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生物教案>八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时间:2022-11-04 17:23:48 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生物教案 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生物教案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生物教案 15篇

八年级生物教案 1

  考纲内容及能力要求考向定位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Ⅱ)

  2.其他植物激素(Ⅱ)

  3.植物激素的应用(Ⅱ)

  4.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

  2.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3.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4.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方式及相关实验探究

  【教材回放】

  1.画出达尔文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2.画出詹森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3.画出拜尔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4.画出温特实验的示意图,并补充画出对照试验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5.右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A.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B.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C.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D.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6.如右图,在燕麦胚芽鞘顶端的下部插入一云母片,从右侧用光照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直立生长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D.不生长

  7.2,4-D(一种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在麦田中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以抑制或杀死杂草(双子叶植物),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请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原因。

  8.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种激素的浓度不同可能会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

  B.植物的生长发育主要受生长素的调节

  C.用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作用效果可能不同

  D.无子番茄的获得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9.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方法步骤----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2)、实验结果预测

  ①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装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装置。

  ②根据和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③根据号与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④根据号与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⑤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明。

  【考点整理】

  考点一:生长素的发现

  1.实验总结

  部位作用

  尖端①、生长素产生的部位

  ②、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③、受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

  尖端下部①、生长的部位(生长素作用的部位)

  ②、生长素极性运输的部位

  ③、向光弯曲的部位(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结果)

  2.植物的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

  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在比分布多,使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

  例1.复习讲义P171典例1

  例2.如下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到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甲、乙、丙、丁从左侧给予光照,戊均匀光照,培养一段时间。

  (1)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甲;乙;丙;丁;戊。

  ①直立生长②向右弯曲③向左弯曲④不生长也不弯曲

  (2)要探究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应该是与作对照。

  (3)据此实验推测,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这是通过丁与正常胚芽鞘的对比得出的结论。

  (4)据此实验推测,单侧光对生长素的作用是,此实验能否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

  (5)本实验所选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须是的,实验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考点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特性

  1.生长素的作用特性——两重性解读

  (1)不同植物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如图甲):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单子叶植物。

  (2)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其敏感性大小为:根>芽>茎(如图乙)

  (3)生长素对所有植物及所有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均表现两重性

  ①图甲解读

  图甲中a、b分别代表生长素对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促进效果,分别表示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促进浓度阈值(上限)——大于该浓度时的生长素浓度将分别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生长。

  ②图乙解读

  曲线在三点分别代表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促进效果,点分别表示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浓度阈值——大于A′、B′、C′的生长素浓度将分别根、芽、茎的生长。

  (4)植物茎的背地性、根的向地性生长的原因

  例3.为了验证“植物主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生长”,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选取健壮、生长状态一致的幼小植株,分为甲、乙、丙、丁4组,甲组植株不做任何处理,其他三组植株均切除顶芽。然后乙组植株切口不做处理;丙组植株切口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丁组植株切口处放置含有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②将上述4组植株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回答下列问题:

  (1)各组植株侧芽的预期生长情况分别为:甲组_______________;乙组__ ______;

  丙组_______ _;丁组____________。

  (2)比较甲组与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乙组和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丙组和丁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下图中甲表示植物的生长速度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乙表示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植物幼苗的生长状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DE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

  ②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BD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DE段

  ③生长素对Ⅰ、Ⅳ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生长素对Ⅱ、Ⅲ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④若乙图中Ⅲ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AB段,则Ⅳ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考点三:其他植物激素及生长调节剂

  1.五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应用比较2.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例5.复习讲义P174典例4

  例6.(多选)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A.浓度高于10-6的生长激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C.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考点四: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实验原理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影响程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2.实验流程

  (1)配制梯度溶液: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0.2、0.4、0.6、0.8、1、2、3、4、5 mg/mL)(其他试剂也可)

  (2)操纵变量实验:将新剪下的长势相当的植物枝条分成9组,将插条的基部分别放在上述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浸泡几个小时,均置于适宜的环境中

  (3)观察并记录结果:一段时间后观察插条的生根情况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3.基本技术要求

  (1)本实验中,取材、处理时间、蒸馏水、光照、温度、通气状况等都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的处理要采用等量性的原则。如用相同的花盆,选用相同的植物材料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小,组别要多;

  (3)在确定了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后,可在此范围内利用更小梯度的系列溶液以获得更精确的最适浓度范围。

  4.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1)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

  ①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

  ②都能生出不定根: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生长。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如枝条上芽多,则产生的生长素就多,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

  (2)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

  ①温度要一致; ②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

  ③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探究2,4?——D或α?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例7.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控。下图甲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情况。

  (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生长素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C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若某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2m,则其向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乙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该激素对叶和果实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

  (4)油菜素内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被称为“第六大植物内源激素”。现已证明该激素能促进芹菜的生长,但不知其作用是否具有两重性,请用所给材料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株高相同的同种芹菜幼苗,高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溶液、蒸馏水、喷壶等。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生物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

  2.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

  3.掌握物质循环的概念以及碳循环的过程。

  4.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能力。

  2.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渗透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确立正确的资源观,提高资源利用率。

  2.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完成知识系统”的内容。

  教师:多媒体课件、图片、文本。

  【学法指导】

  (1)学生课前预习。

  (2)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3)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合作交流活动。

  (4)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首先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随身尚存的只有少量的玉米和一只母鸡,那里除了能饮用的水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生存策略1: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生存策略2:先吃玉米,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每组学生各选一名代表,做出选择。(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2)

  教师: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共同来看看鲁滨逊的选择是——先吃鸡,后吃玉米。

  母鸡提出抗议:

  对于母鸡的抗议,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必须给母鸡一个合理的解释,消除母鸡的不满情绪,这就要用到我们这节课所学内容。

  板书: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设计意图:游戏引入,缓解了刚才提问时的紧张情绪。从同学们熟知的鲁滨逊漂流记入手,引起同学们激烈的讨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过渡:那么什么叫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呢?

