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用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用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增强策略意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转化策略对学习的作用,能有意识、有目的、适当地运用转化策略。
教学重点:
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增强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观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个图形,你能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吗?你是怎么求的?为什么这样做呢?通过转化,我们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了规则的.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如何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出示练习十六第4题,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时说说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提问:在刚才的做题、交流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二、新授,尝试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学生观察。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你会做这道题吗?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答,交流汇报,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能不能转化成更简单的算式?
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提问:这时该怎么做呢?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和刚才的方法比较,这2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有时候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2.练一练
三、练习运用转化策略
1.练习十六第5题 比较几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2.练习十六第6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3.练习十六第7、8、10题
四、总结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五、指导完成思考题
弄清27+19的和就是最大长方形的长与宽的长度之和。
作业布置 练习十六第9、11、12、13题
《用数学》教案2
课题:
第二单元:位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
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材P20例2及练习五第3、4、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正确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生: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复习: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谁来说一说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什么,第二个数字表示什么?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
2、导入:(出示如下示意图)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可数对的知识,先来看下面的示意图,你们能用数对分别表示出各场馆的位置吗?
熊猫馆
大象馆海洋馆
猴山
大门
引导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出各场馆所在的位置。
指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么确定它们的位置的。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20页“动物园示意图”。
(1)引导学生观察图,并比较它和刚才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理解图意: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这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与横线的交点上。
(2)提出问题: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纵向排列的数字表示行,从下往上数;横向排列的数字表示列,从左往右数。图上的数字表明行和列的起点均为o。
(3)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方格图,问: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大门的位置吗?
指生回答:大门(3,o)。
组织同桌互相说一说其他场馆的位置。
小组互相交流、探讨,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集体订正,并用多媒体出示各场馆的位置:
大象馆(1,4)猴山(2,2)大门(3,o)熊猫馆(3,5)海洋馆(6,4)
2、指生到黑板指一指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o,3)、狮虎山(4,3)。
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标出各个场馆的位置的。
引导学生回答:飞禽馆(1,1)是在第一列第一行,猩猩馆是(1,3)在最左边一列第3行,狮虎山是(4,3)在第四列第三行。
3、拓展延伸。
(l)引导学生分别观察飞禽馆、大象馆以及猩猩馆和狮虎山在图中的位置和表示它们位置的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大象馆和飞禽馆在同一列,它们的数对第一个数相同;猩猩馆和狮虎山在同一行,它们的数对第二个数相同。
师小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2)质疑: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小组交流,并指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由于字母表示的数不确定,所以这样的数对只能确定这个场馆在哪一条横线上,但不能确定这个场馆的具体位置,使学生明确必须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4、找生活中的数对。
用数对表示位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例子吗?
小组讨论交流,如: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十字绣、围棋棋谱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再说一说你是怎么确定的。
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自主完成,然后同桌互说。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1:我学会了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生2:我知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作业:P21~22练习五第3、4、6题。
板书设计: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熊猫馆(3,5)海洋馆(6,4)
猴山(2,2)大象馆(1,4)大门(3,o)
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
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用数学》教案3
教学重点:
选择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口算卡,指名口算。
2. 师谈话,聪聪所在的班级有36人,他们要参加学校组织的体操表演赛,请帮助他设计一下列队方案。
二、自主探究
学生自己设计列队方案,并用算式表示。
三、小组交流
1. 小组交流时教师要深入小组,引导学生交流怎样想的。
2. 小组推选组员小黑板板演。(只板演算式。)
四、全班交流研讨
1. 小组讲解员结合算式讲解、设计列队方案。
2. 其它小组补充。
3. 质疑:还有其它方案吗?(除了板演的)
五、自主探究28页提问题
1. 自己选择信息提问题并解答,把算式写出即可。
2. 小组交流后板演。
3. 小组讲解员结合算式讲解选择的信息和提的.问题以及自己是怎么想的。
六、专项训练
练一练第四题聪聪的问题。
七、课堂小结
谈谈你学到的知识。
八、综合训练
1. 练一练第1题。
2. 练一练第2题、4题的第二问。
3. 练一练第3题,每小组为1组,进行接力赛。
《用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教学重点:
如何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高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64=
56=
35=
246=
305 =
153=
244=
306=
155=
二、解决问题
1、出示P43第4题图(一):你看到什么?茄子老师要我们怎样做?学生在书上列式计算。
然后指明交流:为什么用除法?84=2是什么意思?
