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数学上册教案

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3-02-07 08:30:2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上册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上册教案(汇编15篇)

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并能够应用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引出课题.

  1.口算.

  250÷5= 230÷10= 78÷3= 64÷4=

  360÷6= 2400÷10 28÷2= 450÷90=

  2.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

  (1)谁来根据演示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演示课件“月饼装盒”,演示月饼装盒的过程)

  (2)请你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继续演示课件“月饼装盒”,出示18÷3=6)

  (3)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8、3、6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继续演示课件“月饼装盒”,出示被除数、除数、商)

  教师小结: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除法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引出新知.

  教师提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

  学生编题、列式、计算.

  教师板书:18÷6=3(盒) 6×3=18(块)

  教师提问:第二题求的是什么数量?第三题呢?

  你能不能象学习乘法各部分关系那样也能找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呢?(小组讨论)

  教师板书: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教师提问:求除数用除法进行计算,求被除数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

  2.应用知识,进行验算.

  教师出示:1247÷29=43

  教师提问:你怎么能够知道这道题算的是否正确?

  我们可以怎样验算呢?

  验算:

  3.应用知识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出示例5:求280÷ =56中的未知数.

  教师提问:结合今天学过的'知识,大家看看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呢?

  板书:280÷ =56

  =280÷56

  =5

  教师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你的根据是什么?(根据除数=被除数÷商)

  (2)出示例6: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教师提问:根据以往的经验,这题可以怎样解答?

  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设要求的数是.

  ÷48=15

  =15×48

  =720

  教师小结:在解答这道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三、练习巩固,掌握新知.

  1.填空.

  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填空计算的

  2.根据1288÷23=56,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

  ÷=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2380 1653÷=19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里.

  ÷28=84

  A. =30 B. =2352 C. =300

  1414÷ =14

  A. =11 B. =101 C. =1001

  四、小结

  教师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这部分知识的应用,你有没有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五、课后作业.

  1.求未知数.

  ÷50=14 141÷ =47 ÷40=108

  ÷104=9 256÷ =64 612÷ =51

  ÷120=31 4815÷ =45 -374=689

  2.(1)什么数除以64得28?

  (2)4698除以什么数得81?

  (3)5475是哪个数的75倍?

数学上册教案2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教材99~10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媒体:乒乓球、套餐组合图片、纸箱、每组三张数字卡片、吹塑纸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是《数学广角》,这里边有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想知道吗?跟老师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孩子们,我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明明的自我介绍。)那咱们快去吧。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排数: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师:看,明明的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在一起快乐的玩。(课件:情景创设。明明说:我们来做一个数学排数游戏吧。用1、2这两个数字可以组成几个两位数?)

  师:孩子们,你们会吗?用1、2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指名回答。(课件:明明说:如果是1、2、3这三个数字,选其中的两个而组成的两位数,有多少个呢?)

  师:从这三个数字选其中的两个而组成的两位数,有哪些呢?(2)自主探究:师:小组的小朋友交流交流,也可以拿出数字卡片摆一摆,然后把你们排出的数记录在纸上。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3)汇报结果。

  2.你们小组排出了哪些数?怎样排的?指名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汇报。其他学生一起说数。

  3、检查一下,有没有重复的`?还有吗(有没有漏掉的)

  4、谁发现了他们小组排数的规律?(可以让排数的学生说,也可以指名其他同学说。)

  (4)观察、比较、分析、小结。

  5.孩子们,看看,这几个组排出的都是哪些数?

  6、看来呀,每个组的方法虽然不完全一样,但都只能排出这6个数。7、你喜欢哪个小组的方法?

