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美术教案模板合集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美术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美术教案 篇1
一、教材俯瞰山川分析
习惯于从一个相当固定的位置看待事物,俯瞰山川一般得到的印象总是相似的。但如果有意识地改变视角,重新审视眼前发生的变化,俯瞰山川即使平常一般的形象,也可能由于视觉方式的改变而展现出崭新的景象,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本课俯瞰山川从视觉艺术的语言运用介入,抓住从俯视到平视的变化,选择祖国的美丽山川作为学习内容,在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视觉思维,建构和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俯瞰山川增强和激发热爱故土的思想感情方面提出了新的学习任务。.
本课俯瞰山川根据学习需要设置了前后有着紧密联系的两个学习活动。“活动一”的设置为:“收集、欣赏各种航拍和俯拍的摄影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为此,教材俯瞰山川呈现了《黄河弯道》、《大地的血脉》、《农田网络图》等优秀摄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形象和美丽的画面展示了祖国河山无比壮美的景象,可以借以引入教学。欣赏是本活动的着重点,在欣赏学习中应抓住主题、形式和艺术特点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深化认识并避免体验活动停留于事物的表面。
“活动二”的活动设置为:“根据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景物。”教材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图片以及作业范例,并从表现方法的使用上给予适当提示。
在学法指导方面教材选用了两组不同的图片。俯瞰山川一组是两张从不同视角拍摄的同一石头组合,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告诉我们由于视觉位置的不同,即使同一组织,所发生的视觉变化也是如此地惊人。第二组是4张既有仰视也有俯视,画面完全不同的图片。通过小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屋”中则简要说明了俯视运用于美术学习中的意义.提供了有趣的样图。
二、教学目标
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抒热烈情怀。
三、教学思路
本课集体验、欣赏、探究与表现于一体,学习内容所体现的综合性比较强。区别于其他几课,更重视改变学习者的固有观念和习惯思维,教学实施方面应看重操作的可行性,在策略运用方面需激活学习诱因,挖掘学习潜能,总结学习经验,采取一套灵活而讲求实效的方法。在学习方式的转变方面偏重于将自主与探究相结合,培养追求真善美的学习品格。
针对上述要求,可考虑将本课教学分两课时进行。在教学准备方面,教师应预备精选的图片、自制的小模型和其他用具,以及示范用材料。在教学条件较好的单位可根据教学需要编制用于本课教学的CAI。学生可根据课前布置寻找自己喜欢的图片和相关学习用具。
第一课时教学活动的程序安排可设置为:故事引路,创设情境——观察体验,建立假想——欣赏图片,陶冶情操——比较分析,探寻发现——总结规律,延伸发展。
“故事引路,创设情境”重在将学生引向一个想像的世界,改变平常的视觉位置,用“巡天遥看一千河”的眼光来重新认识眼前的世界,一开始便引导学生建立高视点、大视界的意识,先入为主揭示课题。在“观察
体验,建立假想”的教学环节建议教师使用根据需要制作的实物模型,缩大为小,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使他们从不同视角去体味视觉形象变化带来的惊奇。并可插入尝试性的绘画活动,再以此为基础假想山川景色在俯视状态下出现的美丽形态。“欣赏图片,陶冶情操”的教学环节则争取扩充学生眼界,获取审美体验,感受不同条件下地形地貌的丰富表象。“比较分析、探寻发现”的教学环节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判错肯定对俯视概念的确认,在对比中发现山地、平原的表征差异等,认识到美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总结规律,延伸发展”的教学环节即在开放的课堂状态中,通过讨论、总结归纳俯视状态下视觉感受的特点和规则,并将这种规律引入到美术学习中,可能带来期望中的惊喜变化。做好从看转入到画的认识准备。
第二课的教学活动设置可安排为:说一说体会——看一看图片——想一想画法——试一试手段——评一评作业。
承接第一课时教学活动的延续。本课教学可从复习进入,即说一说通过上一课时教学获取的体验和认知,重在对规律的认识;在看图片的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确立形的概念,提示表现方法的.使用,比照教材使用的范例,说明从图片到画的转换中,形式要素及其法则的运用,如有必要教师应做相应示范;想一想的教学环节应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分析画面、把握重点、确定方法完成构思及动手作画的认识准备;试一试手段则要求学生在自主表现中完成自己选定的作业,应鼓励大胆表现,把个人从图片分析中建立的认识用画笔肯定下来,教师在学法指导时要注重学生对视觉状态的正确表现;评一评作业可采用分组评定的方法,把讨论、评议、展示结合起来,争取把评议活动做得细致一点,这样更有利于发现问题和培养良好的学风。
四、教学选择
在教学资源相对贫乏,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地方,可考虑将“活动一”与“活动二”整合为一课时。据此情况应充分利用教材和身边环境中可资借用的实物,化繁为简,重点抓住视点变化与视觉反应及效果这个学习中的核心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
在条件成熟且又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登高览胜,拍摄一些在自己视觉经历中感受尤深的课外作业,引入课堂教学,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给人更深刻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去设想随着视点的步步高升,假想中的画面必然步步推移,因此而发生的变化一定是非常动人的。
五、教学建议
