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

时间:2022-11-09 12:50:04 高中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地理教案集锦15篇

高中地理教案1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可以结合课本案例和乡土案例,以达到学生学习到身边的地理,化抽象为具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

  (3)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4)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等。

  重、难点

  重点

  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难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以及码头的选择。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现在请大家判断下面那个图片分别属于河流侵蚀还是堆积地貌?多媒体图片展示,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说清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后导入正题。

  展示【学习目标】: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自查自纠(5分钟)针对课前预习学案,教师多媒体展示预习学案答案,让学生自己发现本节课存在的疑问点,并对学生提出要求(认真独立,记忆基础,对照答案,改正错误,标注疑难,准备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一]合作探究一

  阅读课本图4、17三幅图,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提出要求:

  1、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探究时组内成员应该共同参与,说出自己的观点

  3、小组合作探究时应全体起立,相互讨论

  4、小组合作探究后要达成共识

  请学生看书P77页,以小组长为中心,自由讨论,然后提问。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信息(尤其错误信息)以备总结时点评纠正。

  [多媒体展示]讨论内容:阅读课本图4、17三幅图,思考相关问题

  1、河流侵蚀有三种主要的形式,思考其对地貌的影响有哪些?

  作用形式概念对地貌的影响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河谷发育和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外力作用?(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APE MERGEFORMAT

  [展示点评]教师提出要求:

  1、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时要脱离课本

  2、小组成员的回答应代表本组的观点

  3、小组展示时,其他同学应认真倾听

  4、小组展示完后,其他小组可起立点评(问题存在分歧的时候)

  小组轮流展示完毕后,小组互评,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概念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对河流的影响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特别强调伸长加深展宽

  3、[知识拓展]多媒体展示:思考A、B两点哪个地方建货运码头更合适?

  并说明理由。学生抢答展示。

  4、【重点点拨】河谷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并在黑板上画河谷剖面图加以说明。

  5、[重点提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初期:形成“V”字形峡谷。

  形成期: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期:形成槽形河谷。

  6、[知识拓展]多媒体展示:思考A、B两点哪个地方建货运码头更合适?

高中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源分类。

  2、山西煤炭资源有哪些优越的开发条件。

  3、我国怎样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相关地图,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掌握重要煤田和煤矿。

  2、阅读相关图表,了解我国如何加强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充分认识能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并自觉养成节约用能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源基地的`建设

  2、难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

  四、教法

  我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进行教学,加强师生双边活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资源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建设

  引入:神舟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离不开充足的能源,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充足的能源,同学们初中和高一都学习过能源资源的内容。

高中地理教案3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谈话法,讨论法。

  2.读图分析法。

  3.多媒体课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课题:地球上的水 同时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新课导入]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地球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那么,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呢?它们又是如何运动的呢?从今天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地球上的水。

  (课件展示本节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件展示图片:南极冰川、湖泊、河流、植物柔嫩的叶子)

  [教师精讲]

  师:大家注意观察图片,地球上的水以哪几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上?

  生: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

  师: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图片中都有地球上的水体,地球上的水体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老师给你们看的图片还有哪些类型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8页图3.1以及课文,注意图中各水体所占的比例。

  师:这些存在于不同空间的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圈层,也就是——

  生:(齐答)水圈。

  师:读了图3.1,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水圈的主体是——

  生:海洋水。

  师:对!它的水量约占全球水储量的——

  生:(齐答)96.53%。

  师:可是海洋水是咸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淡水多不多呢?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哪一种水体呢?

  生:不多。陆地上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师:目前冰川还不能大量地直接利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

  生:有限的。

  师: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但同时各种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水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师:组成水圈的各种水体在运动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8页图3.2,注意观察陆地水体是如何联系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8页图3.2,思考讨论图右的“读图思考”。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通过读图观察,可以得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其中雨水补给是世界大多数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第二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当河流与湖泊之间存在补给关系时,假若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则存在两种情况,即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由河水补给湖泊水;反之,当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由湖泊水补给河水)

  师:图中河水可能有哪些来源?

