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数学运算(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数学运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案:数学运算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第73页的例1、 2、3题,练习十四第1——3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2、过程与方法:经历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学习过程,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有关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整理和复习,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初步学会知识的整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一)回顾知识
1、课件教材出示第72页情境图
学生提取信息:总计人数名运动员花费亿英镑约占总人数的%
金牌数约占总数302枚的八分之一第29届奥运会出现了%的负增长提问:这些都是什么数?每个数有什么含义?完成的73页做一做。
2、同学们课下都收集了一些数据,请你汇报生活中用这些数的例子,并说说每个数的.具体含义。(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提问:有什么感受?
3、请你给这些数进行分类。
好,我们来看这些数,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
①学生按照整、小、分、百、分类。
②这些数叫整数还可以叫什么?(自然数)
③什么叫自然数?
④自然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
⑤小学阶段我们研究的自然数就是整数,但以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来看整数还不只这些,我们还研究了负整数。
⑥想一想,整数和自然数的范围哪个更大?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数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
二、小组合作,整理概念
(一)小组合作,进行数的整理出示例1出示整理提示:
1、根据数的特点找到数之间的联系,并用树形图的形式进行整理。
2、先小组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分工合作,汇报时要说清整理的理由。
3、如果不能够面面俱到,可以选取一部分数进行整理。
(二)汇报整理:
1、汇报,说说自己的理由。
2、边回顾整理过程,边完善知识整理的步骤。
(1)回忆知识点
(2)熟悉这些知识的概念
(3)抓住知识点间的关系。(将黑板上的知识进行分类)
(4)整理知识(将每一大类进行整理,梳理成知识网络图)(板书)
(三)分块复习基本概念,并进行简单应用
刚才同学们通过找到知识间的包含关系,将知识整理成网络图,其实,这些知识之间还存在着共同之处。
1、正数、0、负数、小数、分数都可以用数轴清楚地表示出来,出示例题2:
(1)请在数轴上把蓝点的位置表示的数写出来
(2)你在数轴上表示出
(3)观察数轴你发现了什么?数轴上的点都以0为对称点是相互对应的
没有最大的整数也没有最小的整数,也就是说整数个数是无限的正数和负数中都存在着整数、分数、小数
2、小数和整数是十进制计数。而分数是计数单位。出示例3(1)数位顺序表
从数为顺序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能将小数与整数联系在一起的是数位顺序表。请你在表中写出30、3和这两个数,根据数位顺序表说出“3”的不同含义。
同样是“3”,为什么含义不同?整数与小数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教师说明:整数和小数都是按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其中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都是计数单位。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数位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
口答:=2×()+7×()+0×()+3×()+8×()(2)提问:分数单位指的是什么?和计数单位有什么不同?
3、根据a÷b=c(a、b、c均为整数,且b≠0)说明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4、分数和百分数
百分数是分数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1)联系:都能表示率,百分数所表示的含义是百分之几,是分数的一种表示形式。分数和百分数可以互相转化!
(2)区别:
①百分数和分数的写法不同;
②分数既可以表示率,也可以表示量,但百分数只可以表示率;
③分数可以约成最简分数,可是百分数不能进行约分;
④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而百分数的分子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四第1——3题。
四、课堂总结:——出示课题,梳理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
五、作业个人调整意见教学反思:
教案:数学运算2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大家知道我们学校是一个棋类特色学校,下个月马上又要进行各棋类比赛了,老师打算再(出示一副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你能算一算,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2、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计算。
3、指名交流,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
可能会有两种情况:
(1)分步计算: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2)综合算式:12×3+15×4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例题。
1、谈话:两位同学用不同的列式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综合算式你同意吗?谁再来说说这个综合算式表示的含义?
(指名交流)
2、提问:比较一下,12×3+15×4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
3、谈话: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含有三步运算的混合运算”(板书:混合运算)那么这个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呢?你能自己尝试一下吗?
