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3-03 08:36:53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1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一次实践活动。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可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学生通过操作、学习,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小棒、圆片、三角形。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2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向学生介绍熟悉的体育场的容量,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千、万,知道万位,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而且懂得对于较大的数,可以一百一百或一千一千地数,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更大的计数单位的教学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百以内的计数单位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并能体会数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多位数的认识打好基础。在整数的认识过程中,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为万以内的数需要大量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而二年级学生的经验有限,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可能会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教学时,应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计数单位认识时,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数学思考: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问题解决: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能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情感态度: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会数10000以内的数,探索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及数的组成。

  2.能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3.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教学难点:1.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3.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第一课时 千以内的数的认识

  教学目的: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拐弯数。

  教学过程:

  一、信息汇报

  汇报收集到的有关1000以内数的资料。

  二、探究新知

  1、数的认识。

  1000有多大?(估计说不清)

  大的数往往可由一些小的数组成,咱们看看电脑演示。

  动态演示P68例题1。

  (1)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

  边演示边数。 怎么数的?

  (2)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 )

  边演示边数。 怎么数的?

  (3)如果要数更大的数,你想怎么数?为什么?

  边演示边数。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2、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0

  10个十是100

  10个一百是1000。(板书)

  观察后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学习

  任务:

  [1]数数(100——1000以内)

  [2]找出你认为最难数的地方,说说为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3]汇报。小结

  4、数数练习。

  [1]集体数,P68 做一做

  [2]数数接龙游戏

  5、猜数游戏

  三、生活中的数。说说生活中1000以内的数。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三位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三位数的组成,学会正确地按照数位顺序读写三位数.为以后理解四则计算做准备.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习认真观察、思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位数和两位数的读写法.

  (1)让学生口头各举出一个一位数和两个两位数.(要求两位数应包括末尾是0和末尾不是0这两种情况)

  (2)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上面列举的数.

  (3)引导学生说出列举的数的组成.

  (4)提问式小结.

  读数、写数都从什么位开始,末尾的0读不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P69例2

  (1)出示计数器

  讨论:如何在计数器、数位表上表示1000以内的数。

  教师出示计数器并进行如下提问:

  ①从右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各表示什么数位?

  ②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③10个一是( )、10个( )是一百、( )个一百是一千.

  (2)教师分别在计数器的百位、十位、个位上各拨上两个珠子.

  提问:百位、十位、个位上的2个珠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2个珠子所在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意思也不同.

  (3)三位数的读写法.

  讨论:如何在计数器、数位表上表示1000以内的数。

  [1]不带0的三位数.在计数器上表示235.

  [2]中间带0的三位数.

  [3]末尾带0的三位数.

  学生边演示边汇报。总结

  2、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234 520 806 721 910 9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百六十二 四百零四 六百五十 七百

  (3)P69 “做一做”1、2

  三、发展练习

  (1)最小的三位数是几,最大的三位数呢?

  (2)一个三位数,它的百位上是最小的一位数,个位上最大的一位数,十位上是0,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3)用0、1和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四、作业 P71 1、2、3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读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109 800 289 330 1000

  (3)写数

  999 345 870 106

  (4)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61○56 45○47 100○9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P70图

  小组讨论:怎么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学生汇报

  小结:比较两个三位数的大小时,从高位比起,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百位相同,看十位。。。。。。

  2.练习: (1)P70“做一做”

  第一题,先独立完成,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题,同桌互相说说

  第三题,先说说你是概括什么来判断的。

  3.数学游戏

  (1)每人请写出3个比230大,比250小的数。然后四人小组中找出所写数中的最大数和最小数。

  (2)每人请写出3个比970大的数,汇报后全班找出最大数和最小数。

  三、课堂练习:P72 4、5、6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四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万以内数的调查、收集、整理,让学生初步感受多位数,培养学 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2.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会正确地读出万以内的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5.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教学 过程:

  一.课前收集资料,感知四五位数。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写在卡纸上,并贴在黑板上。昨天同学们都收集了电脑的价格,现在请同学将它们贴到黑板上来,让大家来看看你的成果。

  二.分类

  师:黑板上有这么多数,请你先轻轻的试着读一读,然后观察这些数的特点,并给这些数分分类。

  生:这两类数一类中有零,另一类没有零。

  三.读法

  1.没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你觉得哪一类数读起来比较容易?谁能来读一读?

  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出示板书:

  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2.有零的数的读法 。

  师:这些有零的数你会读那一个?你能找出和他同一类的数吗?