1.本课应重视教学材料的组织,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可将对比与分析相结合,着重解决平视与俯视两种状态下呈现的不同物象,帮助学生解决对渐高、渐远、渐广、渐模糊等视觉现象的认识和了解。
2.在媒体使用方面可以考虑多种视觉传达方式的结合使用,以生动、准确甚至夸张的形象吸引学生,以利于体马各行为,形成真切感受。
3.缩大为小或是小中见大都可以产生由观感发生的联想。把一种视觉现象转变成为美术行为的.思考和表现,需要给学生说清楚一个道理,即画面形成的美感同样是需要通过一种适合表现的视觉传达方式体现的。
小学美术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邻近色,掌握邻近色的调配规律。
2、用邻近色进行涂色练习。
3、感受色彩的魅力。
教学重点:
认识邻近色并掌握其调色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邻近色表现出和谐的色彩搭配和完整的画面效果。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水粉颜料和绘画工具。
学生:水粉颜料,毛笔,调色盘,笔洗,报纸,抹布。
教学思路:
本课首先通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邻近色,使他们感受到邻近色的和谐美;接着通过观察色轮表,明白邻近色之间的色彩关系和变化规律,并在多媒体的演示下理解邻近色的调配方法;最后最后通过动手实践达到本课的学习目的。
教学过程:
1、引导欣赏:
(1)播放录象,欣赏生活中的邻近色画面
(2)出示课题——“色彩的和谐”。
(3)复习对比色,比较邻近色与对比色的区别。
2、目标发展:
(1)什么是邻近色?(出示色轮)
在色环上,相邻近的色彩,称为邻近色。如:
黄——黄绿——绿
红紫——紫——蓝紫
黄橙——橙——红橙
(2)寻找邻近色(师生互动)
A、家居图片
B、生活图片
C、建筑图片
(3)欣赏画家作品,找出邻近色,并说说邻近色在画面中产生的效果:和谐
(4)师示范邻近色的调配方法
3、实践活动:
(1)作业:用邻近色组织一幅画面。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4、作业展评。
5.课后拓展
教后反思:教学设计流程主要采用图片导入,合作探究,欣赏感悟,实践创作,展示评议和课后拓展。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色彩和谐统一的美感,引起学生的注意,顺利导入新课。接着通过课件观察色相环直观认识邻近色,紧接着继续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生活中的邻近色,在最后的展评作业时的效果很好。
小学美术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小园艺师
小园艺师园林景观是现代人生活中心灵的栖息场所。现代人对于公共空间的建设投以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它给紧张生活的人们提供了放松身心的环境。小园艺师环境的恶化使人深切地感受到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清新的空气、阳光和活动空间,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环境、保护自然成为了每个人的责任。园林景观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有其独特的文化功能。小园艺师因此,园林景观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综合体。
本课以“小园艺师”为题,让学生能以一个主人翁的姿态进入,快速找到学习位置并建立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个铺垫老师和学生一起在园林美景欣赏中得到净化,提升美的感受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在画一画、做一做的学习活动中,掌握造园的一般知识,提高设计制作能力。 小园艺师
园林一般分为皇家园林(如故宫的御花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私家园林(如苏州的留园、拙政园、狮子林)、公共园林(如街心花园、文化广场)。而本课着重于小规模公共园林的设计制作。园林大致由山石、水体、花草树木、路桥、建筑、配景这些要素组成。学生在设计制作中不一定每个要素都要涉及,可根据自己需要择取。
本课的学习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学习任务分为两个活动:一是完成一幅园林小景的平面设计图,二是制作园林中的小景物。
“活动一”:教师可通过图例帮助学生了解园林的布局方式,一般有对称式和散点式。对称式,严谨规整;散点式,活泼生动,便于学生在创作时选择。园林的构成方式一般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构成方式,花草树木运用最广,点指单体或几株植物的零星点缀,轻松随意;线指植物排列的曲直,往往能产生流动的美;面主要指草坪和低矮的植物组合造型,任意的、多边的、几何的,表现十分丰富,是绿化中的主要表现手法。花草树木也恰恰是设计的主要部分,道路和桥梁往往是各景点连接的.纽带,配景的运用更能增加园林的趣味。创作中,学生运用头脑中已有的信息和绘画经验完成作业,此类作业并非完整意义上的平面效果图和鸟瞰图,在评价孩子们的画时要忽略淡化这一点。
“活动二”:立体造型,做一件园林中的景物,既而组合成园林模型。模型制作是针对学校或者社区里某一地域的园林规划,以引起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及生活环境的关注,使园林设计的意义得到拓展。
二、教学目标
感受园林文化,了解园林建造的一般内容、布局方法和功能。
能用园林知识,绘制一幅园林小景的平面设计图。
大胆收集和利用材料制作园林小景模型,培养协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引起学生对自然、绿色、环境的关注,增强对园林的审美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思路
本课学习活动主要可设置为三部分:园林欣赏——园林设计——园林制作。
园林欣赏前可通过和影像资料创设两种不同的情境,一是把孩子们带入一个美不胜收的园林世界中,让美打动人,激发创作愿望;另一种是环境变得恶劣,谈谈对周围环境的切身感受,使之对创作目的有更深的认识,增加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并投入到学习中。