2、出示P43第4题图(二):你知道什么?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为什么用除法?
计算它们用了哪句口诀?
44第6题仔细看一看,同桌说一说你看到什么?要求什么?然后全班交流。
请小朋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说一说每个算式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独立完成第7、8题
三、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第44页第9题
板书设计:
用乘法口诀求商
《用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P23 例4 用数学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口算:
3+7 4+9 5+6 7+8 12+6
13-7 27-8 36-5 47-2 63-5
2、计算:
45+49 56-27
二、新授
1、教学例4
出示挂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请你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指出:对评比牌前面的灌树挡住了,你有办法知道每个班红旗获得情况吗?
2、小组讨论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看条件
3、小组汇报
如:二(2)班 16-3=13
注意:强调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4、问:谁知道二(1)班、二(2)班得几面红旗呢?
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出:没办法知道。因为被树挡住了。
问:那他们可能得几面红旗呢?
你是在怎么知道的?
三、练习
1、P23 做一做
2、练习四第1—4题
《用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7页及练习七第13、14题。
设计意图:
本节的用数学是让学生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计算出结果,侧重通过计算得出,而不是去数未知数的数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图文应用题。所以,本节课力图基于传统教学手段,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情境和时空,着力指导学生运用所获知识,看图解决问题,找出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用加法解决,而求剩下几个向日葵?用减法解决,让学生初步知道求整体,用加法计算,求部分,用减法计算。以一同去郊游为主线,创造性地拆分情景图,努力做到情景图动态化,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引领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3. 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5. 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关键:
知道图上大括号和?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活动式的情景图、小黑板、《一同去郊游》乐曲、录音机、图卡、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
1、谈话: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季)对了,秋天的天是那么高,那么蓝。学校组织大家到郊外去游玩,你想参加吗?(想)但有个条件,就是必须闯过两个数学大关,你们敢闯关吗?(敢)那就来吧!
2、闯关。
第一关:快速抢答。(卡片出示)
3+4= 1+6= 7-3= 4+2= 1+5=
7-5= 5+2= 6-2= 6-3= 7-1=
第二关:方框再现。(小黑板出示)
3、师:好,大家都闯过了关,我们现在就出发吧!请闭上你的小眼睛,拍起你的小手掌,摇起你的小脑袋,不一会儿,我们就会到达目的地的,走吧!
4、播放《一同去郊游》的歌曲并出示挂图美丽的郊外秋天景色。
5、师:睁开眼睛,多美的乡村风光,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答略)
6、揭示课题。
师: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草地上玩儿,不过要请大家用数学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你们能做到吗?(能)(出示课题:用数学)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学习加法图文应用题。
(1)师:我们先看一下草坪上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草地上有4个小朋友在捕蝴蝶,又来了2个小朋友。)
(2)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3)引出大括号、问号并解决问题。
1这个问题在图上怎样直观地表示出来呢?我们的数学家找到了一种简洁明了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想)好,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两个新的数学朋友吧!
2出示、粘贴大括号:我们的这个新朋友叫大括号,它表示把两部分小朋友合在一起。
3出示、粘贴?个:这是我们认识的第二个新朋友,它表示我们提出来的问题。
4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先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最后,大家把答案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师巡视)
5生交流,师板书:4+2=6(个)。
(二)引导学生学习减法图文应用题。
(1)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一个问题,而且认识了两个新朋友。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一位叔叔家,他有东西送给大家。快猜猜他会送什么呢?(向日葵)
(2)师:对了,他要送向日葵。为了保护环境,老师先替你们收下,待回校再分,师边说边从图上摘下3个向日葵。
(3)师:此时,你们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快说出来大家一起来分享吧!(地里一共有7个向日葵,老师摘下了3个向日葵,还剩下几个向日葵?)
