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12 19:31:0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基础是: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加、减、乘、除计算、以及整数小数四则运算中运算律的使用。由于有了大量的知识基础,教材安排了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类推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发现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例题的设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随后的练一练让学生巩固了计算方法,提高合理灵活使用运算律的能力。练习十五中还安排了使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运算的优越性。

  2、使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重温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中国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工艺制作,元旦时我们班将用它来装扮教室。

  2、出示场景图:小的中国结每个用4分米彩绳,大的中国结每个用6分米彩绳。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

  3、学生口头列式,说说运算顺序。

  4、提问: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4、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还可以使用运算律使计算更简便。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在具体的情境中再现旧知,为新课的教学打下了稳固的知识基础,埋下了情感、思维体验的伏笔。]

  二、主动探索,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出示例1的场景图,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 2/518+3/518 (2/5+3/5)18

  2、交流两种算式的不同思路: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将计算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能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从而增强学习计算的内在需求。]

  4、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1)提问:根据以往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尝试:这两道算式你能试一试吗?

  学生分别计算,指名板演。

  5、交流算法,理解顺序

  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说说运算顺序。说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唤醒学生的数学思考,用自主学习的方法体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新知识纳入知识结构的过程也就顺理成章。]

  三、算中体验,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这两个算式,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计算哪一个?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第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2、观察:这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

  得出:两种方法从算式来看,其实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板书:2/518+3/518=(2/5+3/5)18

  3、引导:两个不同的算式,求的都是一共用彩绳多少米。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小结: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整数的运算律迁移到分数中来使用,让学生在计算中自主探索,充分观察,对比体验,通过自己思考,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顺应新的知识,达到有意义的学习的目的。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四、练习巩固,正确计算。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反馈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第1题的除法和乘法你是怎么处理的?

  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通常是一次计算出一个得数,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以同时运算。

  提问:你是怎么检查结果是否正确的?

  使学生重温检查的方法,养成习惯:(1)数字、符号有没有抄错;(2)每一步的计算是否正确;(3)书写格式是否规范。

  [设计意图:计算后,引导学生自觉对计算过程进行检查,分析错误的原因,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每一道题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2、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为什么要这样算。

  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小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常常是使用运算律凑成整十或整百、整千数再计算,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通常是凑成整数,或者观察是否有利于约分。计算步数较多的题时,要随时注意使运算简便。

  [设计意图:把整数的简便运算与分数的简便运算进行对比,使学生体会,使用的运算律是相同的,但分析的方法稍有区别。养成认真分析数据的习惯,提高合理灵活计算的能力。]

  3、练习十五1、2题

  独立完成

  五、全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或不足?

  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你觉得你对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样的友情提醒?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页例1,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的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探索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猜数游戏,好吗?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快的判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不信可以试试看。

  学生报数,老师答,同时请大家验证。

  师:同学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惊讶的目光。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

  板书课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探索5的倍数特征

  (1)引入百数表。

  (2)出示课件: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写出来。

  (3)你们找的数和老师找的相同吗?(课件出示百数表)

  (4)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听。

  (5)归纳: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6)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请你写一个多位数,并且是5的倍数。

  (7)过渡:学习了5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好处?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一个数,让学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数。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过渡:那172是几的倍数呢?请同学验证。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想不想研究?下面我们一起研究2的特征。

  2.探索2的.倍数特征

  (1)猜一猜:根据研究5的倍数特征的经验,你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

  (2)课件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小组合作找出所有2的倍数)

  (3)汇报后,观察2的倍数的特征,看看你刚才的猜测是不是正确。

  (4)归纳: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6)填一填: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奇数、偶数的再认识

  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两大类,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4.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1)在5的倍数中找出2的倍数;

  (2)在2的倍数中找到5的倍数。

  比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都是看什么?

  结论: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

  2. 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课堂小结】

  1.现在,你们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吗?现在老师说数,请同学们判断出它是不是5或2的倍数。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第一课时认识更大的数

  数一数

  一、教学内容

  教材2-4页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四、教具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学生呈现一组图画,并展示生活中的多位数。

  故宫占地720000平方米;20xx年已有112000000平方米的“都 市森林

  ”环绕北京城;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在奥运会期间可容纳100000人;国家大剧院“蛋壳”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

  提问:这些都 是老师找到的图片资料,看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一说。

  教师提问:同学 们说的都很好,在这些资料中出现的数据都 比较大,是我们学过过的,你们认识它们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这些比较大的数。

  (二)探索新课

  1、复习

  (1) 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

  (2) 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 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 读出下面各数

  4958、 3026、4005、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2、认识“十万”

  出示一张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

  提问:10张100元是多少元?20张呢?50张呢?100张是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

  提问:如果一捆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是一百张,那么这一捆人民币是多少元?