园林的组成要素、布局方式等园林设计知识的了解都可以在园林欣赏的过程中解决。按照欣赏的侧重点的不同把欣赏内容由大到小进行分类,通过互动交流归类总结,这样就可以使一些繁杂又不可或缺的欣赏点清晰成线,让欣赏不变成简单地看,让每一张图都传递给学生信息。并且每一类根据其特点安排不同的欣赏形式,如欣赏花木、道路、山石、配景四类组成要素,把每一类特征的讨论任务分到不同的小组,再把每组的讨论结果按图例集中。这样就节约了时间,让大家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在欣赏园林的节奏美时,可先罗列出长短、高低、曲直、方圆、大小的错落关系,请大家在欣赏的园林图片中找到相应的例子。不论欣赏形式是从图例赏析到特征总结还是反之,都遵循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发现的原则。这样的欣赏过程也是学生设计构思的基础。期间可以针对花草树木的造型组合,让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对园林的认识都于图,因此只要适当提示学生先整体布局,先画近后画远,画出物体的立体感,就可以进入第二部分:园林设计——设计图的绘制。绘制的工具提倡多样化,彩笔、蜡笔可自由选择。最后对设计进行反馈评述。
园林模型制作时小组的分工、合作要明确。整个制作过程可以采用合作——分工——再合作三段进行。首先是合作,从材料的使用到设计稿的制定都需要达成共识,分组看看各自的材料,讨论不同的材料分别适合制作园林模型中的什么内容;小组成员把自己“活动一”的设计图放到一起集中讨论并择优整合,合作拟出一份设计稿。然后就分工,个人选择自己负责的部分开始制作。再合作,把单个的小景组合在一起,相互帮助,体会共事的快乐,作业也将更精美。
四、教学选择
“活动二”园林模型的制作可尝试使用多种材料,丰富的材料能使制作更方便,景物更多样。第一,可以选择纸工为主,六年级以前有过一些纸工造型基础,教师帮助学生对纸工的折叠、扭曲、切挖、裁剪、粘贴、涂色等技法做些回顾指导,也可以利用一些不同的纸片,如皱纹纸、厚卡纸、瓦楞纸等。第二,综合材料运用,教材中列举了泡沫、塑料、卵石,多从身边寻找常见的小物品加以利用,如:牙签,用牙签尖的一头可帮助景物固定;橡皮泥,橡皮泥的色彩多,可塑性强;海绵,便于剪裁变形,添画颜色。
从本地资源着手。城市学生常见的塑料彩珠、彩色吸管、包装纸、瓶盖都是小景物的好材料。农村地区常有的,如用河滩上的小石子搭建石景,成块的青苔铺做草地,麦秸和稻草用来搭栅栏织凉亭的顶,树枝、铁丝、棉花、麻绳每一次材料的变更和利用都会给创作带来新的启示。
五、教学建议
1.设计作业和模型制作采用两种不同的评价活动,设计图的评价先互相观摩,在个别交流的基础上互评出最有创意的设计;模型的评价根据各组的学习情况,以组为单位评奖,分别从创意、合作、制作三方面评选。重视学生有关资料图片的收集整理。
2.组内可以设立“艺术总监”、“建筑师”、“架桥师”、“花木造型师”等职务,使分工更加明确合理。
3.通过材料的收集选择与利用,使学习活动贯穿课堂内外。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广泛地收集资料,广泛地收集材料,从积累中获得创新。
小学美术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教材是前一课《桥》的知识延伸,在学生考察了解家乡风貌,体验家乡人文景观的基础上,用美术表现的方法,为家乡规划、设计未来的桥梁。以家乡小主人的身份,来表现家乡未来的风貌;以桥梁设计师的身份,通过多种材料的运用来设计制作未来的桥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桥梁设计家以更大的想象空间。桥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体,本课教学中,要学生活动的情趣性,以及给予学生表现活动的自主性,让学生大胆设计,巧用材料合作制作。以多元的教学形式,多样性的方法,激励学生勇于想象,勇于实践的情感。
仿生学已成为人们日益重视的科学研究领域。六年级学生对于动物世界已有较深入的认识。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进行探究性教学。教学可采用丰富有趣的资料,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
本课教材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在学生对桥梁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以美术课程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创造性和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启发他们畅想未来,让他们想一想,未来的'桥会是怎样的呢?本课培养学生勇于创造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培养科技发展和艺术创造不可或缺的想象力。以多种美术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学生对桥的独特想象,制作和绘画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具:录像带(反映大都市的现代桥梁)。
学具:各种废旧材料、沙盘、绘画和创作工具等。
课时:1课时。
(二)设计
●教学导入:
(1)教师展示前一节《桥》的优秀学生作业。
(2)学生作业,并提出如何为未来的家乡进行规划,使家乡更美丽。学生分小组讨论。
(3)交流各小组的规划和畅想。
●教学新授:
(1)教师播放现代大都市的桥梁录象,请学生欣赏。
(2)教师提出我们能不能一起根据我们的规划和畅想,为家乡设计未来的桥梁。
(3)各小组讨论,画出桥梁设计稿。通工具等问题,并把问题写在问题板上。
(4)交流各小组的设计稿。
●布置作业:
(1)教师要求各小组根据设计稿和所带材料,分别创作桥梁模型。
(2)各小组学生合作按设计稿巧用材料,制作桥梁模型。
制作一:
利用废可乐罐、纸板、丝线、筷子等制作斜拉式桥梁。
制作二:
利用废纸盒进行切割组合制作廊桥、公路铁路二用桥等。
制作三:
利用废泡沫、筷子等切割组合,制作多种艺术造型的桥梁。
●作业展示:
(1)各小组为自己制作的桥题名。
(2)各小组分头参观交流。
(3)投票选举“创意奖”、“技术奖”。
(4)授予“荣誉设计师”称号。
●结束教学。
三、学习建议:
●是否有独创性的设计构想;
●是否积极参与合作;
●是否能够较清楚地说明自己的创意;
●是否能够巧用材料,完成制作;
●是否能热情地表达爱家乡的情感。
小学美术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以各个时期各个年代典型的玉器纹样来展示我国古代玉器的发展,通过对几个典型玉器的介绍让学生初步学习欣赏古代玉器,浙美版小学美术第七册教案。
2.初步了解有关我国古代玉器的知识。
