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时间:2023-01-14 15:42:10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难点圆柱的侧面积和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法。

  学情分析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学生对于圆柱体并不陌生,只是没有深刻的认识,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你学过那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

  今天老师要教同学们认识一个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圆柱,老师检查。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柱的图片,请大家欣赏。

  你还见过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

  从一年级我们就知道圆柱体,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圆柱体?说说看。

  二、探究新知

  1.从圆柱的图片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

  教师:如果把它们画成立体图形是怎样的?想看吗?

  课件演示:从图片中抽象出圆柱。

  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最多看到几个面?圆柱我们能看到几个面?

  2、探究圆柱的基本特征

  (1)思考: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什么样的?叫做什么?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教师:小组合作,动手动脑

  圆柱两底面的大小怎样?你用什么方法证明?

  画、剪、比等等方法。

  (2)比较胖瘦两个圆柱,它们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

  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得出:因为圆柱的底面半径不同,所以在高相等的情况下,半径大的圆柱就胖些。

  (3)思考:用手摸圆柱周围的`面,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是一个光滑的曲面。

  (4)思考: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有几条?

  学生先用手比划下圆柱的高,在用彩笔画出圆柱的高。试试看,你能画几条。

  白板演示,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3、拓展应用,发展新知

  在生活中,圆柱的高也有不同的称呼,你知道吗?(白板展示)

  硬币是厚,井是深、钢管是长。

  三、巩固提高,

  1、完成P18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检查。

  2、完成P18的第2题

  分析:分别以长方形的那条边为轴旋转而成,底面半径和高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来帮助理解

  课题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识到了什么?请用“1、2、3、无数”来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你会吗?说说看。

  作业能力练习册第13-14页内容,回家体会理解记忆公式。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认识

  底面侧面高

  2个1个无数条

  大小一样的圆曲面

  教学反思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状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学中,重点理解圆柱的高有无数条,而不仅仅是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这一条。还让学生认识到圆柱的立体图形只有两个面。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2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1~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和操作,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立体图,认识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使学生形成圆柱的清晰表象,能根据圆柱的特征辨认圆柱体,认识圆柱的高,并能想象出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和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宽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30 cm,宽20 cm),正方形。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侧面包装好的圆柱形物体,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一个长方形小旗,快速旋转,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圆柱)

  点出课题:圆柱的认识

  对于圆柱一年级时我们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相信将会对圆柱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

  (1)观察比较,建立表象

  师:生活中的圆柱体很多,同学们都在那些地方见过圆柱?

  课件展示老师搜集的圆柱图片,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

  (2)操作感知,归纳圆柱的特征

  师:圆柱由那些面组成,这些面有什么特征?下面我们就利用准备好的圆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等方式对圆柱进行研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课件显示)

  圆柱由那些面组成?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圆柱上下两个面大小相同吗?请你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等方式进行验证。

  活动完成,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引导,得出圆柱的组成及特征。

  2.认识圆柱的高

  瞧,老师这还有两个圆柱呢。注意看,它们的底面相同,那它们的什么不同呢?那什么是圆柱的高呢?你认为圆柱的高指的是什么?谁能指一指?

  课件讲解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让学生再指出几条高。体会高有无数条。并引导学生明白内部也有高。并用课件演示高一样长。课件出示:圆柱有无数条高,长度相等。

  介绍生活中圆柱的高的不同叫法。

  及时练习(课件展示)

  这些问题孩子们轻而易举就解决了。看你们这么棒,老师手中的这个小圆柱也忍不住想请你们帮个忙了。它想知道自己身上的侧面包装纸有多大。该怎么办呢?

