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2-08-22 10:35:08 高中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高中生物教案汇编七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高中生物教案汇编七篇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内容

  处于生活状态下的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利用这些物质和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进行新陈代谢。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细胞内部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都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因此引导学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质,理解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非常重要。另外,学生已具备做科学的能力,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科学地思考,积极动手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十分有益,因此本节课初步引入对照实验和控制变量。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工业制氨的化学反应是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下进行的,细胞内部却是常温常压温和状态,而细胞代谢包括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进行应该有生物催化剂──酶的参与,才能使高效有序的进行,因此引入对酶相关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探讨活细胞内酶的本质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2.能力目标

  ①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②在问题探讨,有关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培养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回顾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史,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②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教学方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鼓励评价法、比较说明法、卡通图片法,

  2.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设计实验表格

  四、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精心设问,步步深入(5分钟)

  [新课导入] 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饿了。为什么肚子会饿呢?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呢?

  [问题探讨]图示1783年,斯帕兰扎尼“鹰与笼子”的实验,探讨相关问题及实验的巧妙之处。

  [对比说明]工业制氨的条件是什么?

  细胞内是否具备这些条件?但是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依然高效有序的进行,原因何在?

  [提出课题]酶的作用和本质

  激发学生兴趣,让大脑快速进入思考状态。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鸟类的胃不仅有物理性消化,还有化学性消化。

  回答:

  高温、高压、催化剂

  推测:

  细胞内有生物催化剂。

  为引入新课作铺垫。

  此实验是开创了酶研究先河。其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案,实验设想,结论与推论等过程及创新思维的意识对学生有学习与借鉴的意义。

  [新课]探究研讨,引议释疑(30分钟)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20分钟)

  引导思考,设计实验,验证酶的高效性

  [实验原理及材料]我们知道过氧化氢可以在fe3+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新鲜的动物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如果给你新鲜的动物肝脏研磨液、过氧化氢溶液、氯化铁溶液,以及必需的实验用具,你能否设计实验?

  [提示1]酶的高效性是相对谁而言?

  [提示2]反应物怎么选择呢?

  [提示3] 因变量是什么?

  [提示4] 观察那些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提示5]实验预期和结果讨论。

  提问:为什么酶具有高效性?

  [此实验为特别补充内容]

  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

  [过渡]细胞代谢包括很多化学反应,不仅反应速度快,而且有条不紊地进行,这说明酶作为催化剂,不仅具有高效性,还具有专一性。

  提示:怎样理解专一性?

  我们知道木瓜果汁含有木瓜蛋白酶,嫩肉粉中也含有蛋白酶制剂,如果给你木瓜榨汁,嫩肉粉,牛奶、豆浆、淀粉溶液、碘液、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请根椐需要选择合适的试剂和的实验用具,能否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

  [小结]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学生实验一]

  [小组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现象及结果

  回答:无机催化剂

  思考:是让无机催化剂和酶各自催化一种呢?还是催化同一种物质呢?

  回答:过氧化氢分解速度

  回答:

  气泡的多少及产生速度

  点燃的卫生香复燃情况

  结果: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铁的催化效率高,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回答:降低了活化能。

  参考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图,结合文字叙述,形象描述。

  [学生实验二]

  [小组讨论]:应该体现在酶只能催化某种特定的反应,而对其它反应没有催化作用。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选取何种酶?选取何反应物物?如何设计对照?如何鉴定结果?预测结果?

