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22 19:35:3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事情呢?

  生:有的去书城看书、有的看电视、有的去公园玩

  师:大家的答案有很多,老师调查了同学们星期日的活动,你们想知道大家主要都在干什么事情吗?

  生:非常想知道。

  二、创设探索环境,探究学习过程

  1、读题审题,感知需要解决的问题。

  老师出示题目(星期日的'安排的情景图)

  师:请大家观察图片,找一找条件问题。

  生:3/8的同学外出游玩,1/6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2、引导思考,探究怎么样列出计算算式。

  师:同学们,我们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的几分之几,怎么列出算式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探究。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

  师:谁能说说你们的探索结果呢?

  生:1-3/8-1/6 1-(3/8+1/6) 1-1/6-3/8 1-(1/6+3/8)等。

  全班探讨,围绕着总数 1 的问题老师归纳,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我们把全班学生人数看作整体1, 减去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能求出剩下几分之几。xKb 1 . Com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3、 自主探究运算的过程

  师:我们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大家看看这些题目和以前我们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是一样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算式一样,有加法也有减法,里面的数不一样,以前是整数或者小数,现在是分数。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以前学习的计算方法,自己选择一道算一算怎么样?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自我探索。

  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探讨。

  师:请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自己的计算过程?

  生

  1-3/8-1/6 = 5/8-1/6 = 11/24

  1-3/8-1/6 = 24/24-9/24-4/24 = 15/24-4/24 = 11/24

  1-3/8-1/6 =1-(9/24+4/24)= 24/24 13/24 =11/24

  1-(3/8+1/6) = 1-13/24 = 11/24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计算过程,我们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有小括号的必须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没有小括号的必须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学生小组进一步探讨,全班交流。进一步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算理。

  三、实践运用,练习巩固。

  1、看图列式计算。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全班交流,在计算过程中要强调运算顺序。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独立完成6页第2题,可引导学生画图分析解答,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灵活解决其他的题目。(具体看自己学生状态而定)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通过学习掌握了那些知识呢?

  五、作业

  教材第6页第3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二、课前预习导学:

  1、举例说明什么是负数?怎么读?怎么写?

  2、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怎么读?怎么写?

  3、在日常生活中,在哪里用上了负数?

  三、课堂学习研讨:

  A、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B、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境

  教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看,今天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要去森林公园玩。路上有座桥,上面写着:限重1吨。(出示课件)。看到这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吨”是什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小动物们能过桥吗?……

  2、了解学习起点

  师:关于“吨”的知识,同学们已经有哪些了解?指生回答。

  (根据几个班的教学实践,每班都有少数学生知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有大货车、有的电梯上看到“吨”;还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出示货车图)

  3、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对“吨”的知识有不少的了解,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吨与千克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

  [抓住孩子的“童心”,由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去森林公园玩的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确定教学的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二、新授

  (一)亲身体验,建立“1吨”的概念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

  1、搬一搬

  (1)师提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学生介绍。

  (2)每组发给1袋10千克的大米,从前往后传一轮,并说说感受。

  (有的'学生说轻,有的说重)

  (3)让学生选出一名“大力士”来搬大米。看他一次能搬几袋这样的大米。

  (学生站着,教师一袋一袋的递加,直到搬不动。要求其他学生喊“加油”,并认真观察“大力士”的表现。搬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

  (4)想象推算。

  让学生想象如搬2袋、3袋……感觉如何?

  引导推算100袋共重10千克乘以100等于1000千克。

  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2、抱一抱。

  (1)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相互交流各自的体重和感受。

  (2)想象:如一起抱2个人、3个人有什么感觉?

  (3)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计算,小组4个人共重多少千克?

  “老师,老师,那我们全班同学加在一起有没有1吨重啊?”一位高个的男生喊道。这时我抓住时机,先引导推算出40位同学约1吨重,再请全班同学起立(全班只36人),还请一位听课的老师加上我自己(共约1吨),一起“跳一跳”。(感受一下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

  3、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约1吨呢?介绍用字母“T”来表示。

  4、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要用“吨”作单位?为什么?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吨做单位呢?1吨大约等于()头牛(500千克一头牛)一桶油100千克()桶水泥50千克()袋?

