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雷雨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雷雨高二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雷雨高二下册语文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阅读剧本,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认识剧中人物的命运,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中发展、变化并得到展现的。
2.了解作者是如何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人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的。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2.学习品味戏剧台词的丰富内涵,了解它们的言外之意,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可在课外组织学生排演戏剧。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X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四)美育渗透点
1.体会剧本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
2.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可分以下几个步骤:
1.弄清作品的时代背景。这对较好地理解内容、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等是必不可少的。作品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为背景,那时的中国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期。周朴园就是当时由封建地主转化为资本家的典型代表。他既有封建地主的专横、残忍的一面,又有新兴资本家的自私、贪婪和虚伪的一面。
2.理清人物关系。《雷雨》的人物关系复杂,弄不清关系就无从了解剧本。
3.熟悉情节,理清层次,从总体上把握人物。
4.分析典型细节(语言、表情、动作等),深入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如当侍萍叙述30年前梅姑娘抱着刚生下三天的男孩跳水自杀时,周朴园是(苦痛)“哦!”和(汗涔涔地)“哦”。从他的表情和神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抛弃侍萍并非毫无内心痛苦,对自己的抛弃行为,他是有“不忍”和自责的。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作者写《雷雨》是为了反封建,“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但是他强调,不能用要求剧本对某一重大社会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或价值判断的“社会问题剧”的主题模式,“削足适履”地去硬套他的剧作。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态度。过去人们认为周朴园对侍萍是始乱终弃,而周朴园对侍萍的忏悔和怀念也被认为是虚伪、假善。现在人们基本上认为,根据周朴园和侍萍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现,周朴园与鲁侍萍30年前应该有过真挚的爱情,30年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还是有诚挚成分的。其理由,一是30年后,侍萍见到周朴园时的情绪表现,相认之前,侍萍对周朴园是试探(对自己的感情)多于怨恨;相认后,对30年前的旧恩怨,也没有把责任全部推给周朴园,而是说“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我被你们家赶出来”“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这里用的不是“你”而是“你们”,显然表现她也觉得自己被赶出来主要责任在“你们老太太”而不在周朴园。二是从周朴园30年后与侍萍重逢时的情形来看,30年来,周朴园一直保留关窗习惯,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记着侍萍的生日等。就时间上来说,虚伪30年太难以理解。就情理上说,周朴园没有必要虚伪。那么,如何解释周朴园知晓侍萍没死且就在眼前时他又变得冷酷呢?曹禺先生是这样解释的:“他(周朴园)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心狠起来了。他跟警察局长、英国买办来往,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工人,甚至不惜用工人的性命来填满自己的腰包。侍萍的出现,使他一下子从对过去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关系中来了。‘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是他30年来在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我这么有钱,别人怎么突然找到我的头上来?他把别人也当成和他一样变坏了,立刻审时度势来对付。这就露出了他的资本家的面目。”因此,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就不能简单地用阶级矛盾来概括。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他在认出鲁侍萍前后语言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阶级的对立和情感的矛盾冲突是鉴赏这部分戏剧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解决办法
1.适当介绍作者写作《雷雨》时的思想基础。当时作者虽还不能从理论上清楚认识他
的人物的阶级属性和特性,但具体描写上,已经接触到了现实阶级关系的某些本质方面。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分明带有阶级对立的性质。
2.适当介绍后人对此段内容的各种不同的分析评价。如初恋难忘说、年轻貌美说、老年忏悔说、内心空虚说、婚姻失败说、良心发现说、内心平衡说等等。引导学生作分析比较,客观全面地去认识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感情纠葛。
3.强化朗读,注意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去品味鉴赏。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在介绍完作者及剧本的写作和特点后,重点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朗读和讨论。大致遵循阅读一朗读一分析一讨论一归纳的顺序进行。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微妙变化。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展开讨论,要言之成理。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看话剧演出、电影或录像资料,指导学生排练成戏,在全班演出。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找出主要的矛盾冲突,分析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2.通过分角色朗读把握戏剧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中国现当代剧作家。出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1922年人南开中学,加入“南开新剧团”,1928年入南开大学,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期间,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特别喜欢古希腊悲剧和莎土比亚、易卜生等人的戏剧作品,为其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3年大学毕业前,写出震惊世界文坛的X作《雷雨》,后陆续创作了《日出》、《原野》等。擅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戏剧氛围浓重,语言富有诗意。
2.《雷雨》四幕悲剧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是曹禺的成名作、代表作,是我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3.故事梗概:参看课本118页注释①。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其一)
同学们一定知道现代文学才华出众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曹禺(板书),曹禺,1910年生于天津,原籍湖北潜江,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的剧作家,语言大师;也一定有很多同学看过根据曹禺的剧本演出的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或拍成的电影《原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禺的剧作《雷雨》(板书)。
《雷雨》是曹禺1933年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前夕,创作完成的X作,次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的发表和上演,把中国话剧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是“五四”以来的优秀剧目之一,并享有国际声誉。作者自己说:“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困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
