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3-03-17 18:00:14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集合15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如:经调查我国面积最大的有六个省份,黑龙江454800平方千米,内蒙古1100000,青海720000平方千米,四川485000平方千米,西藏1210000平方千米,新疆1660000平方千米。你知道哪个省份的面积大,哪个省份的面积小。

  三、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出示例4:你会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吗?

  720000和1100000,454800和485000

  教师:这么大的数,同学们比较过吗?(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例4:⑴两个数的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⑵两个数的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大小?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

  讨论完后,每一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讨论的结果。老师结合学生的口述板书: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学生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较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先比较大小,再说出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他们说一说排列的过程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

  2、在经历数的产生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使学生了解古老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白纸、画笔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一)听故事《记数方法》

  师问:同学们第一次来到学校的录播室,你们的心情如何?今天还有一位小朋友和我们一起度过这堂课,他是谁呢?一起看看课件出示图片(聪聪)问:一起大声喊出他的名字!

  课件播放小精灵录音:谢谢新昌三小四(3)班的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几个故事想讲给你们听,你们想听吗?

  生:想

  课件出示图片(远古时代的人们图片)聪聪录音问:你见过这样的人吗?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他们是怎样来记录数字的呢?请听我给你们带来的第一个故事:《记数方法》(播放课件)

  师:故事中介绍古时候人们几种记数方法?(板书: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二、讲解新授,增添新趣

  (一)小小设计师

  (1)师:同学们如果你生活在远古时代,你还没有学数

  字,那么你会用如何记录你的数字呢?请拿出你手中的画笔来试一试吧?(学生动手操作)

  (2)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

  (二)介绍数字的产生

  师: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些记数符号就叫做(板书:数字)

  (1)介绍巴比伦数字(课件播放)

  师:巴比伦数字由一些好似小箭头来表示数字,一个小箭头代表数字1,两个小箭头代表数字2,三个小箭头代表数字3……这样记数方便吗?为什么?

  (2)介绍中国数字(课件播放)

  师:我们中国则是用好似小棒的小竖线来表示数字1、2、3、4、5,那么6是不是就写六根小竖线呢?(课件播放)当满了5时,就换1根横线代表5,横线下画一根竖线就代表6,画两根竖线就代表7……

  (3)介绍罗马数字(课件播放)

  师:这又是哪国数字呢?哦!原来是罗马数字。

  (三)记忆大比拼

  师:听!小精灵有话要说了!(课件录音:现在要考考大家

  对三国数字的记忆力了,加油哦!)课件播放(游戏开始)

  (四)听故事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国的数字也不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数字不同很不方便,就需要有统一的数字。这就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小精灵又奖励一个故事给我们,一起看看哦!(播放视频《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你知道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吗?(印度人)

  (五)分清概念,了解自然数。

  师:是的,现在吴老师把这些阿拉伯字数字都带来了,一起大声读出来(课件出示数字和录音:数字可以用来记录物体的个数。)

  (1)自然数(课件出示文字:自然数概念)

  师:当我们认识了这些自然数时,森林里有个小伙伴在哭呢?(课件出示录音:呜——呜——呜呜,你们都有自己的衣服,自己的数字,可是我没有爸爸妈妈,没有小手小脚,没有漂亮的眼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班上小朋友说我是个圆球,动一下就滚蛋。)

  (2)认识自然数0

  师:同学们认识这位小朋友吗?(认识)他能到我们自然数中间来吗?听森林女王在说些什么?(播放录音:这位小朋友别哭,你圆圆的身子真好看,汽车轮子离不开你,咱们的国球离不开你,你也是个重要的角色,一个物体也没有我们就需要你出场,你的名字叫做“零”,你也是自然数中的一员哦!而且是最小的自然数。)

  师:零出现得比较晚,在记数的时候起着占位的作用,听了森林女王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三、练习巩固,趣味无穷

  (1)牛刀小试

  1、最小的自然数是(),自然数的个数是()

  2、最大的8位数是(),最小的8位数是()。

  3、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差是()。

  (2)明辨是非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最大的自然数是999999999999()

  3、所有的四位数都比三位数大。()

  4、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5、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 )

  四、总结提升,升华兴趣

  师:我们学的知识在课本第16、17面,请大家翻开书本,画出本课的重点。今天我们和小精灵一起了解了数的产生,知道古时候认识的计数方法有: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和刻道记数,后来为了国际统一,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表示物体个数的1、2、3……。都是自然数,而0是最小的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在今后我们将学习更多的数字知识是,探索更多的数字奥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数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

  2.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快乐导入

  师:如果老师请XX同学和XX同学同时参加一个计算大赛,你认为谁会取胜?如果我给XX同学一件秘密武器(计算器),这时候谁能取胜呢?看来,有了计算工具,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又快又准确。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

  (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快乐自学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课一开始即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就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师:这种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数位,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

  (板书:算筹)

  师: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与远古计数相比,她的优点是有数位。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出示资料,并且讨论:你在这段资料中了解到哪些知识?