  生1:有冰川融水、湖泊水。

  师:还有吗?

  生2:大气降水。

  师:对。还可能有地下水,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河流的河水往往有多种来源,也就是说有多种补给。我们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研究一下,谁来说说长江水的补给?

  生: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源头有来源于高山上的冰川融水,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湖泊与之相连,可以得到湖水的补给,长江大部分河段处于季风气候区,有丰富的降水,所以还有大气降水补给。

  (板图:长江中下游河段及与之相连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师:非常好!在长江的中下游地区,当湖水水位高于长江水位时,湖水会补给河水,但当雨季到来时,长江水位高涨,当河水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会怎样?

  生:(齐答)河水补给湖水。

  师:对,所以长江水和湖泊水之间存在相互补给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长江处于洪水期时,湖泊对河流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调节洪水的作用。

  师:非常好!这种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吗?

  生:我们可以通过修建人工湖泊——水库来防洪。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事实上,不仅河流与湖泊之间可以相互补给,河流和地下水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相互补给关系,补给的方向均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差。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从我们研究的水体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看就不科学了。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课件展示:“黄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图”,思考该河段河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师:这是黄河下游,河床远远高出周围地面,最大的高差要达到7~8米,那么河水和地下水之间会是怎样的补给关系?

  生:河水补给地下水。

  师:很好!李白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吟诵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奔流到海后真的就不复回了吗?我们先来看下面的动画

  (动画演示: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水循环。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第59页“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屏幕展示思考题)

  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

  水循环主要发生在哪些领域?

  水循环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你能用更简单的示意图表示出各种类型的水循环吗?

  (学生阅读完课文后回答所列问题)

  生1: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主要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生3:水循环可划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

  师:大家都回答得很正确!三种水循环中最重要的也是环节最完整的是海陆间循环,下面我想和大家一起用简单的示意图画出这一循环过程,大家要注意每一个箭头所代表的环节的名称。

  (用边讲边画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加强学生对海陆间水循环每一个环节的记忆)

  师:海陆间循环我们一起完成了,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上来完成其余两个水循环。

  (两学生板画完成后,师生共同指认所画箭头的含义)

  师:正是生生不息的水循环给地球和人类带来了生机,同时人类活动也在时时影响着水循环。教材第60页的活动题给我们列举了两个例子,我们在课前布置大家分别收集与这两个例子有关的资料,下面就请两组同学派出代表分别上台谈谈各自的研究结论,可以在投影仪上投影你们收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课前先让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的过程也可以更好地拓宽自己的视野,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比被动接受教师提供的现成资料得到的感受和效果要好得多)

  生:20世纪90年代末,黄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的断流现象,其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但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是黄河沿河地区,特别是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造成的。它对下游依靠黄河供水的地区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断流给沿岸地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造成极大困难,此外也对黄河下游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影响。目前我国对黄河断流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统一协调上、中、下游水资源开发与使用数量,对黄河水资源进行跨地区的合理调配;运用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水库)对河流水资源的季节变化进行合理调节;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等,目前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补充,注意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根据学生提供资料的情况,可补充自己准备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黄河断流的严重性)

  (课件展示:黄河断流图片和资料)

  师:刚才我们第一小组的同学代表的发言非常精彩,语言表达思路非常清晰,前因后果的分析也是有条有理,并且还收集了黄河断流的图片,大家看了是不是很揪心啊!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我们一代一代炎黄子孙,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可由于我们无节制地对她进行索取,致使出现断流,而且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1997年断流时间竟长达226天。黄河断流,除了刚才我们同学所说的原因外,黄河源头的过度放牧导致草原大量退化,黄河上游河段的森林大量砍伐使乔木林覆盖率几乎不到0.35%,这些都是黄河断流日趋严重的原因。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我们的行为!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小组又是如何解答另一个同样让我们忧虑的问题的。

  (第二组代表上台发言)

