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边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角形的边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角形的边数学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定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打下基础。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定理主要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依据,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教材积极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会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让学生对演绎推理和反证法有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力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引申思考中,经历“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实践应用”的过程,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做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在学具的准备上,运用了胶片上画线段的方法来摆三角形,尽可能地减小了操作中的误差。
【学生分析】
对于三角形,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和三个角,以及三角形稳定性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进行学习的基础。学生乐于动手,喜欢实践,并在前几年的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方法和思考方式,同时比较善于发现和总结,这也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教师上班路线图)
师:老师从家里出发到学校上班有三条路可以走,你认为老师走哪条路近呢?
生1:我认为老师走第二条路近,因为第一条和第三条路都是弯的,只有第二条路是直的。
生2:我也认为老师走第二条路近。
师:是啊,弯来弯去的线总是比直的线要长。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连接老师家、公园和学校三个地方,接近一个什么图形?连接老师家、国贸大厦和学校这三个地方,又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老师走一、三两条路就好比走了三角形的两条边,而走第二条路好比走了三角形的一条边,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是否可以从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来解释老师上班走哪条路近的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
二、开展探索活动,体验边的关系
1.发现问题。
师:老师手里有一根吸管,想把它随意剪成三段,什么是随意呢?
生1:随自己的意思,可长可短。
师:把这根吸管随意剪成三段,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2:能。
生3:不一定。
师:每人从材料袋中,取出一根吸管来剪一剪、围一围。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有的围成,有的围不成)
师:看来不是随意剪成三段就能围成三角形的,这里面肯定有学问,大家想研究吗?(想)那谁愿意把没围成的作品提供给大家研究?(一学生将作品呈上)
师:有谁觉得能围成,想来帮帮他?(一学生上来帮助,教师也帮助围,还是围不成)
师:怎么会围不成呢?是什么原因?请同桌同学小声商量一下。
生4:因为其中的两根吸管太短了,再长一些就围得成了。
师:同学们认为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所以围不成,那么,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多长时才可以围成呢?
2.进行猜想。
生1:我认为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板书)
生2:我认为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板书)
生3:我认为要随便的两根吸管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板书:随便)
师:这些都只是同学们的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怎么办?
生:可以做实验来验证一下。
3.实验验证。
师:在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些不放心,“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这个实验的材料怎么找呢?
生1:可以量一量,剪一剪。
生2:把一根吸管对折剪开,其中的一段再平分成两段。
生3:拿三根一样长的吸管就可以了。
师:这样的话,两根吸管的长度和还等于第三根吗?
生4:大于第三根,可以用做第二个实验的材料。
师:现在就请同桌合作完成实验,特别注意是否要“随便的两根”。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实验结束了,我们来开个实验结果发布会吧!谁愿意第一个上来发布实验结果。
生5:我们做第一个实验。先挑选两根一样长的吸管,并把其中一根平均剪成两段,我们发现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边说边演示围的过程)
师:大家的实验结果与他们一样吗?
生6:我们的实验结果是: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能围成三角形。(学生上台演示围的过程)
生7:老师,他们的实验材料有问题,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已经大于第三根了,所以这个实验的.结果是错的。
师:数学是非常严谨的学科,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一定要认真仔细。
生8:老师,我们的实验结果也是围成的。(学生上台演示围的过程)
师:对于他们这一组的实验情况,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9:老师,他们在围的时候,两根吸管的端点根本没有接触,其实是没有围成三角形。
师:老师请你们再试试好吗?(这一组学生按要求再试了一次,果然围不成)
师:现在你们想重新发布实验结果吗?
生10: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虽然这组同学的实验有问题,但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来解决疑问,学习就是要有这种精神才会进步。
师:谁来发布第二个实验结果?
生11: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可以围成三角形。(学生边说边演示围的过程,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12:我觉得你说的不对。这是我开始没有围成三角形的那三根吸管,其中一根短的吸管与一根长的吸管的长度和也是大于第三根的,可是却围不成三角形。所以,要随便的两根吸管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三角形。(全班学生都赞同他的想法)
师:你想问题很全面,老师和同学都很佩服你,真了不起!现在谁能把实验的结果再来发布一下?
生13:任何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可以围成三角形。
师:我们可以把“随便”、“任何”说成“任意”。(板书:任意)
4.得出结论。
师:那么,对于已经围成的三角形,是否意味着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呢?请大家拿出课前画好的三角形量一量、算一算。
生1:我量出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2厘米、2.6厘米,经过计算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边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用具:
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多个三角形
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二、展示交流汇报
1小组活动:
(1)出示小片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分工合作。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
(1)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
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
(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1)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2)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3)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4)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5)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检测反馈
1.判断题.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
(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2.猜一猜
甲:我拿的三角形没有钝角。他可能是什么角?
乙: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
丙:为什么?