  理解关于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感性认识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实验一]是用两种不同的催化剂来催化同一种物质[实验二]是用同一种酶来催化两种不同的物质,让学生了解设计实验的思路是怎样的?怎样选材?怎样设计对照?从而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

  教师特意设置二个小陷阱,①是让学生自行选取择蛋白质的鉴定试剂,巩固其使用方法。②材料丰富,根据实验需要,懂得取舍,不可贪多。

  二、酶的本质(10分钟)

  1.从人物的角度来看

  2.从研究结果的角度来看

  从观察到到问题,从问题到猜测,从猜测到实验,从不完善到完善,这是做科学的必然步骤,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补充]

  (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

  3.引导与激励

  结合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及萨姆特历时9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谈谈马克思的话的理解。

  [小结]酶的本质

  [资料阅读,探索酶的本质]

  完成课本82页基础题一,体会几位科学家的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每位科学家的科学结论中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

  [小组讨论发言]

  在酶的发现历程中,由胃的物理性消化→胃的`化学性消化 →从胃液中提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脲酶结晶的提取→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指出酶是具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酶的概念。

  [小组感言]

  科学无坦途。

  科学的苦与甜。

  [小组总结]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培养学生继承、创新、实事求是和大胆实践等科学精神和态度。

  引导学生从两种不同角度分析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分析与推理能力的过程。

  激励性评价:科学知识都不是一承不变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做到科研无止境。你也可以未来科学史上一颗闪亮的星星。

  促进学生积极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课后进一步探究] (5分钟)

  请根据下列材料设计一个证明酶是蛋白质的实验:

  实验材料:5%的naoh溶液、3%的cuso4溶液、鸡蛋、水、唾液、小烧杯、玻璃棒、试管滴管、镊子、脱脂棉。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理解酶的本质

  训练实验思维。

  五、教学小结

  细胞作为开放性的生命系统,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陈代谢。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对于细胞高效有序地完成各种生理作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有关酶的本质的探索也处于不断不断完善中。近年来,酶工程的发展为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活力,而这点点滴滴的进步既归功于大胆的猜想,又归功于科学而巧妙的实验设计,因此,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推理和实验去解决问题,那么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无形中发现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实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希望明天的科学之星就是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课标要求,倡导探究性教学,以小组互助的方式组织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本节课不仅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实验,而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更加灵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一正一反,相互辉映,使学生充分体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确认和控制变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大量采用鼓励性评价机制,发挥学生潜能,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价值观。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紧,使得一部分实验留待课后操作。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必修一绪论

  许多科学家认为,可以把生物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①19世纪以及更早的时期,是以形态描述为主的生物科学时期;②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主要是实验生物学时期;③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由于DNA双螺旋的发现与中心法则的建立,开始进入了精细定性与定量的生物学时期。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变的更多,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物理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等的手段和方法用于生物学使其不断分化出新的分支学科,另一方面,这些学科又相互渗透而走向融合,似乎并不是界限分明。

  至今为止大家所接触到生物学一般都是描述性的知识,认为它是一门记忆的学科。如,记住某些动植物名称,观察生物的特征,知道他们的分类等,因此,有一点我非常希望你们这学期能记住的,就是生物学并不是一大堆事实的混乱集合,它有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有逻辑的连贯性。达尔文进化论是一种逻辑,适用于宇宙中所有星球及生命系统。

  高中阶段有三本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微观和宏观)

  《分子与细胞》中以细胞作为一切有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为出发点,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1925年,美国细胞生物学家WILSON就提出: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的结构

  细胞的功能(物质、能量、信息)细胞的发展

  必修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阐明一系列客观事实、法则来解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组织形式。如果掌握了这些分子和遗传定律,就能从原理上理解许多生物圈里的生命过程,还能应用于解决在激烈的自然界遇到的新问题。并不着重特定的某些生物(如人),理解细胞的这些事实、原理适用于地球表面的所有物种。生化和分子规律20、30亿年前已经形成,并被保留和传承,几乎没变过。这种强烈的保守性意味着,我们可以知道地球早期生物进化的原理。

  当我们掌握课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法则和规律,将其应用于各种特定的问题:1)癌细胞是如何异常生长2)病毒如何繁殖3)免疫系统如何作用4)神经系统如何作用

  5)干细胞的未来医学的影响

  本学期之后期望大家认同的是,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的物质性;生命系统的开放性;细胞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从而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用开放的.观点审查自然现象和社会事务,具有普遍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生物学——这是一个极速发展的领域,它之所以极速发展是1953年WATSON和CRICK

