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观潮》教案(14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观潮》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评析: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评析: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从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评析: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评析: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并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见附文),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评析: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同时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充满了探究,利用资料来解决课文当中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评析: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评析: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评析: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评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要就教材而讲教材,应该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将受益终生。)
(5)播放录像。(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评析:录像的播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这种视觉的冲击会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震撼,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评析:第二段和第五段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准重点,防止面面俱到。)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录像)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J=-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评析: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附: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观潮
潮来时:齐头并进山崩地裂(远—近)
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真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2、情感目标: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3、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仿写一个片段《雷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师深情背诵课文3、4。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
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并板书)我们一起去看看。
2、指名读课文第2节,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归纳板书:江面平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3、“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出示图片“江面平静”,配上音乐,学生自己读读。
4、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5、师生对读,请学生体会朗读成功的原因,总结学法。
理解重点词句。
读出人们的心情。
选折合适的音乐。
6、自由读读3、4小节,在学习小组中按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7、交流理解的词语,并读读该句句子。
8、师归纳板书:闷雷滚动,出现一条白线,人声鼎沸、沸腾。
9、重点交流“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抓住比喻,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
10、体会人们的心情。板书。配乐诵读,学生自由选折音乐,组成小组读读。
11、集体学习课文最后一节师生对读。
四、拓展、探究
1、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网上学习。并试着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钱塘江大潮。”并把自己的观点介绍具体。
说话练习:“钱塘江有着()的大潮。()。
2、仿写《雷雨》
出示媒体“雷电交加”的景象。
出示要求:运用恰当的语句写出雷雨的气势。
五、回家作业:
1、想象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象,把短文写完整。
2、收集世界奇特景观的资料、图片。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江面平静出现白线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余波西去、恢复平静
(看)浩浩荡荡
(听)山崩地裂
昂首东望人声鼎沸、沸腾深深震撼 回味、赞叹“天下奇观!”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3
设计理念
“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中华文明”。通过美读、美解、美赏、美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经典美文中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文学习能力。
文言文的教学是离不开诵读的,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诵读”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讲促读,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欣赏雄壮奇异的自然美,去领略趣味无穷的民俗风情美。
此文描写的是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要明确教学目标,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去定位教学内容,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色和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根据新课程主体性教学理念,构建文言文自主性教学课型,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自学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样一番景象呢?
二、美读。
1、范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
三、美解。
1、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相信你一定能翻译。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四、美赏。
1、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海潮?(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形象生动呢?(比喻、夸张、引用)还有什么可让我们琢磨的?(正面描写)海潮如此雄伟壮观,慕名而至的人多吗,多到什么程度?(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2、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作者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了潮来之状、演习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幅连轴画卷,四幅图画各具情态。描写演习场景,注意动静相衬的写法。还有表现弄潮儿高超技艺的一连串动词等。)
五、美悟。
写潮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4、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
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天堑无涯。——柳永
结合海潮的图片,结合写潮的诗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试描写一段关于海潮的文字。
六、结束语。
在中国文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阅读的航船,向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附: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风景画 潮来之状
风俗画 演习之威 正面描写
弄潮之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观潮之盛 侧面烘托
【教学总结】
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
2、掌握重点字句,积累文言词汇
3、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和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分析:
《观潮》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士女骈阗,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本文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读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同学们,看过钱塘江大潮吧,感受如何?(学生自由说)现在我们来学周密的《观潮》,看看宋代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子?
[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二、疏通文意:(按自然段进行,小组讨论,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教师补充,纠正)
1、 翻译第一自然段:
重点字词:A、既望:农历十六日 B、方:当时 C、仅:几乎,将近 D、既而:随着 E、际天: 连接着天F、震撼激射:震撼天地,激扬喷射 G、沃:用水淋洗 H、势极:来势极其
2、 翻译第二自然段:
重点字词:岁——年。尽——穷尽。标——树立,举。倏尔——忽然。略——一点点 逝——去,往
3、 翻译第三自然段:
重点字词:文——画着 溯迎——逆流迎着 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鲸波——巨浪
4、 翻译第四自然段:
重点字词:溢——满 穹——高 僦赁——租用 容——许,使。
三、 整体感知:
提示:(教师补充)
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南宋,当时的都城在临安(杭州),观潮地在当时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时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1、 小组讨论本文四段段意:
a) 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 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 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 写观潮人数之多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海潮)
四、 研读赏析:
1、 指明读第一自然段:(讨论)
A、 作者对江潮从那几方面进行描写的?写出了它什么特点?