  (1)很多物体重量的总和;(如100袋大米;50桶水等)

  [“吨”对孩子们来说是抽象的,通过让学生搬10千克的大米,抱一抱同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推算、估计、想象。并通过“大力士搬大米”、“全班同学加老师跳一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借助“100袋10千克的大米”、“40位同学的体重”等具体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吨”的概念表象。在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推理和想象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2)很重的物体的重量;

  小熊400千克

  小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他们能一起过桥吗?谁来回答,限重1吨,他们不能一起桥。

  (如鲸的体重,大象的体重;厚街标志的雕塑,海月岩公园的石头等)

  (3)交通工具的载重量;

  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重量大约是1吨?

  师:猜一猜,什么叫载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如:电梯的载重量大约是1吨;(大约20个大人)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10吨。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就是超载,极有可能出危险。汽车超载不仅毁坏地面,还威胁到人身安全,被大家叫做“公路杀手”。因此我们平时坐车是要千万小心,不要挤车或电梯,万一超载很危险。

  生活中用吨作重量单位的东西有很多,如钢铁、水泥、煤等等。

  5、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货车载重4()

  (2)明明体重35()

  (3)一个鸡蛋的重量是50()

  (4)我国广东籍的举重运动员陈燮霞,在奥运会上以212()的总成绩打破奥运会记录并获得08年奥运会首面金牌。

  (5)虎门港码头停泊的一艘货轮能载重30()

  (二)吨的单位换算

  吨和千克的关系: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吨=1000千克,你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吗?(课件出示)

  (1)一只河马约重那3吨,想一想:3吨=()千克?5吨呢?你是怎么想的?

  (2)一只大象重约6000千克=()吨你怎么想?

  四、应用

  1、把合适的体重与对应的动物连起来。

  [利用“吨”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2、解决导入时主题画的问题

  (出示画面并出示每只动物的体重)

  小熊400千克

  小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他们能一起过桥吗?谁来回答,限重1吨,他们不能一起桥。

  它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你有什么方法让他们过桥吗?

  3、课后延伸(数学日记)

  回家,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跟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取哪些节水的方法?请写一篇数学日记。

  五、总结

  师:学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日记”能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渗透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

  六、教学板书。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算式怎样列?

  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

  2、结合旧知,解决问题

  三只小猴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呢?

  一个都摘不到那么03等于多少呢?

  如果是4只小猴摘桃结果会怎样?5只呢?9只呢?算式怎么列?结果呢?

  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二、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都等于0。

  三、教学例2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问: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问:要求前3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3063等于多少?先估算,再算一算。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选择地请学生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306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重点学习笔算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分析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讲解书写格式。

  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呢?

  四、完成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如果学生写出的竖式不够简便可以进行引导分析:最后一步的竖式计算能否省略?如果省略,商的个位上的0要不要写?还要在哪里写0表示除完?

  5、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五、全课总结

  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题目,你认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除到0前边的一位正好除完,就直接对齐被除数里的0,在商里写0。

  六、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

  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选两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3

  独立找出3题的错因,并改正,再指名回答。

  七、作业

  想想做做4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实验来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能对线段的长度进行基本的测量与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通过猜想—实验—结论的方式,感受数学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像、猜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判定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能不能组成三角形。

  预设过程

  一、引入:

  1、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再用电线穿在一起,(这电线穿在一起做什么用知道吗?)头尾相连,会得到什么图形?

  2、首尾相连一定是三形吗?(举手表决)。刚才有的同学认为可能围成,有的认为可能围不成,那到底能不能呢?同桌合作,剪一剪,围一围。

  二、展开:

  1、学生操作: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再用电线绕一绕。

  2、反馈:

  把具代表性的三种不同情况的贴在黑板上。为了便于研究,给标上序号。

  (围成的贴三个、围不成的各一个,)

  3、同桌讨论思考:假如我们把吸管看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也就是三条线段。同样的一根线段,任意剪成三段,为什么1、2、3号能围成三角形,而4、5号却围不成呢?课件演示.

  4、交流并作第一次。板书: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5、尝试:出示4厘米、10厘米、5厘米的三条线段。

  符合两边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吗?

  6、第二次:板书:任意(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自学:书上是怎样说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自学书本第82页。

  三、巩固:

  1、书上86页习题,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钩。集体交流,能不能用刚才的算式来说明?有没有用简单的方法来判断或你认为哪个办法能快速判断?

