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16 18:54:4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教案汇编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语文教案汇编9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 认识“船、弯、两、尖、坐、看、见、闪”8个生字,会写“两”1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认识8个生字,会写“两”1个字。 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过程预设】 一、儿歌导入。

  1、听儿歌导入课题,揭示课题。 课前出示课件让学生先听儿歌。

  师: 小朋友们,这首儿歌好听吗? 生:好听!

  师:它的名字叫《小小的船》,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儿童诗,请小朋友们打开书本68页,第六课《小小的船》(板书),我们来读一读题目6、《小小的船》。

  2、学生齐读课题,并组织生字“船”的教学。

  师:我们来认识“船”字,谁来读一读?它是翘舌音。(学生读)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认识了“船”字,再读一次题目。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先停下来,借助拼音,多读几次,再往下读,还可以向同学、老师请教。(学生读,师巡视指导) 2、听录音。

  师:我们来听一听录音。

  师:再听一遍,可以小声跟着读。

  3、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和同桌读一读生字词。

  师:请小朋友们拿起笔,看谁能快速地找出课文里的生字宝宝,并把它们圈出来,然后和同学读一读。(学生找生字,然后读师巡视指导) 4、学习生字词。(多种形式学习,表扬说得好的学生)

  师:我们来学习生字词。(出示卡片,教学“弯”字可让学生用手画一画,感觉“弯弯”。“两”字可用组多个词记忆。“尖”说一说由哪些熟字组成。“坐”是平舌音,课件演示形象记忆:两个人坐在土上面。“看见”课件演示:把手搭在眼睛上面看东西。“闪”是翘舌音,课件演示:门里面闪进去一个人。) 师:我们来拼读生字词。(学生集体拼读) 5、游戏:摘星星。

  师:我们来玩生字游戏,摘星星。(点名读星星卡里的生字词) 三、 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再读课文。

  师:我们学会生字宝宝了,把它们放回课文里,你们还会读吗?谁来试一试,读一读全文。(点名读后齐读,表扬读得好的学生) 2、学习第一句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1)读这句诗。

  师:我们来学习第一句诗,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表扬读得好的学生)

  (2)图文结合,知道“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 师:请看图,这是个什么样的月儿? 生:弯弯的。

  师: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画一画。(板书:简笔画弯弯的月儿) 生:在空中画。

  师:这个弯弯的月儿两头怎么样? 生:尖尖的。(师板书:尖尖) 师:这个弯弯的月儿像不像小船呀? 生:像。(师板书:像小船)

  师:这里是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小的船,所以“小小的船”指的就是这个...... 生:弯弯的月儿。

  (3)再读这句诗。(多种形式读,可加上动作。) 师:这么漂亮的月儿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那就请你们用喜欢的语气再读一读这句诗吧,如果能加上动作读就更好了。

  (4)训练说话:弯弯的月儿像( )。

  师:小朋友们,请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弯弯的月儿除了像小船,它还像什么呀?(表扬说得好的`学生)

  生:像香蕉,像弯刀,像豆角,像眉毛,像妈妈微笑时弯弯的嘴...... 师:小朋友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呀!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诗吧。(加动作读)

  3、学习第二句诗: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多么可爱多么神奇的月亮船呀!你们想不想飞上去坐一坐呀? 生:想!

  师: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飞上去(做飞的姿势)。 (1)引导学生回答“我”坐在小船里看到了什么?

  师:你们坐在月亮船里看到了什么呀?谁来说一说?(表扬说得好的学生)

  生:星星,闪闪的星星。 生:蓝天,蓝蓝的天。 生:(或看到其他)

  (2) 读这句诗。(多种形式读,可加上动作) 师:这夜空的景色美不美呀? 生:美!

  师;请你们用美美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句诗吧!(可加上动作读)

  4、读整首诗。

  师: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整篇课文?(点名读,齐读) 四、练习:连一连。

  师:我们来做练习,请小朋友们拿起笔做一做69页第3题,照样子,连一连。

  学生做练习老师巡视,然后点名说一说答案,再集体读一读。 五、指导书写“两”字。

  师:请小朋友们看大屏幕。(出示“两”字)这个字怎么读? 生:两!

