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3-01-25 18:01:12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生分析:

  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

  (生:三角形)。

  师:什么是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生:边。)

  2、解释课题

  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

  二、探究活动

  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

  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

  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

  (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

  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

  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

  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

  ④汇报活动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

  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

  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

  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出示第3组小棒(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

  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

  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

  师板书: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 2,2,8)

  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

  课件演示。

  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

  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11呢?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

  ④小结

  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

  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

  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同桌两人交流。

  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

  ④归纳总结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

  (学生计算验证)

  三、随堂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

  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2、完成“练一练”1-3

  四、布置作业

  练一练。

  五、全课小结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温度的情境,通过冷热之间差异的比较,来帮助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温度计直观显现,就相当于一个竖直摆放的数轴,学生可比较容易的观察到零上与零下温度或正负数之间的差异。

  学情分析:

  学生经常从实际生活、电视中接触温度,对温度不陌生,容易掌握,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零上与零下的区别,在实际中怎样表示温度以及零下温度的比较有一些难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连一连、排一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掌握比较两个零下温度高低的方法。

  3、通过小播报员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冬季我国南北方气温存在着较大差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正确读写。

  教学难点:

  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资源利用:

  电子白板课件 温度计 温度计示意图 一杯冰水 一杯温水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首先,大家听老师描述两幅情景,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浮现这两种情景,听完后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情景一: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知了不停地在树上吵着,尽管街上的行人撑着太阳伞,尽管人们已经穿的短袖、短裤,尽管人们嘴里还吃着冰淇淋,可是额头上的汗依然不停地在冒着。

  情景二:寒风呼啸、雪花漫天飞舞,人们穿上了棉袄大衣,戴上了棉帽手套,还围上了厚实的围巾,但是街上的行人依然紧缩着脖子,瑟瑟发抖。

  2.指名说感受。

  3.引入课题:冷和热就是温度在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温度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 温度的表示方法

  1.听一段视频播报,明确要求:用彩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西安、新疆这两地的气温。

  2.播报:西安8℃至13 ℃;新疆-4℃至5℃。

  3.教师巡视梳理学生的表示方法。

  4.展示、交流、比较几种表示方法,优化得出“+、-”。

  ①这个“-”在这里表示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

  师引导生观察比较得出,用一个正负号就把零上和零下这两种相反

  意思表达来,这就是数学所特有的简洁美!

  ②这里的“-”不是减号,叫负号,读作:零下1摄氏度或者负1摄氏度。那零上9摄氏度该怎么表示?(在5℃前写+号)这个+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它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5℃ -4℃ 正号 负号

  ③通常的5℃前面写不写“+”?

  归纳出: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但负数前面的“-”不能省略。

  谈谈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温度?

  (1)冰箱门温度显示 ,认识温度单位:摄氏度 ℃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表示。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提出来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母“C”来表示。

  (2)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发热,38℃以下是低热,39℃以上是高热。39℃以上就有危险了。

  认识温度计

  人们是利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的呢?(温度计)

  小小的温度计竟能知冷知热,简直太神奇了,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它?(想)

  (1)各种温度计,让生了解不同样式的温度计。(课件出示)

  (2)投影出示常用的测量室温的温度计,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温度计上都发现了什么?

  (3)指名汇报

  ①温度的单位℃ ②红色液柱,会升高下降

  ③中间有个0刻度,上面是零上温度,下面是零下温度

  ④1小格就是1℃

  ⑤老师简介℉: 华氏度是1714年由德国人华伦海特制定的。华氏度和摄氏度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单位。

  (二) 练习读写温度

  1.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出示课件)15℃、0℃、-15℃

  2.同学们会看温度计了吗?(利用屏幕幕布功能依次出现三个温度计。)

  指名依次先说出并写出三个温度计上所示的温度。

  随机比较这三个温度,说说谁、谁最低。

  (三)感知温度

  1.出示温度计示意图

  (1)指名让生分别读出零上和零下的一些读数。

  (2)通过闭着眼睛试着说温度计上的读数这一活动,让生初步在头脑中建立温度计模型。

  (3)教师给出以下温度,以0℃为基准,让生用手比划是零上温度↑或零下温度↓。

  8℃   -5℃   15℃   -15℃   -20℃

  2.测温度

  (1)出示两个杯子:一杯温水,一杯冰水混合物。

  (2)先估计它们的温度,再用两个温度计同时测量两杯水的温度。

  3.认识0℃

  (1)问一名学生:你今天带了几支钢笔?(0支)

  0什么意思?(表示没有)

  那么0℃表示没有温度吗?

  (2)指名谈谈对0℃的认识。

  (3)小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任何物体都有温度。0摄氏度只是温度中的一个值,也是天气中零上和零下的分界点,在物理中表示冰的熔点。大于0度,冰开始融化为水,小于0度,水开始结冰。

  科学家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位0℃,读作: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4.用线把对应的温度连起来。(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

  零上12摄氏度 零下10摄氏度 零摄氏度 零下16摄氏度

  -10℃ +12℃ -16℃ 0℃

  (1)先让生读出第一行的温度。

  (2)指名汇报连线。

  5. 读温度,使学生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大家刚才表现的都很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决定带大家到哈尔滨市的冰雪节看看。(课件出示)

  哇!大家都为冰雕世界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感到震撼!

