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一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会解简易方程,并能用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代数法解简易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简易方程的解法;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并求解。
二、重点、难点分析
解简易方程的基本方法是: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适当的数;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适当的数。最终求出问题的解。
判断方程求解过程中两边加上(或减去)以及乘以(或除以)的同一个数是否“适当”,关键是看运算的第一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含有带有未知数的那个数,第二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即求出结果。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是以列代数式为基础的,关键是在弄清楚题目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未知数,然后把与数量有关的语句用代数式表示出来,最后利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三、知识结构
导入方程的概念解简易方程利用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四、教法建议
(1)在本节的导入部分,须使学生理解的是算术运算只对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而代数运算的优越性体现在未知数获得与已知数平等的地位,即同样可以和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对于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即可。
(2)解简易方程,要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理解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方程两边选择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以及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两边选择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当的数”的选择了。通常,整式方程并不需要检验,但为了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自我检查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在草稿纸上检验,同时也是对前面学过的求代数式的值的复习。
(3)教材给出了三道应用题,其中例4是一道有关公式应用的方程问题。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关键在引导学生加深对代数式的理解基础上,认真读懂题意,弄清楚题目中的关键语句所包含的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恰当地设未知数,用代数式表示数学语句,依据相等关系正确的列出方程并求解。
(4)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可以参考运用相关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列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整个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此外,通过应用投影仪、幻灯片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用字母(如x)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
(2)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
(3)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
(4)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概括地说,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有“设、列、解、验、答”五个步骤,审题可在草稿纸上进行。其中关键是“列”,即列出符合题意的方程。难点是找等量关系。要想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一定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努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2
教学设计
1、通过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概率的判断,归纳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有关事件做出准确的判断;(重点)
2、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难点)
一、情境导入
在一些成语中也蕴含着事件类型,例如瓮中捉鳖、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和水中捞月所描述的事件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事件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类型一】必然事件
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5个黑球和3个白球,这些球的大小、质地完全相同,随机从袋子中摸出4个球,则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
A、摸出的4个球中至少有一个是白球
B、摸出的4个球中至少有一个是黑球
C、摸出的4个球中至少有两个是黑球
D、摸出的4个球中至少有两个是白球
解析:∵袋子中只有3个白球,而有5个黑球,∴摸出的4个球可能都是黑球,因此选项A是不确定事件;摸出的4个球可能都是黑球,也可以3黑1白、2黑2白、1黑3白,不管哪种情况,至少有一个球是黑球,∴选项B是必然事件;摸出的4个球可能为1黑3白,∴选项C是不确定事件;摸出的4个球可能都是黑球或1白3黑,∴选项D是不确定事件、故选B、
方法总结:事件类型的判断首先要判断该事件发生与否是不是确定的若是确定的,再判断其是必然发生的(必然事件),还是必然不发生的(不可能事件)、若是不确定的,则该事件是不确定事件、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
【类型二】不可能事件
下列事件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A、打开电视机,中央一台正在播放新闻
B、我们班的同学将来会有人当选为劳动模范
C、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
D、太阳从西边升起
解析:“太阳从西边升起”这个事件一定不会发生,所以它是一个不可能事件、故选D、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
【类型三】随机事件
下列事件:①随意翻到一本书的某页,这页的页码是奇数;②测得某天的最高气温是100℃;③掷一次骰子,向上一面的数字是2;④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和,结果是180°、其中是随机事件的是________(填序号)、
解析:书的页码可能是奇数,也有可能是偶数,所以事件①是随机事件;100℃的气温人不能生存,所以不可能测得这样的气温,所以事件②是不可能事件,属于确定事件;骰子六个面的数字分别是1、2、3、4、5、6,因此事件③是随机事件;三角形内角和总是180°,所以事件④是必然事件,属于确定事件、故答案是①③、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6题
探究点二: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掷一枚均匀的骰子,前5次朝上的点数恰好是1~5,则第6次朝上的点数()
A、一定是6
B、是6的可能性大于是1~5中的任意一个数的可能性
C、一定不是6
D、是6的可能性等于是1~5中的任意一个数的可能性
解析:要分清可能与可能性的区别:可能是情况的分类数目,是正整数;可能性指事件发生的概率,是一个0到1之间的分数、要求可能性的大小,只需求出各自所占的比例大小即可、第6次朝上的点数可能是6,故A、D均错;因为一枚均匀的骰子上有1~6六个数,所以出现的点数为1~6的可能性相同,故B错,D对、故选D、
方法总结: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有大有小、骰子在掷的过程中,每个点数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1题
三、板书设计
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必然事件:一定会发生的事件;
不可能事件: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
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确定事件;
随机事件:无法事先确定一次试验中会不会发生的事件、
2、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对身边事件发生的情况作出判断,通过实测理解掌握定义,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6.1感受可能性》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50%