  3.算盘:

  师: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

  不仅我国劳动人民有如此多的发明,其他国家的人为了使计算更加的便捷,也在孜孜不倦的努力着。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认识算筹、算盘,了解算盘计数,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4.计算器:

  师:现在,计算工具不仅要满足计算的需要,更要追求轻便,快捷。计算器就是我们最常见的计算工具。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生:菜市场、早市计算菜的价钱。超市计算物品的.价钱。

  师:大家都准备了计算器,同学们互相观察,相互交流:

  (1)你的计算器有哪些按键?

  (2)这些按键的功能是什么?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三、和谐互动,快乐展示

  1、小组相互说一说你们的计算器有什么不同。

  2、请生说一说各个按键的功能。

  3、尝试计算386+179=

  学生展示,教师补充。

  四、巩固提高,快乐练习

  1、自己试试看

  825-138= 26×39= 312÷8=

  2、找规律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根据规律直接写出答案

  9999×5= 9999×7= 9999×9=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计算平均分

  4、男女生大比拼

  第一组:17+83=62-12=1000×5=

  第二组:7865+3497=835×23= 1305÷45=

  要求:(1)全体男生用口算或笔算算第一组题。

  (2)全体女生用计算器算第二组题。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我选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5、作业

  帮助妈妈算一算今天的家庭消费情况。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第一课时

  课题:

  平行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

  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分类、关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课文第70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70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正方形

  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直线、射线和角的含义;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

  教学、三角板、小组讨论表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孩子们,现在的你们已经了解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都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知识都是从生活中发现的,现在我们来看看今天的知识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请孩子们看大屏幕:出示一幅生活中图片(有明显的太阳光,建筑物的线条很明显),学生认真观察。

  师:这图是从生活中拍摄的,很美吧。我们今天探究的数学知识就藏在这些图里面,画面上藏着许多的线,大家找找看,用手比划一下你找的线。(生比划)

  师:你比划的是哪些线?(请2-3名学生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复习线段

  出示有线段图,从图中抽象出线段。

  教师:刚才有孩子找到了这些线,这种线的名字叫什么?线段。

  教师:孩子们认真看看,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有两个端点,是直直的,有的线段长,有的短等等。

  2.学习射线

  教师:还有的.孩子找到了这些线(出示太阳光图,除去颜色抽象到射线)这种线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射线,认识射线的特征

  3.学习直线

  教师:刚才大家在生活中找到了许多的线段和射线,还有一些曲线。可是还有一种在我们生活中找不到的线,却在我们数学王国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大家想不想认识这位神秘的朋友呢?

  出示直线,动画延伸。

  在自己本子上画一条直线。

  4.线段、直线、射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他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呢?

  接下来就需要大家一起认真观察,讨论找一找他们三线的区别和联系,活动之前请大家听清楚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

  请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把报告单上的填完。

  填好后小组团结探索找出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

  报告单:

  关于角,你已知道了什么?(找角、试画角等)书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再来深入探究角的秘密吧!

  3、看书36页自学。

  (1)自学,可以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

  (2)小组探讨,确定交流内容。

  4、集体交流。(视学生交流情况,老师及时引导)

  (1)学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出示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你也来画几个角。

  画角(先自由画,再一生实物投影演示)说说你是这么画的?(定点,引出两条射线)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36做一做

  2、练习四1、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

  2.通过大量的计算培养同学们仔细认真的习惯。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27+38 64-38 670+80 530-400

  2.把下面各数简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0000 70000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口算:250+470。

  让学生自己先想该怎样算,然后说出不同的算法,教师把有代表性的几种想法板书出来,如:因为25+47=72,所以250+470=720,共同讨论,看一看这些想法都对吗?再看一看课本中小明和小华是怎样想的,他们都算得对吗?谁跟他们想的一样?然后教师告诉大家只要算得对,用哪种方法都可以。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口算:540-370。

