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案模板汇总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生物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概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
举例说明几种植物的营养繁殖
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植物生殖的图示观察,尝试图与文字转换的表达
能够模仿人工营养繁殖的图示,进行植物的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绿色开花植物生殖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生命和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参与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体验植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观察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阅读人工种子形成的资料,体验新科技与传统生产的差异。
二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三 教学重点
观察植物的受精过程
四 教学难点
概述植物的受精过程
五 教学用具
cai课件、花模型、果实(黄瓜、花生等)、土豆
六 教学用时
1课时
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播放一段短片),同学们,这段短片展示的是什么生物现象?
生:开花
师:同学们喜欢花吗?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喜欢?
生:自由回答
师:多姿多彩的鲜花带给人类芬芳和美的享受,可是鲜花是为人类而开吗?
生:不是
师:那花为谁而开?
生:为了繁衍后代
师:是这样吗?植物是通过开花来繁殖后代的吗?如何繁殖?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植物的生殖。
(二)复习花的结构
师:同学们,关于植物的种类的知识我们已在七年级学习过,下面我来提几个问题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师:我们在短片中看到的这些植物属于植物里的哪一类?
生:被子植物
师:基本知识掌握得非常好!那大家听我这样说对不对:只有被子植物才能开出真正的花?
生:正确
师:禁得起问,不错!我们还学过:被子植物多种多样,开的花也多种多样,作为一朵真正的花,应该具有哪些结构呢?下面请每个同学都来认真的回忆一下花的结构。
生:活动:填图---花的结构,请一位同学说出一朵完整花的各结构名称。
师:一朵花的最重要的结构是什么?
生:是雌蕊
师:雌蕊又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生:柱头、花柱和子房
师:子房是雌蕊的主要结构,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子房壁和胚珠
师:胚珠里面有什么?
生:有一个卵细胞和两个极核
师:很好,现在我们由内望外来组建一个雌蕊:首先有三个细胞:卵细胞和极核,他们有个家叫胚珠,胚珠外还有个更坚硬的“铜墙铁壁”叫子房壁,可是这样太矮了,于是子房壁又长高了一些,形成花柱,花柱的顶端叫柱头。
师:可不要小瞧这个子房,他是形成果实和种子的主要部位,可是在形成前他需要花的其他伙伴的帮助。
(三)传粉
师:我们知道,植物的精子在花粉内,所以在受精之前,要先传粉。如何传粉?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短片。
师:花粉从一朵花传到另一朵花,这种方式叫异花传粉,而传粉的途径有哪些?
生:依靠昆虫和风等
师:根据传粉的不同途径,我们花分成:虫媒花和风媒花。从这个角度看植物很高明吧!
可是也有的花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雄蕊给自己的雌蕊提供花粉,如蚕豆,这种传粉方式被称为自花传粉。(展示图片)
(四)受精
师:条条大道通罗马。不管植物采取什么样的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花粉顺利的送到柱头上去和卵细胞相会。同学们,你们觉得在相会之前会遇到什么麻烦呢?
生:自由叙说
师:那聪明的植物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呢?让我们来看一段短片。
师:看明白了吗?那我们一起来完成从传粉到受精的过程。
生:接力回答植物从传粉到受精的.过程。传粉:柱头会分泌黏液,它只识别同类的花粉,其他植物的花粉不会被识别,就不会萌发。花粉在黏液的刺激下,萌发成花粉管,穿过雌蕊的柱头、花柱,到达子房。在萌发的过程中,花粉管里的精细胞分裂成两个精子,释放到胚珠里,其他的花粉管萎缩。 受精: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另外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
师:这样的受精方式我们称为双受精现象。这也是许多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
(五)果实的形成
师:万里长征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精子和卵细胞顺利会师,可是胜利的果实还需要更多的能量。这时,无论多么鲜艳的花朵都到了凋谢的时候,他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从而把生命的能量留给种子和果实的诞生。
师:受精以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种子的胚,受精的极核发育成种子的胚乳。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这样果实就包括果皮和种子两个部分。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几种果实,指出各自的果皮和种子部分。
生:花生:花生壳是果皮,花生仁是种子
师:大家掌握的非常好!可是我有个疑问:不是一个受精卵只能发育成一个种子吗?可为什么一粒花生里有好几个花生仁呢?