  收银元员一共收了9捆人民币,共是多少元?

  提问:再加一捆,是多少元呢?(可以借助计数器)

  教师质疑: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3、认识“百万、千万、亿”

  出示汽车图并提问: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提问: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同时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

  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

  (三)课堂作业设计

  1. 教材第3页第1题。

  在进行练习前,教师要告诉学生拨珠时只在一个数位上拨,最好是我们今天学过的计数单位。

  2. 教材第4页第2题。

  教师要让学生边拨珠边数数。注意指导学生手口要一致,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遇到进位问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如:千位满十,要向万位进一。

  3. 教材第4页第3题和第4题。

  教师可以补充数数的题目。例如: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五万数到一百零四万。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六千万数到一亿。

  一百万一百万地数,从四千六百万数到五千三百万。

  4. 教材第4题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订正答案。如果有的学生完成有困难,可以先让他们拨一拨计数器,明确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四)思维训练

  如果给你足够多的小木块,你用什么方法表示出“12345”这个数?与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谁的方法又正确又简便。

  (五)课堂小结

  老师提问: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比较大的数,你都记住了哪些计数单位? 一共有几个?

  在这些计数单位中,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第二课时 人口普查(三个课时)

  分课时一 读多位数

  一. 教学内容

  人口普查

  教材第5~7页。

  二. 教学目标

  1. 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 重点难点

  1. 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 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四.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五. 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课 题: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重点: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难点: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具:教学圆规 电化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观察思考

  1、(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从公平性上考虑)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

  2、(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3、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思考)学生想到圆后,出示第三幅图,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每人离目标的距离都一样)

  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二、画圆

  1、你们谁能画出圆来吗?动手试一试。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3、思考: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

  三、认一认

  1、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概念讲解一定要结合图形,并要举一些反例)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

  2、半径和直径的辨认 。

  四、画一画,想一想

  1、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想: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同一个圆中的半径都相等吗?直

  径呢?(放动画)

  2、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4、把自己画的圆面积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样吗?知道为什么吗?

  五、应用提高

  讨论: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六、作业

  1、教材第5页练一练

  2、在平面上先确定两个不同的点A和B,再画一个圆,使这个圆同时经过点A和点B(就是这两个点都在所画的圆上),这样的圆能画几个?(提高题)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不直接说出圆,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画图中体会圆的特征

  思考共同之处时再一次体会圆的特征

  通过正反例的练习,加深对半径和直径的理解

  动手操作,理解画圆的关键是定圆心(位置)和半径(大小)

  巩固提高,满足不同学生要求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动物乐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比较多少的方法。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

  2、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 。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听过骆驼和羊的故事吗?骆驼和羊通过比较,知道了高有高的好处,矮也有矮的好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比较”,内容也和骆驼和羊的故事一样有趣。

  二、引导操作, 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等汇报的时候再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m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师:咱们先把熊和鹿做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

  动手操作: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直接根据数量多少来比较,还可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展示、交流: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猜一猜: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么进行比较的? (如果学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发表意见。)

  认识 “=”

  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样多”、……)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谁知道? 谁会写“=”?板书:4 = 4 读作:4等于4

  (2)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

  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谁多?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①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 ③ 全班交流

  怎么比?{引导学生表述:--比—多(少)}

  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谁会写“>”?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可以用“>”表示吗?应用什么符号表示? 这个式子怎么读? 3<5(3小于5)。

  指导书写:“>”、“<”

  练习使用“>”、“<”(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引导发现: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还有的孩子说:想到把“箭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练习与拓展

  (1)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小鸟最少,小兔最多)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以用数字说一说它们比的结果。

  (2)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3)独立完成第13页练习题

  小猴比小熊少 3〇 4 小鹿比小兔----- 4 〇 5

  小熊比小猴多 4〇3 小兔比小鹿----- 5 〇 4

  最多 最少

  (4)填一填:

  7〇 3 4〇 9 3〇 3 5〇 8 10〇1

  2 〉□ 6 〉□ 6 = □ □= 8 □和□< 9(这几道题,发数字卡片给小朋友,认为合适的都可以到台上来。)

  板书设计:

  动物乐园

  小于 < 大于 > 等于 =

  开口对大数 尖尖对小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1.提问:你们说得很对,作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上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图形?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为什么?

