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2-07-13 12:08:09 六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1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16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6小节,完成有关的作业。

  2、体会文中一些用词较精彩的语句。

  3、理解“新的跨越”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新的跨越”的含义,体会文中一些用词较精彩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生字词并知道了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请一位学生说说本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2、读一则消息的'方法是什么?(先读标题,再读开头,最后想这则消息的作用。)

  二、学习2-3小节。

  1、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则消息向大家叙述的呢?请学生轻声读2-6小节,想想火箭把卫星送上天,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从哪些词中可以体会出来?

  2、反馈之后,板书:清晨、6时30分、7时正、20分钟后

  3、让学生读读2-3小节,想想这两节介绍了火箭的什么?(外形)

  4、你觉得文中哪些词句描写火箭的外形写得非常好?为什么?请学生讨论。

  5、反馈:

  1)一座摩天大楼似的发射塔塔架的活动部分,沿着四条铁轨,缓缓向西移动。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突出了什么?

  2)矗立在发射架的环抱中。矗立是什么意思?写出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读之后有什么感觉。

  3)箭体的底部,四个两米多粗的助推器像神话中的巨人,随时准备一跃冲天。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助推器与神话中的巨人有什么地方相似?了解助推器的作用:推动火箭起飞上天。从而体会这个比喻句的两个事物的相似点。再让学生找一找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还体现了火箭的威武、雄伟。(四个两米多粗、一跃冲天),并请学生谈谈体会。

  6、请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火箭威武雄伟的样子。

  三、学习4-6小节

  1、自读课文4-6小节,填写火箭发射过程的表格。

  时间卫星发射过程

  6时30分准备起飞

  7时正点火、起飞

  7时44分冲出、直刺、飞向

  11分钟后星箭分离

  2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2、体会描写比较精彩的语句。

  1)山谷里亮起一道闪电,滚来一阵雷鸣。

  与“山谷里亮起一道光芒,传来一阵巨响”比较。

  你认为哪句好,好在哪里?(文中写出了火箭上天时,发出的光芒很亮,点火时声音很响)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说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读后说说这句话给你的感觉怎样?威力巨大

  2)44秒钟后,火箭冲出翻腾的烟雾,直刺霞光满天的苍穹,飞向东南天际。

  这句话中哪些词用得特别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火箭发射的速度极快)

  这句话中的“冲出、直刺、飞向”能换吗?为什么?

  感情朗读这句话,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准确无误,威力巨大)

  3)20分钟后,传来澳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的喜讯。其的“准确”能换成“正确”吗?

  准确比正确更为精确。突出火箭发射很准确无误,安全可靠,我国的航天技术比较发达。

  有感情地读一读。

  3、齐读4-6小节,共同归纳出火箭的特点。(威力巨大,准确无误)

  四、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四、五题。

  2、从近日的报纸上抄录一则国内外的重大消息。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论述中心思想的思路。

  3、学会本课生字。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细读课文

  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当中有些字的字音需要特别引起注意。如“悼”读d4o,不读di4o;“炊”读chu9,不读cu9,应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练习时可以采用选择正确读音的形式。如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数量不多。其中有3个字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记忆。如

  这样可以利用熟字帮助学生很快记住生字。

  3、课堂讨论识记难字的方法。

  应该注意“鸿”字由三部分构成,是一个左中右结构的字,不要把“氵”误写成“冫”。

  “鼎”字比较难写,可分成这样两部分来记:“目”和“”,记忆“”这部分时应抓住这部分左右基本对称的特点。特别要强调这个字的笔顺:目、鼎。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质疑。

  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提出来小组讨论或查字典,在小组中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出来集体讨论。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死得其所”这个词为例,在这个词中“所”原指地方、处所。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进而联系实际讨论,体会“死得其所”一词在课文中指的是死得有价值,有意义的意思。

  以“鸿”字为例,“鸿”字在课文中组成“鸿毛”一词,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指的就是鸿雁的毛。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带有“鸿毛”一词的句子进一步理解,鸿毛是很轻的,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实际上暗含了这种人的死是很轻微的,是微不足道的,进而使学生理解到鸿毛一词的引申义:轻微,微不足道。

  (2)出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完全:就是的意思。在课文中这个词指的是除了为人民服务以外,再没有别的其它的目的。

  彻底:是贯彻到底的意思,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完全彻底地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出于其它的目的。

  五湖四海:这个词泛指全国各地。联系上下文可理解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追悼:指的是怀念死者,表示哀悼的意思。

  “哀思”这个词可以用分别解字再解词的方法理解。“哀”指“悲哀”;“思”指“思念”;“哀思”这个词就是指悲哀、思念的感情。

  固:本来的意思。

  于:比的意思。

  或:“有的”的意思。

  通过对以上重点词语的理解,通过让学生在读书的同时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1、让学生自己按自然段顺序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指名按自然段顺序朗读课文,读完一段,说说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知道课文先讲了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及党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接着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又讲了为了人民的利益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然后讲了为了人民的利益要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不怕牺牲,互相爱护;最后讲了开追悼会的目的。

  全文以“为人民服务”为线索,分五个自然段,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这样便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为下一步深入阅读课文,学习课文做了准备。

  (五)指导难句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然后画出读不好的句子。

  2、小组交流,如何来读好画出的难句或长句。

  3、提出读不好的句子,全班共同练习朗读。

  课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学生读起来可能有困难。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教师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时,可以采用范读的方式,让学生听读,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练读。可以这样停顿: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中引用了一句古文,读好这句话,首先要了解这句古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读好这个长句。可以这样停顿: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读读写写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论述中心思想的思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结构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为人民服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应如何为人民服务?