  8、教师小结:看来,这种先固定最前面一个数,再用这个数,与其他两个数分别组合在一起,这种方法最快最准,不容易重复,也不容易漏掉。

  9.抽奖孩子们,你们学习非常认真,我们来做个抽奖游戏,想参加吗?每个小朋友都有中奖的机会哦。

  (1)教师出示4个号球:这里有四个号球:2、5、7、8。

  (2)什么样的号码能中奖呢?我给你们透露点信息:中奖号码就是从这4个数中选出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猜猜,什么号码可能中奖?这个号码肯定能中吗?再猜?看来,可能中奖的号码有很多个。有什么好办法肯定能中奖?(把你认为能中奖的号码都写出来吧)(把用这四个数能组成的所有两位数都写出来,教师巡视,“有孩子写出来8个两位数,她还在继续写,看来不止8个”“你是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数?”)

  (3)写好了吗?大家推举一个人来摸奖吧。学生先摸出一个球。中奖号码的最前面一位数出来了,是2,那中奖号码可能是?25、27、28。再摸一个球。中奖号码是?

  (4)你中奖了吗?把你写出的这个数圈出来。同桌互相看看,如果你同着中奖了,请你给他画一个苹果。(

  (5)出示所有结果:孩子们,你刚才一共写出了多少个两位数?用2、5、7、8能组成的两位数究竟有多少个呢?咱们用刚才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数的办法把这些数都排出来吧!老师写,你们说好吗?

  10.握手

  (1)师:孩子们,你们也是一群善于动脑的好孩子。这么多同学中奖了,来,咱们握握手,祝贺祝贺!加油!

  (2)提出问题:三个小朋友,每两个人只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猜猜看!生1:6次!生2:4次!

  师:究竟几次,小组长作裁判,小组内的三个同学握一握,试一试,到底几次?

  (3)学生汇报表演。小组长指挥说明。他们握手,咱们一起来数吧!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数握手的次数。(注意握过小朋友一边休息)

  (4)师问:A和B握手了吗?B和A握手了吗?这算一次还是两次呀?

  (5)小结:看来,两个人相互握手,只能算一次,和顺序无关。刚才排数,交换数的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这和顺序有关。

  三、拓展应用,深入探究

  1.菜肴搭配。

  课件:情景创设: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好吃的菜肴。妈妈说:孩子们,菜的营养要合理搭配,又不浪费,每个小朋友从这六个菜选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1)师:该吃午饭咯,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自助餐。老师都流口水了拉。这么多好吃的菜,你选那些菜肴呢?听听妈妈怎么说:(课件出示)

  (2)师:哪些是荤菜,哪些是素菜?在这六种菜里选两种,还要注意只能选一种荤菜和一种素菜,可以怎样搭配呢?指明学生说一、二个,还有吗?看来有很多种搭配,究竟一共有多少种搭配呢?

  (3)把你们想到的搭配用线连起来,比赛哪个小组的最快,方案最全:不重复,不遗漏。

  (4)学生连线。学生小组汇报,有和他们想法不一样的吗?

  (5)一共有多少种搭配?你这么快就知道啦,是不是有什么发现呀?(点数或者加法:3+3+3=9)

  2.合影:

  课件:情景创设:妈妈说:孩子们,给你们三个合个影作纪念。你们三个排成一排赶紧站好了。

  (1)师:明明和红红、东东站成一排,可以怎样排呢?一共有多少种排法?(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可以画一画,摆一摆,同学一起排一排)

  (2)谁来说说,他们三个可以怎样排?你是怎么想的?(固定左边的小朋友;固定右边的小朋友;固定中间的小朋友)(师:所有的方案他说完了吗?还有补充吗?谁能够把所有的方案都能说一说?有这么多排法啊,你是怎么想的,能说得这么全面一个都没漏掉也没重复?)

  (3)还有跟他不一样的想法吗?其实,还可以固定最左边(右边、中间)小朋友,交换其他位置小朋友的办法,甚至还有其他的办法,你愿意动脑筋去想吗?不管用什么办法,这里三个小朋友排成一排,都只有6种排法,你能把这6种排法画出来吗?