课后反思:
三角形的分类,对于学生来说,有了前面基础知识的铺垫,孩子们学起来非常容易.本节课,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的边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各准备几个长短不等的小棒、直尺、探究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摆一摆,激发探究欲望
师: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给你三根小棒,谁能到黑板上围成一个三角形?
(指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来。提供的小棒一组能摆成三角形,另一组摆不成三角形。)
在学生摆不出来时,引导学生发现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摆出三角形来。
师:若想再摆个三角形,你有解决的办法吗?
看来,要想摆成一个三角形,对三条边的长度是有要求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师:谁来猜一猜,这三条边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师: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验证吧。
[反思]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围三角形,第一名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很顺利地围成了三角形,第二名学生怎么也围不成。这样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提出“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一开始,就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饶有兴趣的投入到下一轮的学习中去。
二、操作验证,揭示三边关系
(一)分组研究,四人小组长拿出准备好的四组小棒。
出示实验要求:
1、 量出每组小棒的长度。
2、 将三根小棒首尾相接,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3、 把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再与第三边进行比较。(用式子表示)
4、 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将实验结果填写在探究报告单上。
(二)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引导学生理解“任意”的意思)
再用这个结论解释实验中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我有意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由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
三、应用与拓展
1、判断下面几组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快速判断的方法)
(1)1厘米、3厘米、5厘米
(2)3厘米、5厘米、2厘米
(3)11厘米、6厘米、7厘米
[反思]: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教学中我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即让学生用所学内容来说明为什么这一环节。同时我们引导学生发现,快速判断的方法,使学生在原来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原知识又有发展,找到了最佳的判断方法。
2、小华上学走哪条路近?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释)
书店
学校
小华家
[反思]:教材是学习的载体,我充分挖掘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副情境图既能靠直觉来判断,又能用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来解释,还可以用“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来解释。这样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又领悟到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条边长是4厘米和6厘米,第三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引导学生探究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反思]:此题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大于另两边的差,小于另两边的和。教学中开始学生逐渐答出了3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8厘米、9厘米,接着就沉默了,我就提出了9.2厘米行不行?学生略一思考得出结论:行。于是他们的思维又活跃起来,9.6厘米、9.9厘米……当学生发现小数部分是无限的时,得出结论第三边小于10厘米大于3厘米就可以,于是我又提出问题:现在同学们找到的最小答案是3厘米,2.5厘米行不行?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答案:第三边要小于10而大于2。由于时间关系,当时我有些着急,直接将我想要学生了解的“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要大于另两边的差,小于另两边的和”这个结论直接说了出来,结果效果并不是太好。不如让学生自己课下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更好。虽然此处处理并不是很恰当,但在这道题中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探究的能力。
4、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3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实际生活中要讲究美观、实用)
[反思]此题是上一道题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5、 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
[反思]这是一道要同学动手探究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学生更愿意做这样的题。
本课总结: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不仅能猜想,而且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角形的边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学会表示等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况,了解什么是等量关系。会用线段、列式这两种方法来表示等量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等量关系的学习培养数学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学会找到等量关系,锻炼协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跷跷板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有三幅图,第一幅图是一只鹅和两个鸭子在玩跷跷板,结果鹅的质量比较大。(教师说明质量就是物体的重量)第二幅图是1只鹅和3只鸭子玩跷跷板,结果3只鹅的质量比较大。第三幅图1只鹅和2只鸭子1只鸡比较,结果跷跷板平衡。
师:跷跷板平衡说明了什么?
跷跷板两边的质量相等,也就是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
师:嗯,说的非常棒,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等量关系。那如果用等式表示两边的关系,你可以吗?写一写,试一试。
1只鹅=2只鸭子+1只鸡。
师:做的很棒,既然大家初步认识了等量关系,那么咱们就继续挑战。
2.出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关系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姚明身高是妹妹的2倍,笑笑比妹妹高20厘米、姚明身高226厘米。
师:你能不能表示出妹妹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之间的关系?
同桌讨论:
一生汇报:我用画图的方法。
师:很好,请你在黑板上表示一下。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一生汇报:我用列式的方法。
师:也请你在黑板上列式,给大家分享下你的方法。
成果展示:生1:画图法
妹妹身高
姚明身高
笑笑身高
生2: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师:嗯,上面两位同学做的非常好,非常形象的表达了三人身高之间的关系,那你们做的和他相同吗?你还能说出其他的等式吗?(小组互相说。)
多生汇报:
生1: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生2: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生3: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此处教师予以引导,关系式1与关系式2最后都等于妹妹身高,那么就说明这两个等式是相等的`,渗透到等式转换。)
3.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列的几个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同学交流。(等量转换)
二、拓展应用。
1.练一练第1题,第2题。
看图说一说什么时候相等,说出等量关系。
你是怎么想的?