[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的'写出了海潮的雄奇景象]
B、 杨万里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作用是表现钱塘潮水的雄伟,形象生动,呼应首句,为下文作铺垫]
C、 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夸张)
2、 齐读2、3、4段,回答:
本文题目是“观潮”,这些内容是不是离题?为什么?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总结: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语言简练。描写十分生动,既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也用了简洁的白描。
五、 学生质疑,自由发问不懂得地方
六、 布置作业:
1、 生字、解词各2遍
2、 翻译文章1遍
3、 课后1、2
4、 周记:课后三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5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难点、关键:
1、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体会潮的壮观。
2、紧扣重点词句,指导感情朗读。
教具准备:录像,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图、复习导入新课。
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1、请比一比:“观潮”和“天下奇观”的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生回答后,出示板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潮》,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学习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表达方法。
二、欣赏录像,感受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齐读。激发学生情感,欣赏录像,引入学习课文。
出示学习方法齐读
学习方法: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2、抓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积累。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6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探索大自然的热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
教学准备: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出新课:
1、导入:我们的家乡在下沙,作为一名下沙人,如果一个来下沙参观旅游的游客要你介绍下沙,你会怎么来介绍,我们都知道有下沙开发区,那么还有吗?(钱塘江大潮)
你们看到过钱塘江大潮么?(有些有,有些没有)
2)播放录象。(创设情境,想象我们已经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们等啊,盼啊,等啊,盼啊…….可是大潮迟迟不肯来,同学么着急么?)
3、过渡:看完之后,请你来谈谈感受?(真壮观;真雄伟;真有气势;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二、学习“潮来之时”部分:
1.我们小作者把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用他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下来,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2.3自然段.
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2.学生自由朗读。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课件演示“闷雷滚动” )
▲顿时人声鼎沸……什么变化。(课件演示,鼎沸→人声鼎沸)
▲过了一会儿…一条白线…沸腾起来。(借助图片理解“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江面”。指导朗读)
▲再近些……白色城墙。(通过对比理解比喻句,知道知道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师范读、个别赛读、齐读)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词语,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3.理清写作顺序,
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边演示边练习说话)
4.根据提示,创设情景,练习说话。(课件出示(图片):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看看作者
一条白线 白色城墙 千万匹战马 )
5.小结: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认识的钱塘江,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声音 气势 )
三 观看录像,激发情感
1.观看录象,,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动手写几句想对钱塘江大潮说的话)
2.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现在钱塘江大潮还没有被科学家利用,等你们长大后可以去研究)
3.课外延伸:介绍书籍,网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7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原本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同学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同学从中学习怎样积累资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同学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资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资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资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局部,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布置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同学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同学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同学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同学“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同学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干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同学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课堂教学程序布置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色,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后又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同学逐渐达到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二)课前准备: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协助同学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什么?板题(11、观潮)“观”是什么意思?“观潮”是干什么?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同学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同学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同学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局部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同学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动身,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同学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书上哪儿告诉我们?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依照同学的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这一局部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同学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同学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抽 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抖”可否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抖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依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和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同学对“潮来时”先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同学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局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朗读文,用“……”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方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8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13 观 潮