3.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是本套教材的特色栏目之一。当你打开每册教科书的首页,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之作。这个栏目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艺术日益受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挑战,如何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我国传统艺术,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是新世纪赋予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涉及相当广泛,就美术领域而言,有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民间艺术等。本栏目通过撷取传统艺术史的精品,同时符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欣赏特点,使学生首先对这些优秀的作品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并能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艺术的种类以及特征。在教材编写中,选用图片的原则是在兼顾内容的前提下,强调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在整册教科书中,视觉的印象被相当地强化了。
2.本栏目在内容安排上,小学阶段以我国工艺美术作品为主,中学阶段以绘画、雕塑、建筑作品为主。本册为中国古代的玉器欣赏。这儿选取的四件作品都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玉器作品。中国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方的红山文化(见图1,图2),红山文化是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中较重要的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在历代玉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只有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堪与其媲美。当时的玉器造型具有朴素稚拙的风格。商周时代的玉器以形象单纯、神态突出。春秋战国时期玉器更是精益求精(图3)。秦汉玉器在艺术风格上趋向雄浑豪放(图4)。唐、宋玉器色如羊脂,光泽莹晶,禽兽花卉的题材和玲珑剔透之器增多,写实能力大为提高,开始出现世俗化的倾向,在形神兼备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这与当时绘画、雕塑艺术的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元明清时期南北两地玉器普遍发展,是中国玉器史上极其光辉的时代,技艺成熟达到空前的高峰。
三、教学建议本栏目的内容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来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评述的欲望。学生可以在课内或课后学习。内,减少了油烟污染,起到了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长信宫灯从整体艺术造型上看,宫女形象生动逼真,身着汉代流行的曲裙深衣,端庄的表情、清晰的线条与合理的比例,使之成为一件精美的人像雕塑艺术品。宫灯不仅体现了高深的艺术造诣,更将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地结合。课后小结:学生兴趣较浓,由于缺少实物对比,效果上还不是很好。
第一课 台灯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台灯设计中不同的创意或制作手法。
2.能设计或制作出一只完整的台灯,并运用画、剪、绕等方法设计或制作别具一格的台灯。
3.培养学生体现美观和实用相结合的创意或制作台灯的实践能力,并意识到设计的灵感往往隐含在日常的生活之中。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灯具的发明与我们的祖先对火的认识和利用有着密切关系,人类认识和保存火是灯具发明的前提。中国最早的灯具出现在战国,自此以后连绵不断,发展至今。大量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灯具不仅种类繁多,也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时代性,而且许多设计新颖、造型别致的灯具还是精美的艺术品。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的长信宫灯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而台灯是灯具大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模样小巧但实用性强的特点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位好伙伴。随着设计的步步改进,如今的它已不是单纯的照明工具,凭借着形.色.线.面互相穿插组合的视觉效应,在散发光芒的同时,也悄悄的演变成室内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本课要求学生进行台灯设计,教师可以借助号称“中华第一灯”的“长信宫灯”的欣赏引出新课,直观的画面一方面打破了学生对台灯形象的固有认识,一方面拓宽了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再到生活中寻找设计灵感,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个性化台灯;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台灯的认识深入生活搜集废弃物品,并根据材料的不同特性探究“如何利用物与物的巧妙组合制作台灯、如何让它稳稳的站起来”等问题,在观察与了解材料特性的组合设计中,学生的创作将更具实效性,教案《浙美版小学美术第七册教案》。
教材所选的四组台灯摄影作品,处处都流露出时尚而简洁的现代气息,且每盏台灯上都有一处闪亮的细节,因此,在拓展了学生的创作思维时还可引导他们在设计作品中体现拨动心灵的细节美,让一盏盏台灯点亮我们的生活!