(4)师:那怎样表示?怎样解决呢?
(5)小组讨论。
(6)汇报交流。师适时粘贴图画,并让学生说清楚采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这样解决?
(7)小结:比较异同。
提问:这两幅图在表示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都用到了大括号和问号;不同的地方:第一幅图的?表示把两部分小朋友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求一共有几人。第二幅图的?表示两部分中的一部分,求还剩几个。)解法又有什么不同呢?(求整体,用加法计算,求部分,用减法计算。)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真棒,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叔叔还有东西送给大家,是什么呢?请看这儿。
1、师出示、粘贴石榴、大括号和问号图卡,先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师出示、粘贴蝴蝶、大括号和问号图卡,先让学生看图自己解决,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1、师:你们还想到其它地方玩玩,继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吗?(想)那还请小朋友闭上小眼睛,拍起小手掌,摇起小脑袋,一同出发吧!
2、播放《一同去郊游》伴奏乐,生课间休息,师出示美丽的大池塘图。
3、让学生打开课本第51页,看图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订正。(选一小题让生说说想法。)
4、拓展延伸。让学生寻找周围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困难的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暂时找不到身边数学信息的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1、师:通过今天的郊游,你学会了什么?(学生随意说,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师讲述:小朋友真聪明,这次郊游大家发现了许多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并解决了它们。数学知识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我们要善于用好数学知识并用心学好它。现在,我们回家吧!下课。
《用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概念,能绘制有关连续型统计量的直方图;
2、让学生进一步经历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的过程,掌握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频率分布直方图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绘制连续统计量的直方图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我们班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选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那么这个想法可以实现吗?应该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
63名学生的身高数据如下:
158158160168159159151158159
168158154158154169158158158
159167170153160160159159160
149163163162172161153156162
162163157162162161157157164
155156165166156154166164165
156157153165159157155164156
解:(确定组距)最大值为172,最小值为149,他们的差为23
(身高x的变化范围在23厘米,)
(分组划记)频数分布表:
身高(x)划记频数(学生人数)
149≤x<1522
152≤x<1556
155≤x<15812
158≤x<16119
161≤<16410
164≤x<1678
167≤x<1704
170≤x<1732
从表中看,身高在155≤x<158,158≤x<161,161≤<164三组人最多,共41人,所以可以从身高在155~164cm(不含164cm)之间的学生中选队员
(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如课本P72图12.2-3)
探究:上面对数据分组时,组距取3,把数据分成8个组,如果组距取2或4,那么数据应分成几个组,这样做能否选出身高比较整齐的队员?
分析:如果组距取2,那么分成12组;如果组距取4,那么分成6组。都可以选出身高比较整齐的队员。
归纳:组距和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经验和研究的具体问题来决定,通常数据越多,分成的组数也越多,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根据数据的多少通常分为5~12个组。
我们还可以用频数折线图来描述频数分布的情况。频数折线图可以在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基础上画出来。
首先取直方图中每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草药点,然后在横轴上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在上方图的左边取(147、5,0),在直方图的右边取点(174、5,0),将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就得到频数折线图。
频数折线图也可以不通过直方图直接画出。
根据表12.2-2,求了各个小组两个端点的平均数,而这些平均数称为组中值,用横轴表示身高(组中值),用纵轴表示频数,以各小组的组中值为横坐标,各小组对应的频数为纵坐标描点,另外再在横轴上取两个点,依次连接这些点,就得到频数分布折线图如课本P73图。
II课堂小结:
(1)怎样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折线图
(2)组距和组数没有确定标准,当数据在1000个以内时,通常分成5~12组
(3)如果取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可以得到频数折线图
(4)求各小组两个断点的平均数,这些平均数叫组中值。
《用数学》教案8
设计说明
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突出“阅读与理解”和“分析与解答”环节,使学生读懂图中呈现的信息,理解信息的转换,能够根据信息列式,并能运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案设计着重突出以下两点:
1.加强画图方法的指导和读图能力的培养,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在学生自主动手画图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线段图比直观图更加清晰、简洁。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让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借助画图、读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2.对比归纳,建立模型。
例8和例9分别出现了两种问题的数学模型。在例题教学以后,通过例题和“做一做”等题目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不同问题的共同之处:单位数量不变,先用除法求出单位数量;总量不变,先用乘法求出总量。帮助学生建立此类问题的模型,加深学生对乘除法数量关系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圆片
学生准备:圆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交流课前布置的学情检测卡内容。
2.集体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第一道题的结果是第二道题的条件)
4.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题?
