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15 09:30:3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起始课.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的意义与分数又有所不同。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因此,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并能正确熟练地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让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理解百分数

  师:昨天我们进行了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的测查,老师特别统计了一下这次考试的情况,请看:

  数学第二单元知识测查情况:

  90分以上的30人,占50%

  80分以上的18人,占30%

  70分以上的6人,占10%

  60分以上的6人,占10%

  师: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次测查,90分以上的人数比较多。

  生:我知道了70分和60分的人数一样多。

  师:在这条信息中出现了一种我们没有学过的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

  生:百分数

  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百分数吗?请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生1:我看到汇源果汁中,原果蔬汁含量100%

  生2:我搜集到一件衣服的标签,上面写着:含棉60%

  生3:社会书中写着:

  (师评:你们真是些细心的孩子!)

  师:究竟什么才是百分数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研究百分数。(板书课题:百分数)

  [反思:本课教学前,我们刚刚进行一次数学测查,我抓住学生急于知道测查结果这一心理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建构百分数的意义

  师:老师这有一条信息:

  出示: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

  师:根据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六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17÷100=17/100

  继续出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能求出五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五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列式

  生:30÷200=3/20

  师:同学们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了问题,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呢?

  生: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把3/20通分后,变成15/100,这样我就知道了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

  师:像17/100、15/100这样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板书:分母是100)

  师:17/100是表示谁是谁的17/100呢?

  生:17/100是表示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一百分之十七。

  师:15/100呢?

  生:15/100表示五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五年级总人数的一百分之十五。

  师:它们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生:百分之几。

  师: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还有两个名字,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板书:百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你能用百分数的意义来说明我们班昨天测查的情况吗?请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汇报:

  甲:50%是表示9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50%。

  乙:30%是表示8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30%。

  丙:10%是表示7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10%。

  丁:10%是表示6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10%。

  师:你还能用百分数的意义说明你课前搜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吗?

  生1:原果蔬汁含量100%,是表示原果蔬汁占汇源果汁饮料的10%。

  生2:我搜集到这件衣服的标签上面写着:含棉60%,是表示棉的含量占这件衣服所需材料的60%。

  生3:社会书中写着:

  师:运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呢?

  生:百分数便于比较数量的大小。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百分数的含义,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写百分数时,要用到一种特殊的符号,我想这部分知识大家通过自学就能学会

  [反思: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经过了反复的推敲,由完整地出示两条信息,变为逐一出示信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具有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建构百分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师:请同学们看书第105页,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汇报:

  生:我知道这种特殊的符号叫百分号。

  生:写百分数时,只要在分数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就可以了。

  师:在自学的过程中,你发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了吗?生1:我发现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

  生2:我发现百分数的分子在大于100时,不必把它化成带分数。

  生3:我发现百分数不用约分。

  生4:我发现读百分数与读分母是100的分数也有点不同。读百分数时读作:百分之几,而读分母是100的分数时,却要读作一百分之几。

  (师评:同学们看书看得真仔细)

  师:那么,百分数与分数是不是只有这些区别呢?

  [反思:这一环节中,充分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同时,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探究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师:请看:下列三句话中的分数,哪些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

  (1)修了一条路的3/5。

  (2)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4。

  (3)一根绳长5/8米。

  生:我认为3/5、1/4可以改成百分数,而5/8米不能改成百分数。因为百分数只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它不能表示具体的量。

  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师:的确,百分数只能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而不能表示具体的量这是百分数与分数的最大区别。

  师:同学们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很多认识,其实,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们再看一看,百分数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出示信息: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

  (2)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

  看了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

  生:看了这两条信息,我知道了中国人多,而耕地面积少,所以我们要节约资源。

  2、出示两种衣服的标签:A含棉100%B含棉75%

  师: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买哪一种,请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会买含棉100%的,因为它穿起来舒服。

  生:我会买含棉75%的,因为它不缩水。

  3、先读出下列百分数,再用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00%2%120%90%10%

  (1)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2)六年一班有58人,今天全部出席,出席的人数占班级人数的()

  (3)这次测验,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

  (4)我班在植树活动中栽了一些树苗,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死亡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师:你是怎样选择这些百分数填空的呢?

