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生物教案>八年级生物教案>八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时间:2022-09-02 06:09:06 八年级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生物教案模板合集十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生物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生物教案模板合集十篇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化石。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里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化石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科学的设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关目标:

  1、结合我国出土的化石事例及其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结合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与生物和谐相处的教育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2、 难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引出新课】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进化演变形成的。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我们要问:

  (1)人类是如何获得这个结论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2)接受这一观点,需要一定的依据或证据。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各种生物是通过进化形成的?

  (3)为什么生物会不断发展,原因是什么?即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这是这节课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时发现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我国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谈到他在太行山和其他地方看到的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根据太行山山崖上的化石,沈括认为太行山曾经是海滨。

  什么是化石?生物化石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埋藏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 化石有很多种,有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遗体化石,如骨骼化石、贝壳化石等;有保存植物叶片痕迹的印痕化石;还有遗迹、遗物化石等。 为什么化石能够说明生物的进化? 地球的地层形成有早有晚,不同的地层中有不同的生物化石。根据存在于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判断生物类型和生存的年代。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分析比较发现:

  (1)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化石。

  (2)从大约39亿年前的地层中开始发现生物化石。

  (3)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4)古老的地层中水生生物的化石较多;晚形成的地层中陆生生物的化石较多。

  讨论:科学家的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结】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提问】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怎样的?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比较,对比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类群,相同的特点较多,反之较少。根据分析比较,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顺序。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中的不同类群分析比较,认识它们的进化历程。

  1.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供各类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挂图或投影片,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比较分析,哪类生物结构简单,比较低等,哪类生物比较复杂,较为高等,最后总结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问:植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反映生物进化的什么趋势?

  从生活环境看,进化的历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结构分析看,是从简单到复杂;植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向高等发展。

  1. 动物进化的历程:科学家采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动物进化的过程。

  2. 提供各类群动物代表动物的挂图或投影片,比较各类动物的特点,并归纳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趋势。

  3. 生物进化的趋势: 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2

  一、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本教科书紧扣课程标准提出的“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既面向全体学生,着力于基本的公民素质的培养,又从各方面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力图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本教科书大力强化探究式学习,安排了较多的各类学习活动,无不广泛联系技术与社会。

  本教科书还注重知识的现代化,包括传统知识的现代拓展。例如,“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生物富集及其影响”、“生物多样性价值”等,使这本教科书的面貌焕然一新,充满了21世纪的时代气息。

  本教科书还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降低了难度,这不仅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教学目标,也展示了生命世界的无穷魅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生物的繁衍和发展”、“生物与环境”两个单元。

  在第六单元里共分第一章生物的繁殖,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章生物的起源与进化和第四章现代生物技术。重点内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以及生物的繁殖。

  第一章生物的繁殖是八年级下的开篇章节,也是本单元的开篇章节。植物、动物和人通过生殖和遗传维持种族的延续。在生物生殖与遗传的基础上,生物能够得以发展。生物繁殖的知识是学习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基础,本章知识在单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将本章安排在了本单元

  的开篇章节。本章是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这一主题下的“人的生殖和发育”“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植物的生殖”的要求编写的。本章包括“被子植物的生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人的生殖和胚胎发育”三节内容。这三节内容是按照植物-动物-人的顺序编排的。植物生殖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学生有丰富的这方面生活经验,所以将植物的生殖安排在第一节。植物的类群比较多,书中没有面面俱到的介绍各种类群植物的生殖方式,而是以学生最为熟悉的被子植物来学习植物生殖的知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内容侧重介绍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脊椎动物中的两栖类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内容,因为这几类动物学生们比较熟悉,贴近学生的生活。人的生殖和发育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的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人类的生殖是最复杂的,所以教科书将部分内容安排在了最后一节来进行学习。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第六单元“生物的繁衍和发展”的第二章。在生命的延续过程中,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在第一章学生学习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之后,安排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是对生物圈中生命延续和发展的继续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有关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对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在日程生活中,常会遇到有关遗传和变异的令其困惑不解的问题。因此,知道一些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对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的物质基础、性别决定、遗传育种的实践上的应用以及遗传病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为后面的内容,特别是生物的进化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章在整个初中生物教科书中占有重要位置。

  第三章生物的起源与进化依据《生物课标》中“生物的多样性”这一主题下的“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的要求编写。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常见于各种媒体,一直是令人着迷和富于挑战的课题,也是科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更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乐于辩论的话题。本章的编写从生命的起源开始,以尊重客观事实、敢于质疑的态度为学生搭建一个思维平台,让学生有一个生命起源的基本观点;再呈现生物进化的证据,描述生物进化的历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再用生物进化的观点来分析和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全章引导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之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第四章现代生物技术,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素材非常多,有中国的,有外国的,而且已经有许多基因工程产品实现了产业化。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的相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知道,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已经对人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将深刻地影响人类发展的进程。

  本章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身边的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克隆技术的应用,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活动,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的应用,理解生物技术是当今国际上重要的高技术领域,生物技术将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能源、粮食等危机和压力提供最有希望的解决途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生物技术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威胁和社会伦理问题。

  第七单元包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二章生态系统和第三章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为本单元的开头篇,主要介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教科书的体系来看,本章内容为下一章学习生态系统的知识打下了基础,是生态系统知识的铺垫。现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涉及人类和所有生物存在

  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学习一些生态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章生态系统与上一章有密切的联系。上一章学习的环境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的概念与本章概念是一致的。生物因素在本章中分解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人们对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可以按照生物的个体、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这四个层次进行,其中对对生态系统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就是要保护好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生态系统”这一章是本单元的重点。

  第三章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人类不能离开自然界,不能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做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章设置了“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态环境”四节内容。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与分析:

  内容

  认识各种各样的真菌

  真菌的繁殖

  分析

  真菌一节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更重要是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目标与分析:

  教学目标

  真菌的主要特征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

  知道真菌的生殖方式

  分析

  由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真菌,通过有关的.图,来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及青霉、曲霉的共同点及不同点、营养方式等从而得出它们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及特点

  问题分析与诊断:

  这里讲到真菌繁殖方式是孢子时,可能会与细菌一课当中的芽孢弄混,在此可提醒学生,初一曾学过的蕨类植物的孢子繁殖是差不多的,理清概念

  教学条件支持及分析:

  需要学生对常见的真菌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日常生活中的真菌,同学们平时见过后有哪些?木耳、香菇、灵芝、还有桔子发霉之后的青绿色的霉斑、面包上霉变长的毛、粮食霉变都是由曲霉引起的及衣服发霉等等,都是由真菌引起的。真菌从前面的课当中我们已经知道比细菌大,所以真菌大多是多细胞的,也有单细胞的如:发酵用的酵母菌

  真菌的形态结构

  有单细胞的(酵母菌);有多细胞(青霉、曲霉、蘑菇等)

  所有真菌的菌体都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体构成

  讲述:下面我们以青霉和曲霉的比较来了解真菌的内部结构(见P63页图)

  青霉与曲霉的比较

  不同点:青霉菌直立生长的菌丝产生的孢子呈扫帚状,呈青绿色;曲霉呈放射状,呈黄、黑、褐色

  共同点:①都是由许多细胞连接的菌丝构成

  ②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③都是通过产生大量孢子繁殖后代

  ④都没有叶绿体,所以它们的营养方式是异(通过现成有机物生活)

  总结:真菌的主要特征:有单细胞有多细胞;都由菌丝体构成;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无叶绿体

  (二)、真菌的繁殖

  讲述:刚刚我们已经了解了真菌都是孢子繁殖包括蘑菇也是,蘑菇的孢子在菌褶上,在初一讲蕨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孢子的特点是什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容易萌发呢?

  孢子繁殖:孢子比较轻,可飘散到各处,只要在适宜的环境中就可以萌发

  (三)、课后练习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收集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能够说出引起两种变异(遗传变异与不遗传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教学方法

  观察法、测量比较法、统计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大小两个品种的大量花生;有关生物变异的多媒体或投影片。

  学生准备: 收集生物的变异的资料或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生男与生女”的问题,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有关内容。 (注:打开投影片,让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投影片: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

  2.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二)技能性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尝试培养青菌和曲菌,并用显微镜观察。

  (三)情感性目标

  通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1.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与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异同。

  2.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点,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了解真菌在经济上所蕴藏的潜在价值是巨大而多样的。

  难点: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酵母菌既是异养(腐生)厌氧型真菌,又是异养需氧型真菌,要讲清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有一定难度。

  教学建议

  一课时

  实践训练:观察酵母菌的形态

  创新训练:霉菌的培养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A:

  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养。酵母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如下:

  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鲜酵母或一小块发面,恒温22℃培养。

  ②将苹果皮切碎或用散发酒味的水果皮,装入瓶内,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轻轻压实,加入凉开水浸没,不用接种,在较温暖的地方培养2~3天镜检,即能找到酵母菌。

  2.课前准备B:

  ①介绍霉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2~3天用橘子或陈旧的馒头培养青霉或曲霉。

  ②利用二次接种的方法培养较纯净的青霉或曲霉。在课前2~3天,制备好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具体操作方法详见课本。

  讲授新课

  1.酵母菌

  (1)关于酵母菌形态结构的教学:

  指导学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临时装片,并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通过对酵母菌形态结构的`观察,对酵母菌建立感性认识。课前画好酵母菌结构的投影片,利用挂图及书中的插图,在课上放一段酵母菌形态结构的录像片段。讲述酵母菌结构时注意指导学生与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让学生指出它们的异同。这样使学生明确认识到:酵母菌的结构中有成形的细胞核。酵母菌是单细胞个体,属于个体微小的真菌。

  (2)酵母菌营养方式的教学

  强调指出:酵母菌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属于自养生物。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生活,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在无氧条件下,又可把葡萄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

  做演示实验:在课前1~2天用两个试管分别倒入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把其中一个试管用塞子堵上,一个敞着口,课上请学生分别闻一闻,让学生说出哪个有明显的酒味。并问为什么?同时让学生观察分析培养酵母的糖液中为什么会有气泡?

  (3)在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

  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设问,如:

  1、馒头、面包为什么是松软多孔的?

  2、你们知道酵母菌有哪些利用价值?

  归纳总结:酵母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应用较早的一类微生物,自然界中几乎到处都有酵母菌,已发现的酵母菌达数百种之多,绝大多数都是人类的好朋友,特另提在酒类酿造方面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另外酵母菌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因此可利用酵母菌的菌体捉取辅酶A、细胞色素C、凝血质、卵磷脂和多种氨基酸等。近几年,酵母菌在石油脱蜡、酶制剂和发酵饲料等方面的应用也有了新的进展。

  (4)关于酵母菌生殖方式的教学:

  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在进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在黑板上画简图示意,制作投影片。强调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芽不是一个概念。酵母菌细胞上长出的突起,比母细胞小得多,是母细胞上的一个芽体,脱离母体后,即成为个新的酵母菌,属于无性生殖。酵母菌还有另一种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在条件恶劣时,产生孢子,由孢子发育成新个体。

  二、讲述霉菌的形态结构时,运用讲述与实验结合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进行实验观察:

  ①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皮或长有曲霉的馒头,用放大镜进行观察。观察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

  ②指导学生制作橘皮培养出的青霉装片,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注意以下问题:取材用解剖针挑取少量,要从颜色很浅的绿色部分取材做装片,这样既能看到无色的分枝菌丝,又能观察到菌丝顶端的绿色孢子。

  ③课前制备好的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做好示范镜,让学生观察。

  (2)学生观察后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描述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告诉学生在镜下观察到大量绿色成串的青霉的孢子,曲霉的孢子。常见的是黑、黄和橙红色,无色的部分是菌丝。然后进行青霉和曲霉形态结构的讲解。指出:青霉和曲霉呈现出的不同颜色是孢子的颜色,而它们的菌丝是无色的。

  青霉和曲霉的菌体是由许多菌丝组成的,分为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由于上有横隔,是多细胞个体。但不是所有霉菌都是多细胞个体。青霉和曲霉的每个细胞中都有细胞核,是真核生物。另外参照书中插图让学生比较青霉与曲霉分生孢子梗的区别:青霉孢子梗顶端无膨大;曲霉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球状。

  (3)关于青霉与曲霉的营养方式

  强调:由于青霉和曲霉菌丝体中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现成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所以为异养生物。

  (4)青霉和曲霉的生殖方式

  让学生从孢子梗的形态及孢子的颜色上分辨青霉和曲霉,指出它们是靠孢子生殖的,这种孢子可在空气中传播,每个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中,都可以发育成新个体。在温暖潮湿的季节里衣物有时会发霉,正是霉菌孢子大量繁殖的结果。

