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物理教案>初中物理的测量教案

初中物理的测量教案

时间:2022-08-03 21:40:25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物理的测量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的测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的测量教案

初中物理的测量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教具

  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三)教学过程

  1.测量(着重讲测量的意义)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2.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1-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4.正确记录测结果

  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四)说明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测量仪器正确读数的基础。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也很容易将技能迁移到温度计、停表、弹簧秤、电流表等测量仪器的读数上。因此本节把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作为重点。

  在教法上采取了错误尝试的方法。刻度尺学生比较熟悉,也经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使用刻度尺,难以引起重视,甚至引起学生反感而失去学习兴趣。利用错误尝试法,让学生暴露使用刻度尺的的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潜在地使学生认识到,即使最简单的测量,也要严肃认真,要有正确的操作规则,才能做好实验测量。

  刻度尺使用规则的表述,涉及立体几何术语,数学中应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说法。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正确的操作,教学中应通过示范操作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规则。

  误差和有效数字的理论比较深,在本节课不宜涉及过多。仅让学生知道由于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就必然存在误差。知道估读的数字是有意义的,它能告诉我们真实值在哪个范围,它跟它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的。应该告诉学生,在计算平均值时,有效数字的位数要跟测量值的位数相同。

初中物理的测量教案2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思想目标:

  初步了解观察演示实验的规律,通过简单的测量知识,对学生进行严谨性教育,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长度测量的初步知识,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难点:

  能根据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教具

  示教刻度尺、长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一、教学过程

  1.测量(着重讲测量的意义)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现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2.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单位换算:1m=1000 km 1m=10 dm 1dm=10 cm 1cm=10 mm

  1mm=1000um 1um=-1000 nm

  学生观察课本上的 单位换算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心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数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向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将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1-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1-6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边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例如:如图1-——5所测长度27mm,在物理实验中测量长度往往要求更精确些,这就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例如1—5甲中所测的长度要取做27.3mm.这里末一位的3虽然是估读的,并不准确。但是对我们还是有用的。它告诉我们木块的长度在27mm___28mm之间更接近。因此,最后一位是有意义的

  4.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如你看到一份测量记录上写者某本书的厚度是5。你能知道书的厚度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5.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任何测量都存在着误差。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物体的末端恰好对着刻度线,测量的结果应是准确的。其实,任何刻度线都有一定的宽度,“恰好对着刻度线”也是估计的,这时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数字是零。(估读数字为“零”,容易被忽视,要提醒学生注意)由此可见,测量中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跟错误不同。像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6.想想议议

  通过学生的议论,帮助学生总结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规则。可按实际测量的过程总结。①测量前先观察刻度尺,看零刻度是否磨损,确定以哪条刻度线做测量的起点;明确最小刻度值,了解应估读到哪一位数字。②刻度尺放置应立在被测物体的面上,不能歪斜。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尺面,并对正观测点。④读取数值时要估读出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⑤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标注单位。

  7、练习巩固:P10、(1——2)题

  8、作业:P14(3——4)题

  二、板书设计: 第一章 测量的初步知识

  1、长度的测量 误差

  (一)、测量的意义:人的视觉和感觉不可靠。

  (二)、长度的测量

  1、基本工具: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米(m)

  1km =1000m 1m=10dm 1dm =10cm

  1cm =10mm 1dm=1000um 1um =1000nm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 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做小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的直线,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测量结果要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三)、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课后反思: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测量仪器正确读数的基础。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也很容易将技能迁移到温度计、停表、弹簧秤、电流表等测量仪器的读数上。因此本节把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作为重点。

  在教法上采取了错误尝试的方法。刻度尺学生比较熟悉,也经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使用刻度尺,难以引起重视,甚至引起学生反感而失去学习兴趣。利用错误尝试法,让学让暴露使用刻度尺的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做好实验测量。

  刻度尺使用规则的表述,涉及立体几何术语,教学中应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说法。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正确的操作,教学中应通过示范操作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规则。

  误差和有效数字的理论比较深,在本节课不宜涉及过多。仅让学生知道由于

  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就必然存在误差。知道估读的数字是有意义的,它能告诉我们真实值在哪个范围,它跟它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的。应该告诉学生,在计算平均值时,有效数字的位数要跟测量值的位数相同。

初中物理的测量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能力目标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

  题的能力。

  2。通过进行简单的测量,具有使用简单测量工具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教学难点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估计十秒钟以后举手睁开眼睛,我来计时,看谁估计的最准确。开始!

  [生]按照指令操作

  [师]谁能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生]学生回答。

  [师]指出正确得数,要想得出准确的数据,我们要学会使用仪器来测量长度和时间,这节课我们在小学和日常生活中对时钟、表、刻度尺使用和对一些时间、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二、新课教学

  1。长度的测量

  [师]大家都知道长度可以用尺子来测量。同学们能说说都有些什么样的尺子吗?

  [生]直尺、三角板、卷尺。

  [生]裁缝用的皮尺、木匠用的`折尺……

  [师]还有在精确测量或特殊测量时常用的游标卡尺、千分尺(也叫螺旋测微器)。

  (教师可以在列举尺子的过程中。将这些尺子一一展示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师]同学们谁还知道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用来估测长度?人体哪些部位的长度具有特殊的关系?

  [生]人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尖的距离叫“一大柞”,大拇指到食指尖的距离叫“一小柞”。如能知道自己“一柞”的长度、身高,就能利用双臂及手掌估测物体的长度。

  [生]人的头长和脚长相同;身高等于9。5倍头长;人握住拳头的大小和心脏一样大。

  [生]人身体上许多部位是按“黄金分割”分配的,比如眼睛是头部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等。

  [师]同学们知道这么多关于人体尺寸的知识,真让老师吃惊。大家也一定还记得长度的单位都有哪些?