2.练一练第3题。
根据题意写出相应关系式,用字母表示。
第三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
3.练一练第4题。
结合下列情景说一说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教师适当引导)
三、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布置: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三角形的边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具准备:
直尺、小棒
教学过程:
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四组小棒,课上组织学生摆一摆,让学生边操作边把有关的数据记录在表内。当学生完成操作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的数据,并在填出或=。
一、数学活动
1、出示一组长短不一的几根小棒,请你挑选几根围成三角形。
不重复,你还可以怎么围?
通过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出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三角形形路线,从邮局到杏云村,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3、是不是任意两条边的'程度的和一定比第三条边大呢?画一画,算一算。把计算结果填写在第33页的表上。
二、运用知识模型
1、第1题:下面各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
2、第2题: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填入表中。
3、第3题:摆一摆,填一填。
4、第4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多长?有多个答案,第三边只要大于3厘米小于13厘米即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答案。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边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懂得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客观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1、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条形
2、能从图中识别三角形
3、通过度量三角形的边长的实践活动,从中理解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
难点:
1、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
2、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1、投影:图形见章前P62图、
教师叙述: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看条件许可,可以把古埃及的金字塔、飞机、飞船、分子结构……的投影,给同学放映)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飞机、上天的飞船,从宏大的建筑如P68的图,到微小的分子结构,处处都有三角形的身影、结合以上的实际使学生了解到:我们所研究的“三角形”这个课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
学生活动:
(1)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三角形
(2)选派代表说明三角形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2、板书:在黑板上老师画出以下几个图形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图:区别三条线段是否存在首尾顺序相接所组成的图(1)三条线段AC、CB、AB是否首尾顺序相接(是)
(2)观察发现,以上的图,哪些是三角形?
(3)描述三角形的特点:
板书:“不在一直线上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师提问:上述对三角形的描述中你认为有几个部分要引起重视
学生回答:
A、不在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
B、首尾顺次相接
二、读一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1,第一部分至思考,一段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三角形?
(2)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内角?有几个顶点?
(3)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________
(4)三角形ABC的边AB、AC和BC可用小写字母分别表示为________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的三边,AB可用边AB的所对的角C的小写字母C表示,AC可用B表示,BC可用A表示
三、做一做
画出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
同学们在画图计算的过程中,展示议论,并指定回答以上问题:
(1)小虫从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有如下几条路线、
A、从B→C
B、从B→A→C
(2)从B沿边BC到C的路线长为BC的长、
从B沿边BA到A,从A沿边C到C的路线长为BA+AC、
经过测量可以说BA+AC>BC,可以说这两条路线的长是不一样的`
四、议一议
1、在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三边有怎样的不等关系?
通过动手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五、想一想
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几类?按角分呢?
(1)三角形按边分类如下:
三角形不等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2)三角形按角分类如下:
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斜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六、练一练
有三根木棒长分别为3Cm、6Cm和2Cm,用这木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分析
(1)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关键在捡判定它们是否符合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符合即可的构成一个三角形,看不符合就不可能构成一个三角形、
(2)要让学生明确两条木棒长为3Cm和6Cm,要想用三根木棒合起来构成一个三角形,这第三根木棒的长度应介于3Cm和8Cm之间,由于它的第三根木棒长只有2Cm,所以不可能用这三条木棒构成一个三角形、
错导:
∵3Cm+6Cm>2Cm
∴用3Cm、6Cm、2Cm的木棒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
错因:
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里3+6>2,没错,可6—3不小于2,所以回答这类问题应先确定最大边,然后看小于最大量的两量之和是否大于最大值,大时就可构成,小时就无法构成、
七、忆一忆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边、角、顶点)
2、会用符号表示一个三角形、
3、通过实践了解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
八、作业
三角形的边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四边形分类P29~3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技能目标: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观察,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难点: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具准备
各种四边形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看,淘气剪了许多四边形,你能将这些四边形进行分类吗?
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后进行汇报。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师展示学生的分类方法,如和课本不一致,引导学生观察智慧老人的分法。
教师总结:
A.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B.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师:请学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如学生说不出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教师可以准备几根小棒。
师提问:你能选几根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你认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四条边?
学生进行选择,拼摆。
讨论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每组对边想等。
2.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师:长方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特征得出: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如果用一个圈把平行四边形都放在里面的话,请你也画一个圈来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外面再画一个圈,你觉得这应该是什么?再用一个圈画出梯形的地盘,应该怎么画?试试看。
三、巩固练习。
1.在第30页的点阵图上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指导学生在画图是,借助点子,将图形画得美观。
2.第30页练一练1题分类。(剪下课本附页中的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你对这几种图形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学生发言)
五、课堂拓展。
如果把一个梯形,一条边不断地变小,一直小到一个点,就是什么形状?一直大到和下底相等,就是什么形状?