  (1)那一天哈尔滨市的.气温是多少呢?其他城市气温又如何呢?请看屏幕。

  这是老师收集到的那一天几个主要城市的温度,谁能当一下播报员,把这天的天气情况向全班同学播报出来?(国家地图)

  (2)让学生当小播报员播报。(利用白板的探照灯功能)

  (3)通过比较部分南方和北方城市的气温,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巩固练习

  1.估一估

  (1)出示我们当地几幅不同季节的图片,与合适的温度连线。使学生知道我们当地不同季节的气温情况。(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连线)

  夏天短袖 毛衣外套 棉袄棉鞋(冰雪)

  -8℃   36℃   19℃

  2.比较-5℃与-20℃两个温度的高低。(出示教材88页练一练一的情境图)

  指名交流汇报。

  3.下表是天气预报给出的我国部分城市某日的气温。(课件出示)

  (1)北京与沈阳哪个城市温度高?

  (2)把这5个城市的气温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指名让学生排列)

  < < < <

  四、拓展延伸

  指着板书:新疆气温5℃,最低气温-4℃,它的温差是多少?

  (1)借助温度计示意图,让同桌讨论。(2)交流汇报。(3)归纳方法。

  五、课堂小结

  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六、作业布置

  1.课后查资料搜集了解一些其他物体的温度。

  (如:月球表面的温度、太阳表面的温度、一些金属的熔化温度等)

  2.生活中除了有的温度带有“-”号,你还见过带“-”的数吗?

  搜集一些下节课交流。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2、经历运用万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3、对大数目进行合理的估计,自觉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4、多渠道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搜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计数单位十万和亿。

  教学难点:

  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

  教学准备:

  计数器(每个小组的学生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为了使同学们读到更多的书,这两年我们学校增进了很多的图书。在一些中学和大学校园里还建有规模更大的图书馆,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看看?

  生:想。

  师:课件出示情境图: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约有图书十万册) (指一名学生)你的表情告诉大家,你有话想说。

  生:书真多啊。

  师:老师还带来一组咱们班同学从网上查找的资料,谁来读给大家听?(课件展示课本上所提供的一段资料) 中山大学图书馆累计藏书约4086000册。 山东省图书馆累计藏书约5094600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21600900册。 美国国会图书馆累计藏书约119000000册。 指一名学生试读,生面露难色,眉头紧皱。

  师:大家遇到困难了,生活中像这样的大数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生活中这样的大数。(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感知十万的数。

  (1)师:同学们说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的书有很多,十万是多少呢?谁来说说看。 学生自由说。 用课件出示:1小盒订书钉有1000个。 师:我们一起数数看一大盒装了几小盒呢?(课件动态演示,学生数) 引导学生继续往下想:两大盒有多少个订书钉?3大盒呢?5大盒、8大盒、9大盒、10大盒呢? 学生跟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 课件动态演示十大盒订书钉叠在一起的情景。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描述一下十万是多少? 师生共同小结:十个一万是十万。

  (2)师课件出示人民大会堂图片。

  师:我国雄伟的的人民大会堂,它能容纳一万人,如果要容纳十万人,需要几个这样的人民大会堂?

  生:10个。

  师:也就是说,10个这样的人民大会堂才能容纳十万人。那你见过十万个人聚集在一起的情景吗?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描述一下十万是多少。

  (3)师课件出示计数器。

  师引导学生在万位上一个一个地拨珠子。学生跟随一万一万地数,当数到10万时。 师引导生领悟:在万位的前一位,这一个珠子代表的是一个十万。并理解10个一万是十万;万和十万之间的进率是10。(随着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其过程) 师板书:10个一万是十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计数器自己探索一百万、一千万、一亿、十亿、一百亿、一千亿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师生总结: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2.感知万以上的数 结合资料引导学生想象。

  (1)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头发约有10万根,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0个成年人的头发集合在一起大约有多少根?100个人呢?1000个人呢?(学生边想象边回答)1000个正常成年人的头发大约有一亿根。

  (2)钟表上的秒针跳动一亿下需要用三年多的时间。让我们跟随秒针跳动的速度来数数看。

  三、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认识计数单位,了解数位顺序表。

  介绍:像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叫计数单位。 讨论:细心的小朋友可能注意到了,亿后面为什么加,你怎么理解? 师:每个计数单位要占据一定的位置叫做数位。因此就有了数位顺序表。 学生独立完成数位顺序表,然后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研究数级的划分。

  师:为了使用的方便,我们能不能给这些数位划分一下小组,然后给每一个小组起一个你们认为比较合理的名称。

  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各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哪种分法更合理。 师:两种分法都有道理,但是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验证,第二种分法使用起来更合理、方便。 老师介绍数级的划分方法。

  3.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你能发现什么? 课件出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讨论:相邻是什么意思?你怎样理解?

  师:大家理解得都很好,我们一起了解一点相关知识。 生:就是挨着的两个计数单位。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不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读出这些大数来呢?课件出示: 中山大学图书馆累计藏书约4086000册。 山东省图书馆累计藏书约5094600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21600900册。 美国国会图书馆累计藏书约119000000册。 学生试试。(有的学生不会) 有关这部分知识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会使我们更熟练的认识大数。

  五、 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第五页的第二题。

  让学生回忆今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场景,感受大数,并用大数进行表述通过练习建立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其实像这样的大数生活中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走出教室,到生活中感受大数目的场景,把你的感受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9-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9

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12-15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07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5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6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1-25

数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02-17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