数学上册教案3

  (1)常见的几何体;

  (2)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及点、线与平面

  图形的一些简单性质;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棱柱的特征;并注意棱柱和圆柱的联系与区别

  (4)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展开的平面图形及圆

  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5)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截面的形状;

  (6)物体的三视图,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

  (7)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一.填空:

  1.这个几何体的名称是______;它有_____个面组成;它有____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____条边。

  2.正方体或长方体是一个立体图形,它是由______个面,______条棱,_____个顶点组成的.

  3.在①长方体、②球、③圆锥、④圆柱、⑤三棱柱这五种几何体中,其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都完全相同的是(填上序号即可)

  4.一个棱柱有十个顶点,且所有侧棱的和为30cm,则每条侧棱长为cm.

  5.将下面4个图用纸复制下来,然后沿所画线折起来,把折成的立体图形名称写在图的下边横线上:

  6.如图是一些相同的正方块构成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则构成这个立体图形的小方块数为.

  7.如图所示,木工师傅把一个长为1.6米的长方体木料锯成3段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

  80,那么这根木料本来的体积是

  8.要把一个长方体的表面剪开展成平面图形,至少需要剪开________条棱.

  9.如图,截去正方体一角变成一个多面体,这个多面体有____个面,____条棱.

  10.若要使图中平面展开图按虚线折叠成正方体后,相对面上两个数之和为6,x=____,y=____.

  11.四棱柱按如图粗线剪开一些棱,展成平面图形,请画出平面图来:

  12.薄薄的硬币在桌面上转动时,看上去象球,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

  13.右图中,三角形共有个。

  14.如图是用边长为1的小正方体摆放成的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第13题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

  15.桌上摆满了朋友们送来的礼物,小狗贝贝好奇地想看个究竟.

  Pqmn

  ①小狗先是站在地面上看,②然后抬起了前腿看,③唉,还是站到凳子上看吧,④最后,

  它终于爬上了桌子………按小狗四次看礼物的顺序,四个画面的顺序为()

  A.mnpqB.qnmpC.pqmnD.mnqp

  16.以下四个平面图形中,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是()

  ABCD

  17.只有盖的盒子长、宽、高分别为5、5、3cm,如图所示,有一只蚂蚁从A点出

  发,沿棱爬行,爬行的路径不许重复,则蚂蚁回到A点时,最多爬行()

  A.24cmB.32cmC.34cmD.48cm

  18.一个几何体是由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组成的,其主视图和左视图

  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最多可由多少个这样的正方体组成()

  A.12个B.13个C.14个D.18个

  19.把一个正方体截去一个角,剩下的几何体最多有几个面()

  A.5个面B.6个面C.7个面D.8个面

  20.从多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不是顶点)发出发,连接各个顶点得

  到20xx个三角形,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A.20xxB.20xxC.20xxD.20xx

  21.下列四个图形折叠后与所得的正方体的各个面上所标数字一致的是()

  22.如图(1)是正方体表面积展开图,如果将其折回原来的

  正方体图(2)时,与点P重合的两点应该是()

  A.S和ZB.T和Y

  C.U和YD.T和V

  23.用一个平面去截①圆锥;②圆柱;③球;④五棱柱,能得到截面是圆的图形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4.如图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后,其中哪两个完全相同()

  A.(1)(2)B.(2)(3)C.(3)(4)D.(2)(4)

  25.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处出发,连接各个顶点得到20xx个三角形,

  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A.20xxB.20xxC.20xxD.20xx

数学上册教案4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p11-12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1枝红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通过上这一单元的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指名口答)

  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画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列算式时要注意什么?(先算什么要划线)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判。(注意:现算什么用红线划出来)

  明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先计算,后涂色。

  4、(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

  5、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 12÷6=2(元) 解法二: 3×6=18(元) 解法三: 12÷3=4(瓶)

  3>2 18>12 6>4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瓶便宜多少元?