远 潮来前 雄伟壮观、
(钱塘江潮) 潮来时
近 潮过后 有声有色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9
《观潮》课文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观潮》教案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屹立、横贯、恢复、奇观、浩浩荡荡、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声鼎沸、漫天卷地、齐头并进等,比较沸腾、奔腾的含义,并积累这些词语。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生字、给课文分段(略)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
四、教具准备
1.电视机一台、录像机一台。
2.自制钱塘大潮录像片。
五、教学过程
(一)点拨“潮来前”,学习课文1—3节。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2)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在教师的再三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1.看录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教师可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录像。
2.学生看完录像,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1)知潮声。在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之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2)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3)知其序。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再让学生从4—5节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4)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5)解其声。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辆坦克同时发动”,感觉到“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6)解其形。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推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7)解其情。教师可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录像。
镜头之一: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着“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更高涨。
镜头之三;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8)表其情。教师先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联系前文进一步理解了“潮前之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六米;“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是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奇这一问题后,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平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学生从时间的“奇”中联系学过的地理知识:海上刮东南风,从东海的潮,南海的潮同时涌来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出海口外宽内窄成喇叭形状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底从海口到江中逐步上升十米这一特殊地形,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3.在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之后,以古诗“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学生理解“天下”一词的意思,理解“天下无”词语的意思。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于景,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和语言积累运用上。
一、让“读”占“鳌头”
语文教学大多是通过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体会,把潮水的声势浩大读出来。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1、加强指导:
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2、充分感悟:
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这篇课文的朗读训练应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进行。
3、保护学生自尊心:
学生朗读后,教师不能以简单的好与不好来评判,要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该生朗读的优缺点,不仅注重横向的比较,更要注重纵向的比较,对有进步的学生要给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激发竞争心理:
开展朗读比赛,教师给学生诚恳的评价,并给学生以期盼的目光,使外在的激励变成学生内在的竞争动力。
5、激发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朗读的情境,如表演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这些训练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朗读的乐趣,视朗读为一件乐事。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盐”等12个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潮”等13个字和“奇观”等15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了解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 “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能说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把握内容要点。
4.读古诗《浪淘沙》,能在课文中找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句子。
5.能找出具体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景象的句子,通过感情朗读,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语句说说想象到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与同学交流,了解抓特点写具体的写法,感受体会钱塘潮的壮观奇特。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3、4、5。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5。
教学准备:
教师:“盐”等12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盐”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想一想,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反馈指导。(PPT出示单元导读)
预设:
这个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这些课文写到自然的现象、景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不一样的美。学习这些课文,要一边读描写的句段以便在脑海中展开想象,形成具体形象的表象,并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感情朗读品味这些描写表现出的意境,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习作训练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把“好”,即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让同学有去游玩的兴趣。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自然景象,好吗?
板书课题:1 观潮
2. 齐读课题。
3.释题。
