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课程教案

语文课程教案

时间:2023-01-26 11:35:3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课程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课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课程教案15篇

语文课程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能力目标: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用心思考,善于创新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是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心思考,善于创新的品质为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来猜个谜语好吗?

  ──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有时会抖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 (板书:风)

  2、谁能背背和风有关的诗句?

  3、风可以编成谜语,能写成诗歌,风还能画出来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画风》。(板书:画)

  二、自主探究

  1、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今天呀,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出示图片宋涛、陈丹、赵小艺)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2、这三位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3、请你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好吗?谁能把句中的“她”换成小朋友的名字再读读句子?(生读)

  4、你最喜欢谁的画?

  随机出示:

  ⑴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师相机指导:从她的画里,你看到风了吗?从哪里看到风了?

  用实物旗子和小风车让孩子感受到风,你来做做风娃娃,让旗子飘起来,让风车转起来。

  你能读得让大家都感受到风来了吗?

  你能用“风来了,它把…吹…了,风藏在……。”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它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上”“风来了,它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转的风车里”)真像个小诗人,让老师来读读你的诗歌吧,谁也来当当小诗人吧。

  ⑵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小诗人,你们能用“风来了,它把…吹…了,风藏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师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读好。)

  ⑶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你能让我们感受到风真的来了吗?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

  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上”,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

  5、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

  三、拓展体会

  1、过渡: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我们班的小朋友能画风吗?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一阵阵的风向我们吹来了,它在小朋友的'身上,它在家中的阳台上,它在我们的教室里,它在高高的天空中,在清澈的小河里,在碧绿的田野里,在风中,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你想怎么画?(口答)

  2、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的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

  3、(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请你拿好你们的画,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用“风来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

  四、总结延伸

  1、阅读诗歌《风》。

  2、写一写风的诗歌。

语文课程教案2

  昨天下午,我有幸到区人和路小学参加共同体集中教研,聆听大家的发言后,一路上我都在想:修改21遍教案,老师追求的是什么呢?

  三位参加省市级语文优质课大赛的老师的教案都是经过20多遍的修改,才走上赛场的。比赛后,她们的体验不尽相同。陈老师体验到了指导团队的力量;陶老师体验到语文课堂的本质追求;李老师体验到磨课使自己变得厚重沉稳。赛课使他们成熟了,更清晰地认识了语文,探寻语文教学之道,品味了比赛的真谛。

  她们的比赛感悟应该还有很多很多,远不止她们表达出来的有声语言。这些是我们老师不曾或还未曾领悟到的。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陶老师说赛课前的磨课中,邢主任问她眼里有学生吗?让她顿悟。课堂不是自己的'表演,而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

  这让我想起了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理论,当时在本子上重重地写下了"邱学华尝试教学法"几个字。它能够解决很多老师课堂上的生本观。尝试教学模式,真正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后,不直接讲解,学生只能从课本中找到解题线索,因而自学课本成为学生的需要。如果自学课本尚弄不清楚,需要请教别人,这时合作交流又成为学生主动的行为。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初步解决问题,但还不知道做得对不对,这里听教师的讲解才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教师讲解才能讲到刀口上,讲在点子上。

  一个人先是遇到问题,再看书找资料,或向别人求教,然后自己去解决。这是学习的本来面目,也是终生学习的方法。"先练后讲"的尝试学习方法,就是还学习的本来面目,教人以终生学习的方法。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已有知识无法解决当前的问题的时候,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

  我想:修改21遍教案,追求的是什么呢?应该是学生真正的学,教师真正的教。

语文课程教案3

  教学准备:

  指3——5名学生在上课前讲故事。

  一、故事诱导,赏中入境

  1、播放录音,生听故事。

  2、生听后根据故事质疑。

  3、根据学生质疑情况,教师归纳为学习目标。

  二、想象表演,趣中释疑

  1、生自由读课文2、5、7自然段,思考:虾将军会对鲸讲些什么道理?

  2、同桌合作,想象表演鲸和虾将军争吵的场面。

  3、指2——3桌同学配合表演,师生评议,评选出最佳搭当。

  4、生快速浏览课文2、5、7自然段,用线画出最能说明“鲸不属于鱼类”的语句。

  5、指名读所画语句,师生评议。

  6、全班齐读画线部分,加深理解与记忆。

  三、自我介绍,乐中求知。

  1、指名读3、4自然段,其余边听边画出文中描述鲸的种类及其主要特点的语句。

  2、轻声读第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那种鲸,向大家作自我介绍。

  3、指3名同学上台“自我介绍”。

  4、师生围绕“自我介绍”内容及方法进行评议,渗透基本的说明方法。

  四、想象作画,动中领悟

  1、小组齐读第5自然段,边听边想:怎样判断鲸的种类?

  2、出示书中插图,指名判断鲸的种类并说明理由。

  3、根据文中叙述,在插图上添画齿鲸的.水柱。

  4、生自由读第6自然段,读懂后用笔画出鲸睡觉时的样子。

  5、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议。

  六、拓展延伸,练中创新

  1、快速浏览全文,准备做小导游向大家介绍鲸的有关知识。

  2、推荐“导游先生”、“导游小组”各一名上台为大家介绍。

  3、小练笔:围绕“虾将军与鲸”的争吵,编一则童话小故事。

语文课程教案4

  教材简析:

  《iuü》是汉语拼音中的第二课。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情境图:乌龟驮着小蚂蚁过河,小鱼鼓掌欢迎,既赞扬乌龟乐于助人,又赞扬蚂蚁善于开动脑筋。从这个语境中可以剥离出“蚁、乌、鱼”这三个语音而导入“iuü”这三个字母的认读,在学生心理上形成“画面——语音——字母”这样一个学习链。第二部分是表音表形图,以利于学生掌握字音、熟记字形。第三部分是六个单韵母的字音字形辨别。第四部分是“iuü”的笔顺图及其汉语拼音在四线格中的书写。