  探究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1.自主学习:PPT动态演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阅读教材、思考:

  (1)营养级的定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通过依次传递的.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__________。例如:”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是,第二营养级级是,第三营养级是,第四营养级是。

  (2)能量流动的定义: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和的过程,称为。

  每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①生产者来自;②消费者来自。

  每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①通过_________作用自身消耗;②一部分能量通过_____________流入到下一个____________;③排泄物、尸体通过___________的呼吸作用散失。

  2.学生结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和教材内容,思考讨论,小组内交流答案,完成思考题(1)(2)。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自学,明确营养级的概念,为学习能量流动的方向打下基础,通过识图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探究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1.过渡:我们在能量流动示意图中,认识了能量流动的过程,仔细观察我们还会发现箭头全是单方向的。能量是否能逆向流动?或者是循环使用大家讨论,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小组代表:不会。

  (1)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能逆转的,因而能量传递的方向也是不可逆转的;

  (2)各生物成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是不能被生物重新利用的。

  总结: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由此可见,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的。

  设疑:在能量流动示意图中,我们还发现箭头由粗到细,方框从大到小,大家讨论,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这说明了能量流动还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教材内容及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PPT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比较模式图

  (1)随着食物链的延伸,能量在各营养级上的含量有何特点?

  生:能量逐级递减。每个营养级的箭头面积逐渐减小。

  (2)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效率是多少?

  生:10%

  总结:一般地说,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的效率为10%—20%。

  (3)为什么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100%传给下一营养级?

  学生讨论、回答:

  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的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

  ③各营养级的尸体、粪便等流入到分解者被利用

  (4)为什么食物链只有了3—4个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学生讨论、回答: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也越多,当能量流动到第五营养级时,能量已经不足于维持一个营养级的生存,因此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只有3—4级.

  结论:由此我们得出能量流动的另一个特点是: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层层深入,注重知识的联系性,使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全面逻辑的学习。从实际数据出发,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中所反映的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牢固掌握知识。

  相关链接:请学生判断各层次代表的营养级,并思考:(多媒体展示)

  提出问题:

  1.此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有无倒置的可能?

  2.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个体数量是否也呈金字塔形?有无倒置的可能?

  3.如果要最大程度地减少能量的散失,应该怎么办?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并归纳总结。

  学生回答1:没有,能量是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而且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于上一营养级,也总是少于上一营养级。

  2:有,如一棵树以及树上的麻雀和害虫。 3:减少营养级。

  时间过的真快,半节课已经过去了,母鸡妈妈该等急了吧!请大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鲁滨逊为什么“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学生活动:兴致很高,七嘴八舌,纷纷议论。

  学生回答:用玉米喂鸡,增加了人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增大了能量浪费,违背了人对有限能源的最大利用原则。

  设计意图:上课之初的一个问题贯穿能量流动的教学过程,有始有终.也让学生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探究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这一点也是我们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所在,我们总是希望能量能最大程度地流向人类,但是在生产实践中,能量的高效利用和持续利用总是矛盾着,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能量流动的原理来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能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同学们在生活中知道这样的例子吗?下面请同学们看两个能量利用的例子,看一看哪一个更高效得利用了能量?(播放幻灯片)

  学生:第二个能量利用率高。

  总结:在生活中要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才能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总结能量流动的过程:

  ①输入能量源头:太阳能

  ②起点: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③输入总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④传递途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⑤特点:沿食物链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播放课件:碳的循环图解

  引导探索: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传递形式是什么?碳进入无机环境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讨论: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碳的传递过程.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师生归纳: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C”变为有机“C”,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群落中的有机“C”,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变成无机“C”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CO2返回碳循环.

  得出结论:物质循环的特点:周而复始

  过渡:碳循环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质循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物质循环?

  通过视频认识水循环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物质循环的认识。(视频播放水的循环过程)

  通过图片认识氮循环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物质循环的认识。

  小结:

  这就是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的原因.循环的特点是周而复始.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引导思考,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及时总结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

  三、总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联系。

  特点不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

  联系:这两个过程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展示表格比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加深理解,突出重点和难点。

八年级生物教案 3

  一、学习目标

  1、说出家蚕和蝗虫、青蛙、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举例说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重点)

  3、通过观察,收集资料、表演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合作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4、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来辨证的认识昆虫和人类的关系。

  二、导学过程:

  1、生物界中数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

  2、昆虫的生殖特点以及它们的生殖场所:

  3、解释蜻蜓点水和了解玉米螟的防治

  阅读P43昆虫的发育过程,回答列问题

  1、蝗虫的发育过程经历了那几个时期?

  2、幼虫与成虫的外部形态有何异同?

  3、蝗虫的发育过程有蜕皮现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共蜕几次皮?

  4、从食性、生殖特点、发育时期几方面分析,控制蝗灾应采取那些措施?

  5、结合蝗虫特点,说说消灭蝗虫的最佳时期?

  6、何谓不完全变态?举例说明。

  7、何谓完全变态?举例说明。

  8、比较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异同。

  9、作茧自缚是蚕由什么时期吐出的丝,进入了什么时期?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否科学,若不科学,如何改动。

  10、青蛙为什么成为两栖动物?

