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10 08:42:48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锦集五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锦集五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预设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

  3、理清故事脉络。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新词

  2、感受诸葛亮的勇气和智慧。

  教学准备

  重温《三国演义》

  教学预案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二、新授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二)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三)快速浏览全文,整理故事情节

  事情的开端、起因是什么?

  ——兵临城下。“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

  发展:临危之际,诸葛亮开始使用妙计。

  高潮是什么?

  板书:

  (一)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

  (二)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

  (三)高潮司马懿中计

  (四)结局诸葛亮释计

  教师: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的内容。

  预设目标

  1、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准备

  了解《三国演义》

  教学预案

  一、复习导入

  二、分析故事情节

  (1)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2)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请大家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

  (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高潮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4)结局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A.学生讨论

  B.小结: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讨论

  明确:

  1.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2.(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小结: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原因:“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出奇不意

  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5)教师对本环节小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6)谁能说说诸葛亮的“胆”和“识”之间的关系吗?

  (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

  (六)学生讨论拓展

  1、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2)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2、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还能列举出其中的一些吗?

  (教师:《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三、知能迁移

  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四、小结本课

  学习了小说的阅读方法。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五、练习

  文后练习四。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这是第七册第二单元安排的一篇略读课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主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稍加引导和点拨。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整合,所以对于难点的突破有了更好的选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运用信息技术,帮助收集资料,理解课文,交流感受。

  4、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收集大陆漂移学说的资料,寻找大陆漂移的动画演示,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

  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跟课文有关的信息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揭题

  出示世界地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九十多年前,有一个科学家就从中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一个地球的秘密。

  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找答案。

  揭题,读题

  2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初步感知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3 自学反馈

  学生读生字,正音,齐读。

  小组交流问题,组内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

  4 师生交流理解大意

  课文讲了哪位科学家?

  他有什么发现?引导读第5段,质疑。

  他是怎么发现的?引导读第2段,打出世界地图,学生对照理解。质疑。

  他有什么证据证明?引导读第7段,

  这些证据是如何获得的?交流,说明了什么呢?

  5 现在,大家是否已经清楚了魏格纳发现的地球的`秘密。

  一起观看大陆漂移动画,看完说说你的感想。

  6 大家来交流一下我们搜集资料的收获。

  小组交流,专人汇报。

  7 结语

  大自然、地球、宇宙中未知的秘密还有许许多多,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勇于探索,就像魏格纳。

  8 写感受

  在网络平台上完成,互相点评。

  9 课外作业

  熟读课文,将文中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

  感兴趣的话再去收集资料,了解更多知识。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学会如何赏析人物;并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父亲,从他上身迸发出来的伟大的父爱,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与这位父亲相比,梁晓声的母亲又给了他怎样深沉的爱呢?今天,我们就去体会一下大河一样深沉的母爱。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通过自己查资料,读通、读懂全文,能够简述课文大意。

  再读课文、品味语句

  要求:根据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学习经验,自己把文章当中的描写母亲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找出来,在自己重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探讨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整理在练习本上。

  重点体会我家里的贫穷和母亲的大方这一鲜明的对比,(母亲干脆利落的对话)细细品味母亲瘦小的身体与繁重的工作和恶劣的工作环境的对比。

  以读促情、朗诵比赛

  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镜头反复品读、认真体会,每个组选派一名代表朗诵自己喜欢的片断,读的形式自选。

  随堂练笔、人物分析

  要求:通过对文章重点语句的分析,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人物赏析。篇幅不用太长,能够表明观点,说明理由即可。

  读课后连接,谈自己为母亲做过的小事儿

  操作:认真读课后链接,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怀念和爱,小组内交流自己曾经做过哪些令母亲感动的小事。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学生在课堂上“插嘴”,应该说是一种主体意识的体现,反映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宽容地对待它,继而科学、有效地加以鼓励、引导,常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次,我在教学《三借芭蕉扇》时,正讲到“孙悟空第一次借扇未得,又变作小虫,躲在铁扇公主的茶水里,钻到她的肚子里脚蹬头撞,终于借到了芭蕉扇”,一个学生插嘴了:“老师,这不是借,是抢!”