  学生小组讨论。

  师:每个人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

  师将黑板上的数移位。

  师: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板书出示: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师:你还会读哪一个数?(末尾有0的数)找出末尾有0的数,

  师:读这些数,又有什么好办法?

  板书出示: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到了有零的四、五位数的读写的方法。你能写一个中间和末尾都有零的数,让大家来读一读吗?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现在请同桌互相出题,考考对方。

  四.写法

  师:刚才还有一些小朋友收集的价格还没有展示出来,现在我就请这些同学来报一报,看你们能不能记下来。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

  出示板书:几万就万位上写几,几千就千位上写几,几百就百位上写几……

  师:谁还能来报一报。(有0的数)

  学生试写。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出示板书: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五.练习与巩固

  小结: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做事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大于、小于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昨天请同学们调查了关于家用电器的价格,谁能给我们说说你的调查结果。(指名汇报)

  电冰箱2413元;洗衣机825元;彩电4593元;电脑4998元。。。。。。

  同学们真能干,看得很清楚。今天我们就用这些价格信息来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新授:

  1、师:你们可以从中任意选择两样商品比一比,看看谁贵谁便宜?能不能用“□○□”这样的形式写下来?

  2、学生活动。

  3、师:谁能汇报一下,你们选择哪两样商品,谁贵谁便宜?并用□○□式子表示出来了。

  4、式子都整理在下面并编上号,你们给它们分分类,好吗?(自由分类。)

  ①825<2413 ②2413<4593 4998="">2413 ④825<4593

  ⑤825<4998 4998="">4593

  你认为可以怎么分?(指名回答,分类情况。)

  5、老师出示:第一类①④⑤ 第二类②③⑥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你认为位数相同怎么来比较大小,位数不同又怎么比较呢?(小组讨论)

  (1)问:谁能结合例子来说说?(指名学生回答。)

  问:如果二位数和三位数比、三位数和四位数比,四位数和五位数比呢?

  (2)谁能说说位数相同的数怎么比较呢?千位、百位、十位都相同,比哪一位呢?千位、百位、十位、个位都相同,又怎么比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自己能通过分一分、比一比、看一看、议一议,发现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找到和自己收集一样商品的好朋友,两人将价格比一比。

  2、在○里填上“< 或 >、=”。(看屏幕回答)

  299○302 4780○3987 1010○999 568○570

  6029○6031 3248○3249 1456○1456

  3、有三个小朋友,他们为三个数排了队请你看看他们排得对不对。

  小羽: 1010>936>963

  小舟: 1010>963>936

  小健: 936>963>1010

  4、游戏:找座位

  请四位同学上台来,每人拿一张数字卡片。请这四位同学互相帮忙、合作,按老师要求组成数字。

  5、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四、作业: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近似数

  教学目的: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猜数:教师或学生悄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1)出示主题图和近似数“约是1500人”。

  请猜猜育英小学的准确数是多少。

  猜中之后提问:你如何想到这个数的?

  (2)比较1500和1506两数

  指出:1506是一个准确数,1500是它的近似数,在不需要准确数据的情况下,选择一个近似数可方便记忆。

  (3)一个数的近似数不唯一

  出示主题图2 “新长镇有9992人”

  9992的近似数有什么?

  同学们说的数哪个最接近9992?

  在不要求准确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个数来表示新长镇的人数?为什么?

  小结:一般情况下选择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方便记忆。

  2、生活中的数学

  近似数的使用

  举例: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

  购物总价钱2998元,可说大约3000元。

  学生举例

  3、练习:P79 4、5、6

  三、课堂作业P80 8、9

  四、课后任务P80 7

  教学反思: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3

  教材分析:

  例1学习是二下教材第一单元打头内容,第一次出现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式题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以看木偶戏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自己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综观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及方法,也有小括号的学习,另有乘加乘减解决问题,虽然例1和例2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但细细琢磨,从学生的认起起点及教材的编排体系来分析,把例1作为单独一课时进行划分比较合适。

  这样划分的理由是:例1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知道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先再这样的方法进行思考,例2的重点笔墨则是让学生认识小括号,会用小括号。若把例1例2合并在一课时进行教学,会存在顾此失彼现象,学生对两步计算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及方法有可能不会较深的感悟,在此情况下,用短暂的时间来认识小括号,难点也无法突破。而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小括号学习一直困扰着二年级学生。

