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2-12-16 18:17:49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我们的校园(教材第106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能认真仔细的观察插图(见教材第106)页例题),解决“如果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让学生用不同的铺草皮的方法计算出相应的费用。

  2.在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体现“用数学”的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1.解决“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

  2.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渗透优化思想。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爱我们的校园吗?校园就是我们平时生活学习的场所。绿茵茵的草坪多么可爱啊!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些场所里面还有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老师要带领你们再次走进我们美丽的校园,用我们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校园中的一个个数学问题,看谁最灵活,好吗?

  板书课题:我们的校园

  【新课讲授】

  (一)课件出示铺草皮例题:

  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生1:两块草坪同样大,长28米,宽16米。铺草皮有3种种类:白三叶每平方米2元,高羊茅每平方米3元,天堂草每平方米4元。

  只有3000元的费用。

  师:有哪些铺草皮的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1)先算出草地的.面积。

  生2:因为两块地同样大,是长方形的,根据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列式为:

  28×16×2=896(平方米)

  (2)铺草皮的建议。

  生3: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

  生4:全部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

  生5:一半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生6:一半铺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4元的天堂草。

  (3)计算不同铺法的费用。

  方法一: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

  生7:896×2=1792(元)

  1792元<3000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大耳朵图图》吗?图图是一个爱动脑筋,喜欢问问题的孩子。这不,图图又提出问题了:(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例4)给下面的两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卡片四周围上彩带,哪个图形用的彩带多呢?大家猜猜看。

  学生自由猜测:长方形用的彩带多;正方形用的'彩带多;一样多。

  2.提问:看来大家出现了分歧。你认为彩带的长短和什么有关呢?(图形的周长)

  3.揭示课题:同学们的思维可真敏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两张卡片的周长吧!(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互动新授

  1.指出周长。

  指名学生上台用手指描一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它们的周长。

  2.探究方法。

  师问:怎样才能知道哪张卡片用的彩带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1)学生独立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必要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2)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算法。

  (3)班上展示自己的方法,并说明算理。

  ①长方形:

  生1:把四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

  即6+4+6+4=20(厘米)。

  生2:先加两条长边,再加两条宽边。

  即6+6+4+4=20(厘米)。

  生3:用2条长边的长度加上2条宽边的长度。

  即6×2+4×2=20(厘米)。

  生4:先算出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另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和这一组是一样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即(6+4)×2=20(厘米)。

  ②正方形:

  生1:把4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

  即5+5+5+5=20(厘米)。

  生2:正方形有4条边,这4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即5×4=20(厘米)。

  3.问: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正方形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解决问题。

  师:图图的问题解决了。小精灵又来请求帮助,我们看看它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例5)

  (1)指名读一读要解决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

  ①小组合作拼一拼,并把拼的图画在答题纸上。

  ②在画出的图形上描出它的周长。

  ③计算出所拼图形的周长。

  (3)小组代表展示小组合作成果。

  小组1:16张摆一行。

  小组2:每行摆8张,摆2行。

  小组3:每行摆4张,摆4行。

  (4)比较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来解决问题。

  (5)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并验证拼法。

  (6)师小结:小精灵的问题解决了,它开心地飞走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1)学生在答题纸上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完成教材第86页“做一做”。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说出自己的理由。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的数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两种读法读一个乘法算式。

  3.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6捆小棒(每捆10根),以及例2的图;学生准备6捆小棒(每棒10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教师每题读一遍,学生写得数,集体订正。)

  6×4 9×3 5×3 9×7 7×3

  8×5 7×5 4×8 6×8 2×9

  2.指名回答问题。

  (1)6个十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

  12个十是多少?

  (2)8个百是多少?

  10个百是多少?

  12个百是多少?

  3.先读数,再回答问题。

  (1)4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十?

  (2)80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百?

  (3)120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百?

  二、新课

  1.教学例1。

  先让学生摆小棒,每堆摆2捆(每捆10根),摆3堆。在学生摆的同时,教师也在黑板上摆出来。然后提问:

  “每堆有多少根小棒?”