  3-12÷6

  =3-3

  =1(元) 答:每瓶便宜1元。

  6、(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不用行吗?

  a.看情境图,先说说图意,收集数学信息。

  b.独立解决问题

  c.在小组内交流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7、指导提问:获得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根据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交流合作)

  8、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24点”,游戏前说清游戏规则,先演示,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

  三、总结:第一单元所学的混合运算内容,一定要记清运算顺序。

数学上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概括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趣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乘法,今天老师给出一些乘法算式,比一比谁能最先发现这组算式的秘密。(拿出作业本帮助你)2/3×3/22×1/2

  8/11×11/81/10×10

  7/9×9/77×1/7

  (师巡视学生的情况,并对分数的格式加以指导)

  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

  生1: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位置颠倒

  生2:每个算式乘积是1

  师:现在老师有点疑问,2不是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是什么呢?生:

  2可以写成2/1,分子分母颠倒后,2/1×1/2=1

  (二)理解倒数的意义

  师:观察的真仔细,我们能不能给这样的数取个名字呀?

  生:倒数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倒数(板书)

  师:再看这几个算式,2×1/2=1,我们说:2是1/2的倒数,1/2是2的倒数

  师:看这几个算式,倒数是对几个数来说的?

  生:两个数(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的乘积有什么特点?

  生:乘积是1(师板书)

  师:再举一个例子:2/3×3/2=1,我们说:2/3是3/2的倒数,3/2是2/3的倒数,2/3和3/2互为倒数(师板书:互为倒数)

  师:怎么理解“互为”呢?

  生:相互的'意思

  生:就是对两个数而言的

  师:“互为”是对两个数而说的,不能孤立地说谁是倒数,应该说谁是谁的倒数。

  师:你能说说黑板上其他例子谁和谁互为倒数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师:除了这几个例子,能写出其他乘积是1的算式吗?

  生:xx

  师:大家表现真好,老师也来说一个,3/5是倒数,对吗?

  生:不对

  师:你帮老师改正吧

  生1:应该说3/5是5/3的倒数

  生2:xxx

  (三)观察比较,抽象概念。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主动探究这四组数的特点。

  生:分子分母倒过来了。

  师:那么我们就给这样的数取个名字吧!(板书课题—

  —倒数)师:继续观察这几组数,看看还有什么特点?

  生: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都为1。

  (如学生不能找出这个特点,则可以引导学生做计算比赛。)

  2、请学生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行观察。

  3、概括“倒数”的意义,板书。(强调“两个数”——“互为”;“乘积为1”——“倒数”。)

  (四)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1、举例观察,讨论。(2/5的倒数)

  师: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呢?

  生: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生共同总结: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2、小组讨论,探究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2的倒数怎么求呢?

  生:把2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即2=2/1,所以2的倒数是1/2。(师生共同总结:整数的倒数是用1做分子,用这个整数做分母。)

  (五)巩固练习,拓展外延。

  1、出示“1/5,3/4,5/9,1,3/7,9/5,4/3,7/3”八个数,请学生移动数的位置,找出几组互为倒数的数。

  2、剩下“1/5和1”,分别求出1/5的倒数和1的倒数。

  3、1的倒数是几?(1的倒数是1。)你是怎样计算的?

  (1)整数的倒数是用1做分子,用这个整数做分母。所以1的倒数为1。

  (2)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为1。

  4、0也是整数,0的倒数是几呢?

  (1)出示0×()=1。谁上来填一填?(没人举手)

  师:0乘任何数都不得1,这说明了什么?

  生:0没有倒数。

  (2)如果把0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即为0/1,那么它的倒数应是1/0。

  师:这样说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0不以做分母。

  5、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那么带分数呢?(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求它的倒数。)

  6、小数有倒数吗?