  教学目标:

  1、学会“iuü”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掌握“iuü”的4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它们的四声。

  3、能准确地分辨这六个单韵母的读音与字形。

  教学重难点:能读准 “iuü”的音、认清它们的形。

  教具准备:情境图的动画演示、字母卡片。

  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汉语拼音是一串抽象的表音符号,它缺乏具体内容,枯燥乏味,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一年级儿童在入学伊始更应注意不能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呈现各种活泼生动的学习形式,将枯燥的学习内容与具体形象的实物联系起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将字母的音形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2、自主探究,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观念是贯穿我们整个基础教育始终的。所以在学生尚未形成“学习定势”的起始年级,教师更要将这种观念渗透在我们的教学中。因此在教学iuü的字形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字母形态的特点,自己去想办法记住它,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小组合作,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小学生来说,从小就应该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在教学“a e i u ü”六个单韵母的读音和字形辨别时,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在活动中相互纠正、彼此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语文课程教案5

  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四、背诵课文2~5段。

  教法及思路:以诵读法学习本文。

  一、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二、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三、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写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通读全文。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

  课文。

  1、作者:见课下注释①。教师补充: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2、写作背景:见课下注释①。教师补充:《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二、通读全文。

  1、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看注释,粗通文意。

  3、集体齐读课文。要求:分段读,师个别指导正音,节奏校正。

  明确: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少数七字句。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模式:

  (1)、孟学士/词宗;访风景/崇阿。

  (2)、临/子之长洲;穷/屿之萦回。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3)、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4)、都督/阎公/之雅望。

  4、熟读课文。

  三、

  作业:背诵课文2~~5段。

语文课程教案6

  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她,是多么幸福,多么方便,她是无法比拟的财富。当某个人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呀!这个人的眼睛也将得到永生,这又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本文具有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文章刻画了让人难忘的形象:善良、心中有他人的父亲;有省悟能力、并付之于行动的“我”以及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感动、让人怀念,让人学习。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北师大实验小学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有着较好的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但也有一部分孩子比较自私,不懂得关爱别人。我们学校一直坚持搞“感恩”教育。这正好是一篇渗透德育的好文章,可借助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来唤醒孩子们的爱心。促使孩子们都来为别人、为社会献爱心!本校的学生有很好的一个学习习惯,就是查阅资料,特别是上网查阅资料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会通过多种途径查到相关的信息,丰富课内外知识。本课中,学生对于捐助眼角膜的事情可能了解得不多,可以鼓励大家借助网上资料获取相关信息,使之更多地了解有关内容,以及捐助的意义,从而对于“爱的奉献”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

  3、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小书签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我们昨天已经读过了课文,谁来说说哪个情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回到1965年那个炎热的夏日。当时琳达只有14岁,母亲就不幸去世了,当警官来访,为了医院要取用母亲的主动脉瓣膜和角膜而征求父亲的意见时,琳达和爸爸的表现截然不同。快速的找一找相关的句子,用”――”画出琳达的表现,“浪线”画出父亲的表现。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汇报:指读琳达的表现。

  3、琳达无法抑制自己的痛苦,冲着父亲哭喊着,(生接读)琳达发疯似的哭喊着,(生接读)可是父亲却这样说,(生接读)

  4、谈感受。指导读。

  5、看似普通的话语,女儿却感到是振聋发聩的,你怎么理解“振聋发聩”?接着学生的回答,问:爸爸的话使琳达受到了哪些触动?

  6、那振聋发聩的话是什么呢?我们也记住这句话,慢慢的理解、慢慢的体会吧(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父亲那振聋发聩的话语给琳达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也就是从这一刻起父亲便开启了琳达那扇爱的大门――导读5-7自然段。(生读父亲的话)

  2、父亲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流露出了怎样的心情?指读。

  3、父亲曾说过: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死也是有意义的。父亲认为捐献自己的眼睛有什么意义?能从他的的话中感受到吗?谈读结合。

  4、在谈论生与死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想到的是盲童、是盲童的父母、是自己的女儿!我们再来通过朗读感受一下父亲那伟大的心愿吧!女、男分读两次话。

  四、学习并感受“骄傲”:

  1、父亲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琳达感到骄傲,事实上不仅是琳达,就连14岁的温迪都为此而感到骄傲。所以在后面的文章当中有一个词就反复出现了多次,这个词就是“骄傲”。

  2、默读下文,画出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3、指读四处句子――出示句子――集体读。

  4、琳达把父亲的话告诉了温迪,温迪被外公的心愿深深打动了,此后,她也见证了外公捐献角膜的动人一幕。她对妈妈说了什么?温迪为谁感到骄傲呢?为什么?

  这种行为是多么令人骄傲呀!温迪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浓浓爱意的家庭里,耳濡目染,使她为母亲、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所以她骄傲的对妈妈说。师生对读对话。

  5、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这话是什么意思?追问:还有什么?

  父亲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温迪的眼睛里,温迪为此感到骄傲!琳达也为有这样懂事的女儿感到骄傲。没想到不幸的事又一次降临到了这个家庭里。什么事?

  6、听说有的同学在读这部分时满含着泪花,谁来给大家读读文章中的句子?