提问:同学们,谁能说说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预设:“观潮”是观看潮水(或大潮)的意思)。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的美呢?(指名回答。预设: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潮水(或大潮)这种自然现象的美。)
4. 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课题也是课文的一个部分,阅读要从课题开始。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作者观看潮水的事情,向我们展现了潮水这种自然现象的美。那么,作者观看的是哪里的潮水,向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潮水,表现了这潮水的什么美呢。让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品读有关的语句就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
(一)指导预习。
1. 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写了谁观潮?什么时候,在哪里观潮?观的是什么潮?然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昂”“鼎”“崩”“震”“霎”。
(3)PPT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观潮、据说、大堤、宽阔、盼望、滚动、顿时、逐渐、一堵、犹如”,复习认读。
提示: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3.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预习任务3。
4.反馈指导。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二)反馈预习任务3,粗知课文大意。
1.反馈指导预习任务3。(采用理解中读,读中理解的策略进行。)
预设:
问题1:课文写了我们观潮。
问题2:农历八月十八这天,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潮。
问题3:观的是钱塘江大潮。
课文大意:课文写了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
2.小结:对了,课文讲了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这么一件事情。同学们做的真好。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看看“我们”观看到的是什么样美的钱塘江大潮。
三、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一)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里写到哪里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做上记号。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课文从“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到结尾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
3.导语: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就是一个部分了。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个部分,想一想,“奇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
奇观:奇特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天下奇观:世界上奇特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
作用:(1)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2)点明“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同时说明吸引“我们”观潮的原因。(板书:天下奇观)
5.导语:课文第一部分开宗明义,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是“天下奇观”,同时点明了“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回应了题目;也说明了“我们”观潮的原因——因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那么,课文接着写了哪些内容来说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
出示任务:默读具体写“我们”观潮的课文部分,想一想,这个部分的内容具体写了哪三个主要意思,用“‖”把它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出它们的主要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6.反馈指导。(采用读中汇报、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部分1:第2自然段。主要意思:农历八月十八一早,我们来到海塘大堤观潮。那时江面很平静。(板书:江面平静)
部分2:第3、4自然段。主要意思:一点左右,两丈多高的潮头随着山崩地裂的声响飞奔而来。(板书:两丈多高 山崩地裂)
部分3:第5自然段。主要意思:潮头过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两丈来高)
(二)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1.导语:通过梳理,我们了解到,课文的第一部分是总的点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天下奇观,然后通过第二、三、四部分,通过写“我们”的一次观潮,具体描述了钱塘江大潮涨潮的过程,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确是天下奇观。那么,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出示任务:借助板书,同桌讨论一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2.反馈指导。
预设:
课文先写“潮来前”,接着写“潮来时”,最后写“潮过后”,课文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3.小结:课文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江面很平静;潮来时,江面汹涌澎拜;潮过后,江面涨了两丈多高。作者写钱塘江大潮,具体写了什么内容,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来说明它是天下奇观呢?我们继续学习。
四、了解《浪淘沙》意思。
(一)自学质疑。
1.导语:钱塘江大潮天下之奇观,早就吸引了古代的文人墨客纷纷前往观赏,不少诗人还为之写诗赋词,其中,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就用了28个字的一首七绝,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我们一起来学学这首诗,好吗?打开课本第4页。
出示任务:借助拼音朗读诗歌《浪淘沙》;结合生活和课文,想一想每个诗句的意思,有不理解的词语在下面做个记号,然后问同学或老师解决。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检查朗读,以通顺流利为标准评价指导。
(2)质疑。
先汇报同桌互助解决的词语,再提出还没能解决的词语。
预设:
吼地:惊天吼地;触:撞击;须臾:一会儿,很快的意思;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二)说说诗句意思。
1.导语:弄懂了诗句中词语的意思,那么,诗句的意思能说说吗?
出示任务:朗读《浪淘沙》,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八月的钱塘江大潮涛声就像是山崩地裂、惊天吼地那样传来,数丈高的潮头撞击岸边的山石又倒回(与涌来的浪头相撞)。
很快的,大潮退会江海汇合之处,重归大海,而在江岸边,大潮卷起的座座沙堆就像洁白的雪堆。
3.小结:我们通过读懂诗句的意思,也就了解了诗的内容。诗人刘禹锡仅用了28个字,就向我们呈现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那么,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板书设计:
1 观 潮
一、天下奇观
(潮来前) 二、江面平静
(潮来时) 三、两丈多高 山崩地裂
(潮过后) 四、两丈来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有关内容。
提问:(PPT出示《浪淘沙》)谁能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呢?(指名回答。预设:见上一课教学过程。)
二、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熟读成诵,想象说话,交流感悟。
(一)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1.导语:诗人刘禹锡仅用了28个字,就向我们呈现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呢?你能对照着诗的内容找出相关的句子吗?
出示任务:(PPT出示《浪淘沙》)朗读课文,然后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与第一、二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句子: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
句子: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
第4自然段全部句子。
第5自然段全部句子。
(二)熟读成诵,想象说话。
1.导语:课文里只有与诗中涨潮内容相关的句子,没有潮落退潮的句子。课文中有关涨潮内容的句子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钱塘江大潮画面呢?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3、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看看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几个画面,各是什么画面,分别是哪些句子描绘的?