2.重点、难点。
重点: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设计一只有创意的台灯或利用废弃物品制作一只台灯。
难点:如何在台灯的设计与制作中,既注重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又不失独特的创意。
三、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根据教材提示就地取材的废弃物品。(教师)台灯实物,示范作品。
教学过程
1.认识材料。
(1)说说各组准备的各种材料。
(2)动手感受:材料还可以变出新形态吗?
(3)揭示课题:利用材料的多变性设计台灯。
2.造型游戏
(1)出示“我的'台灯”,提问:根据台灯各部分的形态选择适合的废弃物进行大胆的“实物替换”。
(2)组内讨论设计方案——如何利用所带废弃物的不同形态组合台灯?解决:各个部分之间如何连接?怎样利用材料的多变性让台灯稳稳的站住?
(3)邀请有不同构思的小组汇报并演示让台灯站稳的方法。
(4)教师演示另类创意:利用同一种废弃物重复组合可以变化出不同的形(如利用铁丝或细木棒等材料的特征捆扎成球状、圆柱体或不规则形),引导学生联想可以应用于台灯设计的哪些部位。
3.创意小细节。
(1)教师变出多个台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局部小创意的制作方法(剪、镂空、粘贴、缠绕、镶嵌等)
(2)结合本组的设计方案说说美化细节的小创意。
4.学生创作。
(1)要求:充分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巧妙的组合,让台灯站起来并表现出细节的美。
(2)注意:制作中注意安全和教室的卫生。
5.互动交流。
(1)交流各组作品最满意的地方。
(2)说说制作中觉得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
6.拓展延伸。我们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哪些材料制作出更有创意的台灯。课后小结:通过小组学生发挥了各自的特色,作品造型丰富,完成了预期目标。
第二课 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明白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学习并利用招贴画的方式宣传节约水资源。
2.技能:看懂招贴画,分析了解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其创作手法,进行简单的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的招贴画创作。
3.情感:进行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宝贵的、有限的资源,教材力图让学生了解水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水资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透过水资源现状——紧缺、污染严重,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对水资源的危机感,唤起学生以实际行动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本课是“综合·探索”类的美术课程,目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美术实践能力。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收集水的各方面资料,对“水”问题进行挖掘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从美术的角度理解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指导学生利用小组的集体力量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在班级大集体中交流学习探讨,萌发关心社会问题的意识,以此来激发美术创作的强烈欲望。在体会美术与生活的关系的同时,培养学生利用美术技能服务于生活的能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画个有创意的图标或充满想象力的画面难度并不大,但是要利用一个简洁的画面来传递一个主题思想、一个有着深远意义的警示,那就需要更高的美术修养。因此生活中有关水的现象这一素材的选取与处理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广泛的水的相关知识、大量的水资源现状及现象,以此来储备创作之源泉,同时向学生展示各类利用不同手法来表现的招贴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招贴画写实、装饰、抽象、漫画的艺术风格以及夸张、拟人、想象的手法,通过大量的例证,让学生读懂画面所要表达的意思的同时,启发学生广泛的创作思路。教学建议: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还可以进行以下的课外拓展:通过对家乡水资源现状的调查,结合世界水日(3月22日)、中国水周(3月22日——3月28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使学生感受艺术魅力之所在,领会到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水对人类的重要性,用美术特有的方式来宣传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
难点: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相关素材,创作一幅个性化的招贴画。
三、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水资源有关资料,小组一块海报板,彩色纸、绘画工具、剪刀、固体胶等。(教师)水资源破坏相关资料,宣传板报范例,各种关于水的艺术作品,各种创作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1.引入。
(1)板画象形文字“水”,猜是什么字?为什么?
(2)引入新课。
2.艺术作品的欣赏。展示各种关于水的艺术作品(绘画图片、生活用品上的花纹等),学生欣赏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讨论:水与人类有着怎样的关系?