  解决问题第一次出现是一上年级的求总数和求剩余,而一下年级的两数比较解决问题,二上年级则是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都是依据新课程的一个显着特点算用结合来呈现的,也就是说式题教学都是辅以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例1是解决问题在第一学段的第二次隆重出现。重点是落实在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虽然学生在前几个星期已经能较熟练的计算加减混合两步计算式题,但他们并不清楚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应该先想(算)再想(算)。所以,我认为,例1教学,式题的运算技能培养不是重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及数学语言的完整表达。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一步计算问题,能较熟练的解决两步计算式题,如: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口算方法,但学生对小括号的作用是陌生的,本节课不做教学要求,如课堂能够动态生成,提到小括号这一知识点,教师可适当提示,不耗学习时间。

  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需要了解学生用一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节课的学习需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多角度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是先算出了什么?他是先算出什么?在说的过程中,逐渐让学生感悟到解决两步计算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教学设想:

  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基点。

  例1把数量关系隐含在问题情境中,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解决问题都有一个不变的'基调:处理信息,理解数量关系。本课教学将充分利用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要先知道他是先算出这样的提问与追问,帮助学生梳理问题解决的步骤与方法。

  2、 有效挖掘学生潜力,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落点。

  把相同模式的问题解决放置在不同的情境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上车下车,图书出借、停车场开来开走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把藏于心中的秘密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本课教学通过分层次的练习(模仿练、独立巩固练、选择练、拓展练),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自觉的对两步计算这种模式的问题解决体会更深刻,同时,不同形式的练习与表达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知道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2、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方法.

  3、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流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

  1.小朋友们,桃园小学的二( )班小巧虎中队的图书角正缺图书管理员呢,要到实验小学的二( )班里来招聘图书管理员,你们想去竞聘吗?如果你能解决图书角的问题,知道书架上图书的数量变化,你就有竞聘的资格了!

  2.出示书架情境图:

  逐步呈现:

  先出示:书架上原来有图书22本。

  再出示:欢欢小组要归还13本,晶晶小组要借走6本。

  问:从图上看,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汇报,标出数据)

  问:把你找到的信息完整的说一说,好吗?(指名说,和同桌说,全体齐说)

  追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

  引导:请你把这些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连起来说一说,说给同桌听。(同桌交流)

  二、探求新知,建立模式。

  1. 同学们说得很完整,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 停顿,让学生独立思考。

  3. 把你的办法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

  4. 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自备本独立练习)

  5. 先写完的小朋友和同桌悄悄的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6. 反馈:不同方法展示。

  (1)22+13=35(本)(2)22-6=16(本)

  35-6=29(本) 16+13=29(本)

  (3)22+13-6=29(本) (4)22-6+13=29(本)。

  预设问题:你是先算什么?哦,你们猜他是先算什么?22+13是先算什么?再减6是再算出什么?22-6是先算什么?再加13是再算出什么?

  7.归纳:这几个算式只是想的方法有点不同,但都能解决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这个问题。1和3的方法是相同的,2和4的方法也是相同的。

  8. 二个小组合作,每人选择一种方法,用先算出再算出的样子,说一说想的过程。

  9.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能做个合格的图书管理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今天在练习的时候,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解释应用与拓展

  1、 巩固练习:解决水果卖进卖出问题。

  2、 独立练习:解决乘车问题。(同桌互批)

  3、 变式练习:继续解决乘车问题。(集体讲评)

  4、 拓展题: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哪些本领?

  2.教师总结:同学们只要用一双亮眼睛认真观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4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来。

  3.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

  难点: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信封、纸、彩色及时贴、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钉子板、水彩涂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碧绿的树叶,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现在,李老师这里有几张精美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想)

  (课件出示图片)

  师:谁来说说图中都有什么?(蝴蝶、枫叶、喜字、京剧脸谱)

  师:他说得对吗?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这四个物体虽然不是同一类型的,但它们四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同位两人谈论一下,你能发现这个共同点吗?(同位讨论)

  交流:我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都发现这个特点了吗?(是)那么怎样验证它们两边完全一样大呢?

  (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师:这是刚才出现的那片枫叶,下面我把它从中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怎样了?(重合)对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说明左右一样大呀?(是)

  师:像这样,物体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折验证一下呢?(学生自己折图片)

  交流:你折的什么图形(蝴蝶)重合了吗?(完全重合了)你发现它是不是对称图形?(蝴蝶是一个对称图形)

  师:谁和他折的不同?(学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剧脸谱)

  3.一个图形,它既可以左右对称,又可以上下对称,还可以这样斜着对称,注意:只要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是对称图形。

  4.师:刚才咱们再对这时出现了一条折痕,你知道这条折痕叫什么?