  年幼时失去了母亲,中年时失去了父亲,两周后又失去了可爱的小女儿。女儿,这是妈妈唯一的希望呀!琳达再也看不见女儿那碧蓝的大眼睛了,再也看不见她那栩栩如生的画了。这岂是一般的人所能承受得了的呀!而琳达却承受住了,她是怎么做的?我们一起读一读!

  7、为了别人能够见到光明,温迪愿意像外公、外婆一样在死后捐献自己的眼睛,为了别人能见到光明,琳达在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时,帮助父亲、女儿实现了他们的愿望。这是多么无私的骄傲,多么伟大的骄傲呀!温迪去世三周后,琳达收到了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全班同学一起怀着感激之情给琳达读读这封信好吗?

  8、琳达一边看信一边想。齐读15自然段。你认为温迪是为谁而骄傲?为了什么而骄傲?

  9、透过那双闪烁着骄傲光芒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外公曾经说过(带学生说):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死也是有意义的。这不仅是温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就连14 岁的小温迪也做到了。他们的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

  所以说他们的眼睛就是一齐读课题。

  10. 你认为这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眼睛吗?

  11. 这是爱的永生,是奉献精神的永生。他们这样做有助于别人,有助于人类,有助于世界。这是多么令人骄傲呀!孩子们,再来读读课题,相信你们的感受会更深刻。――齐读(饱含着浓浓的爱意!)再读课题。

  12. 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有多少人需要得到这样的眼睛呀!仅我国就有400多万因角膜病而致盲的人!而目前我国的角膜库存却很少,每年只有3千多人能进行角膜移植手术。他们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着。因为他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像琳达一家人一样愿意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你们听说过这样的事吗?你们看,他们就是这样的人。

  五、课外延伸,展示资料

  (出示图片)他叫吴翼飞,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大三学生。在大家眼里,他是一个阳光、善良的大男孩,去年他死于骨癌。他的眼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出示图片)这是吴翼飞生前为角膜捐献中心所设计的宣传图案:它是由无数片美丽的花瓣编织成的一颗美丽的心。它似乎在呼吁着我们“献出一点爱吧,世界将会更美好!”此时此刻,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很多的话想说,把你最想说的一两句话写下来,好吗?――(把想要说的话读给大家听)

  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这么小就懂得感动与关爱。这不禁使我想到多年以后,你们当中一定会有人主动捐献出自己的器官。因为你们已经同琳达一家人一样深深的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我们再来用心的朗读一次父亲那令人振聋发聩的话吧!

  六、总结升华:

  孩子们,老师把喜欢的3句名言,还有从书中摘录的爸爸的话制成了小书签,送给你们。好好收藏起来,好吗?相信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命的感悟一定会更深、更透彻。世界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让我们伸出友爱之手吧!让我们人与人之间因真情而温暖吧!让他人因有我们的存在而骄傲吧!

  教学反思: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刻画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我”和所有的人。

  曾有专家大发感慨:现在我们的一部分语文课都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文章写得很美,写得很有深度,但是我们老师在讲课中却不能够引领着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中去。我想这么感人的故事我要是讲不出感觉来,那就是失败!于是我用心的感受着,用心的朗读着,我的泪水一次又一次的夺眶而出,我想到了我的家人,我那温暖的家,如果缺了任何一个人,我们将如何的面对现实?我那慈爱的爸爸,温柔的妈妈,我那疼我爱我的丈夫、活泼可爱的小女儿……我不敢想像。而琳达一家人却对此事是那么的平静。他们没有哭得死去活来,没有发疯,而是在失去亲人那极度悲痛中还能够捐赠出器官给别人,并以此为骄傲。这怎能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呢?我走进了课文里,我感动了,我要通过教学,带着我的学生也同我一样走进文章当中去,我要让他们理解、懂得爱的奉献的真正含义。

  虽说是教育,但这是语文课,我们在具体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进行空洞、抽象的说教,我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并唤醒学生要有爱心,培养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

  果真,在老师那浓浓的爱意引导下,在课文中那感人的字里行间中,学生明白了很多,那凝重的课堂氛围似乎就是在完成一部电影的拍摄――入情入境。特别是第12、13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一堂课下来,虽说是情感味很浓,但是我有一种感觉就是讲的过多,牵的过多,生成的内容并不多,原因是我的预案设计的过于细致,走教案成分过重。这节课上得还是不够大气。我想今后的教学设计应该是把握住文章的主旨、设计的思路,有张有弛、有收有放!

语文课程教案7

  教学目的

  1 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一 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 整体感知。

  1 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 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 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四 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学生齐背《雨霖铃》。

  五 作业

  1 诵读

  2 自己任选一句诗,做副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语文课程教案8

  分析教材

  这篇讲读课文的作者是朱自清,写与1922年3月28日。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五四”新文学的创业者之一。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一直被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匆匆》这篇课文,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说明时间的来去匆匆,教育人们珍惜时间,不要让时光匆匆流失。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标》精神,本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

  教学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3、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在初读的基础上,抓住课题“匆匆”,从题入手,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的日子匆匆而逝/带着这个问题,通过读,找出有关的片段和句子进行分析。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策略

  抓重点句,体会语气;感受真实,品位隐情;用心求异,认识心迹。

  教具学具

  多媒体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匆匆》flash字幕朗读作品,课文重点句子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教学过程】

  一、名言欣赏,激趣引入

  指名背诵课前搜集的惜时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师:是啊!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

  播放《匆匆》朗读作品,学生欣赏完后回答,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4、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确乎、涔涔、头脑胀痛、潸潸、凝然、徘徊。

  5、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6、练习把课文读熟,指名读给大家听。

  7、你对课题怎么理解的?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小组读、默读等)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写写批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读书记号。