生:说明子房里有好几个胚珠。
师:真聪明!种子数要取决于子房里的胚珠的数目,如果只有一个胚珠,那么只有一个种子,如桃;如果有多个胚珠就会有多个种子,如西瓜等。
师:那还有一个疑问:每朵花都会形成果实吗?
生:不一定,如果是雌雄蕊不在同一朵花上就不可以了。只有雌花才有可能结出果实。
师:从植物的开花能学到这么多的学问,被子植物真是聪明的生命体,不愧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等的植物啊!可是,同学们听过这样一个说法吗:有的植物一生只开一次花,而且开花之后就意味着要死了?
生:竹子开花
师: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短片来寻找答案吧!
师:同学们有何感想?
生:自由叙述
师:虽然是生命结束前的征兆,可是他依然把生命的力量化成了一粒粒生命的种子,所以竹子开花同样也是在履行她繁衍后代的使命,让我们见证到了植物生命力的顽强。这也是人们喜爱竹子的其中一个原因吧!
(六) 果实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师:植物用毕生的力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又是谁享用了美妙的果实?
生:动物
师:所以,同学们,你们现在觉得植物的花为谁而开?
生:自由表述
(七)现代科技发展
师:传统的种植业让人类生生不息,作为最高等的人类在享用丰硕果实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世界变的更美好,人们学习植物的方法,可以来合成我们所需要的更健康、更高效的植物种子。请看短片。
(八)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聪明的植物是如何来利用花来繁殖后代,植物还有更多的方式来繁殖自己的后代,聪明的人类在几千年的种植中也创造了更好的繁殖方法,他们是什么?下节课再来讨论。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2
教学目标和知识目标:
1阐明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1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鸟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教学流程新课导入
分别讲述明朝万鹏的故事和清朝徐正明的故事,引出人类一直有想翱翔天空的梦想,有些鸟能在南、北半球之间迁飞往返,有些鸟竟能飞越珠穆朗玛峰!它们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呢?如果给人安上翅膀,人能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吗?那么鸟类又是如何能够自由自在的飞翔的?引发学生思考尝试性回答,教师总结带入新课。
教学活动一:
多种多样的鸟
环节一:
比赛看看哪组说出鸟类的名称最多,并要求说出他们的居住环境。教师点拨总结引入课本内容。
环节二:
自主阅读教材第30-31页内容,并完成教材中的讨论。学生思考填答,教师总结。
(1).征与鸟的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提示:鸟的喙形状不同,都与其食性相适应。鸟的足特征不同也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2)鸟在外部形态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提示: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
环节三:
教师可以补充课外知识:
早成鸟出壳后的雏鸟,眼睛已经睁开,全身有稠密的绒羽,腿足有力,立刻就能跟随亲鸟自行觅食。这样的雏鸟,叫做早成鸟。鸡、鸭、鹅、雁等的雏鸟是早成鸟。
晚成鸟在出雏后到能飞行前近段时间里一直靠双亲喂养,大多数晚成鸟在离巢的时候体重已接近成鸟的体重。
晚成鸟的成活率明显高于早成鸟,鸟巢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最常见的,早成鸟有鸡、鸭、大雁、天鹅,晚成鸟有燕子、麻雀、老鹰等等
教学活动二:
鸟的主要特征
环节一:
不看课本的前提下,请每个同学在纸上写出自己认为鸟类可以飞行的原因,教师巡视督导指导并给予适当评价。
环节二:
请写的最全面的学生上黑板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鸟,并将自己描述的鸟的特征体现在绘画中。教师评价并引导出外形、羽毛、胸肌、骨骼等方面的特征,以便学生后面的自主探究方向可以更加准确到位。
环节三: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书中探究,并回答以下问题:外观
先从外部形态开始观察。
1:你们观察鸟的形态是怎样的?这与他们的飞行生活有什么关系?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空气产生的阻力。2:鸟类的体表被覆盖着什么?有何意义?
被覆羽毛,起到保温保护,而且前肢变成了翼,可以扇动空气,使鸟类可以飞行。
3:将鸟的翅膀展开,你们能识别出与飞行有关的羽毛吗?他们在结构上和排列上有何特点?