  生:小汽车的速度要比卡车的快,所以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120%。

  生:六年一班的同学,今天全部出席,所以出席的人数占班级人数的100%

  生:这次测验,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2%,我是先看第(4)小题,因为树苗除了成活的,就是死亡的,所以成活的棵数加上死亡的棵数应是100%,这样,成活的棵数应占总棵数的90%,死亡的棵数应占总棵数的10%。

  师:你们不仅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还很善于分析问题。

  [反思:通过三道习题的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了德育教育.并对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的灵活性给予评价。]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百分数的分子在大于100时,不必把它化成带分数。百分数不用约分。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只能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而不能表示具体的量。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便于比较,所以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师:我们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后我们还将利用百分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

  整体反思:

  百分数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又为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知识做好铺垫。因此,本节课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并将我的教学设想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的探索提供条件。在初步感知百分数及建构百分数意义的过程中,精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并让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这些事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抽象出百分数的概念后,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学生能看懂学会的,教师就放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百分数读写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学,不仅学会了百分数的读写,还通过观察,发现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即: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百分数的分子大于分母时,不必化成带分数,百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必约分。这些知识的获得,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得出的结论,从中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1、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2、统计的知识和人民币的使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整

  学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熟练的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100以内的加减法。

  1、看图说一说:小熊举的是什么类型的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提问:我们在做题时应注意什么?

  25+2125+27说一说计算过程。

  小猴举的题:65-2265-29

  2、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内容。

  出示图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买羽毛球拍和排球公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15+12=27(元)30元5角–27元=3元5角

  买足球和乒乓球拍还差多少钱?

  30+10=40(元)40元-30元5角=9元5角

  篮球、足球和排球一共要用多少钱?

  50+30+15=95(元)

  二、课题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

  59+827+2599-3831-24

  63-938+4650-2377+23

  88-5543-3412+963+36

  三、观察与测量。

  1、谁离大树最近。

  房屋

  5厘米

  3厘米

  蚂蚁大树

  4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1、线段图的画法

  2、检验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学习例3

  (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 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 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 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 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 答:每天读9页。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及24时记时法简单的时间计算。

  2、培养学生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一张属于自己的周末一天的安排,并通过相互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教学对策: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1、4:00是下午()时

  16:00是下午()时

  18:30是下午()时()分

  2、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她睡了()小时。

  二、实践活动。

  1、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

  2、学生分组讨论:从小华的作息时间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4、师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如: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到新华书店购书呢?

  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5、让学生说说小华这样子安排有些什么好处?或者你认为他在哪些地方安排得很好的'?好在哪里?

  6、指导学生说说安排周末的时候:要合理,科学,充实而有意义。

  三、那么你会安排你自己的周末吗?

  如果让你安排你觉得该注意些什么地方?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1、每个学生拿一张纸,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周末。

  2、制作完后再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表,说说好在哪里?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

  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各别情况进行评比,鼓励一些安排得特别好的学生。

  板书设计:周末一天的安排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课后反思:(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xx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xx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xx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xx-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⒈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⒉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⒊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过程:⒈想一想,忆一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测量活动)

  ⒉量一量

  ⑴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

  ⑵汇报结果。

  ⑶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以米为单位来表示呢?

  ⑷汇报:2米85厘米=2 米=2.85米

  1米1分米=1 米=1.1米

  小结: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⒊再量一量。

  ①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许多物品,选择自己喜欢的量一量?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学生自行完成填一填)。

  ②汇报结果。

  ⒋试一试

  媒体出示燕子

  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愿意回答吗?(愿意)

  我(燕子)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为单位怎么表示?

  全班汇报:1千克500克=(1.5)千克

  113克=(0.113)千克

  小结: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能表示出来吗?(能)

  ⒌激趣活动。

  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给予纠正。

  汇报:1米70厘米=(1.7)米

  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测量同学的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表示出来?

