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2-08-22 19:15:14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汇编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汇编七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成数(课本第9页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成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解决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听农民们说:今年我家的稻谷比去年增产二成,我家的桂皮晒干后只有五成等吗?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而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就是成数。渗透环保教育

  三、探究体验

  (一)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

  1、让学生尝试把二成及三成五改写成百分数。

  2、让学生说说除了农业上使用成数,还有哪些行业是使用了成数的知识。

  3、练习:将下列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成=( )%; 四成五=( )%; 七成二=( )%。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题,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让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3、学生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堂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理解节电二成五就是比去年节省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意思。从而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法列出算式和解答。

  350(1-25%)=262.5(万千瓦时)

  或者引导学生列出

  350-35025%=262.5(万千瓦时)

  四、巩固练习

  1、三成=( )%; 五成六=( )%; 八成三=( )%;

  2、第9页做一做

  3、解决问题

  (1)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年因为受到天气灾害的影响水稻产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产量是多少吨?

  (2)鼎湖山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18万人次,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比20xx年增加一成五,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多少?(出外玩要做好垃圾分类)

  (3)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有820人,比20xx年在校生人数减少了二成,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是多少?

  (4)某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为30万双,20xx年年产量比20xx年增加了一成六,20xx年年产量又比20xx年增加一成,这个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双?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一、游戏导入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4℃”和“—4℃”的意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②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1)两个质数的和是39,这两个质数的积是( )。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质数的意义及数的奇偶性等知识。

  两个数的和是39,说明这两个数一个数是奇数,一个数是偶数,因为它们都是质数,所以其中的偶数只能是2,则奇数是39-2=37,37×2=74。

  解答 74

  (2)120的因数有( )个。

  分析 求一个较小数的因数的个数一般用列举法,但求较大数的'因数的个数时,一般用分解质因数法,即先把120分解质因数:120=2×2×2×3×5,然后借助每个因数的个数来计算。因数2的个数是3个,因数3的个数是1个,因数5的个数也是1个,120的因数的个数为(3+1)×(1+1)×(1+1)=16(个)。

  解答 16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题目。

  (1)一个长方体木块,长2.7 m,宽1.8 m,高1.5 m。要把它切成大小相等的正方体木块,不许有剩余,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分米?

  (2)学校六年级有若干名同学排队做操,3人一行余2人,7人一行余2人,11人一行也余2人。六年级最少有多少人?

  2.明确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思考、交流)

  (1)这两道题分别考查什么知识?

  (2)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3)具体的解答过程是怎样的?

  3.汇报。

  (1)先汇报前两个问题。

  预设

  生1:第(1)题考查的是应用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2:第(2)题考查的是应用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3:根据题意,正方体的最大棱长应该是长方体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先把相关长度转换单位,用整数表示,然后求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

  生4:根据题意,六年级人数比3、7、11的最小公倍数多2,所以先求出3、7、11的最小公倍数,再加2就可以了。

  (2)尝试解答。(关注学生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的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点拨)

  (3)汇报解答过程。(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预设

  生1:2.7 m=27 dm,1.8 m=18 dm,1.5 m=15 dm。因为27、18、15的最大公因数是3,所以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3 dm。

  生2:因为3、7、11的最小公倍数是3×7×11=231,231+2=233(人),所以六年级最少有233人。

  4.小结。

  解答此类问题,关键要弄清考查的是因数的知识还是倍数的知识,同时要会求两个或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及最小公倍数。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我们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教材75页5、9题。

  板书设计

  因数、倍数、质数、合数

  因数和倍数质数——质因数合数——分解质因数1公因数互质数最大公因数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圆柱的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生想象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底面是两个圆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获得求“圆柱体表面积”的算法。

  学情分析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不知道圆柱侧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含义及求法。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操作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体验成功的收获,体会小组合作探索成功过程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师引导,动手操作得出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难点: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圆柱由几个面组成?上下两个面是什么?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2、圆面积怎样求?

  3、长方形的面积呢?

  二、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出示一顶厨师帽,让学生观察,做着一定帽需要多少布料?用我们以前学的知识能解决吗?教师借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求法》

  三、 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1、分组,讨论:

  (1)、动手将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 。(你发现了什么?)