  (1)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求它的倒数。

  (2)举例说明:因0.25×4=1,所以说0.25和4互为倒数。

  (六)深化练习,巩固提高。

  1、填空。

  (1)乘积是()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的倒数是它本身,()没有倒数。

  (3)27/100的倒数是(),25/16的倒数是()。

  (4)0、7的倒数是()。

  2、判断。

  (1)2/9是倒数。()

  (2)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原来小。()

  (3)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4)a是整数,所以a的倒数是1/a。()

  (5)因为0.2×5=1,所以0.2和5互为倒数。()

  (七)全课小结。

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三课时:1亿有多大(活动课)

  教学内容:第33页~34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活动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点: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活动准备:纸张、书、大米、黄豆等。

  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A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四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5×6+7×3 15×(34—27)16×4—7×9

  (35+21)×28 70—4×6 36×2+15

  2、引出课题:

  刚才复习的整数乘加、乘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乘加与乘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教师点拨:分数加法、减法、乘法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怎样计算呢?运算顺序跟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出示例4:计算,指名读题。

  (2)学生按整数运算的顺序计算。(教师巡视)

  (3)订正:

  指名学生问: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明确:这道题有乘有加,同学们做得很好,如果一道题有乘有减,或者有乘有加还有小括号,这样的题怎么计算?(出示做一做两道题)

  2、做一做:

  (1)试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指名两名学生做在小黑板上)

  提示:注意计算时只写必要的计算过程。(教师巡视)

  (2)订正:

  让学生先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启发学生思考、交流主动学会新知。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自己学会了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大家学习得很好。我们要注意在混合运算中计算步骤还要过于繁琐。还要养成做题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1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几名学生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2、练习四第3、4、5题。

  (五)作业。

  练习四第2题。

  第五课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9—10页的例5和例6,完成练习三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7×4 0。36×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新授。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教学例5。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练习三的第7—9题。

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例1、例2及练习十五1、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概念。

  2、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学习分物体的一些方法,为教学除法作准备。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我能行)

  1、口算(题略)

  2、填空(题略)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预习,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数学书上66页的例题1,并动手分一分,有6个,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想一想:要分什么?分几份?有几种分法?)

  2、什么叫做平均分?

  (二)合作探究一

  1、分五角星,初步感受平均分(例1)

  教师:同学们,能把6个五角星分成两堆吗?

  学生独立分五角星,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在汇报各种分法,并把学生的不同分法都呈现在屏幕上。

  教师:哪一种分法最特殊?为什么?

  学生:分成3和3,因为每堆一样多。

  教师:像这种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生齐读。

  2、当堂达标

  ⑴判断以下各题是不是平均分?

  ⑵判断:是平均分的打√,不是平均分的打x 。

  (三)合作探究二

  1、分铅笔,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例2)

  教师出示12支铅笔。

  教师:现在老师手里有12支铅笔。如果把这些铅笔平均分成3份,猜一猜,每个盒子放多少支铅笔?

  随后学生动手分一分,把12个小棒平均分成三堆,小组内交流各种分法。师请生汇报演示。

  2、老师课件展示并总结平均分的方法。

  每次1个1个地分

  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次2个2个的分

  每次4个4个地分

  3、想一想:每次都这样分,太麻烦了!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想:3个几是12,也就是

  3 ×(4)=12

  把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4支铅笔。(生齐读)

  [点评:让学生结合一共12支铅笔和3个盒子先猜一猜每个盒子里放多少支铅笔,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交流各种分法时突出一次分完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平均分和乘法联系起来,为学习除法的认识作准备。]

  4、当堂达标

  请同学们完成数学书68页练习十五的1、2题。

  三、总结

  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

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重点

  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难点

  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材准备

  圆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思考

  1、(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从公平性上考虑)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

  2、(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3、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思考)学生想到圆后,出示第三幅图,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每人离目标的距离都一样)

  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二、画圆

  1、你们谁能画出圆来吗?动手试一试。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3、思考: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

  三、认一认,练一练

  1、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概念讲解一定要结合图形,并要举一些反例)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

  2、半径和直径的辨认。

  3、判断:A在同一圆内只可以画100条直径。

  B、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C、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四、画一画,想一想

  1、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想: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同一个圆中的半径都相等吗?直径呢?(放动画)

  2、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4、把自己画的圆面积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样吗?知道为什么吗?