  ⒍多媒体出示,练一练。

  (学生自行完成,同桌互批)

  ⒎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⒏布置作业,试一试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学生能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3、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学习方法:

  1、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2、四步:学、交、练、导

  学习重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学习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准备:

  课件 、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出示复习题,学生在个人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独立完成,落实自主学习的任务。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预习作出方法指导、信心鼓励和时间要求。

  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展示不同的'摆法。

  小组合作

  二、探究交流

  教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

  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三、汇报展示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学生展示交流得出摆放的规律

  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四、达标检测

  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作出评价。二是教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共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或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讲解。

  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五、拓展延伸

  教师检查或小组自查,发现问题教师课堂立即订正。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

  2.过程与方法: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已学知识,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重点]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市有哪些公园吗?有一个小朋友也去了一趟小公园,在这个小公园里,它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老师今天也带你们去一趟这个公园,看看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出示小公园的挂图。这就是那个小公园,同学们,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2、在同学提出的.许多问题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其中的一个与我们这段时间学习的数学知识——周长有关的问题。

  3、你能指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如果让你来计算这个公园的周长,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你有办法获得这些信息吗?

  4、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这些信息,你能求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试试看。

  5、让学生展示不同解法。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你们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求小公园的周长的方法吗?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在这个小公园的附近,小动物们还拿着一些很有趣的事物和图形,你们认识它吗?

  我们班有六个组,老师这里一共有六个图形,每个组可以拿几个?但老师想请每个小组算两个图形的周长,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2、今天我们一起去游玩了一个小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

  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函数的核心是把握并刻画变化中不变其中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规律(关系)。函数的定义通常有两种:即变量说和对应说,变量说便于从宏观上动态地把握,对应说便于从微观上静态地认识;函数常用的表示方法有:语言描述法、解析式表示、表格表示和图像表示。函数思想在小学阶段强调的是渗透,教师应创设变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本性,让学生于变中把握不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变化的量是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的一节准备课。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预测未来,而本单元的正比例、反比例就是两个重要函数。对函数的学习是中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国际数学发展的趋势表明:对于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描述应从小学非正式的开始,丰富早期对函数的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变量,有些变量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教材在变化的量这一课中,设计了三个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变量与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体会函数思想。

  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结合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变化的量,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时不再觉得抽象难懂,也有利于学生函数思想的形成。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函数内容的学习从实际背景和生活经验开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并逐步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拓展,小学主要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初步模型,到中学逐步上升到严谨、抽象的数学概念。

  2、 学生情况分析

  其实以前学生学习的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和单价、数量、总价等)、探索数和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以及五年级和六年级上学期的看图找关系,已经为学生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本节课的目标之一要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虽然学生有了一些变量的生活经验,但是从数学的角度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能感悟多少呢?为此,我对六(5)班37名学生做了前期调查问卷测试,结果分析如下:

  问卷试题: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小青记录了一壶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的情况,数据如下:

  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记录

时间(分)012345678910
水温(℃)2022

25



30405063758596100

  (1)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2)说一说水烧开之前水温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你还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变化的量的例子吗?试着写出几个

  测试结果分析:

(1)回答只有水温一个量变化的(2)不能描述水温随着时间变化而升高的(3)举例直说事物名称没有描述关系变化
8人8人15人
占全班22%占全班22%占全班41%

  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正如开始我们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学生能感受到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但是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不能感悟到很多变量和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学生还没有从常量的世界进入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因此更加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 教学手段说明

  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数学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分类以比较为基础,比较是分类的前提,分类是比较的'结果。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进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逻辑方法。本节课将在分类辨析中比较,使学生对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解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数据和图像的深入分析,整体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初步探究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主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和语言进行交流和分析,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过程:

  1、导语:儿子过7岁生日时,我们为他点上了生日蜡烛,过了一会儿,我儿子突然喊起来:妈妈,我发现蜡烛越来越短了!我随口说道:当然了,蜡烛燃烧的越多,剩余的自然就越短。

  这个情境中有没有哪两个量变化关系特别密切呢?