  “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加法和乘法)

  “用加法怎样计算?”(20+20+20=60)

  “用乘法怎样计算?”(20×3)“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每堆有20根小棒,一共有3堆,也就是3个20,列成乘法算式就是20×3。)

  “20×3得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想:每捆是10根,3个2捆是6捆,也就是3个20是60,所以20×3=60。

  教师可以结合叙述,在算式下面对照写出想的过程,如:

  接着请两个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然后教学乘法的另一种读法。

  教师告诉学生乘法的读法除了已经学过的一种外,还有一种,即20×3还可以读作“3乘20”。

  齐读两遍。

  2.做第1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教师先出示题目让叙述用两种读法读出3个乘法算式。可以先让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做示范,然后把每个算式齐读两遍。接着再让学生口算这3道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20×4,订正时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然后再分别做200×4和20xx×3。做200×4时,可提醒学生:你能不能按照刚才学的方法想出怎样算?如果学生有困难,还可以启发他们想:200是几个百?2个百乘以4是几个百?必要时在200下面注明“2个百”。使学生明确:2个百乘以4是8个百,也就是800,所以200×4=800。 最后让学生做20xx×3。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2题,让学生一栏一栏地做。在学生独立做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并及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订正时,指名说一说左边两栏的计算过程。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让学生在读乘法算式时用新学的读法读。

  3.教学例2。

  教师分步出示例2的图。先出第一组图。问:“这幅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带着学生数出是300个。再出第二组图。问:“这组里面有多少个小正方体?”(300个)“现在有几个300了?”(2个300)类似地,出示第三、第四组图。最后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出乘法算式?”(300×4)“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读?”(4乘300)“你能根据前面的计算方法,想出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吗?”可以让学生讨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56-58页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分类(2)》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图形概念教学内容,本内容的教学分为2个课时,教材第一课时呈现了小亚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颜色的小棒来拼搭三角形框架,也就是不同长度的边来拼搭三角形,并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教材第二课时是通过“折一折”与“画一画”等具体操作活动来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利用对称性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脚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还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也对三角形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发现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

  3、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渗透分类思想和数学思考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

  能按边的长短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类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

  彩色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课题

  复习三角形知识

  谈话引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出示帆船。这艘帆船是由多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组成的。

  回忆:关于三角形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反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个角,三个顶点。

  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三角形)

  【策略说明:通过复习回顾已有的有关三角形知识并揭示课题。对于能够很好反馈出二年级所学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生,老师应该予以肯定。】

  二、实践操作,探求新知

  1、拼搭三角形框架

  (1)观察学具盒: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不同,相同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

  操作要求:选好学具先在桌面围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的再进行拼搭。

  小组合作:用所提供的学具拼搭三角形框架,比一比哪组拼搭的不重复的三角形最多。

  合作要求:轻声讨论怎样搭不重复,再独立拼搭。

  (3)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把拼搭的三角形框架展示在黑板上。

  【策略说明: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二年级已学过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用小棒拼搭三角形框架的过程中,为了搭出更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会思考寻找一定的方法,从而提高了有序思维的能力,同时为三角形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奠定基础。并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合理分工,体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分类比较,探究特征

  (1)分类比较

  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小组合作出了这么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谁搭的和他们不同呢?

  看来查找不方便,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寻找起来了更方便?(让学生思考方法,体现分类的需求)

  小组讨论:还有没有新的方法将这些三角形分类?