  首先讲了我党及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接着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然后讲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又讲为人民服务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最后讲开追悼会的目的。

  2、教师小结:这五个自然段讲了五层意思,每一个自然段都可以独立成为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结合这一段中的词语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学生能够说出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了解放人民,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的回答深入详尽。

  2、板示

  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板示出这两句话后,让学生读一读,比较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从带点的词语中能体会出什么?请同学们谈一谈。

  “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系。

  (三)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二段,可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第二段,画一画有哪些句子不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上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可再让学生说说什么人的死比“泰山”还重?使学生深入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句话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理解。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3、学生领会了这两个难句的意思,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学习第三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学生可能画出这几句话。

  (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教师可将这些句子板示出来,然后提问,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教师可以帮助、指导、启发学生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为人民服务,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无论是自己的同志,亲密的朋友,还是平日相处时有矛盾的人、反对过自己的人,这些人的批评都要听得进去。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和意见,我们就要接受,就要改正,就要照办。这就表明了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人民有好处。

  (2)学生还可能画出这句话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学生提出这句话,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对上面几句话的理解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讲的是: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对错的标准。要使我们的队伍兴旺起来,就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好的,坚持对人民有益的,改正错的,改正对人民无益的。

  3、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难句,教师可再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深刻体会文章的含义,同时为后面的背诵奠定基础。

  (五)学习第四段。

  在前面三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教学生读书,找难句,提问题;点拨启发学生,理解难句。在第四段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讨论,自己学习。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第四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重点句的理解,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提出来,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2、集体讨论。

  (1)请学生读自己画出的重点句,再谈谈自己的理解。

  (2)把小组讨论后理解仍有困难的句子提出来集体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几句话的点拨。

  ①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百万。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可见,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民族。

  ②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③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在指导学生背诵时,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如让学生自己对照课文口头填空,熟读,或同桌互相填空,小组填空等。也可以教学生一起背的方法,如先熟读再背诵、抓重点词背、分层背等等。

  (六)学习第五段。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要开追悼会?

  指导学生理解开追悼会为了怀念死者,怀念那些曾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做过贡献的人,同时开追悼会也能使人民更加团结,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七)总结课文中心思想。

  提问:这篇讲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然后按板书提示指名谈一谈。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6、 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六、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弩手,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八、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十、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象、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1、(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3天内造好0万枝箭的命令,企图暗算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地接受了命令。

  2、(3-5)周瑜派鲁肃了解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还给诸葛亮设置造箭的障碍;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暗暗作好借箭的准备。

  3、(6-9)诸葛亮善于识别天象,正确估计曹操的行动,利用大雾的掩护,巧妙地想曹操“借”了10万枝箭。

  4、(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自叹不如诸葛亮。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三、完成课后练习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的朗读基本技巧,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讨论、表演、质疑等学习方法,借助课后注释读懂课文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推敲炼字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法、示范理解法、朗读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贾岛推敲》,师板书课题,“推”和“敲”二字,我们单看啊,其实就是就是两个不同的动作,然而合起来,却有着深层的.含义,下面,我们就再次走进这个故事,深入的理解这个词。

  二、走人文本,初探大意

  1、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到102页。

  2、谁来读一读?(针对个别地方进行点拨)好,能正确的掌握停顿。

  3、我们读古文啊,除了要正确的读出停顿外,还要读出文章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文章的情感来。

  三、细读文本,入情入境

  1、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文言文呢?谁能说说。

  2、归纳一下,(出示大屏幕):

  ①参照书中的注释、借助工具书;

  ②查找相关资料;

  ③向老师、家长请教;

  ④同学间的交流。

  3、下面就请大家利用这些方法,再来默读这篇课文,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一写批注。

  4、你都读懂了哪些?文章的哪些内容引起了你的关注?学生汇报,相机出示: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你体会出了什么?“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这该是怎样的状态呢?你能来表演一下吗?作为旁观者的你们,怎样想呢?那么贾岛感受到周围的这么多议论了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

  5、我们就顺势往下看课文的下一句话,看看对于这句话,谁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出示: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6、就请大家反复的读一读,想一想,再来评议一下你觉得是用“敲”好,还是用“推”好?并说说你的看法。(屏幕出示)

  四、练习推敲

  屏幕显示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语言的魅力,理解对联的意思,体会对联的巧妙之处,积累对联。

  2、进一步品味反问句和设问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懂得同一个意思因为表达的句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3、领悟文化的精深,增强民族责任感,树立远大抱负。

  4、了解成语的来历,理解成语的意思,积累成语,从成语中悟出做人的道理。

  5、通过诵读感悟对联的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节奏美的特点。

  6、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7、训练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初步学习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手法的结合运用。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品味反问句和设问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懂得同一个意思因为表达的句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领悟文化的精深,增强民族责任感,树立远大抱负。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4、写清引发愿望的原因,和如何实现这个愿望。不说空话,写出真情实感,注意合乎逻辑、合理布局。

  教学准备:搜集有趣的对联、搜集表现报效祖国或者民族气节的名句、收集你喜欢的对联。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我们过春节,家家户户门口贴了什么?(对联、春联)谁能向大家说说你喜欢的对联?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大家的记性可真好呀!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两副对联,请翻开书语文乐园二,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指名学生读每副对联,想想能发现什么?

  2、小组讨论。

  3、交流与提示:

  ①第一副里有好多相同的字,它们的意思一样吗?第二副里的字虽然不一样,但是字音却有很多相同的,它们是什么意思?(结论:这两副对联非常巧妙地运用了相同的字或者同音字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②对联是讲求对仗的,仔细看看它们是不是对仗的?(结论:的语言文字具有独特的魅力,也只有才有对对子的语言交流活动,古代文人精湛的文字功底值得我们自豪。)

  4、多种形式朗读背诵。

  5、拓展:你还能搜集到哪些有趣的对联?

  6、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对联。

  三、学习“读一读,体会下列句子的语气和表达的感情”。

  1、多种形式读这三句话,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引导体会句子的语气和表达的感情。

  ①出示用第一句话改编的陈述句“在人类古老的长河中,没有哪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一样拥有这么丰富的书法瑰宝。”并将两句话进行对比,看看哪一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更肯定。(结论:看来,反问句更能表达强烈的情感。)

  ②以此方法,要学生自己体会后面两句,看看它们是什么句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论:同一个意思因为表达的句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在过程中也可

  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情达意。)

  3、进一步朗读,体会。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请同学们读读本题的两个句子,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结合注释或字典,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名垂竹帛,功标青史”即一个人如果能给国家做出贡献,就能将自己的名字和功绩永远记在史册上,这是非常光荣的事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就是国家的兴衰成败,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只有每一个人都积极努力地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国家才会兴旺发达。

  3、可联系课前搜集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4、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背得快。

  5、小组交流搜集表现报效祖国或者民族气节的名句。

  二、学习“成语故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故事,看看这个故事写了什么?

