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3-03 12:40:21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集锦八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集锦八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和认识2个偏旁。

  2.会认7个字。

  3.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7个生字和认识2个偏旁。

  2.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农”的书写教师重点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教师出示小猫种鱼的插图,让学生观察,提问: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小猫种鱼。学生齐读课题。看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小猫最后收到了鱼了吗?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内容。

  二、认识生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标画出生字和会认字。

  2.借助汉语拼音把生字和会认字多读几遍。

  3.同桌同学互读生字和会认字。

  4.抽读带拼音的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巩固字的读音。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边读边标出自然段。(3段)

  2.同桌同学互相读一遍。

  3.教师范读,听老师是怎么读的,一会儿请同学读,看谁比老师读得好!

  4.指名读,大家评议。

  四、学习生字的音形义。

  1.学生自学生字,分析字形,理解字义。

  2.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比比谁识记字形最巧妙?一会儿请同学们给大家讲一讲?

  3.请小老师讲:

  种:左右结构的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中”字左边加上“禾”字旁就是种。出示课件:先出示:禾中 再出示:种。组词:种田、种花。

  秋:“秋”字和“种”用比较的方法来记。把“种”字右边的“中”换成“火”就是“秋”字。组词:秋天、秋风。

  农:独体字。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字形。笔顺是 。学生书空组词:农民、农物。

  民:独体字。也是用粉笔画的方法来记,笔顺是 。学生一起书空笔顺。组词:人民、农民、民主。

  玉:独体字。用“玉”字加一点记忆字形。笔顺是一二 干 玉,注意最后一笔是点。组词:玉米。玉石。

  地:合体字,左右结构,出示课件:先出示土 也 再出示 地 用学过的熟字“边”加上“提土旁”就是地。组词:土地、地里。

  他:左右结构的字。和“地”用比较的方法记忆。把“地”字的“提土旁”换成音人旁就是“他”字。组词:他的,他们。“地和他”字。为什么“地”是提土旁?“他”是单人旁?让学生说一说。

  4.抽读生字词卡片。

  5.学生独立观察每个生字的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

  6.在观察的基础上描红,边描边记住重点笔画的位置。

  7.在描红的基础上你想提醒大家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种”: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成左窄右宽,“禾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农”字注意字的笔顺是 ,书写时要写得舒展一些。注意第四笔的“竖折”和第五笔“捺”的起笔位置不能挨上。

  “民”字注意最后一笔是斜钩,写得稍长一些,经左边稍长出来一些。

  8.在学生提示的基础上,把每个生字在书中田格上独立写一遍。写后同桌互查纠正。

  9.同学再把每个字独立书写一遍。

  10.全班评议修改!

  11.教师对比较机械的字进行重点指导。如“农”字教师示范板书。学生再练习写“农”字。

  12.巩固练习:学生在生字本上写生字,每字写3遍。

  板书设计 :

  16 小猫种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知道种玉米收玉米,种花生收花生,懂得小猫种鱼收不到鱼的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知道种玉米能收玉米,种花生能收花生,懂得小猫种鱼收不到鱼的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懂得小猫种鱼收不到鱼的道理。

  2.明白向别人学习需要动脑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抽读生字和词语卡片,巩固字音字形。

  二、谈话导入 :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小猫种鱼的生字和词语,我们初步地了解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内容,仔细观察插图,能用简单的话表达图的内容,同时还要明白课文中所讲的道理。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3.全文共有几幅图,(5幅)边看图边读课文,想想哪幅图和哪个自然段有联系。

  (1)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第一、二幅图的。

  (2)第二自然段是描写第三、四幅图的。

  4.学生轻声读课文,想想:你从每段课文中明白了什么?指名说一说。

  四、朗读课文,进一步地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教给学生学习办法。

  1.出示图1图2,说说每幅图画的是谁在干什么?再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用“一”画出第一幅图对应的句子,用“~”画出第二幅图对应的句子。

  3.读读画出的句子,并思考:谁把什么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怎么样?农民伯伯种的是什么样的玉米?教师出示实物:玉米粒,即种子。到了秋天农民伯伯收获的`又是什么呢?(教师出示实物:玉米棒子。板书:种玉米 很多玉米

  4.看第二幅图,农民伯伯收了多少玉米呢?书中用了一个词,是什么词?(很多)①如果是你,看到收获了这么多的玉米。心里怎么样?(高兴)用高兴的语气读一读。②教师抓住“很多”进行朗读指导。学生练习读,指名读。③练习背诵。先利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自己练习背诵,然后同桌互背最后指名背和齐背。

  5.总结学习方法。

  板书:看图

  画句子

  读文 思考?