(1)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2)指名交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说清自己是怎么想的。
4、 小结:有加法和乘法的三步混合运算要先算乘法,这样的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计算。
找出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互相平行的`线各有几组。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内交流。
(完整板书:12×3+15×4
=36+60
=96(元)
答:她一共要付96元。)
(二)练习。
1、出示:240÷6-2×17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指名说说运算顺序,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校对。
3、提问:这两个混合运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交流。
不同点:三个运算符号不同。
相同点:都是先算两边,再算中间加减法,计算原则是先乘除后加减。)
(三)完成“试一试”。
1、出示:150+120÷6×5
谈话:看一看这个综合算式中有哪些运算?你觉得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
3、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不同算法的两个学生板演。
4、指名说说自己计算时是怎么想的,全班校对,及时纠正错误。
(四)小结。
1、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在算式中含有加、减、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应该按怎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交流)
2、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板书:不含括号的)
三、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指名交流,说说运算顺序。
全班校对。
2、第2题。
(1)学生审题后独立改错。
(2)指名交流,说说错在哪里,分析错误原因。全班校对。
3、第3题。
(1)学生一组一组进行计算,比较上下两题,思考有什么发现?
(2)指名汇报,并交流自己的发现。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
4、第5题。
(1)学生审题后理解题意。
(2)鼓励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同学可先分步计算,再根据分步计算的结果列综合算式。
(3)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指名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分析:美术组:18人书法组:18人的2倍合唱组:比两个组多6人
四、课堂小结。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觉得在计算的时候哪些地方要值得注意?
2、布置作业:书本P36的第4、6题。
教案:数学运算3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页例1、例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无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在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总结。
4、培养学生认真严格的态度。
重 点: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难 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设问:我们学过哪些计算?(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这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2)填空回答。
①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 )或者只有( ),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②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 ),又有( ),要先做( )后做( )。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
二、新授:
1、出示课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介绍四则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教学例1。
(1)板书例1:3.7-2.5+4.6 3.6×6÷0.9
然后设问:
①这些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
③如果用“第一级运算”代替“加、减法”,用“第二级运算”代替“乘、除法”,运算顺序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
④再概括一点讲,这句话可以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完成例1的计算。
4、教学例2。
(1)板书例2:35.6-5×1.73,6.75+2.52÷1.2,然后设问:
①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
②运算顺序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②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把没有做完的继续做完。(一学生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3)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习题。
5、小结:混合运算步骤比较多,容易发生错误,我们要养良好的习惯,计算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划、四算、五查”。在没有括号算式中,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三、巩固练习。
1、(1)填空。(出示,学生口答)
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统称为( )。
②加法和减法叫做第( )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 )级运算。
③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 )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 )级运算,后做第( )级运算;如果有两种括号,要先算( )括号里面的,再算( )括号里面的。
2、课本练习十第4题
四、作业。
练习十第1题。
教案:数学运算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上的例1,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复习
1、板书:(1)150-42214 (2)(240+120)(140-20)
让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做,同时让两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学生做完以后,先让在黑板上板演的学生分别回答:“这道题里都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哪能一步?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又有乘和除,就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逐题指定学生计算,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课题一:混合运算(一)》。计算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如:5(150-90)20,先算150-90得60,5乘以60得300,再除以20得15。
3新课
教学例1。
板书:100-(32+54018)。提问:
“这道题里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小括号里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学生回答先算54018后,教师用彩色粉笔在54018的下面画一横线。然后带领学生逐步脱式计算。
教师说明:像这样带小括号,并且小括号里面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除。接着再在“(32+30)”的外面用彩色粉笔画上虚线框,并说明:以后计算熟练了,小括号可以一次脱去,虚线框中的一步可以省略。
4巩固练习
1、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提问:
“第1题里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第2题呢?”
让学生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一的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提问:
“把4道小题对比一下,看一看它们有什么地方相同?有什么地方不相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虽然这4道小题的数字、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加了小括号和不括号的位置不同。因此,混合运算式题在计算之前,也要先审题,根据运算顺序的规定决定怎样然后再计算。
5作业
练习一的第1题。
数学教案-课题一:混合运算(一)
教案:数学运算5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2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3+15×4。
2、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展开教学
1、教学例1。
启发:你会算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追问:你觉得按这样的顺序计算正确吗?能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
比较分别计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提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一道三步混合运算的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先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2)反馈,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3、引导归纳。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做练习十一第2题。
(1)出示左边一组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练习后,试着解释两道题得数相等的道理。
(3)出示右边一组题,让学生先按顺序计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出示题目,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求书法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出哪个组的人数?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组织反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附录部分)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附录部分)
1、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⒉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例题插图教学过程:一、复习⒈口答列式: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⑶16乘5的积是多少?