  圆柱的侧面剪开发现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

  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地面周长×高。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的哪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2)、复习引导:(用旧解新)

  上下两个圆的面积怎样求?(如果已知底面半径就能求出底面积)

  (3)、小结:小组讨论,将公式延伸。

  圆柱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Ch+2π r2

  =πdh+2π r2

  2、知识的运用:(回到情景创设)

  (1)、出示例题:

  例2:假如一顶厨师的帽子,高 28厘米,帽顶半径10厘米,做一顶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 用进一法结果保留正是整十平方厘米)

  (2)、独立试做:

  (3)、集体讲评。

  (4)、讲解进一法。

  3.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重点学习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具准备:

  每人一个圆锥,师准备一个大的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 (直观感受观察讨论汇报)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补充习题

  1出示一组图形,辨认指出哪些是圆锥。

  2出示一组图形,指出哪个是圆锥的高。

  3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教学反思:

  观察、感知中认识并掌握圆锥的特点,经历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的过程,加深了对圆锥高的认识。在旋转,对比圆柱和圆锥的过程中,加深对圆锥特点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凝导入

  师: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不能)

  那怎么办?

  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

  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近似长方体的长越近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近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

  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

  V = Sh

  5、巩固公式

  ①V、S、h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а、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6、教学例4、例5。

  课件分别出示例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实践练习

  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

  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96~9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2.能看懂扇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

  教学重点:

  看懂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并能从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

  课前统计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课前统计学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页情境图,说说同学们正在干什么?

  2.在这些体育项目中,你喜欢什么活动?出示统计表,进行统计。(可在课前进行调查统计,利用Excel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

  喜欢的项目

  乒乓球

  足球

  跳绳

  踢毽

  其他

  人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统计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供了现实背景。同时,采用真实的数据进行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他们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整理数据,引入新课

  1.通过这张统计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预设:数量的多少对比:如喜欢乒乓球人数最多,喜欢足球的比喜欢踢毽的多2人等;数量求和:如喜欢乒乓球的和喜欢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较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多少,可以怎样比较?

  3.如何计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学生进行口算或笔算,完成统计表,并进行校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汇编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4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17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3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08-26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11-18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01-11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01-11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篇11-19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01-13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01-13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汇编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汇编七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成数(课本第9页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成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解决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听农民们说:今年我家的稻谷比去年增产二成,我家的桂皮晒干后只有五成等吗?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而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就是成数。渗透环保教育

  三、探究体验

  (一)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

  1、让学生尝试把二成及三成五改写成百分数。

  2、让学生说说除了农业上使用成数,还有哪些行业是使用了成数的知识。

  3、练习:将下列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成=( )%; 四成五=( )%; 七成二=( )%。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题,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让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3、学生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堂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理解节电二成五就是比去年节省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意思。从而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法列出算式和解答。

  350(1-25%)=262.5(万千瓦时)

  或者引导学生列出

  350-35025%=262.5(万千瓦时)

  四、巩固练习

  1、三成=( )%; 五成六=( )%; 八成三=( )%;

  2、第9页做一做

  3、解决问题

  (1)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年因为受到天气灾害的影响水稻产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产量是多少吨?

  (2)鼎湖山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18万人次,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比20xx年增加一成五,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多少?(出外玩要做好垃圾分类)

  (3)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有820人,比20xx年在校生人数减少了二成,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是多少?

  (4)某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为30万双,20xx年年产量比20xx年增加了一成六,20xx年年产量又比20xx年增加一成,这个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双?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一、游戏导入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4℃”和“—4℃”的意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②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1)两个质数的和是39,这两个质数的积是( )。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质数的意义及数的奇偶性等知识。

  两个数的和是39,说明这两个数一个数是奇数,一个数是偶数,因为它们都是质数,所以其中的偶数只能是2,则奇数是39-2=37,37×2=74。

  解答 74

  (2)120的因数有( )个。

  分析 求一个较小数的因数的个数一般用列举法,但求较大数的'因数的个数时,一般用分解质因数法,即先把120分解质因数:120=2×2×2×3×5,然后借助每个因数的个数来计算。因数2的个数是3个,因数3的个数是1个,因数5的个数也是1个,120的因数的个数为(3+1)×(1+1)×(1+1)=16(个)。

  解答 16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题目。

  (1)一个长方体木块,长2.7 m,宽1.8 m,高1.5 m。要把它切成大小相等的正方体木块,不许有剩余,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分米?