  2、指名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谁能结合故事内容说说“奉公守法”的意思?

  4、小组讨论:赵奢的做法对不对、好不好?你觉得赵奢是个怎样的人?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5、指名回答。

  6、讲故事比赛:《奉公守法》

  要求:讲故事的时候,运用文中特别能表达赵奢品质的词句,如“依法惩治”“毫不畏惧”“奉公守法”等。

  7、学生评。

  第三课时(探究与实践:了解对联)

  一、引“联”导入,营造活动氛围。

  (出示几副对联)同学们,这些对联写得多好呀!对联是汉语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对联。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探究把!

  二、明确探究的内容。

  1、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对联?

  2、对联有哪些特点?

  3、从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到有关对联的知识?

  三、自主合作,完成探究。

  1、自由组合形成探究小组,选出组长。

  2、分配探究任务:整个小组研究一个主题,或者小组成员各自研究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一起交流。

  3、讨论探究途径。

  师指导:《四库全书》,通过络搜索,百度、谷歌,键入你的主题。

  4、展开探究活动,各小组成员注重合作,小组间保持联系,互通信息。

  师适时指导。

  四、交流探究成果。

  1、小组内部交流,准备好在全班交流的发言稿。

  2、小组间相互交流,彼此借鉴。

  3、全班集体交流,师从内容、方法上进行。

  五、拓展延伸。

  开展“接对联比赛”“互赠对联增友谊”活动,让这朵奇葩开在学生心里,深入人心。

  第四课时(习作:心愿)

  一、引生入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有了一个美好的心愿,那就是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桃李满天下。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美好的心愿呢?那是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充满了爱心的好老师,使很多顽皮的孩子有了进步,所以我也想像我的老师那样,于是我就认真学习,终于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现在我还在为自己”当优秀教师“这个心愿而努力呢!同学们,你们有怎样的心愿?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又怎样为它而努力着呢?

  二、自由交谈,开阔思路。

  1、结合“想一想“的环节,思考里面提出的问题。

  2、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

  3、指名交流,要求:心愿的由来要合乎逻辑,纠正牵强附会引导学生要言之有理;实现愿望的过程要说得真实,具体,可行,要切合实际做到言之有物;“心愿“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达到某种美好、有意义的目的。

  引导学生区别“心愿”和“梦想”,二者都有“希望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这层意思,但梦想的程度深,梦想是对更高更远目标的期待,一个人会有一个或两个梦想,而“心愿”可能只是对一个小小的目的的期待,你可以拥有许许多多的心愿。注重引导学生对“心愿”和“梦想”的区别目的是启发学生从小处着手,从生活中的小事,小现象,遗憾中去思考材料,避免学生一味选取大、假、空的素材。

  4、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结合学生生成相机启发,拓展学生思维。

  三、明确要求,片断引路。

  1、学生就三个问题写片断。

  A、你有怎样的心愿?

  B、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

  C、怎样为它努力?

  2、学生写片断,教师巡视。留意写得好的,备于讲评有针对性和示范性。

  3、赏析片断。

  第五课时(习作赏析)

  一、写法指导,整合成。

  1、做到言之有序,可开门见山表达自己的心愿,再谈心愿的由来;可先叙述引发心愿的事情再表达自己的心愿。

  2、应把引发心愿的事情作为重点写详细、具体,注意写好自己的内心活动,流露真情。

  3、在叙述中适当穿插议论、抒情的语句。

  二、自评自改,完善习作。

  修改要求:

  1、是否按照一定的顺序,详略得当,语言表达是否清楚具体。

  2、是否具有真情实感。

  三、指导品赏,成就激励。

  1、小组评析。同学们,习作稿已初步形成,愿不愿意和伙伴交流交流,倾听一下好的建议?请自由组成四人小组,一人读,三人评,看看是否达到本次习作要求。

  2、抽样导评。展示学生的习作(好、中、差各一份),引导全班同学评议,欣赏成功之处,提出建议,修改不足之处,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修改完善。同学们,一习作的成功还有待于反复地修改。课后,你可以找信得过的伙伴评一评,也可以让爸爸妈妈给你提提意见,然后自己认真地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一、教材解析:

  《贾岛推敲》这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唐代诗人贾岛潜心推敲诗句的故事,表现出诗人反复吟咏,苦心推敲,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这篇文章的条理清楚,内容具体。开篇先讲诗人在驴子上得一诗句,然而“推”“敲”二字难确定;接着写诗人因在街上比划着推门和敲门的动作而挡了韩愈的路;然后写韩愈认为用“敲”字好,并邀请贾岛一路同行论诗。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掌握文言文的朗读基本技巧,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课后注释读懂课文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4、学习古人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推敲炼字的优秀文化传统。

  三、教学重点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诵读古诗《题李凝幽居》引入新课,同学们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不仅在于诗本身意蕴深远,真挚感人,而更重要的`是古诗的创作者那种让人敬畏的治学态度。这首诗创作过程中那个亘古流传的故事更让人为止震撼。今天我们就去读一读诗歌背后的故事。

  (二)、解题

  1.贾岛简介:课件

  2.“推敲”的理解为什么要“推敲”?是如何“推敲”的?“推敲”的结果如何?让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走入课文。

  (三)、读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倾听读音与断句。

  2.课件出示会认会写生字,学生认读。

  3.学生自由读文,注意断句。

  4.找生逐句读文,教师指导断句、重音、声调等文言文朗读的方法。

  5.默读,思考刚刚提出的三个问题,(课件出示)结合课下注释来理解。拿笔画一画,做上批注。

  6.学生汇报,相机出示相应的语句进行解析。只要学生理解就可以。教师注重分析贾岛做学问心无旁骛、精益求精,韩愈做学问治学严谨、对学问严肃认真。

  7.带着你的体会和感受再读文。

  8、本文中“僧敲月下门”一句,韩愈说“‘敲’字佳”。这样说有什么根据?你同意韩愈的说法吗?那下面我们就再来看看原诗中的那两句话,就请大家反复的读一读,想一想,再来评议一下你觉得是用“敲”好,还是用“推”好?并说说你的看法。(屏幕出示)