  生:济南近几十年来的泉水断流现象,也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一方面可以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入手,如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保持水土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渗入量;另一方面应采取果断而有效的措施,如关闭自备水井、实行地下水开采许可证制度等,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师:这位同学说得也很好!由于人们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泉眼枯竭在全国很多地区极为常见。随着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人们常常不顾客观自然规律,盲目向自然界要水。上面两个事例都体现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不良影响,你们有没有发现主要是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生: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师:对!我们可以看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必然对水循环产生不合理的影响,那么,人类能否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些环节,促进水循环的形成呢?能不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生1:人类可通过人工催云、人工降雨改变降水这一环节。

  生2:还可以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改变地表径流。

  师:很好!譬如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还可以通过补充地下水、植树造林、改变地下径流等。

  师:通过上面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水循环原理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水循环对地理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视频1:“滚滚长江东逝水”)

  师:长江水属于水循环中哪一个环节?

  生:地表径流。

  师:它为什么能源源不断地东流入海而不枯竭呢?

  生:因为不断地有降水补充。

  师:正因为不断进行的水循环,使长江水得到了不断的——

  生:(齐答)更新。

  师:对!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到不断的更新。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几个素材又体现了水循环的哪些意义?

  (图片:“黄土高原地貌”)

  师:黄土高原当初形成的时候地表是平坦的,是什么使它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疏,再加上夏季降水集中,而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表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

  师:回答得很好!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循环运动,它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

  (图片:舟山渔场)

  师: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最大的渔场呢?与水循环有什么关系呢?

  生1:处于大陆架,阳光充足。

  师:还有原因吗?

  生2:暖流与沿岸北下的冷水相遇。

  师:很好,它的成因还和长江、钱塘江在其附近入海有关,谁来具体讲讲?

  生3:因为长江、钱塘江入海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所以这里饵料很丰富。

  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材料分析和总结一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生讨论后发言,课件展示结论)

  促进水资源更新,维持水量平衡;

  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塑造地表形态。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圈的构成和特点,各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水资源是可以更新的,所以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写一篇小论文,课后评比。

  2.请你提出10条节水建议。

高中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23°26′N―23°26′S

  ②周期:一个周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

  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

  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

高中地理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或者通过播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运动基本形式的一般特点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图片展示]

  [教师提问] 太阳东升西落、四季变化现象的图片。

  1、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

  2、地球上为什么会如此的四季变化现象?

  (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课本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示] 这些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运动引起的 通过简略的告知答案,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问] 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

  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 引导学生看课本,找出知识点 [提示] 首先学习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让学生进入状态,大致了解教师授课的逻辑顺序,便于学生掌握 [教师提问]

  [过渡]

  简单温故一下初中地理课本学习过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回答:(概念、绕转中心、方向)

  温故而知新,为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教师点评] (1)地球围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2)绕转中心:地轴

  (3)方向:自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南顺北逆)

  [地球仪演示] 分别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旋转方向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式的教学,更利于学生掌握

  [教师讲述] 地球自转的周期,有参考点的不一样,一日的时间长度也略又差异,有恒星日(23h56′4″)和太阳日(24h) 教学难点,简单讲解,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 [教师讲述]

  [教师设问]

  地球的速度可以用角速度和线速度来描述,设问:什么是角速度和线速度,它们又是怎么计算的呢? 培养学生对实物模型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结合数学公式来分析,引出角速度和线速度存在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演示图片、动画]

  [教师分析] 角速度:角速度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V=@/ t)

  线速度是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V=L/ t) [巩固练习]

  [提问] 问:广州和上海,哪个地方的线速度大?