  这条折痕,咱们把它叫做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的,现在请你们将刚才的对称图形拿出来,在上面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怎样才能画得很直?(用直尺画)

  (展示学生画的对称轴)

  5.判断,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

  乒乓球拍√字母A√ 1 ×

  梳子×五角星√月亮√

  (二)剪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出示黑板上的对称图形)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几幅图案,都是李老师课下自己剪的,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是)怎样才能够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两个人商量一下。(同位讨论)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先将纸对折,以对折线为中心,画一半图案,然后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图形了。

  师:课前,李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彩色的及时贴,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开始。

  (学生剪,教师指导)

  展评:剪好的同学,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

  (三)数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大家拿出信封,里面有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1.拿出长方形的纸来,试着折折看,它有几条对称轴?(2条)

  2.正方形(4条)

  3.圆形(无数条)

  师小结:看来,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几条,有的是无数条。

  (四)找对称图形

  师: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你们观察一下,咱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展示对称的现象)

  教师讲解:钟表的外观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不仅为了美观,更保证了钟表走时的均匀性和准确性;飞机外观的对称能使它在空中飞行是保持平衡;我国劳动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对称的美,看!民间常用的对联、古诗中的对仗它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又比如,我国民间的手工品,中国结、窗花等,它们的对称充分体现了对称的艺术美感;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对称的形式。比如人的脸,以鼻尖为对称轴,眼睛、耳朵、嘴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察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双手、双脚的对称又能保持的人身体的平衡。服装大多的对称的,对称的设计看起来更美观、庄重。对称的原理也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宫,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体布局是对称的,前三殿、后三宫在对称轴上,其他宫殿对称分布,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桥,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对称的,对称的设计师大桥更加牢固、结实。下面请学们欣赏其他国家的对称建筑,巴黎的艾菲儿铁塔、泰国的泰姬陵、凯旋门,这些建筑它们的设计都是对称的、和谐的。

  (五)动手实践

  师:课前我给你们每个小组发了一些物品,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尝试制作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展示:

  (1)用涂料的学生讲方法: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打开,沿对称轴将涂料在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再对折,这样涂料就印到纸的另一半,就画成一个对称图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学讲方法。(略)

  (3)用钉子板围的同学讲方法。(略)

  (4)用网格纸画的同学讲方法:我先画对称轴,然后画图形的一边,然后比着一边的样子画另一边,左边占几格右边也占几格。

  全班评价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对称图形很美,希望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更多对称的图形,把咱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25页8题——26页14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三、四位数大小的比较、估算等,使学生逐步形成万以内数的概念,掌握有关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数感,第四册认数复习。

  2、初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喜欢数学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大小的比较、估算。

  教学难点:

  感悟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0——9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修改意见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通过寻找规律,发展学生数感采取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结合游戏情景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感觉生活离不开数学。联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身体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 激趣导入

  明明发现0——9这些数字有很多的乐趣和知识,他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乐趣,你有兴趣吗?

  明明乘坐火车,他发现列车车厢的编号很奇特,和平时的车厢编号不一样。媒体演示25页8题。

  919

  828

  737

  646

  你能填上其他车厢的编号吗?

  1) 小组讨论 找到规律

  2) 全班交流汇报 (百位、个位分别为9 、8、7、6,十位1、2、3、4, 所以其它车厢的编号应该为:555、464,373)

  3) 独立解答 第二列火车的编号问题

  4) 小组交流汇报 判断正误

  二、应用拓展 25页9题

  1,试一试:

  明明用0、1、2、3、4、5、6、7、8、9、中随意取出三张卡片为一组,可以组成三位数,如:4、8、5 可以组成845、854 、548、584等等,小学数学教案《第四册认数复习》。 你试试看,看谁组的多。

  什么情况不能组成三位数?为什么?

  1) 可以组成那些三位数?读出来

  2) 同桌俩人的比一比,谁的大?为什么?说出理由

  3) 百位不同,怎么比?百位相同怎么比?

  2,看谁最接近 26页10题

  老师报数,请你用卡片摆出来 每组2个数

  398、497、306、402、482、395、404、313、400

  1)读数。

  2)你认为那些数和400最接近?

  4) 请拿400卡片的同学来到讲台。谁接近400青走到前面来,说出理由。互相交流。

  3,请你当裁判 26页11题

  明明发现运动场上也有数字。请同学们看田径场上的运动健儿们的编号

  1) 你认为他们的.比赛结果是怎样的?

  2) 按照编号排出名次。

  3) 你能把他们的编号从大到小写下来吗?试试看

  4) 汇报交流

  4,请你来当家 26页12题 生活中更离不开数学。明明家的电饭煲295元。妈妈说微波炉比电饭煲贵得多

  1) 贵得多是什么意思?

