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
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
难点 找准单位“1”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习。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习: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习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习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习,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四、对比练习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五、巩固练习
练习八的3-5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进行计算,完成练习八P118第3题和第4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出示P118页5题。
提问:把谁看作单位“1”?
结合讲解,进一步强调在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一定要找准单位“1”。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的,求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就要把那个数量作为单位“1”。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时,更要注意每一步是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每一步中的单位“1”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课件演示】
加强解题思维的训练,沟通新旧知识,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强化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七的第7题:
3个同学跳绳。小明跳了120个,小强跳的是小明跳的5/8,小亮跳的是小强的2/3,小亮跳了多少个?
渗透健康教育:
跳绳运动,是对付肥胖、预防血脂异常、高血压最切实可行的方式,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耐力的有氧代谢运动。同学们要积极进行跳绳运动,
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计算,请个别同学讲解回答。
2、练习二十七的第8题,练习二十七的第9题。
(1)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是今年绿色蔬菜总产量的9/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2)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比今年少了1/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渗透健康教育:
绿色蔬菜含维生素U较多是抗癌、防癌的'复合剂,对胃溃疡高血压、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紫癜以及出血性肾炎等疾病有治疗效果多吃的蔬菜会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所帮助。
【教学课件演示】
强化数量关系的分析,强化方程的解法,体现解法的多样性、解法的最优化,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和优化意识。
通过强化练习提升学习水平,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七、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先找准单位“1”和相等的数量关系,再确定算法,然后列式计算,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就加,比1少就减”。
【教学课件演示】 帮助学生抓住解题的重点,已知单位“1”的用什么方法解,不知道单位“1”的又用什么方法解。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网络的建构。
八、作业:
练习二十七的第8、10题 【教学课件演示】
板书: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复习
根据条件分析单位“1”和找准对应分率。
用算术方法解:已知单位“1”用乘法,不知单位“1“用除法。
用方程解:单位“1”不知道或者题目的条件中含有“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收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
重点难点:
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去“大清花”饺子馆吃了一餐饺子,味道可真不错!一共用了168元,收银员找钱时还主动给了我一张发票,你能评价一下这种做法吗?
对,这个餐厅知法、守法,开发票对谁有好处?
开发票减少了餐厅的利润,但却增加了国家的税收,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纳税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板书:纳税
二、了解纳税及其作用
1、你知道哪些纳税的知识?
2、那今天这节课你还想学习哪些纳税方面的知识?
(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怎样纳税?……)
3、要想更多更准确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来学习呢?
(看书、查资料、上网、去税务局或向税务局的亲戚朋友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4、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纳税意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5、说得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纳税,可作为小学生,光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应争当小纳税人,学会怎样纳税!
教师介绍上网查询内容,纳税有哪几个步骤?
在这几个步骤中,哪个与数学密切相关?要运用到哪部分数学知识?
(百分数、百分数的计算)
究竟怎样运用这部分知识呢?谁知道如何纳税?怎样计算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板书公式: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简单的说就是指什么?(应交的税款)
各种收入呢?是一定的吗?税率是一定的吗?你了解哪些税率(不同的税率)
那我选这个3%的来还!为什么不行?(根据税种选择税率来还。)
那你会哪种税种的计算方法?(消费税、营业税……)
都会算了吗?看这道题会算吗?(例1)
板书:230×5%=11、5(万元)
230是什么?5%是什么?230×5%表示什么?
6、看来同学们没吹牛,确实会算营业税了,关于其它税种的计算还有什么问题或难以理解的地方吗?
可能说,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
师:谁能帮助他?个人所得税怎样计算?
师:会算个人所得税的请举手!看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靠自学还真有点难度,不急,我们一起解决它!哪些人要交个人所得税?
师:对,只要有工资收入的公民都有可能要交个人所得税!
(出示:个人所得税图表)
能看懂吗?什么意思?
帮我算算好吗?(猜猜我的工资收入?)
好吧,就透露这个秘密给你们,我上个月的工资收入是2100元,奖金是380元,该怎样算我的个人所得税?
板书:2100+380—20xx=480(元)
480×5%=24(元)
谢谢大家,我一定会依法纳税的!
三、练一练
练一练1—4题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借助网络、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了纳税中的数学问题,知道了运用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的方法来计算要交的税!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没有疑问?
如果没有,那老师这有几个话题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主题
1、你能为自觉纳税设计一句广告语吗?