  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我们期望达到的目的是,能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素养,以此来促进对世界、社会的认知及良好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一、生物学研究方法(一)观察

  (二)假说和实验(三)模型实验

  二、生命的重要属性

  什么是生物?什么是生命?(1)具有生命的物体称之为生物。

  (2)什么是生命,目前尚无一致公认的定义。但我们可以将生命描述为生物体存在的状态,而生物体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化学成分的同一性;第二,严整有序的结构;第三,新陈代谢;第四,应激性和运动;第五,稳态;

  第六,生长发育和繁殖;第七,遗传和变异;第八,适应

  多种细胞:

  自来水装在塑料桶里放半个月变成绿色,这是原核生物蓝藻等大量繁殖;橘子放在阴湿的角落长绿毛,是真菌;

  动物肌细胞呈梭形,汇成肌组织,煮熟的瘦肉可撕成很细的条状肉松;吃梨时感觉有“砂”,是石细胞。

  第1、2、1)2)3、病毒:

  1)、生活方式:寄生于活细胞内2)、结构:无细胞结构蛋白质外壳

  遗传物质(DNA或RNA)

  3)、增殖: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4)、危害:破坏细胞

  5)、分类:植物病毒

  小结: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靠单个细胞完成;多动物病毒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由每个细胞共同参与完成;病

  毒的什么活动必须在细胞内完成。

  细菌病毒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除了?

  依据遗传物质DNA病毒:噬菌体、HIV生物个体表现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每个

  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RNA病毒:SARS病毒朊病毒:只有蛋白质类病毒:只有RNA

  除了病毒,所有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实例4.(1)生活方式?

  结构?

  你知道哪些病毒?

  学习目标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前言】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系统都有它的边界,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成分组成,系统

  *相关信息都有它自身的调控规律和发展消亡的规律。

  (1)在生物学研究中,提出了生命系统的概念,它包含生命系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

  哪些层次?每个层次都可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同时又相互包个体→生物圈

  含,构成更大的系统。

  (2)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图1-1生命系【易错提醒】

  (1)区分种群与类群,举例:统的结构层次

  池塘里的所有鱼;

  池塘里的所有鲫鱼

  (2)说说草履虫、松树、人包含的生命结构的层次:

  所在的层次:

  (3)组成细胞的一个分子或原子也是系统吗?是生

  命系统吗?

  课题: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情景导入】

  展示:不同的细胞图片第一课时

  【问题导入】

  问题探讨:(1)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细胞?

  一、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的体现(2)它们有哪些相同点?

  哪些不同点?1、多样性(不同点)

  种类、结构功能、形态大小等学习目标一、观察细胞

  【学科思维】2、统一性(相同点)

  1、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相似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

  2、知识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是发展变化的

  化学组成:

  增殖方式:

  学习目标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能源物质:(1)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动植物细胞的细

  胞核,但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核吗?

  (2)阅读课本9页,了解原核生物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特别提醒】

  根本区别: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1、表述:“无细胞核”、“无成型的细胞核”、“无核膜”

  2、带“藻”字的不一定是蓝藻。

  1

  蓝藻:发菜、蓝球藻、颤藻、念珠藻

  1)

  DNA

  分子藻类植物:黑藻、水绵图1-3

  “菌”子前面有球、杆、2)、细胞壁成分:肽聚糖(细菌)、黏肽(蓝藻)3、细菌:一类单细胞生物。

  螺旋的都是细菌

  3)、细胞器:只有核糖体4)、分裂方式:二分裂5)大小:较小(1~10UM)6)、原核生物:细菌、蓝藻2

  图1-4细菌

  细胞模式图

  图1-5蓝藻细胞模式图

  1)、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DNA与蛋白质结合成2)、细胞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植物);

  壳多糖(几丁质-真菌)

  3)、细胞器:多种4)、分裂方式:

  5)大小:较大(20~30UM)6)、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方面

  1、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 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引入新课

  2、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难点)

  小结

  课后练习 教师活动

  以“病毒是不是生物?”问题引入,简单复习病毒的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核心,但是能复制)。举引起SAS的 冠状病毒为例,提出问题,病毒在细胞外不具备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冠状病毒在那些细胞里面复制呢?