内部
由此看出鸟的外部形态是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的。鸟类的内部结构如何呢?请大家根据家鸽的内部结构彩图来进行探究。
4:请大家回忆一下,吃鸡肉时哪部分鸡肉最发达?推测一下原因。观看家鸽的骨骼模型,特别是胸部的骨骼有何特点?胸肌最发达,可以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鸟的胸肌重量是体重的五分之一,人的胸肌是体重的'120分之一。这么多的胸肌需要一个可以附着的结构---龙骨突。
胸部的骨骼突出来,成为龙骨突,有利于增加胸肌的附着面积。除此之外,鸟的骨骼占体重的5%~6%,人的骨骼占体重的18%,可见骨骼的特点是:骨骼轻、薄、坚固、长骨中空——减轻体重
5:鸟类在空中飞行是剧烈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力,你们认为能量从食物中获取,那么鸟类在食量和消化方面有哪些特点?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巨大的耗能需求
一只小乌鸦每天要吃下超过它体重的食物;一只体重约二公斤的肉食鸟类在一天内能把二公斤的鱼吃得精光!杜鹃幼鸟的食量更是大得惊人,它竟能在一天中吃掉18条小蜥蜴、39只蚱蜢、3只凤蝶蛹、43只甘蓝蛆、5条金龟子幼虫、4只圆蛛、50只黄粉虫及大量蚂蚁卵。
有喙无齿,直肠短,随时排便———减轻体重
完成探究,总结鸟类适合飞行的特点: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骨骼轻、薄、坚固,长骨中空,有龙骨突,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环节四:继续探究鸟类的其他与飞行有关的特点。
鸟类在空中飞行时需要的氧气量很大,大约是静止时的20多倍,那么它的呼吸系统有怎样的特点才能满足这么多氧气的需求量呢?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这些气囊与肺相通,分布在内脏器官之间,有的还突入到骨的空腔里观察鸟体内的气囊分布示意图。
双重呼吸:呼吸一次,氧气两次经过肺,进行两次气体交换。(鸟类独一无二)
气囊作用大
辅助肺进行呼吸,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满足飞行时对氧气的需要?减轻身体比重
减少内脏器官间的磨擦?散发体内热量
除此以外,鸟的心跳频率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功能强,可快速产能以补充飞行时能量消耗。
小结:鸟的主要特征:(1)体表覆羽;(2)前肢变成翼;(3)有喙无齿;(4)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理解性状与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性状的调查和图片、图示的观察,培养学生运用调查、观察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尝试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
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性状与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1。区分性状与相对性状;
2。 理解性状与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 □自学辅导法
什么是遗传?什么是性状?什么是相对性状?请举例。
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是什么?DNA DNA与染色体的关系是怎样的?存在与染色体上。
提出问题:生物的性状与遗传物质间有什么关系?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到下一代的?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阅读资料,寻找答案。
3、认识基因与染色体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4、分析基因的.传递过程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怎样才能使孩子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父母相同呢?
分析图21—3基因在亲代、子代之间传递示意图。
我们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只有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由于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1。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是 ( )
A.染色体又叫基因 B.染色体位于基因之中
C.一条染色体上由许多基因 D.一对染色体上有一对基因
2)每个人都是由________发育来的,而________又是由________和_______融合而成的,由此可见,父母的性状是通过他们的___________遗传给他们的子女的。
3)基因的作用是 ( )
A.改变生物体的形态和功能 B.控制某些生物的性状
C.遗传给后代 D.发生变异,产生新物种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的受精卵里有46条染色体,肌肉细胞里也有46条染色体
B。控制生物性状的成对基因在形成生殖细胞是要彼此分开
C。受精卵内既含父方基因,有含母方基因
D。生物的遗传现象多与变异现象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4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说出动物的生活环境的种类和特点。
2.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
3.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4.归纳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
5.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
【重点和难点】:
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展示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类群、水中自由生活的鱼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水域污染对水生动物的影响,增强直观性);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学生: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查找出水体环境的恶化情况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师:录像展示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带领学生进入那绚丽多彩的动物王国,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然后,组织学生填表总结。
生:填表总结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总结。
师:请根据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找个家,然后相互交流。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师:通过交流,我们不难发现动物种类繁多,而且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也各不同。
质疑:这些动物都是怎样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的?