  师:请你们睁大明亮的眼睛仔细观察“两”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指导观察每一笔的书写位置)

  师:请小朋友们举起你的小小手,跟老师写一写。(师在黑板示范写) 师:请你拿起笔找到69页第4题描描写写中的“两”字,先描红,再写两个,看谁写的最漂亮!

  (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并讲一讲写字的姿势。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六、总结全文。

  师: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得真好!不仅学会了生字,还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师: 这节课的作业是:1、朗读课文2次。 2、书写生字“两”一行。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点: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从多种渠道了解缠足的事。

  一、揭题

  1、师述: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8课,(指屏幕)让我们一起跟老师再来把课题写一遍。集体书写课题:孙中山破陋习

  2、齐读课题

  二、检查复习。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了解到孙中山的姐姐原先是个怎样的女孩子?

  板书:姐姐

  2、学生交流

  板书:

  活泼

  能干

  3、引读:因为姐姐既活泼又能干,所以孙中山

  板书:孙中山

  喜欢

  4、小结:看来,大家上节课学得不错。大家还记得吧,上节课读课文时,老师说你们达到了几星级呀?(四星级)这节课有信心达到五星级吗?(有)好!有志者事竟成。可今天不是我能说了算,等一会儿要请听课老师来评的啊。大家可要努力啊!

  三、精读课文,质疑问难(第八自然段)

  过渡:大家已经知道孙中山有个有活泼又能干的姐姐,真让人羡慕,但好景往往不长,读读课文这一部分,看看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1、自由轻读第八自然段。

  读了这一自然段,你迫切地想知道什么呢?

  2、学生质疑,老师筛选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并出示:

  ⑴为什么再也看不到姐姐的笑脸,听不到姐姐的歌声?

  ⑵这件事为什么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灵?

  3、同学们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真不错。要想解开你心中迷团,就得细读课文的第二~第七自然段。

  四、整体感知(第二~第七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第七自然段。

  思考:活泼又能干的姐姐,她的笑脸、她的歌声被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带走了,这是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妈妈要姐姐缠足。)

  五、精读课文2--7节

  1、师生齐读:妈妈要姐姐缠足,这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的第三节,妈妈姐姐

  2、同学们读完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交流。

  板书:痛苦

  流泪

  4、你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姐姐的痛苦?

  (1)

  抓住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练读句子,体会姐姐的痛苦。

  (2)谈话促读,你回去从家人那了解到缠足是怎么回事吗?抽讲,老师补充(用4到5米长的布条,把5个脚指头捆绑在一起,好长时间都不能拿下来,让本来直得的骨头慢慢长弯,很痛很痛的。走起路来就及不方便。)自读体会,学生齐读。(把体会到的用读表达出来。)

  (3)再读第三节。

  难怪姐姐会如此的痛苦,让我们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读好课文。

  5、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当时封建社会妇女穿的小鞋呢?(课件出示)

  6、启发想象:看到这么小的鞋,你想到了什么?

  7、学生交流。(不好走路,不能干活,走路摇摇晃晃)

  8、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他心疼什么?

  (板书:生气

  心疼)

  9、师:于是他同妈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说到争论,各自一定有争论的理由。那么,让我们同桌两个一起读读课文的3--4节,读完后,同桌两个讨论一下,并把孙中山生气的理由和妈妈坚持要为姐姐缠足的理由画出来。

  10、学生交流。

  (1)

  孙中山生气的理由:生读。

  也就是说:还能下田干活吗?就是不能下田干活。缠足那么,痛苦,就像吃官司一样。

  (2)指导朗读:你能读好吗?(不够生气,不够痛苦)你能把生气、痛苦的语气放在了标点上了,真不错。)

  (3)那妈妈坚持要为姐姐缠足的理由又是什么呢?读句子。

  问:妈妈看到姐姐这样痛苦,心疼吗?(心疼)母女之情,是多么珍贵的亲情啊!你怎么知道的呢?(叹了气、我也知道、可、被人家笑)噢,这是老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也许女孩子不缠足还嫁不出去呢。妈妈也心疼,可一点也没有办法,真是无可奈何。

  (4)指导朗读,把妈妈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11、这种理由真实不可思议!同学们这就是陈旧的封建思想,孙中山能接受吗?(不能)所以他反驳道,既然(引读)别人但妈妈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太深了,她只是说:(引读)你年纪