⑷6和8相乘得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⒈完成练一练108页,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五、布置作业
2、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通过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将学习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1、出示109页习题插图和问题,明题意尝试列出算式
(1)先让学生说说场景中有哪些商品,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知道什么?
(2)根据大家对题意的理解,那么要求一支钢笔和一个订书机总共多少元该我们可以怎样运算?你有几种方法进行运算?
【让学生自己先在本子上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然后和同桌讨论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最后交流总结方法,并板书出各种方法。】
2、交流探究结果,并让学生明白每一种算式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说说自己列式时的想法。
3、自己列出的算式进行计算,最后交流计算结果。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两步混合运算算式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根据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先算?【通过该教学点让学生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4、教学“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1)学生列式计算;
(2)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
5、总结运算顺序: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
(1)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
(2)加以归纳形成清晰的认识。
三、巩固提高1、完成书本练一练
让学生明确题意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四、适当总结,完成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剩余习题和第6题(自己提出的问题也要完成)
3、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把握,引导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2。在学生产生疑问时使学生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和作用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引入课题
同学们,昨天我到百润发大卖场买了一件80元的T恤,我一共带了100元,你们帮老师算算剩下的钱我还可以买5元一双的袜子几双?学生计算,然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根据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进行灵活的引入,并板书课题。
例:【如果学生情况全部是:100-80=20(元)20÷5=4(双)分步骤做那么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都是用分步骤的方法进行计算的,那么我们能否用一个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课题』】
二、探究新知,明确算法
1、确定计算方法可能一: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除了分步做外,可能还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组织学生充分感受。
组织学生讨论:解决例题中问应该先算什么?列成这样的综合算式对不对?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才能解决哪一步必须先算的问题?
学生自学课本第34页。
可能二: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也有可能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让学生说明他的想法,一定要说明为什么要在“100-80”加一组括号,用意是什么?学生说明后,立即表扬这样的学生,并让学生开始自学课本第34页。
2、让学生充分感受需要改变这个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组织讨论:在自学过程中你明白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3、组织学生感知明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试一试”,可以指名2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书上,最后校对结果并再一次明确运算顺序。
三、巩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应该先算什么?
(2)、任意选择2题完成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集体校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分组完成每组算式,并让3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3组题;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说说运算顺序的不同,并校对结果;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读题,尝试自己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指名2位学生进行计算【可以选择性地选择学生板演,一差一优有利于发现问题】;
(2)就板演结果进行校对结果,口头统计学生错误情况,并指出错误同学的错误,明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的理由;
四、简单总结,完成作业P35“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4、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841-41)÷25×4讲评学生容易有的错误:=800÷100=8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指出: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级的,应该按顺序来计算。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240÷40+20×2=890-30÷3×5=400
90-30÷3×5=100建议学生:(1)按现在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结果;(2)自己尝试添加括号;(3)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过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试。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编题组练习:
(1)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指出: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它只要一步就能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
(2)现在我们要改遍这题,“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句不变,把“女生有15人”这句信息不直接告诉,可以怎么说?(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这样题目就变成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了。
比较两题:什么没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没变)在列式的时候还是要“对号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来的的时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数的“25-10”加个小括号,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3)现在继续改编,要把这题改成三步计算的问题,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少5人)
这句信息是变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变了吗?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比较小结: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步发展到三步,其实很多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不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再做到“对号入座”。
2、书上的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这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式:边长×边长=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介绍:铺砖时,这间房子的面积是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铺的方砖面积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的块数就会比较多;反之,方砖的面积比较大,需要的块数就比较少。“小面积×块数=大面积”,这里的小面积指的是方砖的面积,大面积指的是房间的面积。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反过来说“大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块数=小面积”。学生列式解答该题。
3、书上第9题,学生读题,说说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书上的两个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要注意学生提的问题是否都合适。
练习十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检查口算本练习情况、布置今天的口算作业。
一、完成书上的练习:
1、第1题:(1)学生看题后,把每个算式的第一步先划线,再交流。(注意第1小题可以同时先算乘法和除法。)
(2)把这四题做在作业本上。
(3)补充75×12、280÷35的简便算法:75×12=(25×4)×(3×3)=100×9=900280÷35=280÷7÷5=40÷5=8做完后交流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没有括号的,先乘除后加减;(2)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3)有中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第2题:你能直接在每组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吗?审题:要“直接”比,不是在计算之后。
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交流判断的依据。
3、第3题: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各算式的特点(如左边两题是连加,右边的是连乘),可以如何简便?各是运用了学过的哪些运算规律?