  3.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思考:你想怎样剪呢?剪完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呢?想一想。

  (2)小组合作探究:(课件出示探究要求)

  (3)活动完成后小组汇报。(找两组同学上去边演示边讲解,师适时追问并板书)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4)师进行演示操作,并把侧面展开图贴在黑板上。

  (5)课件演示侧面展开整个过程,让学生把整个过程理解消化。

  (6)思考: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没有可能是正方形呢?什么情况下是正方形呢?(用正方形纸演示)

  小结:圆柱的侧面如果沿高剪开,侧面展开就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斜着剪开就是平行四边形,如果沿折线或取下剪开得到的将会是不规则图形。

  这节课不知不觉中我们既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又研究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对自己作一检测。

  三、巩固练习

  1、概念辨析

  2、辨一辨(哪个是圆柱的展开图)

  3、创造圆柱

  结束语:同学们,其实在刚才旋转创造圆柱的过程中,隐藏着一个奇妙的数学现象呢。想知道吗?(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课件显示)有趣吗?在神奇的数学世界里,像这种有趣的现象还有许多,就等着你们去探索,去发现呢!

  教学反思: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于圆柱都有初步认识。因此,在导入环节,我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联想到立体图形,感受“面动成体”从而引入新课。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研究圆柱的基本特征。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活动分两个层次进行:活动一研究圆柱特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等方式进行研究,探索出圆柱的主要特征;活动二探究侧面展开图。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悟,形成表象,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教学,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通过多个环节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从长方形旋转得到圆柱引入新课。

  2、在进行侧面展开之前,让学生先去想象展开后的形状,再去动手操作。

  3、巩固练习创造圆柱中鼓励学生大胆去想象、创造圆柱。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试算,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东西,放在口袋里呢,这东西大家平时都玩过,还挺熟悉的,四四方方的,猜猜看是什么?(学生猜)

  2、还是让老师给你点提示吧!

  课件逐句出示:买来方方一小盒,用时却有几十张,红黑兄弟各一半,还有一对“双胞胎”。

  3、现在知道是什么了吧!课件出示:扑克牌

  (设计说明:通过一则小小的谜语导入新课,与之后的新授的比赛巧妙衔接,以扑克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数学问题就跟扑克牌有关。你们都知道扑克牌有四种花色,而每一种花色都有13张。(课件出示)A,2,3,4,5,6,7,8,9,10,J,Q,K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比例,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从这13个数字中选择你所需要的数字来写出一个比例。

  2、学生汇报写出的比例并说明理由。

  3、们都是选择4个数字来组成比例。那你们想知道组成比例的4个数叫什么名字呢?(想)那就请同学们自己预习课本43页最后两段(师出示课件预习提纲)。(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4、就学生汇报的比例,找出内项与外项。

  (设计说明:通过一个写比例的小活动,一是复习了比例的意义,二是教学了内项与外项。)

  (二)在刚才同学们写比例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脑子转得可真快,王老师想跟你们比一比,比谁能更快地按要求写出比例。怎样?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生:敢)

  1、那我们就开始吧,请同学们先看“冠军攻略”(比赛规则)

  课件出示:

  冠军攻略

  参赛者:王老师,全班同学

  规则:迅速判断由电脑随机抽取出来的4张牌面上的数学能否组成比例,如果能,请写下来。(至少写两个)(完成的可先举手示意)

  2、第一轮:6、8、9、12

  (老师比学生提前写完,并由学生验证,得出老师胜)

  第二轮:3、5、4、8

  (老师比学生提前判断出不能组成比例,并由学生验证,老师胜)第三轮:4、8、6、3

  (老师比学生提前写完比例,并由学生验证,老师胜)

  (设计说明:由扑克牌引出三轮比赛,设计都由老师胜出,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厉害,这么快地写出8个比例,借此激发学生探究。)

  3、同学们一定很好奇,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地判断出这4个数能否组成比例,并能很快地写出比例,其中有什么奥秘?其实老师是有冠军秘籍的,而秘密就藏在这些比例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所写的比例的内项与外项,小组交流讨论,看看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验证,课件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字母公式”

  5、师讲解如何很快的判断4个数能否组成比例。

  (设计说明: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看样子,同学们对新知掌握的不错,愿意接受挑战吗?