  12、妈妈是含着眼泪说着,并把孙中山推出了门。

  13、比较句子。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擒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1)你欣赏哪一句,为什么?(从含着眼泪、可以体会到妈妈的内心。体会到妈妈是无可奈何。妈妈知道孙中山说得有道理。妈妈知道姐姐缠足是痛苦的,但妈妈没有豪无办法。

  你知道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后,在干什么?所以,我们读到这,稍微要停顿一下,给人有回味的余地。

  (2)齐读第二句。

  (3)小结:所以我们以后写作文、造句时,都要注意准确的用词。

  14、读3--7节。让我们一起来,把孙中山又生气又心疼和妈妈五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先准备一下,再抽读。

  15、就这样,妈妈还是给姐姐缠了足,那么同学们看看图中的孙中山,此时他在想些什么?(课件出示)

  16、学生交流。(姐姐妈妈自己)

  17、从那以后,(引读)孙中山再也看不到听不到

  (板书:没有笑脸

  没有歌声)

  18、比较句子:

  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那一句话最能反映此时孙中山的内心。点出深深地、幼小的他虽然小年纪,但永远不会忘记。

  19、检查刚才的2个问题。

  问题1(因为所以)

  问题2((1、看到姐姐的痛苦。2、妈妈受毒害之深,3、无力反驳。)

  六、学习最后一节

  过渡: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但他从小就有一个决心,就有明确的目标,我们来看看,经过努力,最后有没有成功。

  1、自由读最后一节。

  2、问:成功了吗?(成功了)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我们给点掌声。

  3、师小结。

  所以后来孙中山当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的就是(引读)

  (板书:首先废除)

  七、展开联想,表达情感。

  1、这正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板书:大快人心。)多么让人高兴,千千万万个中国妇女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欣喜若狂。可在1925年,孙中山因得了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一个铜像。

  2、示铜像。

  3、述:如果没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同学也许正在缠足;如果没孙中山,你们的奶奶、妈妈也许早已缠足;如果没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老师包括黄老师也许早已缠足。此时,你会对孙中山爷爷说些什么呢?

  4、出示孙中山图象,请你用孙中山爷爷,我想对您说:的句式来说话练习。

  附板书:(姐姐后、孙中山前加大括号)

  孙中山破陋习大快人心

  能干

  活泼

  喜欢

  姐姐

  痛苦

  流泪

  生气

  心痛

  孙中山

  没笑脸

  没歌声

  刺痛心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教学目标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想把它记下来是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

  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师巡视个别指导。

  习作指导(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⑴ 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⑵ 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⑶ 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⑴ 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⑵ 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⑶ 联系“我的发现”:

  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把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⑴ 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

  自由读,指名读。

  ⑵ 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⑶ 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⑷ 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⑸ 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个题目,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2、能把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一下,写成习作。

  3、读背十二生肖。

  4、运用已经获得的识字能力,借助基本字,认识更多的形声字。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和展示台

  一、激情导入。

  1、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你都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2、生自由简单汇报。

  剪、扎、编、织、绣、雕、塑、绘、刻……

  3、传统文化流传到今天,可谓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而且它们就在我们身边,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二、自学综合性学习。

  1、自己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你觉得提示了哪几个方面?请用笔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

  3、师生扩展开再说一说。

  三、确定目标,准备开展综合性活动。

  1、介绍同样的传统文化的同学自由组成活动小组2——4人,确定负责人。

  2、组内交流,确定汇报方式。

  3、集体交流展示收集和了解的中化传统文化。小组代表汇报,不完整的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同学可以提问。

  4、完成前面综全性学习的展示,哪个小组完成得好。

  习作

  1、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收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利用口语交际的方式,看到听到了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

  指名自由交流。

  2、在介绍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抄资料,要用自己的话来讲述。

  3、把最想告诉大家的、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既可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写开展活动时发生的事情。

  4、确定想写的内容后,想一想打算按什么顺序写,想清楚怎么写才能让别人读明白。

  5、在交流和评价习作时,可以按照不同的习作内容分类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习作的过程中,增进各小组之间的沟通,并丰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6、交流之后,可以把有特色的习作集中起来,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我的发现

  1、自己把全部词语读一读。

  2、比一比,看一看,词语中的带点字,你能发现什么?