  小结上面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的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为什么呢?)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提出问题:细胞能表现出那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开展讨论。

  小结:(幻灯片展示提纲)细胞为什么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在细胞生命活动基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举出一些实例)

  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谓是恒河沙数,但是这些生物,小到组成它们身体的细胞,大到一个生物个体,一个物种、甚至一个生态系统、整个生物圈,都可以一个一个的生命系统(什么是系统呢),而且这些生命系统之间还有层次的关系。(以一只龟为例分析)

  单一个心肌细胞就是一个生命系统,(为什么呢?)因为细胞各个部分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而使细胞能表现生命特征;心肌也是一个系统(分析略)。引导学生分析心脏、循环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等也是一个系统 学生活动

  讨论、思考 问题:病毒是怎么样复制的?(在细胞内)

  汇报冠状病毒的相关的资料

  阅读资料并讨论:

  (实例一: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镊食、排泄,生长,应激;实例二: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实例4:例如疟疾、非典感冒等等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生物系统的层次性、以及尝试分析后面几个层次作为生命系统的原因。(着重引导说出多个组分互相配合影响成为整体)

  完成资料后的“思考与讨论”。

  七、板书设计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为什么说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实例

  生物 生物类型 生命活动 基本特征 说明

  草履虫 单细胞生物 运动和分裂

  人 多细胞生物 生殖和发育

  人 多细胞生物 缩手反射

  病毒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 入人体的淋巴细胞

  人 人和高等动物 免疫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结构

  层次 概念 举例 学生举例

  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心肌细 胞组织 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 心肌组织器官 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心脏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循环系统个体 由各种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生物体 龟种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该区域内同种龟的所有个体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该区域内龟和其他所有生物的种群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龟生活的水生生态系统

  生物圈 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地球上只有一个生物圈

  三、小结: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一、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板书〕2.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有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 H2CO3 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小结〕略。

  〔作业〕课后习题一二题。

  〔提示〕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肾小管的重吸收。(4)皮肤。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本节教学建议用1课时。

  本节在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选择SARS病毒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1)SARS病毒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病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病毒不是一个细胞,不具有细胞的结构,但它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选择SARS病毒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将病毒与细胞联系起来,但不宜要求学生深入学习SARS病毒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电镜照片或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病毒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同时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达成“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

  关于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已比较全面,分别是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体的不同生命活动等来论证这一观点的.。下表反映了编者的意图。

  免疫作为机体对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种防御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

  由于本资料中的一些事例是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涉及的内容,因此,在分析本资料时,除按照教材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类发育的起点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新生儿逐渐发育长大是由于细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等。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地理解这几个层次,在理解这些结构层次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各个层次的名词解释,以利于学生从微观到宏观,步步紧扣地理解生命系统的严密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师可以按下表的方式呈现这几个层次的递进关系。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层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这些层次中,只有种群和群落这两个名词是学生陌生的,需要教师用具体的事例补充讲解。例如,在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就是一个种群,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构成了一个群落。这两个概念不需要掌握,只需要学生能通过具体的事例理解就行。

  2.除种群和群落外,其他的几个层次都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接触过的概念,可以让学生分组回忆、讨论。

  3.除教材列举的事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列举其他的事例。例如,与心肌细胞同层次的还有平滑肌细胞、骨骼肌细胞、上皮细胞、神经细胞,等等;与心肌组织同层次的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一个人、一棵松树或一只草履虫为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关系,以便理解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提示: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

  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二)资料分析

  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三)思考与讨论

  1.提示: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个。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2.提示: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提示: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

  (四)练习

  基础题

  1.(1)活细胞:A、D、G、I;

  (2)死细胞:B、E;

  (3)细胞的产物:C、F、H。

  2.(1)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因为大肠杆菌是单细胞生物);