(妈妈买3个碗用了21元。如果买9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5.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复习求单位数量和求总量的实际问题,做好知识准备。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到这两道题的联系,并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题,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阅读理解,整理信息。
(1)课件出示教材71页例8。学生认真读题,发现信息。
(已知条件: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所求问题: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2)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圆片代替碗,摆一摆题中的数量关系。(课件展示数量关系示意图)
2.分析解答,探究方法。
(1)引导学生思考:求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一个碗多少钱,再求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2)小组讨论,独立解答。
(3)集体交流。
列式:18÷3=6(元)
6×8=48(元)
从图中可知,买3个碗用了18元,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一个碗的价钱,用除法计算。买同样的碗,说明碗的单价相同,也就是一个碗6元,求买8个碗需要多少钱,就是求8个6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4)独立尝试把上面的两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小组交流后汇报:先求单价,再求总价,也就是先除后乘,列成综合算式为18÷3×8,可以用脱式计算。
18÷3×8
=6×8
=48(元)
3.回顾反思,对比总结。
小组合作验证计算结果,然后汇报。
[通过刚才的计算得出买8个同样的碗要用48元,48÷8=6(元),一个碗6元,3个碗18元,和题中的已知条件正好相符,说明做对了]
《用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点的坐标变化与点的左右或上下平移间的关系,掌握图形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并解决与平移有关的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探索点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图形各个点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探索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与难点
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利用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基础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开始能从具体事例中归纳问题的本质,通过分析、比较、类比等活动抽象出概念、原理或方法,同时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对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掌握了平移的基本性质,具备了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平移后的图形位置,并用坐标来确定图形的位置的各方面基础。
教学策略分析
首先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如果某个小鸭在坐标系内的位置是(—2,—3),他向右游了5个单位,则它的坐标变成了多少?如果它向下游4个单位长度,它的坐标又是多少呢?让学生通过在坐标系内画图找出答案,同时总结出规律变化。通过学生动手画图到寻找规律,由易到难,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从而对这一知识点有较深的印象,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例题提供必要的前奏。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当点变成三角形后,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存在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画出的'图形解答此问题,从而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本节课都采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己的时空,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理解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教师组织
媒体使用
创设问题情景
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彩图,如果某个小鸭在坐标系内的位置是(—2,—3),他向右游了5个单位,则它的坐标变成了多少?如果它向下游4个单位长度,它的坐标又是多少呢?再将它向左或向下游4个单位长度,它们的坐标又有什么变化?观察它们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坐标纸,自己动手画图,并通过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通过情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己动手能更好地让学生复习坐标与平移知识,为新知识提供基础。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运动过程及小鸭的坐标情况,使学生对此有深刻印象
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探索点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A(2,3)向左平移4个单位长度,则得到的坐标是什么?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呢?
反过来,点A的坐标由(—2,3)平移到(0,3),则是怎么平移的?如果平移到(—2,0)呢?