  11、鸡卵的结构。

  12、鸡卵的发育过程。

  三、当堂达标

  1.蚕蛾是家蚕发育过程中的()。

  A.幼虫期B.成虫期C.蛹期D.若虫期

  2.家蚕是通过有性生殖方式繁殖后代的,其特点是()。

  A.有精子与卵细胞融合的过程B.由卵细胞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C.雌雄同体,异体受精D.雌雄同体,自体受精

  3.下列哪项不是若虫的特点()。

  A.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B.与成虫相比身体较小

  C.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D.生殖器官没有发育

  4.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叫不完全变态。

  A.卵幼虫成虫B.卵幼虫蛹成虫

  C.卵若虫蛹成虫D.卵若虫成虫

  5.下列昆虫其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依次是()。

  A.菜粉蝶、蜜蜂B.蝗虫、菜粉蝶C.蝗虫、蜈蚣D.蜜蜂、蜘蛛

八年级生物教案 4

  教学目标

  1、阐明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分析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与自学指导

  课前准备:教

  师课前准备好腐烂的梨、菜叶,地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腐烂的梨、菜叶问道:同学们知道是什么让我手上的梨和菜叶坏掉的吗?学生猜测:是细菌和真菌。

  引出新课:《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出示学习目标目标

  1、理解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2、理解引起动植物和人类患病

  3、理解与动植物共生

  三、自学指导

  用约5分钟时间,阅读教材79—82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四、讨论交流

  1.枯草杆菌使梨和香蕉腐烂,它与水果有怎样的关系?

  2.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

  经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

  1.杆菌以水果为营养源,靠分解水果中的有机物获得物质和能量,导致水果的腐烂。

  2.细菌和真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进行腐生生活的。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很大作用,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得利的一面,它们在自然界中都有哪些作用?

  学生巩固回答:作为生产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

  提出思考题:

  每年的秋天,一部分植物会落叶,对落叶的处理方式有三种:焚烧、填湖、掩埋。请分析,你会选择哪种处理方式,简要说明理由。

  六、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

  七、布置作业

  本课时练习册

八年级生物教案 5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概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

  举例说明几种植物的营养繁殖

  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植物生殖的图示观察,尝试图与文字转换的表达

  能够模仿人工营养繁殖的图示,进行植物的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绿色开花植物生殖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生命和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参与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体验植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观察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阅读人工种子形成的资料,体验新科技与传统生产的差异。

  二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三 教学重点

  观察植物的受精过程

  四 教学难点

  概述植物的受精过程

  五 教学用具

  cai课件、花模型、果实(黄瓜、花生等)、土豆

  六 教学用时

  1课时

  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播放一段短片),同学们,这段短片展示的是什么生物现象?

  生:开花

  师:同学们喜欢花吗?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喜欢?

  生:自由回答

  师:多姿多彩的鲜花带给人类芬芳和美的享受,可是鲜花是为人类而开吗?

  生:不是

  师:那花为谁而开?

  生:为了繁衍后代

  师:是这样吗?植物是通过开花来繁殖后代的吗?如何繁殖?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植物的生殖。

  (二)复习花的结构

  师:同学们,关于植物的种类的知识我们已在七年级学习过,下面我来提几个问题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师:我们在短片中看到的这些植物属于植物里的哪一类?

  生:被子植物

  师:基本知识掌握得非常好!那大家听我这样说对不对:只有被子植物才能开出真正的花?

  生:正确

  师:禁得起问,不错!我们还学过:被子植物多种多样,开的花也多种多样,作为一朵真正的花,应该具有哪些结构呢?下面请每个同学都来认真的回忆一下花的结构。

  生:活动:填图---花的结构,请一位同学说出一朵完整花的各结构名称。

  师:一朵花的最重要的结构是什么?

  生:是雌蕊

  师:雌蕊又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生:柱头、花柱和子房

  师:子房是雌蕊的主要结构,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子房壁和胚珠

  师:胚珠里面有什么?

  生:有一个卵细胞和两个极核

  师:很好,现在我们由内望外来组建一个雌蕊:首先有三个细胞:卵细胞和极核,他们有个家叫胚珠,胚珠外还有个更坚硬的“铜墙铁壁”叫子房壁,可是这样太矮了,于是子房壁又长高了一些,形成花柱,花柱的顶端叫柱头。

  师:可不要小瞧这个子房,他是形成果实和种子的主要部位,可是在形成前他需要花的其他伙伴的帮助。

  (三)传粉

  师:我们知道,植物的精子在花粉内,所以在受精之前,要先传粉。如何传粉?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短片。

   师:花粉从一朵花传到另一朵花,这种方式叫异花传粉,而传粉的途径有哪些?

   生:依靠昆虫和风等

   师:根据传粉的不同途径,我们花分成:虫媒花和风媒花。从这个角度看植物很高明吧!

   可是也有的花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雄蕊给自己的雌蕊提供花粉,如蚕豆,这种传粉方式被称为自花传粉。(展示图片)

   (四)受精

   师:条条大道通罗马。不管植物采取什么样的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花粉顺利的送到柱头上去和卵细胞相会。同学们,你们觉得在相会之前会遇到什么麻烦呢?

