再用手指游戏验证一下!

  师与男生合作,示范比划:比10多1是 ,算式是 。师与女生合作比划:比10多2是 ,算式是 。比10多3,4,5,等等呢?同座合作边比划边说说看。(边观察手势边思考边口述边倾听。)集体交流后,师小结:求较大数用加法就行了。

  2.求较小数。

  师:既然求较大数要用加法,那求较小数会用什么方法呢?请小朋友再大胆猜想一下。(减法)让我们同样用手势游戏来验证一下。师做手势边问:比10少1是( ),算式是 。(指名说,一、二大组齐说。)比10少2是( ),算式是 。(指名说,,三、四大组齐说。)比10少3、4、5呢?(请同座合作,一人做手势,一人口述。)

  猜一猜:师做比5少4的手势,让学生猜是什么意思,口述:比5少4是( ),算式是: 。(同座互相玩我做手势你来说的游戏。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展示比划游戏。)

  师小结:求较小数用减法就行了。

  三、实际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大胆猜想和实际验证,我们知道了: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掌握了求大数和小数的方法,就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许多有趣的问题。

  1.教学例题。(出示幻灯片)

  (1)师:图中有哪几个小朋友?他们正在干什么?老师扮演小英,男生扮演小华,女生扮演小平,将他们摆花片的情况读出来。

  师:如果要求小华要摆多少个,该抓住哪句话来分析?(板书比字句:我比小英多摆3个)在这个比字句中是谁跟谁比,谁多谁少?(我与小英比,我的多,小英的少)所以谁的是大数,谁的是小数?

  学生说出(我摆的是大数,小英摆的是小数)后画批:

  我比小英多摆3个

  大 小

  师:谁能连起来说是谁跟谁比,谁的是大数,谁的是小数?(指名说,齐说:我与小英比,我摆的是大数,小英摆的是小数。)

  师:既然小华摆的是大数,求小华的该用什么方法求?怎样列式?(11+3=14(个))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哪几步求得小华摆的?(先找与问题相关的比字句,然后画批出谁和谁比,谁大谁小,最后根据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来正确列式。板书:找比字句,画批大小,确定加减。)

  (2)师:如果要求小平要摆多少个?,你会用以上3个步骤解题吗?试试看!

  指名板书:我比小英少摆3个

  小 大 11-3=8(个)

  师:这个比字句是指谁跟谁比,谁的是大数,谁的是小数,为什么用减法?学生交流。

  小结:我们是通过怎样的步骤来解决比多比少问题的?怎样确定加减?(找比字句,画批大小,确定加减;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2.想想做做1。

  要求学生读题,找比字句,画批,列式计算。后交流思路:我与你比,我的是大数,你的是小数,求我的就是求大数,用加法。

  3.想想做做2、3。(步骤同上,指2入板书。)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比多比少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在解题时,要抓住比字句认真画批,准确判断谁和谁比,谁大谁小,然后根据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来正确列式解答。

  五、拓展创新

  师:最后,老师想给小朋友看一道更有挑战性的.题目,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立定跳远比赛中,洋洋眺了110厘米,周周跳了140厘米,蒙蒙比周周少跳20厘米,奇奇比洋洋多跳2厘米。 ?(屏幕显示)

  生提问题,屏幕同步显示出来,指名口答列式。

  [教后反思]

  1.借助手指游戏巧妙建模。

  我让学生边比划手指边看边想边说边听:比多(少)是,算式是+(),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手、眼、口、耳、脑等,并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在充分经历、感受、体验、感知的基础上,大脑中生成了丰富的数形表象。借助丰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以及老师及时的引导点拨,他们很容易就感悟到:比多的数是大数,用加法,比少的数是小数,用减法。此时的抽象概括是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量后必然的理性飞跃!数学模型的有效生成,使学生由动作思维过渡到表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从而更好地促进新知的内化建构,拓展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通过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复习什么是大数、小数和相差数,以及求相差数用减法,为新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接着通过比划比10多几是几和比5多几是几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比几多几的数是大数,用加法算;最后通过比划比10少几是几和我做你猜的游戏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比几少几的数是小数,用减法算。整个建构过程流畅自然而富有变化,学生始终兴致盎然、乐此不疲!