  学生回答:广州 结合考点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过渡]

  [提示] 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四方面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接下来,继续按照这几个方面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地球的运动方式——公转。

  适当过渡,为学生学习提供清晰的思路 [教师提问] 什么是地球公转?绕转中心是?它的自转方向又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看书,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教师讲述] 同样地,地球的公转周期由于参照点不通也有两个,分别是恒星年(365 天 6时9分10秒)和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教师讲述]

  [动画演示] 观察图1、18,地球是绕着太阳公转产生的轨道,叫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所以有了远日点与近日点之分。地球绕太阳公转,当地球绕到近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一月初;绕到远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七月初。

  更好理解地球公转 [提示] 一些学生好难想象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的.情景 过渡

  [学生演示] 4个学生分成两组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公转情景 把错误演示作为教学案例,及时指出错误,纠正,使学生印象深刻;演示正确则给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过渡] 接下来,我们学习公转的速度。地球公转也有线速度和角速度。补充一个定律——开普勒定律 结合物理、数学定律公式,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教师分析] 开普勒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也就是图中两块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用扇形面积公式推导s1=s2,s1=1/2L1R1=1/2L2R2,R1大于R2,所以L1要小于L2,根据V=L/t ,可以推出近日点速度较快,远日点速度较慢。

  [过渡]

  [设问] 刚才讲的是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那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设置悬念

  [教师讲述] 因为地球绕日一周转360度,而一个回归年大约365日;所以平均角速度=360°/365日,每日59分,约为每日1度。由于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所以平均线速度:V=路程(弧长)/T =约每秒30千米。

  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练一练] 北半球每年夏半年(从春分日到秋分日)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的日数为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

  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 夏半年,地球位于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冬半年,地球位于近3日点,速度较快,所以冬半年日数要比夏半年日数要多

  [教师小结] 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都讲完了,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记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特征。

高中地理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产业转移的定义、分类

  2、理解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3、结合实例,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景观图片、表格、文字等资源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

  归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分组合作、角色扮演、探究式学习法,多渠道、多角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2、通过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引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重点

  1、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生分析

  (1)知识基础:产业转移对城市的'学生而言,并不陌生。通过发生在身边的切实的例子,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理解产业转移的相关内容。在本书第四章还有一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这一节内容以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为核心,分析了珠三角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这为产业转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习能力: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通过对家乡产业转移的分析,得出相应的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设计思想

  (1)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地关注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提高小组分析探究学习的能动性、有效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形式的设计上突出一个“动”。

  (2)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设计,引入乡土地

  理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家乡事,身边事,来得出规律和结论。以培养学生

  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提高,产生飞

  跃。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式导学法、案例教学法

  (1)感性到理性策略:在导入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入手,激发理性思考,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认识逐步提高,产生飞跃。

  (2)学生主动性策略: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演示—设疑激思—分角色扮演—合作解疑—探究发现—学生交流—师生归纳的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3)角色体验策略:创设情景,扮演角色,让学生在角色中获得知识,情感体验

  和能力提高。本节课分为以下四组,并扮演一下四个不同角色。

  [专家在线组]剖析产业转移

  [市场调研组]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招商投资组]实地考察,该出手时就出手!

  [发展评估组]产业转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法指导

  (1)知道学生运用新闻短片、图表、地理数据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2)指导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奠定

  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激情导入

  一、产业转移就在我们身边1、教师创设情境

  20xx年是个值得庆贺的一年,它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成立60周年。今年,同样对于我们的家乡—苏州工业园区而言,同样是值得庆贺的一年,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我们的家乡苏州工业园区成立15周年。在座的广大同学都是和园区一起成长起来的同龄人,大家想不想了解我们的家乡在这15年里取得了那些成绩?

  【播放新闻短片】:园区15年发展成果。

  过渡:园区发展得益于政府的高效管理、人民的辛勤劳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工业企业的积聚。这些工业企业就在我们身边。

  【展示幻灯片】:园区外企(如:三星、诺基亚、松下等企业)

  导入“产业转移”学生集体

  回答

  ?通过播放家乡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为家乡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引出课题2、?分组安排:

  [专家在线组]剖析产业转移

  [市场调研组]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招商投资组]实地考察,该出手时就出手!