  (同学们列举单位的过程中,教师投影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巩固记忆)

  [投影]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1 km=103m 1 dm=10-1 m

  1 cm=10-2m 1 mm=10-3 m

  1μm=10-6m 1 nm=10-9m

  [师]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eter),符号是m。

  [师]大家会用生活中常见的直尺、卷尺测长度吗?请同学们利用你文具盒中的尺子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并和同学们交流测量方法及发现的问题。

  (同学们操作,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讨论解决)

  [生]测书的长度的时候,要选择较长的刻度尺;刻度尺平行地放在被测的长度上,尺子上的零刻度线与被测长度的一端对齐,视线和被测长度另一端的刻度尺对齐(学生示范说明);读出刻度尺上的数值,记下来。这样就测完了。

  [生]我的尺子用的时间长了,前面零刻线的地方看不清楚,我将能看清楚的一条刻线和被测长度的一端对齐,读出另一端刻度尺上的数值,将前面的值减去,也能测出物体的长度。

  [生]我发现将刻度尺上的刻线紧贴在被测物体上(学生示范),读数时容易看清楚、读准确。

初中物理的测量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原理。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到体的电阻。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测量电阻,学习一种应用欧姆定律测量电阻的方法。

  2.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进一步体会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应用欧姆定律测量电阻体验物理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2.认真完成实验,养成做事严谨的科学态度。

  3.在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实验过程中,加强与他人的协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应用欧姆定律,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

  2.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属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教学难点

  1.实验电路的设计、连接,电流表、电压表量程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实验数据表格的设计。

  2.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属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了解灯丝(钨丝)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池、定值电阻(5 Ω、 10 Ω各1个)、小灯泡+灯座、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欧姆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及其数学表达式。

  2.教师提出问题:用电流表和电压表你能测量出定值电阻的阻值吗?说明测量原理,并画出测量电路图。

  二、新课学习

  1.学生思考、设计实验,教师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改变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和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应如何改进测量电路图?

  2.学生思考、设计实验电路: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改变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和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定值电阻的阻值将如何人改变?

  3.学生猜想、假设实验结果:学生探究实验: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出定值电阻的阻值。

  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果: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属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教师引导学生测量小灯泡的灯丝电阻:你想不想知道小灯泡的灯丝的电阻有多大呢?

  4.学生设计实验电路:

  5.学生探究实验: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灯丝电阻。学生发现问题:在不同电压和电流的情况下,小灯泡的灯丝的电阻不同。

  6.学生知识类比迁移,思考、交流讨论:为什么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小灯泡的电阻会改变?

  三、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初中物理的测量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_______。

  最小分度:_______。

  水平拉木块的'力:_______。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_______。

  拉断头发的力:_______。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初中物理的测量教案6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 教学重点 】

  力的测量原理。

  【 教学难点 】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 …… 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 实践活动 】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 教学反馈 】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初中物理的测量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练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并认真分析、讨论、总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友好相片的健康心理。

  (2)让学生经历实验操作过程,享受物理实验带来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强化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难点】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实验器材】

  冰块、自来水、温水、烧杯两只、温度计一支

  【课型】实验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 师:同学们,温度是什么样的`物理量?温度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导语二 师:(1)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2)常用液体温度计的构造是什么?

  (3)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实验(一)测量冰块的温度

  【实验步骤】

  (1)估测被测物体—冰块的温度,记入表格;

  (2)观察温度计的是量程(即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值);

  (3)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冰块充分接触;

  (4)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需和冰块接触;

  (5)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6)将实验结果记入表格。

  [做一做]学生按要求实验操作,教师巡视。

  实验(二)测量自来水的温度

  实验(三)测量温水的温度

  【实验步骤】同上

  记录表格

  冰 块 自来水 温水

  估计温度/℃

  实测温度/℃

  [交流]你的估计准确吗?

  [议一议]我们在实验中,使用温度计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结归纳](板书)

  (1)实验前先要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温度计;

  (2)要爱护温度计,不能用温度计搅拌液体,更不能与容器碰撞。

  (3)要规范读数。

  [看一看] 多媒体播放 “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图片,并请学生同时阅读书本中有关内容,请学生就此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课后活动] 每个学生可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做实际温度的测量记录,通过描绘不同时刻所对应的温度边连线,了解一天中气温变化的情况。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类型一: 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

  [例1]按温度计的使用要求,将下列步骤按正确的操作顺序排列(用字母代号)

  _D. B. E. A. F. C_

  A.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接触一段时间

  B.选量程适当的温度计

  C.从待测液体中取出温度计

  D.估计待测液体的温度

  E.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待测液体中

  F.观察温度计的示数,作好记录

  [例2]体温计的示数是38℃,若粗心的护士仅消毒后就直接用它去测量37℃和39℃的病人的体温,则该体温计的示数先后分别是( B )

  A.37℃和38℃ B.38℃和39℃ C.37℃和38℃ D.37℃和37℃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拓 展](05庐江县) 气象学里的日平均温度,是一天当中的2时、8时、14小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如果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1所示,则该地的日平均气温是 2℃ 。

  [总 结]

  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

  五、作业

  《目标检测》

【初中物理的测量教案】相关文章:

测量物理教案08-23

初中物理内能教案12-30

初中物理《功》教案12-19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01-11

初中物理教案02-23

初中物理《力》教案04-01

初中物理教案03-09

八年级物理测量教案12-29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