  青霉、曲霉与人类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组织学生讨论青霉和曲霉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地方是什么,而后归纳总结。着重指出:曲霉是发酵工业及食品加工方面的重要菌种。20xx年以前我国就已利用曲霉制酱,也是我国民间用以酿酒、制醋曲,制某些副食品的重要菌种。例如我国生产的腐乳有白腐乳、青腐乳和红腐乳之分,当你看到红腐乳时不要以为染了化学颜料,其实它是红曲霉分泌的红曲加工而成,由于人们选用了不同工艺,因而使腐乳各具特色。

  青霉除了用于提取青霉素外,还用于制造有机酸、葡萄糖氧化酶和淀粉酶等。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中提出的问题,而后指导学生看课外读物“青霉素的来历”。

  作业布置:同步训练

  板书示例:

  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

  一.教母菌:形态结构----酵母菌是单细胞个体,属于个体微小的真菌。

  营养方式-----腐生生活。

  生殖方式------无性生殖、孢子生殖。

  二.青霉与曲霉:形态结构-----由许多菌丝组成的。

  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营养方式-----异养生物。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6

  新授课时:1

  课时教师寄语:任何一种容器都装得满,唯有知识的容器大无边

  学习目标:

  1、鱼的主要特征

  2、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环节:

  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科学家按体内有没有脊椎骨把他们分为和两大类像蚯蚓、珊瑚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构成脊柱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

  像鱼这样,体内都有由脊椎骨构成脊柱的动物是脊椎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脊椎动物?

  一、多种多样的鱼

  观察P20-21思考:

  ⑴我国主要的`优良淡水鱼品种有哪些?

  ⑵我国常见的海洋鱼有哪些?

  二、鱼的主要特征:

  1、鱼适于水中生活两个至关重要的特点:

  2、观察与思考

  (1)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对鱼的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用手摸鱼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谈谈你的看法。

  (3)观察鱼的运动。鱼只靠鳍进行运动,这种说法全面吗?

  (4)观察鱼的呼吸

  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有哪些变化?

  (5)观察鳃和鳃片的形态、数目、颜色。为什么鰓丝多而细?

  (6)鱼鳃的哪些特点对它在水中呼吸至关重要?分析鱼儿离不开水的原因。

  3、你知道吗?

  鱼到了生殖季的时候,雌鱼会向水中排出卵子,雄鱼会在卵上排上精子,精卵在水中结合为受精卵,然后受精卵会在水中发育成新的个体。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7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说出动物的生活环境的种类和特点。

  2.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

  3.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4.归纳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

  5.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

  【重点和难点】:

  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展示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类群、水中自由生活的鱼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水域污染对水生动物的影响,增强直观性);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学生: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查找出水体环境的恶化情况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师:录像展示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带领学生进入那绚丽多彩的动物王国,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然后,组织学生填表总结。

  生:填表总结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总结。

  师:请根据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找个家,然后相互交流。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师:通过交流,我们不难发现动物种类繁多,而且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也各不同。

  质疑:这些动物都是怎样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的`?

  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师:播放录像,水中自由生活的鱼。质疑: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

  生: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完善)

  师:大家的观点正确吗?就让我们先看一看鱼是怎样生活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活鱼,然后提出观察问题。(CAI展示)

  问题l: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

  问题2: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胸鳍、腹鳍、尾鳍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根据提示问题积极动脑思考。然后,表述交流、补充完善,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a.体型呈梭形、鳞片;

  b.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c.鳍:鳍是运动的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仅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来探究。接下来,就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

  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研究,提出本组想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

  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质疑,补充完善本组设计方案。

  生: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

  师: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书(P5~P6)中的方法步骤和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探究。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师:巡视指导。

  生:体色的观察:鲫鱼背面呈__色,腹面呈__色。

  师:这种体色对鲫鱼在水中生活有什么意义?

  生:体形的观察:鲫鱼的身体(圆形、侧扁),体呈___。

  师:这种体形有什么好处?

  生:体表的观察:体表覆盖__,呈__状排列,体表(干燥、有粘液)。

  师:体表的这种特点与鲫鱼的水中生活是如何适应的?

  生:认真记录,讨论并得出结论,表述交流。

  师: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呼吸呢?

  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要想明白这个道理,让我们先看一看鱼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质疑:口和鳃盖后缘为什么不是同时张或合的呢?

  生:用吸有墨汁的吸管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观察墨汁流动的情况,并认真记录。

  生:实验操作,轻轻掀起鱼的鳃盖,看一看鳃的形态和颜色。对照鱼鳃的结构放大图。

  师:质疑:鳃为什么是鲜红色?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生:讨论并填表:鱼鳃位于____两侧,外有___保护,共有____对鳃,颜色____。当水流经鳃丝时,溶解于水里的____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液中的____扩散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

  师:总结鳃的结构与气体交换。

  生: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生活在水中。

  师:质疑:你们能判断一下什么样的动物是鱼类吗?

  生:它们体表被有鳞片,用鳃(gill)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来适应水中生活。

  师:除去鱼类以外,还有哪些动物生活在水中呢?

  生:举例说明。

  师:组织学生看书,认识书中的各种水生动物。

  质疑:1.腔肠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腔肠动物有哪些?

  2.软体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软体动物有哪些?

  3.甲壳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甲壳动物有哪些?

  生:表述交流(略)。

  师:水中生活的动物有许多,它们都是水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

  质疑:发生赤潮或水华后,水生动物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各抒己见、慷慨陈词。

  师:录像展示:烟波浩渺的海洋,奔流不息的江河,涓涓流淌的小溪,原本都是水生动物的乐园。然而,人类的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正在使水域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大量水生动物死亡,甚至灭绝。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课堂小结:

  1.你了解了吗?常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2.你明白了吗?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和结构特点。

  3.你认同了吗?水域环境的污染影响水生动物的生活。

  达标检测(略)

  结束语:在动物王国里,还有许多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它们是怎样适应陆地环境生活的?请大家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1、“能量流动的过程”:

  问题情景: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探索:阅读教材“能量流动的过程”部分,并思考讨论问题。

  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图解

  讨论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必须是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才能开始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师生谈话:怎样输入?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组讨论: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或者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向什么方向?

  播放课件: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的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启发:能量流动的过程: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枯枝落叶和初级消费者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2、“能量流动的特点”:

  问题引入:?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总比蔬菜价格高?

  ?俗话说,“一山不能容二虎”,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引导探索: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

  播放课件: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学生分析:阅读教材,根据课本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分组计算:?流入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占上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的百分率是多少?