  (三)练习运用。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  2∶2.5和4∶50

  2、如果把2.4:1.6=60:40,改写成分数的形式,你会写吗?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

  指出:2.4与40的乘积等于1.6与60的乘积。

  三、课堂巩固,练习提升

  1、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判断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14:21和6:9   (2)3/4:1/10和15/2:1

  (3)9:12和12:15   (4)1.4:2和7:10

  2、把图A按比例放大得到图B,按比例缩小得到图C。根据图中的数据组成比例。(课本46页第3题)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2=24:( )  ( )/15=4/5  1.5:3=( ):3.4  48:( )=3.6:9

  四、实践活动题

  8:A=B:1.5,那么A和B可能是( )和( )

  如果A是小数,那么A可能是( ),B可能是( )。

  如果A-B=1,那么A可能是( ),B可能是( )

  如果A+B=7,那么A可能是( ),B可能是( )

  (设计说明: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4

  1.圆柱的侧面积。

  课题圆柱的体积课型讲授课课时 总数1

  教 学反 思

  课题解决问题课型讲授课课时 总数1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五的第8——10题。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六的第8—10题。

  教 学反 思

  课题整理和复习课型复习课课时 总数1

  备课人马志友

  陈发秀审核人授课人授课

  日期教 材

  分 析本节教材内容是对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始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圆柱与圆锥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更加明晰相关概念,灵活运用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与圆柱、圆锥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归纳整理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与圆柱、圆锥有关的数学问题。

  法制教育渗透知识点

  教学用具圆柱、圆锥模型

  教法、学法回归所学,理清脉络,形成知识体系。

  课时序数

  教 学 过 程动态修改栏

  教学环节及内容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老师要检查你们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

  2、揭示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知识梳理

  1、结合教材第37页第1题,回顾圆柱、圆锥的特征。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复习圆柱、圆锥的体积

  4、知识应用。

  1、结合教材第37页第1题,回顾圆柱、圆锥的特征。

  (1)圆柱的特征。

  (2)圆锥的特征。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出示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

  (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第37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3、复习圆柱、圆锥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2)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V= Sh)(3)做第37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圆锥体积的部分。

  4、知识应用。

  学生独立完成第37页第3、4题。

  三、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七的第1、3、6题。

  四、分享收获本单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5

  教学目标

  在动画动手操作总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培养数学素养。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光凭字面很难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理解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将静态的画面转为动态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理解能力,学生较难感受。

  教学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动画演示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2.通过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2.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3.认识圆柱的底面、高和侧面

  (一)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①、用手摸一摸、滚一滚,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何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②、圆柱有几个面组成?

  ③、小组讨论并验证: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

  ④、量一量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二)、小组汇报: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交流感知。

  师: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

  (学生汇报,教师即时补充)

  A组:指出圆柱有3个面组成,2个底面和一个侧面,2个底面相等。

  B组:知道圆柱有3个面组成,2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C组:协助下指出圆柱的3个面。

  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

  生:上下两个面是圆形。

  生: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

  (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

  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三)、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A组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

  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

  师: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A组生: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

  (四)、圆柱的高。

  师:圆柱的高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

  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

  教师讲解: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五)、圆柱的侧面

  (1)、组织学生摸一摸圆柱形的模型,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一个圆柱模型的侧面,再展开观察。

  得出结果:AB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2)动手剪一剪

  沿着罐头盒的侧面剪开,展开的包装纸是什么图形?

  (注意剪刀的安全使用)

  (六)知识小结

  圆柱有2个完全相同底面和1个侧面组成。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4.知识拓展

  (一)、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二)、师:为什么树干都是圆柱形的?