  五、应用提高

  讨论: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六、作业

  1、教材练一练

  2、在平面上先确定两个不同的点A和B,再画一个圆,使这个圆同时经过点A和点B(就是这两个点都在所画的圆上),这样的圆能画几个?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不直接说出圆,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画图中体会圆的特征

  思考共同之处时再一次体会圆的特征

  通过正反例的练习,加深对半径和直径的理解

  动手操作,理解画圆的关键是定圆心(位置)和半径(大小)

  巩固提高,满足不同学生要求

  教学反思

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小猫吃鱼P28

  教学内容:练习一 P30

  教学内容:跳绳 P34

  教学内容:练习三(P46-47)

  教学内容:前后

  教学内容:上下

  6.1 捆小捧 月 日

  课后评析:

  再拔5颗

  6.3有几瓶牛奶 _月_日

  板书: 买铅笔

  飞行表演

  教学目标:

  能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

  会比较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整时四种情况。

  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所学内容,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

  二、练一练。

  第1题可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题意,再说一说左上、右下、右上、左下所指示的位置,并填空。

  第2题,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说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规律,再填空。

  第3题是巩固数的组成。

  第4题目的`是能正确熟练地进行20以内加减法运算。

  第5题巩固认识钟表的四种情况。

  第6题是巩固比较数的大小,它不是直接把两个数字拿来比,而是要先运算再比较大小。

  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再提出问题并交流和解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第8、9、1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并且列式计算。

  第12题,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图中符号的含义和题目的意思,再进行统计。

  第15题,先观察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独立地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此可组织交流与讨论。

  11、第18题,是一幅连环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编数学故事,然后说一说,算一算。

数学上册教案12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6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1、分别出示45页六种交通工具时速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

  2、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16×3=

  (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4、汇报交流。

  二、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

  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3= ,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

  2、引导学生对比16×3= 和160×3= ,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3、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6×30=

  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1题。

  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

  2、练习六第2题。

  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

  3、练习六第3题。(开放题)

  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

  四、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口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六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让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

  教学重难点:

  1、熟练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第4题:

  2、问:你能说一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口算

  3、比一比,谁算得快?

  学生比一比谁算的快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二、综合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第5题。

  你说出口算的过程吗?

  学生表述口算的过程(多名学生说一说)。

  2、观察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学生先填空后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三、提高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第6、7题。(学生在书中完成第6、7题,说一说解题的思路。)

  ①第6题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②做7题时先让生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进行创新。

  16÷4=4(元),理由:“买3送1”相当于买4少收16元,则平均每棵少收4元。

  2、小结。

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数学上册教案14

  学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意义。

  2、会求已知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3、会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4、经历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点:

  1.会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会求已知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学习难点:

  理解有理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根据绝对值与相反数的意义填空:

  -5的相反数是,-的相反数是, 的相反数是;

  |0|=,0的相反数是。

  二、探索感悟

  1、议一议

  (1)任意说出一个数,说出它的绝对值、它的相反数。

  (2)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本身或它的相反数有什么关系?

  2、想一想

  (1)2与3哪个大?这两个数的绝对值哪个大?

  (2)-1与-4哪个大?这两个数的绝对值哪个大?

  (3)任意写出两个负数,并说出这两个负数哪个大?他们的绝对值哪个大?

  (4)两个有理数的大小与这两个数的绝对值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三.例题精讲

  例1. 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9,-16,-,0.

  求一个数的绝对值,首先要分清这个数是正数、负数还是0,然后才能正确地写出它的绝对值。

  议一议:(1)两个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那个数一定大吗?

  (2)数轴上的点的大小是如何排列的?