  2.提问: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边。

  提问:我们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吗?

  生可以自由选择证明方法,如对折、测量等,并请用不同的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你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

  5.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师发给你的长方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6.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吗?大家来试试!

  三、动手实践

  1.学生独立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2.第6页的第4题。

  3.第6页的第5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图形的拼摆,同学们学得很投入,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的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分与和

  (一)2—5的分与和

  一、 教学目标:

  1、 在活动中经历2、3、4、5各数分与合的学习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2、 培养初步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动手的能力。

  二、 教学过程:

  (一) 激趣铺垫:1、设疑——提问——讲述(教师拿3朵花拿在一只手上,如果用两只手来拿,每只手都不能空,你打算怎么办?

  提问: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讲述:通过自己动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在自己动手拿一拿、摆一摆中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分与合

  (二) 实践操作:1、教学4的分与合:

  依次出示4只桃、2只盘子

  操作:这里有4只桃,如果要把他们放在2只盘子里,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放?

  引导思考:根据你的摆法,说一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4有不同的分法。

  提问讨论。你知道几和几合成4?

  2、 教学5的分与合,让学生自己发现。

  提问:5可以分成几和几?一共又几种分法?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可以一个不漏的找出5的所有分法。

  (1) 通过摆圆形,探究5得分合。

  (2) 让学生四人一组交流得出的'结论。

  (3) 小组内推荐一名组长说出探索结果。

  (4) 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记住5的分合。

  (三)想想做做:1—5题。

  三、 总结评价。

  教后记:1学生能够掌握数字的分合,但是对于按顺序的分合有些学生比较难掌握。

  2 小组之间的讨论效果不太好,学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显得有点乱。

  (二)6、7的分与合

  一、 教学目标:

  1、 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掌握6、7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 发展动手能力。

  二、 教学过程:

  1、 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填写教材32页例题中的空格。

  2、 动手操作尝试练习:一边分,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教材32页试一试的空格里。

  3、 活动游戏:想想做做1—5题。①连一连。②说一说。③对口令。④吃螃蟹。

  4、 小结:黑板上是你们动手动脑学会的知识,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学会了什么?

  5、 独立完成6—8题。

  (三)10的分与合

  一、 教学目标:

  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己得出并掌握10的组成。

  二、 教学过程:

  1、 学具操作:10个玻璃球分一分,有几种分法?怎样分?

  2、 教学例题:

  ①观察上面画了几串珠子,数一数每串有几颗?

  ②检查涂色情况。

  ③小结。

  3、 巩固深化:

  ①做一做第1题,接受鲜花,谁对把花送给谁?

  ②做游戏,火车钻山洞。

  ③找朋友。(同桌之间开展活动)

  4、 练习一独立完成。

  教后记:

  1 10是在5、6的分合继续深入,因为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学生能很快掌握这个内容。

  2 但是对于10的分合有些学生不能很快反应过来。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2、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思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揭题展标上节课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这节课我们复习有关乘法的知识。板书课题:表内乘法的复习。

  二、梳理、沟通

  1、沟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

  (1)出示苹果图,求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样列式?板书:6+6+6+6=24

  (2)用乘法怎样列式?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板书:4×6=246×4=244个6相加

  (3)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4)意义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板书:意义

  2、读法:谁会读这两道算式?板书:读法:4乘6等于244乘6等于24

  3、回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4、6叫什么,得数24叫什么?

  板书:名称因数因数积

  5、复习乘法口诀

  (1)4×6等于24用那句口诀?板书: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2)补充乘法口诀表:

  在乘法表中“四六二十四”这一横行还缺少哪一句口诀?

  竖着看“四六二十四”这一列还缺少着哪句口诀?表格中缺少哪些口诀?

  (3)全班拐弯背乘法口诀。

  (4)对口令

  二四()()十二xxx()()二十四

  三九()()九六十三七八()六七()

  (5)说说哪几句口诀最容易几错,你想提醒小朋友什么?