个体学习,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1)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四个个画面。
(2)这四个画面分别是:
①潮头将来的画面;句子: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指导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②潮头涌来的画面;句子:第4自然段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
③潮头过后余波涌来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1句。(指导感情朗读。)
④潮水完全过后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2、3句。(指导感情朗读。)
3.出示任务:在这四个画面里,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个画面?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句子说说你想象到的这个画面。注意做到内容符合原意,语句通顺连贯。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指名两三个说,用以上两个标准以及有没有用上自己的话评议;评议后个体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三)交流感悟。
1.导语:同学们讲述了钱塘江大潮留给自己最深刻印象的画面,为什么这个画面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深刻的印象?这个自然段写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让你留下了这样的样深刻的印象?尝试用有关的句子说一说。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深刻印象: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
写了钱塘江大潮潮头的样子和潮水汹涌澎湃的声音让我留下了这样的样深刻的印象。
样子的句子:再近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声音的句子:那声音如同……震得颤动起来。
3.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用实心圆点点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追问:为什么能这个词语读出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
词语:“横贯江面”的“横贯”;“白浪翻滚”的“翻滚”;“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的“两丈多高”(提示:一丈约等于3.33米);“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5.出示任务:同桌互相背诵第4自然段。
6.反馈指导。
(四)小结:
作者紧紧抓住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的特点,通过具体形象描写钱塘江大潮潮水来时的样子和潮水奔腾的声音,表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壮美。
四、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
导语: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壮美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出示任务:默读“资料袋”,结合资料袋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壮美的原因。
个体操作。
反馈指导:(PPT出示“资料袋”,学生指插图说话。)能把资料袋的意思说清楚便可。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认字评价(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 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潮(潮水)朝(朝向) 据(据说)剧(剧烈) 堤(大堤)提(提示)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滚”,右边的“衣”字中间是个“公”字,但第二笔是点;“顿”,第四笔是竖提。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七、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具体见教学过程。)
八、写字练习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作业设计: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给家人讲一讲钱塘江大潮以及它的成因。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11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叙述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有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伟。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声威,还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的反映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由衷的发出了“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潮、称、盐”等13个生字,认识“罩、屹、鼎”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词语。
2、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大潮的景色。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读议结合法、理解想象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说说哪个景点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2、今天呀,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去领略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伸出你们的手,与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3、“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观“字,意思一样吗?快查查字典,看看分别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XX,形成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初读:请同学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
2、检查生字词:以学生已有的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读、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点拨。提醒“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要丢掉,“薄”字不能写出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3、播放视频:同学们,你们想亲眼看看这奇特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给学生留下宽松的、自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理清课文脉络。
三、重点研读,感受奇特美景
本环节紧紧围绕“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奇观)进行教学。
1、同学们,刚刚录像里潮水的景色,咱们课文里也有,赶紧翻开课本,自由默读课文3、4、5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潮水的句子特别喜欢,你就把它画出来,先自己读一读,一会再请同学来展示。
①学生先自我尝试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③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2、全班分小组展开讨论,两组寻找“你看到什么”,两组寻找“你听到什么”。
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点拨下列词句的理解
⑴讨论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狼吼
①通过师生模拟雷声“轰隆隆”体会理解“闷雷滚动”。
②展开想象,说说怎样的声音,才会让你感觉到天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⑵讨论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人声鼎沸、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
①学生交流想象潮水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演人们的动作,从而理解“沸腾”、“人声鼎沸”:如果你此时就站在江边,看着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等待已久的大潮出现了,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结合你现在的感受再来读读。
②出示对比句:学生对比交流。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⑶小组互评,相互补充,加深体会感受。
⑷引导再读:刚刚我们从全班的合作交流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奇特而又壮观的大潮,钱塘江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这震撼人心的美景把。
设计意图: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3、创设情境,运用词语
⑴引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段话里有很多非常优美的词语,你们喜欢吗?想要积累它们吗?下面听老师说意思,你们猜词语,看谁掌握,反应最快。
①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②风和浪都很平静—
③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④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⑤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⑵积累词语,单单知道意思还不行,还要学会运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应用一下把,假如你是一个小记者,现在你就在钱塘江边,你要报道这样一个天下奇观,你会怎么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词语的办法要求学生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同时又采用小记者报道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内化知识,升华感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生交流学习本课后的感受体会。
2、出示作业自助餐:
①喜欢积累的你,背诵课文3、4自然段,并抄一抄,背一背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句语。
②喜欢交流的你,向你的爸爸妈妈简单介绍钱塘江奇特壮观的景色。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生字,理解“人声鼎沸”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给课文分段。
3.能展开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二)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简介钱江潮的成因及观潮的由来。
(2)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
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3)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3.想象练说。
(1)自由读第二段,思考:钱塘江大潮是怎样的?
(2)摘录描写大潮的词句,品读。
(3)展开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潮来时的情景。
①请学生说潮来时的情景。
②评价:从几方面来说潮来时的情景。(提倡多角度表述)
③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准备,练说。
4.作业。
(1)有条理地说潮来时的情景,学生互评。
(2)摘录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的意思。
2.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或景观)。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二段。
(1)钱江潮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你从哪些词句看出钱江潮的壮丽奇特?
