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2-12-04 15:41:53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教案(集锦15篇)

六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进一步渗透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比较。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

  1、复述回顾: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 判定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判定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A、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B、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C、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2、引出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些常用的数量关系之间的一些特征。当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时,底面积和高度又有什么态度呢?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之前,提出实验要求。

  (1)、记录杯子里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补充完整。

  (2)、观察水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播放实验。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3、观看实验记录单,回答三个问题。

  ①表格中有哪两种量?

  ②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教师据学生汇报说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积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4、课件展示反比例的意义,请学生回答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有三个条件,1、两种相关联的量;2、变化方向相反;3、乘积一定。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反比例关系?

  师: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正比例关系谁给我们来举个例子吧。

  (1)学生自由举例。

  (2)师讲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反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只有积一定,这两个量才成反比例

  三、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3)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1)、表格中有( )和( )两种相关联的量。

  (2)、写出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大小。

  (3)、这个积表示( )。

  (4)、表中的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 ”,不是“×”。

  (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 )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 )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 )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 )

  四、积极应用,拓展新知。

  出示课件,正、反比例的例题,请学生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表格补充完整。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答案。

  五、拓展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比例吗?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 )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 )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 )

  (4)、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 )

  (5)、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 )

  (6)、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 ( )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与所需块数。 ( )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挑战一下自我吗?好!请同学们认真完成堂堂清练习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面积计算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第6~15题,练习十九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了解这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面积的汁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出示练习十九第6题,让学生口算。

  2.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学习过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弄清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应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二、整理公式

  1.提问:什么叫面积?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

  面积的计量单位有哪些,你能说一说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大小吗?

  2.整理公式。

  出示第101页的图形。说明:这里的一组图形,表示了相应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请同学们看着第101页上这样的图想一想

  每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得到的,再把面积公式填在课本上,然后告诉大家这些公式和它们的来源。如果有不熟悉的,可以相互讨论。让学生填写公式并思考推导过程。

  3.归纳公式。

  指名学生说明相应的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老师板书公式。追问: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时都要注意什么?(除以2)提问

  从图上看,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出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其中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又推出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想一想,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以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来推导的?指出,我们在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时,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

  后面学习的一些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通过割、补,拼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已经能计算面积的图形来推导出来的。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习十九第7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算式与结果,老师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指出:根据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做练一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在小黑板上,结合让学生说说三角形、梯形和圆的面积是怎样算的。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提问学生要怎样换算成公顷。

  4.做练习十九第9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追问: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呢?你发现哪个面积大一些?有什么想法?(长方形和圆如果周长相等,那么圆的面积大)

  5.做练习十九第13题。

  让学生测量、计算。指名说一说每个图形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6.让学生口答第14题,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求面积。

  7.做练习十九第15题。

  让学生操作、计算,然后口答长、宽和面积,老师依次板书。

  四、讲解思考题

  请同学们观察刚才不同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讨论一下: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的差的变化与面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讨论后指名学生交流每组的讨论结果。追问:这些不同的长方形里,哪一个图形面积最大?指出:长方形周长一定,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越大;当它成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九第8、11、12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九第lO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3

  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课本第45-46页的例4、5及相应的试一 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练习九第1-5题。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 长方形纸、水彩笔

  一、创设情境

  以前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对它们进行操作,并引出新课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4 出现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1/2 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由此明确:1/2 的1/4 是18 ,1/2 的3/4 是3/8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1/2 的1/4 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求1/2 的3/4 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

  打开书P45完成

  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学例5

  (1) 让学生说说2/3 1/5 和2/3 4/5 分别表示2/3 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 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

  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

  (2)验证比较

  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23

  再画斜线表示2/3 的1/5 和2/3 的4/5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比较

  3、归纳总结

  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练习

  1、完成P46的试一试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在计算,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四、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同学们,下面着几道题你回计算吗?

  出示:211 3=

  456 =

  请同学们先完成P46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教师进行示范如P46

  2、练习

  完成P46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综合练习

  1、做练习九的第1题

  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2、做练习九的第3题

  说出错的原因

  3、做练习九的第4题

  看谁算的最快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七、作业

  练习九的第2、5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后记: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六年级数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收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三、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去“大清花”饺子馆吃了一餐饺子,味道可真不错!一共用了168元,收银员找钱时还主动给了我一张发票,你能评价一下这种做法吗?

  对,这个餐厅知法、守法,开发票对谁有好处?

  开发票减少了餐厅的利润,但却增加了国家的税收,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纳税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板书:纳税

  (二)了解纳税及其作用

  1、你知道哪些纳税的知识?