  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道题该怎样口算,想好后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指名说,要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因为54-37=17,所以540-370=170,也是可以的。学生说完后,再看一看课本中小强是怎样想的,看看他算得对吗?谁的想法跟他一样?然后教师告诉大家,做这样的口算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口算方法,怎样算得快就怎样算。

  3.做教科书最上面的'做一做中的习题。

  第(1)题,让同桌同学互相说说口算过程和得数,然后指名叫几个学生在全班说一说。

  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订正。

  4.教学例3。

  (1)让学生翻开书,找到例3,看一看题目要求,然后在书上直接填写得数。填完后,指几名同学说一说口算过程,如因为17+8=25,所以17万+8万=25万。

  (2)做教科书下面的做一做。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四的第1~5题。

  1.做第1题时,让学生把口算得数,按题目的顺序一栏一栏地写在作业本上。然后集体订正,对算错了的同学,要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口算的,帮助他们检查错误原因,及时加以纠正。

  2.第2、3题是加减法口算练习,这两题练习形式相同,都是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把得数填在表格的空格里。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做,也可以把表画在黑板上,教师任意指两个数,让学生很快说了得数。

  3.第4题和第1题一样,可以直接把得数写在作业本上,集体进行订正。还可以抽问几题,让学生说说口算过程。

  4.第5题,是前面学习过的有多余条件的两步应用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过程,初步认识自然数。

  2、使学生经历认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的过程,掌握包括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在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3、使学生感受到数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体验数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自然数和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2、掌握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同学们,想一想平时在生活中,我们做什么事情能够用到数。你们知道古时的人们是怎样记数的吗?你们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数的产生

  (1)讲述数的产生:古时候的人们在劳动生活中有了记数的需要,但开始不会用一、二、三、四……这些数字数物体的个数,因此只能借助其他的一些物品来记数。如第一幅图中,人们出去放牧时摆放小石子,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一共放出多少只羊就摆多少小石子。放牧归来,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若两者同样多,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第二幅图说的是用木板或在石板上刻道的方法来记录所捕获的鱼或其他猎物的数量,也可以用来核对打猎前后武器的'数量是否一致。第三幅图中结绳记数的道理也是这样。

  小结:人们无论采取哪种记数方式,都是要把实物和用来记数的实物一个一个对应起来,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人们发明了记数的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也不同。

  (2)介绍各个国家的数字。

  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还有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它先由印度传入阿拉伯,而后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这样人们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所以才叫阿拉伯数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又逐渐统一成现行的阿拉伯数字,即:1、2、3、4、5……

  (3)认识自然数。

  自然数是人类的生产劳动中逐渐产生的,人类认识自然数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出的1,2,3……都叫做自然数。“0”是最小的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设计意图】

  通过多媒体呈现古人记数和不同地区的记数符号,以及今天的使用的阿拉伯数字,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有趣。

  2、学习十进制计数法。

  (1)填一填。

  ①与百相邻的计数单位是()和(),与万相邻的计数单位是()和(),与千万相邻的计数单位是()和()。

  ②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10个千是()。

  ③10个万是(),10个十万是(),10个百万是(),10个千万是()。

  (2)提问:通过上面的填空,你发现什么?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小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位顺序表。

  (1)认识数位顺序表:呈现数位顺序并提问,从右往左,第五位是什么数位?第九位呢?

  (2)数级: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位是一级。

  (3)提问:从数位顺序表上看,依次有哪些数级?个级有哪些数位?万级有哪些数位?亿级呢?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4)你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排列有什么规律吗?请你按数级从右边起,说说每个数级各有哪些计数单位。

  【设计意图】

  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扩建”数位顺序表,再通过系统整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知识,让学生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亿位左边是()位,千万位左边是()位,26705000000

  中“6”在()位。

  (2)()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2、判断。

  (1)没有最小的自然数。()

  (2)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3)0是自然数。()

  (4)自然数的个数可以数出来。()

  3、下面的数各是几位数,按数级分各有哪几个数级?你是怎样分的?

  3248 143248 1263248 41263248

  4、先把下列各数按数级分一分,再说说各有哪些数位,最高位是什么数位。

  4253643 62538 234567321 4561732150

  四、作业练习

  练习二第1、2、6题(学生独立完成)。

  五、归纳总结

  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难点:对准相应的刻度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0° 90°

  2.你能画出任意度数的.角吗?