  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

  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板书:一去不复返

  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黑板上。

  二、感悟道理,感受情感

  结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1、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3、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4、有感情齐读本段。

  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句子,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4、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4、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在 时候,时光又 溜走了。)

  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1、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2、写话练习: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我能做_____,我还能做_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_,被_____;如_____,被__________。

  3、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师: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反复吟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三、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

  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1、推荐阅读:

  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文章,《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课外作业,内化感受

  写一篇读后感,课下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匆匆

  一去不复返

  珍惜时间

  匆匆闪过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教案9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摘录笔记并提高摘录速度。 2、积累有关“路”的名言、警句。 3、围绕主题“路”进行口语交际、习作。 教学重点:围绕“路”进行口语交际、习作。 教学难点:学习两篇有关路的文章,拓宽对路的理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日积月累 1、我的'摘录笔记。 2、抄写《丝绸之路》的最后三句话,测试自己的书写速度。 3、读一读。 二、畅所欲言 1、说说你知道的路 2、你都了解上面的哪些路? 3、联系实际你还了解哪些路? 4、人生之路与其他路不同在哪儿? 三、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一、学习《邓稼先的人生之路》 1、自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笔记。 2、交流读书体会和感想。 3、质疑深思。 二、金钥匙 幻灯片出示。 三、运用此方法学习《蜀鄙二僧》 1、熟读古文和释文。 2、运用阅读方法自学课文。 3、讨论。 四、拓展练习。

  第三课时 一、出示习作要求。 二、指导。 1、让学生留心观察放学回家的路,观察路的变化。 2、做观察笔记,对路进行描写,为习作作准备。 三、学生习作。

  板书设计:

  成长的道路 成长的道路上,你遇到过挫折吗? 你做过幼稚可笑的事吗? 你成功过吗? 你失败过吗?是怎样克服的? 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语文课程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单韵母a、o、e,配有一幅图画。

  图中,一个小女孩在唱歌,她张大嘴巴发的声音“啊”提示a的音,小女孩的头部和小辫子构成的图形提示a的形。一只公鸡正在打鸣,公鸡打鸣的声音“喔”提示o的音。一只鹅在水上游,“鹅”提示e的音,鹅在水中的倒影提示e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调符号和a、o、e三个单韵母的四声。

  第三部分是a、o、e的书写格式及笔画笔顺。

  a、o、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e的发音及a、o、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要求

  1?学会a、o、e 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知道单韵母有4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a、o、e

  的音。

  3?认识书写汉语拼音的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三、教学准备

  配合学习a、o、e发音的录音带;a、o、e及带声调a、o、e的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能读准字母音,认清字母形。

  (二)认识声调符号,学习掌握a、o、e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a、o、e的`发音方法和韵母带调一口呼是重点。

  (二)读准韵母的二声和三声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1、给同学们读一个小故事,喜欢吗?教师先读一个带有注音的有趣的小故事,告诉学生学会汉语拼音自己就能阅读注音读物了,以后学习、学习普通话都离不开汉语拼音,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教读儿歌:

  汉语拼音用处大,学习生字需要它,帮助学好普通话,我们决心学好它。

  3、看图讲故事(依据课本插图教师编讲),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单韵母a

  1?看图引出单韵母a,板书“a”。

  2?教师示范发a的音,边读边讲发音方法,讲解发音要领,并做示范。嘴张大,舌头居中,舌位低,嘴唇呈自然状态(不圆唇),发音过程中口形不能变动。

  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学生反复练读。可以利用插图,借助“啊”读准a的音;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 “张大嘴巴a a a。

  3?再引导学生看图:小女孩的头部像a的形,小女孩张大嘴巴发的就是a的音。教儿歌,帮助学生记忆a的音和形。

  4?学生反复练习发a的音。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单个练习(开小火车,指名读)。

  (三)学习单韵母o(方法同上) 注意教发o音时,讲要领,做示范。

  发“o”音时,嘴半开半闭,嘴唇圆拢,舌尖向后缩,舌面后部隆起。发音方法,把“喔喔”的音拉长,口形舌位不变,接着呼气发音,就能发出正确的字母音了。拢圆嘴巴o o o

  (四)学习单韵母e(方法同上)

  注意教发音时,讲要领,做示范。这韵母不是鹅的音,是第一声“e”,鹅是第二声。发音时,口形要变扁,半开半闭,舌头后缩,舌根稍微抬高一些,嘴角往两边咧开,露出牙齿。嘴巴扁小e ee。

  (五)小结

  教给学生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

  1“张大嘴巴a a a,拢圆嘴巴o o o,嘴巴扁小e ee。”要告诉学生发单韵母a、o、e时,口形不能变动。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记忆a和e的形,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找出图与字形相似的部分。

  2?跟着老师读儿歌。

  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 a a。

  太阳出来红通通,公鸡一叫o o o。

  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 e e。

  3?跟着老师读一读,说一说。

  (六)学习声调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认识声调符号,配合手势和儿歌学习。

  “-”是第一声,“/”是第二声,“ˇ”是第三声,“/”是第四声

  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看图上小汽车的走势,“汽车平走ā ā ā,汽车上坡á á á,汽车下坡又上坡ǎ ǎ ǎ,汽车下坡à à à。”。

  2?练习读a、o、e的四声。

  (1)顺序读,变序读。

  (2)二、三声对比读。

  á—ǎó—ǒé—ě

  (3)联系日常生活,教师引导用带调的a、o、e组词。

  ā阿姨好! á啊!你说什么? ǎ啊?这是怎么回事? à啊,伟大的祖国!