   生:自由叙说

   师:那聪明的植物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呢?让我们来看一段短片。

   师:看明白了吗?那我们一起来完成从传粉到受精的过程。

   生:接力回答植物从传粉到受精的过程。传粉:柱头会分泌黏液,它只识别同类的花粉,其他植物的花粉不会被识别,就不会萌发。花粉在黏液的刺激下,萌发成花粉管,穿过雌蕊的柱头、花柱,到达子房。在萌发的过程中,花粉管里的精细胞分裂成两个精子,释放到胚珠里,其他的花粉管萎缩。 受精: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另外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

  师:这样的受精方式我们称为双受精现象。这也是许多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

   (五)果实的形成

  师:万里长征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精子和卵细胞顺利会师,可是胜利的果实还需要更多的能量。这时,无论多么鲜艳的花朵都到了凋谢的时候,他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从而把生命的.能量留给种子和果实的诞生。

  师:受精以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种子的胚,受精的极核发育成种子的胚乳。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这样果实就包括果皮和种子两个部分。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几种果实,指出各自的果皮和种子部分。

  生:花生:花生壳是果皮,花生仁是种子

  师:大家掌握的非常好!可是我有个疑问:不是一个受精卵只能发育成一个种子吗?可为什么一粒花生里有好几个花生仁呢?

  生:说明子房里有好几个胚珠。

  师:真聪明!种子数要取决于子房里的胚珠的数目,如果只有一个胚珠,那么只有一个种子,如桃;如果有多个胚珠就会有多个种子,如西瓜等。

  师:那还有一个疑问:每朵花都会形成果实吗?

  生:不一定,如果是雌雄蕊不在同一朵花上就不可以了。只有雌花才有可能结出果实。

  师:从植物的开花能学到这么多的学问,被子植物真是聪明的生命体,不愧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等的植物啊!可是,同学们听过这样一个说法吗:有的植物一生只开一次花,而且开花之后就意味着要死了?

  生:竹子开花

  师: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短片来寻找答案吧!

  师:同学们有何感想?

  生:自由叙述

  师:虽然是生命结束前的征兆,可是他依然把生命的力量化成了一粒粒生命的种子,所以竹子开花同样也是在履行她繁衍后代的使命,让我们见证到了植物生命力的顽强。这也是人们喜爱竹子的其中一个原因吧!

   (六) 果实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师:植物用毕生的力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又是谁享用了美妙的果实?

  生:动物

  师:所以,同学们,你们现在觉得植物的花为谁而开?

  生:自由表述

   (七)现代科技发展

  师:传统的种植业让人类生生不息,作为最高等的人类在享用丰硕果实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世界变的更美好,人们学习植物的方法,可以来合成我们所需要的更健康、更高效的植物种子。请看短片。

   (八)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聪明的植物是如何来利用花来繁殖后代,植物还有更多的方式来繁殖自己的后代,聪明的人类在几千年的种植中也创造了更好的繁殖方法,他们是什么?下节课再来讨论。

八年级生物教案 6

  一、说教材

  ㈠.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⑵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㈢.教学重点

  1.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2.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3.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

  1.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小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播放有关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动物的影象资料,有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有活蹦乱跳的各种动物,还有飞翔在空中的小鸟……。

  问题:如果按照生活环境分,我们可以如何划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来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的视频资料来整体感知鱼的特点。

  ⑴、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

  ⑵、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⑶、都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离开水会怎样?水到底给了鱼什么呢?

  ⑷、鱼的种类多吗?四大家鱼是哪些?中华鲟有哪些特点?

  隐含知识:

  1.海洋鱼类:表明鱼的种类很多(多样性)

  2.淡水鱼类:暗示我国的特有物种(独特性)

  3.要求:保护环境以及它们生存的水生环境.

  [讲授新课]

  一、观察鱼的形态结构

  1.观察方法: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变量。

  1.观察外形: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再观察局部:鱼在游泳时每一种鳍是如何运动的,思考它们对鱼的运动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并观察鱼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各种鳍是如何配合的?

  2.一个理念:结构决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鱼鳍:与鱼的运动有关,帮助鱼在水中游泳。

  3.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探究】鱼鳍的作用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

  1.提出问题

  鱼的尾鳍有什么作用?(强调单一变量)

  2.作出假设

  假设鱼的尾鳍可以是鱼前进的动力,可以决定方向

  3.制定计划

  ⑴方法选用:选用直接剪掉尾鳍法,现象比较直观

  *直接观察法:各种鳍在一起相互协调合作,因此直接观察很难得出结论。

  *模拟法:是科学探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采用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

  1.气球容易漏气,而且水不容易灌进去,很难扎紧。

  2.游动时,现象不明显。

  当用手按住鱼前部时,鱼的前进不明显;当不按头部时,鱼头就翘起来,感觉没有方向感。

  这个实验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一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⑵实验用具选择:

  *水槽选择(最好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鱼体大小选择;7—10cm(最好由学校提供)

  *剪刀、纱布

  ⑶分组实验

  学生共52人,分13小组,每组4人

  每组提供两条鱼

  1—2组,探究胸鳍的作用

  3—4组,探究腹鳍的作用

  5—7组,探究背鳍的作用

  8—10组,探究臀鳍的作用

  11—13组,探究尾鳍的作用

  4.实施计划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观看探究尾鳍的作用的视频,与小组做出来的结果比较,得出结论。

  5.得出结论:

  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6.讨论和交流:

  ⑴一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就一定正确?

  ⑵与实验法相比,模拟实验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模拟实验的制作。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播放投影,检查所学知识。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种的鱼,身体的背面和腹面颜色是否一致?这有什么作用?

  2.鱼的身体两侧有一排鳞片上有小孔,这些小孔连起来构成一条侧线,它有什么作用?

  3.鱼的身体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么吗?

  4.鱼体内有个白长囊状结构叫做鳔,想想看,鳔的作用是什么?