2、如果我是税务稽查员,如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
3、我们能为纳税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纳税
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230×5%=11.5(万元)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第1~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3)计算:
123333??????666101010
计算333??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101010
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师:每人吃2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9
222问:一个人吃了块,三个人吃了几个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块。让学生999
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2222?2?262订正时教师板书:++===(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999939
2蛋糕的图片)3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
22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3。再启发学生说出?3表99
2示求3个相加的和。9
2(3)比较?3和12×5两种算式异同:9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2不同点:?3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9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22222问:?3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的和。板书:++。学生计算,99999
教师板书:2?2?22?362??。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9993(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2?32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3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99
观察结果:2?32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99
(3)概括总结:
2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3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9
22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3是用分数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99
作分子,分母不变。
2根据?3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进约得9
2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3按简便方法计算。9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反馈练习:
(1)看图写算式: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2)口答列算式:
3333???=()×()4444
3个13是多少?5个是多少?1010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计算:
25?4?81512
先让学生讲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然后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若乘得的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四)作业。
练习一5、6题。
第二课时:一个数乘以分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4-6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3?5?1?21087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二、新课。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人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一个数乘以分数)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3(1)第一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5
3指名列式,板书:?35
333问:?3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或求的3倍。555
3(2)出示第二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怎样表示半瓶?5
指名回答:半瓶用131表示;式子为:?。252
3133131说明:?是求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的是多少。板书:求的。5255252
32(3)出示第三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53
323232指名回答,板书:?,问:?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的。535353
2.引导学生小结。
①.指出三个算式都是分数乘法,比较三个算式的不同点: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数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法的意义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齐读课本的结语。
练习:
.课本的做一做1、2题。
.说一说下列算式的意义。533?8?754
3.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3(先出示第一个问题)。
问:你根据什么列出式子?
11得出: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列出式子:?。25
问: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那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例3的图(1)11问:公顷的是什么意思?251公顷怎样表示?2
出示例3图(2)
要求学生观察图(2),问:在图中
111?11?引导得出:??252?51011的对于1公顷来说,是1公顷的几分之几?25
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出示例3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列式,教师再出示例3图(3)11131问:已经求公顷的是公顷,那么公顷的应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多少公顷?252?525
131?33?板书:??公顷)252?510
(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观察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计算方法?
教师归纳,再看书上结语。
再说明,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323?22?例:??535?35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设计说明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以及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以上认识,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载体,感知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百分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引入课题和百分数意义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通过课前对百分数的`收集,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载体,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注重新旧知识的对比和迁移,体现类比的思想方法。
对比和迁移能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新旧知识混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从而扎实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中通过与分数的意义进行对比,明确分数的意义与百分数的意义的区别,更加突出百分数的意义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的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资料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了这段资料,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师:你知道这些数叫什么数吗?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数?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像上面这样的数,如14%、65.5%、120%……叫做百分数。
2.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的资料。
师:同学们收集到的百分数资料可真多啊!看来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那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百分数有什么含义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20xx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姓名:沈金鹏
学号:134080303
院、系:数学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20xx年1月22日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和发现确定位置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教学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课时安排: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第1课:位置与方向㈠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
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
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教、学具准备:学生: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到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㈠教学题例1
1.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
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二)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⑴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⑶交流画图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本单元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等。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解答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本单元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时,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并与同学展开积极的合作与交流,在特殊方法与一般方法的比较辨析中,进一步明晰知识的本质。
教材还编排了很多问题情境图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例如:在例2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中,教材在问题情境图和分析与解答过程中都采用图示直观地表示比的具体含义。
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个比表示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借助于直观图,也有利于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转换各种信息,多元表达概念及数量关系,因而从本质上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比的意义
教材48~49页的内容。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课件:
学具。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情境图。
教师提问:这就是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们的长都是15cm,宽都是10cm。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1)长比宽多多少厘米?15-10;
(2)宽比长少多少厘米?15-10;
(3)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
(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2.师: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种倍数关系,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比”来表示。(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思考问题: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汇报交流)
(1)比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15∶10=15÷10=,让学生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板书: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2)比值的意义。
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呢?(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小结:比表示一种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师:同桌讨论一下,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分数和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讨论后根据学生交流反馈填写下表:
联系
区别
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
一种运算
分子—分母=分数值
比
前项:后项=比值
两个量的关系
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a∶b=a÷b=(b≠0)。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仍读作“15比10”。
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1.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思考这两个比的量是同类量吗?比值表示什么意思?(所花钱数和练习本数是不同类的量,比值表示单价。)
2.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未知的前项或后项是怎样求出的。(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
3.教材第52页“练习十一”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时利用“神舟”五号升空这一现实素材自然地引出“比”,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比较分析中,学生感受“比”和除法的联系,加深对同类量与不同类量比的意义的理解,对比的概念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第50~51页的内容。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分析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
板书:比的基本性质。
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1.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师: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习。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3)集体交流。(要求小组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展台上进行讲解。)
(4)全班验证。
2.完善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10∶15=10÷15==
15∶9=15÷9=
16∶20=(16
○
□)∶(20
○
□)
上题中○内可以怎样填?□内可以填任意数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教师完善并板书。
(2)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3.深化认识。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做出准确判断:
(1)8∶10=(8+10)∶(10+10)=18∶20( )
(2)12∶16=(12÷6)∶(16÷4)=2∶4( )
(3)0.8∶1=(0.8×10)∶(1×10)=8∶10( )
(4)比的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除以3。
( )
4.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引导学生自学最简整数比的相关知识。
预设:前项、后项互质的整数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2)从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并简述理由。
3∶4 18∶12 19∶10 ∶ 0.75∶2
(3)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除以最大公因数和逐步除以公因数两种方法,重点强调除以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例1(2))
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预设: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5)归纳小结: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5.方法补充,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预设: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教材第51页“做一做”。)
2.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4题。学生口答完成。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于猜想的学习必定需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验证,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交流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真正内化了来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第3课时比的应用
教材第54页的内容。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难点: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课件。
课件出示:一个农场计划把100公顷地平均分成2份,分别播种小麦和玉米。小麦和玉米各播种多少公顷?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指名学生回答)
师:这道题是把100公顷平均分成2份,这是一道平均分配的应用题。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平均分配方法的实例很多,但是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分配方法应用也很广泛,那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比如,配制一种混凝土需要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这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1.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师:题目中要配制什么?(配制500
mL的稀释液)
师:是按什么进行配制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的比进行配制)
师:“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在500
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的体积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
师: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水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
师:你能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各是多少毫升吗?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法,交流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解法。
思路一:先把比化成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100(mL)
水的体积:500×=400(mL)
思路二: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先求一份数,再求几份数。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5×1=100(mL)
水的体积:500÷5×4=400(mL)
2.验证所求问题。
方法一: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体积。
方法二: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3.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把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
4.整理解题思路。
(1)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整数的归一问题,即先用除法求出每份数,再用乘法求出几份数。(板书:整数的归一问题)
(2)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也可以转化成分数问题,先把比转化成分数,再用总数×分率。
1.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2题。
第1、2题都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但描述的方式不同,要引导学生善于转换各种信息。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并组内交流。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1题。
注意引导学生先求出一个长、一个宽、一个高的长度和,再求解。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按比例分配类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比与分数的转化。为了能在教学中化解难点,使学生轻松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课一开始我就将“平均分配”与“按比例分配”的不同用事例展示给学生,为例题的教学做好准备。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的轴对称特性。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3、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用圆设计图案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轴对称的物体,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图形,找出这些图形的特点。
师生共同回顾总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2、你能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能画多少条?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并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后师生共同总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过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3、导入:我们可以利用圆的这一特点去设计很多漂亮图案来装点、美化我们的生活。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圆的知识。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设计美丽图案——花瓣。
(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最上方的图片。观察思考:4个花瓣由几个半圆组成,这几个半圆的圆心分别在哪里?半径怎么找?
(2)想一想,自己尝试画一画。可参考课本第59页的步骤。
(3)交流画法。在讲述过程中要重点说出:圆心的位置在哪里,是如何找到的?半径是如何找到的?学生讲述,教师在黑板上画。
小结:画图时首先要找出图中包含的各个圆或半圆,找到它们的圆心、半径。
2、设计美丽的图案——风车图。
(1)观察图案,想一想如果画这个图案,应按怎样的步骤。
(2)在小组内交流后动手完成。展示自己画出的图案,并说一说画图步骤:
①先画一个圆,在圆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
②分别以这4个半径的中点为圆心,以大圆半径的.一半为半径向同一方向画半圆。
③把所画半圆涂上颜色。
3、设计美丽的图案——太极图。
指名说一说画太极图的步骤:
(1)画一个圆,在圆内画一条直径。
(2)分别以组成这条直径的两个半径的中点为圆心,以大圆半径的一半为半径,分别向上、下两个方向画半圆。把大圆分成上、下两部分。
(3)把圆的一半涂上颜色,如图所示。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6题。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8题。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9题。
五、拓展提升
观察图案,说一说下面两个图案的画法。
六、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三第7题和第10题的第1、4个图案。
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在小组内交流后再汇报。观察图案,找到各个圆、半圆的圆心和半径。观察图案,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首先要对图案进行“分解”,知道每一部分是怎么来的。难度较大,可在课下完成。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且体会到探索之趣,经历成功之乐,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体现。教学建议:教学时,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创造,以张扬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
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
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理解这些百分率的含义,并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求百分率的一般方法,会正确地求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归纳出求百分率的方法。
3、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世界,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习惯。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百分率的用处及必要性,感受百分率来源于生活,体验百分率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8分)
1、出示口算题,1分钟,并校正题目。
2、小结学生所提问题,并指名口头列式。
3、将问题中的“几分之几”改为“百分之几”,引学生分析、解答。
4、小结:算法相同,但计算结果的表示方法不同。
5、说明:我们把做对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正确率;那么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错误率。这些统称为百分率。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6、口算比赛:(1分钟)(见课件)
7、根据口算情况,提出数学问题。(做对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8、尝试解答修改后的问题。
9、比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0、举一些生活中的百分率,明确目标,进入新课的学习
(1)知道达标率、发芽率、合格率等百分率的含义。
(2)学习求百分率的方法,会解决求百分率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9分)
1、说明达标率的含义。
2、板书达标率的计算公式,并说明除法为什么写成分数的形式?