师生总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X,Y)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将点(X,Y)向上或(向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反过来也成立。
学生动手实践,利用多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己的时空,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归纳。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投入程度。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课件验证结果。
用课件演示,并请学生在课件上答题,
2、探索图形各个点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
出示例题: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4,3),B(3,1),C(1,2)。
(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A1、B1、C1,依次连接A1、B1、C1各点,所得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A2、B2、C2,依次连接A2、B2、C2各点,所得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思考:(1)如果将这个问题中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都减去5”改为“横坐标都加3”“纵坐标都加2”,分别能得到什么结论?画出所得图形。
(2)如果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同时纵坐标都减去5,能得到什么结论?画出所得图形。
学生用准备好的坐标纸按要求动手作图,利用图形直观地解决问题。
学生的独立探究是学生习得的基础,通过学生动手探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有余力的学生来帮助同伴。
用课件演示运动的过程与结果
拓展延伸,力求创新
1、将点P(—4,3),向X轴负方向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P1_________,再将点P1沿Y轴负方向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P2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相距5个单位长度的两点A(—3,m),B(n,4),AB∥X轴则m=________n=___________。
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2,横坐标不变,则得到的新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比向______平移____________单位。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为(0,0),(5,4),(3,0),(4,—2),(0,0)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而成的图形,将各点坐标如下变化。
(1)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分别加3,再将所有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所得的图案与原来的图案相比有什么变化?
(2)、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减4,再将所有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所得的图案与原来的图案相比有什么变化?
及时复习强化,并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平台。教师要及时指导,并强调要通过动手作图直观地寻求结果。教师再用课件演示来进行解答
准备好课件为学生进行演示对照。
知识整小结理,形成系统
学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谈自己的体会,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请学生个别发言,对知识做出归纳,相互补充。
通过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有助于学生清理知识的脉络,使新旧知识形成体系,教师做为组织者与引导者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必做题:课本58页第1题、59页第3、4题,60页6、7题
选做题:课本61页第9题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当堂做题,然后利用课件来对照。
作业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目的是为了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也让学生能及时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
使用课件演示,可直接解答。
《用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渗透坐标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知识视野,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时间我们学校进行了课间操的展示活动,这是我们学校某班的同学(课件),在这次活动中小强是表现最出色的一个,你能说一说小强在什么位置吗?
生:从右向左数第4排的第2个。
师:谁还想说?
生:从左向右数第2排的第3个。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从后往前数,第4排的第3个。
师:怎么同一个人的位置有这么多种说法呢?
生1:人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位观察的。
生2:人们的视觉不同,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说的方法就不一样了。
师:正像刚才大家所说的,一个人的位置不变,但由于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描述位置的方法就不同。刚才大家在描述小强位置时,你有你的说法,他有他的说法,感觉怎样?
生:有点乱。
师:我们能不能寻找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方法来描述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出发,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同时设置如何描述方阵中事物的位置,感受描述方法不统一带来的不便,体验统一描述方法的必要性。
二、用列与行确定位置
师:刚才同学们在描述小强的位置时,用到了排,个等词来描述位置,你们认为怎样为一排?
生:横着是一排。
师: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1:竖着也可以看作一排。
生2:排是直的。
师:有横排,也有竖排,在描述位置时很容易混淆了,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竖排称为列,把横排称为行。(板书:列和行)大家认为哪为第一列合适?
《用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重点: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并解决用乘除两步运算的数学问题。
难点:初步分析用乘除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同学们,看今天的数学课,老师为你们带来了谁?
(课件出示一个导游姐姐)
今天我们就跟着她去春游,好不好?同学们,春游中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去研究,好吗?你们看,在去春游的车上,这个导游姐姐想出几道题考考我们,你们愿意吗?请同学们注意看题。
(课件出示题目:
1、今天我们有48个同学坐车,6人坐一排座位,需要几排座位?
2、参加春游的男同学今天打算分组活动,他们分成了7组,每组4人,参加春游的男同学共有几人?)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导游姐姐出的题目一点也难不倒我们,是不是?我们都非常高兴,一路上说说笑笑,旅游车很快就来到了游乐场,这时,我们发现有所学校一年级的.小朋友也去春游了,他们玩了一些什么项目呢?猜猜他们先玩了什么,再玩了什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可是,他们在玩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是什么困难呢?你们能帮这些小弟弟、小妹妹解决吗?