  [推进新课]

  继续探究,鱼除了用鳍游泳之外,还有什么其它特征。

  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各种鱼放在小组水槽中摆放在桌子上进行分组观察。

  观察鱼的呼吸时,先观察鳃的颜色和鳃丝的形状,鱼鳃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鳃上布满毛细血管,所以人们买鱼时可以从鳃的鲜艳程度判断鱼是否新鲜。鳃丝在水中呈舒展状态扩大了与水接触面,离开水鳃丝互相粘结、破坏了气体交换的功能。鱼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而是通过鳃获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鱼儿不是离不开水”而是离不开水中的氧气,所以养鱼缸要经常换水,养鱼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间要打冰眼(结合书中实践活动)因此,若水域污染对鱼及其它水生动物十分不利(渗透环保意识)。

  得出结论:鱼的呼吸靠鳃来进行,鳃的结构包括鳃弓和鳃丝,这些结构有利于鱼在水中进行交换氧气。

  本章还开设了新的实验内容——“模拟实验”,详见书第四页,这是一个新的实践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视,让学生动手去模仿着做。训练学生的悟性。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八年级生物教案 7

  生物的特征

  教师寄语:有生命,就精彩!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说出生物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区别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关爱生物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学习难点:

  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一定认识其中不少的生物。那么,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生物?请各小组讨论后出示课前观察的结果。

  三、合作探究

  (一)通过各小组的回答说明,要想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阅读课本P2页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科学观察必须借助有关用具才能进行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事实就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阅读课本P2-P5页,探究下列问题:

  1、填充下图,识记生物的基本特征。

  2、观察动物题材的投影片和教室里盆栽植物,结合课本第插图,讨论:

  (1)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人类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__________、呼出_______________。

  (3)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

  (4)课本第五页插图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四、拓展创新

  1、除了课本介绍的,你还知道生物有哪些特征?看哪个小组说得好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2)猫生小猫属于。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五、归航拾贝

  六、达标测试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

  A.机器人弹钢琴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 )的特征…………………( )

  A.需要营养B.进行呼吸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

  A.呼吸B.排出体内废物C.对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发育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能运动B.都能呼吸C.都有细胞结构D.都生活在水中

  5、科学家对蜜蜂群体的自然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实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D、分类法

  6.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7、请将左右两列中相关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起来。

  动物取食应激性

  鲸喷出水柱营养

  向日葵朝向太阳繁殖

  植物开花结果生长

  人体排汗排泄

  蘑菇由小长大遗传

  子女与母亲相似呼吸

  七、学习感悟

  参考答案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课前预习: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测量

  二、合作探究

  (一)B

  (二)1.①营养②进行呼吸③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⑤生长⑥繁殖

  2.(1)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食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但是,无论是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是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来自自然界中的一些简单的物质,它们都是一样的。

  (2)氧气二氧化碳

  (3)动物和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如出汗、呼出气体、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4)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合拢。说明了生物对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蘑菇能从小到大;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不断长大;小鸡破壳而出。说明了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体长到一定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三、拓展创新

  1.(1)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有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3)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4)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1)生物能生长(2)生物能繁殖(3)生物能遗传(4)生物能变异(5)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五、达标测试

  1.D 2.C 3.D 4.B 5、C

  6.曲中的生物有:老树、昏鸦、瘦马、人;曲中的非生物有: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天涯

  7、动物取食————营养

  鲸喷出水柱————呼吸

  向日葵朝向太阳————应激性

  植物开花结果————繁殖

  人体排汗————排泄

  蘑菇由小长大————生长

  子女与母亲相似————遗传

八年级生物教案 8

  教学目标

  1、概述尿液的排出过程。

  2、明白排尿的意义。

  3、了解皮肤的结构、皮肤的再生和皮肤的卫生保健知识。

  4、理解皮肤的功能。

  教学重点:尿液的排出过程与汗液的排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体每天要产生大量的尿液,这些尿液是如何排出体外的呢?人体除了依靠形成尿液排出废物外,还有那些排出废物的方法?我们应该了解哪些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怎样用这些知识指导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新课讲解

  1、尿液的排出

  师:请同学根据泌尿系统的结构,能不能简单叙述一下尿是如何排出的?

  生: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进行排尿,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板书)

  2、排尿的意义泌尿系统的卫生:

  师:.排尿有什么重要性?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从而很自然地得出排尿的意义。

  师生:共同总结排尿的意义:排出废物,调节人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师:怎样注意泌尿系统的卫生

  ①适量饮水②及时排尿③保持尿道外口清洁

  3、皮肤的结构

  夏天刚过,许多同学都发现自己的皮肤变黑了,这是为什么呢?人们常说“这个人的脸皮可真厚”,脸部的皮肤真的很厚吗?一些同学进入初二以后,发现自己的'脸上长出了“小痘痘”,这是怎么回事又该怎样预防呢?皮肤常年暴露在外接触许多细菌,为什么不腐烂变质呢?人的肤色为什么会有差异……这些问题都与皮肤的结构密切相关。

  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成年人的皮肤展开面积接近2平方米,重量约为人体重的1/20。虽然是最大的器官,皮肤却很薄,平均2毫米左右,最薄的部位是眼皮的皮肤,只有0.5毫米,而最厚的部位是手掌和脚跟的皮肤,也不过为4-5毫米。既然是“器官”,同学们回忆一下器官的概念,想想皮肤应该是由哪些组织,按着什么样的方式构成的呢?可以触摸自己手部或脸部的皮肤,体会一下,也许对寻找答案有所帮助