(其二)
《雷雨》是一部动人心魄的悲剧。剧本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反动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艺术地反映了反动资产阶级的腐朽、糜烂生活,揭露资产阶级自私、残忍的反动本性,猛烈抨击了旧中国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展示出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雷雨》以集中的场景(周公馆客厅)和集中的时间(同一天上午至午夜),表现了周鲁两家以爱情的、血缘的、阶级的复杂关系为内容的尖锐的戏剧冲突。《雷雨》是四幕话剧。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篇课文是第二幕的一部分。
(其三)
本课是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篇,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简要介绍单元知识中有关戏剧欣赏的一些内容,让学生对戏剧知识有个基本了解。
2.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
3.介绍《雷雨》的故事梗概。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场,找出其中的矛盾冲突,思考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5.学生可就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的实质展开讨论,要言之有据。
6.归纳讨论要点。
(四)扩展
适当介绍后人对此段内容的各种不同的分析评论。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四,把讨论意见写成文字稿。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找出次要的矛盾冲突,分析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2.学习品味戏剧台词丰富的内涵,体会人物思想的微妙变化。
3.欣赏戏剧人物形象,归纳戏剧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父子相见,却成仇人。周朴园X、分化罢工,鲁大海控诉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冲突紧张激烈,你愤我怒,互不相让。其冲突实质是资本家与广大工人的矛盾,反映了尖锐的阶级斗争。
2.剧作主题:“从性爱血缘关系角度写了一出悲剧,客观上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充满不义和X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
3.个性化的语言:不同的人物语言各有不同,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各自感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周朴园简短的语句、盛气凌人的语言,鲁侍萍和缓的语气、时而冲动的语调,鲁大海直截了当的语言,等等,都与人物各自的身份相吻合。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归纳、概括出第一场的矛盾冲突实质是阶级对立。
2.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场,找出其中的矛盾冲突,思考: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3.总结出这两场矛盾冲突的社会意义,归纳主题。
4.根据人物语言和戏剧化的动作,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四)扩展
组织学生观看话剧演出、电影或录像资料。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舞台说明在剧本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表演朗读来品味戏剧语言的丰富内涵。
(二)整体感知
1.必要的舞台说明: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环境,烘托出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为矛盾的展开作好铺垫。
(2)暗示人物的身份,透露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
(3)交代人物的出场。
2.在表演过程中要注意揣摩极富动作性的语言。周朴园的几次问话,从“你一—你贵姓?”和“你姓什么?”到“你是谁?”和“哦,你,你,你是——”,以及他那每一次的不同的声音、姿态和表情,鲜明地显示了他的渐趋紧张的内心活动。人物的思想感情层次分明,回环起伏,由隐微至显露,终而达到波涛汹涌的X。
(三)教学过程
1.找出剧本中的舞台说明,并进行分类,分析其在剧本中的作用。
2.进行表演指导。
3.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及时加以评述、指导。
(四)扩展
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排演剧本,在校内演出。
(五)布置作业
1.学生就剧本中的一两个细节谈谈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2.课外阅读全本《雷雨》。
3.预习《茶馆》。
雷雨高二下册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3、深刻认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认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勇于斗争、追求光明的光荣传统。
二、重点和难点:
1、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了解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特点的周朴园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
三、教学方法:
1、预习前指导学生掌握戏剧文学的特点:戏剧冲突的尖锐性;人物、事件、活动场所的集中性;戏剧语言的个性化。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学生了解课文的`情节结构,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最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布置预习:
1、结合注释(1)中与课文有关的情节,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请将这一幕话剧分成两“场”,并概括其内容。如有课文剧,可让学生观看。
2、了解戏剧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3、试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以及戏剧的语言的个性
4、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词语补释:
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
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
谛听:仔细地听。谛:仔细。
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
见地:见解。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吃惊而发愣。昧心:违背良心。昧: m èi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
郁热:闷热。郁: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怨恨愤怒。
一、课题导言
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成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的牺牲品……这就是23岁的曹禺就读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
《雷雨》不仅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有人说,《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有人说,“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当然也有人说,《雷雨》不过是一部多角爱情剧而已。也许,正是因为《雷雨》里有无数个难解的谜,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才构筑了作品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是一个青年的激情之作,让我们走近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近《雷雨》,用激情去解读,用心灵去感受。让“周冲”这个年轻的被毁灭的生命带着我们走进他生活的时代吧!让我们倾听戏剧家为生命发出的呐喊,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十七岁的年轻人和他所爱所恨的人,生活在一个怎样残酷的世界!
【雷雨高二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教案03-05
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案03-05
《雷雨》语文教案04-14
《雷雨》语文教案02-08
小学语文《雷雨》教案08-25
雷雨语文教案12-29
小学语文《雷雨》优秀教案01-13
小学语文教案:《雷雨》01-09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