指出:不能随意改变运算顺序,而是要依据一定的运算规律。交流后,把这4题写在作业本上。注意小括号的运用。
4、第4题:学生看懂题意,先说说这题要用的基本关系式是:单价×数量=总价
再读第一个问题,说说在估算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把单价看成某个接近的整百数)说说最后估计的结果是多少?
算一算:学生在本子上完成这题的计算。
比一比:把估算的结果和列式算得的结果比较,说说估算和笔算价值分别在哪里。
二、布置回家思考p。42的思考题要求用脱式计算在自己的本子上。(能做几题算几题)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评昨天的回家作业(p。42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填写符号后,用脱式计算):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1、(3+3)÷(3-3)=6÷0=6指出:除数不能为0,“6÷0”这个算式没有意义;2、(3×3+3)÷3=9+3÷3=12÷3=4
指出:括号里有2步,先算乘,加没算,移的时候要把括号也移下来。3、(3+3)+3÷3=6+3÷3=9÷3=3
指出:看计算的过程,先算加,再算加,最后算除;但开始的算式应先算加,再算除,最后算加。所以还应加上“[]”,变成“[(3+3)+3]÷3”4、[3×3-3]÷3=[9-3]÷3=6÷3=2
指出:在小括号的基础上,才有中括号,不能直接写中括号。5、补充:3+3-3+3=6-6=0或3×3÷3×3=9÷9=1
请学生说说上面两题对吗?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算式怎么改得数就对了?通过上面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学生练习:
,请学生做在自己的本子上,再一一交流。提醒:第1题除和乘可以同时算。
三、布置作业:第6、7、8题
其中第7、8题要求学生写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检查回家做的计算作业。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让学生看图后说说图的意思,老师整理成:合唱组:84人
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看信息,分别让学生说说“航模组”、“美术组”的人数应怎么列式。板书问题: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问:解决这个问题用到哪个基本关系式?板书:合÷美=几倍
2、“对号入座”,对照关系式分别写上“84”、“(8+6)×2”。问:在它们中间添上“÷”行吗?为什么?(结合黑板上的算式,让学生说说它的运算顺序,发现最后算的算式没有意义,不是我们想要的。)那我们想要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呢?要实现这个想法,得请中括号来帮忙。老师添上中括号,说清楚它的写法。指导读:84÷[(8+6)×2]
3、说一说:昨天我们讲到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一是括号、二是乘除、三是加减,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中含有了中括号,运算顺序又该是怎样的呢?
先指名结合每一步算式的意义说,再指出:同样是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4、学生练习,完成书上的例题
二、巩固练习:
1、在自备本上完成:540÷3+6×2,540÷(3+6×2),540÷[(3+6)×2]指名板演,结合讲评发现问题,强调正确的运算顺序。
2、第3题。
看图后,请学生说清楚该题的信息,并说说列式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三、学生自己阅读,了解“你知道吗?”
四、学生作业:完成p。40剩下的练习。
教案:数学运算6
课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学科
年级
教学目标
一、懂得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二、理解并知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会正确口算加减两步计算式题。
重、难点
信息环境及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分步策略
谈话引入:“小朋友,都乘过公共汽车吗?”