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师:播放录像,水中自由生活的鱼。质疑: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
生: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完善)
师:大家的观点正确吗?就让我们先看一看鱼是怎样生活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活鱼,然后提出观察问题。(CAI展示)
问题l: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
问题2: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胸鳍、腹鳍、尾鳍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根据提示问题积极动脑思考。然后,表述交流、补充完善,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a.体型呈梭形、鳞片;
b.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c.鳍:鳍是运动的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仅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来探究。接下来,就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
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研究,提出本组想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
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质疑,补充完善本组设计方案。
生: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
师: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书(P5~P6)中的方法步骤和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探究。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师:巡视指导。
生:体色的观察:鲫鱼背面呈__色,腹面呈__色。
师:这种体色对鲫鱼在水中生活有什么意义?
生:体形的观察:鲫鱼的身体(圆形、侧扁),体呈___。
师:这种体形有什么好处?
生:体表的观察:体表覆盖__,呈__状排列,体表(干燥、有粘液)。
师:体表的这种特点与鲫鱼的水中生活是如何适应的?
生:认真记录,讨论并得出结论,表述交流。
师: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呼吸呢?
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要想明白这个道理,让我们先看一看鱼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质疑:口和鳃盖后缘为什么不是同时张或合的呢?
生:用吸有墨汁的吸管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观察墨汁流动的情况,并认真记录。
生:实验操作,轻轻掀起鱼的鳃盖,看一看鳃的形态和颜色。对照鱼鳃的结构放大图。
师:质疑:鳃为什么是鲜红色?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生:讨论并填表:鱼鳃位于____两侧,外有___保护,共有____对鳃,颜色____。当水流经鳃丝时,溶解于水里的____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液中的____扩散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
师:总结鳃的结构与气体交换。
生: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生活在水中。
师:质疑:你们能判断一下什么样的动物是鱼类吗?
生:它们体表被有鳞片,用鳃(gill)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来适应水中生活。
师:除去鱼类以外,还有哪些动物生活在水中呢?
生:举例说明。
师:组织学生看书,认识书中的各种水生动物。
质疑:1.腔肠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腔肠动物有哪些?
2.软体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软体动物有哪些?
3.甲壳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甲壳动物有哪些?
生:表述交流(略)。
师:水中生活的动物有许多,它们都是水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
质疑:发生赤潮或水华后,水生动物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各抒己见、慷慨陈词。
师:录像展示:烟波浩渺的海洋,奔流不息的江河,涓涓流淌的小溪,原本都是水生动物的乐园。然而,人类的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正在使水域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大量水生动物死亡,甚至灭绝。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课堂小结:
1.你了解了吗?常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2.你明白了吗?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和结构特点。
3.你认同了吗?水域环境的污染影响水生动物的生活。
达标检测(略)
结束语:在动物王国里,还有许多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它们是怎样适应陆地环境生活的?请大家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5
课前检测:
1.昆虫的生殖方式属于 ,发育是
2.有些昆虫如蚕的发育经过 、 、 、 四个时期, 这种发育过程被称为 发育。
3.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 、 、 三个时期,属于 变态发育。
4、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 中,用 呼吸;成体生活在 ,也可以生活在水中,用 呼吸,兼用 辅助呼吸。两栖动物常见的有青蛙、蟾蜍、大鲵和蝾螈。
教学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重点难点:两栖动物盛衰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有性生殖
雄蛙有鸣囊,有婚垫,雄蛙的鸣叫是为了吸引异性,雌雄蛙抱对使受精更加容易。
2、发育: 变态发育
青蛙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蝌蚪,蝌蚪外形和内部结构都很想鱼,用鳃呼吸,所以青蛙为变态发育。