  朗读,背诵

  (二)在纂这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第二段熟悉学法。

  1.自己自学课文二段。

  2.学生自学后小组进行讨论。

  3.指名汇报学习收获。

  教师板书:种花生 很多花生

  4.朗读本段,读出阿姨收到很多花生的喜悦心情。

  5.背诵第二段。

  与第一段比较着背,只是把“玉米”换成“花生”就可以了。

  (三)扩展练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学生把前两段进行背诵。

  2.让学生按照句式,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农民伯伯或阿姨还能把什么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到很多什么?

  3.想一想:农民在什么时间种?到了什么时间能收到。农民为什么能收到很多玉米、花生……呢?

  (因为玉米和花生是种子繁殖的,是种在地里的,经过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就会收到很多的玉米和花生。……)

  教师过渡语:有一只可爱的小花猫看见农民伯伯和农民阿姨,把玉米和花生种在地里,收到了很多玉米和花生,于是它把小鱼种在地里,它想收到很多很多小鱼,它收到很多鱼了吗?

  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己小声读这段,标出有几句话?

  2.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板书:

  3.小组讨论。

  4.提问:小猫看见了,它看见什么了?说给大家听。小猫为什么要种鱼?从图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想,一定收到小鱼?小猫到底能不能收到很多小鱼?

  为什么?小猫错在哪里? 板书:没收到。

  5.指导朗读。从“一定”一词,小猫想自己肯定能收到很多小鱼,要读出很自信、很肯定的语气。自己练习读;同桌互读,相互评议;指名读。练习背诵。

  6.利用表演形式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请一名学生带上小猫的头饰当小猫。请一句同学给他讲为什么种鱼收不到鱼的道理。小猫听了很难过,向同学承认了错误,并请求同学们帮助他想想能收到很多小鱼的办法。

  五、全课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 说教材:感悟用智慧与心灵写就的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四、教法学法:实践自主互动平等对话的生命课堂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学程预设:分享精彩人生,叩响学生灵魂深处的感动

  (一):激趣质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

  设计理念:小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较为强烈,这样设计抓住了学习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训练要求设计的。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三)品读精华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认识2、3节中的生字,会写5个字,认识1个部首“冖”。

  ★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文字的优美,感受小主人公对疾病的乐观态度。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认识8个生字,会写5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理解“被子的大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识字、认词

  2、读文,“我”这个神奇的`小精灵成了被子大地的主人,那我在这片土地上都玩了些什么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2、3节

  二、读文、识字、写字教学

  1、学习第二节,生自由读,勾画生字

  ①读懂了什么?理解“足足一个钟头”体会喜爱之情,兴趣十足地朗读这一节。

  ②识字学习铅

  学习兵丁、穿、军。

  ③指导读、赛读

  2、学习第三节,生自由读勾画生字

  ①“我”在玩什么游戏?

  ②识字(注意座——坐的区别)

  学习队。理解自已,指导书写。学习洋,进行扩词训练。

  ③朗读

  3、有感情第朗读全文

  4、写字(指导写“军、穿)

  三、巩固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

  2、识字、写字训练

  3、朗读全文

  四、总结、作业

  1、以苦为乐的品质

  2、如果生病的是你,你会怎么做?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赵国燕国罢兵懒洋洋劝说夹住

  鹬蚌相争毫不示弱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入境悟情,并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 理解课文“放鱼”与“得到启示”部分的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从而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点:

  品词品句,体会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去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倒数第二段话的含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受到道德的熏陶,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师简述课文主要叙述顺序。

  2、提问检查上节课学习内容(钓鱼部分)

  (1)“我”钓到一条怎样的鱼?