  预设: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可以按颜色来分,分成三根小棒颜色都相同的三角形、两根小棒颜色相同的.三角形、三根小棒颜色都不相同的三角形。

  小结:三角形按颜色分,其实也就是按边的长短来分。

  汇报交流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将自己拼搭的三角形按边分类,边分边介绍方法。(其他小组一起分类)

  特例分析

  思考:为什么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因为两根蓝色的小棒的长度和与一根红色小棒的长度相等,所以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策略说明:在寻找能拼搭的所有不重复三角形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考的逻辑性,不重复、不遗漏的有序思考思想。在查找分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研究有特例“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能否拼搭三角形框架”,来完善学生的认知。】

  探究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1)认识三角形名称

  归纳:这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板书)

  (2)小结并补充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把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类。

  (3)巩固复习:请同学们轮流将自己搭的三角形框架放回学具篮,边放边说它是个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4)同桌互评:在整理学具的过程中,同桌已经知道按边来分这些三角形的名字的小朋友举手。

  【策略说明:通过整理学具巩固新知,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对新知掌握情况的及时评价。】

  归纳总结,完善分类

  (1)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人们形象地将等腰三角形两条长度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所夹的角叫顶角,一条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底角。

  观察:每个等腰三角形都有2条腰,1条底。有1个顶角和2个底角。

  找一找:等腰三角形框架中的腰

  (2)提问:你能在等边三角形里面找到腰吗?(等边三角形中有三组相等的边)

  反馈: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完善分类

  小结:由此看来,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一类是等腰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练习巩固,内化知识

  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用手势表示。

  1、等腰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

  3、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书本p56-58,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想,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还想知道什么?

  【策略说明:通过翻书阅读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不断思考求知的学习欲望。】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P7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植树节马上就到了,你们有什么计划吗?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干什么呢?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3=

  4、讨论算法——20+20+20=602×3=6,20×3=60

  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

  1、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独立解决,全

  班交流)

  2﹑70×830×6600×94×6020×73×80090×58×50700×4

  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

  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本节课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有3捆树苗,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20×3=60﹙棵﹚

  答:一共有小树60棵。

  需要多少钱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建构面积的概念,知道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知道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图形的面积,认识1平方厘米,会用统一大小的方格的数量和1平方厘米表示图形的面积。

  3、在对“面积”知识的学习与表达中,体会方法多样化,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建构图形面积的概念。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我们来读一读。

  师:你们知道面积是什么吗?

  (预设:(1)房间的大小,(2)书封面的大小)

  2、师: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认识面积。

  通过活动,感知面积

  1、认识生活中物体的面

  师:如果老师请你把课桌面和凳子面擦干净,擦哪个用的时间短一些,为什么?

  生:擦凳子用的时间会少些,因为凳子的面比课桌的面小。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因为凳子面比课桌面小,所以擦凳子用的时间少。(指名说)

  我们来摸一摸课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的,哪个大?

  师归纳:我们刚才说的课桌、凳子的面、数学书的封面,这些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感知平面图形的大小

  师:物体表面有大小,那平面图形呢?

  出示:

  师:这些平面图形的面在哪里?请小朋友们选择2个图形,用你手中的彩色笔来涂一涂。(板书:平面图形的面)

  (2)反馈

  问题1:这些图形的哪一部分是它的面?

  (预设:学生用彩色笔描了图形的一周)。

  师:某某同学用彩色笔表示的部分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吗?

  屏幕演示:一周的线段首尾相连,成为一条直线。教师说明,这些线段表示的是这个图形一周的长度,而不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

  师:(电脑演示)涂色部分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

  问题2:涂色的时候,哪个图形你涂色比较多?哪个图形你涂色比较少?你是怎么看的?

  (生:第一个涂色最多,第三个图形涂色最少。因为第一个图形的面比较大。)

  师:看来平面图形的面也有大小。

  三、自主探究,感悟面积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出示:小胖家的房间平面图(2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教师:小胖搬新家,他和爸爸妈妈都想把最大的房间给爷爷、奶奶住,你们知道小胖爷爷奶奶住哪一间吗?

  (引导学生猜测,推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解决问题)

  教师:老师把房间的平面图剪了下来,放在你们的信封里,想请你们比一比,哪个房间的平面图最大?