  人的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死亡的表皮细胞不断脱落,有人计算过,把一个人一生中脱落的皮肤表皮加起来,平均重量将超过227千克。表皮的深层细胞具有很强的分生能力,补充脱落的角质层的任务正式这层结构完成的,由此可以推断深层细胞具有什么特点?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板想想看,平时我们不小心擦伤了皮肤,过几天伤口就痊愈了,现在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生理性再生:正常代谢过程中的再生(如:角质层细胞脱落后会自然得到补充)补偿性再生:由损伤引起的再生(如皮肤擦伤后伤口愈合)

  夏天过后我们的皮肤变黑了,就与这种细胞有关——黑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可以产生黑色素,黑色素可以吸收紫外线,防止其损伤深层皮肤,对人体有保护作用,是人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表现。参加室外活动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很有好处,但在夏天外出或进行日光浴时应当适度,因为过度的日晒会加速皮肤的老化,甚至会引发皮肤癌。思考一下:严重的大面积皮肤烧伤的病人为什么容易死亡?(加强学生对皮肤是保护人体的重要屏障的认识)

  皮肤损伤会有血液流出,触摸皮肤会觉得有弹性,尖锐的物体碰到皮肤会觉得疼……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与表皮下方的结构——真皮有关。 皮肤具有弹性,因为真皮中有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天气热或运动时,可以看到脸部的皮肤发红,天冷或不运动时则相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真皮层内有丰富的血管,人体血液循环中10%的血液要流经皮肤。这对人体有何意义呢?调节体温。

  我们的皮肤就是有表皮和真皮两个部分构成的,不过皮肤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还演变出了一些附属结构,它们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指(趾)甲、毛发、 汗腺、 皮脂腺

  4、皮肤的卫生保健

  皮肤的清洁:

  (1)清除皮肤表面的污垢,使皮肤能正常发挥功能

  (2)减少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防止皮肤病的发生

  皮肤的锻炼:

  (1)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和汗腺、皮脂腺的分泌功能,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

  (2)提高皮肤对温度骤然变化的适应力,减少疾病发生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了尿液的排出与汗液的排出,介绍了皮肤的结构与它的基本功能,了解如何注意泌尿系统的卫生,如何保护皮肤。

  四、板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2)------尿液的排出与汗液的排出

  1、尿液的排出

  2、泌尿系统的卫生

  ①适量饮水②及时排尿③保持尿道外口清洁

  3、皮肤的结构

  表皮:角质化细胞;深层细胞

  真皮:血管和神经末梢

  五、教后反思

八年级生物教案 9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6、练习: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

  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

  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

  A.充分利用光能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D.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的解释为( )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C.适应是绝对的

  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7、讲解书本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这节课不仅要讲理论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且也要说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原理和过程。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个知识点并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在课堂上讲解这个实验过程和原理较费时,最后超出课时,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于为什么要用裸地、草地、灌丛三个环境来做这个实验,很多学生很难理解,还有对于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计划并不了解,所以我在其他班的课堂上采取了把实验过程,原理用一节课来讲述,因为探究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只有一开始让学生理解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在以后的课堂上才能让他们自主探究,所以我觉得把实验课分为一个课时的课是有必要的。

  教学反思:

  应该安排学生实验前自己先体验实验过程,实验所需时间,这样让学生操作起来可以更容易掌握,自己也能了解到实验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八年级生物教案 10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进化的证据。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重点:

  1.生物进化的证据

  2.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难点:运用对比的方法对生物的进化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提出问题,引出新课:地球上生活着丰富多彩的生物,有绿色开花植物,有脊椎动物,有无脊椎动物……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类群,是怎样由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演变来的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生物进化的证据

  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CAI展示化石图片

  ⑴什么是化石?

  ⑵化石仅仅具有收藏和观赏价值吗?它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价值?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

  CAI展示马的进化过程

  讨论:马的进化过程

  观察、比较、讨论,回答下列课题:

  ⑴比较不同时期马的形态、结构有什么不同?

  ⑵比较不同时期马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⑶通过以上比较,你可以得出那些结论?

  讨论:鸟的进化过程

  小组讨论,研究以下课题:

  ⑴仔细研究各种鸟化石的结构特征,找出“鸟可能起源于古代爬行动物”的证据。

  ⑵研究各种鸟化石,排列出它们进化的顺序。

  CAI展示相关化石图片

  学生分析、思考回答。

  讨论:生物进化历程

  根据以上马以及鸟类的进化过程分析生物进化历程

  ⑴比较、研究不同地质年代中发现的化石,找出化石类型与地层的关系;

  ⑵总结以上研究,得出进化规律。

  CAI展示

  (三)生物进化的.历程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活动: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拼图

  小组讨论,研究以下课题:

  ⑴小组阅读、讨论,尝试在进化树上写出代表生物的名称及其所属的生物类群。

  ⑵仔细阅读、讨论进化树,尝试分别说出动物、植物的主要进化历程。

  ⑶进一步讨论,归纳出生物进化规律.

  ⑷游戏:对应两组交换自制的生物进化拼图,并在不看书的情况下,比一比哪个组配合得好,拼得好,拼得正确。

  分析植物以及动物的进化历程

  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CAI展示

  完成拼图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比较,对比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类群,相同的特点较多,反之较少。根据分析比较,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顺序。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中的不同类群分析比较,认识它们的进化历程。

八年级生物教案 11

  一、教材简析:

  《遗传和变异现象》是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一节,教材主要从三方面:1、通过比较个体间性状的差异,使学生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2、通过欣赏和评价两幅19世纪的漫画,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3、通过课后的性状调查和思考与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领悟;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世界遗传的多样性,为今后学习生物的进化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从未学习过遗传学的相关知识。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相关内容或观察过此类现象。只是未能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这已经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基础。而且,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判断、推理的能力。教师应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这些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总结。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能列举和辨别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以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3、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调查、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使学生了解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名词。

  2、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对性状指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2、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幻灯片展示:2组同学们熟悉的明星照片,请同学们观察照片中的人物在外貌特征上有什么共同点,以此导入新课: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新课。

  知识点一:性状和相对性状

  1、性状

  1)小游戏:

  ①猜一猜:这分别是谁的眼睛?