  ?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是怎样分配的?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分析:对能量流动过程的定量分析,是研究能量流动规律的关键。在赛达伯格湖,第二营养级只获得第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3.5%,第三营养级只获得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20%。

  引导探索: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那么,其余80%~90%能量哪里去了?

  共同分析: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这是因为自身要呼吸消耗、生物遗体等被分解者利用释放等,这就决定了能量越流越少,即传递率为10%~20%。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因营养级上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相应要减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个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

  师生谈话:学生思考、回答前面引入的问题。

  引导探索: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除了逐级递减还有什么特点?

  引导启发:对于单向流动来讲,是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即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即能量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

  课堂延伸:“设计草场放牧方案”,怎样判断一个草场上是不是过度放牧?

  (课后质疑讨论、学生相互启迪、探究学习)

  3、碳的循环过程:

  概念突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概念中的物质是指什么、循环是指什么?概念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

  引导启发:概念中的物质不是指由C、H、O、N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正因为物质可以重复利用,所以物质是永恒的(物质不灭定律)。

  播放课件:碳的循环图解

  知识迁移:学生回答有关生理过程

  引导探索: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传递形式是什么?碳进入无机环境的方式是什么?

  3、碳循环的范围怎样?

  播放课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学生讨论: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碳的传递过程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师生归纳: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C”变为有机“C”,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群落中的有机“C”,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变成无机“C”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CO2返回碳循环。

  引导探索:在碳循环中,森林生态系统是碳的主要吸收者。但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这种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世界的气候就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后果令人担忧。

  课堂延伸:“温室效应”是怎样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怎样解决?

  (小组讨论,推荐同学回答)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师生谈话:完成缺项的内容

  交流总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因果关系

  (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启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总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课堂延伸:写小论文浅谈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生物生存发展的关系。

  (学生探究性学习,课外完成)

  四、总结及反思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能力目标:描述酒精发酵过程,明确发酵原理;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浓厚兴趣;通过对祖国传统工艺的介绍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

  2、认识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说出发酵技术的应用。

  3、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4、发酵过程的控制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视频资料

  2、学生做预习

  3、相关实验材料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

  1、教师描述:我们在平时吃早饭时会吃腐乳,学校楼下还经常会有人叫卖桂花酒酿(板书)(酒、醋、酱油、馒头等)

  教师:刚才我在黑板上写下的这些食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问:我们经常会听别人说到发酵,究竟什么是发酵呢?

  (发酵:某些微生物厌氧呼吸的一种方式)

  教师描述:果酒暴露在空气中为什么会变酸,水果放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发酵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答:发酵指的是某些微生物在缺乏氧气的情况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呼吸。通过这种呼吸不同的微生物会产生不同的产物。

  教师描述:比如在果酒中含有乳酸菌,在缺乏氧气的情况下,乳酸菌会发酵产生乳酸,使酒变酸。而水果中的酵母菌发酵会产生酒精,所以水果放久了会有酒味。以上这两种情况是我们所不希望发生的,大家可以想一下乳酸菌和酵母菌的这两种发酵产物我们可以如何加以利用呢?

  2、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

  3、教师提问果酒的制作过程以及原理。

  4、学生自己看课本后回答问题。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点评和补充。

  6、教师演示果酒的制作过程,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请学生上台尝试。

  7、教师提问不同风味的腐乳的制作过程并向学生展示他们的'不同,引起学生的兴趣。

  8、学生根据课本回答问题。

  9、教师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10、教师向学生发酵的基本原理以及发酵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菌种和其它物品。

  11、布置课外作业。学生 调查最感兴趣的与发酵技术相关的一种职业,如面包师、制药厂技术员、食品厂技术员、酿酒厂技术人员等,了解该职业主要的工作内容和职业特点。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说出花的结构与果实发育的关系;

  3、举例说出果实或种子与传播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表达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说出花和果实的发育关系

  难点: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我们在初一上学期曾经学习过花的结构,首先我们一起来回忆下一朵花包括哪些结构?

  (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雌蕊、雄蕊)

  问:在花的这些结构当中什么是主要结构?

  述: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雌蕊和雄蕊的结构。

  问:大家还记不记得在雄蕊的花药里含有什么物质?

  述:在植物开花之后,雄蕊中的花粉会散落出来,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被称为传粉。

  问:传粉有哪两种方式?

  1、什么叫自花传粉:小麦、水稻、碗豆、番茄;(CAI展示)

  2、什么叫异花传粉:油花、向日葵、苹果 (CAI展示)

  补充:花粉的传播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你知道有哪些途径呢?

  虫媒:苹果花;

  风媒:玉米花

  师生回忆子房的结构,结合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过程示意图

  讲述:当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受到柱头上粘液的刺激,花粉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在花粉管内有两枚精子。花粉落到柱头上便开始了受精过程,要了解受精过程,我们先来了解子房的结构。

  述:花粉管过以穿过柱头、花柱,到达子房的'胚中,(胚珠位于子房内)

  述:接下来的步骤就是通过精卵细胞的结构完全受精,这一重要过程发生在子房中,我们再来详细了解一下子房的结构。

  子房:子房壁胚珠:珠被、珠孔等

  极核:卵细胞(靠近珠孔)

  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被称为双受精,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一起通过图片来了解。(动画:双受精)

  述:当花粉管从珠孔进入胚珠后,末端破裂,精子释放出来,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与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完成双受精过程。

  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受精卵(受精)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双受精

  述:由于完成了精卵细胞的结合,所以这种生殖方式也被称为有性生殖,请大家在书上勾划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述:观在我们再通过一个动画来回顾一下植物有性生殖及个体以育的过程(动画)

  果实和种子形成述:在完成了双受精作用之后,花的各部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述:我们曾经讲过,果实有哪两部分组成

  问:果皮和种子又分别由子房的哪两个结构发育而成呢?

  问:种子又由哪些部分组成?

  问:它们又分别由子房的什么结构以育而来?(CAI展示 )

  问:我们经常在生活中会发现桃子、李子这些植物的果实只含有一粒种子,而像西瓜、碗豆等植物的果实中含有多粒种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述:当果实和种子形成后,植物体要尽可能将它们传播出来(果实中有种子),这样才能够扩大自身生活范围。你们所知道的植物传播果实或种子的方法有哪些?