  (课件出示小知识)圆柱具有较大的支撑力。树木的树冠全靠主干支撑。特别是硕果累累的果树,上面挂着许多果实,需要强有力的树干支撑,才能生存。

  圆柱形的树干没有棱角,狂风吹打时,不论风卷着尘沙、杂物从哪个方向吹来,受影响的都只是极少部分,不易受到冲击的伤害。因此,树干的形状是圆柱形的,这是树木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更是为了适应生长的需要。

  四、小结

  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这一类图形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的上、下底面都是完全相等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6

  第1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7页圆柱的认识、第18页例1和第19页例2。

  内容简析

  圆柱的认识: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圆柱。

  例1:通过观察圆柱,认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

  例2:通过观察图形,掌握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2.通过观察、发现、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

  教法与学法

  1.在教法上,应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总结出圆柱的特征。

  2.在学法上,学生把观察和动手操作相结合,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操作活动认识圆柱的特征。本节课也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加强小组合作与交流。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实物展示法:

  教师拿出一个做好的圆柱模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圆柱;紧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个圆柱的特征,观察圆柱的组成。(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学生1:圆柱由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曲面。

  学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学生3:……

  教师表扬并鼓励学生的回答。【品析:用观察实物的方式导入,让学生看到了真实的物体,使学生对圆柱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用动作摸一摸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展示法:

  1.课件出示“旋转门”的画面,引导联想: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圆柱的形成)

  我看到了旋转门,想到了它转起来会形成一个圆柱。

  2.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品析:课件展示的效果是使图形更加形象具体,学生一目了然,对于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准确和深刻,有助于学生对于圆柱的学习和研究。】

  动手操作法:

  让学生拿出所带的硬纸板、直尺、剪刀、圆规等学具,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动手制作圆柱的模型。

  小组展示制作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品析:亲自动手操作制作圆柱模型不仅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圆柱,而且让学生有一种喜悦的成就感。同时,对下面观察总结圆柱的组成和特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整体感知圆柱

  ①谈谈圆柱,大家知道什么是圆柱吗?请同学说说你理解的圆柱。

  ②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状的物体。

  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教材第17页几个圆柱物体的图形,认识圆柱。

  (2)教学例1:

  出示教材第18页例1:观察一个圆柱形的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有什么特征。

  ①认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看书,再次观察例1中的图形,引导归纳。(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②认识圆柱的高

  引导学生观察例1中的圆柱,根据图形上的提示认识圆柱的高,再根据例1中的高找到自己手中圆柱的高。结合教材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总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品析:此教学环节先运用提问交流的方式引出认识圆柱,再联系生活实物模型,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自己所制作的圆柱模型来认识圆柱的组成和特征,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教学例2:圆柱的侧面展开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2)操作探究: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归纳: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4)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观察教材第19页例2。

  总结: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品析:此环节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与思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认识了圆柱,学习完例1、例2的基础上,让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教师提出质疑,师生共同系统整理。

  质疑一: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生共同总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质疑二: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柱的基本特征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找两个学生畅谈本课时的收获,教师对其进行补充完成课堂的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1.圆柱的组成及特点:圆柱是由3个面组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衔接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给大家留一个思考的话题:

  什么叫作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面?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两次质疑的讨论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次内化把圆柱的基本特征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有关知识真正掌握了。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在教学中,应多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的同时,教师应进行相应的提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印象才能更深刻,学习的知识才会更扎实。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参与系统、全面整理知识的过程,梳理本单元的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2)通过本单元知识的复习,比较熟练掌握比例知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讨论和交流,结合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整理本单元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回家先整理本单元知识,作好交流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学完了本单元知识,今天来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梳理单元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1.方法回顾

  (1)以前我们是怎样整理单元知识的?

  (2)你们昨天回家是这样整理的吗?

  (3)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

  (1)抽2位汇报整理结果。

  (2)根据学生的整理,大家提出建议并进行修改。

  (3)展示教师整理的结果,说出整理思路(展示)。

  比例比例意义、基本性质、解比例

  正比例意义[X=(一定)]

  应用

  反比例意义[X=(一定)]

  应用

  3.教师小结整理知识的情况

  三、复习本单元知识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如果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并指出这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生齐练)。

  教师:通过前面两个题的复习,你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在这里使学生明白比表示两个数,有两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教师:什么叫做解比例?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后讲评。

  2.正、反比例关系的判断

  (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②行驶一段路程,车轮的直径与车轮转过的转数。

  ③=5X,和X。

  ④X=24,和X。

  (2)说出下列各组中的三种量在什么条件下能组成什么比例关系。

  ①速度,时间,路程。

  ②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的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

  ③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

  (3)说一说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梳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思考步骤。

  ①先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定量。

  ②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关系。

  ③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比例关系。

  (4)用比例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练习十四第6题)。

  ①学校举行方阵团体操表演,排成5列需要90人,排成24列,需要多少人?