  [发展评估组]产业转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学生角色体验,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当核心组成员为了更好的探讨产业转移,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体验来获取知识,品尝获取知识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同时又加深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以及产业转移对区域的影响这两个重要知识的理解。 ?过渡:产业转移就在我们身边,到底什么是产业转移呢? ? ?新课教学

  分组探究

  角色体验

  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提问】什么是产业转移?学生阅读课本后,专家组派代表进行回答,剖析产业转移概念了解产业转移含义2、案例分析:三家外资企业投资区位比较

  【展示幻灯片】三家外资企业与投资接收地的地理位置

  要求学生比较完之后填下表

  内容

  日资纺织厂

  韩资汽车厂

  港资服装厂

  原料地

  日本

  加工地

  中国北京

  市场

高中地理教案7

  题目:

  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课时)

  学习者水平分析:

  本节的学习对象是高一的新生,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容易对事物产生好奇心。而本节课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学生以前涉及很少,因此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同时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及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原因。

  教学难点: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原因。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讲授法、提问法

  导言设计: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所以要研究地球首先要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板书

  教师讲解

  阅读思考

  课件展示

  板书

  教师小结

  板书

  布置任务

  教师小结

  过渡

  小组讨论

  板书

  教师提问

  教师点拨

  课件展示

  启发提问

  教师小结

  课件展示

高中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

  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

  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讲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

  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提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生: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师:请说一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师总结)在热带雨林中,长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长奔走和长跑的动物,而多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

  师: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动、植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生讨论,师总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为草类,耐干旱,根系发达。草原开阔而平坦,动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师:从对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一致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出示图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并观察这幅图片,归纳出“自然带”的概念。

  生:在陆地上,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种地域组合,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现象。

  师:很好。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出示图片“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师:请分析造成这两种景观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生:热量因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区,苔原分布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

  师:对。受这种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从赤道到两极有规律地更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带横穿整个陆地?说一说在低、中、高不同纬度自然带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都是横穿整个陆地的。

  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生: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在高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师:自然带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生:在中纬度地区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并不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那样横穿整个陆地,而是在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

  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一说在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组合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生:在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师:对。请同学们看“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并回忆气候的相关知识,思考: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着什么气候类型?它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自然带类型的区别是什么?

  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同纬度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生: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具体说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师:不错。(出示图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橄榄的叶子和果实特征,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较)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讨论:它们各自是怎样适合气候的?

  (生讨论,师总结)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生: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

  师:对。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当然也有水分条件的参与。

  课堂小结

  课后小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异性是有规律的。我们这节课主要是认识到其差异性。

  课后习题

  1、下列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A、天山博格达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

  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植被不同

  C、从连云港坐火车向西到乌鲁木齐,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D、从广州沿京广铁路坐火车北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完成2~3题。

  2、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

  3、塞北到江南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A、水分B、光照C、土壤D、热量

  4、位于亚欧大陆35°~50°N之间大陆东部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草原带

  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高中地理教案9

  【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三[人教版]

  【设计理念】

  本课以培养会学习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为最终教学目标,以探究性学习促进地理学核心概念的构建,以“地理生活化、生活理论化、理论经常化”为具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一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知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再利用图表材料等相结合来分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了解其危害和注意通过这种“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的思维训练达到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通过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和综合观念与能力,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采用图表结合理解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由于本人授课对象双差生居多,基础差,接受能力差,所以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讲述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而学生正是处于西北地区,所以对于荒漠化的理解稍微容易些。

  3、非认知因素分析

  意志薄弱、情感偏差、知觉及思维迟缓,要转变差生必须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在教学中要调整对差生的期望值、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教会学生养成评价自己学习结果的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愿因。

  (2)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2、教学难点

  举一反三,培养和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环境】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课本,网络图片)

  可用的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

  特定的参考资料(课本)

  参考网址(中国荒漠化防治网);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2.列表对比法:从三种人为因素的影响的典型地区、危害列表比较;

  【教学思路】

  1.采用图表结合理解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2.“对症下葯”法,引导学生针对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提出荒漠化的危害。

  3.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综合观念与能力,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高中地理教案10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等级的划分以及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