  1、(信封里:2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借用正方形的比较得出一个长方形比正方形小,另一个不能直接比)

  (2)反馈

  教师:①比出图形的大小了吗?(预设:比出长方形A、B都比正方形C小。)

  ②你比的是图形的哪一部分?(面的大小)

  ③怎么比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媒体演示:重叠在一起)

  小结:我们通过把两个图形叠在一起比较出了正方形C的面最大。所以爷爷奶奶住在正方形C的这个卧室里。

  (3)师:小胖准备住最小的一间,要比较哪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呢?请你们比比看。会吗?(学生,不能比)

  问题(1)用刚才的办法不能直接比出面的大小,能够想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启发学生讨论,引出工具)

  2、教师: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几个工具,看一看,有什么?

  (1)学生打开工具信封,了解教师提供的工具。

  (2)你打算用哪个工具去表示面的大小?(预设:①用●表示,②用■)

  教师:请你们4人小组为单位,每人选一种图形工具,用所选图形的个数表示面的大小,把结果记录下来。

  出示要求:(1)用选用图形的个数表示图形的面的大小

  (2)比较两个长方形平面图的大小

  (二)尝试解决问题

  1、学生解决问题

  8cm 12cm

  6cm

  4cm

  (教师为学生提供若干个)

  2、反馈交流:

  师:下面请一个小组的小朋友来汇报。

  (1)你是用什么图形工具来表示长方形平面图的大小的'? 是几个?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媒体演示两种情况)

  (2)现在可以比较出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的大小了吗?

  (预设:可以)

  (3)怎么比呢?

  【预设:

  生1:我用的是圆形纸片,比较得到这两个图形一样大。

  因为长方形A最多能摆12个,长方形B最多也能摆12个。

  生2:我用的是正方形纸片,比较得到这两个图形一样大。

  因为长方形A最多能摆12个□,长方形B最多也能摆12个。】

  小结:你们都比较出了长方形A和长方形B一样大。

  3、讨论:这两种工具哪一种最能够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的大小?为什么?

  (使用测量会出现不能布满的情况,所以使用□是最合适的。)

  (备注:引发学生思考发言)

  4、现在我们用□来验证一下,正方形C是不是比长方形A和B都大。

  (学生动手操作)

  5、师:长方形A和B最多能摆12个□,正方形C最多能摆16个□。刚刚测量到的12、12和16就能用来表示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这都是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说,长方形A和长方形B的面积是12个□,正方形C的面积是16个□。

  (三)感悟测量的标准的统一性

  师:现在小朋友们会用小正方形的个数来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积了,小丁丁也用正方形的个数表示图形的面积,比较下面 两个图形的大小:

  “第一个图形的面积是4个□,第二个图形的面积是9个□,4<9,所以第一个图形的面积比第二个图形的面积小。”

  问题:对于小丁丁的回答,你们同意吗?怎么想的?

  1、出示:

  2、反馈:

  生:不同意!因为测量这两个图形所用的小正方形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师:对呀!虽然小丁丁都是用正方形来测量这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但是由于使用的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所以不能够直接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的大小。

  3、师:在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板书,齐读单位)

  (1)学生认读平方厘米

  (2)1平方厘米多大?我们身上哪一部分的大小(面积)比较接近1平方厘米?

  (三)练习

  师:下面的图形都是由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依次出示下列图形:

  1cm2 2cm2 4cm2 6cm2

  师:有几个1cm2 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它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出示:书本 P61 第一和第三个图形

  师:为了测量的方便,数学家把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拼在一起,成为了一张方格纸。请大家来数一数,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这么快能得出第一个图形的面积?

  生:我是通过计算得到的。先数一列有7个小正方形,有这样的4列,就是4×7,再加中间的一个,就是4×7+1=29cm2。

  师:原来数的时候我们还能用算式来表示数的方法。下面请大家用这个好办法来算一算第二个图形的面积。

  生:我发现每一行都有6个涂色的小正方形,有这样的5行,5×6,这个图形的面积就是30cm2。

  师:你们真棒!那这个图形的面积你知道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出示:

  生:这个图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师:这个图形中有半格的,你是怎么数的?