  (6)选两句口诀写出相应的两道乘法算式。

  是不是所有的乘法口诀都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不是)请按照顺序把它们说出来。

  三、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乘法的意义、读法、各部分名称和口诀表,下面我们重点复习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

  四、练习

  1、摘苹果先说口诀,在说算式及得数。

  7×98×67×63×57×56×7

  3×78×59×69×82×94×4

  2、填空

  (1)、2×7=()读作(),表示()。

  (2)、两个因数都是6,积是(),算式()。

  (3)、7×5+7=()×()。

  (4)、()里最大能填几?

  ()×6<4331>5×()9×()<52()×8<65

  3、选择题

  (1)2个5相乘的算式是()

  ①5+2②2×5③5×5

  (2)2×8可以表示()①2个8相加②8个2相加

  (3)积是63的算式是()

  ①60+3②4×9③9×7

  4、判断

  1、2×5和2×5的意义不同。()

  2、7×9读作:七乘九。()

  3、6和8相加是48。()

  五、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和笔算。

  2、通过引导,让学生自行探索,得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直接揭题: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都在上有关小数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知识,出示课题:

  2、 情境设置:同学们,我们经常要去超市购物吧,当你选好东西到付款机处付好款后,付款员阿姨还回给你一张小票(实物出示),这是许老师去超市购物得到的一张小票,你从上面可以看懂哪些信息?

  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商场

  品名 单价 数量 金额

  保鲜膜 5.38 1 5.38

  立白洗洁精 4.79 1 4.79

  农夫果园饮料 3.30 1 3.30

  三笑牙刷 1.41 1 1.41

  ①学生畅所欲言

  ②师:那你根据我们今天上的内容“”,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列出哪些算式?

  生答师板书:5.38+4.79 3.30-1.41

  5.38+3.30 4.79-3.30

  4.79+1.41+5.38 5.38-4.79

  ……

  二、进入新课

  1、尝试解决:我们说出了这么多算式,现在请你选择其中几道试着列竖式做一做,有问题可以同桌讨论。

  2、你做了哪几道?你是怎么做的?能告诉大家吗?(生上台实物展示)

  ①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列?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这样列是对的?

  (可从元、角、分方面来说,也可从数位方面来说)

  ②还有谁做了其他不同的题目,上来展示,并介绍你自己的'做法。

  3、深入

  师:大家仔细看,这4个小数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那你能不能举几个其他位数的小数相加减呢?(注意;整数部分不要超过3位,小数部分不要超过4位)

  4、小组活动:请你任意写两道小数加减法的算式,整数部分、小数部分位数都可以不一样,然后同桌交换做,做后再让出题的同学批,看哪组合作得又快又好。

  5、 反馈:实物展示,并让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①突出验算方法: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自己做对了呀?

  ②突破难点:我这里有这样两道题目:10-0.48 9.46+10.34

  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你有什么建议吗?

  6、 :那我们上到这儿谁能比较完整地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呢?(后实物投影展示“法则”)

  三、巩固练习:

  1、 专项练习。夺

  8.35+4.65= 21.37-8.37=

  16.74+5.238= 3.4-0.56=

  10-4.8= 6.42-4.2=

  2、 生活实践题。

  老师身高1.59米,凳子高0.64米,老师站在凳子上能摸到2.4米高处的光管吗?

  一群小动物在渡口过江,现有一大一小两只渡船,大船限载重0千克,小船限载重600千克,5只动物同时过渡口,该怎样乘船?

  老虎 狮子 大象 猴子 袋鼠

  408.26 532.5 1571.9 8.1 58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第115页的《对称现象》。

  2、说教材编写意图

  这节课内容主要是结合生活情境和现实题材,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现象的事物,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轴对称图形做好准备。

  3、说教学目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实物或图片,知道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对称现象,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判断对称现象。

  情感目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4、说重难点

  重点: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难点:认识对称现象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使学生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特征,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观察发现——实践验证——操作应用”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学生

  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是他们已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及初步认识的简单图形,如学生已经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是学习对称图形的知识基础。对称这一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还有些陌生,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具有对称现象的事物学生也看见过,对三年级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好动心理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发现——实践验证——操作应用”的教学流程。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电教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针对新课程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动手操作,验证讨论,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题材和图形让学生观察、操作,既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

  四、说教学程序

  总体思路 :“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初步感知——实践验证——操作应用”努力构建操作探索型课堂教学模式。

  1)、初步感知

  引入: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大家要善于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知识,胡老师就从生活中学会了一个魔术,大家想不想看老师表演一遍?(想)(魔术:印花)