  接着,只听到一些学生叽叽喳喳附和着:“是的,这明明是抢嘛,不是借!”

  也有学生站起来反对了:“是借的,不是抢!”

  我微笑着说:“同学们,大家真会读书,说得有理,说得棒极了!”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几十双眼睛注视着我,一副疑惑不解的样子。因为,要是在以前上课时候这样乱插嘴,肯定是要受批评的。当明白我是真心表扬时,他们又叽里呱啦地议论开了。见此情况,我趁势说:“接着刚才的话题,咱们以辩论的方式继续谈,好吗?正方观点:借;反方观点:不是借。开始吧!”

  正方发言了:“孙悟空跟牛魔王是结拜兄弟,铁扇公主是他的嫂嫂,当然是有礼貌的借了!”

  反方立即反驳道:“不是借,是孙悟空变成小虫,钻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脚蹬头撞,威逼着她交出了芭蕉扇的。”

  “是借,孙悟空用他的智谋借到扇子,煽灭大火后就会还给她的。”

  “不是借,孙悟空跟牛魔王一家有深仇大恨,铁扇公主是决不会借给他的,只能骗、抢。”

  “是借,课文的题目就是‘三借’嘛!”

  “不是借,孙悟空打不过牛魔王,只好抢。”

  “是借的,课文最后写着,孙悟空煽灭大火,把扇子还给了铁扇公主,师徒四人继续向西走去……”

  我禁不住地夸赞道:“同学们,大家辩论得太精彩了!是呀,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辛,一路坎坷。没有芭蕉扇,又怎能翻过这八百里的火焰山?孙悟空真借不行,只有用他的智谋‘借’扇子。辩论双方的表现都很精彩!”

  又一回,春游回来,我布置学生文——《我眼中的春天》,按照惯例,让学生先口头说说,再写。

  我先为同学们开路导航:“春天真美,花红柳绿,和风细雨,鸟语花香……”话音还未落,又有学生插嘴了:

  “老师,春天不好!”

  惊讶之余,我示意他说下去。

  “春天细菌繁殖,最易流行感冒。”

  “对,对?选像可怕的‘非典’就在春天肆虐人类?选”有个学生跳起来说。

  “老师,春天总是下雨,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真烦人!”

  ……

  说得多真!说得多好!一个学生的“插嘴”,引发了许多同学的说话兴趣,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呀!这堂课,大家畅快淋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敢说、想说、会说,说话能力得到了极好的锻炼和提高。

  在别人说话中间插进去说话,叫插嘴。其实,插嘴并非就是对别人不尊重、不礼貌,应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学生在课堂上的“插嘴”,自有它的妙处,应珍视!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一、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二、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

  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

  一、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二、理解诗意:

  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图片)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出示古诗内容:

  1)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理解诗意。

  2)个体感知: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可小组内交流。

  3)说一说:

  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如果有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

  4)比一比: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首诗的意思。(小组比赛)

  5)问一问:

  客人的“愁绪”有哪些?

  后两句诗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读一读:

  有感情朗读。

  7)背一背:

  比比谁背得快。

  三、复习巩固:

  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先写后说)

  四、课后作业:

  背诵古诗,写一类生字

  [注释]

  ①建德江:新安江流经浙江建德的一段江面。

  ②移舟:摇船。烟渚:暮色迷茫中的小洲。客愁新:旅途中新添的愁思。

  ③江清:指平静的江面。月:指江中的月影。

  [赏析]

  《宿建德江》的诗眼是一“暮”字,因天近薄暮而使江水迷茫,在迷茫中行进的小船,又使作者联想到身世的飘忽不定,更增加惆怅。无际的旷野,小树与天衔接,平静的江面皎洁的明月与人相伴。日暮给了诗人愁绪,也给了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孟浩然

  (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八岁入长安赶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疽卒。他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诗歌淡雅而有壮逸之气,为当时诗坛所推崇。在描写山水田园上,孟浩然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诗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