B、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1
C、为了了解岳阳5万名学生中考数学成绩,可以从中抽取10名学生作为样本
D、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0或1
答案:D
解析:解答:对于A,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于0,而小于100%,是在一个范围之内,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值;对于B,确定事件,包括发生的可能性是0或1;对于C,应该是从中抽取10名学生的中考数学成绩作为一个样本;D是在B的基础上完整叙述,正确、故选D、
分析:本题考察对多个知识点的理解,关键是认真对照各知识点内容、
6.1感受可能性同步练习
一、选择——基础知识运用
1、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形状、大小、质地完全相同的6个球,其中4个黑球、2个白球,从袋子中一次摸出3个球,下列事件是不可能事件的是()
A、摸出的是3个白球
B、摸出的是3个黑球
C、摸出的是2个白球、1个黑球
D、摸出的是2个黑球、1个白球
2、在1,3,5,7,9中任取出两个数,组成一个奇数的两位数,这一事件是()
A、不确定事件B、不可能事件
C、可能性大的事件D、必然事件
3、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
A、打开电视机正在播放广告
B、投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100次,正面向上的次数为50次
C、任意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有实数根
D、在平面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其内角和是180°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法及乘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对前面所学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小结,同时也为后面的有理数混合运算做好铺垫,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
2、教育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能按照有理数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在解决应用题前认真审题,观察题目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列出代数式,并确定运算顺序,计算中按步骤进行,最后要验算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例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如何利用有理数的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认识到小学算术里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有理数系,学生会感受到知识普适性美。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利用有理数列式解决实际问题及正确而合理地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鉴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尝试指导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采用了问题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
三:说学法指导
本例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动手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题,学生用抢答等多种形式完成最终的解题。
五:说教学程序
(课本36页)例9:某公司去年1~3月份平均每月亏损1.5万元,4~6月份平均每月盈利2万元,7~10月份平均每月盈利1.7万元,11~12月份平均每月亏损2.3万元,这个公司去年盈亏情况如何?
(4)师生共析:认真审题,观察、分析本题的问题共同回答以下问题:
1.全年哪几个月是亏损的?哪几个月是的盈利的?
2.各月亏损与盈利情况又如何?
3.如果盈利记为“ ”,亏损记为“—”,那么全年亏损多少?
4.盈利多少?
5.你能将亏损情况与盈利情况用算式列出来吗?
(5)通过算式你能说出这个公司去年盈亏情况如何吗?
【师生行为】:由教师指导学生列出算式并指出运算顺序(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如无括号,则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再由学生自主完成运算。
【教法说明】:此题一方面可以复习加法运算,另一方面为以后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做准备,特别注意运算顺序。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分析题目的能力。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例9的'学习懂得了遇到实际问题应把实际问题通过“观察—分析—动手”的过程用数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直观准确的解决问题。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少而精,直观性要强。能使学生清楚的看到本节课的重点,模仿示范例题熟练而准确的完成练习。也能体现出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并从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猜想等探究创新能力,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本质,从不同的层次上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
4、在学习中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感爱数学的内在美。
教学重点:
1、弄清完全平方公式的来源及其结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公式及其特点;
2、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
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方法:
探索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思考
活动内容:复习已学过的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a+b)(a—b)=a2—b2;
公式的结构特点: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的`乘积,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
右边是两数的平方差。
2、应用平方差公式的注意事项:弄清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用平方差公式。
二、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提出问题:
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实验田,由于效益比较高,所以要扩大农田,将其边长增加b米,形成四块实验田,以种植不同的新品种。
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实验田的总面积,并进行比较。
三、初识完全平方公式
活动内容:
1、通过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来验证(a+b)2=a2+2ab+b2的正确性。并利用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推导出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2、引导学生利用几何图形来验证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
3、分析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并用语言来描述完全平方公式。
结构特点:左边是二项式(两数和(差))的平方;
右边是两数的平方和加上(减去)这两数乘积的两倍。
语言描述: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积的两倍。
四、再识完全平方公式
活动内容:例1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2x?3)2(2)(4x+5y)2(3)(mn?a)2(4)(—1—2x)2(5)(—2x+1)2
2、总结口诀:首平方,尾平方,两倍乘积放中央,加减看前方,同加异减。
五、巩固练习:
1、下列各式中哪些可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2、6完全平方公式:
一、学习目标
1、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
二、学习重点: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三、学习难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灵活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学习设计
(一)预习准备
(1)预习书p23—26
(2)思考:和的平方等于平方的和吗?