  2、那今天这节课你还想学习哪些纳税方面的知识?

  (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怎样纳税?……)

  3、要想更多更准确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来学习呢?

  (看书、查资料、上网、去税务局或向税务局的亲戚朋友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4、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纳税意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5、说得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纳税,可作为小学生,光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应争当小纳税人,学会怎样纳税!

  教师介绍上网查询内容,纳税有哪几个步骤?

  在这几个步骤中,哪个与数学密切相关?要运用到哪部分数学知识?

  (百分数、百分数的计算)

  究竟怎样运用这部分知识呢?谁知道如何纳税?怎样计算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板书公式: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简单的说就是指什么?(应交的税款)

  各种收入呢?是一定的吗?税率是一定的吗?你了解哪些税率(不同的税率)

  那我选这个3%的来还!为什么不行?(根据税种选择税率来还。)

  那你会哪种税种的计算方法?(消费税、营业税……)

  都会算了吗?看这道题会算吗?(例1)

  板书:230×5%=11、5(万元)

  230是什么?5%是什么?230×5%表示什么?

  6、看来同学们没吹牛,确实会算营业税了,关于其它税种的计算还有什么问题或难以理解的地方吗?

  可能说,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

  师:谁能帮助他?个人所得税怎样计算?

  师:会算个人所得税的请举手!看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靠自学还真有点难度,不急,我们一起解决它!哪些人要交个人所得税?

  师:对,只要有工资收入的公民都有可能要交个人所得税!

  (出示:个人所得税图表)

  能看懂吗?什么意思?

  帮我算算好吗?(猜猜我的工资收入?)

  好吧,就透露这个秘密给你们,我上个月的工资收入是2100元,奖金是380元,该怎样算我的个人所得税?

  板书:2100+380—20xx=480(元)

  480×5%=24(元)

  谢谢大家,我一定会依法纳税的!

  (三)练一练

  练一练1—4题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借助网络、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了纳税中的数学问题,知道了运用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的方法来计算要交的税!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没有疑问?

  如果没有,那老师这有几个话题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主题

  1、你能为自觉纳税设计一句广告语吗?

  2、如果我是税务稽查员,如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

  3、我们能为纳税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纳税

  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230×5%=11.5(万元)

六年级数学教案5

  一、教学内容

  运用比解决问题。(教材第54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比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颗,平均分给甲、乙两人,甲、乙两人各得多少颗糖果?他们所得糖果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回顾平均分的特点。

  3、引出新课。

  师:这是一道平均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运用到了平均分,但有时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54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六年级数学教案6

  学习内容:“分梨”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尝试学会用逆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发现、欣赏并学习同伴身上的优点。

  4.提高加减乘除的口算能力。

  学习重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1.老师考勤学生,点名。

  2.认识新同学,每个同学进行1分钟介绍自己。

  3.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座位。

  4.讲解解决“分梨”的问题:一只篮子中有若干梨,取它的一半又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其余一半又一个给第二人;又取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三个给第三个人.那么篮内的梨就没有剩余,篮中原有梨多少个?

  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⑵小组内交流

  ⑶反馈交流,老师引导启发思维。

  ⑷小结策略:逆推的解题策略就是从结果倒着推回去,在逆推过程中总数是不变的,我们要能找出关键条件,即最后得到的数量入手分析。

  5.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对应例题的反馈练习:一只篮子里有若干梨,取他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余下梨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二个人;最后只剩下2个梨。问篮子里原来有多少个梨?最后集体交流反馈。

  6.进行扑克牌“24点”小游戏。

  学习内容:“水桶和油桶”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增加对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的多种形式。

  2.另外教授一些数学计算的巧妙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水桶和油桶”问题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4.利用简便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效率,更加高效的学习数学。

  学习形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引入

  师:提出问题: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展台出示题目。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取出1号靶,认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

  2.小组交流,探究解决。

  3.请同学们取出2号靶,尝试解决。(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如果有的学生做出来,让孩子展示,教师给予赞赏;如果学生做不出来,充分调动组内力量,探究解决。

  4.请同学们按照组内交流出的方法各自解决。(小组合作,互相帮助)

  三、课堂拓展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是不是觉得数学充满了奥秘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络上找很多有关“水桶和油桶”的知识,然后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

  今后老师会继续为你们介绍一些更有趣的数学现象,这些数学方法更贴近你们平时的数学学习,有助于你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六年级数学教案7

  本册教学目标

  一板书设计:

  二教后反思: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列式: ×3 =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11-30

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3

关于六年级的数学教案01-25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01-08

六年级数学教案11-28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01-08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09-2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12-08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9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六年级数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教案(集锦15篇)

六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进一步渗透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比较。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

  1、复述回顾: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 判定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判定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A、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B、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C、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2、引出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些常用的数量关系之间的一些特征。当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时,底面积和高度又有什么态度呢?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之前,提出实验要求。

  (1)、记录杯子里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补充完整。

  (2)、观察水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播放实验。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3、观看实验记录单,回答三个问题。

  ①表格中有哪两种量?