  2) 你认为微波炉可能是多少钱?

  3) 300元够吗?为什么?说出理由

  三、巩固深化

  1,请你做评委 媒体演示13题

  讨论:

  1)谁家的书多?谁家第二?谁家的书最少?

  2)明明家的书与其他三家比,可以怎么说?

  2,看谁最聪明 26页14题

  老师知道有一位同学家的书是212本,你知道是谁家吗?

  1)如果我要在计数器上表示212,该怎样表示?

  2)要用几颗珠?为什么?

  3)你能用计数器表示其他的三位数吗?

  同桌交流

  四 、总结评价

  同学们今天和小明一起探索了数字的奥妙,你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设计:

  数字乐园

  多些 少一些 多的多 少的多

  教学反思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2.能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出去玩吗?都是怎么去的?你们坐过船吗?有一些小朋友正要乘船出去玩呢!(出示课件:过河)

  教师:看看这幅图,讲一讲发生了什么事。说一说图意、数学信息及问题,相互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清楚、说完整。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独立探索

  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关注学生参与情况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方法。

  2.小组交流算法

  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互比较、借鉴、反思。

  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同的算式,可能有:

  A.29+25=54(人)54÷9=6(只)

  B.29+25÷9

  C.(29+25)÷9

  D.29÷9+25÷9

  教师:看看这些不同的算式,你想说点什么吗?请与组内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不同的算式,对每种方法的正误交换意见,并进行解释。

  学生活动2:指名汇报讨论结果,说一说想法与理由。其他小组可以赞成,可以反对,进行辩论。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给予适当点拨。

  教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新朋友吧?叫什么名字?有了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

  学生:认识小括号的学生介绍小括号的名称及读法。

  4.探索出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学生在本子上脱式计算(29+25)÷9。教师展示一名学生的书写,并请这名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是先算小括号里的。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教师:加上小括号就可以先算加法了,小括号的作用大不大?想一想身边的数学问题,有哪些能用到它?

  学生独立思考,可以相互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2.算一算,比较:94-(25+19),94-25+19。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从生产实践中使学生掌握连乘、连除的运算顺序。

  2、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发展学生数学化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教学重、难点:

  理解连乘、连除算式每一步的意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用多媒体或投影片展示包装车间包装奶粉情景)师:请学生讲解包装流水线的过程。(4听装一盒,2盒装一箱)

  二、新知学习

  (一)连乘

  1、师:装了3箱奶粉,一共有几听?小组讨论、汇报。板书:3×2=6(盒)

  6×4=24(听)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先算出一箱有几盒,再算出6盒有几听)

  2、师:两个式子也可以合并成一个式子,计算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板书:3×2×4 =6×4 =24(听)答:一共有24听。

  师小结:通过例题知道,连乘算式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板书:连乘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 3、做练一练师:怎样计算?为什么?4×2×9 5×6×2(连乘的算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独立练习,汇报:

  4×2×9 5×6×2 =8×9 =30×2 =72 =60追问:为什么先算4×2?5×6?

  (二)连除

  1、师:32听奶粉可以装几箱?小组讨论。

  (先算32听可装几盒:32÷4=8(盒),再算8盒可装几箱:8÷2=4(箱))

  2、师:两个式子也可以合并成一个式子,学生汇报。板书:32÷4÷2连除的算式又如何计算?讲清每一步算式的意义(按从左往右的.次序除)32÷4÷2 =8÷2 =4(箱)

  答:32听奶粉可以装4箱。

  3、师:连除的运算顺序也是:从左到右追加板书:连除

  4、做练一练,独立完成核对。

  81÷9÷9 64÷8÷4

  三、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师:想一想怎样用连乘来表示一共有多少块积木?4人一组共同研究,有困难可以看书。(1、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有2层积木块,每层都有3排,每排都有4块积木,这样就是2层“3×4”组成,算式是:2×3×4。2、不同的方法交流:填书。)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尽管可列6种不同的连乘算式,但结果都是24,连乘可以进行交换律。)

  四、总结连乘、连除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次序乘或除,连乘同样满足交换律。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 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

  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 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

  2.我会判断。

  3.找错误。

  七、游戏:

  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

  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

  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

  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

  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的整理与复习。

  复习课不好上,提起做练习,同学就苦闷的不得了。有没有方法让同学在复习课中也感受到快乐呢?心中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将课定位为“快乐除法。”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系列活动,让同学自主参与除法练习,体验除法计算的意义和价值;

  2.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提高同学的计算能力和区分能力;