  2.理解城市服务范围的含义。

  3.运用有关原理,说明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

  4.了解城市服务范围的影响因素。

  5.理解某一区域内,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关系并了解嵌套理论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书籍、报章、互联网等途径搜集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经济、人口、交通、服务种类)等相关资料,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地理信息搜集、整理、分析能力。

  2.利用多媒体把搜集资料汇总并制作电子版向其它同学作演示、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对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经济、人口、交通、服务种类)等相关资料的搜集,让学生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2.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

  2、了解不同的城市等级其城市地域结构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并利用理论解释一些城市中出现的'现象。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投影)安徽省合肥市、毫州市

  (问题导入)

  (1)我们知道世界上有无数个城市,那城市有没有大小之分?城市大小通过什么来划分?请同学们看亳州市和合肥市概况(演示多媒体)。那个城市大?有什么划分指标?

  (2)结合身边的事情,在购买以下物品时,你会到亳州还是合肥的商店?

  ①纸、米、笔等日常用品?②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③高档服装、数码产品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题: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板书)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推进(新知识传授)

  [教师精讲]

  (过渡)

  城市是有大小之分的,不同等级的城市主要用人口规模来划分。不同的国家,由于疆域、人口、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城市化水平不同,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不完全相同。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比较大。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规模的划分

  2、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

  (学生活动)

  现在我们生活在亳州,亳州可以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将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从衣食、医疗、教育、商业等方面进行讨论。)比如想吃肯德基、得了癌症、上大学、开大型的饭店。在亳州能不能得到这样的服务?你会为了买一瓶酱油到合肥去买吗

  (探究活动一)大家看课本26,图2.10思考:?

  你认为枣强镇附近的居民在寻求以下几级不同的服务时,你会选择哪个地方?

  ①购买纸、米、笔等日常用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

  ②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高中等。

  ③购买时装、数码产品等高档商品,看疑难病症,上大学或听音乐会,参观大型的博物馆等。

  (学生总结)

  采用对比的方法,总结“不同等级城市提供不同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并列表比较。

  (过渡)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不同,大城市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小城市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那么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合作探究一)

  利用课本上海的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学生分析上海城市的发展变化与上海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高中地理教案11

  一、授课目的与考点分析: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二、授课内容:

  一: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三大岩类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具有不同的'形成条件和环境,而岩石形成所需的环境条件又会随着地质作用的进行不断地发生变化。沉积岩和岩浆岩可以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岩浆岩和变质岩又可以通过母岩的风、剥蚀和一系列的沉积作用而形成沉积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当进入地下深处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又会发生熔融形成岩浆,经结晶作用而变成岩浆岩。因此,在地球的岩石圈内,三大岩类处于不断演化过程之中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④两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此;⑤板块移动发生张裂地区,形成裂谷或海洋;⑥板块相撞挤压处,形成山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山脉。

  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应用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2.实践意义

  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三、本次课后作业:

  相关练习附后

  四、学生对本次课的评价:

  ○ 特别满意 ○ 满意 ○ 一般 ○ 差

  学生签字:

  五、教师评定:

  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 ○ 好 ○ 较好 ○ 一般 ○ 差

  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 好 ○ 较好 ○ 一般 ○ 差

  教师签字:

高中地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教学过程

  【活动】判断背斜和向斜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练习】褶皱构造判断及成因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

  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

  【讲授】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1.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且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交界处活跃,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

  4.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

  【活动】板块构造学说应用

  1.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

  亚洲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

  2.‘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

  太平洋沿岸多板块交界处,印度洋沿岸较少

  3.新西兰地震的形成原因?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

  【活动】褶皱构造与矿产

  1.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2.为什么“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水的密度大,由高处往低处渗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讲授】探究分析: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背斜: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道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向斜: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讲授】火山活动的影响

  有利影响: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带来硫磺、建材、能源(地热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利用火山景观发展旅游(温泉);有利于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响:火山喷发可能会造成当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气中的悬浮物增多,污染大气;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响航空和旅游业;还会使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减少,引起地面温度下降;火山喷发的有毒气体会影响到人的健康。

高中地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

  2.运用图标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

  3.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4.树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观念,了解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策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

  3.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作业,倡导合作探究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辨证看 待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2.树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教学难点】

  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口水”:西北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方之一,什么是水资源?