  2.借助画批深悟数量结构。

  其实,让学生理解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求相差数用减法并不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认知直觉就能感悟到;但让学生由比字句掌握其中的数量结构,准确地分清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相差数,却并不容易。因为从来没有谁带领他们这样理性地分析过,而且由于生活经验的负面影响,他们常将牛比羊多3只机械错误地理解为羊多(因为生活中我们进行比较时常说省略的比字句,例:谁多?我多)。由于读不懂比字句的含义,他们只能停留在生活经验的感知层面,迷迷糊糊地跟着感觉走,以至于到了五、六年级,还有学生分不清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这就是低年级教学时没有将学生的认识及时提升到理性层面而造成的恶果。所以借助画批帮助学生准确而深刻地掌握比字句的数量结构和数量关系非常重要。北京特级教师马芯兰就一直主张借助画批来指导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当学生能借助画批准确地分析比字句的数量关系后,比多比少应用题的解答就易如反掌。把这类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全部学完,不仅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能发挥教材的整体结构功能,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起点用全局眼光整体建构知识,提高所学知识的通识性,使学生在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能融会贯通,并为后继学习注入无穷动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四册112113页角的初步认识和说说做做,练习二十二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

  4.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图形和掌握角的画法。

  教具:三角板、红领巾、扇面、棋盘面

  学具:两根硬纸条、图钉、橡皮头、直尺、小棒、彩纸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师板书:角。问:这个字你们认识吗?(齐读)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角、研究角。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有角的图形吗?说说看,哪些图形上有角?(生举例)

  说到三角板,师出示准备好的三角板:老师这里就有一把三角板,谁愿意上来给大家指一指三角板上的角?现在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指直角),把这个角描下来,请小朋友注意看好,老师是怎么描的?

  说到红领巾,师再出示红领巾,红领巾上有几个角呢?谁来指一指?

  老师也把它贴到黑板上,把这两个角描下来(锐角和钝角)。

  看,黑板上现在留下的这些图形就叫角。

  二、初步认识角

  1.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三个角,说说你看到的角是什么样的?(两条直直的线,一个尖尖的点)

  师:这两条直直的线和这个尖尖的点,都有个好听的名字,有谁知道?(如果学生不知道,师介绍)我们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板书)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角就是由1个顶点和2条边组成的。

  2.在我们认识角的时候,有几个小动物也找来了他们认为的角,你们看,他们找的对吗?

  出示小兔,我们先来看小兔找的角,对吗?

  再来看小猫找来的角,(不对)为什么不对呀?谁来说说?你能想个办法使它也变成角吗?(学生上来动手使两条边碰在一起,形成顶点)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的?

  小羊找的.对吗?(对)

  再看小狗找来的对吗?(不对)说说理由(两条边不是直的)。想个办法使它也变成角?(一生上来动手拉一拉)你是怎么做的?

  3.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帮小猫和小狗改正了错误,下面请小朋友快速用手势表示,这些图形是角吗?

  4.我们已经学会了找角,现在老师这里有几个图形。请小朋友来找找这些图形中分别藏着几个角?

  看,这是什么?(出示扇面)扇面上有几个角?(指名上来指)

  再出示棋盘(六边形),这是我们小朋友玩的飞行棋的棋盘,这个棋盘上又能找到几个角呢?(指名上来指)

  5.刚才小朋友很快帮老师找出扇面和棋盘上藏着的角,相信下面这一题也难不倒大家,请小朋友把书打开到116页看第2题,这些图形中又藏着几个角呢?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谁来和小朋友汇报一下,(口答校对)。如果有图形学生有争议的,师出示图片请学生上来指一指。

  三、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画一个角,会画吗?试试看(师巡视,找一个画法正确的小朋友板演)我们来看看这个小朋友是怎么画的?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小朋友的画法再来画一个角,好吗?(生练习纸上练习画)

  找几人上黑板画(画不同方向的)

  2.画好后,和同桌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四、做角

  1.课前周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了2个纸条、1个图钉和橡皮头,猜猜看,我们可以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做角)你能行吗?

  2.小朋友动手能力真强,我们一起来玩玩自己做的活动角,好吗?

  我们一起来变一个大一些的角,能再变大些吗?变小些呢?

  3.老师也做了个角,你能变一个比周老师手里的这个角大些的角吗?变一个小一些的角呢?

  (指名上来拉)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原来角的大小只要看两条边张开的大小,两条边张开的大,角就大,张开的小,角就小。

  五、总结

  今天,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了哪些本领?(学生自由说)学生说到学会了画角,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在脑子里画一个角,想一想,要先画一个顶点,然后从顶点出发画一条边,再从这个顶点出发画另一条边你画好了吗?把眼睛睁开。

  六、游戏

  小朋友学得都很认真,下面老师要带小朋友一起来玩几个游戏。开心吗?