  生:先数整格的,有6个平方厘米;再数半个的,有4个,其中的2个半个可以拼成1个平方厘米,4个半格可以拼成2个整格,所以6+2等于8个平方厘米,。(学生边说,边媒体演示)

  小结:在数小正方形时,遇到不满一个正方形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整格的,再把2个半格拼成一个整格来数。

  拓展:在方格纸上涂出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图形。

  师:我们已经会用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得到图形的面积,现在,老师想请你在方格纸上用彩笔涂出一个你认识的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为12平方厘米。

  1、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反馈。

  师:你涂的是什么图形,怎么涂的?是几平方厘米?

  生1: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行里涂了12格,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2: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列里涂了12格,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3: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行里涂6格,涂2行,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4: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列里涂6格,涂2列,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5: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行里涂4格,涂3行,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6: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列里涂4格,涂3列,面积是12平方厘米。

  比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生:它们的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但是形状却不同。

  五、总结交流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面积”,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所认识的“面积”?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操作、想象等活动,会将三角形按边分类,并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量、猜、想象等活动进一步辨析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3.在操作、辨析等活动中初步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重点:三角形边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搭三角形的小棒、PPT

  教学过程:

  引入

  师:看PPT,这3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生1:三角形

  生2: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对啊,这些都是三角形,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按角来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不过今天我们是按边来分类。

  出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新知探究

  动手操作: 搭三角形

  要求:(1)想一想用哪三根小棒

  (2)搭一搭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讨论交流,归纳分类

  把搭的不同的三角形展示到黑板上

  师:想一想,这么多三角形,你准备分为几类,怎么分?

  生1:分三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三条边相等的分一类。

  生2:分两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边相等的分一类。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师:指着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能不能说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生:可以

  那你们觉得三角形,按边可以分为几类?

  两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为一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为一类。

  学习三角形的名称和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同学们想知道,这些三角形我们叫它们什么三角形吗?

  (1)自学课本P58

  师:没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通过练习,巩固概念

  归纳小结:有2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做底,底所对的角叫做顶角,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做底角。有3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的分类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名称,那这回谁能把三角形按边的分类来说一说:

  三、动手操作,再次探究

  1.等腰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腰三角形三种都有可能,媒体演示。

  2.等边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边三角形只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媒体演示。

  动手折一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那能不能说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不行,因为还有不等边三角形。

  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要问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 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 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现实情境,探究计算方法

  1. 整时段时间计算。

  谈话:同学们,现在的电视节目内容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喜欢收看什么电视节目?这个节目会播放多长时间?

  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

  谈话:在这张节目预报中,你会选择收看哪个节目?(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根据你的观察,你知道哪个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比较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请继续观察,“六一剧场”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播放,什么时间结束?如何计算“六一剧场”播放的时间?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经过的时间,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做好后在小组中交流想法,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计算思路。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说一说算的方法,肯定学生不同的推算方法。学生的计算方法可能有两种,一种是用减法计算,16-14=2。(相机板书)另一种是推算,从14时到15时是1小时,从15时到16时又是一小时,所以从14时到16时是2小时。

  2.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的时间。

  谈话:同学们,从节目预报表中,你知道“金色童年”这个节目是什么时间播出,到什么时间结束?“金色童年”播放了多长时间?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组织学生集体讨论。结合学生思路,教师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课本例题中的线段图,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图中是把1小时平均分成几份的?每份表示几分钟?开始的箭头和结束的箭头分别指向什么时刻?涂色的部分表示什么?你会计算从8时10分到8时40分这段时间有多长吗?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学生一般会用减法计算,算式是40-30=10(分))

  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提问:每天的借书时间分成几段?你能算出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

  学生独立算一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做法,说说思考过程。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指导学生看题,理解图意。让学生具体说一说题中有哪几个商店,它们的营业时间分别是怎样安排的。

  提问:你们能估计出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吗?