  一、水资源的含义

  1.水资源概念:水资源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

  广义水资源:水圈内水量总体

  狭义水资源: 陆地淡水

  我们前面有讲到水体的类型,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陆地水包括陆地淡水和湖泊咸水、地下咸水。其中陆地淡水仅占2.53%,陆地上的淡水种类多,有些难以利用或者目前直接利用较少,容易 利用的淡水资源有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这些储量仅占全球水体总量的0.007%。

  承接:那么,一个地区水资源的多少用什么来衡量呢?

  2水资源的衡量标准

  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请同学们读图3.10,思考:径流量、降水量和蒸发量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多年平均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大洲的.水资源总量是有很大的差异。

  3.世界水资源分布

  请同学们读图3.10对各个大洲水资源的丰歉程度排序。

  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这是各大洲的区别,那国家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六位。

  承接:中国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虽然位居世界第六位, 但时空分布不均匀。

  4.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展示幻灯片),请 同学们读图,说出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

  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分配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5.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以上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

  (展示幻灯片)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资源污染严重 。

  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 。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

  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为此人们采取多种措施,力图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1、开源

  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人工増雨;海水淡化等

  2、节流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转折】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水资源的分布存在地区差异,从而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区域对比: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新疆。水资源短缺的西北地区聚落规模比较小,而水资源较充足的江南地区聚落规模较大。

  结论:说明了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课前准备,收集资料】一些知名矿泉水和饮料厂的水源地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创设情境2:如果你打算开一个矿泉水厂,你要把厂址建在哪?

  展示茅台酒水源地赤水河的图片以及展示青岛啤酒和崂山水图

  结论:说明了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2.水资源利用的进步

  展示课本的p62三张图片思考:这三张图片说明了科技进步对水资源利用有何影响

  从这些图,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利用水 资源的种类、范围扩大。

  课后作业:西北是我国水资源总量最少的地区,但是我国最缺水却是华北。请学生分析原因。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个原因入手。并制定一个华北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概念

  2.水资源的衡量标准

  3.世界水资源 分布

  4.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危机的原因

  2、采取的措施

  三、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2.水资源利用的进步

  3、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高中地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懂得地域分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获取“由赤道到两极、由沿海到内陆”的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3)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4)结合实例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区域分析与对比的地理研究方法,利用景观图片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培养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2)结合实际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培养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形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那么现在我提出一个观点:自然环境除了具有整体性,还具有差异性,并且地域差异在自然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成相同的区域。你们同意我的这种观点吗?

  生:同意!

  师: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比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再或者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那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师: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请同学们来简要描述一下热带雨林和苔原景观的植被差异。

  生:略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那么在更大的范围内,比如亚洲,乃至扩展到全球来看,是不是也存在着这种差异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5.6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生:略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那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低纬度地区,一年中太阳高度角较大,地面获得的热量较多,所以气温较高,植物生长旺盛;而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较小,地面获得热量相对较少,所以气温较低,植物生长力相对较弱。

  师:那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差异不仅存在,而且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分析一下造成这种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差异反映出了怎样的地理规律。

  生:小组讨论,回答。

  师:刚才大家说得真具体,甚至有的同学还举了例子。那我们可以读出共同的结论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板书: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差异

  师:同学们,从赤道向两级的这种递进关系是纬度方向还是经度方向呢?(维度)那么自然地理环境会沿着纬度变化方向有更替,那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会不会变化呢?情况又是怎样呢?让我们进行一次旅行,从我国黑龙江省出发向行,沿途可以遇见哪些景观呢。(图片展示:逐一出示点,学生依次回答景观名称)

  生:大、小兴安岭森林带——内蒙古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戈壁

  师:形成这种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的是什么呢?