  播放影片,展示种子的传播方法。

  课堂小结:(略)

  习题巩固(CAI及教材)

《八年级生物教案模板合集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八年级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生物教案:生物进化08-26

八年级生物教案02-28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6-23

八年级生物教案范文11-18

八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12-04

【荐】八年级生物教案11-23

【热门】八年级生物教案11-24

八年级生物教案【推荐】11-24

八年级生物教案【热】11-25

八年级生物教案【精】11-27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八年级生物教案模板合集十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生物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生物教案模板合集十篇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化石。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里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化石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科学的设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关目标:

  1、结合我国出土的化石事例及其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结合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与生物和谐相处的教育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2、 难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引出新课】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进化演变形成的。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我们要问:

  (1)人类是如何获得这个结论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2)接受这一观点,需要一定的依据或证据。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各种生物是通过进化形成的?

  (3)为什么生物会不断发展,原因是什么?即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这是这节课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时发现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我国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谈到他在太行山和其他地方看到的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根据太行山山崖上的化石,沈括认为太行山曾经是海滨。

  什么是化石?生物化石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埋藏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 化石有很多种,有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遗体化石,如骨骼化石、贝壳化石等;有保存植物叶片痕迹的印痕化石;还有遗迹、遗物化石等。 为什么化石能够说明生物的进化? 地球的地层形成有早有晚,不同的地层中有不同的生物化石。根据存在于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判断生物类型和生存的年代。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分析比较发现:

  (1)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化石。

  (2)从大约39亿年前的地层中开始发现生物化石。

  (3)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4)古老的地层中水生生物的化石较多;晚形成的地层中陆生生物的化石较多。

  讨论:科学家的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结】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提问】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怎样的?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比较,对比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类群,相同的特点较多,反之较少。根据分析比较,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顺序。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中的不同类群分析比较,认识它们的进化历程。

  1.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供各类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挂图或投影片,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比较分析,哪类生物结构简单,比较低等,哪类生物比较复杂,较为高等,最后总结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问:植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反映生物进化的什么趋势?

  从生活环境看,进化的历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结构分析看,是从简单到复杂;植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向高等发展。

  1. 动物进化的历程:科学家采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动物进化的过程。

  2. 提供各类群动物代表动物的挂图或投影片,比较各类动物的特点,并归纳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趋势。

  3. 生物进化的趋势: 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2

  一、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本教科书紧扣课程标准提出的“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既面向全体学生,着力于基本的公民素质的培养,又从各方面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力图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本教科书大力强化探究式学习,安排了较多的各类学习活动,无不广泛联系技术与社会。

  本教科书还注重知识的现代化,包括传统知识的现代拓展。例如,“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生物富集及其影响”、“生物多样性价值”等,使这本教科书的面貌焕然一新,充满了21世纪的时代气息。

  本教科书还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降低了难度,这不仅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教学目标,也展示了生命世界的无穷魅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生物的繁衍和发展”、“生物与环境”两个单元。

  在第六单元里共分第一章生物的繁殖,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章生物的起源与进化和第四章现代生物技术。重点内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以及生物的繁殖。

  第一章生物的繁殖是八年级下的开篇章节,也是本单元的开篇章节。植物、动物和人通过生殖和遗传维持种族的延续。在生物生殖与遗传的基础上,生物能够得以发展。生物繁殖的知识是学习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基础,本章知识在单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将本章安排在了本单元

  的开篇章节。本章是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这一主题下的“人的生殖和发育”“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植物的生殖”的要求编写的。本章包括“被子植物的生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人的生殖和胚胎发育”三节内容。这三节内容是按照植物-动物-人的顺序编排的。植物生殖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学生有丰富的这方面生活经验,所以将植物的生殖安排在第一节。植物的类群比较多,书中没有面面俱到的介绍各种类群植物的生殖方式,而是以学生最为熟悉的被子植物来学习植物生殖的知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内容侧重介绍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脊椎动物中的两栖类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内容,因为这几类动物学生们比较熟悉,贴近学生的生活。人的生殖和发育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的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人类的生殖是最复杂的,所以教科书将部分内容安排在了最后一节来进行学习。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第六单元“生物的繁衍和发展”的第二章。在生命的延续过程中,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在第一章学生学习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之后,安排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是对生物圈中生命延续和发展的继续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有关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对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在日程生活中,常会遇到有关遗传和变异的令其困惑不解的问题。因此,知道一些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对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的物质基础、性别决定、遗传育种的实践上的应用以及遗传病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为后面的内容,特别是生物的进化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章在整个初中生物教科书中占有重要位置。

  第三章生物的起源与进化依据《生物课标》中“生物的多样性”这一主题下的“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的要求编写。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常见于各种媒体,一直是令人着迷和富于挑战的课题,也是科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更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乐于辩论的话题。本章的编写从生命的起源开始,以尊重客观事实、敢于质疑的态度为学生搭建一个思维平台,让学生有一个生命起源的基本观点;再呈现生物进化的证据,描述生物进化的历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再用生物进化的观点来分析和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全章引导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之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第四章现代生物技术,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素材非常多,有中国的,有外国的,而且已经有许多基因工程产品实现了产业化。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的相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知道,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已经对人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将深刻地影响人类发展的进程。

  本章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身边的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克隆技术的应用,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活动,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的应用,理解生物技术是当今国际上重要的高技术领域,生物技术将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能源、粮食等危机和压力提供最有希望的解决途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生物技术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威胁和社会伦理问题。

  第七单元包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二章生态系统和第三章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为本单元的开头篇,主要介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教科书的体系来看,本章内容为下一章学习生态系统的知识打下了基础,是生态系统知识的铺垫。现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涉及人类和所有生物存在

  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学习一些生态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章生态系统与上一章有密切的联系。上一章学习的环境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的概念与本章概念是一致的。生物因素在本章中分解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人们对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可以按照生物的个体、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这四个层次进行,其中对对生态系统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就是要保护好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生态系统”这一章是本单元的重点。

  第三章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人类不能离开自然界,不能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做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章设置了“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态环境”四节内容。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与分析:

  内容

  认识各种各样的真菌

  真菌的繁殖

  分析

  真菌一节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更重要是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目标与分析:

  教学目标

  真菌的主要特征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

  知道真菌的生殖方式

  分析

  由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真菌,通过有关的.图,来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及青霉、曲霉的共同点及不同点、营养方式等从而得出它们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及特点

  问题分析与诊断:

  这里讲到真菌繁殖方式是孢子时,可能会与细菌一课当中的芽孢弄混,在此可提醒学生,初一曾学过的蕨类植物的孢子繁殖是差不多的,理清概念

  教学条件支持及分析:

  需要学生对常见的真菌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日常生活中的真菌,同学们平时见过后有哪些?木耳、香菇、灵芝、还有桔子发霉之后的青绿色的霉斑、面包上霉变长的毛、粮食霉变都是由曲霉引起的及衣服发霉等等,都是由真菌引起的。真菌从前面的课当中我们已经知道比细菌大,所以真菌大多是多细胞的,也有单细胞的如:发酵用的酵母菌

  真菌的形态结构

  有单细胞的(酵母菌);有多细胞(青霉、曲霉、蘑菇等)

  所有真菌的菌体都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体构成

  讲述:下面我们以青霉和曲霉的比较来了解真菌的内部结构(见P63页图)

  青霉与曲霉的比较

  不同点:青霉菌直立生长的菌丝产生的孢子呈扫帚状,呈青绿色;曲霉呈放射状,呈黄、黑、褐色

  共同点:①都是由许多细胞连接的菌丝构成

  ②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③都是通过产生大量孢子繁殖后代

  ④都没有叶绿体,所以它们的营养方式是异(通过现成有机物生活)

  总结:真菌的主要特征:有单细胞有多细胞;都由菌丝体构成;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无叶绿体

  (二)、真菌的繁殖

  讲述:刚刚我们已经了解了真菌都是孢子繁殖包括蘑菇也是,蘑菇的孢子在菌褶上,在初一讲蕨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孢子的特点是什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容易萌发呢?

  孢子繁殖:孢子比较轻,可飘散到各处,只要在适宜的环境中就可以萌发

  (三)、课后练习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收集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能够说出引起两种变异(遗传变异与不遗传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教学方法

  观察法、测量比较法、统计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大小两个品种的大量花生;有关生物变异的多媒体或投影片。

  学生准备: 收集生物的变异的资料或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生男与生女”的问题,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有关内容。 (注:打开投影片,让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投影片: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

  2.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二)技能性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尝试培养青菌和曲菌,并用显微镜观察。

  (三)情感性目标

  通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1.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与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异同。

  2.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点,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了解真菌在经济上所蕴藏的潜在价值是巨大而多样的。

  难点: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酵母菌既是异养(腐生)厌氧型真菌,又是异养需氧型真菌,要讲清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有一定难度。

  教学建议

  一课时

  实践训练:观察酵母菌的形态

  创新训练:霉菌的培养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A:

  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养。酵母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如下:

  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鲜酵母或一小块发面,恒温22℃培养。

  ②将苹果皮切碎或用散发酒味的水果皮,装入瓶内,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轻轻压实,加入凉开水浸没,不用接种,在较温暖的地方培养2~3天镜检,即能找到酵母菌。

  2.课前准备B:

  ①介绍霉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2~3天用橘子或陈旧的馒头培养青霉或曲霉。

  ②利用二次接种的方法培养较纯净的青霉或曲霉。在课前2~3天,制备好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具体操作方法详见课本。

  讲授新课

  1.酵母菌

  (1)关于酵母菌形态结构的教学:

  指导学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临时装片,并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通过对酵母菌形态结构的`观察,对酵母菌建立感性认识。课前画好酵母菌结构的投影片,利用挂图及书中的插图,在课上放一段酵母菌形态结构的录像片段。讲述酵母菌结构时注意指导学生与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让学生指出它们的异同。这样使学生明确认识到:酵母菌的结构中有成形的细胞核。酵母菌是单细胞个体,属于个体微小的真菌。

  (2)酵母菌营养方式的教学

  强调指出:酵母菌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属于自养生物。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生活,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在无氧条件下,又可把葡萄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

  做演示实验:在课前1~2天用两个试管分别倒入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把其中一个试管用塞子堵上,一个敞着口,课上请学生分别闻一闻,让学生说出哪个有明显的酒味。并问为什么?同时让学生观察分析培养酵母的糖液中为什么会有气泡?

  (3)在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

  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设问,如:

  1、馒头、面包为什么是松软多孔的?

  2、你们知道酵母菌有哪些利用价值?

  归纳总结:酵母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应用较早的一类微生物,自然界中几乎到处都有酵母菌,已发现的酵母菌达数百种之多,绝大多数都是人类的好朋友,特另提在酒类酿造方面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另外酵母菌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因此可利用酵母菌的菌体捉取辅酶A、细胞色素C、凝血质、卵磷脂和多种氨基酸等。近几年,酵母菌在石油脱蜡、酶制剂和发酵饲料等方面的应用也有了新的进展。

  (4)关于酵母菌生殖方式的教学:

  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在进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在黑板上画简图示意,制作投影片。强调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芽不是一个概念。酵母菌细胞上长出的突起,比母细胞小得多,是母细胞上的一个芽体,脱离母体后,即成为个新的酵母菌,属于无性生殖。酵母菌还有另一种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在条件恶劣时,产生孢子,由孢子发育成新个体。

  二、讲述霉菌的形态结构时,运用讲述与实验结合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进行实验观察:

  ①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皮或长有曲霉的馒头,用放大镜进行观察。观察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

  ②指导学生制作橘皮培养出的青霉装片,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注意以下问题:取材用解剖针挑取少量,要从颜色很浅的绿色部分取材做装片,这样既能看到无色的分枝菌丝,又能观察到菌丝顶端的绿色孢子。

  ③课前制备好的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做好示范镜,让学生观察。

  (2)学生观察后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描述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告诉学生在镜下观察到大量绿色成串的青霉的孢子,曲霉的孢子。常见的是黑、黄和橙红色,无色的部分是菌丝。然后进行青霉和曲霉形态结构的讲解。指出:青霉和曲霉呈现出的不同颜色是孢子的颜色,而它们的菌丝是无色的。

  青霉和曲霉的菌体是由许多菌丝组成的,分为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由于上有横隔,是多细胞个体。但不是所有霉菌都是多细胞个体。青霉和曲霉的每个细胞中都有细胞核,是真核生物。另外参照书中插图让学生比较青霉与曲霉分生孢子梗的区别:青霉孢子梗顶端无膨大;曲霉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球状。

  (3)关于青霉与曲霉的营养方式

  强调:由于青霉和曲霉菌丝体中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现成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所以为异养生物。

  (4)青霉和曲霉的生殖方式

  让学生从孢子梗的形态及孢子的颜色上分辨青霉和曲霉,指出它们是靠孢子生殖的,这种孢子可在空气中传播,每个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中,都可以发育成新个体。在温暖潮湿的季节里衣物有时会发霉,正是霉菌孢子大量繁殖的结果。