  教师引出课题。

  (板书:画角)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3。出示例3。

  1.怎样画一个60°的角?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并动手试一试。

  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步骤。

  2.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

  (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为什么?

  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圈60°刻度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处点上点。

  3.画一个100°的角。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画一画,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谁画得好。

  2.教材“练习七”第5题。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画出与∠1和∠2同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谁画得标准。

  3.教材“练习七”第6题。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教师归纳,再让学生独立拼一拼、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主动去发现找到画角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材81-8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列竖式计算:96÷8 145÷6

  说出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不够除,要看前(两)位。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老师想考考大家。

  教师出示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题卡,让学生边读题,边说出答案。

  60÷30= 350÷70= 240÷60= 140÷20= 270÷90= 560÷80= 420÷70= 320÷80=

  同学们对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掌握非常好,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下面去看看同学们今天上午交上来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一:学校买来92根跳绳,如果每班30根,可以分给几个班?

  第一个问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你能列式解决吗?(92÷30)

  为什么用除法?(这道题是让我们求92里面有几个30,所以用除法。)

  你估计可以分给几个班?(92÷30≈3(个))

  92÷30,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师板书课题:笔算除法)你会算吗?

  出示学习指导:

  1、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把你的方法写下来;

  2、同桌交流,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这样算?

  2、让学生上台板演竖式,并说出笔算的方法。

  学生在说完笔算方法后,追问3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3、出示问题二:学校十月份收到《小手牵大手,安全常相伴》200本,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让学生独立解决,独立笔算后汇报。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要看前三位)

  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商“6”,“6”应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巩固内化

  1. 用竖式计算。

  60÷20 96÷40 140÷20 160÷30 585÷80

  2.改错题(看书上的83页)

  3.问题三:一个足球20元,用75元钱可以买几个足球,还剩多少钱?

  4、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笔算经验?说一说笔算除法是怎样计算的?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不够除,

  要看前(三)位。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每次除得的余数都必须比除数(小)。

  5.问题四:学校组织学生秋游,共有师生280人,如果每辆车能坐50人,一共需要安排多少辆车?

  四、全课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2页练习十六的第5—13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及商的定位。

  2、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巩固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及商的定位。

  教学媒体:

  图片。

  教学过程:

  1、完成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1)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商是几位数。

  (2)讨论:怎样能很快判断出商是几位数?

  (3)思考:除数是两位数,商的位数与被除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强调学生在做除法时,一定要先确定商的位数的良好习惯。

  2、完成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6题。

  (1)先确定商时几位数。

  (2)再动手计算,并任意抽取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完成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7题。

  (1)根据题目的信息,说一说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2)请大家把计算结果填写完整。

  (3)用乘法验算一下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4)请大家帮助王平选择去外婆家的交通工具,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4、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8题。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想一想:要求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我们要知道什么?(总价和数量)

  引导学生找出总价和数量,并列出正确的算式,再要学生说一说列式的根据。

  5、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9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来试商的。

  6、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0题。

  (1)让学生独立分析后列式解答。

  (2)一个学生提数学问题,其他学生列式解答。

  7、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1题。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讲评时要他们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填写。

  8、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2题。

  让学生艺4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解决这道题目的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的:

  1.知道这两种运算的意义(即: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

  2.知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及互逆关系

  3.可以熟练对一个算式各部分进行转换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关系求解算式中的未知数(必须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实例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内容:

  一、预习、新课呈现

  1.举例:班上有30个女生,12个男生,则班上共有多少个同学?(算式为30+12=42),提问让学生思考什么叫加法?加法的定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的的数叫做和。

  2.举例:班上总共有42个学生,其中男生有12个,那么有女生多少个?(算式为42-12=30),提问让同学们思考什么叫减法?减法的定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要求的加数叫做差。

  思考:如果已知的是班级总人数和女生人数,那么算式应该怎么列,各部分的名称又是什么?

  3.根据上面给的两个例子,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尝试总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二、课堂练习

  1. 根据3468+475=39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943-3468= 3943-475=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例:28+19=47 47-19=28 47-28=19

  (1)247+435=682

  (2)643-175=468

  (3)569-346=223

  3、猜猜我是几?

  (1)我减去56得120 (2)483加上我得数是792 4、下面各题应该用什么办法计算,为什么?