六、作业设计。
1.教材30页3题。
2.教材30页4题。
三角形的边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笑笑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你是怎样想的?生:走a路线最近。因为……
师:在生活中人们都愿意走近路。在这幅图中,笑笑家、邮局、学校所在的位置,正好组成一个三角形,从图中和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同学们都认为a路线最近,路线b加上路线c一定比路线a远。那么,是不是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比第三边大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组活动:用小棒摆三角形,下面哪组能摆成?哪组摆不成?与同伴交流。
2.想一想,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与同伴说一说。
3.算一算,比一比,能摆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练一练:
第1题:判断每一竖行三条线段能否摆成三角形。
第3题: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填入表中。
第4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多长?有多个答案,第三边只要大于3厘米小于13厘米即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答案。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遍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遍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
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技能目标
(1)、经历搭三角形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部分学生都能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初步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性质,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能很好的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突破教学重点,但没能很好的利用现有的'课堂教学资源突破教学难点。
教后反思
(1)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的特征是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从小养成一种“展示自我”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探索知识规律的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体现教师是知识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在知识的王国里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为学生创设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
(2)本课时中几个环节的设计意图与实施情况:
第一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动手操作,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一组小棒能拼成三角形,另一组小棒却不能拼成三角形,这是为什么?”并激起了探究的欲望,产生了对所要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第二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参与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通过用小棒拼三角形,直观地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填写实验报告单等动手、动脑的活动,再经过交流,发现问题,探究规律,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基本上在整个知识规律的得出过程中没有教师的讲解,教师只是起一个组织、引导的作用,这样做既让学生经历了数学新知的形成过程,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是练习设计即注重基础与实际运用,面向全体学生,又安排了一些对原有所突破,拓展、发散和提升的题目,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把所得知识放到生活情境“找捷径”中加以验证,再在层层练习中不断加以提升、拓展……使知识的获得不断圆满、丰富,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并学会思考。
(3)教学中的疏忽及教后思考
上完课后发现,学生已有的基础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致使原先的教学设计在堂上有所改变,课上虽能根据突发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但驾驭能力还要提高。备课时也要多方面考虑周全,方能以不变应万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方式和教学语言的精炼程度,以及对教学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的能力是今后教学中的努力方向。
三角形的边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生分析:
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
(生:三角形)。
师:什么是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生:边。)
2、解释课题
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
二、探究活动
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
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
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
(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
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
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
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
④汇报活动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
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
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
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出示第3组小棒(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
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
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
师板书: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 2,2,8)
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
课件演示。
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
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11呢?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
④小结
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
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
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同桌两人交流。
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
④归纳总结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
(学生计算验证)
三、随堂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
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2、完成练一练1-3
四、布置作业
练一练。4
五、全课小结
三角形的边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能识别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2理解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懂得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客观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能从图中识别三角形
3.通过度量三角形的边长的实践活动,从中理解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
难点:1.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
2.用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巧妙引入:
1、教师叙述: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把古埃及的金字塔、飞机、飞船、分子结构……的投影,给同学放映)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飞机、上天的飞船,从宏大的建筑等,到微小的分子结构,处处都有三角形的身影.结合以上的实际使学生了解到:我们所研究的“三角形”这个课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
2、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身边含有三角形的图片,上课时展示,
学生活动:
(1)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三角形.
(2)选派学生代表说明三角形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三角形?
活动目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展示学生搜集的图片,让学生经历几何模型的抽象过程,体会到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引出课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1、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1)、与同伴交流你所画的三角形。
(2)、提问:观察所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所画图形,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炼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而且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引出三角形定义。
活动二: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用符号表示三角形的必要性,认识三角形的基本要素及其表示方法,先用课件展示由生活中的图片抽象出的几何模型,然后设计了以下问题串:
问题1:找出图中的三角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问题2:我们是如何表示线段和角的?
问题3:你认为如何表示三角形?
活动目的:通过问题1的设置让学生感受到交流的不方便,从而体会到用符号表示三角形的必要性。问题2和3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回顾线段和角都可以用顶点的大写字母表示,不难想到三角形也可以利用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教师加以规范,同时给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三个基本要素的表示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
活动三:根据刚刚学过的知识,设置下面的练习:
1、老师画出几个图形.(略)
教师提问:上述对三角形的描述中你认为有几个部分要引起重视.
学生交流,老师:
a.不在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
b.首尾顺次相接.
2、用符号表示你刚刚找到的三角形,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请一名学生上黑板写出所找到的三角形。练习2中的三角形比较多,在找三角形的过程中可能有多种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找到比较好用的方法。
活动目的:本练习回扣了刚刚学过的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方法和基本要素。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能用刚学过的知识轻易的解决原来不好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比较熟练的表示三角形。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得出结论,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
三、联系实际、积极探索
问题1、
画出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
同学们在画图计算的过程中,展示议论,并指定回答以上问题:
强调:(1)小虫从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有如下几条路线.
a.从B→C
b.从B→A→C
(2)从B沿边BC到C的路线长为BC的长.