  ō噢,我懂了。 ó哦,是这样吗? ò哦!我明白了。

  é 飞蛾 额头 ě恶心 è饿了 凶恶

  (七)巩固练习。

  1.教师领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

  2.让学生读卡片上不带调韵母,说字母形状。

  3.读带调

语文课程教案11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字词、文学常识、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学习细腻的心理描写。

  3、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默读、速读、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会画、注关键词语,快速筛选信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入景的,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难点:

  1、本文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2、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阅读和分析《社戏》中夏夜行船、赵庄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体会景物、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好处,一同分享作者童年与乡村少年玩耍的乐趣;

  2.自读点拨法。引导学生精细阅读,深入细致地探究文意,以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搜集整理有关作者情况。

  2、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童年》MTV、轻缓的乐曲、越剧片段、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多媒体播放《童年》,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鲁迅的小说《社戏》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心情。

  2、作者介绍及题解:

  (1)鲁迅家乡:浙江绍兴

  (2)评价: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3、课文体裁:小说。小说的三要素及怎样阅读小说的方法简介。(文字课件展示,教师边展示边讲解。)

  这篇小说写得也很精彩。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文中的“我”叫什么名字?(迅哥儿)这个人物是根据童年“鲁迅”的经历而虚构的。

  4、检查预习(多媒体出示词语,认读字音并检查对词语的理解。

  1、正音:

  归省、行辈、掘、钳、惮、絮叨、伊、撺掇、凫水、驳回、篙、橹、潺潺、脊、舀、瓢、踱、撮、桕树、楫

  2、词语解释:絮叨依稀自失弥散旺相缥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

  2)除了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其他活动或事件吗?

  3)哪些事件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4)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进入自读状态)

  ——学生自读完成后,汇报;教师归纳明确:

  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从事情角度来看: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1)看社戏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

  2)开头写了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捉虾等有趣的乡间生活。结尾写了六一公公送豆。

  3)详写的是: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略写的是随母归省、钓虾放牛、六一送豆。因为从题目来看课文主要写看社戏,与此关系紧密的详写,关系不大的'略写。这样写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中心意思。我们写作也应该这样围绕中心去选材。

  4)三个部分:

  一、(1— 3段)盼看社戏;看戏前

  二、(4-30段)去看社戏;看戏中

  三、(31—49段)怀念社戏。看戏后

  看戏中:(4—16)看戏前的曲折(17—21)看戏时的情景(22—30)看戏后的欢乐

  (以上从多角度概括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来筛选信息。)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讨论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

  答: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3、为什么说平桥是我的乐土,具体表现有哪些?

  (1)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2)“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3)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4)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4、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答:

  (1)看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

  (2)这样写既烘托了“我”看戏前的急切心情,又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这篇课文中,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师补充:本篇题为“社戏”,为什么要写在平桥村的乐事?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交代看戏的缘由、时间和平桥村的地理环境,小伙伴们的亲密、友好,乡间农民的勤劳、善良,为后文写看戏及偷豆等内容作铺垫。)

  五、拓展延伸

  师:美美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生发言交流。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师结束语。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七、布置作业: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八、板书设计

  社戏

  一、(1— 3段)盼看社戏;看戏前

  二、(4-30段)去看社戏;看戏中

  三、(31—49段)怀念社戏。看戏后

  看戏中:(4—16)看戏前的曲折(17—21)看戏时的情景(22—30)看戏后的欢乐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二、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一)学生朗读最后一段: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教师: “好戏”“好豆”连续两个“好”字可见“戏和豆”非同一般,究竟豆好不好吃,戏好不好看呢?

  学生反复阅读,讨论。寻找答案。

  讨论结果:

  戏:不好看。

  .白天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一个也没翻,咿咿呀呀的小旦唱的人昏昏欲睡,起先“踱来踱去”唱,后来索性坐在交椅上唱的老旦使得大家不住地打哈欠。唯一使人振作了一下精神的是“一个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仅此而已!于是,双喜他们“喃喃地骂”。“我”也“忍耐地等”。终于大家熬不住了,当双喜提议回家时,“大家立刻赞成”,这些都表明“社戏”是乏味的。

  豆:很普通,有“但我吃了豆(六一公公送来的),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为证。况且,孩子们夜晚在船上匆忙中所做的,带有泥土气,缺少调味品的豆,很难和在家由大人精心制作的好吃。

  (二)教师: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很乏味,为什么“我”觉得那样“好”?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寻求答案。

  讨论结果:

  并不是“戏好”“豆好”,而是人好,景也美.

语文课程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虚、骄”等9个字,会写“短、对”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课读文,了解几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

  3.喜欢读对子,有积累对子的愿望。

  教学重点:认识“虚、骄”等9个生字,会写“短、对”等6个字。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卡通图片、自制游戏卡片等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家过新年的时候,贴春联吗?你知道春联有什么特点吗?(教师简单介绍一下对联的有关知识)教材的第114页也有几幅有关人的思想品质的对子,请同学们欣赏。

  (通过孩子熟悉的春节对联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

  (1)想一想,不用老师教自己试着读一读课文?如果在读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

  (2)请小朋友们快快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遇到困难可以请小伙伴帮忙,也可以请教老师。

  (3)生自由读课文。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指名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小老师带读课文。

  3.打节拍读课文。

  (1)师拍手示范读。

  (2)生自由练习后一齐拍手读。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形式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初步感知。)

  三、学习新词,识记生字

  1.生边读课文边圈出不明白的词语。

  2.交流:哪些词语是你不明白的?