  (2)钓到这条鱼后“我”的心情怎样?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得意,欣赏)

  3、指名配乐读,生边欣赏画面边体会当时作者与父亲的愉悦心情。(播放课件:“我”钓到鱼的过程。)

  二、 思维拓展、迁移

  过渡:是啊,在这么美的夜晚,钓到这样大的一条鲈鱼,真是一件人生快事啊,如果你就是当时文中的那个小作者,想想看,你准备怎样处理这条鱼?(把你的想法写在纸上)

  1、生写自己的处理方法在纸条上。

  2、抽生说说自己写的内容。

  3、指名部分学生把自己写的纸条贴在黑板上。

  三、 学习“放鱼”部分

  过渡:同学们的处理方法丰富多彩,但文中的“我”的父亲却叫“我”把鱼放回湖里去。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后面的内容,找出放鱼的内容。

  1、抽生说放鱼部分的段落(4-9自然段)

  (1) 自由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思考:(课件出示思考内容)

  a、请找出父亲动作词、神态词、语言,联系这些词语想想父亲是怎么想的?

  b、找出描写“我”心理变化的词句,体会“我”当时心理的变化。

  (2)抽生解决“思考”中的问题。

  (3)小组内分角色练读。

  (4)指名朗读,抽生,师适当点拔。

  (5)抽两小组分角色朗读。

  2、最后“我”放了“鱼”吗?为什么要“放”?“我”愿意“放”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我不愿意放?

  3、讨论:为什么父亲一定要“我”放鱼回湖?

  (1)抽生汇报。

  (2)师。

  四、 学习“得启示”部分

  过渡:尽管“我”极不情愿地放鱼回了湖,但这件事却影响了“我”的一生,我从中得到了一个终生受益的`启示。作者受到什么启示呢?

  1、自由读课文第十自然段,边读边把你不理解的作上记号。

  2、抽生说自己不理解的句子。(相机出示课件)

  (1)齐读句子一,想想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诱惑人的“鱼”。)

  (2)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句子二,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勇气和力量。)

  a、联系课文内容“放鱼,留鱼”来理解第一句话。

  b、你能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吗?

  3、看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实例1、2、3),边看边想:诱惑人的鱼是什么?道德的“是”与“非”又是什么?

  4、拓展,升华

  生活中有许多这些诱惑人的“鱼”,如果再一次让你处理刚才你钓到的这条大鱼,你现在又会怎么处理它?写在纸条上。

  (1)抽生读自己写的内容。

  (2)指名把写的纸条贴在黑板上。

  5、师。

  6、齐读最后两段话。

  五、 延伸:

  说说自己学了这课文后得到的启示或感受。

  板书设计:

  29

  放 钓 留

  鱼

  的

  启

  示

  是 非

  道德 实践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信息较为封闭,对集邮知识接触的也少,对于他们来说邮票就是寄信用的,他们从来没有注意到邮票会有其他的价值,所以本单元的学习对他们既是陌生的又是新奇的。

  教材简析:

  本文讲述了罗斯福先生一生爱好集邮的故事。课文从罗斯福先生集邮起源写起,又写了罗斯福先生的几件集邮轶事。一是集邮增长了知识。任美国总统期间,在一次军事会议上,罗斯福清楚地告诉参谋部军官,他是集邮者,所罗门群岛的地理位置他很清楚;二是邮票来源。他的八十万张邮票并非出高价购买,而是从信封上揭下或低价购买;三是他在任职期间采取了一些普及集邮的措施。如让邮票印刷机做巡回演出,把重复的邮票捐献给二次世界大战的伤员;四是关心邮票印制,并谈了集邮的体会。他亲自过问两百多套邮票的印制,他认为集邮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收获却比付出更多,因为它带来的是欢乐。罗斯福身为总统,和普通人一样花时间集邮,体现出集邮的价值———拓展视野、陶冶性情、积累知识、增长才干。课文简洁明了,无曲折的情节,但内容感人,促发学生集邮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最后罗斯福的话,了解并体会集邮的乐趣。

  3、教育学生要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并从小养成坚持不懈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并理解罗斯福的话。了解集邮的快乐。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资料

  师:在上一节课《美丽的集邮册》中,我们共同感受到了邮票世界里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灿烂的历史文化。邮票是一门百科全书,“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花鸟虫鱼、湖光山色、历史文物、名人风采、无所不及。正因为邮票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因而好多人把收集邮票作为自己的爱好。今天,我们就去探访一位集邮爱好者,他就是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板书:罗斯福集邮)请学生介绍有关罗斯福的资料。

  (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加以肯定)(能在预习课文的时候,通过各种方法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这对于学习课文很有帮助)

  为了进一步认识他,老师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咱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罗斯福生平资料,抽一生读)

  罗斯福的爱好是什么?(集邮,板书)

  一起读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什么是集邮?罗斯福为什么要集邮?他是怎样集邮的?)