卵 蝌蚪 幼蛙 成蛙
生活在水中 生活在陆地上
注:蛙卵团状,蟾蜍卵带状。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1、资料分析:
距今大概的`年数
两栖动物发展状况
环境条件
3.45亿~2.25亿年
种类繁多,是两栖动物发展的繁盛时期。
气候温暖潮湿,水域密布,食物丰富。
2.25亿年至今
两栖动物走向衰退,种类减少,分布范围小。
部分地区出现了干旱和沙漠,气候干燥。
上表说明,两栖动物由繁盛到衰弱,与环境的变迁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而成体需要在潮湿的陆地上生活,随着气候向干燥方向的变化,使得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缩减,这直接影响了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
2、畸形蛙: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
3、如果采集一些蛙卵放到鱼缸中培养,应当为蛙卵的发育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答: ①蛙卵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等条件,所以,培育蛙卵的水环境应是水质清澈,向阳温暖,水中最好放一些水草。
②蛙卵发育成蝌蚪后,应用一些碎饭粒或碎菠菜饲喂蝌蚪。还应饲喂煮熟的蛋黄和水蚤等动物性饲料。还应经常换水,保持水质的清洁。
③当蝌蚪长出四肢时,应在水中放置一块石块或木板,以便蛙能登陆到陆上生活。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有性生殖 鸣囊、抱对
2、发育: 变态发育
卵 蝌蚪 幼蛙 成蛙
生活在水中 生活在陆地上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后巩固:
1.都属于两栖动物的一组是( )
A.乌龟、青蛙、鳄鱼 B.大鲵、小鲵、乌龟 C.蝾螈、大鲵、蟾蜍 D.蟾蜍、鳄鱼、水獭
2.下列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体内受精,水中发育 B.体内受精,土中发育
C.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D.体外受精,土中发育
3.两栖动物是指( )
A.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B.有时在水中生活,有时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C.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D.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
4.明辨是非
①.水质污染可导致畸形蛙的出现。( )
⑵.所有两栖动物的幼体都必须在水中发育。( )
③.所有两栖动物的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 )
④.雄蛙和雌蛙都能鸣叫。( )
⑤.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上生活的动物,就叫两栖动物。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植物的无性生殖
2、列举一些常见的无性生殖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小组讨论活动来获得结论,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花的观察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概述植物有性生殖和植物无性生殖 难点:概述植物无性生殖,尝试植物的扦插
三、教学用具
桃花模型 小黑板 多媒体课件 挂图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由白居易的诗句“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这是动物的一种什么行为?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利用圈点批画记思等形式进行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为讲解打下基础)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和,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2、被子植物繁殖后代一般是由果实中的完成的。
3、种子中的胚,是由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来的,这种由 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
4、椒草用生殖,马铃薯用生殖等,都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
5、植物的生殖方式主要有生殖和生殖。
6、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主要区别是 。
7、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的方式有和等。
8、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 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分为 和。例如:苹果、梨、桃等许多果树都是利用来繁育优良品种的。接上去的部分叫做,被接的植物体叫做。
9、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生物界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回答, 教师进行补充; 课件展示:被子植物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什么为“有性生殖”?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填写书本p2页的框图。 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回答:(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 卵而发育来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3、除此之外,植物还有其它生殖方式吗? 先让学生进行举例自由发言 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回答
4、下面我们再来看“椒草的叶片长成新植株”和“马铃薯的块茎发芽生根”的幻灯片
5、 通过观察这两个幻灯片,大家可以思考(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① 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共性?这种生殖方式又叫什么?
② 植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对植物来说有什么意义?