  (引出名词——形态特征)

  ②猜一猜:这是谁的声音?

  (引出名词——生理特性)

  由以上两个小游戏引出:性状

  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都称为性状。

  2)思考:同种生物同一性状表现类型相同吗?

  3)根据性状的概念说出葡萄的性状。

  展示同种生物同一性状表现类型不同的图片,从而引出:相对性状

  2、相对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展示4组图片,判断图片中的性状是否是相对性状?

  2)活动:个体间性状的比较讨论:

  ①在活动最后,有没有人和报告者一起站立?说明了个体间性状表现是否完全相同?

  ②根据活动结果推测世界上两个人性状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

  3)你能行:辨别下列哪些是相对性状。(对性状和相对性状进行巩固)

  知识点二:遗传和变异

  1、遗传

  1)小游戏:寻找亲人

  2)活动:欣赏和评价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新鼻子》《旧砖上脱落的碎片》。

  讨论:

  ①《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脱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有什么不同?

  ②哪幅漫画中表达的生物学现象是可能发生的?为什么?请同学们说说以上两项活动的体会: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性状有相似性,说明性状可以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从而引出:遗传——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3)展示4组与遗传有关的图片。

  4)思考: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性状一定相似吗?展示3组有亲缘关系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他们之间的性状差异。从而引出:变异——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的性状表现存在。

八年级生物教案 12

  教学内容:

  生物的无性生殖;实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教学目标:

  1、认识无性生殖的概念。

  2、训练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操作技能。

  3、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4、举例说出常见的'营养生殖种类。

  5、理解营养生殖的优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的观察和“植物的嫁接”的实习活动,领悟“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2、观察显微镜,制作临时玻片,提高科学技能,培养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

  2、说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1、无性生殖的原理。

  2、酵母菌的培养。

  教师准备:

  1、课前准备几张嫁接成活的植物体照片,在上课时供学生观察。

  2、有关课件。

  3、实习所用的器材。

  学生准备:

  1、准备实验和实习的有关材料。

  2、课前尝试嫁接,再把嫁接的动植物拿到课堂准备交流。教学步骤:

  一、引出生物的繁殖和发育

  1、情景创设:同学们都学过一首诗中这样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你们知道这是表达的什么样意思吗?

  2、诊断性设问:这就是生物的繁殖和发育现象。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向我们描述了物千姿百态的生命形式、生物习性及他们的结构特点,但是对各种生物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却是不甚了解,你们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吗?

  3、启发问题:你们说的这些例子都是需要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才能生出新一代来。那么,有没有这种情况,不经过受精作用,同样也能产生出下一代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4、安排实验:现在我这里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器材,有酵母菌培养液、烧杯、显微镜、载玻片、龙胆紫染色液等。请你们先看书,讨论应如何做实验,列出实验步骤,研究酵母菌的出芽生殖问题。

  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观察

八年级生物教案 13

  一、指导思想

  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沟通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二,教学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八年级上册)学习,逐步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动物的主要群体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2.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4.通过活动经验对生物进行分类是基于不同生物形态和结构特征的相似性。

  5.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如“饲养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

  6.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查询和收集生物相关信息。

  (二)流程和方法:

  1.采取“目标激励、同伴互助、师生互勉”的教学策略,增强主动性和紧密合作性,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2.重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归纳能力和自我检测能力,尽可能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转移给学生。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例如:

  (1)问题导向法。根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是什么?如何适应环境?跟人类是什么关系?”自学、自答、自测、自反馈,辅以同伴互助和老师点评,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形成自学能力。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更加熟悉“提问—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实验操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遇到的生物现象,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4)比较法和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比较和归纳,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结构,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2.了解生物科技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实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投身生物技术的热情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感。

  3.明知科技可以促进人类进步,却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知道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善用它可以造福人类,滥用它会带来无穷的危害,树立全面的技术观和价值观。

  三、学术条件分析

  一方面,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一学年后,对生物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生物实验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很多学生对生物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八年级的生物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弱、缺乏主动性等。,表现为学习习惯懒散、注意力不集中、完成作业马虎、好奇心过强、缺乏自觉性,学业成绩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因此,从本学期开始,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加强课堂调控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对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的引导,尤其是对学习过程和效果的监控,这样既能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学好,又能促进学生养成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取得明显进步,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

  四、教材分析

  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有五章,第六单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有三章。教材编写以生活实践为主,内容安排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栏目丰富多样,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本书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与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一起,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离不开生物圈中绿色植物、人、动物、细菌、真菌等有机成分的和谐共存,前者与后者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类别知识的横向比较,又要注重结构知识的纵向梳理,还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多向传递,搭建过渡桥梁,构建知识网络,努力实现分散、集中、整合的目标。

  基本措施:

  1、备课和准备教材。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本课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明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同时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将思想教育融入教学过程。

  2.让学生做好准备。深刻理解学生的思想现实、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3.准备教学方法,准备学习方法。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针对教学目标,灵活采用自学指导、对话、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发现问题、测试反馈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有效性。

  4.准备作业。注意控制课堂练习量和课后作业量,结合考点,突出重点,精选习题,把握训练质量。除了课后少量的实践性作业外,其他知识书面作业应尽可能在课堂上完成,在课堂上批改,并及时反馈,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作业效果。

  5.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注重知识教学、小组实验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

八年级生物教案 14

  新授课时:1

  课时教师寄语:任何一种容器都装得满,唯有知识的容器大无边

  学习目标:

  1、鱼的主要特征

  2、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环节:

  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科学家按体内有没有脊椎骨把他们分为和两大类像蚯蚓、珊瑚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构成脊柱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

  像鱼这样,体内都有由脊椎骨构成脊柱的动物是脊椎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脊椎动物?