  ②学校举行方阵团体操表演,如果每列16人,要排27列,如果每列18人,要排多少列?

  教师:说一说,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解题的步骤有哪些?注意什么问题?

  1.设所求问题为X。

  2.判断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关系及成什么比例关系。

  3.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写答语。

  教师: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所以解题时要认真审题,做出正确判断。

  四、拓展应用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评议。

  教师:航程和相对应的飞行时间的比值表示什么?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教师:用图像把它们的变化规律表示出来。

  教师:观察图像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认识到:图像是一条直线。从这个图像可以直观看到航程和相对应的飞行时间的变化情况,航程增加,所需飞行时间也随着增加,航程减少,所需飞行时间也随着减少。

  教师:观察图像,估计飞行20xx千米需要多少时间?

  教师:根据图像估一下,7时大约飞行多少千米?

  学生回答,教师可以通过小黑板同步显示。

  五、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进行了正、反比例这一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六、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十四第2、4、7、8、10、11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17-18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

  2.能建立圆柱的几何模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探索的过程,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发展空间观念,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角尺、直尺、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引“新”明标--引入新课,明确目标

  1.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粉笔盒,问:“这是什么图形”?唤起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回顾,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2.揭题明标

  揭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关于圆柱,你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回答,师将问题整理后抓住关键词读、写、说并板书)

  二、探“新”依标--依标导学,探究新知

  (一)自学--发现圆柱。

  1.找一找: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柱?

  2.展一展:实物展示生活中的圆柱:保温杯、唇膏、电池、圆的笔筒。

  3.看一看、想一想:

  认真看课本P17,重点观察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要边看,边思考:

  ①这个圆柱形的物体,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有什么特征?

  ②观察圆柱的上、下两个平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③你觉得,两个底面有什么特征?

  4.说一说

  让学生自说说自己的思考结果,验证圆柱的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相等的.圆。

  5.读一读

  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两个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二)共学--小组合作,理解圆柱

  1.剪一剪,量一量,议一议

  拿出你制作的圆柱模型,四人小组讨论:

  ①圈:剪一剪你的圆柱模型。

  ②量一量:量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半径、直径;及身高不同大小圆柱的高。

  ③说:说一说你发现的圆柱两个底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圆柱的周围是什么形状?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系?

  2.展一展,评一评

  讲解要求:

  ①你发现的圆柱上下两个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②圆柱周围的面(上下面底面除外)是什么形状?

  ③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系?

  小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两个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探究拓展

  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看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小结:长方形硬纸围绕木棒快速转动,可以转成一个圆柱。

  三、测“新”评标--达标检测,评价目标

  1.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1)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圆柱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

  (3)圆柱有几个侧面,几条高?

  2.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2题

  (1)图一的旋转轴在哪里?

  (2)图二的旋转轴在哪里?

  (3)为什么同一个长方形会旋转不同的圆柱呢?

  3.练习三第1题

  根据你对圆柱的理解,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吗?想一想为什么其他图形不是圆柱?圆柱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四、结“新”拓标--全堂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

  底面2个

  侧面1个

  高一样长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具准备:

  每人一个圆锥,师准备一个大的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 (直观感受观察讨论汇报)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补充习题

  1出示一组图形,辨认指出哪些是圆锥。

  2出示一组图形,指出哪个是圆锥的高。

  3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教学反思:

  观察、感知中认识并掌握圆锥的特点,经历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的过程,加深了对圆锥高的认识。在旋转,对比圆柱和圆锥的过程中,加深对圆锥特点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0

  1.课件出示问题:

  ①圆柱两底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办法证明?

  ②用直尺量一量你手中圆柱的高,你发现什么?