  (2)种群层次;

  (3)群落层次。

  拓展题

  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尽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义具有两面性,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全面的。从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病毒,例如,研制抵抗病毒的药物和疫苗,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从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会合成某些对人类有害的病毒,如果这些病毒传播开来,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高中生物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必修第一册中《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第二册中《遗传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类遗传病引入,讨论: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它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2.能力目标

  (1)探索伴性遗传方式的本质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应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生物统计的方法。

  (2)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4)唤起发现人类遗传病、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2、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调查人群中色盲症的发病情况和规律。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资料与自己调查数据加以比较。让学生调查人群中的色盲患者的家庭情况。分析调查数据可能与资料不相符的原因。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该项准备工作可以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伴性遗传有关的红绿色盲问题进行调查、讨论和学习,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在人群中男女发病率不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观察、分析的积极心理活动状态,使教学中红绿色盲探究活动更能顺利开展。但其中难点是学生调查情况不可估计,教师要在课前先作好相应培训与准备工作。如教会学生设计记录表格,有关遗传病发病率的计算方法。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学习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新课

  新课

  讲授

  1、色盲症的发现

  讲述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从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提问学生

  介绍色盲知识:就是不能辨别色彩,即辨色能力丧失。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

  2、课件显示红绿色盲检查图

  设疑:红绿色盲是怎么遗传的呢?

  导入新课:伴性遗传。理解概念。

  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

  1、 特点: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相联系。

  2、常见实事例:(1)人类遗传病: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等。

  (2)果蝇:眼色等。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

  1、色盲遗传家系图谱分析

  课件显示红绿色盲家系遗传图谱,认识系谱,分析图谱,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 :

  (1)对“资料分析”的两个讨论题进行讨论。

  (2)总结伴性遗传的概念、色盲基因的表示方法,填写学案中相关内容。

  2、课件显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图表,引导学生填写

  根据遗传图解,写出Ⅰ-1和Ⅲ-6的基因型,并推测Ⅱ-3的基因型。下面我们来画一画他们的遗传图解(这里难度较大,教师可先作示范)!Ⅰ-1与Ⅰ-2。

  结论:生下的孩子无论是男是女,视觉都表现正常,没有色盲。可是,他们的女儿却都是携带者。

  Ⅱ-3与Ⅱ-4(紧接上面的图解板书图解)

  课件显示巩固练习,提问学生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婚配类型并回答,然后总结给出正确答案。

  4、强调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在课件上边引导学生回答边演示两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5、通过遗传图解引导学生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得出“交叉遗传”的结论。

  6、课件显示巩固联系,提问学生(教师可稍作引导)。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

  1、基因位置

  2、遗传特点

  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根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来区分雌性和雄性

  知识拓展:归纳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

  [1] 伴Y遗传:

  (1)特点:①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无显隐之分,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患者全为男性,女性全为正常,正常的全为女性。简记为“男全病,女全正”。②致病基因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简记为“父传子,子传孙”。

  (2)实例:人类外耳道多毛症。

  (3)典型希普图

  [2] 伴X显性遗传:

  (1)特点:①具有连续遗传现象 ②患者中 性多于 性 ③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一定为患者,简记为“男病,母女病”。④正常女性的父亲及儿子一定正常,简记为“女正,父子正”,⑤女性患病,其父母至少有一方患病。

  (2)实例: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3)典型系谱图

  [3] 伴X隐性遗传

  (1)特点:①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②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③女患者的`父亲及女儿一定是患者,简记为“女病,父子病”。④正常男性的母亲及女儿一定正常,简记为“男正,母女正”。⑤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有一个致病基因。

  (1) 实例: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的眼色遗传。

  典型系谱图

  归纳:人类伴性遗传病判定口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讲、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

  学生看图识别,进行自我色盲检测。

  填学案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填写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在学案上练习写遗传图解