  2、你能举出一个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的例子吗?(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变化的量)

  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变化的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变化的量。(板书:变化的量)

  (一)初步感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的变化的量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身边变化的量的例子,请你看一看每一个情境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它们又是如何变化的呢?先独立观察、思考,再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请针对你感兴趣的一个情景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根据变化的趋势分类

  我们发现刚才的每个情境中都存在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会随着发生变化。这些情境中有的量的变化关系具有共同的特点,请你尝试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先思考,再小组交流。将同类的序号填在表格内,并简单写写每一类的特征。

  小组汇报,[板书分类序号、特点]

  小结:小明的体重和年龄的变化实际是有规律的,只不过规律不明显,受是知识和方法的限制,我们现在还研究不了,将来到了高中,我们可以继续研究。骆驼的变化呈现周期性规律,1个周期就是24小时。

  (三)深入研究递减的变量间的联系和区别。

  今天我们就按照这种分类方法继续深入研究变化的量,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刚才,我们将1和2分成了同一类,虽然都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就减少,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让我们来一起深入研究一下这两组(一增一减)变化的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学习材料(作业纸)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再整体观察分析,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1.汇报交流。

  学生预设:从表格和图象两方面阐述,

  小结:从表格中的数据能看出,同样是一增一减,燃烧长度和剩余长度是和不变(课件)。分的杯数和每杯的量是乘积不变(课件)。

  从图象中也能看出这两种关系(课件)。并且同学们还发现蜡烛燃烧是有尽头的,图象是一条线段。而水是分不完的,图象无限趋近横轴,但不与横轴相交。

  看来在变化的量中,还有不变的量,这个不变的量,决定了两个变化的量的关系,决定了他们的变化趋势。

  2.总结方法

  我们刚才观察两种变化的量时,你们都采用了什么方式进行的研究呢?他们有什么优势呢?(图象直观,便于观察整体的变化趋势,表格准确,可以借助数据进一步计算深入分析)

  三、机动:对同增类的分析

  刚才在分类时候,大家都同意将34分成一类,认为两个量的变化是同时增加的,你打算采用哪种方法进行研究呢?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研究材料,小组合作,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四、小结全课

  1、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能谈谈这节课你的感受或问题吗?

  2、其实我们今天研究的这些变化的量,都是我们以前已经知道并应用过的,例如正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的面积都是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内容,包括其他的情境中的变量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今天我们从量的变化的角度出发,将数据和图形结合在一起观察分析,通过一次次的分类,发现在我们熟悉的这些规律中蕴含着更多的奥秘。同学们,其实变化的量中还有更多规律等着你们去发现,去探索。

  五、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课后学生是否能从具体情境中发现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并能用不同方式(语言、表格、图像或关系式)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4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9-28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2-24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1-02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12-30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12-30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起始课.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的意义与分数又有所不同。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因此,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并能正确熟练地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让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理解百分数

  师:昨天我们进行了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的测查,老师特别统计了一下这次考试的情况,请看:

  数学第二单元知识测查情况:

  90分以上的30人,占50%

  80分以上的18人,占30%

  70分以上的6人,占10%

  60分以上的6人,占10%

  师: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次测查,90分以上的人数比较多。

  生:我知道了70分和60分的人数一样多。

  师:在这条信息中出现了一种我们没有学过的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

  生:百分数

  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百分数吗?请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生1:我看到汇源果汁中,原果蔬汁含量100%

  生2:我搜集到一件衣服的标签,上面写着:含棉60%

  生3:社会书中写着:

  (师评:你们真是些细心的孩子!)

  师:究竟什么才是百分数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研究百分数。(板书课题:百分数)

  [反思:本课教学前,我们刚刚进行一次数学测查,我抓住学生急于知道测查结果这一心理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建构百分数的意义

  师:老师这有一条信息:

  出示: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

  师:根据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六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17÷100=17/100

  继续出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能求出五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五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列式

  生:30÷200=3/20

  师:同学们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了问题,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呢?

  生: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把3/20通分后,变成15/100,这样我就知道了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

  师:像17/100、15/100这样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板书:分母是100)

  师:17/100是表示谁是谁的17/100呢?

  生:17/100是表示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一百分之十七。

  师:15/100呢?

  生:15/100表示五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五年级总人数的一百分之十五。

  师:它们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生:百分之几。

  师: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还有两个名字,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板书:百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你能用百分数的意义来说明我们班昨天测查的情况吗?请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汇报:

  甲:50%是表示9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50%。

  乙:30%是表示8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30%。

  丙:10%是表示7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10%。

  丁:10%是表示6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10%。

  师:你还能用百分数的意义说明你课前搜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吗?

  生1:原果蔬汁含量100%,是表示原果蔬汁占汇源果汁饮料的10%。

  生2:我搜集到这件衣服的标签上面写着:含棉60%,是表示棉的含量占这件衣服所需材料的60%。

  生3:社会书中写着:

  师:运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呢?