  9、其实,我们刚才的这一番讨论不也正是对于用词的细心品味,潜心推敲的过程吗?贾岛就是这样以他对诗的执着追求,以他对诗那严谨的创作精神,以他苦思苦吟的实践,锤炼出许多精品,从而在诗人辈出的唐代诗坛有了一席之地。然而,谈到他的创作体会,我们就不能不读一读他写的一首五言绝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课件出示)生读。这就是他曾经为了追求诗句,而苦吟了三年后的感言。可见他对于学问真知追求的执着啊!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10.运用炼字的方法,说一说下面诗句里的红体字能不能用括号里的字代替。春风又绿江南岸(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忽、竟)

  11、回读全文。

  (四)、作业从你的日记中,选出一篇文章,运用炼字的方法修改,并说一说修改的理由。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运用“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的方法,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

  2、独立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渺小、慷慨、自然资源、生态灾难”等词语。

  3、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确保护地球母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的重点内容,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

  教具准备:

  教师:CAI课件,收集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环保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

  师: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它就是我们的——(生齐)地球板书:地球

  2、师问:地球,你还想把它叫什么?(花园、妈妈、母亲、摇篮)

  二、以读为本,研读悟情

  1、师:每天我们都与她亲密接触,相依相伴,却无法看清她的全貌。宇航员叔叔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让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地球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地球?

  2、地球外面裹着一层“纱衣”,其实就是大气层,它使地球看上去朦朦胧胧的,更加可爱。课文中也有一句描写地球外貌的,快速读课文,找一找。

  (出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指导朗读。

  4、迅速浏览第一段,看看课文还怎样赞美地球的。

  (出示: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5、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下面请同学们了读读课文,思考:课文还告诉我们哪些关于地球的科学知识?

  6、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了解了这么多有关地球的知识。下面,我还想检查一下大家理解词语的情况。请看屏幕:渺小慷慨自然资源生态灾难

  7、指导理解“渺小”

  生说渺小的意思。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地球是渺小的?指导读句子。

  8、指导理解“慷慨”

  师:地球很美,但同茫茫宇宙相比,它是渺小的。但是地球也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怎样才叫慷慨?地球慷慨的向人类提供了些什么?

  9、举例说说哪些属于“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师:将这些自然资源分为两类,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分吗?

  10、地球妈妈把所有的资源全部献给了它的孩子——人类,人类的祖先也在这颗美丽的星球上劳动生活,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然而,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地球妈妈的呢?

  出示课件:水污染、洪水泛滥、土地沙化、随意伐木等图片

  师:这些图片都能用一个词概括——生态灾难。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灾难。(学生举例)看到这些生态灾难,你的心情怎样?(痛心、难受、担心等)为什么会这样?

  那么,课文中哪些文字也让你感到痛心、难受、担心呢?请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仔细阅读批注,师巡视。

  师:同学们批划很仔细,把你批划的那一处读给大家听听,好吗?生读句子

  出示句子: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给人类生存带来呢严重的威胁。指导朗读。

  11、师:读到这些,我们不禁想起了宇航员说的那句话——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也太容易破碎了”

  老师也感到很痛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合理利用,她是可以不断为人类作贡献的。但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已经使地球千疮百孔,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但是还有很多人还不以为然,总认为(引读出示: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到底能不能移居呢?大家小组讨论讨论。

  小结:是呀!如果地球被我们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所以作者才说(引读)“只有一个地球”。生读——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现在,我们可以把课题补充完整了,板书:只有一个(地球)齐读

  师:因为只有一个地球,所以——生补充完整

  三,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地球妈妈和她的儿女们说说,请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在课题上吧,句子可以是抒情的、感叹的、赞叹的、呼唤的……写下你的话,让大家都来听一听。

  2、师总结:保护地球,这个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共识。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我们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让地球越来越美,老师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8

  【设计理念】:

  本设计着眼于在语言环境中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通过精读、质疑、讨论、感悟达成目标。做到以读为主、读中有思,思中有悟,思的悬念从读中生,悟的结果从思中来。使学生经受语言的历练和环保意识的熏陶。

  【教学要求】

  1.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自觉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理解关键词和重点句,会用“渺小”、“至少”造句;

  3.学习课文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4.熟练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地球的未来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不仅要了解地球,更要懂得保护好地球。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只有一个地球”(板书课题)。

  1、多媒体幻灯片展现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2、学生看图后结合课文自由描述。教师相机点出地球的美丽壮观。紧紧抓住:晶莹透亮、纱衣等词理解。

  3、出示第二张幻灯片: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4、读句,用自己的话赞美地球的外观。比如:地球真是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地球真是可亲可爱。地球在宇宙中就像一颗灿烂的明珠……

  5、板书:美丽壮观。

  过度: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和蔼可亲?课文围绕课题概括地写了哪几方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归纳:一、美丽壮观、小;二、资源有限;三、不能移居。(板书)

  二、解读探究。

  (一)理解“小”。

  1、自由读1、2两节,哪些词突出小意。

  2、分析讨论。幻灯片呈现原句,抓住“只有、一叶扁舟”理解地球的体积小,面积小。加强个读、齐读,读中体会小。

  3、学习对比、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幻灯片呈现原文: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抓住数字,分析人居陆地面积,以及人多而面积小,通过强烈的对比,感受人类活动的范围小。

  5、小结:综合两者深彻体会地球之小。

  (二)理解“资源有限”。

  1、自由读3、4小节:从哪两个方面说明资源有限?

  2、学生读后回答,教师板书:自然资源、再生资源。

  3、理解自然资源有限。

  ①自由说,抓住“节制”和资源形成的年代久远理解:不加限制的开采,使得有限的自然资源逐渐枯竭。板书:开采。

  ②理解“慷慨”:地球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和蔼可亲,无私奉献。

  4、理解再生资源有限。

  ①出示原文: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至少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齐读一遍。

  ②理解“再生”。学生举例说明。本来再生的资源为什么不能再生?