从B沿边BA到A,从A沿边C到C的路线长为BA+AC.
经过测量可以说BA+AC>BC,可以说这两条路线的长是不一样的.
问题2、
1.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2.从理论上讲,该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强调:通过动手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到结论: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活动目的:对三个情景的观察和讨论,引起学生讨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学生可能通过拼接、测量或应用理论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说明,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和鼓励。问题2的设置让学生能从实际情景中抽象概括得出如下结论,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书上只有一个情景,而我设计了三个情景,就是为了凸显“任意”二字的含义。
四、课堂演练巩固新知
1、判断平面图形中有几个三角形?课本P4练习1.
2.有三根木棒长分别为3cm、6cm和2cm,用这木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强调:(1)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关键在判定它们是否符合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符合即可的构成一个三角形,看不符合就不可能构成一个三角形.
(2)要让学生明确两条木棒长为3cm和6cm,要想用三根木棒合起来构成一个三角形,这第三根木棒的长度应介于3cm和8cm之间,由于它的第三根木棒长只有2cm,所以不可能用这三条木棒构成一个三角形.
错导:∵3cm+6cm>2cm
∴用3cm、6cm、2cm的木棒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
错因: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里3+6>2,没错,可2+3不大于6,所以回答这类问题应先确定最大边,然后看小于最大量的两量之和是否大于最大值,大时就可构成,小时就无法构成.
活动目的:通过对本节课两个重要结论的'应用,引导学生找出实际应用中的简便方法,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对这两个结论的理解更加深刻。
五:变式训练,熟练技能
练习1、小明要做一个三角形的铁架子,下面几组铁条中,哪组铁条能够焊成一个三脚架?
(1)6cm,8cm,10cm(2)5cm,5cm,11cm
(3)9cm,9cm,9cm(4)7cm,7cm,12cm
练习2、小明有两根小木棒分别长5cm和7cm,要构成一个三角形,你能给出第三根木棒的长度范围吗?
练习3、小明要做一个三角形的铁架子,有5cm、6cm、11cm、14cm四根可供选择的铁条,他有几种选择?
练习4、(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4厘米和6厘米,那么第三边是多少厘米?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4厘米和10厘米,那么第三边是多少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活动目的:前两个基本练习通过学生口答完成。这两道练习对应着例题,巩固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练习3是一道开放式的题目,有多种答案,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说出答案。对于练习4,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第1小题学生可能会说出两条线段都可以作腰,构成等腰三角形;但第2小题学生可能就没考虑到以4cm作腰不能构成三角形,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然后让学生动笔练习并请一名学生进行板书,最后老师讲评。这组练习的设置,从易到难,以帮助学生从会学到会用,达到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六:反思、感受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让学生)
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边、角、顶点)
2.会用符号表示一个三角形.
3.通过实践了解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
活动目的:
在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的能力。
七: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习题11.11、2、6、7。
活动目的:
(1)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2)学生巩固落实课堂所学的知识.
(3)作业的设置既有知识方面的,又有能力方面的,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角形的边数学教案11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认识》。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和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认识了线段,学习了垂直,能从直线外一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安排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定义,高和底等教学内容。为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算法和各种图形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过程和方法
在操作活动、概括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四、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五、过程设计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很多美丽的建筑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谁能说说这些图片中都有哪种平面图形?
揭题:是的,每张图片中都含有三角形。三角形的奥秘非常多,那么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揭开三角形神秘的面纱。(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建筑图片,增强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三角形的定义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0页,自学有关三角形的内容。
(2)师:自学完了,如果现在让你画一个三角形,你会画么?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三角形,并介绍一下画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说的时候板书:3个角,3条边,3个顶点
并提问:对他的发言你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4)师:这些是同学们刚才通过自学知道的知识,那你觉得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能叫做三角形呢?
指名不同的学生说。
刚才有同学说到: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课件出示)
师:这句话里哪个词是关键?
师:三条线段围成是怎么样的?(出示: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对这句话你们都理解了吗?那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
教师举出反例让学生判断。
师:现在你认为到底怎样的图形才叫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线段”、“围成”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师:你们每人都画了一个三角形,黑板上现在也有一个三角形,这么多的三角形,我们该怎么去区分它们呢?你们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给它们标上字母)
师:老师给黑板上的三角形中的每个顶点分别标上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记作三角形ABC。
在三角形ABC中,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顶点A,那么其他两个就是?这条边叫AB边,那么这两条是?请你想一想,这三个顶点,分别对应哪条边。
2、三角形的高
(1)师:看黑板上的三角形,如果小红家刚好就在点A,BC是一条小河,小红要去提水,你认为走那条路比较近?