3.综合探索实践。
(1)出示图标:猜猜这是什么标志?(认识中国国家节水标志)
(2)节水,有必要吗,教师叙述一组数据和出示一组图片:全球用水短缺达12亿人。每年死于和水有关的疾病人数为300万——400万人。预计到20xx年,水危机将蔓延到48个国家,约35亿人为水所困。全世界约有200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没升废水会污染8升淡水。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
(3)节水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一起来策划一次宣传活动,学习制作板报。
小学美术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观察,记忆能力及绘画表现能力。
2、陶冶学生爱家、爱家人以至更爱自己的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家》的录像片断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家庭环境,凭记忆选择一个最美的角度默画出来。 教学难点:要扣紧主题,以一事一景来完成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注意检查学生学习用品)
二、导人新课:欣赏《家》的录像片断,导人新课。
三、讲授新课。
1、启发谈话:家是温寨和团圆的代名词。大家认真地去观察自己家里最美的一角,现在请几个同学来说说你家最美的地方在哪里?(客厅、卧室、书房、厨房、阳台??)今天,我们就是要把这些最美的地方画下来。(板书课题)
2、读画(出示范图,引导学生欣赏范图,分析作品中的构思和画面处理效果)9卧室的一角、客厅的一角、书房的一角、阳台上、我的小天地??
3、小结:从构思角度来看,一张画不可能画出家的全貌,我们可选择一景一事来表现。教材中的`学生作品画的都是家里的某一角落或一个侧面,表现手法不同,但都从不同的角度较好地表现出《我的家》。
4、作画步骤,边讲边示范。
①构思:即确定主题,选择角度。同学知道老师平时最爱写毛笔字,老师就画书房的一角。
②打稿:根据构思轻轻地把景物画出来,注意选择你认为最美、最人画的地方,要突出主体部分,详略得当。
③修改:注意画面构图,线条的流畅明了,富有童趣。
5、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既要有生活性,又要有艺术性。
四、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小结:
表扬画得较好的、有进步的同学,作业给全班同学观摩;同时也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回去对照自己的家,修改一下,下一节课再给这幅画涂上色彩。
小学美术教案 篇7
一、教 材 分 析
本课小学美术教案二年级下册:03课 猴子上树教学内容取材于民间游戏“猴子上树”,本课猴子上树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是一节融折纸、绘画、游戏于一体的综合制作课。
在了解传统的“猴子上树”的基本折法与玩法的基础上,本课猴子上树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多地发散思维,即在折法与玩法上有创新表现。教材为学习者呈现了三种折纸方法以供参考,使“猴子”既可以从外面的对折夹缝往上爬,也可以从里面的内折夹缝往上爬,从而较好地扩充了游戏制作的可选择性。由于教材猴子上树在作业内容的选择上也提供了一些形象,设置了一些小情境,使游戏活动的容量有了新的拓展,群体所呈现的学习结果和形式方法,将因此变得更为丰富,更富有情趣性和娱乐性。
二、教 学 目 标
*掌握制作玩具“猴子上树”的方法,并能找出其他可行的'折法。
*在添画、粘贴等装饰处理中,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故事性,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合作的乐趣。
三、教 学 设 计
本课教学设计建立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从学习活动的基本制作方法的教学,到寻找折法的多样性,再到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设计故事情节,并进行装饰,都应该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在教学组织方面力求寻找合适的形式方法,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本课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感知激趣——自主探索——表现创作——欣赏评价。
在感知激趣学习环节,可以通过教师示范演示或cai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使其在直观教学活动中,对游戏形式、方法和规则有一定的了解,建立印象深刻的客观感受,产生激活学习欲望的作用。因为本课的基本折法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已有接触(见《穿花衣的热带鱼》一课),在学习活动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玩具或基本的折法,自己动手折一折,教师应鼓励同学间的交流互动,在适当的时机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表现创作这一学习环节的任务,主要是对玩具进行装饰,追求的不仅是学生添画、粘贴的技能,同时也是低年级学生进行主题想像、创作的尝试,给传统的游戏赋予新的内容。欣赏评价阶段可以让学生玩一玩,议一议,使之在交流过程中获得制作、绘画、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在评价活动中巩固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兴趣和信心,从而使学习绩效得以延伸。
教师可以以小组学习或伙伴学习的形式组织开展活动,使探究活动和设计活动更完美。
作业要求:制作一个“猴子上树”的玩具,画上你喜欢的活动内容,和同学交流、玩耍。
四、教 学 建 议
*在折法的探究上,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比赛,优胜者当小老师进行示范讲解。若有学生找到其他新的折法,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肯定,并抓住时机鼓励其他学生继续探究新的折法。
*在对“猴子上树”进行添画装饰设计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设计的图案要适合“猴子”和“树”的形状特点。特别对“猴子”添画时要注意选择的图案要适合画在三角形中,如不适合可另外采用剪贴的形式。
*在玩的时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或同桌合作的方式,对玩具进行粘贴、添画,设计故事情节,边玩边说。
*在教学策略运用方面可在路径上多一些选择,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适当调整。甚至可以从设疑反思、探究解惑进入制作活动,采用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应付境遇的自主能力。
(王琴)
小学美术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影子”能使大自然和我们的生活更美,更富有情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捕捉和表现生活中美好的景象。通过观察、记忆、想象,表现出“影子”富有梦幻般变化的特点,体现出有趣的生活情节,从而体验到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绘画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本课教材的意图是通过欣赏有趣、多变的影子形象,使学生感受到美是无处不在的,需要我们去发现。启发学生思考“影子”都会在哪些情况下产生,它有什么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大胆表现的个性。