  例2比较-与-的大小。

  例3.求6、-6、14 、-14 的绝对值。

  小节与思考: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四.练习

  1. 填空:

  ⑴ 的符号是 ,绝对值是 ;

  ⑵的符号是 ,绝对值是

  ⑶符号是+号,绝对值是 的数是

  ⑷符号是-号,绝对值是9的数是 ;

  ⑸符号是-号,绝对值是的数是 .

  2. 正式足球比赛时所用足球的质量有严格的规定,下表是6个足球的质量检测结果(用正数记超过规定质量的克数,用负数记不足规定质量的克数).

  请指出哪个足球质量最好,为什么?

  第1个第2个第3个第4个第5个第6个

  -25-10+20+30+15-40

  3.比较下面有理数的大小

  (1)-与- (2) (3) (4)-5与0

  五、布置作业:

  P25 习题 5

  家庭作业:《评价手册》 《补充习题》

  六、学后记/教后记

数学上册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整数,并理解算理。

  三、教学难点

  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PPT课件课堂活动卡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师:瞧!文化广场真热闹,有好多小朋友在放风筝,你们想玩吗?(课件出示卖风筝画面)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提供了条件。

  ⊙自主探索

  1、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尝试计算。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师:有3个小朋友也想去放风筝,他们都想买蝴蝶风筝,请你帮他们算一算,买3个蝴蝶风筝需要多少钱?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思考并汇报:3。5×3)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预设生1:根据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列式为3。5×3。

  生2:求买3个蝴蝶风筝需要多少钱,就是求3个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3。5×3。

  师: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生:两个因数一个是小数,一个是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2)尝试计算。

  师: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3。5×3的得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3)展示方法。

  方法一3.5+3.5+3.5=10.5(元)

  方法二3.5元=3元5角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元5角=10.5元

  方法三3.5元=35角35×3=105(角)

  105角=10.5元

  师小结:我们在求买3个蝴蝶风筝需要多少钱时,可以用小数连加来解决,也可以把3。5元化成几元几角来解决,还可以把元转化成角用乘法竖式计算来解决。

  设计意图:奥苏贝尔认为:假如让我把教育心理学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要鼓励、启发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进行尝试计算,初步感知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联系。

  2、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1)出示例2,尝试计算。

  课件出示教材3页例2:0.72×5。

  师:0。72不是钱数,没有元、角这样的单位,同学们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并汇报演示)

  (2)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用课件动态呈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

  ①先将因数0.72转化为整数,转化的方法是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

  ②再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③由于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要想求原来的积,扩大后所得的积360应缩小到它的1/100。

  ④将积化成最简小数。

  让学生观察积3.60,提问: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吗?

  (学生思考并汇报: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师:算出积以后,可根据小数的性质将积中小数末尾的0去掉。

  (3)互动交流,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师再进行总结)

  师总结:计算小数乘整数,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

  3、感受小数乘整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呢?

  生1:我们去超市买菜,菜的单价通常都是小数。

  生2:买水果也是。

  生3:我爸爸去交取暖费,每平方米收费27.5元,我家的房子是78平方米,想知道交多少钱,就需要用27.5×78。

  ……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其算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让学生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深化练习

  1、实践应用。

  同学们,图中还有其他美丽的风筝呢!你们想买哪一种?买几个呢?需要多少钱?自己选一选,算一算吧。如果给你40元,买6个雨燕风筝够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汇报)

  2、课件出示教材3页“做一做”1题。(让学生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提高计算能力)

  3、改正下面各题中的错误。

  4、用竖式计算。

  7、08×6 9.35×8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巩固了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布置作业

  教材3页“做一做”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例1 3.5×3=10.5(元)例2 0.72×5=3.6

【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高三数学上册教案02-01

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5篇)02-07

初一的数学上册教案11-09

数学上册教案15篇01-15

数学上册教案(15篇)01-15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11-14

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01-09

上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