  ③总结原因:抓住“本来”一词,除去读,加上读,对比感知本来的作用。从而体会遭到毁坏的.资源不再再生。

  ④出示幻灯片:灾难图片图景触目惊心!学生有感发言。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讲述环境受破坏的严重性。

  ⑤再读原文。提升情感:地球的易碎性。板书:毁坏。过度:有人说,浩瀚的宇宙无穷大,人类难道不可以移居别的星球吗?比如火星、月球。

  (三)理解不能移居。不能移居的原因是什么?

  ①出示原文: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个读:每句是什么意思?

  ②分析讨论:抓住第一句中“至少、没有适合”;第二句中的“不能指望”理解双重否定的含义:地球是人类生活生存的唯一星球。突出“唯一性”。齐读加强共鸣。

  ③学生举例加以论证。火星、月球等其他星球目前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人类不可能移居它球。

  三、提升情感。

  1、出示原文:“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为什么宇航员发出这样的感叹?“可爱、易碎”怎么理解?

  2、学生结合学习所得解答:地球美丽而可爱,和蔼可亲;资源遭受无节制开采而面临枯竭,再生资源遭受肆意毁坏和化学药品的侵害已不再再生,地球已经千疮百孔,太容易破碎了!

  3、个读,比读,读出因为美而爱,因为破碎而痛惜的情感。再齐读一遍。

  4、由衷地大声疾呼: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强调“我们”。(幻灯片展现破碎的地球)

  四、增强意识。

  我们有哪些补救措施了?学生纷纷举例。

  五、回顾板书,总结板书。

  板书:建设家园、珍爱地球。

  六、作业设计。

  以“读《只有一个地球》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评选好文章在校园网站上发表。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研读描写主人公诺尼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与动物表现出来的为爱牺牲的崇高情感,培养关爱他人,关爱生灵的优良品质。

  重点难点:

  通过对关键句子的理解,体会人与动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2、讲读第一部分。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众多的动物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之一,在遥远的地球北极,茫茫冰雪世界中生活在这里的人与狗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

  2、简要介绍爱斯基摩犬。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浮冰上》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地球北极地带一个少年和一条爱斯基摩犬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浮冰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里讲了什么?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正音,强调“匮”的写法。

  2、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复述课文。

  3、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内容。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思考:你是怎样理解,“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这句话?

  2、全班交流

  3、再读第一部分

  4、教师小结:因为遇险,饥饿和寒冷让他们难以忍受,死神正向他们一步步逼近,诺尼杀犬乃万不得已却也是情理之中,后来“我”杀了爱犬尼玛克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课文第二至四部分,通过研读描写主人公诺尼的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与动物表现出来的为爱牺牲的崇高情感。

  2、培养关爱他人,关爱生灵的优良品质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二、讲读第二部分(2——7自然段)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文中直接表现诺尼对尼玛克的爱的语句。

  “爱是真真实实的……他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

  “爱”、“又冷又饿”、“阵痛”没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要这样写?

  2、合作学习,分析诺尼复杂的心理过程。

  师:诺尼在是否要杀尼玛克这一问题上是非常矛盾的,他经过了非常激烈的思想斗争,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矛盾心理的呢?

  三、讲读第三部分(8——18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部分,思考:

  (1)诺尼几次下决心杀尼玛克?

  (2)在文中划出反映诺尼心理矛盾的词,心理变化的词。

  (3)交流,板书

  (4)品读关键句子

  “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诺尼为何而哭?这是怎样的泪水?

  (5)结合文本,再读课文

  2、教师小结: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矛盾的心理活动,这也正是我们在写作时应该学习的方法。

  四、学习第四部分(19——21自然段)

  1、齐读这一部分思考:这是太阳光折射在什么东西上面,而且一闪一闪的在动?是什么在一闪一闪的?

  2、提问:现在,我们学习了此文后,你感受最深或者困惑的是什么?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诺尼,最终选择放弃生命合理吗?为一条狗而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值得吗?

  3、讨论交流

  五、教师小结

  爱与生命同在,爱与万物共存,倘若我把生命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爱则使它赋有活力,躯干挺拔,青枝绿叶。

  六、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使学生理解并感悟“卖艺度日”“坎坷”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3、在对文本的逐步解读中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理解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第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阿炳的悲惨身世,十多年过去了,阿炳的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为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带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贫穷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再一次的来到二泉。

  2、这一次的到来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他想起了什么?下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学第四自然段,比较这一次的到来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时他想起了什么?

  (以前他是跟着师父来赏月,他看到了水面的月光如银,听到了淙淙的流水声音。这一次他什么野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2、小结: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已经无法欣赏眼前的美景,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

  3、一读,指导朗读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4、你从这句话当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阿炳的心声,也是师傅的心声,更是穷苦人民的心声......)

  (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5、二练

  阿炳为_________而深沉地叹息。(自己坎坷的人生)

  阿炳为_________而伤心地哭泣。(自己师父的离去)

  阿炳为_________而激愤地倾诉。(自己的坎坷命运)

  阿炳为_________而倔强地呐喊。(自己追求幸福的生活)

  6、三听、《二泉映月》

  (过度)师述:就这样,一曲《二泉映月》从阿炳的'琴弦上流泻出来,它久久地回荡在二泉池畔,久久地回荡在我们的心里.下面我们学习第五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

  (1)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听着,听着,......他的手......泻出来。)

  (2)找出描写音乐变化的语句;用“﹋”画出;(起初......在......在......在......人生道路。)

  (3)找出音乐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 )”标出;(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2、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倾吐”的理解。

  “倾吐”即“倾诉”。

  (2)从“禁不住”、“不停地滑动”、可看出阿炳什么?

  (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3)阿炳要“倾吐”什么? (阿炳要通过琴声倾诉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赞叹......怀念......思索......)