计算机显示屏上出现了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可以清晰地看到车上有8名乘客,随着刹车声响,汽车到站。这时老师问:“汽车到站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教师通过切换、演示功能,把学生操作后的结果进行展示交流:“原来有8个人,到站后,上来×人,下去×人,车上还剩×人”。接着老师请学生们用一个式子表示出刚才交流的结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设置了内容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学会应用。
选择学生三个板块的练习题上传至教师机进行展示教师帮助引导学生作总结评价。
有人上车,有人下车
用鼠标移动电脑图像中的人物上车与下车”。
把车上的几个人“拉”下来,再把马路边上的若干人“拉”上了车。
小组同学的合作讨论下,列出了各自的算式,
学生自主地选择点击相应的板块
由学生自己介绍进行全班交流
多媒体技术把生活场景搬进课堂,通过形象、具体的移动变化、动态的图像与音频构成了仿真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兴趣,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引发思维。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形象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在新颖的`操作活动中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
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的运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经验的重组建构通过对经验的唤起,学生在操作和思维活动中理解了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原理等意义,通过意义的建构,感悟并理解了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概念的掌握和巩固,关键在于应用。
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进行强化新知识的练习巩固和应用。
学生在信息技术呈现的图像、声音的激励下,不断体验成功。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中掌握知识,获得技能。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案:数学运算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100以内连加运算的计算方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并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培养学生计算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计算方法。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计算方法。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用具:图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1)9+6+33+4+55+4+2
2+8+92+7+62+7+5
(2)20+5+427+2+3022+20+3
3+18+915+20+654+8+10
2、计算:
28+7+56=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笔算的方法。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作在本上。
2835
+7+56
-------
3591
让同学说一说笔算过程
(1)先把前两个树相加,28+7得35。
(2)再用结果35同第三个数相加,35加56得91。
也可以这样计算:
28
7
+56
----
91
计算过程:(1)先把个位上的`三个数相加,得21。
(2)再把十位数相加,最后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20。
3、说一说两种笔算写法有什么不同?
二、课堂作业:
1、计算下面个题:
56+27+10=28+56+3=25+27+26=
35+30+17=7+50+34=18+4+19=
2、连线:
764437808255
27+4+660+15+753+17+10
25+8+1126+25+2524+16+15
3、列式计算:
(1)车上有17人,到站后上来3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车上有17人,到站后上来3人,又上来9人,现在车上一共有多少人?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的是100以内的连加,我们先把前两个数相加,这加第三个数,在计算过程中要认真、仔细。
板书设计:加法运算
2835
+7+56
-------
3691
教学回顾:
教案:数学运算8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借助Venn图,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和讨论等,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2.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请同学们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和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强调集合也有运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l.并集
—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
记作:A∪B.
读作:A并B.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用Venn图表示如下:
请同学们用并集运算符号表示问题1中A,B,C三者之间的关系.
练习.检查和反馈
(1)设A={4,5,6,8),B={3,5,7,8),求A∪B.
(2)设集合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通过检查,进行反馈,并强调:
(1)在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2)对于表示不等式解集的集合的运算,可借助数轴解题.
2.交集
(1)思考: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
请同学们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A.B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B={|是新华中学20xx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同学},C={|是新华中学20xx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得出结论,从而得出交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
记作:A∩B.
读作:A交B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Venn图表示交集运算.
(2)练习.检查和反馈
①设平面内直线上点的集合为,直线上点的集合为,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的位置关系.
②学校里开运动会,设A={|是参加一百米跑的同学},B={|是参加二百米跑的同学},C={|是参加四百米跑的同学},学校规定,在上述比赛中,每个同学最多只能参加两项比赛,请你用集合的运算说明这项规定,并解释集合运算A∩B与A∩C的含义.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检查,作个别指导.并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纠正.
(三)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理解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11页中有关补集的内容,并思考回答下例问题:
(1)什么叫全集?
(2)补集的含义是什么?用符号如何表示它的含义?用Venn图又表示?
(3)已知集合.
(4)设S={|是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A={|是平行四边形},B={|是菱形},C={|是矩形},求.
在学生阅读.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作个别指导,待学生经过阅读和思考完后,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及时给予评价.
(四)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通过对集合的学习,同学对集合这种语言有什么感受?
2.并集.交集和补集这三种集合运算有什么区别?
(五)作业
1.课外思考:对于集合的基本运算,你能得出哪些运算规律?
2.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并说明其并集.交集和补集的现实含义.
3.书面作业:教材第12页习题1.1A组第7题和B组第4题.
教案:数学运算9
教学内容:
教材P48页及练习十一4---6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三步乃至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内容具体涉及加减、乘除、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及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其中加减、乘除这一部分,这节课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教学,以解决问题为线索来学习计算。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今后更为复杂的计算学习奠定知道和思维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加减混合运算和乘除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学习乘法(除法)与加法(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教学的重点和关键,教学中应注意突出重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练习,使学生掌握含有不同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会进行脱式计算
2.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既有乘除,又有加减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方法指导:
看—说—算—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约3分钟)
1.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0+4+30= 2×4×7=
15+5-10= 6÷3×2=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运算或只有乘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 )顺序进行计算。
二、自主学习(约7分钟)
1. 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2中的情境图。
2.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回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同桌讨论,然后说一说。
4.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呢?