  2.小组观察讨论。学生汇报: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3.圆柱的高。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4.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 cm),用长尾夹将其10 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 cm,高为10 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

  (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 小结圆柱特征。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四)练习巩固(课件出示)

  第1题: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第2题:(读出下面各圆柱的有关数据。单位:厘米)

  叫学生回答。

  第3题:判断。指名学生回答,并说理由。

  第4题:想一想,围起来能得到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板书设计:

  圆柱的特征

  两个底面(大小相等)

  一个侧面(曲面)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1

  课前准备:

  板书:学习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建立圆柱的几何模型。

  2.在经历操作、观察、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3.发展空间观念,掌握圆柱的特征。

  板书预习导航:

  1.生活中的圆柱。

  2.圆柱哪些部分组成,特点是什么?

  达标卡(练习册)

  教具准备:课件、圆柱体、学生的学具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上课:组内宣言

  二、导入新课:(3分钟)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习立体图形,非常好,(出示幻灯片一)大家看看这些物体的形状,你认识吗?谁来说?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立体图形--圆柱。(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2.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三、探究活动。

  1.师:请同学们按预习导航的要求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7分钟)

  2.下面小组汇报环节,请做好交流的准备,要利用手中的学具边指边说。

  (1)生活中的圆柱有哪些?

  (2)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的,特点是什么?

  生说师板书:底面2个大小一样都是圆形

  侧面1个是曲面展开是长方形高

  (出示幻灯片二)演示幻灯片强调教学重点

  师:除了这些,你还学会了什么?

  (出示幻灯片三)演示长方形转动会形成一个圆柱。

  四、达标训练

  1.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在圆柱下打“√”。

  2.在上图中标出圆珠笔各部分的名称。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它是两个()的圆。

  (2)圆柱的高是指两个()之间的距离,圆柱有()高。

  (3)圆柱共有()个面,它的侧面是()。

  (4)如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那么圆柱的高是()厘米。

  3.如图:

  以长方形的长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则圆柱的高是(),底面周长是()底面直径是()。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及第18~1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

  2.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3.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的操作过程,体验比较、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抽象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形的实物,认识圆柱的各部分。

  难点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理解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发现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结合实物,质疑引导。

  学法观察比较,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盒、圆柱的教具模型、长方形硬纸、木棒。

  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粉笔盒,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长方体)

  是的,我们以前学习过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知道它们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

  探究新知

  1.观察实物,认识圆柱。

  教师用课件出示茶叶罐、药瓶、纸筒等物体,引导学生观察。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并给出图形的名称。

  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的主题图)

  2.教学教材第18页例1。

  (1)如果把刚才看到的这些圆柱形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

  引导学生对照圆柱模型和图形认真观察,并适时讲解: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板书)

  圆柱的底面是什么形状?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拿出圆柱形实物观察。

  (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你发现了什么?

  (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2)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请同学们把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和我一起快速转动木棒,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结果:转动起来像一个圆柱。

  (3)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先独立做一做,再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教师最后集中讲解。

  3.教学教材第19页例2。

  (1)组织学生摸一摸圆柱模型,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一个圆柱模型的侧面,再展开观察。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底面和高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得出: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板书)

  (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巩固练习

  1.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名回答并进行点评与讲解。

  2.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读题,教师提问:该长方形的长展开前是什么?(圆柱的底面周长)

  追问:那宽呢?(圆柱的高)

  组织学生完成计算得出答案,集体订正。

  3.教材第20页练习三第1题。

  教师指名回答,点评并总结: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这一类图形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的上、下底面都是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且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

  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

  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它们各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形状?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2.(课件出示)师:那下面的这些物体你认识吗?它们是什么形状?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圆柱模型,边看书边思考:

  ①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什么?

  ②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你发现什么?

  ③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是哪几个面?

  ④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

  及时练习(课件出示):让学生根据圆柱的特点判断下面的图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初步了解圆柱的特征,为后面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3篇01-14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3篇)01-14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圆柱的认识》09-27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12-13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精选10篇)02-16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03-02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01-11

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03-03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精选27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