  黑板练写

  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讨论

  学生聆听

  学生思考分析作答

  填学案

  理解各种伴性遗传的特点,记住常见实例

  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

  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十分生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验本节课的情感目标。认同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通过辨认、识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思考,便于新课的讲授。

  探究、讨论模式结合:通过家系遗传图谱分析遗传现象→ 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 → 提出依据释疑 → 结论,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提高学生质疑、假设、探究的能力,体现本节的能力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肯定学生的能力,引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讲练结合,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落实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是教学重点,在上一章已经学习过,通过学生回答既回顾所学知识,又可联系遗传的基本规律等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伴性遗传也遵循遗传的基本规律。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讲练结合落实学生的遗传图解的书写能力,解决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归纳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及联系,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呼应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巩固练习

  (1)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他的父亲、祖父、外祖父也均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母亲、祖母、外祖母色觉都正常。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 A )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2)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 B )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学生演练,并回答

  巩固所学知识点。

  课后作业

  见学案

  学生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

  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拓展延伸:伴性遗传的方式、特点及运用

  十、教学反思

  对“伴性遗传”的教学设计中,不仅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上,应该多引导学生问一些“为什么”,把教材中很多是结论性内容,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融合资料收集、遗传病的调查、判断及推理,假设和论证、讨论、遗传图谱书写和遗传概率计算,完成新课标确定的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目标。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善于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

高中生物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水分代谢”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动手、类比综

  合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3、 情感目标: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

  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

  教学难点: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主要区别,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二、教法设计:

  1、 探究教学法:它由四个环节组成:(1)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3)设计实验或演示其它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 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 通过设疑引入,为讲边演示实验和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推理及综合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事实会不会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这样,我们可以把细胞放在外界溶液中,亲自观察一下,看看结果如何。 成熟植物细胞

  一、用课件动画显示质壁分离过程。

  问:刚才看到了什么现象?(原生质层收缩于细胞壁分离开)

  问:这种想象叫质壁分离。这里得“质”指的是细胞质吗?(原生质层)

  问:在质壁分离过程中,液泡有什么变化?细胞液有什么变化?(液泡变小,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

  问: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水分减少,浓度增加造成的)

  问:细胞为什么会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发生质壁分离以后,在细胞质和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中是空的吗?有什么物质?

  问:要是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用课件动画显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

  问: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为什么会复原?

  问:细胞为什么会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通过细胞的纸币分离和复原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1) 成熟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渗透系统

  (2) 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小结:通过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证明了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根尖分生区时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是吸胀吸水,根毛区的细胞是形成中央液泡的成熟细胞,其吸水的主要方式是渗透吸水。

  问:根毛区的细胞能进行吸胀吸水吗?

  问:死亡的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吗?

  根毛区的细胞吸收水分以后,要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供植物利用。

  二、水分的运输

  [课件动画显示植物根吸水、利用、扩散的全过程]

  1、根毛区细胞 ——层层细胞——根导管

  根毛区细胞——层层细胞间隙——根导管

  2、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植物体各部位

  三、水分的利用:

  根吸收的水分只有1~5%留在植物体内,供植物利用。

  四、水分的散失:

  根吸收的水分,除了极少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以外,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经叶片表面的气孔散失掉了。通过气孔散失掉这么多的水分有其特殊的生理意义。

  水分散失的意义:吸水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

  五、合理灌溉

  植物在一生中都需要不断地吸收水分,但是不同的植物一生需水量不同,一株向日葵一生耗水约30千克左右;一亩稻田,在整个生长期间耗水大约30万千克左右。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不相同(如小麦一生的需水量曲线图)。这些水分绝大部分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因此如何用最少的水去获取最高的产量,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植物,根据不同的生长时期对水的需求量不同,进行合理灌溉,既不影响产量,又能达到节水的目的。

【高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的教案12-15

高中生物教案12-07

高中生物教案06-27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12-18

高中生物教学教案11-30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08-26

【精】高中生物教案11-18

高中生物教案【热门】11-18

高中生物教案【推荐】11-17

【热门】高中生物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