5.尝试列综合算式:4×3+7
三、合作交流(约10分钟)
1.4×3+7这道题你会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2.指名板演,全班齐练,评价。
3.7+4×3这道题你会用脱式进行计算吗?请大家试着算一算。
4.算完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自已计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小组内交流。
6.想一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可以用7+4×3这个综合算式计算吗?为什么?
7.比较7+4×3的运算顺序和4×3+7的运算顺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8.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一个算式中,含有除加、除减计算时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一样,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
四、精讲点拨(约8分钟)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五、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习
(1)下面各题第一步先算什么?把他圈出来。
20-8÷2 7×5-3 4+4×6 81÷9+2
(2)完成第50页第5题。
2.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3.作业布置:课本50页4、6题
教案:数学运算10
教学目标:
(一)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二)通过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以及约等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12+0.12= 7.2-0.2= 3.5÷0.35=
2.95+0.05= 5-0.6= 2.8÷0.14=
8÷12.5= 1.2+2.8-3.99= 4×1.72=
3.74+6.26= 4.5×6= 0.25×4÷0.2=
2÷4= 20×0.2= 20.75-9.5=
3.5×8×0.125=
2.提问
(1)我们学过哪几种运算?
(2)我们把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什么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3.7-2.5+4.6= 3.6×6÷0.9=
(1)思考: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什么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2)学生试算后订正。
3.7-2.5+4.6
=1.2+4.6
=5.8
3.6×6+0.9
=21.6÷0.9
=24
(3)小结运算顺序
①教师讲解: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①题中只含有第一级运算,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②题中只含有第二级运算,也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③谁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以上两题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学习例2:35.6-5×1.73= 6.75+2.52÷1.2=
(1)观察以上两题中含有几级运算?应先做哪步运算,后做哪步运算?
(2)学生计算后订正。
(3)小结。
以上两题都是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应先做哪级运算,后做哪级运算?
讨论得出: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4)练习:先说出运算顺序,再算出得数。
①P37“做一做”;②3.6÷1.2+0.5×5。
思考:①上题如果要先算1.2+0.5应怎么办?(加小括号。)
②如果要先算(1.2+0.5)×5应怎么办?(加中括号。)
教师介绍:小括号“( )”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吉拉特首先使用。中括号“[ ]”是公元17世纪首次出现在英国的互里士的著作中。
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什么呢?(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
3.试做例3:3.6÷(1.2+0.5)×5= 3.69÷[(1.2+0.5)×5]=
(1)两题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学生试做
3.6÷(1.2+0.5)×5
=3.6÷1.7×5
3.6÷[(1.2+0.5)×5]
=3.6÷[1.7×5]
=3.6÷8.5
计算中出现3.6÷1.7和3.6÷8.5除不尽时,教师讲解
在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计算。
要想保留两位小数,只需除到第几位?(一般只需除到第三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继续计算后,订正
3.6÷(1.2+0.5)×5
=3.6÷1.7×5
≈2.12×5
=10.6
3.6÷[(1.2+0.5)×5]
=3.6÷[1.7×5]
=3.6÷8.5
≈0.42
提问:为什么①题中第二步要用约等于号“≈”,而第三步却要用等号“=”。(因为在第二步计算时,3.6÷1.7除不尽,在第二步计算时,要取它的商的近似值2.12,所以在第二步要用“≈”连接;而第三步用2.12乘以5,得到的积10.6是准确的结果,应该用等号连接。)
4.小结
(1)什么情况用等于号?什么时候用约等于号?(当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时,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在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的这一步,要写约等于号;当取准确值时,用等号。)
(2)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可以怎么办?(可以使用小括号、中括号。)
(3)有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样?(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反馈
1.P38:做一做。
2.P40:1①②,2①②。
(1)说出运算顺序;
(2)计算并且验算;
(3)订正并小结验算方法。
验算方法:①原式验算;②互逆验算;③交换验算。
3.判断下面各题,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并说明原因。
(1)0.8-0.8×0.7=0( );
(2)1.6+1.4×2=6( );
(3)50-3.9+6.1=40( );
(4)20÷2.5×4=32( );
(5)9.6+0.4-9.6+0.4=0( );
(6)4.8×2÷4.8×2=1( )。
4.P40:4。先计算填空,再列出综合算式。
5.课后作业:P40:1③④,2③④,3。
设计说明: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具体算式的分析及计算,引导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概括、总结和提高,使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系统的认识,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学生容易掌握,但又容易被数字迷惑,造成错误,因此设计判断题,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约等于符号的使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容易被学生忽视,采取由学生先试做,再讲道理的方法,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
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了口算练习,并要求学生验算,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案:数学运算11
学习目标:
1、掌握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并能根据题目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使计算简便。
2、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理解四则运算中的数学术语,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
教学难点:
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
学习过程:
一、运算定律
1、根据表格,填一填。
名称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2、算一算
①2.512.548
=(2.54)(12.58)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10100
=1000
②43/7 +44/7 ③102 34 ④5.03-2.14-1.86
二、运算顺序
1、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算一算:(710-184)2=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吗?