1、出示图画,让学生看图,说信息。
(1)先观察两幅图,前、后两人互说信息。
(2)派代表在班上汇报图意。然后让学生思考:我们这么多人,是指哪些人呢?
(3)先独立思考再前、后两人讨论:要想知道需要几辆碰碰车?必须先求出什么呢?
(4)派代表交流讨论情况。那么我们可以从哪里知道他们有多少人呢?学生尝试解答整个问题并分别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然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最后引导学生小结刚才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并揭示课题。
2、学习脱式以及运算顺序
(1)如果有学生列出了综合式:463=8(辆),则按下面步骤学习脱式写法:首先告诉学生这个式子的计算还有另一种书写格式,请大家看课本59页自学,然后问:谁愿意教老师怎么写?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板书时故意对着4写=,看学生是否有意见,等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可再强调一下:原来等号要往前写一格,再用彩笔板书如下:
463
=243从左到右
=8(辆)
(说明横线和箭头是告诉大家先算46的积得24,然后再除以3。强调乘除混合运算也象加减混合一样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并板书顺序。)
(2)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则引导:能将这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吗?接着再按(1)那样学习脱式写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小导游对大家刚才乐于帮助小朋友的表现相当的满意,接下来就带我们去玩游乐场所有的项目。
(课件出示整个游乐场的玩项并且每项都标有价钱)
(1)你最喜欢玩什么项目?你想玩几次?让学生尽情地说说。
(2)现在老师要聘请一位小当家,谁敢来试一试,敢进入小当家的面试挑战吗?出示第1题,让学生解答,然后叫个别学生说说思路。
(3)看来同学们都很棒,但是只解决一个问题是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小当家的。同学们还有信心再接受挑战吗?那你们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解决的问题吗?出示最后一题,两人一人提问题,一人解答,互相考考。然后把全班分成红、黄两队来出题互考展示刚才两人考的成果。
2、通过挑战,红、黄两队个个都成为小当家了。导游姐姐说:刚才我们玩了那么多项目又解决了那么多问题,同学们一定很渴了吧?那导游姐姐现在就带你们去分水喝,好吗?
出示60页第2题。解完后让用不同方法的学生交流方法与思路。
四、总结升华
今天这节课,你们玩得开心吗?你们学到了什么呢?
《用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9-20页的内容(用数学)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理解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计算来解答,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加、减法,感受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2.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新课铺垫
1、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问题想请你们解决愿意吗? 星期天,我和宝宝一起到超市里买了十根香蕉,吃完中饭之后,一看只剩下7根了,你知道被宝宝“偷”吃了几根?(生回答) 师: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数学问题吗?说说看。(生回答)
2、今天,老师还请到了一些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他们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只要你们能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就把小精灵送给你们好吗?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师:请小朋友身体坐正,看大屏幕,春天来了,花开了,草儿绿了,树叶也长也来了,一群可爱的小朋友出来做游戏,小精灵也飞过来了(课件出示):“有13个小朋友捉迷藏,这里有6个人,藏起来
几个人呢?谁来说说看?”“你能用算式表达吗?”(根据回答相应板书)
2、师:小朋友们回答得真好,小精灵请你们再看看这边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游戏?你能用几句话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生回答)
课件出示:小精灵说:“有8个女同学,6个男同学,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3、师:这边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看一看有几个小朋友?小精灵也飞出来了:“要有16年人来踢球,已经来了9人,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
师:小朋友们回答得这么棒,小精灵想请你们看一看数学王国里的动物园,想去吗?
A:你们看到了什么?
B:你能用小鸟、小鹿或其他的东西提个数学问题吗?