  生:略

  师:在学习地球上的水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回忆一下,有什么特点?

  生: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

  师:好。因为我国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也就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由此可见,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怎样的地理规律呢?

  生: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板书: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差异

  师:北京奥运提出的口号是“绿色奥运”。有人建议在北京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树种,请同学们结合北京的气候,想一想,这样做合适吗?为什么?(展示北京的气候直方图)

  生:不可以,因为北京是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而常绿阔叶林生长在亚热带。

  师:很好,因此北京在绿化中,应该以种植,对,应该以温带落叶树种和适应温带地区的草类植物为主。常绿阔叶树种不能很好地适应北京气候,成活难度大,养护费用会很高。

  师:同学们,你们有人登过山吗?哦,有。那么登上山顶有什么感觉呢?

  生:略(累呀!)

  师:对!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等等都会发生变化,相应地自然景观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下面我们来一起研究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大,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呢?

  生:喜马拉雅山纬度大致在28°N,因此其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师:是的,当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请同学们看P101“活动”,山地分析为什么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有那么大的差异呢?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略)

  师:同学们,已经大致地说出山地垂直带谱的特点。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南坡的高差比北坡大,纬度也比北坡低。是迎风坡,在山下的水热条件比北坡好,因此南坡自然带普遍比北坡复杂。那么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

  生:水热状况

  板书:山地垂直的地域分异规律水热状况

  师:那么这些地域分异规律对我们现实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实用价值呢?同学们可以借助书P101阅读来思考。

  生:略

  师:有没有同学能来举例一下?

  生: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既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如果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

  师:嗯,很好。当然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利用这三个规律解释的地理现象。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助其他同学总结一下?

  生:由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以及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师:那么产生这些规律的主导因素又分别是什么呢?

  生:这些规律是建立在热量、水分和水热差异的基础上。

  师:很好,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这节课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下面我们来做课本上的思考题,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生:略

  师:刚才我们见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地域分异规律的很多例子,那么全球的自然地理环境都完全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吗?请举例说明。

  生:略

  师:老师看到很多同学摇头,那么老师给个小提示:绿洲。绿洲存在于干旱沙漠中,只要有水,就可以植树、种草、种庄稼,它是不是我们上面所学的三个地域规律中的哪个可以解释的?

  生:不行。

  师:是的,因此我们把这种没有一定规律的现象称为非地带性现象。那么相对应的,上面所学的三种就是地带性规律。同学们,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可是在规律性中又表现出复杂性——非地带性现象。

  板书:非地带性规律

  课堂小结:自然带的分布是复杂的,这是自然地理环境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根源所在;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有规律分布的自然带构成了全球和谐的自然环境整体,同时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要素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我们要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把握其内在规律,特别是要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联系上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生产,从而造福人类,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

高中地理教案15

  教学课题:

  山地的形成

  所用教材: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通过褶皱山、断块山等实例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按照“标准”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还是知之甚少,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在初中时学生知道有六大板块的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点。

  设计思想

  本节课涉及到比较多的地质构造和地理原理,难度比较大,所以应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和山地的形成过程的演示过程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知识点。还可以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褶皱山和断块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褶皱和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并能够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让通过读图、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5、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太行山、华山、日本的富士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板书】一、褶皱山

  【板书】=1GB3MERGEFORMAT①褶皱

  【引导】什么叫褶皱呢?

  (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②背斜和向斜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外部形态上看褶皱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有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有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我们将岩层向上拱起的称作背斜,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称作向斜。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为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回答】略

  【板书】=3GB3MERGEFORMAT③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

  【引导】那要怎么判断是背斜还是向斜呢?大家请看PPT。

  【教师讲解】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都是可靠的。

  【板书】④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高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教案08-31

高中地理教案11-03

【精】高中地理教案12-20

【热门】高中地理教案12-10

【荐】高中地理教案12-09

高中地理教案【荐】12-08

高中地理教案【热】12-13

高中地理教案【精】12-20

高中地理流域教案11-26

【推荐】高中地理教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