  集邮是一项很费时间和精力的业余爱好,做为一个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统,罗斯福却的的确确是个集邮迷,集邮到底有什么妙处吸引他呢?他又是怎样集邮的呢?

  你看,现在我们有这么多问题,我们怎样解决它?(读书)对呀,这可是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二、初读课文

  1、谁能勇敢地第一个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其它同学可以认真听,也可以在心里跟着默读)

  (一段读完后,纠正读音,重点字词可板书,全班齐读)(多音字:转动、不间断,都是四声)

  2、现在我们已经能把课文读通顺了,在读的过程中,对于课前那么多的问题,你有没有什么收获要谈?

  生发言,可以出现的有:

  1)罗斯福是从8岁开始集邮的。

  2)罗斯福集邮中做过的几件事,如:从集邮中获取知识、怎样收集邮票、普及集邮的措施、关心邮票的印制。(即罗斯福是怎样集邮的?)

  3)罗斯福集邮是因为他从集邮中得到了益处(板书:得到益处)

  关于集邮的体会,罗斯福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课件出示罗斯福的话)

  (齐读)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得到益处,得到的快乐足以抵偿付出的代价)(板书:付出代价)

  他在集邮中得到了什么益处呢?为了集邮,他又付出了什么呢?

  这些问题,相信在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之后,一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有信心吗?

  三、细读体会

  1、这次读,你可以带着这两个问题去细细体会,寻找答案对于这些问题,除了认真读书,你还可以结合自己课前查找到的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进行理解,也可以读自己感兴趣的那件事,看看能读出点什么,有了收获,可别忘了在旁边做个标记。

  2、交流:大家读得很用心,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吧。交流的时候,可以说说从自己喜欢的事中你知道了什么,也可以谈谈对问题的理解,如果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3、交流涉及的有关内容及处理方法:

  1)罗斯福对集邮的喜爱(详细理解,指导朗读)

  交流的学生读第一段后半截,课件出示句子,你从是哪里读出罗斯福的喜爱?(到国外开会,随身携带)平时呢?(不管工作多忙,每晚都坚持半小时集邮)

  重点体会“可是他一直坚持每晚临睡前用半小时来集邮”,体会罗斯福对集邮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毅力

  我们知道,罗斯福做为一个国家的总统,每天工作压力很大,非常劳累,一天下来,他多么希望躺在床上,好好休息一下,这半个小时,对他来说是多么珍贵。他却能做到一直,每晚都坚持集邮,甚至连去国外开会都随身携带,可见,集邮对于他来说是多么重要,他对集邮是多么的喜爱。

  能像罗斯福这样,从八岁一直到他去世,用几乎一生的时间来坚持自己的业余爱好,这种坚持不懈,这种毅力,的确非常难得。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罗斯福对集邮的喜爱,你能把这种喜爱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吗?(分层次指导朗读)(抽生读,齐读)

  在这半小时时间里他和自己喜爱的邮票在一起,心情是多么愉快,虽然付出了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但也从中得到了放松和休息,他是快乐的。

  2)从集邮中增长知识(重点是朗读)

  交流学生读课文有关句子,课件出示罗斯福的那句话,他想告诉那个军官的是什么呢?(我已经从邮票上知道了所罗门群岛的位置。

  提醒大家注意:罗斯福说这句话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军事会议上,一个严肃的场合)把自己的业余爱好拿到这样严肃的场合来说,说明什么?(以自己的爱好为荣,自豪,)

  邮票上丰富多彩的信息,使罗斯福在集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增长了知识,他怎么能不自豪呢?

  你能摹仿罗斯福当时的语气读读他的这句话吗?(分层次指导朗读)(抽生读,齐读)

  3)集邮的目的(详细)

  读有关句子,从哪可以看出邮票多?(八十万枚、一百五十部)这不是个小数目

  我们知道,集邮类似于收藏文物,邮票的价格越高,它的收藏价值就越大,一些以集邮谋生的人,往往通过买进价格昂贵的邮票,提高收藏的价值,拿这些邮票来交易,赚的钱就会越多。你想:罗斯福的这些邮票的价值会不会很高?为什么?