③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6、现在我们知道植物有两种生殖方式,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对植 物来说各有什么益处?(让学生进行了解)
① 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恶劣环境)。
② 无性生殖的繁殖速度快,后代性状较为一致。所以短期内可获得大量性状一致的植株。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7、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疑惑
(2)试画本节的知识结构图。
(3)学习了本节知识你准备有哪些创造和发明。 六、课后反思(优点、不足、改进与设想)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通过各种动物的运动与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观察与学习,使学生能与生产实践相联系。
2.通过运动系统功能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确立辩证统一看问题思维观点。
3.通过模拟实验的制作,使学生具有能运用所学知识,尝试一些手工制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点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教学方法
谈话式、演示式、举例式、启发式。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家兔骨骼标本;人体骨骼模型;人体骨骼肌与骨、关节关系的模型;蛙神经——腓肠肌标本。
(2)动物觅食、避敌等各种动作与劳动机器等的影像资料或画片。
(3)解剖器官。
2.学生准备:(1)猪、羊等的前肘关节(最好带些骨骼肌)
(2)硬纸板、松紧带、图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看录像、直接导课]
教师首先播放有关猎豹、狮子等捕食斑马、羚羊、仙鹤起舞、鸟儿高飞、鱼翔浅底、运动员的竞技表演等内容的录像资料,最后将画面指向运动员凸起的肌肉和猎豹奔跑时强劲收缩的后肢肌肉;然后教师出示人体运动模型或直接用自身作标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示屈肘的动作,让学生注意观看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如下导课:
教师:……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的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胳膊上的肌肉鼓起来了。
学生:发生了一种动作。
教师:是的。但这种动作是怎么发生的呢?再请大家来看看这个模型(出示人体骨骼模型)。我现在用手牵引着它的`手骨,结果,大家看,它怎么了。
学生:胳膊绕着肩关节(或肘关节)发生了运动。
教师:很好。大家答得完全正确。那么,我要不牵引它呢?能动吗?
教师的这几个设问答案是很明显的。但答案本身不是设问的目的,设问的目的是要引出“运动的结构”。最终使学生认识:运动是由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运动系统是由关节、骨和骨骼肌组成的。其中,关节是运动的支点;骨是运动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为了强化这一认识,教师可用劳动工地上的大吊车、挖掘机等画片或影像资料,与人的运动的画片或影像资料在多媒体上播放,让学生充分理解:关节是运动中的支点、骨是运动中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中的动力。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29页的讨论问题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和以上知识让学生用自备的硬纸板、松紧带、图钉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简易模型。从而巩固了以上所学知识,也使学生在认识运动的结构的基础上,尝试模拟制作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日后的成长道路上,善于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发散、创新的思维能力。
[模型展示,体态语言,引申新课内容]
首先,教师用青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装在实验仪器上,让学生注意观察针刺激肌肉时,指针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停止刺激,指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理出: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引,因为骨骼肌具有一个收缩的特性。
然后,结合学生观察自备猪、羊的关节(带些肌肉能示关节组成),进一步理解关节的组成并观察骨骼肌的组成。
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可绕过关节分别连在不同的骨上。从而认识:当骨骼肌受刺激收缩时,就牵引着附着的骨发生运动。
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屈肘下蹲、蛙跳等动作。这样做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组织好课堂纪律。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一、活跃课堂气氛;二、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时身体的哪一些部分的肌肉和骨发生了运动;三、让学生充分理解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从而引出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亲身体验,发生联想,提高认识]
接着上面的活动,教师接着让学生做一个屈肘动作,维持一段时间,学生会给出一个结果:老师,我胳膊上的肌肉酸胀;支撑不住了;累了。此时教
师恰好抓住酸、累这一感觉引出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联系,进而引出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如下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噢!你累了,怎么就知道困了、累了?
学生:我感觉到的。
教师:哦,是感觉到的。那你知道感觉由哪个系统完成?假如我们今天一上午都是体育课,那你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可能会答出:饿了、出汗、脸红、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疲劳等等。教师应及时抓住各系统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
教师:饿了,你要干什么?
学生:吃饭。
教师:与哪个系统有关?这个系统出现什么生理变化?
学生:消化系统。这个系统将会……
如此,引导学生联系各大系统,让学生能够阐明各类动物的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除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参与配合。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并使学生确立全面综合,辩证统一看待事物的人生态度。
[观看录像,训练,结束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正在猎食的狮、豹等动物的奔跑画面、正在亡命逃奔的斑马、瞪羚的画面和其他动物的捕食与被捕食的过程的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并运动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本课时内容,突出重、难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
[巩固练习]
一、看谁选得对
1.运动的骨骼肌在运动中起
A.杠杆作用 B.动力作用
C.支持作用 D.支点作用
答案:B
2.关节在运动中起
A.连结作用B.杠杆作用
C.支点作用D.支持作用
答案:C
3.骨在动物的运动中起
A.支点作用B.协调作用
C.动力作用D.杠杆作用
答案:D
4.把骨骼肌连在骨上的结构是
A.关节B.韧带
C.肌腱D.关节囊
答案:C
5.屈肘动作的完成是由于
A.肱二头肌收缩
B.肱三头肌舒张
C.肱二头肌收缩的同时肱三头肌舒张
D.肱二头肌等屈肌肌群收缩,同时肱三头肌等伸肌肌群舒张
答案:D
二、观察与思考
1.某人因脑部外伤,结果出现了下肢瘫痪,下肢并没有受任何损伤。这是怎么回事?