  老师把白纸贴在黑板上,用毛笔在纸上画一幅画,然后将纸对折,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现在会产生什么现象?(两边一样的画)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画,你发现了什么?(两边一样)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印花”魔术的方式引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这种特殊现象,初步感知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是“两边一样”。

  2)、探索新知。

  1、看一看:

  像这种沿着中间这条条折痕对折后,两边一样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随老师一起去看一看。

  (大屏幕展示常见的对称现象,学生欣赏。)

  像我刚才所看到的这些两边一样的现象,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对称现象。(揭示课题:对称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观察大量的现实生活的对称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中存在许多这种对称现象,通过学生的“看”,引出对称现象的“两边一样”同时揭示新课。

  2、折一折:

  请同学观察老师给带来的'两只蝴蝶图片(一只对称的,一只是残缺的),它们是不是对称图片呢?(一只是,一只不是)为什么?(有一只是两边一样,有一只两边不一样)

  那么我们又怎么知道蝴蝶左右两边是不是一样呢?(沿着中间这条线对折,看能不能重合)

  请同学先说一说沿哪条线分开,蝴蝶两边一样,然后请同学上台动手折一折。

  我们通过对折,看两边能不能重合,能重合的就说明两边是一样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的。

  提问:请同学看一看这两只蝴蝶,你更喜欢哪一只?(对称的哪只)为什么?(因为它对称的)为什么喜欢对称的?(因为对称的很美)

  (板书:美)

  我们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都是很美,同学们一定要爱护它们,不要随意破坏我们美丽的大自然。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了验证学生的观察是否正确,学生刚才通过“看一看”看出对称现象是两边一样,通过两只蝴蝶进行对比来看,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折,看是否能够重合,从而验证学生的观察出“两边一样”的正确性。同时通过两只蝴蝶的对比,引出对称美,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育学生要爱护大自然。

  3、判一判。

  师:我们学过很多的平面图形,请同学来判断一下哪些平面图形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出示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等)

  请同学上台折一折,看两边是不是一样,能不能重合?

  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是对称的。

  (教师将对称的图形纸贴在黑板上)

  本环节在学生认识了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后,让学生应用对称现象的特征检查我们生活中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是否是对称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

  同学们知道了怎样来判断对称现象,下面请同学来找一找我们校园里的对称现象。

  (1)出示校园操场图

  学生观察,并从中找出对称现象,并说一说沿哪条线分开两边一样。

  (2)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图形或物体都是对称的,你能找一找吗?请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

  (学生讨论,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再请学生说一说。)

  (教室两边的窗户、坐的凳子、黑板、人的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伸出的双手等)

  师:同学们,伸出你的手,它们是对称的吗?你能用我们的手做出一些对称的动作吗?

  (学生比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如:学小兔、举双手、做有趣的舞蹈动作等。)

  师:同学们,对称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同学们刚才所说的对称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生活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对称现象?(对称很美)

  本环节是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生活中大量存在对称现象,并让学生体会到因为对称美,所以生活中才会有这么多的对称现象。

  5、做一做。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都是那么美丽,我们要学会利用对称,美化我们的生活。下面请同学随老师一起来动手制作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呢。

  (1)画

  先将纸对折,将一张复写纸夹于中间,任意在纸上画一幅画,请学生猜想打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两幅一样的画)

  请几名学生上台动手画一画。

  (2)剪

  先将纸对折,先用笔画一些简易图形,然后沿边线剪开,得到一些对称图形。(如衣服、花瓶等)

  请学生上台剪一剪。

  (3)折

  学生拿出老师先发的纸,自己动脑折出一些美丽的对称物体来。

  选择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做出评价。本环节设计了“画”、“剪”、“折”三种简单的制作对称图形或对称物体的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之中,同时又应用于生活。

  五、课后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同学们开动脑筋,做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对称物体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我知道了什么是对称,我认识了生活中许多的对称现象)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不但感受到了对称美,而且还能创造对称美。其实呀,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同学们注意去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数学知识。

  1、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

  2、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3、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

  回到课前引入的话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同学们注意去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为了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对称现象

  印花

  印花

  两边一样——美

  板书设计主要体现本课的知识重难点,使学生认识到对称现象的特征是两边一样,更着重体现出对称的美。

  七、全课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扎根与生活,又运用与生活。教学中注重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实践,亲自体验,主动探索,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2-24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02-07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4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9-28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1-02

【热】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荐】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