3、算一算
☆友情小提示: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外面的。
4、组内交流算法
三、知识应用
独立完成P81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
1、巩固训练:完成P83练习十四第3、4题。
2、拓展提高:课外作业P37数的`运算(二)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教案:数学运算12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难点:
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
课件、字条、题卡、插板、电脑、铅笔、纸张作业。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复习准备
口算两组题(要求读出算式,说出得数).
第一组第二组
7+83+3
6+4+35+5+5
7+2+6+14+4+4+4
1+3+4+5+22+2+2+2+2
幼儿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
2、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也叫做“同数组成”。(出示字条)
3、(出示题卡)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2个3是6,6里面有2个3。
第2题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相加,这就是3个5.3个5是15,15里面有()个5
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幼儿说出4个4.4个4是(),16里面有()个4。
第4题2+2+2+2+2,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由幼儿说出5个2.5个2是(),10里面有()个2
二、基本部分:
1.启发性谈话
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这种简便方法是什么呢?(引出乘法)
2.展示课件《乘法运算》
教师边展示边讲解边提问: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
(1)这个符号叫什么?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5写在乘号的后面,2×5表示5个2连加,因此算式是2×5=10,读作2乘以5等于10.乘法口诀念做:二五一十。
(2)图片中先出现了几只鞋子,又出现了几只一共有多少只鞋子?盘子有几个?里面分别有多少萝卜?用加法算式怎么列?乘法怎么列算式?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几个几连加?用乘法口诀怎么念?
3、教师启发提问,图中共有几行?每行是几个?(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的内容)根据课件图片插棋子列算式
4、拍手游戏.老师每次拍4下,拍3次.(由幼儿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5、教师出应用题幼儿插棋子列算式
教师提出要求:
(1)每行摆3个棋子,摆5行,这是几个几?(5个3)
(2)怎样用加法算式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3333=153×5=15表示5个3连加)
(3)大二班小朋友去栽树,一行栽4棵树,问5行一共栽几棵树?(4×5=20表示:5个4连加)
(4)图书馆书柜一层放6本书,问3层一共放多少本书?
(6×3=18表示:3个6连加)
(5)小朋友架椅子一组架4把,问4组一共架多少把椅子?
(4×4=16表示:4个4连加)
6、教师出示课件图片:《快乐的游乐场》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都可以进行计算。幼儿看图在插板上列乘法算式。
活动结束:
幼儿人手一份纸张作业,进行巩固练习。
教案:数学运算13
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并能理解推导这些法则的依据和过程;
2、能较熟练地运用法则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对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2、问题:对数运算也有相应的运算性质吗?