①自由读文,选词句品读。
②交流。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理清顺序,体会壮丽。
①师出示学生摘录的有关句子。(幻灯)
②请学生按不同方面排列句子。
③讨论:为什么不先写声音后写样子?
④说一句赞美钱江潮的话。
(4)理解长句的意思。
①出示长句(课后练习题3),思考:句子把浪的样子和潮水的声音各比作什么?
②这个句子写出了浪的气势(),声音()。
③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5)拓展:说一说其他景观。
2.按一定顺序介绍一处景物(或景观)。
(1)确定介绍的景物(或景观)。
(2)想一想,从几方面有条理地介绍。
(3)在四人小组内练说、互评。
3.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13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通过“我”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构想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大,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具体词句的理解、朗读体会文章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1、教师板书课题,问:“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同学们读课题。“潮”指的是什么?(钱塘江大潮)“观”是什么意思?(看)。
2、教师简介钱塘潮。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景象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令人赞叹不已。因此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奇观。
3、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上的什么地方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4、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重点读出“天下奇观”这四个字。
5、导入:为什么称它为“天下奇观”呢?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读准字音。
3、学生按分好的四段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重点讲第三段,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潮来之时,景象雄伟壮观,使人为之惊叹、赞叹不已,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一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请同学读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2、学生自由读这段,用“ ”划出描写潮来之时的情景的句子。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句写的是什么?(听到的声音)声音好像闷雷滚动,说明了什么?(未见其影,先闻其声,并且声音特别大。)教师指导读这句。重点读出“隆隆的”、“闷雷滚动”两个词。
(2)此时江面有何变化?(江面还是风平浪静)未见潮水,先闻其声,因为什么?(因为声音的速度比水的速度传播得快。)
(3)这时声音越来越大,(板书:越来越大)江面上怎么了?学生读,回答:(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是什么意思?(潮水和天空相接的地方,即地平线。)为什么作者能看到?(观察)
(4)这是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的,看到的呢?(教师板书:远处)
(5)在潮来之时,作者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呢?
(6)这时人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当人们听到“隆隆声”时,人声鼎沸,当人们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时,人们又沸腾起来。)“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如何理解?“沸腾”什么意思?(形容人们情绪十分高涨。)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14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规律及创新教学的理论,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为师生提供一个创新互动空间,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紧扣教学重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教材为凭借,训练感情朗读。通过录像和POWERPOINT展示,使学生在情景中强化认知,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全文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难点、关键:
1、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体会潮的壮观。
2、紧扣重点词句,指导感情朗读。
教具准备:录像,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图、复习导入新课。
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1、请比一比:“观潮”和“天下奇观”的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生回答后,PowerPoint出示板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潮》,PowerPoint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学习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表达方法。
二、欣赏录像,感受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PowerPoint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齐读。激发学生情感,欣赏录像,引入学习课文。
PowerPoint出示学习方法齐读
学习方法: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2、抓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积累。
三、自由学习课文
1、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汇报学习成果。
2、质疑,讨论,解疑。
3、小结,PowerPoint出示板书。
四、精读“潮来时”部分的.重点句子
设想: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帮助理解,又帮助记忆。
教法:PowerPoint出示,图句结合,指导品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鼓励学生想象,主动模拟闷雷滚动的声音,并读出隆隆的感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表演沸腾的场面“跳着、叫着、喊着”,指导读出惊喜的感觉,理解“人声鼎沸、沸腾”)
3、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
变粗,横贯江面。(同桌互读,读出激动的心情。)
4、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分组比赛读,读出壮观的感觉。)
5、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个别赛读,读出雄伟气势。教师鼓励,与学生一起鼓掌。)
6、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来。(教师试读,学生评价。)
7、加入自己的表演,入情入景,分男女赛读“潮来时”部分。
8、小结,课件出示练习,反馈学习情况。
五、学习“潮过后”部分
齐读,谈潮过后的景象。PowerPoint出示板书。
六、PowerPoint再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总结全文。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希望把今天学到的方法用到今后的学习当中。
七、拓展练习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仿写飞沙滩的潮,用上课文
的好词佳句。
八、布置作业
1、继续仿写。
2、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01-23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01-03
小学《观潮》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教案观潮01-08
《观潮》小学语文教案08-18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15篇01-23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15篇)01-23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14篇01-23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14篇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