师:是走AB这条路吗?还是走AC这条路呢?其实啊,这两条路都比较远,你能想到最近的路在哪里吗?
师:对了,就是从这个顶点出发,作对边的垂直线段。这条路才是最近的。
师:谁能上来把它画出来?指名,要求学生边画边说画垂线段的`过程。
先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BC这条边重合,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点A,再沿着这条直角边画一条垂直的线段。(当学生说的不完整的时候请其他学生补充)
师:让我们重温一下刚才画垂线段的过程(课件演示)
师:像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黑板上这条垂直线段就叫做三角形的高,与高垂直的BC边就叫做它的底。通常,三角形的高要画成虚线,还要标上直角符号。(板书:高、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具体情境,然后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体的问题,形成知识迁移]
(2)师:你会画高吗?请同学们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画高。
(3)师出示判断题,哪些是三角形的高?刚才老师看到有同学的高是这样画的,他们画的对吗?为什么?
师:第四个图形画的是高吗?想想看,它是怎么画出来的。这时候谁是底?
师:为什么刚才把BC叫底,现在却把AB叫底呢?
师:刚才提到的过一个顶点可以向对边引出一条高,想一下,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高吗?
师:想想看,过点B如何画AC边的高?方法也一样,把三角尺的直角边和AC边重合,经过点B就能画出这条高,这时AC边就是三角形的底。(课件演示)看来在一个三角形中能画几条高?(从3个不同的顶点出发能画出3条不同的高)
师:你还能在自己的三角形中画出其他两条高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应用拓展,提高技能
(1)师(课件出示):想象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高在哪里?
师:课件出示前面三个图形的高,这些高有什么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高逐渐向右移动)
生:顶点向右移动。
师:如果顶点继续向右移动,那么最后一个三角形的高应该画在什么地方呢?
生:与另一条边重合了。
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是直角三角形)这里AC是高,哪条是底呢?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形都有三条高,你还能找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两条高吗?(学生找出)
师:原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就是对应的两组底和高。
(2)师:现在老师把这四个图形放在一起,想一想,如果顶点继续向右移动,会出现怎样的三角形,高会出现在什么地方呢?(课件出示一个钝角三角形)
学生先想象,再指出高的位置。
师:如果顶点向左边移动呢?(课件出示)高又会出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想象后,再指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板书:同底等高)
师:想一下,为什么这些高的长度都相等呢?(顶点在平行线上移动)
师:如果顶点不在平行线上移动,他们的高还会一样吗?
学生回答,师演示。看来高的位置跟什么有关?是呀,同学们高是从顶点画出来的。
(3)师(隐去三角形,留下顶点和高、底的虚线):如果以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为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能想象出这个三角形吗?它的底在哪里?
师:隐去底,现在你还能想象出三角形的底在哪里吗?请你画在练习纸上。
学生画,展示学生作品。
像这样只给指定高的三角形,你能画多少个三角形?那如果高确定了,底也确定了,现在你能画出几个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四、再现知识,总结反思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三角形的知识,你还有那些问题和疑惑?
这节课我们明确了三角形的特征: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知道了高是从顶点出发画出来的,研究了顶点的特性,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究三角形的其他奥秘。
六、作业设计
书本第65页练习十五第一题
七、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3个角,3条边,3个顶点
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高底
八、教学反思
如何正确地理解并画出三角形的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什么学生画高的时候会经常出现错误呢?分析思考后我发现很多学生都不能正确地找到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学生的操作是在模仿中进行的,所以我让学生帮小红找最短的路径,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体的问题,在具体情境中逐步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定义。然后逐步深入,让学生感悟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最后隐去三角形,和底让学生想象三角形的底在哪里,再次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知识点
1、任意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5、用2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6、用2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大三角形。
7、用2个相同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大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
练习题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94°,那么它的另外两个内角是()和()。
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是85°,第三个角是()°,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45°,另一个内角是(),按边分这是()三角形。
4.三角形最多()个直角,最多()个钝角,最少()个锐角。
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80°,另外两个内角分别是()、()或()、()。
参考答案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94°,那么它的另外两个内角是(43)和(43)。
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是85°,第三个角是(10)°,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45°,另一个内角是(45°),按边分这是(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最多(1)个直角,最多(1)个钝角,最少(2)个锐角。
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80°,另外两个内角分别是(50°)、(50°)或(80°)、(20°)。
三角形的边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知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3、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正迁移,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
【教学难点】
学会给三角形画高。
【教具】
三角板一套、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三角形的含义是什么?
2、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是什么?
3、怎样画三角形的高?
二、展示交流
1、动手操作:用四边形、三角形撑起两个支架,然后对比、观察,发现了什么结论?