  生:百分数便于比较数量的大小。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百分数的含义,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写百分数时,要用到一种特殊的符号,我想这部分知识大家通过自学就能学会

  [反思: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经过了反复的推敲,由完整地出示两条信息,变为逐一出示信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具有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建构百分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师:请同学们看书第105页,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汇报:

  生:我知道这种特殊的符号叫百分号。

  生:写百分数时,只要在分数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就可以了。

  师:在自学的过程中,你发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了吗?生1:我发现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

  生2:我发现百分数的分子在大于100时,不必把它化成带分数。

  生3:我发现百分数不用约分。

  生4:我发现读百分数与读分母是100的分数也有点不同。读百分数时读作:百分之几,而读分母是100的分数时,却要读作一百分之几。

  (师评:同学们看书看得真仔细)

  师:那么,百分数与分数是不是只有这些区别呢?

  [反思:这一环节中,充分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同时,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探究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师:请看:下列三句话中的分数,哪些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

  (1)修了一条路的3/5。

  (2)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4。

  (3)一根绳长5/8米。

  生:我认为3/5、1/4可以改成百分数,而5/8米不能改成百分数。因为百分数只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它不能表示具体的量。

  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师:的确,百分数只能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而不能表示具体的量这是百分数与分数的最大区别。

  师:同学们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很多认识,其实,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们再看一看,百分数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出示信息: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

  (2)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

  看了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

  生:看了这两条信息,我知道了中国人多,而耕地面积少,所以我们要节约资源。

  2、出示两种衣服的标签:A含棉100%B含棉75%

  师: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买哪一种,请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会买含棉100%的,因为它穿起来舒服。

  生:我会买含棉75%的,因为它不缩水。

  3、先读出下列百分数,再用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00%2%120%90%10%

  (1)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2)六年一班有58人,今天全部出席,出席的人数占班级人数的()

  (3)这次测验,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

  (4)我班在植树活动中栽了一些树苗,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死亡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师:你是怎样选择这些百分数填空的呢?

  生:小汽车的速度要比卡车的快,所以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120%。

  生:六年一班的同学,今天全部出席,所以出席的人数占班级人数的100%

  生:这次测验,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2%,我是先看第(4)小题,因为树苗除了成活的,就是死亡的,所以成活的棵数加上死亡的棵数应是100%,这样,成活的棵数应占总棵数的90%,死亡的棵数应占总棵数的10%。

  师:你们不仅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还很善于分析问题。

  [反思:通过三道习题的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了德育教育.并对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的灵活性给予评价。]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百分数的分子在大于100时,不必把它化成带分数。百分数不用约分。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只能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而不能表示具体的量。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便于比较,所以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师:我们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后我们还将利用百分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

  整体反思:

  百分数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又为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知识做好铺垫。因此,本节课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并将我的教学设想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的探索提供条件。在初步感知百分数及建构百分数意义的过程中,精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并让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这些事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抽象出百分数的概念后,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学生能看懂学会的,教师就放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百分数读写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学,不仅学会了百分数的读写,还通过观察,发现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即: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百分数的分子大于分母时,不必化成带分数,百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必约分。这些知识的获得,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得出的结论,从中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1、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2、统计的知识和人民币的使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整

  学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熟练的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100以内的加减法。

  1、看图说一说:小熊举的是什么类型的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提问:我们在做题时应注意什么?

  25+2125+27说一说计算过程。

  小猴举的题:65-2265-29

  2、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内容。

  出示图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买羽毛球拍和排球公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15+12=27(元)30元5角–27元=3元5角

  买足球和乒乓球拍还差多少钱?

  30+10=40(元)40元-30元5角=9元5角

  篮球、足球和排球一共要用多少钱?

  50+30+15=95(元)

  二、课题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

  59+827+2599-3831-24

  63-938+4650-2377+23

  88-5543-3412+963+36

  三、观察与测量。

  1、谁离大树最近。

  房屋

  5厘米

  3厘米

  蚂蚁大树

  4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1、线段图的画法

  2、检验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学习例3

  (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 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 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 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 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 答:每天读9页。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及24时记时法简单的时间计算。

  2、培养学生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一张属于自己的周末一天的安排,并通过相互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教学对策: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1、4:00是下午()时

  16:00是下午()时

  18:30是下午()时()分

  2、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她睡了()小时。

  二、实践活动。

  1、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

  2、学生分组讨论:从小华的作息时间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4、师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如: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到新华书店购书呢?