  3.出示词语,读一读。

  4.创设故事情境,感悟“虚心、骄傲”等词语。

  “小刚和小峰是我们学校三(1)班的'学生,小刚学习非常优秀,有了点成绩也不骄傲,老师们说他是个虚心学习的孩子;小峰学习不认真,取得一点成绩就翘尾巴,是个骄傲的孩子。”

  “小刚待人热情,有客人来马上会拿出好东西招待;小峰呢,有客人来连招呼都不打,亲戚朋友都说他是个待人冷淡的孩子。”

  “小刚还是个十分诚实的孩子,从不撒谎;小峰就不同了,有时家庭作业没做完就骗老师说忘带了,小伙伴都说他是个虚伪的孩子。”

  边说边出示课件:

  (1)你喜欢和谁做朋友呢?为什么?

  (2)看得出,你们也愿意做一个虚心、热情、诚实的孩子,做一个“赢得千家赞”的孩子,是吗?我祝你们都能成为这样的孩子。

  (3)让我们很自豪地把这些词语再读一读。

  (把学生难理解的词语放入故事情境中,不仅有利于学生感悟这些词语,而且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5.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个别生字可请小朋友组词读。

  “老师听说我们班有些小朋友喜欢玩卡片,所以我今天就带来了许多与众不同的卡片,不过这些卡片要送给那些会读卡片上生字的小朋友。”

  (2)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几个是最难记的,动动脑筋,有好方法记住吗?

  (3)读词:虚假、骄阳、傲气、淡绿、诚心、果实、赢了、称赞、招手

  (4)小组合作玩“打卡片”的游戏,巩固生字。

  “每位小组长的手上都有一叠卡片,小组长随意拿出一张卡片放在桌上,谁最先读出卡片上的生字,这张卡片就属于你了,卡片全部读完后,奖到卡片的小朋友用你手中的卡片带大家读一读,大家可要眼快、心快、嘴快,不然机会就与你擦肩而过了。”

  (生动有趣的游戏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原驱动力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学习生字,识记生字、巩固生字。)

  四、读课文,找反义词

  1.读课文:生字宝宝又跑到课文中去了,你还会读吗?

  2.这首对子歌中有很多的反义词,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1)生边读课文边圈生字。

  (2)交流找到哪些反义词。

  3.“我会读”: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虚心使从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五、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民间有趣的对子歌,我们也来作一些简单的对子吧。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一首很有意思的对子歌,其实呀,只要你善于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对子。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沟通课堂内外。)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德。昨天小刚在练字时有几个字总写不漂亮,想请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

  二、练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六个字,猜一猜哪几个字会是小刚写得最不好的,你来帮帮他?

  2.范写几个难写的字,生观察。

  3.学生描红、临写,同桌互赏、互评。

  三、总结

  1.你还发现我们生活中的其它对子吗?(对联、诗句……)

  2.玩对对子的游戏,和小伙伴合作玩。

  “我说高”“我说矮”

  “我说虚心”“我说骄傲”

  “我说千家赞”“我说万家美”

  (阜新市阜新县蒙实小 陈雅秋)

语文课程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从而发展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小学作文教案设计。

  2.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地进行习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明确写作要求以及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并表达出自己的一个美好心愿。

  教学过程(教学思路、教学策略、板书设计)

  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1、同学们,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指名回答。

  2、师:我的心愿可多了。我想穿越时空去会古人,揭开古老的历史的谜底”;我想登上时光穿梭机,到未来去看一看;我真想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钻到他的脑子里瞧一瞧,我更想拯救在死亡线上挣扎绝症病人……

  3、同桌说说自己的心愿。

  4、这么多心愿能实现吗?(不能)谁说不行,看看,谁来了。大屏幕出示《西游记》动画剪辑片断:同学们,还记得《西游记》中孙悟空和二郎神斗法的故事吗?现在就让我们重温这个精彩的场面吧!

  二、学生自由想象,教师引导学生口头作文。

  1、想想: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和孙悟空一比高下呢!咱们也来变一变呢?想一想,你也在变,你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一条鱼,一只老鹰,一粒药丸,福尔摩斯……为了实现我们心中的美好愿望,你变成了什么?

  2、指名说说:我的愿望是什么?我变成了什么?教师随机点拨:变的人可以是现实中的风云人物(国家领导、运动员、歌星等)、身边的人(亲人、同学)社会上的(清洁工)、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历史的(伽利略)科幻人物(蓝猫、外星人)、动物、植物等等。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食品卫生、穷人、自然灾害等等。

  3、想想:我变成了以后,干了什么事情。请4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你们在小组中交流交流,自己变成了什么?当一个人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作文指导《小学作文教案设计》。听清之后,你也可以给他提问题,来帮助他把变了后干了什么事情的过程丰富起来,好吗?

  三、小组选代表交流:同学们交流得非常愉快,谁愿意把你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分享呀?

  4、其他同学倾听──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教师注意点评:学生思维的广度及深度。

  四、教师小结:其实,说出你的心愿,你变成了什么,然后干了什么,把这些连起来就是一篇很生动的'想象作文了。

  五、写作

  同学们,大家想象丰富多彩,各有千秋。拿起笔来,千万不要让我们的灵感稍纵即逝,把你想到的快写下来吧!你可以给文章,自己加个小题目。

  六、写完后,读给爸爸或妈妈听,听听他们的意见,修改一下。

  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述说,随机板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能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别人交换意见,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形式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习作赏评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感受习作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教师示范指导学生修改习作

  1、激发兴趣。CAI出示学生想象的各种人和物及好的作文题目。

  2、自读自评习作:想不想给自己打个分呢?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要求?请看大屏幕:

  习作自评要求

  自评(一颗星)自评(两颗星)

  语句通顺,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敢于大胆想象。语句通顺、生动;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象丰富。

  师补充要求: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吧,并把自评的结果写在题目的左边。

  3、承接语: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两颗星?谁愿意到前面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习作?还要接受同学们的评价呢!(指名2人)

  4、复习合作评改要求:这学期,我们开始学习四人小组评改习作。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评改作文。评改之前,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合作修改习作有哪些要求呢?