通过欣赏、体会和表现影子的生动多变的形象,体验到“影子”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参加集体游戏,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亲和力,充分体会到集体生活的乐趣,学会与人交往与合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设计思路,勇于展示自己的个性。作业的内容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踩影子”的游戏,来表现人物各种动态的影子;也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水中的倒影,来创作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学习多种影子的表现方法,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审美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影子”指的是太阳光下的'影子和水中的倒影。在灯光下也会产生影子。生活中有静止不动的影子,有会动的影子;有单色的影子,有彩色的影子;有的影子会随着物体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影子你不动它动。“影子”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捕捉和表现生活中美好的景象。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进而能运用几种比较简单的方法表现出生动、活泼、有趣的画面来。
三、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记忆影子的变化,感受影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感。
难点: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来表现影子。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六、材料准备
课件、图片、彩笔、油画棒、颜料等。
七、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引入新课
用投影引出课题。
3、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
①同学们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影子?(可以把自己课前收集来的图片展示给大家看)
②我们今天为什么要画影子呢?
(2)放录像
提出问题:
①影子有什么特点?给我们什么感受?
②怎样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影子?
通过看录像学生讨论
灯光下的影子是黑色的;
水中的倒影是彩色的;
影子随着物象动;
影子被风吹得在动。
(3)出示工具材料,让学生大胆尝试。
在画好的画下面添加影子。
(4)老师补充其他的表现方法。
(5)展示其他学生的作业。
4、学生作业(老师指导)
作业要求:在已经画好的图画或者在准备好的图片下面添加“影子”。
(1)可以采用多种绘画形式。
(2)可以组为单位画一幅长卷。
(3)可以师生合作完成长卷。
5、小结
(1)学生交流。
(2)欣赏画家作品中的“影子”。
小学美术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能够认识生活中的各种曲线和直线,说说曲线、直线给自己的感受。
能力目标:能够用绘画、剪贴等方法表现曲线和直线的画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收集不同直线、曲线材料进行创作,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细节的好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观察,使学生认识直线、曲线在画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利用身边材料的曲、直特性巧妙创作一幅画。
教材分析: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收集不同的直、曲材料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细节与自主创新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各种曲线、直线物品以及图片、作品等。
学生准备:预习《曲曲直直》,收集不同的曲线、直线材料,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的美术上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在绘画中经常给咱们以帮助的好朋友,你们看谁来了?(大屏幕播放直线)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对了,这些直直的线条叫直线,那么直线像什么呢?(学生回答)大家的想像力可真丰富,真佩服你们。
2、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线条朋友吗?再看它们是谁?(播放曲线)快给它们取个名字吧,这些弯弯的线都叫曲线。那你们觉得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长得像曲线呢?(学生回答)
3、同学们真能干,说了这么多直线和曲线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曲曲直直》(播放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音乐中感受直线、曲线
1、让我先来听一个音符(播放音符)谁愿意到讲台前用一根线条表达对这个声音的感觉。
2、我们再来听两段音乐(播放音乐)这两段音乐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吗?(不一样)谁愿意到讲台前再用线条分别表现对这两段音乐的`感觉。
3、小结(指向学生画的线)美术的线条和音乐一样也有节奏感,其实不同的线就像不同的音乐一样给了我们不同的感觉(曲与直、粗与细、长与短、蔬与密)。
(二)大自然、生活中感觉直线曲线
1、接下来我们一起到大自然,生活中,去寻找更多的直线和曲线,感受一下那里的直线和曲线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2、(播放图片)在这几幅图片中你发现了直线还是曲线?(曲线)谁来说说图片里的曲线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学生去感受、用语言表达曲线给我们的感觉)总结:画面形成的曲线会给我们柔和、流动、轻快、生动,活泼的感觉。
3、(播放图片)再看这几幅图片中发现了什么线?直线给你什么感觉呢?(引导学生去感爱、用语言表达直线给我们的感觉)总结:挺拔的直线会给我们明快、简洁、力量、庄严、正直、平稳、安静的感觉。
(三)作品中感受直线曲线
1、刚才我们从音乐、生活中、自然界里发现了那么多的直线和曲线,它们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请同学们接着看(这是一张卡纸,我把它剪成一张纸条)同学们看这张拉直的纸条给我们的感觉是直线还是曲线的呢?谁有办法把它变成曲线(几个学生上台演示)
2、哇!变出这么漂亮的曲线了,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创造出来的线条吧(播放学生作品)看看直线在哪里?曲线在哪里?刚才我们发现直线和曲线都跑到图形上去了,其实每个图形都是由线组成的。再看看这几幅漂亮的作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3、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1)构思,先想一想要做什么。
(2)在彩卡纸上用铅笔画稿。
(3)涂胶或粘双面胶。
(4)粘直线和曲线材料。(在实物投影上用彩绳和毛线演示小刺猬的做法,强调构图,色彩搭配,和线条的粗细、蔬密变化。)
4、(出示教师范画)
大家看这些作品都是用剪贴的方法做出来的曲曲直直的作品,有用彩绳做的人物类,这是用彩色吸管做的交通工具类的,这是用彩卡纸剪贴的交通工作类的,还有这是用牙签做的建筑类,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做出许多其它的东西,例如:水果、蔬菜、生活用品等等,做的时候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前面图形的颜色和底纸的颜色要尽量区分开,两个相邻图形的颜色也要区分开)。
除了剪贴的方法我们还可以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曲曲直直:(1)先用黑色笔勾线笔起稿。(2)再涂上漂亮的颜色。(出示范画)
小结:瞧,这这些曲曲直直组合在一起还真好看啊,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创造你们的曲曲直直?现在和同桌一起观察一下你们带来的材料,区分一下直线和曲线,商量一下用它们做什么?