  (4)通过什么“倾吐”?(二胡)

  3、交流描写音乐变化和音乐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1)出示字幕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①再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②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通过琴声把自己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比喻句:月光流水音符,排比句:在…在…在…)

  ③指导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这一句,加深体会。自由读,女生读。

  (2)出示字幕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____,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抒发了……

  ①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阿炳通过琴声表达自己的情感板书:看到阿炳的坚强)

  ②指导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自由读,男生读。

  (3)出示字幕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②乐曲表现了阿炳的什么?(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板书:热爱生活,热爱音乐)

  ③指导朗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读出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4、小结:正是长期积淀在胸中的种.种情怀,化作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诞生了。相机指导学习第6自然段。

  四、学习第6自然段

  1、齐读第6自然段。

  2、小结:是啊,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诞生了,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五、课堂教学总结

  1、通过聆听《二泉映月》这首美妙的乐曲,通过文本的反复学习,我们仿佛听到阿炳深沉的叹息、悲伤的哭泣、激愤的倾诉、通过倔强的呐喊,我们看到了阿炳的坚强,感受到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说明了阿炳(板书:)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让我们再一次欣赏这首美妙的乐曲,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再听《二泉映月》完成对对联练习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诵全文

  2、预习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看到:坚强

  感到:热爱生活,热爱音乐

  说明了: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1

  一、教学要求

  ㈠知识要求:

  ⒈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学习作者的抒情方法。

  ⒉用心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体会各地民居的特点。

  ㈡能力要求: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独具特色的民居。

  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见解的能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㈢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民居,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⒈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民居。

  ⒉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理解重点词句,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

  ⒊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并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具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课文配乐朗诵的录音。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我们五十六个民族都生活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不但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说,而且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请同学们看图片,猜猜这些都是那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去参观领略一番。

  2.(板书课题:各具特色的民居)民居指的是什么?

  生:就是人们居住的房子。

  ㈡.学习《客家民居》

  ⒈播放《客家民居》配乐朗诵的录音。学生小声跟读,要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⒉自读课文,了解并找出体现客家民居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⒊合作交流,感知表达特点

  ⑴思考:这部分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生: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板书:客家民居民居奇葩)

  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

  生:用料奇特,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生:造型奇特,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生:异常坚固,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经受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

  ⑶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有什么好处?

  生: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

  生: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生: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使文章真实可信。

  ⑷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生:体现了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中华传统文化。

  3.教师小结:圆形土楼真不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客家人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独特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勤奋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㈢拓展延伸

  你想了解自己家乡民居的特点吗?那就赶快用你的慧眼去寻找吧!

  第二课时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看看这些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傣家竹楼)这节课我们再去傣家竹楼参观领略一番。

  ㈡学习《傣家竹楼》

  ⒈播放《傣家竹楼》配乐朗诵的录音。学生更读,要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⒉默读课文,了解并找出体现傣家竹楼特点的中的词语和句子。

  ⒊合作交流,感知表达特点。

  ⑴思考:傣家竹楼给你的是什么感受?

  生:傣家竹楼是緑色之家

  (板书:傣家竹楼緑色之家)

  ⑵想一想,为什么称傣家竹楼是緑色之家?

  生:傣家村寨由一幢幢别致的竹楼组成,村边有防护林带,每家质量四周,都用竹篱围着。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是緑色家园,

  生:去傣家做客,进门是一间宽大的堂屋,中间铺着一大块竹席,是招待客人的地方。

  ⑶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有什么好处?

  生:列数字,通过“村寨多则二、三百户,少则一二十家”,“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等,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傣家村寨的基本特点。

  生: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使文章充实具体。

  ⑷傣家竹楼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习俗?

  生:体现了美观、吉祥、平安,家道兴旺,平等互助等中华传统习俗。

  ⒋教师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幸福的人。

  ㈢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民居奇葩

  傣家竹楼緑色之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在感悟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讨论,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3、凭借语言材料,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

  教学准备: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

  一引读导入,激起情感。

  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踩在脚下,白天有海鸟相随,夜晚有星星相伴,强强是日盼夜盼的想到小闸屋来(板书:强强向往)。他多么想念爷爷那婉转悠扬的笛音啊,听,那就是爷爷的芦笛。(板书:笛音婉转)

  二情景交融,投入感情。

  1、过渡:真美!多么有趣的地方啊!强强是多么希望能到爷爷的小闸屋啊。转眼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终于如愿了……

  2、齐读3~6自然段,看看强强在小闸屋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3、你觉得强强那天开心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板书:清脆欣喜)

  4、指导看投影,师生合作叙述第一部分,再次激情: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多美的地方啊!大海辽阔,让人心胸为之舒畅。海水是碧蓝碧蓝的,就在小屋边汹涌起伏,或许我们还能听到海水拍击礁石的声音,可以闻到海滩上的苇叶的清香,可以触摸到温润的海水、奇妙的贝壳。多诱人的海上景色呀!在强强的眼里,还有比这更有趣的事,就是爷爷那奇异的折芦笛、吹芦笛的本领,在空旷的海边吹起这样的芦笛,是一种多美妙的感觉啊!

  三品读感悟,亲身经历。

  1、过渡:在小闸屋的这一天强强开心极了,可是夜晚很快就到了。

  2、师范读,爷爷说:“你先睡,今晚有潮汛,我得去查看查看。你一个人留在屋里怕不怕?”

  ①强强是怎么回答的,指名读。

  ②加上动作读。

  ③此时的强强表现得十分(勇敢、胆大……)

  3、学习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移情感受:

  ①过渡:可是强强真象他表现的那样勇敢吗?

  ②用“”划出8~10自然段中,描写强强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同桌合作交流自己划的词句以及读课文的感受,并试着读好。

  ③指名读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出示:

  “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他大声呼喊:‘爷爷!爷爷!’可是听不到任何回答。”(我们一个人睡觉时碰到暴风雨的夜晚。强强的处境比我们更危险,试着读好。)

  “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五月天气较热,他浑身是汗,可是刚一探出头,想透口气,又吓得把头缩进去了。)

  “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去把爷爷找回来。他哆嗦着下了床,刚要开门,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门外伸手不见五指,强强缩回脚,又钻进了被窝。”(再走出去一步,就走进了茫茫大海之中。)

  ⑤齐读,读好这些句子。

  4、学习环境描写的句子,感受氛围:

  ①过渡:是什么让强强如此的害怕呢?