  一、多种多样的鱼

  观察P20-21思考:

  ⑴我国主要的优良淡水鱼品种有哪些?

  ⑵我国常见的海洋鱼有哪些?

  二、鱼的.主要特征:

  1、鱼适于水中生活两个至关重要的特点:

  2、观察与思考

  (1)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对鱼的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用手摸鱼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谈谈你的看法。

  (3)观察鱼的运动。鱼只靠鳍进行运动,这种说法全面吗?

  (4)观察鱼的呼吸

  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有哪些变化?

  (5)观察鳃和鳃片的形态、数目、颜色。为什么鰓丝多而细?

  (6)鱼鳃的哪些特点对它在水中呼吸至关重要?分析鱼儿离不开水的原因。

  3、你知道吗?

  鱼到了生殖季的时候,雌鱼会向水中排出卵子,雄鱼会在卵上排上精子,精卵在水中结合为受精卵,然后受精卵会在水中发育成新的个体。

八年级生物教案 1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课前准备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5、有条件的可配备实物投影仪

  6、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配置培养基和培养菌落的实验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分为两课时。

  课时一: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吗?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提供实物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兴趣小组同学介绍配置培养基和接种、培养细菌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基成分,总结归纳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的周围有细菌和真菌吗?如果有,它们喜欢呆在哪里?观察生活中的细菌和真菌,讨论设计探究活动方案,课后实施自己的探究方案提供实物,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课时二: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哪里细菌、真菌比较多?学生展示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分析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并阐述自己的理由提供实验方案和结果,组织学生辩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学生: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

  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吗?

  学生: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教师: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教师: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时2: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

  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教师: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细菌的携带者,清洁剂和消毒剂都可以减少细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食堂里吃的多。营养多。

  教师:可见,对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

  学生:我们比较了教室和操场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教室中央的课桌上,一个放在操场看台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教室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高于操场上的,说明教室里的细菌比操场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教室通风情况比较差,所以细菌比较多。

  (学生继续比较了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湿抹布和干燥抹布上的细菌真菌等,总结出:营养、潮湿、温暖、人类和动物的活动等条件有利于细菌真菌的分布;通风、洗涤剂、消毒剂、紫外线会减少细菌真菌的分布。)

  教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另一组实验,他们比较了学校中心花坛和学校门口大马路边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和同学们的一样:他们准备了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中心花园的草坪上,一个放在马路边上,打开盖三分钟后,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个的菌落多?为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激烈辩论)

  学生:马路边多:那里尘土飞扬,还有汽车尾气。

  学生:中心花坛多,那里潮湿、很多落叶作为营养。

  学生:马路边更通风细菌少。

  学生:紫外线强烈,细菌不容易生长。

  学生:汽车尾气是污染,对细菌的生长更不利。

  学生:马路边人来人往,细菌多。

  学生:中心花园还有很多蚯蚓、虫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细菌,都会散播到空气中。

  教师:经过学生讨论,大多数同学认为中心花园里细菌比较多。是不是这样呢?请小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我们可以看到:中心花园和马路边的细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刚才其他同学展示的都多。两者比较起来,中心花园的细菌真菌还是明显比马路边多。理由大家都已经说了。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还有很多同学自己在家里利用简单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实验,下面请这些同学也来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

  学生:展示自己用果冻、柑橘、面包做的探究实验。

  教师:同学们爱好钻研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为他们鼓掌。

  教学反思

  在进行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班额过大一直是困扰教学实践的难题。课堂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混水摸鱼;课堂展示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展示所有学生的设计。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这次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时候,我就采取了竞争答辩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个小组进行比赛,最先书写完成完整的探究计划的4个小组可以参与竞争答辩;然后要求全班同学从在参与竞争的4个小组中,投票选择2个设计科学、创意新颖的方案。这三个小组将获得教师提供的培养基。这样,小组为了尽快完成设计方案必须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同学们为了参与评选必须专心倾听。这样就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大家的竞争意识。为了获得最有创意的方案,大家开动脑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设计方案的品质。无须担心没有获胜的其他小组丧失了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大家可以轮流参与,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简单材料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对于自己进行实验的同学,可在记分等方面给以各种形式的表扬。这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

  在实验结果展示过程中,以辩论的形式预测实验结果,是课堂的一个高潮。这个亮点不是我事先设计的,而是学生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学校的中心花园和马路边"这个课题也是学生提出来的。这个课题选择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觉认为马路边很"脏",但通过阐述理由,很多同学认识到花园的条件更适宜细菌和真菌的存活。这种通过自己的知识预测事件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而通过辩论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参与,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八年级生物教案 】相关文章:

八年级生物教案:生物进化08-26

八年级生物教案02-28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教案02-28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11-15

八年级生物教案范文11-18

八年级生物教案【推荐】11-24

【荐】八年级生物教案11-23

八年级生物教案优秀11-05

八年级生物教案【精】11-27

八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