  罗斯福收集了这么多邮票,从来没有花钱买过一张十美元以上的.,说明什么?(节俭、虽然爱好但非常有度。)说明他集邮的目的不在邮票的价值。

  关于集邮,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这样几句话,(课件出示老舍的话,学生理解)

  (集邮是一种让人长见识的高雅的爱好,千万不要把邮票当成一种奇货,以赚钱来代替欣赏。)

  你能结合老舍先生的观点,评论一下罗斯福集邮的目的吗?

  罗斯福集邮的目的只是为了欣赏,尽管他花费了一定的金钱,但他认为值得,他在乎的,不是邮票值不值钱,而是在欣赏邮票的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

  4)普及集邮的措施与目的(略)

  两个措施:让美国人民都了解邮票、给伤员捐献邮票,体会:罗斯福为什么要这样做?普及集邮,让更多的人了解集邮)

  体会:他为什么要捐邮票呢?(一个爱好集邮的人,邮票是他最心爱的,重复的邮票,对罗斯福来说,也非常珍贵,能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送给别人,说明他很有爱心)

  罗斯福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捐献给了别人,是因为他从集邮中得到了很多益处,他想让别人也能像他那样得到快乐,同时,他也在这种活动中感受着快乐。这更说明了罗斯福高尚的情操。(分享快乐,从给予中获得快乐)

  5)关心邮票的印制与目的(略)

  罗斯福关心邮票的印制,改动头像。

  大家注意到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吗?(1933年,正是罗斯福刚当上总统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刚当上总统,一定很希望每一个美国人甚至全世界的人都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通过邮票的发行达到这个目的,这件事是个多好的机会)

  罗斯福没有这样做,说明什么?(他关心邮票印制的目的非常单纯,不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品格呀。)

  他牺牲了个人利益,体现出他高贵的品格。

  4、回顾升华

  现在,我们再来读读罗斯福的这段话,对于课前咱们提出的那两个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

  默读,抽生说

  (他认为集邮是要付出代价,但收获却比付出更多,因为它带来的是欢乐。

  他认为集邮的好处远比付出的代价要多得多。)

  (相机板书:足以抵偿)

  理解了罗斯福的话,让我们再来读读吧。(抽生读,齐读)

  四、联系实际谈收获

  课文学到这里,你印象中的罗斯福是怎样一个人?了解了罗斯福在集邮中的收获与付出,联系到你自己身上,你明白了什么呢?

  是的,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有丰硕的回报。

  短短的一篇课文,就让你有了这么多感受,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同学读书读得深入,能够读有所得,更一方面,也得益于这篇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咱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你觉得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结构来写的?(抽生具体说)(总分总)

  写罗斯福怎样集邮的这四件事,的结构,你发现了什么?(每段都有中心句)围绕中心句,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样才能使文章具体,整篇文章才不空洞,才使得我们对罗斯福和他的业余爱好有了一个很深的了解,我们同学在今后习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

  五、作业

  课下,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些有关集邮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着也来集邮,感受一下集邮的快乐。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新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学

  3,、小学语文教材全解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登山》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

  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先讲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接着讲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最后讲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交待了他第二走险路的原因。

  课文的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是为了赶上看日出,写得比较详细。从“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这句话,可以体会到这条路的小和险,这样的小路很难行走,而且非常危险,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列宁为了看日出,果断决定走这条小路。

  巴果茨基是走过几次这条小路的,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走的时候也是有点提心吊胆的。列宁走险路的表现反映了路很“险”,他“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的时候“头昏目眩”。“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说明他有点害怕。但他只是“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从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列宁临危不惧的品格。

  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几处不同:1.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2.列宁先走;3.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为什么还要走险路呢?列宁的话解释了原因。列宁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讲小路令人望而生畏,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第二句讲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第三句讲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强调了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列宁下山时还走那条险路,正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一个范例。

  课文中有一段描写日出时的瑰丽画面,这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教法建议

  1.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有一个句子,即:“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这个句子画下来,并通过这个句子具体体会到这条小路的险。只有充分理解了“险”,才能充分认识列宁坚持走这条险路的勇气和魄力。