  3、这些是字在同一个词中,意思是相反的,你能不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4、再读词语。

  日积月累

  一、读读背背

  1、观察书上的图片,都是什么?(邮票)你发现这些邮票有什么特点?(动物)

  2、这些动物很有意思,你能观察出来吗?对,他们就是十二生肖。你知道,你的属相是什么吗?

  3、你知道属相是怎么来的吗?(教师或学生讲解属相来历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人们说:“我们要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一年一种动物。”天下的动物有多少呀?怎么个选法呢?这样吧,定好一个日子,这一天,动物们来报名,就选先到的十二种动物为十二生肖。

  猫和老鼠是邻居,又是好朋友,它们都想去报名。猫说:“咱们得一早起来去报名,可是我爱睡懒觉,怎么办呢?”老鼠说:“别着急,别着急,你尽管睡你的大觉,我一醒来,就去叫你,咱们一块儿去。”猫听了很高兴,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谢谢你了。”

  到了报名那天早晨,老鼠早就醒来了,可是它光想到自己的事,把好朋友猫的事给忘了。就自己去报名了。

  结果,老鼠被选上了。猫呢?猫因为睡懒觉,起床太迟了,等它赶到时,十二种动物已被选定了。

  猫没有被选上,就生老鼠的.气,怪老鼠没有叫它,从这以后,猫见了老鼠就要吃它,老鼠就只好拼命地逃。现在还是这样。

  你知道哪十二生肖吗?

  它们是:老鼠、牛、老虎、兔子、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怎么让小小的老鼠排在第一名呢?这里也有个故事。

  报名那天,老鼠起得很早,牛也起得很早。它们在路上碰到了。牛个头大,迈的步子也大,老鼠个头小,迈得步子也小,老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才刚刚跟上牛。老鼠心里想:路还远着呢,我快跑不动了,这可怎么办?它脑子一动,想出个主意来,就对牛说:“牛哥哥,牛哥哥,我来给你唱个歌。”牛说:“好啊,你唱吧---咦,你怎么不唱呀?”老鼠说:“我在唱哩,你怎么没听见?哦,我的嗓们太细了,你没听见。这样吧,让我骑在你的脖子上,唱起歌来,你就听见了。”牛说:“行罗,行罗!”老鼠就沿着牛腿子一直爬上了牛脖子,让牛驮着它走,可舒服了。它摇头晃脑的,真的唱起歌来:

  牛哥哥,牛哥哥,过小河,爬山坡,驾,驾,快点儿罗!

  牛一听,乐了,撒开四条腿使劲跑,跑到报名的地方一看,谁也没来,高兴得昂昂地叫起来:“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牛还没吧话说完,老鼠从牛脖子上一蹦,蹦到地上,吱溜一蹿,蹿到牛前面去了。结果是老鼠得了第一名,牛得了第二名,所以,在十二生肖里,小小的老鼠给排在最前面了。后来,人们就按他们到的顺序,制定了十二生肖的顺序,并用它来给每一年命名。

  4、读一读,看谁能记下来。

  十二生肖与十二时辰是-一对应的。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也是如此一一对应。

  中国的生肖邮票:1980年,我国发行了申猴邮票,这是第一轮生肖邮票中的第一枚。1981年发行的酉鸡邮票,1982年发行的戌狗邮票,1983年发行的亥猪邮票,1984年发行的子鼠邮票。我国从1992年开始发行第二轮生肖邮票。

  二、读读认认

  1、自己观察学习,用以前加一加的方法自学生字

  2、小组学习,注意给它们区分和组词。

  3、开火车组词认读生字。

  课后反思: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已经布置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学生纷纷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介绍给大家。由于一些学生的资料是同一类的,就安排了自由组合,相互补充,效果很好。紧接着又进行了习作的指导,学生还在兴头上,都能按要求写出自己想说的。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读1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珍珠鸟因为信赖而与“我”逐渐亲近。

  3、研读课文第10段,通过换词比较,感受作者观察细致用词的贴切,感悟珍珠鸟对作者逐渐信赖的变化过程。并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感受作者用词的贴切。

  4、探究珍珠鸟对“我”逐渐信赖的原因,是作者对它的不打扰,不管它,不伤害。

  5、升华“信赖”的内涵并对“信赖”有自己的理解。

  板块一 激趣导入,初读质疑

  目标:了解珍珠鸟的特点,并了解课文的作者,并根据略读提示,了解学习课文的相关信息。

  过程:

  1、揭题

  2、说说珍珠鸟是什么样子的呢?读一读。

  3、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读通课文,“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

  板块二 整体感知,梳理情感

  目标:

  1、初读课文,根据珍珠鸟和人交往态度的变化梳理课文脉络。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交流的过程中找到中心句,并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就是“信赖”。

  过程:

  1、快速默读,课文写了我和珍珠鸟的交往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2、交流:珍珠鸟怕“我”;珍珠鸟生了小雏,小鸟和我慢慢熟悉;小鸟和我亲近;小鸟信赖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整理)

  3、是呀,作者写了和珍珠鸟交往过程中的点滴,那么你认为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4、找出中心句读一读。

  5、是呀,因为信赖,这雏儿和作者慢慢熟悉,慢慢亲近,慢慢变成了好朋友。

  板块三:研读文本,感悟变化

  目标:

  1、通过换词对比等方式,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2、发现用词规律,并能联系上下文进行运用,体会到珍珠鸟逐渐信任“我”的情感并进一步感受作者用词的贴切

  3、在前后细节的'变化中提升对“信赖”的理解。

  过程:

  1、那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了小鸟开始对我依赖了呢?

  2、学生交流,并说说理由,师进行适当引导和指导朗读。(8~13)

  3、小鸟在一天天长大,和作者也越来越亲近,不光在笼子四周活动,还跑到我的书桌上来了呢。我们一起去读读第十段,研究研究作者是怎样写出这小鸟对“我”的信赖的。

  出示第十段前三句: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

  1、读读这段话,读懂了什么?

  2、(亲近),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3、(动词),圈出,并自己去读好这些动词,让人感受到亲近。

  4、你能给这些动词换一换吗?(挨——靠、蹦——跳、俯——低、偏——转)

  5、比较一下,哪个词更恰当。从而感受作者观察细致及用词贴切。

  6、指导朗读,读出小心、警惕、不够放心。

  出示第十段: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1、来读读接下来的话,刚才是小心翼翼,那么现在呢?

  2、(胆大、放心)从绕、跑、跳等词语来理解

  3、小结:正因为有作者的细致观察,正因为有用词的精确,在我们的面前,一只淘气机灵的小鸟出现了,小鸟对“我”不断亲近的变化过程如电影一般浮现出来。

  4、射:课文中还有许多细节也是前后可以相互比较的,也能体会到小鸟与“我”之间越来越亲近。找一找,体会体会。

  5、学生交流:叫声与呼唤(学着呼唤,叫小鸟回家,体会用词贴切)

  落在肩上与趴在肩上(居然趴在肩头睡着了。这小家伙如此胆大,如此放肆呢!不仅仅是信任,还有的是依赖呀。作者只用了这两个动作就让我们感受到了)

  6、让我们齐读下面一段,重温这温馨的一刻。音乐中齐读十三段。

  7、回归中心师接读: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生接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板书:美好的境界)

  板块四 再次读文,探究根源

  目标:

  1、再读课文,通过作者对珍珠鸟的“不”的研读感受珍珠鸟信赖作者就是基于作者对它的不打扰,不伤害,对它生活的尊重。

  2、重整课文内容,感受人与鸟的各谐相处。

  过程:

  1、默读全文,想想作者在与珍珠鸟的交往中是怎样对待的?(不打扰、不管、不伤害害)

  2、根据关键词再次整理课文内容。

  3、作者的不闻不问,不管不顾是真的置之不理吗?

  4、以不打扰、不管、不伤害、不惊吓才得到了珍珠鸟的信赖。

  5、“信赖”,什么意思。信赖不仅仅是信任还有依赖。

  6、正是因为作者尊重小鸟的生活,默默关注小鸟,才换来了小鸟的信赖,才有了那么动人的一幕。再读课文中心句。

  板块五:讨论拓展,锤炼语言

  目标:

  在练笔中,对信赖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对“信赖”的内涵再一次提升。

  过程:

  1、课文学到这儿,你知道作者是谁吗?(冯骥才)有人说,冯骥才有一只生花妙笔,你同意吗?那他这支妙笔妙在哪里?原因何在呢?把你的想法说一说。

  2、学生自主交流,指名分享。

  用词贴切;描写形象生动;作者把他和珍珠鸟的交往写得非常细致;语言精炼,浓缩主旨……

  3、是的,在课文中,作者的那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都浓缩成了一句话,就是……

  生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4、拓展练笔:

  其实美好的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鸟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想想生活中那些信赖创造的美好的境界,用“信赖是……”的句式,写写你的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一点启示。

  5、升华主题

  这就是《珍珠鸟》给予我们的一点启示、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信赖是如此美好,我们希望真诚总是充满生活的每个角落,让信赖之情流淌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法与学法]

  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背景提示:(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越,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攻越,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大败,率五千甲退守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本文就从这里开始

  二、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三、讲读文章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扫清字词

  注意:实词------栖、退、进、资、行、成

  虚词------乃、则、夫、虽、之、然

  固定短语------无乃……乎?

  特殊句式------何后之有?

  古今异义------行成

  3.思考:

  ⑴.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⑵.勾践事急而求贤,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凡事应该早做准备。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⑶.本段大意:勾践求贤,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四、讲解文章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利用注解,学生自我疏通字词

  3、教师点拨:

  实词------说、暴露、更、致、誓、帅、蕃、取、免、饩、释、洁、礼

  虚词------于、以、而

  通假字------帅、取、免、政、摩厉、

  难句翻译------4.思考:

  ⑴、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⑵、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

  卧薪尝胆,准备复国

  ⑶.为复国勾践采取了那些一系列具体措施?

  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休养生息。

  ⑷.按说,富民强邦,重点应是发展生产,但文中勾践制订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围绕繁衍人口这个中心,特别是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这是为什么?

  探究学习:此即《左传》所称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时勾践给予“达士”优厚待遇,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说明他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人口质量。

  五、作业: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 篇7

  一、课时目标: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明白人要有志向的重要性,能领会通过譬喻所要表达

  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

  明白“人要有志向”这一道理,并能联系自己谈谈体会。

  三、教学难点:

  领悟譬喻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揭题导入。

  志向即理想。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疏通文字。

  2、哪些文字你已读懂?讲给别人听。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1、文中用了哪些譬喻?把它们找出来。

  2、这些譬喻想说些什么?选择一个具体说明。

  3、两个小节分别写了什么?

  (1)人为什么要有志向。

  (2)怎样才能实现理想。

  4、再读第二自然段,说说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怎样才能实现理想。

  (志在年少,理想要远大明确,勤于实践,学习知识。)

  四、小小演讲会《我的理想》。

  1、选择一两句,侧重谈谈自己的体会。

  2、畅谈理想。

  五、板书设计

  11、古今贤文(志向)

  要有理想

  实现理想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话,讲述一个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快乐,为小白兔解除灾祸,最后自己变成了云朵的故事。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故事之中,易于激发兴趣。

  本篇首次为不注音的课文,让学生尝试看自己阅读,激发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教具准备

  雪与云相互变化的插图

  学前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读通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1、板书孩子教认孩字,再补上雪字

  2、激趣:雪孩子是什么样的?课文说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学习19、雪孩子

  二、看图自读课文

  1、仔细看图,想想每幅图上画了什么?

  2、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位

  3、标画课文的自然段

  三、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

  1、指名接读课文,互相评价。

  2、正音后同位互相接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议论: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变成了什么?先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自己化了变成水)

  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的?还会回来吗?(让学生看插图,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

  2、指导朗读

  本课因不注拼音,朗读中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正确处理轻声的读法。

  如:房子上、树上、地上的'上

  休息的息

  读出雪地、云朵的美丽,小白兔的快乐与伤心,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后半句很美很美白云读得慢些,表达出赞美喜爱之情。

  五、想想说说

  1、看图8,说说小白兔望着白云会说些什么?

  2、你想对雪孩子说些什么?