C:在书上列出算式,想到哪一个就写哪一个
三、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1、看完动物图,我们再去看一看小精灵家喂的可爱的兔子吧!数一数,一共多少只?左边有几只?右边呢?老师是根据左右方向的,你还能看着这幅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2、这节课,有哪些小朋友得到了小精灵,把小精灵贴在黑板上好吗,你们能看着这些小精灵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小精灵带来的许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小朋友真不简单呀!在生活中我们还会用数学知识解决许多问题,只要小朋友们肯观察,肯动脑!
请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它们,好吗?
《用数学》教案13
复习内容:课本第35页~36页的内容,和复习。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复习重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复习难点: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1、小组比赛背乘口诀。
2、让四人小组说说本单元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3、全班汇报四人小组讨论的结果。
4、师生共同梳理第二单元的内容。(1)除法的含义。(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从上面的(1)、(2)、(3)方面进行复习。
(1)除法的意义。
A、老师呈现课本35页第1题的实物图,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B、让学生相互说说这3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C、练习。(老师出示一些乘法算式、除法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再出示一些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的算式,让学生进一步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A、老师出示小鸟、小鹿选汽球的图面。再采用倒计时的方法抢算。
B、让算得快的小朋友结合具体的`算式说说怎样想商。
C、再组织以四人小组为参赛单位的摘平果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A、老师出示课本35页工人叔叔运水果的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再让学生说说你从这幅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B、让学生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重点展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C、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D、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6、师生共同本节课的收获。
《用数学》教案14
教具、学具准备:
不同颜色的圆纸片,相同长度的小木棒若干根,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与引入
根据下面的图示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 △△△ □○□=□
☆☆☆☆ ☆☆☆☆ □○□=□
●● ●● ●● ●● □○□=□
二、问题与探索
多媒体显示:用相同小棒摆成的两组正方形。
第一组第二组
提问:看看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第二组比第一组多几个正方形?
第一组比第二组少几个正方形?
第二组用的小棒比第一组多几根?
第一组用的小棒比第二组少几根?)
提示:想一想,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待学生实在找不到问题时。)
师:你们看是不是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1)第二组正方形的个数里有几个第一组的个数?
(2)第二组用小棒的根数里有几个第一组用的根数?
从正方形个数来说,第一组1个,第二组两个1个;从用的`根数来说,第一组用了1个4根,第二组用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是4的3倍。
以前我们学习了两个数比大小的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数之间的倍数问题。
(接着把第二组的正方形换掉,改为3个正方形。)
师:现在大家研究一下,第二组正方形用小棒的根数与第一组有什么关系?(把教学思路引导到有关倍的研究上来。)
三、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动手摆学具,要求是先想出摆的根数,再有顺序地一组组摆出来。
(1)●●●
是上一行的2倍
(2)●●
是上一行的4倍
(3)/ / /
是上一行的5倍
独立摆完后,小组讨论: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怎样计算?为什么?
小结:教师充分了解情况后,根据学生理解的水平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小结。
四、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多媒体出示第77页学生打扫教室卫生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动脑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的内容是:
(1)根据给出的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2)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是什么意思?
(3)怎样进行计算?请讲出道理。
2.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
《用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很多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
(3)教学写法:某某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
2、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3、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熊猫馆”“海洋馆”“大象馆”的位置。
三、练习
1、P20做一做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P23第7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作业
练习五第1、2、3、4、5题。
课后小结
生活中还有哪些是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例子,你能举一些吗?
课后习题
1、音乐课,聪聪坐在音乐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4,2)表示,明明坐在聪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A.(5,2) B.(4,3) C.(3,2) D.(4,1)
2、如果A点用数对表示为(1,5),B点用数对表示数(1,1),C点用数对表示为(3,1),那么三角形ABC一定是( )三角形。
A.锐角 B.钝角 C.直角 D.等腰
板书
先写列数,用逗号隔开,再写行数,还要用小括号把这一对数括起来。
【《用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用数学》教案02-05
《用数学》教案15篇02-05
《用数学》教案精选15篇02-22
《用数学》教案(通用15篇)02-22
《用数学》教案合集15篇02-22
数学教案用列举法求概率02-08
《用比例解决问题》数学教案12-06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教案03-26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教案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