1、6《完全平方公式》习题
2、已知实数x、y都大于2,试比较这两个数的积与这两个数的和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3、已知(a+b)2=24,(a—b)2=20,求:
(1)ab的值是多少?
(2)a2+b2的值是多少?
4、已知2(x+y)=—6,xy=1,求代数式(x+2)—(3xy—y)的值。
《1.6完全平方公式》课时练习
1、(5—x2)2等于;
答案:25—10x2+x4
解析:解答:(5—x2)2=25—10x2+x4
分析:根据完全平方公式与幂的乘方法则可完成此题。
2、(x—2y)2等于;
答案:x2—8xy+4y2
解析:解答:(x—2y)2=x2—8xy+4y2
分析:根据完全平方公式与积的乘方法则可完成此题。
3、(3a—4b)2等于;
答案:9a2—24ab+16b2
解析:解答:(3a—4b)2=9a2—24ab+16b2
分析: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完成此题。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能解简易方程,并能用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初步培养学生方程的思想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简易方程的解法和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方程。
难点:正确地列出方程。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针对以往学过的一些知识,教师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等式?等式的两个性质是什么?
(2)下列等式中x取什么数值时,等式能够成立?
2、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在小学学习方程时,学生们已知有关方程的三个重要概念,即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现在学习了等式之后,我们就可以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同时板书课题:简易方程。
二、讲授新课
1、方程
在等式4+x=7中,我们将字母x称为未知数,或者说是待定的`数。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并板书方程定义。
例1 (投影)判断下列各式是否为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1)5—2x=1;(2)y=4x—1;(3)x—2y=6;(4)2x2+5x+8。
分析:本题在解答时需注意两点:一是已知数应包括它的符号在内;二是未知数的系数若是1,这个省写的1也可看作已知数。
(本题的解答应由学生口述,教师利用投影片打出来完成)
2、简易方程
简易方程这一小节的前面主要是复习、归纳小学学过的有关方程的基本知识,提出了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说法,以便以后逐步讲述代数解法的优越性。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同类项的特点和合并规律。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教学难点:复杂整式的加减运算和合并同类项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
整式加减的例题和练习题。
黑板、粉笔或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前课内容,回顾整式的概念及基本运算。
提出问题:如何简化整式的表达式?引导学生思考合并同类项的可能性。
讲授新课
讲解同类项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同类项。
演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强调合并时系数相加、字母部分不变的规则。
举例说明整式加减的基本步骤,包括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
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分组讨论练习题的解答方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思路。
归纳小结
总结整式加减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强调合并同类项在整式化简中的重要作用。
作业布置
布置适量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整式加减的掌握。
鼓励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处理复杂整式时仍感到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同时,我也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形式。
学会如何设立一元一次方程,并能通过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方法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和求解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代数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索精神。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设立与求解方法。
教学难点:设立合理的未知数,正确建立一元一次方程。
三、教学准备
一元一次方程的例题和练习题。
黑板、粉笔或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
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解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讲授新课
详细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形式,如何设立未知数,如何根据题意建立方程。
演示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过程,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步骤。
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分组讨论练习题的解答方法,鼓励学生分享解题思路。
归纳小结
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设立与求解方法,强调设立未知数的合理性。
提醒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
作业布置
布置适量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
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问题,尝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其设立与求解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设立未知数时存在困难,需要加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同时,我也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代数运算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组成,掌握点的坐标表示方法。
学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以及根据点的坐标在坐标系中描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和点的坐标表示。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坐标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点的.坐标表示及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坐标系的抽象性,正确表示点的坐标。
三、教学准备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图示和例题。
黑板、粉笔或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地图或房间布局等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一个点的位置。
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并解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讲授新课
详细介绍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包括横轴、纵轴、原点、坐标等概念。
演示如何根据点的位置确定其坐标,以及如何在坐标系中根据坐标描点。
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分组进行坐标系的绘制和点的定位练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完成。
归纳小结
总结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概念和点的坐标表示方法。
强调坐标系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作业布置
布置适量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和应用。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可以运用坐标系解决的问题,提高数学应用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坐标系的抽象性方面存在困难,需要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来加深他们的理解。同时,我也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掌握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代入法、消元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解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问题、行程问题等)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
定义二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由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和消元法。通过具体的例题,演示这两种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
安排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尝试使用代入法和消元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其应用。
五、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以加深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理解和应用。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掌握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以及坐标轴上点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和点的坐标的确定。
教学难点
理解坐标轴上点的特征,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地图、图表等实际例子,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上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两数轴的交点O称为原点。