  算算看,每个商店每天各营业几小时?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独立算一算。做好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做法和想法,集体讲评。

  4. 做“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小星的睡觉时间分布在几天里?你会计算吗?让学生独立做题。做好后,组织学生说一说算法,鼓励学生思考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5.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火车时刻表。提问:从这张列车时刻表上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运行”和“停靠”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后指名口答。独立做第(1)、(2)两题,做好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集体反馈。

  提问:从这张火车时刻表上,你还能知道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在班级里说说想法。

  三、阅读资料,拓展知识

  出示“你知道吗”的画面和文字,让学生读一读。谈话:阅读了这段文字,你了解到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谁能给大家介绍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查阅资料,多渠道地收集信息,把了解到的知识讲给同学听。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

  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

  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

  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

  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

  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

  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

  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

  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

  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学反思】:

  第2课时绘制平面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

  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反思】:

  第3课时看简单的路线图(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3及练习一第3、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挂图、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页例3彩图。

  小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街区,我们来帮小明看看这个街区有哪些主要建筑物。在这张图上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二、新知探索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明去体育场怎么走

  吗?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5页“做一做”彩图。

  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

  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2.练习一第3题。

  3.练习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扩展延伸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板书设计:学看路线图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说出路线

  【教学反思】:

  第4课时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及练习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1、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

  教学重难点:

  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课前准备:

  口算卡片、幻灯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表内除法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

  复习除法笔算的格式。

  9÷2=

  指名板演。提问各部分名称。

  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除法。

  二、新授

  1、教学40÷2。

  出示场景图。

  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

  出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0÷2

  2、教学46÷2。

  先自己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告诉你的同桌。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出示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

  3、练习。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6÷2。

  4、教学笔算46÷2。

  先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和同桌交流。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再分得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口算的想:40÷2=20 6÷2=3 20+3=23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选择几题说说算理。

  自学除法笔算的方法。

  指导笔算除法的顺序和方法。

  提问: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

  第二个4是怎么来的?

  第二个和第三个6分别是怎样来的?

  三、练习

  做做第1题。

  说明46÷2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板书2 46说明竖式的写法,以及在横线格上的位置。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课堂小结

  讨论并指名回答。

  作业

  直接写得数。

  写完后比一比每组两题在计算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先独立做前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比一比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完成后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标题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师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在()里填上“>”“<”或“=”。

  48÷4()84÷4 720÷8()720÷9 24×3()24×2 26÷2()26×2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3.情感目标:

  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几,运用直观方法比较同分母两个分数的大小。 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能自己创造出几分之几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预设1 分钟)

  1.回忆前一节课所学内容。

  2.认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7 分钟)

  1.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折纸、涂色练习。

  (1)把一张圆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

  (2)把同样大小的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分,请男同学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请女同学把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

  (3)教材第101页试一试

  (4)例2。

  把同样大小的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5分,请男同学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请女同学把其中的2份涂上颜色。

  2.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菜单:

  (1)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2)1张5份涂了其中的3份的,1张5份涂了其中的2份,请大家想一想:涂色部分分别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⑶.这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你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

  (1)在小组相互说的基础上,在班级里进行交流:学生可以这样说:我是看五分之三涂色部分大,五分之二的'涂色部分小,所以五分之三大于五分之二。学生也可以这样说:把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五份,取的越多,表示的分数就越大,取的越少,表示的分数就越小。

  (2)(补充)师出示两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都平均分成了8份,1张涂了其中的1份,1张涂了其中的2份,再请学生比较从中发现规律。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识(预设12 分钟)

  (一)基本练习

  1.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3题。

  2.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4题。

  先按照下面的分数涂上颜色,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发展练习

  3.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5题。

  4.了解“你知道吗?”

  自主阅读。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6分钟)

  1.谈收获。

  2.课堂作业:

  必做题:完成《补充习题》80页第1、2题。(计算练习)

  完成《补充习题》80页第4题。(要注意分均分)

  选做题:完成《补充习题》80页第5题。(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2、难点: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一个鸡蛋重()一个西瓜重()

  2、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

  3、实践活动我的体重、同伴的体重、一土豆,我的书包我的估计称量结果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用秤在家分别称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二、探索新知

  1、读题,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人数平均每人分到的块数2 4 8

  80÷2 =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四、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22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2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01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2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7

【精】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8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12-19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12-02

【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