  (1)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滑雪场全天一共卖出多少张门票?

  (2)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共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三、课堂总结

  串讲知识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导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5页的例3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重点:

  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难点:

  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导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导学过程:

  一、预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统计表,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

  2、请你用学过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将这个统计表中的信息在条形统计图中画出来。

  生自主画图。

  3、 在画这个条形统计图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师:这些是我们学习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老师想考考大家:请问1980年乡村人口比城镇人口多多少人呢?

  生:多37万人。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样对比比较麻烦,要先找到第一个图,再找第二个图,然后再计算。

  生:那我们能不能将两个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确: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便于信息的获取与对比。

  师:像这样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引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 互学--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放手让学生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制作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根据学生讨论,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①要用两个直条来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②为了区别两个直条表示的不同含义,要在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2)放手让学生在样图中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统计表中的数据把教科书第96页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判断,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师:(出示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观察这幅复式条形统计图,回答以下问题

  (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师适时加以引导:①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②观察发现:人口总数逐年上升,从而进行人口教育;③了解: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3、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感受复式统计图的不同呈现形式。

  师:这里还有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认真观察,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生:他们都通过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出了城乡人口。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记录的信息是相同的。

  教师:为什么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横向和纵向之分呢?

  生:因为这是两种不同表现方式。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在其他方面是相同的。

  师:请大家在教科书第96页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实际需要,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例如纵向的、横向的以及两个直条上下重叠在一起的。不论哪种呈现形式,都直观地反映了所统计的数据,方便我们更好地获取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评学--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1、教科书第97页“做一做”

  2、教科书第98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1、两个直条表示不同的数据

  2、在条形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在加减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时,可直接加上整十整百数,多加了就减去。多减了就要加上来。

  教学过程

  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使在计算器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口算仍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这部份内容却困难较大,计算的正确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生活体验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象直观而又蕴涵一定的数学知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中的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时,先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加了几,减去几,多减了几,加上几,这些话听起来比较拗口,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懂呢?我首先出示了一幅图(画有日常生活用品及其它们的价格),提出了问题: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因为买东西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同时为引出下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提出了许多问题:

  (1)、买一双旅游鞋和一套运动服需要多少钱?

  (2)、买一台电冰箱和一台洗衣机需要多少钱?

  (3)、如果有200元钱买一只书包还剩多少钱?

  他们调动了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这个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生活原型,探究运算规律

  我们知道,数学本来就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当学生从问题情境中,体会出一些数学思想时,教师应以引导者、鉴赏者的身份,即教师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信息,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判断,同时鼓励学生有创造的想法,使学生在最大的空间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加法时,可以分成了两个步骤:

  1、独立探索阶段。

  我们知道,真正地数学学习不是对于所授知识地简单积累,而是通过主体地主动建构。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就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教师提出问题:营业员很快地算出买一套运动服(113元)和一个书包(59元)共需要172元,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出了很多计算方法:

  113+59=113+60-1=172。

  113+59=113+50+9=172。

  113+59=112+(1+59)=172。

  2、合作探讨阶段。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独立探索地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彼此交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出全面地判断。

  ①每一种方法为什么这样做?请讲讲你的道理?

  ②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

  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达到了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地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归纳出多加几,减去几;先凑整,再相加这两种方法。

  在教学减法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原型来揭示算理,探究规律。小学数学的内容大都可以直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时,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减几,加上几这个数学知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原型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地付整找零的活动,并且在课堂中展示这个活动:妈妈带了165元,其中有一张百元纸币,到商店买钱包花了97元,妈妈怎样给钱呢?由老师扮妈妈,一名学生扮售货员,妈妈拿出一百元钱给售货员,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这里的道理明明白白,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这个活动是原始的、最低层次的减法速算法,是学习数学的原型。再引导学生摆这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165-100+3,从而概括出速算的方法。这样,由常识上升到了数学,学生的学习由低层次上升到了高层次。

  三、拓展问题领域,重构知识体系

  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所以在学完了新知以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1、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计算下面的题目。

  (1)198+197 299+98 =

  (2)如果选择了三种物品(钱包97元,旅游鞋198元,录音机236元),要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吗?用500元钱去买钱包和旅游鞋,还剩多少钱?

  2、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应该怎样改正?3+305=873+300-5

  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日常生活的运用。

  通过尝试,使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尽量体现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发展性有利于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12-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9-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9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5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6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07

数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02-17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