确定点的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P的位置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x,y)来表示,这个有序实数对叫做点P的坐标。其中,x是点P到y轴的距离(横坐标),y是点P到x轴的距离(纵坐标)。
讲解坐标轴上点的特征: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原点O的坐标为(0,0)。
三、巩固练习
安排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尝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以及根据点的坐标判断点的位置,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和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
五、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以加深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和应用。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点的位置,能根据点的坐标找出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点的坐标的确定。
教学难点:理解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与坐标的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坐标系图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电影院座位图)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课讲解
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概念,包括横轴、纵轴、原点、象限等。
示范如何在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并给出点的坐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与坐标的对应关系。
三、练习巩固
学生独立在坐标系图纸上标出给定坐标的点。
分组讨论,每组给出一个点的坐标,其他组在坐标系中找出该点。
四、总结提升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坐标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布置相关作业。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引出不等式的概念,为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做铺垫。
二、新课讲解
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类比。
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示范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强调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异同。
三、练习巩固
学生独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师巡视指导。
分组讨论,每组给出一个不等式,其他组尝试求解。
教师总结学生的解法,强调易错点和解题技巧。
四、总结提升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在教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坐标与位置的关系。在教授《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时,应强调不等式性质的理解和运用,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帮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13
教学目标
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和基本构成。
掌握坐标轴上点的坐标表示方法。
学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并求出其坐标。
教学重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和点的坐标表示。
教学难点
坐标系的运用和点的坐标求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你们是如何在地图上找到某个地点的?”引导学生思考位置的.确定方法,进而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和基本构成
介绍x轴、y轴、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等基本概念。
强调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如原点坐标为(0,0))。
坐标轴上点的坐标表示方法
通过示例,讲解如何根据点的位置确定其坐标。
强调坐标的正负性与点在坐标轴上的位置关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尝试根据给出的坐标在坐标系中找出对应点。
总结确定点位置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给出一些点的坐标,让学生在坐标系中标出这些点。
给出坐标系中的一些点,让学生求出这些点的坐标。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平面直角坐标系在表示点位置上的重要作用,并布置相关作业。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14
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其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
学会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
教学难点
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并比较两者的异同。
二、新课讲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定义一元一次不等式,并举例说明。
比较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异同。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
详细讲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包括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
强调在解不等式时,要注意不等号的方向变化。
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际问题的例子,展示如何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模型并求解。
总结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三、巩固练习
解一些一元一次不等式,注意不等号的方向变化。
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并求解。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布置相关作业。
以上两篇教案均按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结构进行编写,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15
教学目标
理解线段的基本概念,掌握线段的表示方法。
探索并理解线段的性质,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线段的长度等。
能够运用线段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线段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线段性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拉直的绳子、笔直的马路等,引出线段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
线段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介绍线段是由两个端点和它们之间的所有点组成的。
讲解线段的表示方法,如AB或线段AB。
线段的性质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
讲解线段的长度概念,以及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
线段性质的应用
结合实例,讲解如何利用线段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距离、判断路径等。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并标出端点。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线段的性质进行求解。
四、课堂小结
总结线段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并布置相关作业。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16
教学目标
理解多边形的基本概念,掌握多边形的分类方法。
探索并理解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
能够运用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多边形图片,引出多边形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
多边形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介绍多边形的定义,包括顶点、边、内角等基本概念。
讲解多边形的分类方法,如按边数分类、按形状分类等。
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
推导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并讲解公式的应用方法。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应用
结合实例,让学生运用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进行计算。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多边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计算不同多边形的内角和。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进行求解。
四、课堂小结
总结多边形的基本概念、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并布置相关作业。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01-23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11篇)02-09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11篇02-09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10篇01-24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10篇)01-25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1篇)02-11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汇编11篇02-11
初一下册数学实数教案12-28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通用10篇)01-25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集合10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