  2.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对思考.练习1中的第一小题“列宁第一次走这条近路时害怕吗?”要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到列宁是有些害怕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到当时的处境是不由人不害怕的。人站在极高极险的地方,头晕目眩,心慌腿软等感觉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列宁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了过走,正表现了他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品质。

  3.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组的读写训练重点。把段意连起来是抓课文主要内容的一处常用的方法。思考.练习2要求给课文分段、最纳段意,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理解词句、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然后把段意连起来。连接段意的时候,帮助学生疏通语言,用通顺连贯的语言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本课最后列宁讲的一段话,是课文的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可以先逐句理解,再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情景深入体会,最后再让学生适当联系思想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5.本课的生字“刹”“烁”“释”是翘舌音,“皇”是后鼻音,要指导学生读准确。“喉”的右半部不是“候”,不要多写一竖。

  以下词语解释供教学时参考。

  沙皇--俄国过去皇帝的称号。

  深渊--很深的水。

  头昏目眩--眩,昏花。头发晕,眼发花,课文中的意思是站在高处往下看,发生眩晕的感觉。

  毅然决然--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6.建议本课教2课时。

  句段赏析

  1.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析这里描写道路窄小难走,非常危险,然而为了赶上看日出,列宁果断地决定走这条近的危险小路,目的是为了烘托列宁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高尚品质。

  2.他们登上山顶,一股柔和的阳光正好……欢快地唱了起来。

  析这一段话描写日出时的瑰丽画面,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3.“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析这句话讲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强调了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下山本没必要走险路而再次要走,正是列宁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一个范例。

  难句解析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这句话写出这条路的小和险,小到“只能容一只脚”,说明小路很难行走,而且非常危险。“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更加突出了小路之险。就是这样的小路,列宁还决心走过去,可见列宁是临危不惧的。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是列宁说的两句话。第一句讲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是:不应该被害怕压倒,不要被困难吓倒,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第二句是讲一个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是强调要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而列宁正是这样,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坚持走那条小而险的路。表现了他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高尚品质。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2.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3.弄明白列宁登山所体现的革命者的品质。

  文章结构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自然段到“欢快地唱了起来”):讲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从“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到结束):讲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交代了他第二次走险路的原因。

  写作特点

  巧用对比赞颂品格。

  首先,巴果茨基与列宁走险路的对比。巴果茨基自己几次走过这条小路,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可见他也是有点提心吊胆。而列宁“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的时候,“头晕目眩”,但“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步地走过”去了。从对比中进一步赞颂列宁临危不惧的品格。

  其次,以第二次与第一次走险路相对比。巴果茨基说“不必走”,而列宁仍旧坚持要走那条小路。第二次是列宁先走,巴果茨基跟在后面,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过去。说明列宁比第一次走险路更无所畏惧,意志更坚定了。

  解释说明画龙点睛。

  课文结尾是列宁对巴果茨基问题的解释,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列宁先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但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进一步突出了革命领袖列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定的革命意志。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危险小路的事,表现了列宁自觉地磨炼自己意志的可贵品质。

  教学设计示例

  14.登山

  教学目标:

  一、了解列宁两次登山的经过(走险路),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坚强品质。

  二、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同学们,我今天要介绍一篇好文章给你们,想了解吗?(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三、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1.指导朗读。注重表扬、激励,激发朗读兴趣。(这一次读,要比初读课文时读得更好、更流利、更有感情。)

  2.生谈精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3.鼓励学生表演课文内容。

  ①指名上台表演。

  ②让表演的学生评价刚才的表演情况。

  (学生自主地进入角色,充分品味文章的内涵。)

  4.质疑: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列宁下山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他第一次走与第二次走有什么不同?课文题目是登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山顶上看到的美丽景色呢?列宁说的那两句话该怎样理解?)

  5.教师归纳学生的疑难问题。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登山的经过(走险路),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坚强品质。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1.课文的题目是登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山顶上看到的美丽景色呢?

  2.列宁下山时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第二次走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3.“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这两句话该怎样理解?