  1.我们先来玩折纸游戏。请你拿出一张白纸,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折好后指给同桌小朋友看你折的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2.我们再来玩剪纸游戏。请小朋友拿出一张彩纸,看看这张纸上有几个角?动手摸一摸。现在我们在纸上剪一刀,看看纸上还留下几个角?

  师巡视,选取不同的剪法展示。说说现在纸上留下了几个角?

  3.玩小棒。1根小棒可以摆成角吗?2根小棒可以摆成角吗?3根小棒呢?试试看。谁愿意上黑板摆?请几人上黑板摆,有和黑板上的摆法不一样的小朋友自己上来摆,说说你摆的这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吃西瓜”一课,主要内容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材P60-61)。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画、涂、拼等活动,体会“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

  4、体验数学活动充满创造与探索,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把1化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分西瓜的故事,想听吗?一对好姐弟,他俩既活泼又可爱,又乖巧懂事,经常帮妈妈做事情,一天两个好孩子又在帮妈妈打扫卫生了,不一会儿就累的满头大汗,妈妈说:“孩子们歇会儿吧,妈妈给你们切西瓜。”我们一起来看看切西瓜的过程吧,如果把这个圆看成一个西瓜,熊妈妈把这个西瓜平均切成了8份,姐弟俩高兴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弟弟就吃了其中的2块,姐姐吃了其中1块,那小朋友你们知道他们分别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课件:一个西瓜被分成了8块,弟弟吃了两块,从圆中分出两个西瓜到弟弟的头像,再分出一个西瓜到姐姐的头像上。

  师:这里的2/8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分数的?

  (2/8表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两份,就用2/8来表示)最好不说“取”

  (1/8表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8来表示)

  师:那根据刚才的画面内容,你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呢?

  (剩下的西瓜是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姐姐和弟弟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姐姐和弟弟谁吃的多?多多少?)用纸蒙住,学生说一个,取一个。

  师:咱们同学真会提问题,这节课咱们就先来研究吃西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PPT,板书课题:吃西瓜)

  二、解决同分母分数加法

  师:先来看看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PPT展示)你会列算式吗?

  (2/8+1/8,板书)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呢?

  (是要把姐姐吃的和弟弟吃的合起来,所以用加法)

  师:请你观察这两个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加数的分母都是8)

  师:对,我们就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同分母分数(板书)今天咱们就先来研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师:那你能试着说说这个算式等于多少吗?

  生:````````````````````

  师:那看来大家的意见都等于3/8,那这个结果究竟对不对呢?我们想个办法,你能用图形来说明2/8加1/8到底等于多少呢?老师给同桌两人提供了一张被平均分成8份的圆纸片,同桌进行角色分工,一个当弟弟,一个当姐姐,用斜线涂一涂被你吃掉的那一部分,涂完后,根据你们涂的这张纸片和你的同桌说说2/8+1 /8到底等于多少。开始吧。

  生活动并交流

  师:完成的同学马上坐正,那我们刚才通过验证,你是不是认为2/8+1/8等于3/8?

  谁愿意拿着你的作品到前面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假设:请两组来说

  师:你们是怎么得到3/8的呢?

  生:我们是数出来的

  师:你能给大家数数看吗?

  生数

  师:那你数的这一份是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生:1/8

  师:那两块呢?

  生:2个1/8

  师:我们再数数看一共有几个1/8呢?

  生:3个1/8

  师:那用一句话来总结你们的过程,那就是:2个1/8加1个1/8就是3个1/8就是3/8。

  师:哪一组再拿着你们的作品说说3个1/8是怎么来的?

  师:说的真好,同桌再说说3个1/8是怎么来的?

  师:全班一起来说说

  课件边展示请学生边叙述过程

  师:那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刚才的过程(电脑演示)

  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是弟弟吃的2个1/8,1份是姐姐吃的1个1/8,合起来就是3个1/8,也就是3/8)

  师:结果就是3/8,(板书)

  师:解决了问题我们一起来做答(板书)

  师:这个问题解决了,现在老师考考你,你能算算2/7+4/7=?

  说说为什么等于6/7呢?(2个1/7加4个1/7等于6个1/7)阐述算理

  师:同学们这么能干,老师就不信考不到你们,请你口答1/9+5/9等于?2/4+1/4

  学生口答

  师:这么能干啊?你们是怎么算的,怎么会这么快呢?