  青霉、曲霉与人类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组织学生讨论青霉和曲霉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地方是什么,而后归纳总结。着重指出:曲霉是发酵工业及食品加工方面的重要菌种。20xx年以前我国就已利用曲霉制酱,也是我国民间用以酿酒、制醋曲,制某些副食品的重要菌种。例如我国生产的腐乳有白腐乳、青腐乳和红腐乳之分,当你看到红腐乳时不要以为染了化学颜料,其实它是红曲霉分泌的红曲加工而成,由于人们选用了不同工艺,因而使腐乳各具特色。

  青霉除了用于提取青霉素外,还用于制造有机酸、葡萄糖氧化酶和淀粉酶等。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中提出的问题,而后指导学生看课外读物“青霉素的来历”。

  作业布置:同步训练

  板书示例:

  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

  一.教母菌:形态结构----酵母菌是单细胞个体,属于个体微小的真菌。

  营养方式-----腐生生活。

  生殖方式------无性生殖、孢子生殖。

  二.青霉与曲霉:形态结构-----由许多菌丝组成的。

  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营养方式-----异养生物。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6

  新授课时:1

  课时教师寄语:任何一种容器都装得满,唯有知识的容器大无边

  学习目标:

  1、鱼的主要特征

  2、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环节:

  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科学家按体内有没有脊椎骨把他们分为和两大类像蚯蚓、珊瑚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构成脊柱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

  像鱼这样,体内都有由脊椎骨构成脊柱的动物是脊椎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脊椎动物?

  一、多种多样的鱼

  观察P20-21思考:

  ⑴我国主要的`优良淡水鱼品种有哪些?

  ⑵我国常见的海洋鱼有哪些?

  二、鱼的主要特征:

  1、鱼适于水中生活两个至关重要的特点:

  2、观察与思考

  (1)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对鱼的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用手摸鱼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谈谈你的看法。

  (3)观察鱼的运动。鱼只靠鳍进行运动,这种说法全面吗?

  (4)观察鱼的呼吸

  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有哪些变化?

  (5)观察鳃和鳃片的形态、数目、颜色。为什么鰓丝多而细?

  (6)鱼鳃的哪些特点对它在水中呼吸至关重要?分析鱼儿离不开水的原因。

  3、你知道吗?

  鱼到了生殖季的时候,雌鱼会向水中排出卵子,雄鱼会在卵上排上精子,精卵在水中结合为受精卵,然后受精卵会在水中发育成新的个体。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7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说出动物的生活环境的种类和特点。

  2.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

  3.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4.归纳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

  5.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

  【重点和难点】:

  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展示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类群、水中自由生活的鱼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水域污染对水生动物的影响,增强直观性);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学生: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查找出水体环境的恶化情况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师:录像展示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带领学生进入那绚丽多彩的动物王国,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然后,组织学生填表总结。

  生:填表总结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总结。

  师:请根据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找个家,然后相互交流。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师:通过交流,我们不难发现动物种类繁多,而且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也各不同。

  质疑:这些动物都是怎样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的`?

  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师:播放录像,水中自由生活的鱼。质疑: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

  生: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完善)

  师:大家的观点正确吗?就让我们先看一看鱼是怎样生活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活鱼,然后提出观察问题。(CAI展示)

  问题l: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

  问题2: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胸鳍、腹鳍、尾鳍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根据提示问题积极动脑思考。然后,表述交流、补充完善,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a.体型呈梭形、鳞片;

  b.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c.鳍:鳍是运动的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仅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来探究。接下来,就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

  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研究,提出本组想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

  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质疑,补充完善本组设计方案。

  生: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

  师: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书(P5~P6)中的方法步骤和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探究。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师:巡视指导。

  生:体色的观察:鲫鱼背面呈__色,腹面呈__色。

  师:这种体色对鲫鱼在水中生活有什么意义?

  生:体形的观察:鲫鱼的身体(圆形、侧扁),体呈___。

  师:这种体形有什么好处?

  生:体表的观察:体表覆盖__,呈__状排列,体表(干燥、有粘液)。

  师:体表的这种特点与鲫鱼的水中生活是如何适应的?

  生:认真记录,讨论并得出结论,表述交流。

  师: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呼吸呢?

  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要想明白这个道理,让我们先看一看鱼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质疑:口和鳃盖后缘为什么不是同时张或合的呢?

  生:用吸有墨汁的吸管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观察墨汁流动的情况,并认真记录。

  生:实验操作,轻轻掀起鱼的鳃盖,看一看鳃的形态和颜色。对照鱼鳃的结构放大图。

  师:质疑:鳃为什么是鲜红色?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生:讨论并填表:鱼鳃位于____两侧,外有___保护,共有____对鳃,颜色____。当水流经鳃丝时,溶解于水里的____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液中的____扩散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

  师:总结鳃的结构与气体交换。

  生: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生活在水中。

  师:质疑:你们能判断一下什么样的动物是鱼类吗?

  生:它们体表被有鳞片,用鳃(gill)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来适应水中生活。

  师:除去鱼类以外,还有哪些动物生活在水中呢?

  生:举例说明。

  师:组织学生看书,认识书中的各种水生动物。

  质疑:1.腔肠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腔肠动物有哪些?

  2.软体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软体动物有哪些?

  3.甲壳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甲壳动物有哪些?

  生:表述交流(略)。

  师:水中生活的动物有许多,它们都是水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

  质疑:发生赤潮或水华后,水生动物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各抒己见、慷慨陈词。

  师:录像展示:烟波浩渺的海洋,奔流不息的江河,涓涓流淌的小溪,原本都是水生动物的乐园。然而,人类的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正在使水域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大量水生动物死亡,甚至灭绝。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课堂小结:

  1.你了解了吗?常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2.你明白了吗?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和结构特点。

  3.你认同了吗?水域环境的污染影响水生动物的生活。

  达标检测(略)

  结束语:在动物王国里,还有许多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它们是怎样适应陆地环境生活的?请大家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1、“能量流动的过程”:

  问题情景: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探索:阅读教材“能量流动的过程”部分,并思考讨论问题。

  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图解

  讨论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必须是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才能开始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师生谈话:怎样输入?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组讨论: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或者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向什么方向?

  播放课件: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的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启发:能量流动的过程: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枯枝落叶和初级消费者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2、“能量流动的特点”:

  问题引入:?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总比蔬菜价格高?