  ②再读8~10自然段,用画出找出让强强这么害怕的原因,和同桌交流你的感受,并把这些句子读好。

  ③出示: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四溅的浪花和水珠喷洒到窗户上。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这小屋好似一只在波峰浪谷中颠簸的小船,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④此时的大海和白天的柔和平静还一样吗?用怎样的词来形容此时的大海呢?(汹涌澎湃,惊涛骇浪……)

  ⑤听一听录音,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对同学们说说你脑中浮现的情景。

  ⑥齐读,读好这段话,大海张开了他的大口,好象要把一些都吞进它的口中,小屋和屋内的一切都在摇撼,随时都有坍塌和被海水冲走的危险。

  ⑦出示:“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砰砰,窗户好象都要碎裂了)

  “哗——哗——”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

  “‘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指名读。

  5、正因为大海是如此的狂暴,才使强强这样的害怕。让我们在音乐的伴奏下齐读8~10自然段,男同学读描写大海的话,女同学读一读强强的表现。

  四文中悟理,升华情感。

  1、过渡: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紧张、害怕、孤独陪伴着他。不知过了多久,在朦胧中,他仿佛听到了一种奇特的声音。那是什声音?对,是爷爷的芦笛!强强情不自禁地大喊起来……

  2、强强此时非常(惊喜、兴奋……),为什么这么开心这么兴奋呢?

  3、爷爷就在身边,他安全了,他有好多好多的话要对爷爷说,再来感受一下强强的心情。读“爷爷!爷爷!”

  4、强强的兴奋是因为听到了芦笛声,爷爷的芦笛声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联系上下文思考,同桌讨论。

  出示:以前爷爷的芦笛声是一种的声音,一种的声音,此时此刻爷爷的是一种的声音,一种的声音。(板书奇特勇敢吹出带给)

  5、悠扬的笛声将强强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爷爷回来了,他对强强说:“昨晚你一个人留在屋里,怕不怕?”

  爷爷:“如果晚上再让你一个人留在屋里,敢不敢?”

  爷爷:“强强,你长大了!”

  6、这时强强想起了爷爷常说的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①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的?

  ②联系生活中事例说一说,你经历过那些事才获得提高和成长的。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希望同学们都能形成坚强的品格。

  2、作业超市:

  ①以《强强又一次在小闸屋过夜》为题写一篇作文。

  ②搜集一些鼓励人们形成坚强的品格的名言、谚语等。

  ③搜集一些有关优秀人物经历大风大浪而成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吹出笛音:婉转清脆奇特

  爷爷的芦笛带给强强:向往欣喜勇敢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3

  教学要求: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

  2、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5节。

  教学重点:

  体会阿炳创作的艰辛和这首名曲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激趣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首乐曲,一首中国民间二胡曲,世界指挥家听完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法国总统密特朗一生独爱此曲。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你们知道是哪首音乐曲吗?(《二泉映月》)而它的创作者竟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名字叫(阿炳,师板书)。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3课《二泉映月》,一起走进阿炳的生活,去感受《二泉映月》的苍伤与伟大,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阿炳是一位盲人,他为什么能创作出全世界伟人都为之感动的音乐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词语),指名读。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跃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3、通过读,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列写出了月色美,第二列写出了阿炳坎坷的经历,第三列写出了乐曲的旋律,这让我知道了《二泉映月》的背景和阿炳的艰辛创作。

  三、自主读文,披文入境

  师:阿炳是盲人,是孤儿。他的生活该是多么艰辛,他来到泉边,他听到什么?

  1、生自由读第4节。

  2、听到: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3、一齐读最后一句话。

  师:在阿炳小的时候,师傅曾带他到泉边赏月听泉,那时候阿炳听到什么?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

  四、自读自语,明理悟情

  1、默读第2节,划出带“听”的句子,读一读。

  2、读得好,在和师傅赏月时,师傅问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一起读。

  小阿炳听到什么声音没有?(一起回答:没有)

  3、过渡:小阿炳什么也没听到,师傅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板书:奇妙)什么意思?后来,阿炳长大了,他听到了奇妙的.声音吗?

  (没有),那他听到什么?(齐读第4节最后一句)

  “听到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

  总结:阿炳并没有听到美妙的声音,听到的只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师傅说错了,(在第3节中找关键句:双目失明),你是怎么理解的。

  4、双目失明,阿炳看不到一切,所以听着听着,渐渐的……

  生:读第4节最后一句。

  师:你见过阿炳街头卖艺的情景吗?

  (播放有关资料,走近阿炳)

  5、你看到什么?

  师:阿炳坐在街头卖艺,他没有听到奇妙的音乐,他听到的只是“渐渐……“(最后一句)

  师:老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呀,他双目失明

  他只能听到“渐渐……” (最后一句)

  师:他饱受着饥饿、病痛的折磨,他只能听到“渐渐……”(最后一句)

  6、老天对阿炳是不公平的,但阿炳被困难吓倒了吗?

  你从哪看出来的?

  (读: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五、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1、师:他多么希望他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阿炳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大家拿起书“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他为什么要通过琴声来倾诉呢?

  2、配乐读第5节。

  3、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随着乐曲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在二泉池边回荡,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动人的乐曲(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5、多么动人的音乐,多么伟大的音乐,一个双目失明的艺人,一个充满苦难的民间艺人,一个对未来充满渴望的民间艺人,他靠什么创造出了伟大的作品?

  6、当阿炳沉浸在夜色中,忘我地拉起二胡时,他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7、是音乐安慰他孤寂的心,你想对他说什么?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这首不朽的曲子深受我国人们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盛誉,齐读最后一段。

  2、总结:苦难带给人们的是什么?悲痛、哭泣……,但是,对于勇敢的人、坚强的人和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面对苦难吧!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听: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阿炳 倾诉: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

  (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学习启蒙老师的爱国品质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深入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感悟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

  以学生自学为主,对于一些难懂得字、词,教师要适当讲解,讲解有关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在读、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圈圈、画画、做旁注等形式,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你的启蒙老师,谈谈他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2、本文作者写下了怎样的回忆,是为了表达什么?

  二、自学本文:

  1、思考:

  (1)“我”为什么难忘启蒙老师?

  (2)本文哪几段是写回忆往事?回忆了小学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情?

  (3)这些事情表现了启蒙老师的哪些品质?