  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5、让学生说说小华这样子安排有些什么好处?或者你认为他在哪些地方安排得很好的'?好在哪里?

  6、指导学生说说安排周末的时候:要合理,科学,充实而有意义。

  三、那么你会安排你自己的周末吗?

  如果让你安排你觉得该注意些什么地方?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1、每个学生拿一张纸,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周末。

  2、制作完后再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表,说说好在哪里?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

  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各别情况进行评比,鼓励一些安排得特别好的学生。

  板书设计:周末一天的安排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课后反思:(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xx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xx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xx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xx-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⒈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⒉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⒊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过程:⒈想一想,忆一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测量活动)

  ⒉量一量

  ⑴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

  ⑵汇报结果。

  ⑶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以米为单位来表示呢?

  ⑷汇报:2米85厘米=2 米=2.85米

  1米1分米=1 米=1.1米

  小结: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⒊再量一量。

  ①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许多物品,选择自己喜欢的量一量?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学生自行完成填一填)。

  ②汇报结果。

  ⒋试一试

  媒体出示燕子

  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愿意回答吗?(愿意)

  我(燕子)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为单位怎么表示?

  全班汇报:1千克500克=(1.5)千克

  113克=(0.113)千克

  小结: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能表示出来吗?(能)

  ⒌激趣活动。

  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给予纠正。

  汇报:1米70厘米=(1.7)米

  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测量同学的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表示出来?

  ⒍多媒体出示,练一练。

  (学生自行完成,同桌互批)

  ⒎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⒏布置作业,试一试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学生能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3、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学习方法:

  1、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2、四步:学、交、练、导

  学习重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学习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准备:

  课件 、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出示复习题,学生在个人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独立完成,落实自主学习的任务。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预习作出方法指导、信心鼓励和时间要求。

  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展示不同的'摆法。

  小组合作

  二、探究交流

  教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

  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三、汇报展示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学生展示交流得出摆放的规律

  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四、达标检测

  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作出评价。二是教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共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或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讲解。

  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五、拓展延伸

  教师检查或小组自查,发现问题教师课堂立即订正。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

  2.过程与方法: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已学知识,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重点]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市有哪些公园吗?有一个小朋友也去了一趟小公园,在这个小公园里,它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老师今天也带你们去一趟这个公园,看看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出示小公园的挂图。这就是那个小公园,同学们,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2、在同学提出的.许多问题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其中的一个与我们这段时间学习的数学知识——周长有关的问题。

  3、你能指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如果让你来计算这个公园的周长,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你有办法获得这些信息吗?

  4、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这些信息,你能求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试试看。

  5、让学生展示不同解法。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你们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求小公园的周长的方法吗?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在这个小公园的附近,小动物们还拿着一些很有趣的事物和图形,你们认识它吗?

  我们班有六个组,老师这里一共有六个图形,每个组可以拿几个?但老师想请每个小组算两个图形的周长,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2、今天我们一起去游玩了一个小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

  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函数的核心是把握并刻画变化中不变其中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规律(关系)。函数的定义通常有两种:即变量说和对应说,变量说便于从宏观上动态地把握,对应说便于从微观上静态地认识;函数常用的表示方法有:语言描述法、解析式表示、表格表示和图像表示。函数思想在小学阶段强调的是渗透,教师应创设变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本性,让学生于变中把握不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变化的量是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的一节准备课。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预测未来,而本单元的正比例、反比例就是两个重要函数。对函数的学习是中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国际数学发展的趋势表明:对于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描述应从小学非正式的开始,丰富早期对函数的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变量,有些变量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教材在变化的量这一课中,设计了三个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变量与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体会函数思想。

  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结合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变化的量,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时不再觉得抽象难懂,也有利于学生函数思想的形成。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函数内容的学习从实际背景和生活经验开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并逐步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拓展,小学主要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初步模型,到中学逐步上升到严谨、抽象的数学概念。