  5.师归纳小结,出示课件:

  (1)首先看故事编得是否具体,其次才是看故事编得是否生动、想象是否独特。通顺的句子、段落,尽量不要改。

  (2)在四人学习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圈出错别字,勾画出好词好句。

  (3)参照自评成绩,综合小组成员意见,给出建议成绩。并将评价成绩写在题目的右边。评出组内有特色的文章或段落。

  二、四人小组合作评改习作

  1、四人小组合作评改习作,课件出示有关内容:非常好,现在就是团队合作的时间了,小组按要求评改习作。如果你们小组有什么拿不准的地方,老师可以帮帮你们。刚才每个小组都拿到了这张“今日之星”的奖项单。其中,希望星奖给本组习作最好的同学,冲刺星奖给本组习作进步最大的同学,神笔星奖给书写最棒的同学,聪明星奖给讲评时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2、四人小组互评互议,教师巡视,并参加一个四人小组的评改。

  3、教师组织反馈四人学习小组的评改情况: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聪明星?看来你们是最会听的孩子。那神笔星呢?一定是书写最棒的同学。我们的冲刺星呢?你们的进步最大,要再接再厉哦!还有希望星呢,未来的小作家。

  4、四人小组汇报评改情况:请2—3小组到前面来。(师相机引导学生评价并修改。)

  三、教师激励学生完善习作

  1、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听了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刚才同学间的汇报,想不想再修改一下自己的习作吗?好,那就让我们现在行动,在原文上改吧。

  2、自主习作交流会:修改之后,可以去给你的好朋友或现场的老师读读你修改过后的习作,讲讲你畅想出来的故事,听听他们有什么感受和好的建议吧!

  3、小结语:今天,我们用手中的这支笔,给想象插上了翅膀了,开心吗?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回家将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长听,还可根据他们的建议修改。

  板书:自评(一颗星)自评(两颗星)

  语句通顺,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敢于大胆想象。语句通顺、生动;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象丰富。

语文课程教案14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这个记者从罗斯福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态度的启示——主动走向生活。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 练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的指导或帮助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

  一 了解故事更改,学习“采访前”的课文内容。 1 说说课文描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介绍关于埃利诺·罗斯福的资料。读一读课文的1~8小节,然后尝试着描述一下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如何?他作了哪些准备? 用汪国真的人生格言揭开本节课学习的序幕。在学生交流资料的同时,教师相机疏通、点拨、做适当的补充说明,以便使资料的交流更简洁、通俗。相机指导,以求学生能领悟到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投影出示学习要求:读一读课文的1~8小节,然后尝试着描述一下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如何?他作了哪些准备?

  二 模拟采访,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1 交流初次见面,罗斯福夫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模拟采访过程

  (1)读一读课文的9至14小节,把科宁斯和罗斯福夫人的对话分别用不同的线条标出来,对采访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

  (2)讨论:为了使再现采访能够比较成功,大家提一些建议;

  (3)学生小组内排练;

  (4)上台采访;

  (5)细细地揣摩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进一步感悟广交朋友,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 1 相机总结:罗斯福夫人是一位充满了热情和智慧的女性。

  2 对于再现采访,老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先读课文相关内容,明确采访内容;然后讨论采访应注意什么?(记者的注意事项,怎样表现罗斯福夫人等等);

  3 采访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根据临场需要)

  4 体会罗斯福夫人的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显得充实生动,避免说大话、空话。 投影罗斯福夫人的那段话,突出两个“强迫”。

  三 揭示主题。

  1 体会科宁斯最大的收获。

  2 富有激情地朗读收集的名人名言和人生格言。 1 引读课文第三部分。

  2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 投影“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给我的生活赋予了价值,增添了欢乐。”

  四 拓展性作业。

  讨论写采访报道的角度。 帮助学生复习梳理科宁斯写的采访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写?

  教学后记

  1 师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比如在与学生谈话交流时,既注意认真倾听,又注重适时的点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学习活动的设计注重层次性。其中“再现当年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过程”这一环节,我没有满足于课堂表面的热闹气氛,尽量消除“为表演而表演”的倾向。我始终把握住语文课的个性特征,一切学习活动着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指导过程当中不搞花架子,切实地帮助学生,给予学习方式方法上的点拨,使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层次地提高。课尾,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时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体现了他们对课文重点——罗斯福夫人那段含义深刻的语言由衷的领悟和感慨,从而掀起了整节课的高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体现对学生这一生命群体人文的关怀,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正是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努力构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1教学过程的变化。整个课堂教学呈现鲜明的块状结构。“采访前”的内容通过“读——说”的方式来了解、体会、交流;“采访过程”采用现场模拟的活动方式来展开,使学生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习水平不断地有层次地提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采访后”通过老师引读、学生创作并朗诵自己创作的人生格言这一学习活动,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点。应该说,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2教学内容的变化。《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罗斯福夫人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而且要以课文为载体,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再现科宁斯的采访过程”,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并实践小记者的角色,他们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揣摩,讨论作为小记者采访时该注意些什么,从中耳濡目染了记者采访所必备的职业素质。同时又结合学生的自身生活体验的交流灵活地渗透“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勇敢地挑战自己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等为人处世方面的哲学思想。