  (4)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道理。

  A、“宽严之间”指什么?(老师对各门课的要求很严,但对日语课特别宽松)

  B、从“宽严之间”领悟到什么道理?(对日本侵略者不能屈服,要记住自己是中国人)

  2、讲解:

  (1)1942年,沦陷时期

  (2)学校所处的位置。

  3、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句子,再把它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句子的意思不变。

  4、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我们播下的种子也一定会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开花结果的。

  三、联系自己,谈谈启蒙老师的几件事情。

  1、请同学们谈谈。要求:有条理、有中心、重点突出、语句通顺连贯。

  2、把这些写下来,并认真修改

  3、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之间可互相交流欣赏。

  作业设计:

  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好吗?

  板书设计:

  17、难忘的启蒙

  组织抗日演讲爱国之心

  沦陷时期启蒙老师严格要求学生

  抵制日语课严谨治学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5

  教学要求:

  1、通过对采访录音和作文提示的学习,了解什么是采访,怎样进行采访。

  2、根据采访录音写作,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并且对这些材料展开想象,写具体。

  3、用学到的方法,按采访要求采访本班老师和同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然后写下来。

  教学重点:

  选择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将习作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讨论导人,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讨论昨晚大家看“新闻联播”节目中,记者们是怎样进行采访活动的。指名模仿其中你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一位记者的采访活动,将其表演出来。

  2、教师小结:采访是广大新闻工作者每天必做的工作,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坏人坏事也正是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大量采访而公布于众的。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作为明天社会的主人,我们了解并学会采访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读例文,认识采访活动

  1、指名朗读采访例文,思考:

  (1)采访录音中被采访的人是谁?采访什么事?

  (2)采访材料中说的是戚老师哪个方面的事?其中有几件?哪一件最主要?“风雨无阻”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表现出戚老师的什么优秀品质?

  2、小结:蔡强同学的采访录音介绍的是戚老师为学生补课的事,其中最感人的'一件事是星期三晚上的补课。戚老师为朱志成同学补课不是一次。因此,我们习作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写。显然,“雪夜补课”应作为重点,具体地写下来。

  3、指读“一个星期三的晚上”段,思考:

  (1)这段话哪些地方可以具体地写?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补充。(同桌互说)

  (2)将“雪夜补课”段完整地写下来。

  ①先写什么?

  ②再写什么?

  ③最后写什么?

  (3)请同学完整地说一说。

  4、再读全文,思考:

  (1)写戚老师补课的事,除“雪夜补课”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感人的事例?

  (2)对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习作里怎样处理呢?

  三、再读例文,讨论写法

  1、学生轻轻地、快速地通读采访例文,讨论:根据这个采访录音,怎样以“风雨无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1)作文的开头你认为可以怎样写?

  (2)对戚老师“雪夜补课”和“电话补课”两个事例,怎样接着开头部分写出来?

  (3)作文怎样结尾最能表达朱志成和你对戚老师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4)结合讨论,以“风雨无阻”为题,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

  2、学生读文,教师指导修改。

  3、教师小结:

  填空:根据采访录音写文章,在了解录音内容之后,先从确立________,再选择________,然后将重点材料写________,最后按记叙文的要求将________。

  四、揭示要求,循序练习

  1、同桌交流学校老师和同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按采访要求进行采访,然后写作文。

  2、指名口述,教师指导集体评议。

  3、练习写稿。

  板书设计:

  习作2

  确立中心

  选择材料

  展开想象,写具体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心急发焚”、“霎时间”造句。

  4、观察夏天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唾和织女星,将观察到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观察夏天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唾和织女星,将观察到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复述《牛郎织女(一)》的主要内容。

  2、牛郎织女后来的生活怎么样了?(问题导入)

  二、初读指导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由生字词组成的词语。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说说各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三、检查自读情况

  1、生字词的认读。

  2、朗读课文。

  3、说说每一段主要讲了些什么。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第一段中哪些词语写出了牛郎织女的“日子过得挺美满的”?

  ①师生讨论。

  ②教师板书。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4、思考本段的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五、讲读第二段

  1、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

  ①衰老的牛又讲话,老牛讲了什么?

  ②老牛讲话时的`神态怎样?

  2、小组讨论。

  3、有感情地朗读老牛讲的话。

  4、老牛死了,牛郎织女的性情怎样?

  5、小结。

  善解人意的老牛离开了牛郎,分手前还留下了“把我的皮肃下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的话语,也给下文牛郎披上牛皮追织女打下了伏笔。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的习题2。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讲读课文第三段

  1、牛郎和织女过着美满的生活,但织女有时候也发愁,她愁什么呢?

  2、王母娘娘知道了织女下嫁人间后怎样?

  3、读课文3-5节,画出描写王母娘娘神态的句子。

  ①王母娘娘更是气得……

  ②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

  ③王母娘娘狠狠一推……

  ④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

  4、通过王母娘娘的举动,可以看出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

  5、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王母娘娘的句子。

  6、默读3-5节,画出描写织女与牛郎的句子。

  ①朗读“织女一边挣扎一边望着……”体会织女不愿离开人间、不愿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情感。

  ②“心急如焚”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牛郎的“心急如焚”?

  7、有感情地朗读第3-5节。

  8、第三段讲了几层意思?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

  ①知道下落,发誓抓回

  ②闯人家里,抓走织女

  ③心急如焚,携子追赶

  9、让学生根据上述三个标题说说这断课文的内容。

  二、讲读课文第四段

  1、指名读第6、7节,思考这两段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①隔河相望,化作星辰。

  ②喜鹊搭桥,一年一见。

  2、牛郎和织女隔着天河相望,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七月七他们在鹊桥相会时会说些什么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课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三、总结课文

  1、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按照“男耕女织,日子美满—老牛诀别,忍痛剥皮—王母知情,发誓追回—闯入家里,抓走织女—心急如焚,携子追赶—划出天河,牛郎被拦—隔河相望,化作星辰—喜鹊搭桥,一年一见”的顺序复述课文。

  四、作业

  1、用下列词语造句。

  心急如焚——

  霎时间——

  2、观察夏天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唾和织女星,将观察到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上册教案01-25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7-30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21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06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上册教案01-02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21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01-21

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教案01-08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篇02-07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篇)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