  六、续编故事

  《雪孩子又回来了》,想像小白兔与雪孩子见了面会做什么,说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正确书写3个生字

  3、指导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答课后练习题: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二、分小组自学生字

  1、认字

  注意读准让、往、烧、知4个字的字音

  起、玩、往、觉、知、化都可以利用熟字变化来记忆

  可以进行同音字比较化-画,到-到,只-知,还-孩

  2、写字

  写好瓜、衣、来的关键是撇与捺对称

  瓜:上撇平短,左撇竖长,竖提起笔对准撇中部,点较小,捺起笔低于竖提

  衣:点居中,不与横相连,第三笔处横中间看起笔,最后捺低于右撇并相接向右伸展

  三、复习巩固

  1、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⑴理解题意,又字连用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左边一栏说的是动作,右边一栏说的是特点

  ⑵学习练习可说老师纠正

  2、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讲评小结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左传》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不是。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

  ①生字:函(hán) 氾(fàn) 佚(yì) 缒(zhuì) 阙(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

  秦伯说(“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三、讲解课文。

  (一)讲解第一段。

  1、先看第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 ——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

  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点讲解: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状语后置句

  ②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锦|军函陵,秦|军氾南”,这样断句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断句呢,“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折磨交代呢?(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③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④贰为数词动用,军为名词动用;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其,代词,代郑国;特殊句式:无礼于晋,贰于楚。提醒学生从翻译的方面看句子语序的调整,得出本句的介词结构“于晋”、“于楚”本来应在“无礼”和“贰”的前面,但句子中却是在它们后面,所以是倒装结构中的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4、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二)讲解第二段。

  1、读第二段。第二段写了什么什么?——烛之武临危受命

  2、重点讲解: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②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句末语气助词。

  ③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⑤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佚之狐:关心国事的大臣,对烛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

  烛之武:满腹的牢骚与埋怨

  郑 伯:一位敢于自责的国君,情真意切,有风度

  4、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三)、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有没有效果呢?我们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写了什么事情?——智退秦师

  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①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③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a何陋之有?b莲之爱,陶后鲜有闻。c菊之爱,同予者何人?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2、“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3、现在大家齐读烛之武的说词,在读的过程中能不能大略标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简单的标出,假如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话。(提问)

  (秦————晋————郑)

  非常好,有了这个战略形式图,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了或者说是说服秦伯的前提条件。

  秦 晋

  郑

  (结合战略形式图,具体讲解这段说词,围绕“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

  (2)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执事”,从形式图中,也可以看出秦晋围郑,受益的就是晋。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6)(秦————晋————郑)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肆其西封 东封郑

  (7)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3、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4、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5、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陪:通假字,通“倍 ”; 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四)、讲解第四段。——晋师撤离

  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②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a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b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

  ③ 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2、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3、所以故事的结局就是,晋文公毅然撤军作结,郑国转危为安。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4、知识点。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知:通假字,通“智 ”。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一)、第一个人物——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说说对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

  ——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晋文公,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

  ——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二)、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慧眼识才的伯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1、 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补充: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2、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 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嫉妒、红眼病。

  (三)、第三个重点人物——烛之武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

  ——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五、写作特点。

  1、情节波澜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情节是不是平稳发展的呢?

  ——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确: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伏笔和照应。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

  ——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

  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代。从秦晋围郑写到晋师撤离,在这期间应该说发生了许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罗列,如郑国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骄横傲慢地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国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选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详略得当,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六、课后习题第2题。

  七、有时间的话,分角色朗读。

  板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

  附1:文言字词

  1. 词类活用

  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C.判断句

  3.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

  4.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附2:归纳基础知识

  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说”“辞”见课后第三题。

  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鄙,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译文

  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没有用应有的礼仪来接待他,并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去拜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即将要灭亡了。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国(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困难的,为什么要使郑国灭亡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节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到晋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后,又想往西扩大疆域。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怎么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考虑考虑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撤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作动词,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20)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焉,哪里,怎么。以:来。陪:使增加。

  (21)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增加。

  (2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倘若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23)行李:也作“行吏”,外交使节。

  (24)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共,同“供”。

  (25)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

  (26)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27)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防御攻势。朝,在早晨。

  (28)厌:通“餍”,满足。

  (29)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

  (30)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31)阙:使...减损。盟:结盟。戍:守卫。还:撤军回国。

  (3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夫,fú,音同“服”,放于句首表语气,不翻译;放在句中解释为“那”;微,假如没有。

  (3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人道的。因:依靠。敝,损害。

  (34)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明智。

  (35)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

  (36)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37)去之:离开郑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丰碑》教案02-06

【热门】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园教案02-04

语文《师说》教案02-05

语文乐园教案02-05

语文《清明》教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