  (分母不变,把分子加在一起就可以了)

  师:哦~是这样的吗?我们再来看看,分母不变,分子加在一起。(板书)

  师:说的真好,那谁来归纳总结一下,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到底该怎么计算呢?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板书

  板书计算过程。

  师:注意加号,等号,分数线要对齐,这样才好看。

  师:知道了怎么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我们再来解决一道问题?

  师:一张长方形纸,做小旗用取3/5,做纸花用去2/5,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你自己的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3/5+2/5=5/5

  师:有不同的结果吗?

  生:也等于1

  师:为什么呢?

  (因为5/5的意思也就是整体1)

  师:解决了吃西瓜的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心里怎么样,美滋滋的,象吃西瓜一样甜,那我们解决下面的问题是不是更有信心了?

  三、解决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师:我们现在来看第2个问题:弟弟比姐姐多吃的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为什么用减法呢?

  (求一个数比另外一个数多多少,应该用减法)

  师:那再请你观察这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也是同分母分数)

  师:那我们今天还要研究同分母分数的减法(板书)

  师:关于这个算式,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用手中的另外一个园片帮助你,想想2/8-1/8等于多少呢?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请一生板演。

  请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跟黑板上一样的同学请举手,那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PPT)请一生说

  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弟弟吃了2个1/8,姐姐吃了1块,表示1个1/8,从2个1/8里去掉1个1/8,剩下的就是弟弟比姐姐多吃的这个西瓜的1/8

  师:谁再把刚才的过程说一说

  (2个1/8减去1个1/8还剩1个1/8,就是1/8)

  师:2/8-1/8你会算了,那4/7-2/7你会算吗?

  师出题学生口答

  师:那同分母分数的减法该怎么计算呢?

  (分母不变,分子相减)板书

  总结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知道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做减法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减。那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该怎么计算呢?

  全班说。

  四、解决1-几分之一的.减法

  师:那我们已经知道了他们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3/8,这时候小熊说了:我们不要吃了,也给妈妈留点啊?,小熊真是个孝顺的孩子,那这个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呢?(PPT)

  你会列算式吗?同样,迅速把你的算式列在本子上,在小组内说说你想法。

  师:你是怎样列的算式?

  (8/8-3/8=5/8,板书)

  师:8/8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这个西瓜。

  师: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1-3/8)

  师:那这个1是什么意思?

  师: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整体你也可以用“1”来表示。(划等号)

  师:那8/8-3/8你会算吗?

  板书结果5/8

  师:我们再来看看整个思考的过程

  师:(PPT)把这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取了其中的8份,也可以用1来表示,从中去掉姐姐和弟弟一共吃的3/8,果然还剩下了这个西瓜的5/8

  (1就是8个1/8,先把1划成8/8,8个1/8去掉3个1/8,还剩5个1/8就是5/8)

  做答

  师:那如果这道题不是1-3/8而是1-4/7又是多少呢?

  师:那为什么这里把1划成7/7而没有象刚才一样划成8/8或者是6/6呢?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算式跟前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师:那象这种1减几分之几的减法我们该怎样计算呢?

  师:那么也就是说要把1划成跟减数分母相同的一个分子分母都一样的分数来计算。这样其实就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师:其实如果孩子们计算熟练了,中间的步骤可以省略不写。

  五、练习

  师:看到同学们学的这么开心,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些问题,想试一试同学们的实力,敢不敢接受挑战?

  A.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口算题,看算式直接写得数,(打开书完成)

  选其中一道题请学生说想法

  注意:3/4-3/4(用图解释)

  B. 师:这是一条线段图,认真观察,现在发生了什么?(PPT线段被平均分成了10份)

  接着又怎么样了?(闪现红色部分,红色部分是这段的3/10,闪现兰色部分,兰色部分是这段的4/10)

  求的是什么?(闪现“?”,算一算一共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呢?)

  生:在本子上列算式解决,并口答。

  师:接下来看下一个线段图,

  师:那你会列算式吗?

  8/9-2/9=6/9

  C. 再来看一个线段图,请生解释。列算式解决

  六、总结

  同学们,吃西瓜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事情,但是我们却从中学会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同学们真是好样的,看来只要我们用一双充满智慧的,善于发现的研究去细心观察生活,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9-28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12-30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12-30

【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