  二、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试着解决疑难问题。

  2.小组合作研讨,组长归纳意见。

  3.班上交流汇报。

  (1)解决第一问题。可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了解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时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小路之险,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感觉的描写反映出来的。(巴果茨基的语言:“路太窄,又太危险,要经过深渊边上。”“您不能从这儿过。”动作:“贴、扭、不去看、移动”。列宁的感觉:“头昏目眩”。)然后让学生读写景的那段话,抓住“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起来。”这句话引导学生读一读,议一议,进行交流。感悟到:“鸟儿的歌唱”,不仅仅是为列宁看到自然风光而唱,它仿佛为列宁勇敢地走过小路而庆贺,更使人体验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列宁为自己走过险路,饱览到美丽的景色而欣喜的心情。

  (2)解决第二个问题,关键是引导学生读懂列宁说的那段话,从中找出原因。①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走这条路;②作为一个革命者,要勇于战胜困难,而不是回避困难;③作为一个革命者要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几处不同:①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②列宁先走;③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3)齐读最后一段课文。

  (4)联系实际,谈一谈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延伸拓展

  既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又要注意安全。在生活中怎样做才能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这方面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学习本文后的体会。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材特点:

  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怎么看待每个人的长与短,是课文的立意所在。课文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为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为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

  教学时,通过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多方面的他来读课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一是生长特点不同;二是性格特点不同;三是小柳树前后的表现不同。重点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朗读、比较、体会。这样,课文的含义就不难理解了。

  学习目标

  1、认识枣、浅等8个生字。会写怎、思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图揭题: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诗?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生:济南,大名湖

  师:你们知不知道咱们济南的市树是什么?——柳树

  师:你们的知识真渊博,知道这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小柳树和它的朋友小枣树之间发生的故事(板书:15、小柳树和小枣树,齐读课题)

  师:(出示课件插图)小柳树和小枣树同住在一个院子里,它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二)初读课文: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们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课文,找出藏在课文中的生字朋友和难读的词,遇到不明白的字就请教一下课文下面的.小树叶,小树叶一定会告诉你的!好,开始吧!

  师:(出示课件)老师首先来检查你们的词语学的怎么样?

  A齐读B找同学领读C开火车读

  师:我们的拼音朋友因为有事先走了,你还认识这些字吗?

  A开火车读B比赛读C男生女生互读

  师:(出示二类字)

  A教师指着读B学生领读C抢读

  (三)朗读感悟:

  师:小朋友们生字学的这么好,我相信课文你们一定学的更好!

  1、接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小柳树和小枣树之间的什么故事啊?(学生语言要简洁,教师总结归纳同学们的意见和说法)

  2、默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铅笔来。听老师来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小柳树外形特点的词语和句子。用直线画出描写小枣树外形特点的词语和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小柳树外形特点的词语和句子。(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怎么样啊?)出示课件,对比着讲读。

  3、进行分析比较:

  第二段:(小柳树)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

  (小枣树)弯弯曲曲的

  第三段:(小柳树)芽—小叶子,浅绿色的衣服

  (小枣树)光秃秃的

  第四段:(小柳树)又细又长,得意地跳起舞来

  (小枣树)小小的叶子

  第五段:(小枣树)结了又大又红的枣子

  (四)过渡:

  时间就在小柳树得意的跳舞中一天天过去了,很快,到了收获的季节——秋天。

  (五)

  体会5—7自然段:

  小枣树上结了又大又红的枣子,而小柳树什么也没结,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说的呢?

  师: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

  1、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当小枣树听了小柳树说的话,它是怎样说的?读第七自然段。理解:温和

  (六)概括总结:

  最后,小柳树不好意思地笑了,为什么?

  (七)自由畅谈,升华主题:

  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小柳树和小枣树,你更喜欢哪一位?

  小朋友,无论是小枣树、小柳树,还是其他的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但是它们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献给了大家,他们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其实我们身上也存在着许多优点和缺点,希望今后小朋友们能多多发现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愿每个小朋友都能每天进步一点点!

  教学后记: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能掌握所学知识点和思想感情,但是在讲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一些细小的问题设计的不精巧,前期的备课情况也不够充分!在课堂上总是想着自己的教案,按部就班的讲,虽然表面看来很顺利,但实际是教师设计好了一个个陷阱往里面跳!另一个问题是教师的语言学生理解有困难,提的问题总感觉学生有些不明白。我认为原因是老师的语言太过成人化!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点注意这些问题!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跳水教案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