  3.通过整理《除法表》培养同学的.归纳整理与应用能力。

  定下了教学目标,我进行了第一次公开课教案,过程为:

  1.情境引入:引出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性,让同学了解学好除法的意义;

  2.除法接龙:让同学进行除法计算能力的初步检测,并交流提高能力的方法,使同学发生向上的动力;

  3.合作计算:4人小组合作完成81道表内除法算式题。

  4.合作整理:4人小组合作整理81道算式,形成《除法表》。

  5.应用提高:结合同学的学习,为同学提供应用的时空。

  自我感觉预设得很完美。当我做好教学准备兴冲冲的走进教室,却是灰溜溜的走出来。一堂课足足花了51分钟,同学仍停留在整理除法表这个环节上。他们忙乱而不得法,个个喜笑颜开,何来快乐可言?“问题究竟出在哪?”冷静的考虑一下,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我的设计脱离了同学的实际水平,要4人合作整理81道表内除法算式,要求太高了,简直是为求同学的活动而活动,假!

  有了一次失败的教训,我在选择教法和学法时,更多地考虑同学学习中的体验,更多地引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既然81道算式对于小朋友来说很多很多,我就让他们感受到多,问同学又什么好方法来把这么多的算式进行有效的整理。把主动权交给同学,相信他们能想到好方法来达到最优的效果。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结合观察、操作活动,能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了解折、画、比、量等多种认识图形的方法,体会研究图形方法的多样性。

  3、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大家喜欢玩捉迷藏吗?老师把我们学过的两个平面图形藏在了这两张图片里,一张是数学书的封面,另一张是邮票,你能找出来吗?

  生:数学书封面后面是长方形,邮票的后面是正方形。

  (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

  师: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都知道哪些?

  生: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生:长方形有两条长长的边,两条短短的边。

  生:长方形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宽。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那到底是不是像我们说的那样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板书:长方形与正方形)看看它们的边和角都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了解,再通过对“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都知道哪些?”问题的回答,更好的了解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知程度,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体验、加深理解

  1、长方形特点。

  师: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请大家找出一张长方形纸。

  (课件出示要求)要求:你可以借助直尺和三角板,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都有什么特点。(教师指出边和角)

  生:动手操作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对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发现?(学生将折和量的过程进行演示)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了量,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用直尺量了量,发现长方形两条短边的长度一样,两条长边的长度一样。

  生:我用折一折的方法,将长方形上下两条边重叠,发现两条边一样长;再将长方形左右两条边重叠,发现这两条边也一样长。

  师:大家通过量一量和折一折的方法,都发现了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上下边是相对的边,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对边,除了上下这组对边外,还有左右也是一组对边,所以在长方形中,也可以说是,对边相等。(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教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2、正方形特点。

  认识了长方形的特点,你能用刚才研究长方形的方法来研究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吗?

  要求:请你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

  生:动手操作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对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发现?(学生将折和量的过程进行演示)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了量,发现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用直尺量了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生:我用了折一折的方法,先将上下两条边重叠,发现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再将左右两条边重叠,发现左右两条边一样长,再将对角重叠,发现相邻的两条边一样长,所以说,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教师板书:四条边相等)

  教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

  师:同学们太棒了,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都找了出来,请再仔细看一下黑板上它们的特点,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它们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是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同时加强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体验,降低了对特点认识的难度。

  3、认一认

  师:其实,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条边都有它们自己的名字,请你自己看答题卡的认一认,说说它们都叫什么名字。

  生:长方形长长的边叫做长,短短的边叫做宽;正方形的四条边都叫做边。(教师板书:长、宽、边)

  师:长方形中有几条长?几条宽?

  正方形的四条边中,只有这一条叫边吗?

  生:长方形中有两条长,两条宽。(边指边说)

  生:正方形四条边相等,所以四条边都叫做边。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后,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法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名称,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边的认识。

  三、实践应用、巩固概念

  1、你能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在格子图中)

  学生动手画一画,交流汇报。

  2、、用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折正方形,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拿一张长方形纸动手操作折一折,集体交流、讨论,教师最后用课件演示操作过程,得出结果。

  【设计意图】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三道题目,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第三道题目是巩固对长方形特点的理解,可能稍微有些难度,但通过动手折一折,对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我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进一步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11

  一、教学思想:

  上学期情况分析:本班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部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存在审题能力较差,缺乏检查习惯,理解能力较差,对乘法、除法意义认识还不够。