  3教学评价的变化。《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当中,我坚持正面引导,不断鼓励学习,激发学生思维。如对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我突出了两个关键词“强调”,建议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个性或生活经验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因为很多同学与罗斯福夫人的童年有相似的经历。有位女同学谈到,她是《常州日报》的小记者,第一次执行采访任务时,由于紧张、胆怯忘了词儿,脑子里一片空白,但她没有因此而溜之大吉,而是慢慢地强迫自己稳定情绪,理清思路,最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从中,她体会到克服心理障碍,强迫自己勇敢地投入到生活与学习中去,是可以获得成功和无穷的快乐的。我大加赞赏了她的勇气,并鼓励其他的同学也敞开心扉,大胆地交流。课堂中诸如此类精彩的发言举不胜举,从中不难发现老师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不再顾忌、揣测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从而能畅所欲言,在语言交流与思维碰撞中不断感悟,提升自己的认识。

  再如,再现采访之前,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为采访的顺利进行提出自己的建议;小组为单位采访实践后,我建议学生自由地谈谈观后感,善意地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让学生参与评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自主性。

  4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走向生活》的课堂教学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提高了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如本课的结尾环节,我提出:刚才,我们都做了一回小记者,采访了举世闻名的罗斯福夫人。如果让你代科宁斯写这篇采访报道,你会从哪个角度来写?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因而采取的写作切入点也不尽相同。如用采访实录的形式写;从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那段话的理解开始谈;从介绍罗斯福夫人的生平开始谈;从科宁斯的采访收获来谈等等。

语文课程教案15

  一、 指导目的:

  1、 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外阅读方法进行读《三国演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语文教案-我和三国——课外阅读课内指导。

  2、 通过学生读三国的读书成果展示,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 指导重点:

  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 课前准备:

  1、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我和三国——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赤壁之战、三顾茅庐)

  2、 课件。(课题、展示会)

  3、 学生读三国的读书成果。

  4、 三国人物的卡片。

  5、 读书星制作。

  四、 教学过程:

  一、观看片断,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的历史就好比一条长河,滔滔不绝地奔向远方,今天老师从中摘取了一个精彩的片断,大家想看吗?边看边想这是什么历史故事?

  (播放《赤壁之战》的片断。)

  2、学生回答。

  自从学了课文《赤壁之战》后,咱们班掀起了读三国,说三国,看三国的热潮。男孩子不在话下,连女孩子也不甘示落,看来这“三国热”还真流行呀!今天,借着这股“东风”,这节课外阅读课,就是这(出示课件“我和三国”)

  3、齐读课题。

  二、《三国演义》读书成果展示。

  1、 像《赤壁之战》类似这样精彩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吧。你们还知道哪些故事呢?喜欢的人物是谁呢?(哇!连这你也知道,真了不起!你懂得真不少呀!太棒了!)

  2、 啊呀!大家懂得真不少呀!不少同学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你们真是一群小三国迷呀!俗话说得好:果儿大家吃才香吧,把你们在这段时间读三国的读书成果和你的朋友们一起交流、分享,告诉他们你查找到的资料是出自什么地方,并对你的读书成果作一番具体的介绍。呆会儿,我们召开个评选活动,把你的读书成果上台亮亮相,让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大开眼界。大家说好不好?

  3、 学生自由组合进行交流、介绍。

  4、 同学们,是时候了,大家展示风采的时候到了,请看:课件展示“三国读书之星”,来读读看。(学生齐读主题)本次活动的总裁判长是由我——吴老师担任,在座的所有同学都是评委,你们有权对上台展示的读书成果进行裁决与评价,上台的同学将告诉你们他查找到的资料是出自什么地方,并要对自己的读书成果作一番具体的介绍,光荣的读书之星将在你们中产生,咱们班的.小记者将给你们拍照留念。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呀!快快抓住你眼前的机会,行动吧!

  5、 学生上台展示各自的读书成果。

  形式:书海拾贝、小手抄报、评价人物事件、画画、课本剧、讲故事、地图等。

  小手抄报:瞧!评委们给你多高的评价,你可得再接再厉呀!

  画画:果然,你一出手就是不同凡响,这掌声就说明了一切。你真棒!

  讲故事:你的故事讲得真好,让我们都想看看当时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出山的?大家想看吗?老师就给你们放,你们可得仔细了。

  课本剧:瞧!这么大声的喝彩,就是对你们读书成果最好的评价,大家说是吗?

  评价人物事件:哦!还有不同的看法,请说说。(学生进行各自体会评价的畅谈)你们各有各的理,看来你们在读书时,不仅看了,还动脑筋认真思考,这么好的读书习惯,你们可得把它继续发扬光大呀!

  地图:真得谢谢你,是你让我们包括吴老师在内都长了见识。

  6、娱乐时刻:来让我们轻松一下,这儿有个智力游戏,大家一块来乐一乐。

  7、评选读书星、勇敢星。

  五、总结:

  1、 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但是精彩的时刻总是短暂,就让我们留着这美丽的遗憾,期待下回的精彩吧!为了下次的课外阅读课,老师上得好,同学们学得更带劲,你们对这节课有什么建议呢?(提得太好了;说到点上,你的建议老师一定采纳)

  2、 真得谢谢同学们的建议,老师一定会努力。接下一段时间老师的阅读教学目标是让大家越来越爱读书,勤思考,多积累,你们呢?接下一段时间打算干什么?(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任务。)

【语文课程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课程教案01-26

小学语文课程教案01-05

语文课程教案(15篇)01-26

语文课程教案 15篇04-19

小学语文课程教案8篇01-05

语文课程教案(集合15篇)02-19

语文课程教案(通用22篇)02-23

语文课程教案(合集15篇)02-20

语文课程教案合集15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