2、课件出示电线杆、自行车图片,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列举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4、提示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三、探究活动,掌握特征
1、理解三角形的含义
①通过实物演示和出示课件,总结:什么叫三角形?
②学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2、探究三角形的特征
(1)课件演示,说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边、顶点和角)
(2)课件出示三个三角形,观察这三个三角形,你还性理了什么?
(3)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标出顶点、边和角。
(4)用字母ABC表示三角形。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课件出示三角形屋顶的房子和斜拉桥,你能想出办法测量三角形的房顶和斜拉桥的高度吗?
(2)课件演示,抽象出三角形,学生作反馈测量方法,引出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
(3)出示有一组底和高的三角形,观察、讨论,还有其它的底和高吗?
(4)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四第1题
四、检测反馈
1、填空
①三角形是由()条边同()个顶点,()个角组成的。
②三角形具有()性。
③三角形有()条高,有()个底。
2、判断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解形。()
(2)三角形有三条高,三个底。()
(3)自行车车架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3、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
四、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
稳定性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后反思:本节课的概念比较多.学生在学习这本课的时候,对于画高,有个别同学画得不对,可见是以前学习画垂线的时候,掌握得不太好.在今后,应该多加练习.
三角形的边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三角形按角分类有哪几种?
2、按边分类有哪几种?
3、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二.展示交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小明,你们看,他正在做什么?(课件演示,课件内容为教材第82页小明上学图。)
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呢?
这三条路线中哪条路线离学校最近?为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些同学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的,有些同学是用测量的方法量出来的。大家想一想,在生活中这些路线我们不可能去用尺子一米一米的量出它的长短,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用数学知识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看,从小明家到邮局再到学校的路线近似于一个什么图形?
走中间的这条路线,走过的路线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线,走过的路程实际上就是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的和。根据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走第三条边长。那么,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实验1:请同学们从准备的学具中任意拿出三张纸条摆出一个三角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动手操作、交流。
实验2:深入探究在什么情况下能组成三角形。
1.动手操作
从纸条中任意拿出三张纸条,看看能不能摆出一个三角形?把能组成三角形和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情况分别填在实验表格中。
出示表格:(单位:厘米)
能组成三角形
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你发现
不能组成三角形
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你发现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分析、探索(课件出示)
①观察自己的实验表格,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
②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
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④那根据你们的实验观察,大家都认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吗?
⑤大家的发现到底对不对?请各小组摆三角形来验证一下。
以上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我们发现如果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这三条线段就能组成三角形,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检测反馈
1.讲解小明选择上学的路线。现在你能用这个发现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
2.游戏
游戏一:红绿灯
要求:每组的三根小棒能组成三角形的,绿灯通过;不能组成三角形的,红灯停。(单位:厘米)
(1)————4
—————5
——————6
(2)————4
————4
——————6
(3)———3
———3
——————6
(4)———3
——2
——————6
我们每次都是把三条线段中任意两条线段相加后才判断的,你们能不能相出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呢?(用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比较来检验。)
游戏二:
要求:下面这些线段里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一组好朋友,找找看,哪三条线段是一组好朋友?
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
游戏三:猜一猜。
要求:现在有两根分别长为3厘米、6厘米的小棒。猜一猜,能与它们组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长几厘米?说说你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生在学习中很有兴趣.提高了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角形的边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知道三角形有三条高。
2.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3.了解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及特征。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教学难点:
了解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
教学资源:
三角板、学生的学习单。
教学活动: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的高。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课件演示)。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高的有关知识。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高)
二、操作演示,观察发现。
1.(课件边演示边说)如果我们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三角形高的画法:
3.你觉得三角形会有几条高呢?为什么?(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从三角形的每一个顶点都能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所以有三条高)请同学们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一名同学上黑板上演示画高。
4.认真观察三角形的高,你有什么发现?(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三条高,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互依存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相交于一点。)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我们再来看直角三角形,你会以BC边为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吗?。(学生在学习单上画)。你有什么发现?(老师课件边演示边说: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BC为底,作高时,要从A点向它的对边BC作一条垂线,发现高与另一条直角边AB重合;如果以直角边AB为底,作高时,要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发现高与另一直角边BC重合,也就是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如果一条是底,那么另一条直角边就是它的高。以斜边AC为底,作高时,要从顶点B向它的对边AC作垂直线,发现高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
2.我们再来看钝角三角形,从钝角三角形的B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高在三角形内;从A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BC延长,高在三角形外;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AB延长,高也在三角形外。钝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因答可以是两个方面)一是从高的画法说;二是从发现说。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其中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并且相交于一点;直角三角形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而钝角三角形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三角形的边数学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第83页、84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及方法,体会每类三角形特征,并能够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通过观察、分类、记录等活动,折、剪等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同时懂得合作可以提高效率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别从三角形的角和边两个方面特征,对三角形准确地进行分类。
难点:能够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各类三角形之间内在联系。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PPT课件
学生:人人准备三角板、量角器、剪刀、一张正方形纸、两张平行四边形纸,另外每小组按要求做8个三角形并编号,然后用小袋装好。
(一)、做3个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1、有一个角是钝角、2、有一个角是直角、3、三个角都是锐角)
(二)、做3个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4、有一个角是钝角,5、有一个角是直角,6、三个角都是锐角)
(三)、做两个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7、8、大小不同)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有很多老师在这里听课,如果让你把在场的老师分成两组,你将如何分组呢?(生的答案肯定不一:预计标准可能会有年龄、性别、高矮、胖瘦、所教学科、头发形状……)
教师对每种方法都要予以肯定、引导。
(二)、探究活动
多媒体出示用三角形组成的船的图案,请同学们从整体看这像什么(与学生准备的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船)?细看你发现了什么?谁愿意告诉我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特征?再仔细看看各个三角形形状、大小一样吗?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说出那是因为角的大小、边的长短各异造成的。
(板书:角边)
指着船图说:“既然如此,我想把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你觉得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来分呢?为什么?(相机引导说出原因)”刚才同学们说了只有两种方法:按边分或者按角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板书:三角形的分类)请同学们按角和边对你组袋中的三角形进行分类。
要求:
1、小组各成员在组长的指挥下进行活动。
2、各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想想怎样做既对又快就怎样做?