  (2)学校六年级有若干名同学排队做操,3人一行余2人,7人一行余2人,11人一行也余2人。六年级最少有多少人?

  2.明确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思考、交流)

  (1)这两道题分别考查什么知识?

  (2)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3)具体的解答过程是怎样的?

  3.汇报。

  (1)先汇报前两个问题。

  预设

  生1:第(1)题考查的是应用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2:第(2)题考查的是应用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3:根据题意,正方体的最大棱长应该是长方体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先把相关长度转换单位,用整数表示,然后求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

  生4:根据题意,六年级人数比3、7、11的最小公倍数多2,所以先求出3、7、11的最小公倍数,再加2就可以了。

  (2)尝试解答。(关注学生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的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点拨)

  (3)汇报解答过程。(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预设

  生1:2.7 m=27 dm,1.8 m=18 dm,1.5 m=15 dm。因为27、18、15的最大公因数是3,所以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3 dm。

  生2:因为3、7、11的最小公倍数是3×7×11=231,231+2=233(人),所以六年级最少有233人。

  4.小结。

  解答此类问题,关键要弄清考查的是因数的知识还是倍数的知识,同时要会求两个或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及最小公倍数。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我们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教材75页5、9题。

  板书设计

  因数、倍数、质数、合数

  因数和倍数质数——质因数合数——分解质因数1公因数互质数最大公因数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圆柱的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生想象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底面是两个圆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获得求“圆柱体表面积”的算法。

  学情分析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不知道圆柱侧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含义及求法。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操作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体验成功的收获,体会小组合作探索成功过程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师引导,动手操作得出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难点: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圆柱由几个面组成?上下两个面是什么?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2、圆面积怎样求?

  3、长方形的面积呢?

  二、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出示一顶厨师帽,让学生观察,做着一定帽需要多少布料?用我们以前学的知识能解决吗?教师借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求法》

  三、 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1、分组,讨论:

  (1)、动手将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 。(你发现了什么?)

  圆柱的侧面剪开发现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

  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地面周长×高。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的哪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2)、复习引导:(用旧解新)

  上下两个圆的面积怎样求?(如果已知底面半径就能求出底面积)

  (3)、小结:小组讨论,将公式延伸。

  圆柱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Ch+2π r2

  =πdh+2π r2

  2、知识的运用:(回到情景创设)

  (1)、出示例题:

  例2:假如一顶厨师的帽子,高 28厘米,帽顶半径10厘米,做一顶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 用进一法结果保留正是整十平方厘米)

  (2)、独立试做:

  (3)、集体讲评。

  (4)、讲解进一法。

  3.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重点学习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具准备:

  每人一个圆锥,师准备一个大的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 (直观感受观察讨论汇报)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补充习题

  1出示一组图形,辨认指出哪些是圆锥。

  2出示一组图形,指出哪个是圆锥的高。

  3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教学反思:

  观察、感知中认识并掌握圆锥的特点,经历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的过程,加深了对圆锥高的认识。在旋转,对比圆柱和圆锥的过程中,加深对圆锥特点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凝导入

  师: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不能)

  那怎么办?

  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

  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近似长方体的长越近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近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

  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

  V = Sh

  5、巩固公式

  ①V、S、h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а、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6、教学例4、例5。

  课件分别出示例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实践练习

  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

  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96~9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2.能看懂扇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

  教学重点:

  看懂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并能从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

  课前统计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课前统计学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页情境图,说说同学们正在干什么?

  2.在这些体育项目中,你喜欢什么活动?出示统计表,进行统计。(可在课前进行调查统计,利用Excel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

  喜欢的项目

  乒乓球

  足球

  跳绳

  踢毽

  其他

  人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统计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供了现实背景。同时,采用真实的数据进行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他们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整理数据,引入新课

  1.通过这张统计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预设:数量的多少对比:如喜欢乒乓球人数最多,喜欢足球的比喜欢踢毽的多2人等;数量求和:如喜欢乒乓球的和喜欢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较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多少,可以怎样比较?

  3.如何计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学生进行口算或笔算,完成统计表,并进行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