  为解决这些问题,预计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 与语文教师做好时间上的协调,平时多在一起交流、分析学生情况。特别是偏科生,多想办法,尽量的做到优的更优,差的努力补上去。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除法、混合运算、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大数、测量、整理与复习、加与减、认识图形、时分秒、数学好玩、调查与记录。

  三、教学重点:有余数的除法、加与减、时分秒。

  四、教学难点:加与减、时分秒。

  五、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会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形成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方向与位置》,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测量》,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3、《认识图形》,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三)统计

  《调查与记录》,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统计,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另外本学期的学习,还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六、教学课时

  一、 除法 ——10课时

  二、 方向与位置 ——4课时

  三、 生活中的大数 ——8课时

  四、测量 ——5课时

  五、 加与减(一) ——16课时

  六、 认识图形 ——7课时

  七、 时分秒 ——8课时

  九、 调查与记录 ——5课时

  总复习—— 8课时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12

  学习目标: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小黑板、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黑板出示师指一名学生读)师:要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

  三、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师:把书翻到4页例1看情境图和下面的计算方法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应怎样列式计算?重点看下面的三种计算方法:

  1、先看小男孩的计算方法22+13=35(人)求出的是什么?35—6=29(人)求出的是什么?

  2、再看小女孩的计算方法22—6=16(人)求出的是什么?16+13=29(人)求出的是什么?

  3、最后再看绿衣服小男孩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先学(看一看)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看书自学

  2、"做一做"(第6页第1题)师:下面老师来考考同学们看谁做题最认真①指2名学生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做在书上②师巡视发现其他学生的错误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师:发现错误的来黑板上改正(提示:把错误的或不同的答案用红粉笔圈起来在旁边改正)

  2、讨论(议一议)

  (1)认为22+21—16=27(人)这个算式列正确的举手?认为22+21=43(人)43—16=27(人)这个算式正确的举手?

  (2)认为22+21=43(人)求出的是什么?43—16=27(人)求出的是什么?认为22+21—16=27(人)这个算式正确的举手?与第一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认为得数正确的'举手?认为单位名称正确的举手?

  3、评议板书、正确率

  4、同桌对改生更正错误

  六、练习师:刚才同学们计算的都很正确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男女生比赛看谁能快速、正确地列式计算比谁小旗得的最多!

  投影出示:

  (1)商店有30台微波炉卖出18台又运来28台现在有多少台?

  (2)二(1)班男生有38人女生有21人其中30人参加歌唱比赛有多少人没有参加歌唱比赛?

  (3)同学们做黄花35朵红花20朵送给二(2)班28朵还剩多少朵?

  七、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你们!

  2、评比本节课比赛情况获胜的表扬失败的鼓励

  八、当堂作业(练一练)

  师:下面就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比谁字体端正并能做全对作业:

  1、小红家有公鸡25只母鸡17只卖了20只还剩几只鸡?

  2、男生有24人女生有14人其中29人是少先队员有多少人不是少先队员?

  练习:教科书第6页1、2题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13

  设计说明

  在人类的智慧生长期,有5种表征系统在起作用,即动作表征、表象表征、符号性表征、口头语言表征和现实情境表征。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就要灵活地实现5种表征之间的转化。因此,在本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多种表征之间的转化,让学生借助学具分一分、摆一摆,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并结合动作,用语言说清楚,从而加深理解。

  1.在操作中体会和感悟。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一边分一边说,反复强调“每2个一份”,体会这种分法与前面所学的分法的不同,同时理解不管分的结果是几份,每份一定是同样多的,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2.重视动作表征或符号性表征到口头语言表征的转化。

  在分一分、摆一摆等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填一填、说一说,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语言表述,为学习除法的含义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旧知迁移

  1.复习平均分的含义:昨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什么叫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复习平均分的方法:二(1)班的小朋友要去科技馆参观,买了好多食品,昨天我们帮他们分了一些,现在还有8个果冻,要平均分给4名同学,各小组帮着分一分,然后说一说每名同学分了几个果冻。

  3.学生以组为单位,用小棒代替果冻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

  4.导入新课: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把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的`方法,现在老师要把这道题改一改,请同学们动脑思考,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出示教材10页例3文字部分)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以继续参观科技馆为线索,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然后把学生熟悉的问题进行改编,提出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探求新知,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经历包含分的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分的过程及结果。

  (2)学生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一边分一边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然后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4份。)

  2.探究包含分的含义。

  (1)(课件出示例3分果冻的直观图)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果不动手分,你能知道这个问题的结果吗?