二、学生活动:
1、观察教材P59的表2—3—1,验证对数运算性质、
2、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
3、证明对数性质、
三、建构数学:
1)引导学生验证对数的运算性质、
2)推导和证明对数运算性质、
3)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解题、
探究:
①简易语言表达:“积的对数=对数的和”……
②有时逆向运用公式运算:如
③真数的取值范围必须是:不成立;不成立、
④注意:,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教材P60例4)求下列各式的值:
(1);(2)125;(3)(补充)lg、
例2、(教材P60例4)已知,,求下列各式的`值(结果保留4位小数)
(1);(2)、
例3、用,,表示下列各式:
例4、计算:
(1);(2);(3)
2、练习:
P60(练习)1,2,4,5、
五、回顾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对数的运算法则,公式的逆向使用、
六、课外作业:
P63习题5
补充:
1、求下列各式的值:
(1)6—3;(2)lg5+lg2;(3)3+、
2、用lgx,lgy,lgz表示下列各式:
(1)lg(xyz);(2)lg;(3);(4)、
3、已知lg2=0、3010,lg3=0、4771,求下列各对数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四位)
(1)lg6;(2)lg;(3)lg;(4)lg32、
教案:数学运算14
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连加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100以内连加运算的计算方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并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培养学生计算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计算方法。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计算方法。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用具
图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1)9+6+33+4+55+4+2
2+8+92+7+62+7+5
(2)20+5+427+2+3022+20+3
3+18+915+20+654+8+10
2、计算:28+7+56=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笔算的方法。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作在本上。
2835
+7+56
3591
让同学说一说笔算过程
(1)先把前两个树相加,28+7得35。
(2)再用结果35同第三个数相加,35加56得91。
也可以这样计算:
28
7
+56
91
计算过程:(1)先把个位上的三个数相加,得21。
(2)再把十位数相加,最后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20。
3、说一说两种笔算写法有什么不同?
二、课堂作业:
1、计算下面个题:
56+27+10=28+56+3=25+27+26=
35+30+17=7+50+34=18+4+19=
2、连线:
27+4+660+15+753+17+10
25+8+1126+25+2524+16+15
3、列式计算:
(1)车上有17人,到站后上来3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车上有17人,到站后上来3人,又上来9人,现在车上一共有多少人?
四、课堂:这节课我们练习的是100以内的连加,我们先把前两个数相加,这加第三个数,在计算过程中要认真、仔细。
教案:数学运算1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
预设:
生:青藏铁路
2.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3.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1: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2: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3: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随着学生提出问题,课件随机显示)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引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加减定义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
预设:814+1142=1956
4.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预设:
生:把两段合在一起计算。
5.师: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6.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
预设:
生: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板书:加法定义)
7.师:你知道加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数+加数=和)
8.师: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他们能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看看谁的速度快。
9.学生列式计算。
(2)1956-814=1142
(3)1956-1142=814
10.师:同学们计算的真快,没看到大家列竖式呀,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
生:参考加法算式解可以。
11.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预设:
生:因为知道了两段的和求一段就可以减去另一段。
12.师: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吗?
13.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减法?
预设:
生: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减法。
(板书:减法定义)
14.师:你知道减法算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减数-减数=差)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小组交流,明确关系
1.师: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数都一样,运算不同
2.师:我们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很快的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加、减法各部分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看来我们这节课除了要知道什么是加、减法,还需要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师:根据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和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能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4.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
5.全班交流
预设:
生:被减数-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差+减数=被减数
减数+差=被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加数+加数=和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6.整理总结: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7.师:请同学们利用刚才的算式814+1142=1956、1956-814=1142、1956-1142=814验证大家总结的发现。
8.师:请观察我们总结的结论,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交流一下。
预设:
生1:加法是减法的相反运算,
减法是加法的相反运算。
生2: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9.学以致用:数学书P3做一做
根据2468+575=3043,不计算直接写出后面算式的结果。
3043-2468=(),3043-575=()
10.抽象概括,总结升华。
我们通过这三个算式的联系,初步了解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且验证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共同归纳出了如下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希望大家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中,引导学生对加、减法关系进行整理,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深层次理解,感受数学的逻辑性。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数学书P3练习一1
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①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滑雪场全天一共卖出多少张门票?
②滑雪场全天卖出145张门票,其中上午卖出86张,下午卖出多少张?
③华光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④兴华小学一共有学生843人,其中男生418人,女生有多少人?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2.综合练习:数学书P33
猜猜我是几?
【设计意图】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的结果反映出教学设计的问题,努力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课堂总结
1.师:通过学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哪些关系你能说说吗?
2.学生交流。
3.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能说说你的心得、收获以及不足吗?
(相互学习、鼓励进步、促进健康的发展)
【设计意图】适当的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更可以唤醒学生对数学方法乃至数学思想的感悟意识。
【教案:数学运算】相关文章:
数学混合运算教案03-06
教案:数学运算02-26
数学教案:减法的运算01-24
数学教案混合运算02-10
混合运算数学教案02-23
上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01-27
数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案02-11
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15篇03-06
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15篇)03-06
教案:数学运算15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