  2、 学生情况分析

  其实以前学生学习的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和单价、数量、总价等)、探索数和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以及五年级和六年级上学期的看图找关系,已经为学生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本节课的目标之一要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虽然学生有了一些变量的生活经验,但是从数学的角度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能感悟多少呢?为此,我对六(5)班37名学生做了前期调查问卷测试,结果分析如下:

  问卷试题: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小青记录了一壶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的情况,数据如下:

  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记录

时间(分)012345678910
水温(℃)2022

25



30405063758596100

  (1)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2)说一说水烧开之前水温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你还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变化的量的例子吗?试着写出几个

  测试结果分析:

(1)回答只有水温一个量变化的(2)不能描述水温随着时间变化而升高的(3)举例直说事物名称没有描述关系变化
8人8人15人
占全班22%占全班22%占全班41%

  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正如开始我们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学生能感受到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但是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不能感悟到很多变量和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学生还没有从常量的世界进入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因此更加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 教学手段说明

  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数学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分类以比较为基础,比较是分类的前提,分类是比较的'结果。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进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逻辑方法。本节课将在分类辨析中比较,使学生对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解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数据和图像的深入分析,整体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初步探究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主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和语言进行交流和分析,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过程:

  1、导语:儿子过7岁生日时,我们为他点上了生日蜡烛,过了一会儿,我儿子突然喊起来:妈妈,我发现蜡烛越来越短了!我随口说道:当然了,蜡烛燃烧的越多,剩余的自然就越短。

  这个情境中有没有哪两个量变化关系特别密切呢?

  2、你能举出一个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的例子吗?(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变化的量)

  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变化的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变化的量。(板书:变化的量)

  (一)初步感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的变化的量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身边变化的量的例子,请你看一看每一个情境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它们又是如何变化的呢?先独立观察、思考,再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请针对你感兴趣的一个情景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根据变化的趋势分类

  我们发现刚才的每个情境中都存在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会随着发生变化。这些情境中有的量的变化关系具有共同的特点,请你尝试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先思考,再小组交流。将同类的序号填在表格内,并简单写写每一类的特征。

  小组汇报,[板书分类序号、特点]

  小结:小明的体重和年龄的变化实际是有规律的,只不过规律不明显,受是知识和方法的限制,我们现在还研究不了,将来到了高中,我们可以继续研究。骆驼的变化呈现周期性规律,1个周期就是24小时。

  (三)深入研究递减的变量间的联系和区别。

  今天我们就按照这种分类方法继续深入研究变化的量,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刚才,我们将1和2分成了同一类,虽然都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就减少,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让我们来一起深入研究一下这两组(一增一减)变化的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学习材料(作业纸)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再整体观察分析,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1.汇报交流。

  学生预设:从表格和图象两方面阐述,

  小结:从表格中的数据能看出,同样是一增一减,燃烧长度和剩余长度是和不变(课件)。分的杯数和每杯的量是乘积不变(课件)。

  从图象中也能看出这两种关系(课件)。并且同学们还发现蜡烛燃烧是有尽头的,图象是一条线段。而水是分不完的,图象无限趋近横轴,但不与横轴相交。

  看来在变化的量中,还有不变的量,这个不变的量,决定了两个变化的量的关系,决定了他们的变化趋势。

  2.总结方法

  我们刚才观察两种变化的量时,你们都采用了什么方式进行的研究呢?他们有什么优势呢?(图象直观,便于观察整体的变化趋势,表格准确,可以借助数据进一步计算深入分析)

  三、机动:对同增类的分析

  刚才在分类时候,大家都同意将34分成一类,认为两个量的变化是同时增加的,你打算采用哪种方法进行研究呢?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研究材料,小组合作,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四、小结全课

  1、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能谈谈这节课你的感受或问题吗?

  2、其实我们今天研究的这些变化的量,都是我们以前已经知道并应用过的,例如正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的面积都是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内容,包括其他的情境中的变量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今天我们从量的变化的角度出发,将数据和图形结合在一起观察分析,通过一次次的分类,发现在我们熟悉的这些规律中蕴含着更多的奥秘。同学们,其实变化的量中还有更多规律等着你们去发现,去探索。

  五、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课后学生是否能从具体情境中发现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并能用不同方式(语言、表格、图像或关系式)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