  ②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教师据学生汇报说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积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4、课件展示反比例的意义,请学生回答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有三个条件,1、两种相关联的量;2、变化方向相反;3、乘积一定。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反比例关系?

  师: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正比例关系谁给我们来举个例子吧。

  (1)学生自由举例。

  (2)师讲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反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只有积一定,这两个量才成反比例

  三、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3)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1)、表格中有( )和( )两种相关联的量。

  (2)、写出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大小。

  (3)、这个积表示( )。

  (4)、表中的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 ”,不是“×”。

  (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 )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 )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 )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 )

  四、积极应用,拓展新知。

  出示课件,正、反比例的例题,请学生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表格补充完整。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答案。

  五、拓展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比例吗?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 )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 )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 )

  (4)、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 )

  (5)、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 )

  (6)、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 ( )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与所需块数。 ( )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挑战一下自我吗?好!请同学们认真完成堂堂清练习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面积计算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第6~15题,练习十九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了解这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面积的汁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出示练习十九第6题,让学生口算。

  2.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学习过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弄清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应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二、整理公式

  1.提问:什么叫面积?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

  面积的计量单位有哪些,你能说一说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大小吗?

  2.整理公式。

  出示第101页的图形。说明:这里的一组图形,表示了相应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请同学们看着第101页上这样的图想一想

  每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得到的,再把面积公式填在课本上,然后告诉大家这些公式和它们的来源。如果有不熟悉的,可以相互讨论。让学生填写公式并思考推导过程。

  3.归纳公式。

  指名学生说明相应的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老师板书公式。追问: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时都要注意什么?(除以2)提问

  从图上看,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出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其中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又推出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想一想,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以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来推导的?指出,我们在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时,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

  后面学习的一些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通过割、补,拼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已经能计算面积的图形来推导出来的。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习十九第7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算式与结果,老师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指出:根据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做练一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在小黑板上,结合让学生说说三角形、梯形和圆的面积是怎样算的。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提问学生要怎样换算成公顷。

  4.做练习十九第9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追问: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呢?你发现哪个面积大一些?有什么想法?(长方形和圆如果周长相等,那么圆的面积大)

  5.做练习十九第13题。

  让学生测量、计算。指名说一说每个图形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6.让学生口答第14题,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求面积。

  7.做练习十九第15题。

  让学生操作、计算,然后口答长、宽和面积,老师依次板书。

  四、讲解思考题

  请同学们观察刚才不同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讨论一下: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的差的变化与面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讨论后指名学生交流每组的讨论结果。追问:这些不同的长方形里,哪一个图形面积最大?指出:长方形周长一定,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越大;当它成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九第8、11、12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九第lO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3

  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课本第45-46页的例4、5及相应的试一 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练习九第1-5题。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 长方形纸、水彩笔

  一、创设情境

  以前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对它们进行操作,并引出新课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4 出现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1/2 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由此明确:1/2 的1/4 是18 ,1/2 的3/4 是3/8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1/2 的1/4 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求1/2 的3/4 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

  打开书P45完成

  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学例5

  (1) 让学生说说2/3 1/5 和2/3 4/5 分别表示2/3 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 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

  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

  (2)验证比较

  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23

  再画斜线表示2/3 的1/5 和2/3 的4/5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比较

  3、归纳总结

  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练习

  1、完成P46的试一试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在计算,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四、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同学们,下面着几道题你回计算吗?

  出示:211 3=

  456 =

  请同学们先完成P46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教师进行示范如P46

  2、练习

  完成P46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综合练习

  1、做练习九的第1题

  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2、做练习九的第3题

  说出错的原因

  3、做练习九的第4题

  看谁算的最快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七、作业

  练习九的第2、5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后记: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六年级数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收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三、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去“大清花”饺子馆吃了一餐饺子,味道可真不错!一共用了168元,收银员找钱时还主动给了我一张发票,你能评价一下这种做法吗?

  对,这个餐厅知法、守法,开发票对谁有好处?

  开发票减少了餐厅的利润,但却增加了国家的税收,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纳税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板书:纳税

  (二)了解纳税及其作用

  1、你知道哪些纳税的知识?