  2、对习题进行变式练习

  ①3厘米4厘米5厘米:观察边有什么特点?是不是所有的三个连续自然数都能围成三角形呢?举例:1、2、3或0、1、2或7、8、9。

  想象一下,这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是怎样的?(初中会学到勾三、股四、弦五)

  ②3厘米3厘米3厘米:三边有什么特点?围成的`图形是怎样的?(正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是不是所有的三条相等的线段都围成正三角形?

  ③2厘米2厘米6厘米:怎么变才能围成?怎样判断呢?

  ④3厘米3厘米5厘米:用手势表示一下围成的样子,知道是什么三角形吗?如果换掉其中5厘米的这条边,可以怎么换?讨论一下。

  交流:为了研究方便,我们都以取厘米的数。

  331:搭起来的三角形会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来说:细细的、尖尖的。。。

  332、333(这是什么三角形)、334、335。发现图形有什么变化?(扁了、胖了、矮了)

  如果要换调3厘米的边,可以怎么换?

  四、拓展

  1、哪条路最近?请用今天所学知识来解释。

  2、抽象出三角形: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边关系

  3、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剪三段围成三角形中的奥秘解析

  4、。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第,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表格、四幅比例不同的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四幅画,(A、头身一样长 B、头:身=2:3 C、头:身=1:5 D、头:身=1:6)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人物速写。

  师: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也做过这样一个类似的实验,而评选的结果与我们刚刚的评选竟惊人地不谋而合。那这些人物画为什么会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的,其中的奥秘到底又在哪里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师:根据经验,你觉得一幅人物速写美不美,主要跟它的什么有关?

  师:确实,人物画的美与所画的头与身之间的关系有密切的联系。想想怎样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规律,揭示意义

  (一)出示:

  1、一个镜框长5分米,宽3分米。长是宽的几倍?

  还可以怎样表示长与宽的关系?

  像这种表示长与宽的关系有时也说成长与宽的比是5比3,

  宽与长的比是3比5。这两个长度的比属于同类的量相比。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

  已知什么?可以求什么?

  路程与时间两个不同类的量,表示它们的关系时可以用速度来表示,也可以说成:汽车所行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比2。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看书自学,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的意义,在课本的46~47页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探索吗?那么就请你们先独立自学,自学完了在四人小组里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开始吧!

  (2)汇报。(允许学生无序汇报,注意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即时练习)

  ①写法。

  我学会了比的写法,5比3记作5∶3。(让学生板演)

  问:这个∶叫做什么呢?谁愿意给它起个名字?(强调:写∶应该注意上下对齐,点要圆一点,它不同于冒号。)那么4比3、110比12.51又记作什么?(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3∶4 4∶3 110∶12.91又怎样读呢?

  思考:刚才大家学会了用∶的形式来写出两个数的比,除了这种形式,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呢?(指名板演)读作什么?还可以读作二分之三吗?为什么?(把3∶4改写成分数形式的比,并齐读。)

  ②各部分名称。(结合板书)

  ③比值。

  我学会了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问:那么怎样求比值呢?(前项除以后项的商)

  练习: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3∶4 0.7∶0.35 8∶4

  0.2∶

  让学生观察求比值的过程,想想比与除法有什么联系?

  (四)探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区别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想想比与分数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让学生拿出所发表格进行填写。

  展示学生整理的内容:

  联 系 区 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两数之间的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个算式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两数之间的关系或具体的量

  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数,想想比、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呢? (a:b=ab=(b0))

  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3:5也可写成。。。。

  【1】第一层练习

  1、填空:

  (1)小华家养了12只鸡,9只鸭。

  鸡和鸭只数的比是 ( ),比值是( )。

  鸭和鸡只数的比是 ( ),比值是( )

  (2)买3千克苹果用了7.5元。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25∶100 21∶18

  这里注意:改写成分数形式后读法还是和比的读法一样,读做谁比谁。

  并且不能约分,因为约分后的结果是比值,不是比。这里要区分

  3、选择

  买4支钢笔是12元,钢笔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

  A、4∶12 B、12∶4 C、12/4

  为什么B和C的答案都对呢?(因为比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是读还是读做几比几。)

  4、判断:

  (1)小明今年10岁,爸爸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比是10∶37。

  (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7天完成,乙单独做要5天完成,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比是7∶5。

  (3)大卡车的载重量是6吨,小卡车的载重量是3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比是2。

  【2】第二层练习

  1、写出比值是2的比。

  【3】随机练习(看时间情况定)

  陈俊明今年12岁,是六年(4)班学生,该班共有48个学生,小明爸爸今年38岁,在科技公司上班,每月工资5000元,年薪60000元,小明妈妈每月工资800元,年薪9600元,她所在单位有职工24人。

  要求: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寻找合适的量,说出两个数之间的比。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关于比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松下高清晰数字彩电有4:3的宽屏幕,与未来标准接轨,超 值影院享受。

  (2)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2:5混合而成的,香气浓郁,味道好极了!

  (3)在雅典奥运会上,共32次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它的宽和长的比是著名的黄金比 1:1.618.。

  (4)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很有用,如果你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

  课后,希望同学们能继续调查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把你的发现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2)认识负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p.3、4的例3、例4,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两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准备: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请你用自己的话书说怎样的数是负数?

  正和负是一对反义词,生活中也有很多正好相反的变化,它们也可以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

  学生举例(可能有的情况):

  1、收入和支出:如果老师上个月的10日拿到1500元工资,为了强调“收入”,我可以这么记“+1500”,买衣服花了300元,可以怎么记?为什么?吃饭花了500元,怎么记?……

  2、转入与转出:这个新学期,我们班转出1人,转进3人,怎么表示?

  3、上车与下车:(第10题),依次写出每一站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一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0”;还可以结合某一站,让学生说说“—3,+8”其实人数有什么变化?……

  4、上楼与下楼:……

  补充楼层,第下室的表示方法等。补充:楼房有正的几楼,也有可能会有负的几楼,会不会有0楼?为什么?

  5、向东走、向右走:常见的方向有4个,东和西是相反的方向,南和被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如果把想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怎么记?你是怎么想的?+10米表示什么呢?为什么?

  如果+10表示的是向南走10米,那么,—10米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这个话题与前面话题的不同:前面的正负数一般都有增加或是减少的意思,而这个正负数,只表示相反的意思。……

  小结: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的意思可以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二、学生自学课本,把书上有关的练习完成,并可与同桌交流。

  老师选巡视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题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

  教学内容:p.10~11

  教学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做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剪好图上的三个不规则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

  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么?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二、分一分、数一数:

  1、取图1,问: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

  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么?

  方法一:数方格。一起数一数,数得74格

  方法二:分割法。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状。注意有两种折法。

  折好之后,在每一块长方形上写出求面积的算式。最后再相加求得总面积。

  比较两种方法求的结果。

  用类似的方法求出图2的面积。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复杂的图形,可以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分别求出面积后再求出总面积。

  2、移一移,数一数:

  取图3,交流数的方法:说说在数格子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观察后说说你能把它变成长方形吗?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算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3、数一数,算一算:

  (1)、出示池塘图。观察该池塘边的特点,说说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好办法吗?

  方法:先数整格,可以按顺序标出数字;再把不满整格的当作半格数,最后再相加。

  学生数,数完后交流结果。发现会有一定的误差。

  指出: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求其面积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是很正常的。

  (2)、观察树叶图,它有什么特点?你能利用它的特点来更方便地数面积吗?

  学生数完后再校对答案。

  4、估一估,算一算。

  在第126页上的方格纸上,描画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刚才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

  交流,得到:通常我们学生的手掌面积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

  三、全课小结:

  现在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较复杂图形的面积了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实践操作,充分展示和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材料,创造性地设计问题,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条件。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得到运用,让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且在实际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将推动学生自主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把数学知识寓教于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生活之中,体验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进入社会生活的大空间。例如:人教版数学第七册《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一、复习沟通,建立联系:(5分钟)

  检查预习效果,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索,发挥想象,突出创新性:

  师:同学们,我这里有一块面料想做窗帘,却不知道每块窗帘要多大?你们有什么金点子吗?

  (学习小组积极行动起来,一边量窗子,一边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的金点子是什么,好吗?