3、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讨论。
4、巡回指导书写格式。阅读例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做达标率?
(2)怎样计算达标率?
(3)思考:公式中为什么要“×100%”呢?
(4)尝试计算例1的达标率。
三、质疑探究(5分)
1、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写出的百分率计算公式。
2、要求学生认真计算,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①生活中还有哪些百分率?它们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求这些百分率?
②求例1(2)中的发芽率。
四、巩固练习(14分)
1、指名口答,组织集体评议,再次引学生巩固百分率的含义。
2、对每一道题都要让学生分析、理解透彻,并找出错误原因。
3、出示问题,指导学生书写格式,并强调
4、解决问题要注意:看清求什么率?找出对应的量。
5、引学生比较、发现:这些百分率和100%比较,大小怎样?哪些百分率可能超过100%?
6、引学生观察、发现:出勤率+缺勤率=1.
五、加强巩固
1、说说下面百分率各表示什么意思。(1颗星)
(1)学校栽了200棵树苗,成活率是90%。
(2)六(1)班同学的近视率达14%。
(3)海水的出盐率是20%。
2、判断。(2颗星)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为105%。()
(2)六年级共有54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今天六年级学生的出勤率为54%。()
(3)把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为25%。()
(4)一批零件的合格率为85%,那么这批零件的不合格率一定是15%。()
3、解决问题(3颗星)
(1)我班有27名同学,上学期期末测试中,有24人优秀,那么我们班成绩的优秀率是多少?27名同学全部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2)六(1)班今天有48人到校,有2人缺席,求出勤率。
(3)要求,以2人小组互查,每人练习一道题,口头列式。1、王大爷在荒山上植树,一共植了125棵,有115棵成活。这批树的成活率约是多少?
(4)王师傅加工的300个零件中有298个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并能掌握检验方法。
2、根据题意,能画线段图分析图意。
3、学习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身边数学,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过渡引入
1、根据题意,判断谁是单位1,并写出各题的数量关系。
(1)故事书本的2/5等于连环画的本数。
(2)梨重量的7/8是840千克。
(3)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2/3 。
2、一个儿童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这两组算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本课知识有联系,通过学习,为学习新知作过渡。]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我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可是我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根据题意与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根据题意,启发学生: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出数量关系式。
体重× 4/5 =体内水分重量
师引导:这道题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该怎样求?能不能根据上面的等量关系式,设未知数χ,再列方程求出?
(4)学生尝试练习方程解答,个别板演,教师点评。
(1)解:设这个儿童体重χ千克
(2)算术法:28÷4/5 χ× 4/5=28 χ=28÷4/5
χ=35答:这个儿童体重35千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材分析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这为以后学习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学情分析
分数除法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非常要的一课,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面解决问题的学习。由于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必须在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要培养学生在探索除分数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以3盒水果糖的重量为问题为切入点,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3=300(g)
(2)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装几盒?
300÷ 100=3(盒)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5。
师: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5÷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5÷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也就是2/5。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2/5=2/5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5×1/2=2/5
(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①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5,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②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③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能做了。因为:上一题的时候,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4÷3时,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4/5÷3=4/5×1/3=4/15
能再讲讲这样做的道理吗?
师:“4/5÷3”表示把4/5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5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
展示学生的分法
师(指着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这一部分是4/5的多少?
通过直观图理解4/5的1/3是4/15
(3)比较归纳,发现规律。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要注意的是:
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1、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学生总结)
五、作业布置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6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8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02-09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意义02-16
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18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01-24
【推荐】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4
【精】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4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门】01-24
【热】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