答案:骨骼肌具有收缩的特性。但骨骼肌必须接受由神经传来的兴奋,才能收缩,进而牵引所附着的骨围绕关节运动。某人脑部外伤,可能是伤害了运动中枢,致使兴奋不能传至下肢,骨骼肌不能收缩。若长期不运动则肌纤维萎缩、瘫痪。
2.某人直臂提取一桶水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是收缩还是舒张?
答案: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交替收缩和舒张,可引起肘关节的屈伸。当人直臂提水时,处于单纯伸肘状态,但同时,还需用力才能将重物提起,所以,这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必须同时收缩才能完成直臂提水这一动作。
●板书设计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三章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一、运动的结构及功能:
二、运动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1.呼吸系统——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呼吸频率加快
2.消化系统——消耗有机物,加快吸收,产生饥饿感
3.循环系统——消耗氧与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与废物,使血流加快、心跳加快
4.皮肤排泄——血流加快、血管舒张,体内热量随汗液分泌而释放,出现脸红、出汗等现象
5.神经系统——代谢速度的加快,产生肌肉酸困、疲劳、饥饿、热、竞争等复杂的感觉和运动
三、运动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1、“能量流动的过程”:
问题情景: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探索:阅读教材“能量流动的过程”部分,并思考讨论问题。
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图解
讨论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必须是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才能开始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师生谈话:怎样输入?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组讨论: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或者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向什么方向?
播放课件: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的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启发:能量流动的.过程: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枯枝落叶和初级消费者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2、“能量流动的特点”:
问题引入:?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总比蔬菜价格高?
?俗话说,“一山不能容二虎”,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引导探索: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
播放课件: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学生分析:阅读教材,根据课本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分组计算:?流入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占上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的百分率是多少?
?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是怎样分配的?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分析:对能量流动过程的定量分析,是研究能量流动规律的关键。在赛达伯格湖,第二营养级只获得第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3.5%,第三营养级只获得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20%。
引导探索: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那么,其余80%~90%能量哪里去了?
共同分析: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这是因为自身要呼吸消耗、生物遗体等被分解者利用释放等,这就决定了能量越流越少,即传递率为10%~20%。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因营养级上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相应要减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个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
师生谈话:学生思考、回答前面引入的问题。
引导探索: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除了逐级递减还有什么特点?
引导启发:对于单向流动来讲,是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即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即能量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
课堂延伸:“设计草场放牧方案”,怎样判断一个草场上是不是过度放牧?
(课后质疑讨论、学生相互启迪、探究学习)
3、碳的循环过程:
概念突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概念中的物质是指什么、循环是指什么?概念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
引导启发:概念中的物质不是指由C、H、O、N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正因为物质可以重复利用,所以物质是永恒的(物质不灭定律)。
播放课件:碳的循环图解
知识迁移:学生回答有关生理过程
引导探索: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传递形式是什么?碳进入无机环境的方式是什么?
3、碳循环的范围怎样?
播放课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学生讨论: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碳的传递过程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师生归纳: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C”变为有机“C”,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群落中的有机“C”,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变成无机“C”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CO2返回碳循环。
引导探索:在碳循环中,森林生态系统是碳的主要吸收者。但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这种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世界的气候就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后果令人担忧。
课堂延伸:“温室效应”是怎样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怎样解决?
(小组讨论,推荐同学回答)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师生谈话:完成缺项的内容
交流总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因果关系
(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启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总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课堂延伸:写小论文浅谈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生物生存发展的关系。
(学生探究性学习,课外完成)
四、总结及反思
【八年级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生物教案:生物进化08-26
八年级生物教案02-28
八年级生物教案10-09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6-23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11-15
八年级生物教案优秀11-05
【推荐】八年级生物教案11-26
八年级生物教案【荐】11-27
【精】八年级生物教案11-25
八年级生物教案【热门】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