  (2)学生讨论,然后汇报方法。

  方法一:刚才把8个果冻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2个,要是每2个一份,一定是分成4份。

  方法二:8个果冻,每2个一份,8能分成4个2,就是能分成4份。

  (3)教师小结:这位同学能动脑思考,把这个问题想成8里面有几个2,真棒!这道题实际上就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成4份。

  3.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卡,探究平均分和包含分的区别与联系。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一份,8个能分成这样的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四册第68―7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1、认识角。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1、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会比较角的大小。

  学具教具准备:

  钉板、皮筋、彩纸、硬纸条、折扇、剪刀、三角板、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再过几天就是小明的生日了。星期天,小红和小华相约在一起做一些漂亮的手工作品送给小明作生日礼物。瞧,他们做得多认真啊!(出示主题图) 桌面上有很多物品,仔细看,这些物品上有没有我们以前认识过的图形啊? (闹钟的面是圆形、纸工袋的.面是长方形……) 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出示剪刀、三角板、闹钟图) 评:教师创设小明过生日这一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 在观察各种实物图形的基础上 ,教师的一句简短的问话“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角的特征

  1、认识角。 到底新朋友藏在哪儿呢?(拿出剪刀,开、合)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电脑闪现) 三角形纸上也有角。(拿出三角形纸指)三角形的这里也是一个角。(电脑闪现) 剪刀、三角形纸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电脑闪现) 我们一起来看这三个角。(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 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有什么特点呢?(相交于一点,两条边都是直的……)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的: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有所体验

  2、通过实例,认识统计图,并完成相应的表格

  3、能根据 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4、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能确定的,能判断不确定现象

  在他人鼓励和帮助下,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或得成功体验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11-112例题,112-113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数据的分类汇总,噶没收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经历数据的整理,初步认识分类汇总统计表

  3、学会有序的观察和有条理的思考

  4、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数据分类汇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

  1、小朋友,你最喜欢什么活动项目

  学生汇报

  2、出示各种活动

  3、出待统计的原始数据

  小组统计并汇报

  4、我们了解了我们小组最喜欢活动 的项目,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说

  二、尝试研究

  1、引导研究: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让大家都知道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项目吗?

  小组讨论汇报

  完成 书 上统计表

  2、从表中你可以知道什么?

  3、学生思考后交流

  三、自主活动

  1、跑步前后,我们的脉搏会变吗?

  学生数脉搏

  2、以小组为单位天统计表

  3、组织学生跑步后数脉搏

  4、观察两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6、将脉搏变化数天在统计表3

  7、在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8、交流

  四、应用交流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生活中还有值得统计的事情吗?

  3、学生分组统计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14-116例1-例2 ,117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1、学习单式条形统计图

  2、学会收集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色情景

  同学们,六一节快乐吗?请看小动物的表演

  看了以后,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

  二、合作探究

  1、收集到的信息怎样处理?

  学生完成统计表

  2、表中的数据还可以用统计图表示,这是条形统计图

  3、学生观察交流

  4、教师:在统计图中标有数字和单位的`是纵轴,表示数量统计,另一条叫横轴,表示统计项目

  5、图表对比,发现特点

  6、探究例2

  你们喜欢踢球吗》看统计图,说一说

  学生交流

  三、应用拓展

  1、教材117页1题

  2、生活中的条形统计图

  学生交流

  四、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16页例3,118页课堂活动2

  教学目的:

  1、学习条形统计图

  2、学会收集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色情景

  同学门家每天有多少垃圾?你统计过吗?

  二、新课

  小林把自己家的垃圾坐了一个统计

  看书并完成统计图

  看统计图,你想到了什么?

  自己思考

  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

  三、练习

  小朋友,你们喜欢那些动物?

  你最喜欢什么?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统计,好吗?

  收集信息,

  完成统计表和图

  你可以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23-124页1-4题

  教学目的:会完成统计图和表

  教学过程:

  一、练习十六1题

  统计学校1-3年纪学生人数

  学生调查汇报并完成统计表

  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练习十六2题

  统计完成家务情况

  学生自己汇报做家务情况

  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练习十六3题

  学生独立完成

  第5课时

  教学没内容:119页

  学目的:初步体验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色情景

  1、班上转来一个新同学,猜,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

  学生猜测并回答

  为什么对同一见事情会有不同的结论呢?

  小结:很多事情发生的结果不能确定,在数学上叫不确定现象

  2、你在生活中有这类不确定现象吗?

  学生小组交流后回答

  二、实践活动

  1、出示硬币

  将硬币抛向空中,回有几种现象?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

  2、小结交流

  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很多中,而且有大小

  三、问题延伸

  生活中什么事情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

  学生思考后交流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3-01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08-26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16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3-06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11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2-0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29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3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