5、(播放作业要求)同学仔细听一下作业要求:用直线和曲线剪贴或绘画,组成一幅作品。可以单独选用直线或曲线一种线形,也可以二者对比。
三、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四、展示评价:
1、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用了什么线表现了什么,感觉满意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
2、学生评价他人的作品,说出你最欣赏的作品,欣赏的理由。指出不足,帮他提些建议。(老师给与及时的点拨)。
3、教师围绕本课的知识点进行点评,(从构图、线条、色彩、学生的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点评)。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与线条度过了愉快的一节课,我们发现了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美的线条,其实只要我们善于去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那是不同感觉的美。
六、课后拓展:指导学生课后用线材制作简单的立体构成。
教学反思: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兴致盎然,通过看实物、图片以及找寻身边的实例,加深学生对线的理解。在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创作能明确不同的视觉效果,已达到教学目的。
小学美术教案 篇10
教学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三年级第6册第10课《中国龙》
学习领域:绘画、创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a、 能表现龙的形态特征,并画出较细致的花纹。
2、 过程与方法
a、 在探索中学习中国龙在中国文化的广泛应用。
b、 在小组合作中用线条表现龙的动态与花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a、 乐意与同学合作完成。
b、 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发生兴趣。
二 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中国龙的文化艺术,让学生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1、 能运用线条画出较细致的花纹。
三 教学难点
能表现具体的龙的形态特征。
四 作业要求
1、 基本要求:
小组合作绘画图案
2、 较高要求:
小组合作有细致纹样的龙图案
3、 个性探索:
小组合作绘画有整体美的龙图案
五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到北京北海公园参观游览”
欣赏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全景环视照片。
2、揭示课题----中国龙
* “中国的古代建筑和古代文化都用龙作装饰,为什么中国人民这么重视龙?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 学习”中国龙”英语单词——chinese dragon
二、新授
1、“同学们经过课前对龙的资料搜集,你知道龙在世界上到底存在吗?”
(龙是我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所以中国人也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
2、想一想,龙本来不存在,劳动人民是怎样创造出它的样子来的?
(把许多动物身上的特点集合在一起。)
3、找一找,龙身上有哪些动物的特点?
讨论后得出结论:(结合图片进行对比)
龙的角是鹿的角;
龙的嘴巴是鳄鱼的嘴巴;
龙的身体是蛇的身体;
龙的'爪子是老鹰的爪子;
龙的鳞片是鱼的鳞片。
4、小组讨论:你听过有关龙的故事吗?你了解龙的文化吗?
5、龙文化的广泛运用。
欣赏:a、邮票、雕塑、器皿、玉器等;
b、 龙舟(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传统的民间活动)
四、学生作业
1、“原来龙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有着丰富的内涵,这是多么奇特的想像啊!”
2、 听音乐《龙的传人》,激起学生的民族热情。
3、 “让我们发扬龙的传人的团结精神,小组合作一起描绘我们中华民族的巨龙吧!”
五、教师辅导
1、鼓励学生大胆描绘
2、创造出来的龙的形态要完整,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
六、课内
小结
学生评价。(结合学生自己讲述的创造意图进行评析,以表扬、鼓励为主。)
1、 我认为哪一组最团结;
2、 我认为哪一组画得最棒。
【小学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11-19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12-30
小学美术教案06-01
小学美术的教案04-06
小学美术教案01-04
【热门】小学美术教案08-27
小学美术教案:得奖了08-29
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案11-25
小学美术教案【热】11-06
陶艺小学美术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