  2、那今天这节课你还想学习哪些纳税方面的知识?

  (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怎样纳税?……)

  3、要想更多更准确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来学习呢?

  (看书、查资料、上网、去税务局或向税务局的亲戚朋友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4、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纳税意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5、说得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纳税,可作为小学生,光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应争当小纳税人,学会怎样纳税!

  教师介绍上网查询内容,纳税有哪几个步骤?

  在这几个步骤中,哪个与数学密切相关?要运用到哪部分数学知识?

  (百分数、百分数的计算)

  究竟怎样运用这部分知识呢?谁知道如何纳税?怎样计算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板书公式: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简单的说就是指什么?(应交的税款)

  各种收入呢?是一定的吗?税率是一定的吗?你了解哪些税率(不同的税率)

  那我选这个3%的来还!为什么不行?(根据税种选择税率来还。)

  那你会哪种税种的计算方法?(消费税、营业税……)

  都会算了吗?看这道题会算吗?(例1)

  板书:230×5%=11、5(万元)

  230是什么?5%是什么?230×5%表示什么?

  6、看来同学们没吹牛,确实会算营业税了,关于其它税种的计算还有什么问题或难以理解的地方吗?

  可能说,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

  师:谁能帮助他?个人所得税怎样计算?

  师:会算个人所得税的请举手!看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靠自学还真有点难度,不急,我们一起解决它!哪些人要交个人所得税?

  师:对,只要有工资收入的公民都有可能要交个人所得税!

  (出示:个人所得税图表)

  能看懂吗?什么意思?

  帮我算算好吗?(猜猜我的工资收入?)

  好吧,就透露这个秘密给你们,我上个月的工资收入是2100元,奖金是380元,该怎样算我的个人所得税?

  板书:2100+380—20xx=480(元)

  480×5%=24(元)

  谢谢大家,我一定会依法纳税的!

  (三)练一练

  练一练1—4题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借助网络、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了纳税中的数学问题,知道了运用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的方法来计算要交的税!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没有疑问?

  如果没有,那老师这有几个话题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主题

  1、你能为自觉纳税设计一句广告语吗?

  2、如果我是税务稽查员,如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

  3、我们能为纳税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纳税

  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230×5%=11.5(万元)

六年级数学教案5

  一、教学内容

  运用比解决问题。(教材第54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比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颗,平均分给甲、乙两人,甲、乙两人各得多少颗糖果?他们所得糖果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回顾平均分的特点。

  3、引出新课。

  师:这是一道平均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运用到了平均分,但有时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54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六年级数学教案6

  学习内容:“分梨”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尝试学会用逆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发现、欣赏并学习同伴身上的优点。

  4.提高加减乘除的口算能力。

  学习重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1.老师考勤学生,点名。

  2.认识新同学,每个同学进行1分钟介绍自己。

  3.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座位。

  4.讲解解决“分梨”的问题:一只篮子中有若干梨,取它的一半又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其余一半又一个给第二人;又取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三个给第三个人.那么篮内的梨就没有剩余,篮中原有梨多少个?

  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⑵小组内交流

  ⑶反馈交流,老师引导启发思维。

  ⑷小结策略:逆推的解题策略就是从结果倒着推回去,在逆推过程中总数是不变的,我们要能找出关键条件,即最后得到的数量入手分析。

  5.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对应例题的反馈练习:一只篮子里有若干梨,取他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余下梨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二个人;最后只剩下2个梨。问篮子里原来有多少个梨?最后集体交流反馈。

  6.进行扑克牌“24点”小游戏。

  学习内容:“水桶和油桶”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增加对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的多种形式。

  2.另外教授一些数学计算的巧妙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水桶和油桶”问题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4.利用简便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效率,更加高效的学习数学。

  学习形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引入

  师:提出问题: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展台出示题目。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取出1号靶,认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

  2.小组交流,探究解决。

  3.请同学们取出2号靶,尝试解决。(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如果有的学生做出来,让孩子展示,教师给予赞赏;如果学生做不出来,充分调动组内力量,探究解决。

  4.请同学们按照组内交流出的方法各自解决。(小组合作,互相帮助)

  三、课堂拓展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是不是觉得数学充满了奥秘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络上找很多有关“水桶和油桶”的知识,然后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

  今后老师会继续为你们介绍一些更有趣的数学现象,这些数学方法更贴近你们平时的数学学习,有助于你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六年级数学教案7

  本册教学目标

  一板书设计:

  二教后反思: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列式: ×3 =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11-30

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3

关于六年级的数学教案01-25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01-08

六年级数学教案11-28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01-08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09-2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12-08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