  ?俗话说,“一山不能容二虎”,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引导探索: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

  播放课件: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学生分析:阅读教材,根据课本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分组计算:?流入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占上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的百分率是多少?

  ?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是怎样分配的?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分析:对能量流动过程的定量分析,是研究能量流动规律的关键。在赛达伯格湖,第二营养级只获得第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3.5%,第三营养级只获得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20%。

  引导探索: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那么,其余80%~90%能量哪里去了?

  共同分析: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这是因为自身要呼吸消耗、生物遗体等被分解者利用释放等,这就决定了能量越流越少,即传递率为10%~20%。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因营养级上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相应要减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个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

  师生谈话:学生思考、回答前面引入的问题。

  引导探索: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除了逐级递减还有什么特点?

  引导启发:对于单向流动来讲,是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即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即能量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

  课堂延伸:“设计草场放牧方案”,怎样判断一个草场上是不是过度放牧?

  (课后质疑讨论、学生相互启迪、探究学习)

  3、碳的循环过程:

  概念突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概念中的物质是指什么、循环是指什么?概念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

  引导启发:概念中的物质不是指由C、H、O、N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正因为物质可以重复利用,所以物质是永恒的(物质不灭定律)。

  播放课件:碳的循环图解

  知识迁移:学生回答有关生理过程

  引导探索: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传递形式是什么?碳进入无机环境的方式是什么?

  3、碳循环的范围怎样?

  播放课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学生讨论: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碳的传递过程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师生归纳: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C”变为有机“C”,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群落中的有机“C”,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变成无机“C”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CO2返回碳循环。

  引导探索:在碳循环中,森林生态系统是碳的主要吸收者。但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这种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世界的气候就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后果令人担忧。

  课堂延伸:“温室效应”是怎样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怎样解决?

  (小组讨论,推荐同学回答)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师生谈话:完成缺项的内容

  交流总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因果关系

  (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启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总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课堂延伸:写小论文浅谈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生物生存发展的关系。

  (学生探究性学习,课外完成)

  四、总结及反思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能力目标:描述酒精发酵过程,明确发酵原理;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浓厚兴趣;通过对祖国传统工艺的介绍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

  2、认识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说出发酵技术的应用。

  3、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4、发酵过程的控制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视频资料

  2、学生做预习

  3、相关实验材料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

  1、教师描述:我们在平时吃早饭时会吃腐乳,学校楼下还经常会有人叫卖桂花酒酿(板书)(酒、醋、酱油、馒头等)

  教师:刚才我在黑板上写下的这些食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问:我们经常会听别人说到发酵,究竟什么是发酵呢?

  (发酵:某些微生物厌氧呼吸的一种方式)

  教师描述:果酒暴露在空气中为什么会变酸,水果放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发酵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答:发酵指的是某些微生物在缺乏氧气的情况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呼吸。通过这种呼吸不同的微生物会产生不同的产物。

  教师描述:比如在果酒中含有乳酸菌,在缺乏氧气的情况下,乳酸菌会发酵产生乳酸,使酒变酸。而水果中的酵母菌发酵会产生酒精,所以水果放久了会有酒味。以上这两种情况是我们所不希望发生的,大家可以想一下乳酸菌和酵母菌的这两种发酵产物我们可以如何加以利用呢?

  2、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

  3、教师提问果酒的制作过程以及原理。

  4、学生自己看课本后回答问题。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点评和补充。

  6、教师演示果酒的制作过程,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请学生上台尝试。

  7、教师提问不同风味的腐乳的制作过程并向学生展示他们的'不同,引起学生的兴趣。

  8、学生根据课本回答问题。

  9、教师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10、教师向学生发酵的基本原理以及发酵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菌种和其它物品。

  11、布置课外作业。学生 调查最感兴趣的与发酵技术相关的一种职业,如面包师、制药厂技术员、食品厂技术员、酿酒厂技术人员等,了解该职业主要的工作内容和职业特点。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说出花的结构与果实发育的关系;

  3、举例说出果实或种子与传播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表达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说出花和果实的发育关系

  难点: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我们在初一上学期曾经学习过花的结构,首先我们一起来回忆下一朵花包括哪些结构?

  (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雌蕊、雄蕊)

  问:在花的这些结构当中什么是主要结构?

  述: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雌蕊和雄蕊的结构。

  问:大家还记不记得在雄蕊的花药里含有什么物质?

  述:在植物开花之后,雄蕊中的花粉会散落出来,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被称为传粉。

  问:传粉有哪两种方式?

  1、什么叫自花传粉:小麦、水稻、碗豆、番茄;(CAI展示)

  2、什么叫异花传粉:油花、向日葵、苹果 (CAI展示)

  补充:花粉的传播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你知道有哪些途径呢?

  虫媒:苹果花;

  风媒:玉米花

  师生回忆子房的结构,结合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过程示意图

  讲述:当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受到柱头上粘液的刺激,花粉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在花粉管内有两枚精子。花粉落到柱头上便开始了受精过程,要了解受精过程,我们先来了解子房的结构。

  述:花粉管过以穿过柱头、花柱,到达子房的'胚中,(胚珠位于子房内)

  述:接下来的步骤就是通过精卵细胞的结构完全受精,这一重要过程发生在子房中,我们再来详细了解一下子房的结构。

  子房:子房壁胚珠:珠被、珠孔等

  极核:卵细胞(靠近珠孔)

  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被称为双受精,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一起通过图片来了解。(动画:双受精)

  述:当花粉管从珠孔进入胚珠后,末端破裂,精子释放出来,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与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完成双受精过程。

  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受精卵(受精)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双受精

  述:由于完成了精卵细胞的结合,所以这种生殖方式也被称为有性生殖,请大家在书上勾划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述:观在我们再通过一个动画来回顾一下植物有性生殖及个体以育的过程(动画)

  果实和种子形成述:在完成了双受精作用之后,花的各部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述:我们曾经讲过,果实有哪两部分组成

  问:果皮和种子又分别由子房的哪两个结构发育而成呢?

  问:种子又由哪些部分组成?

  问:它们又分别由子房的什么结构以育而来?(CAI展示 )

  问:我们经常在生活中会发现桃子、李子这些植物的果实只含有一粒种子,而像西瓜、碗豆等植物的果实中含有多粒种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述:当果实和种子形成后,植物体要尽可能将它们传播出来(果实中有种子),这样才能够扩大自身生活范围。你们所知道的植物传播果实或种子的方法有哪些?

  播放影片,展示种子的传播方法。

  课堂小结:(略)

  习题巩固(CAI及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