3、填好记录单,推举汇报人。
4、完成了就坐好。
表一:按角分类(填出各个三角形中各角的个数0、1、2、3)
1
2
3
4
5
6
7
8
直角个数
钝角个数
锐角个数
观测角的大小时我们采用的是(目测、量角器量、直角比)(选择打√)的方法。
我们把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命名为:角形,
我们把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命名为:三角形,
我们把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命名为:三角形,
我们发现所有的三角形都有个锐角,我们还发现了按角分类最简单的办法是:。我们组最快完成是因为。
表二:按边分类
1
2
3
4
5
6
7
8
三边不相等
两边相等
三边相等
我们将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命名为:三角形。
我们将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命名为:三角形。
我们将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命名为:三角形。
(三)、展示成果
1、现在哪一组同学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按角分类的成果呢?展示表格,边展示边讲述。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板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同学们真聪明,简直就成数学家了!老师非常高兴,咱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2、(课件)从角的大小来看,你能猜到这个信封里装的是什么三角形吗?每次都要说出理由。
A、露一个直角——直角三角形
B、露一个钝角——钝角三角形
C、露一个锐角现在能一次就准确地猜出来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我可以回答你提出的一个问题,然后你猜是什么三角形,要记住哟,是从从角的大小来看,三角形有几个角?看见了1个,还有几个看不见?从这里发问,只准问我一次?行不行?
这下明白了按角分类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吗?比我聪明!
3、这会哪一组同学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按边分类的成果呢?展示表格,边展示边讲述。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板书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认识等腰三角形:课件出示图形和概念。
像这样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就叫它不等边三角形,也叫任意三角形,当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时候,我们把这两条相等的边就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给他起个名字吧!等腰三角形
两条腰之间的夹角叫顶角,剩下的两个叫底角,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藏着什么秘密呢?同学们手中有等腰三角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折、量)去发现吧!发现了什么?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了,我们就把它叫作等边三角形
猜想一下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有什么关系?谁愿意把你的猜想告诉大家?他的猜想究竟对不对?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折、量)去验证吧!发现了什么?(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认识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自特征,你觉得它们相似吗?哪里相似呢?(相邻的两边相等)
你们觉得等边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按边可以分成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为了检验大家的学习效果,请大家看题。下列说法正确吗?(用手势表示)
(1)、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
(2)、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所有等边三角形的每个角都是60度。()
(4)、每个三角形里都有两个锐角。()
(5)、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
(四)、思维训练
1、你们手中都有一个正方形,将它的对角对折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按边分它既是什么三角形?按角分它又是什么三角形?三角板中就有一个这样的三角形,拿出来看看,这样的三角形我们就把它叫作等腰直角三角形。
2、你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或者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吗?请!(折、剪、划线)
学生展示成果。
(五)、总结
这节课我知道了……懂得了……学会了……(完善集合图—都只有字,没有圈)
分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重要,因为运用了分类方法,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井井有条,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舒心、更加精彩。
(六)、课后作业:剪一剪
剪一个三角形。为什么确定剪这样一个三角形?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剪的?写出来。
板书:
【三角形的边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角形的边数学教案15篇02-22
三角形的边数学教案(15篇)02-22
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09-02
三角形的内角数学教案02-08
三角形分类数学教案02-02
“三角形的认识”数学教案02-02
数学教案三角形面积03-25
三角形的特性数学教案02-23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