  生:老师,我们计算出这个窗子的长是2米、宽是1米,面积是2平方米,只要裁剪一块长2米、宽1米的布料就可以了。

  师:好办法。噢,对了。我这里有一块面积正好是2平方米的面料,我们把它安上去,看一看行不行?

  (老师和一名学生用双面胶装上窗帘)

  生:老师,窗帘布太小了,这样不行。

  生:老师,这样太难看了,另换一块吧。

  师:是啊。我怎么没有想到这点呢?这样好吗?学习小组比一比,谁是最出色的设计师,怎样设计出最合理、最美观的窗帘。

  (一石激起千层浪,探索气氛活跃、高昂)

  师:哪一组的设计师,先来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

  生:我们是这样设计的,窗子长2米,宽1米;我们就裁剪一块长2。5米,宽1。5米的布料,窗子就可以遮住了。

  生:我们有不一样的,我们设计的是两边拉的窗帘,每块长2。5米,宽1。6米,这样的窗帘比较好看。

  生:我有比他们更好的设计方案,经过测量从地面到窗子上方30厘米处,总长度是3。30米,我们就裁剪一块长3。30米,宽1。6米的布料做窗帘,这样的窗帘不是比他们更好看吗?

  生:我的想法跟他差不多一样,但是我们设计的是两开的窗帘,每块长3。2米,宽1米,面积是3。2平方米。只要拉开两块窗帘却成了一个八字形,这样的窗帘更好看更优雅。

  师:好样的,很有远见,有个性。

  生:老师我们这样设计行不行?我们也是设计两开的只不过,只不过。

  师:没关系,大方一些,同学们给他鼓励一下好不好?

  (掌声热烈响起)

  生:老师,窗子上方的墙壁已经变色了,经过测量从地面到天花板长度正好是4米,在天花板下安装一根长1。6米的不绣钢管,再裁剪两块布料,每块长4米,宽1米,面积是4平方米的窗帘,如果把整个教室都安装上窗帘,教室就变成优雅的客厅了,小芳家的窗帘是这样设计的。(掌声阵阵响起)

  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真是太棒了!个个都是出色的设计师。

  课后评析:

  本节课学生充分展示了各自的'风采,想说就说,想做说做,团结合作,大胆创新。开放了学生学习心态、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张显学生的个性,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本节教学的着重点。通过实践活动,注重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把书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乃至会用的迁移,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个12是多少?

  用加法算:12+12+12+12+12

  用乘法算:12×5

  问:12×5算式的意义是什么?被乘数和乘数各表示什么?

  2、计算:

  问: 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计算?

  3、小结:

  (1) 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被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2) 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是分子相加作分子,分母不变。

  二、新授

  教学例1。

  出示例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 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用加法算: (块)

  用乘法算: (块)

  问:这里为什么用乘法?乘数表示什么意思?

  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都是求几个相同的和的简便运算。学生齐读一遍。

  练习:说一说下面式子各表示什么意思?(做一做第3题。)

  问:那么分数乘以整数方法应该是怎样算?(通过观察例1,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三、巩固练习。

  1.第2页做一做。

  2.练习一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加强估算”是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来的一项明确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估算教学教什么?怎么样教?在一次数学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我有幸听了一节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估算》。课堂教学实录如下:

  师:你们二年级经历过估算吗?

  师: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估算知识。(板书:估算)

  师:在学习估算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怎么去估算?

  生2:估算注意些什么?

  生3:估算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4:估算有什么用?

  生5:估算用在哪里?

  师:你们遇到过什么地方用估算,什么地方精确计算?

  课件:

  生:选A。

  课件:师:你能估计出这头大象多重吗?

  一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生在本子上算

  汇报并板书:

  生1:300×6=1800小估

  生2:400×6=2400大估

  生3:350×6=2100中估

  生4:300×7=2100大小估

  生5:300×6+300=2100凑、调估

  生6:330+350+300+380+400+350=2130四舍五入估

  问:生1你是怎么想的?

  生1:这六个数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整三百乘六。

  师:你都是往小里估的,你把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小估。

  生哈哈乐。

  师:小估就小估吧,小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小估。

  问:生2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都看成了四百。

  师:你是往大里估的,对不对,你也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2:大估。

  师:大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大估。

  问:生3你是怎么想的?

  生3: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了三百五十。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数学教案11-04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02-07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12-30

【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热】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