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2-08-21 20:22:46 高中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汇总十篇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别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性质。

  2、酶的专一性:酶对所作用的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仅能作用于一种物质,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促其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

  3、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4、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代表是温度跟酸碱度。

  三、学习动机的唤起和保持

  1、通过提问一些看似跟学习无关的,其实大有玄机的'问题。比如说:“你们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们喜爱的牛仔裤是怎样子做成的呢?”当然,在众多的答案中,教师要绕回主题。

  2、展示一些能够引起注意的图片,比如说面包,啤酒。也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也能激发他们的有意后注意等等。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的语言当然也要适当地调整,尽量使用贴近学生的,但又不失专业的语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尝试布置学生去查阅关于酶的资料,并综合汇报展示。

  四、落实课程目标

  本节课要实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是: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并加以分析运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综合汇总,然后汇报。

  五、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能够准确说出酶的特性包括那个方面,并举例说明。

  2、能力目标:(1)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试图准确辨认酶在生活生产中(比如说某商品)运用了哪些特性。尝试搜集感兴趣的相关资料,汇总、分析、总结。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1)感受酶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地形成酶在生活中应用多样,种类多样,但用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它的特性。也形成了一种观念:生物其实离我们很近,它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我们也可以当“科学家”。(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一个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且也使学生养成好奇、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三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及其案例

  教学难点:1酶如何“娇气”了?

  2低温的时候酶失活了吗,为什么?

  七、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比如说酶的应用的图片,案例。

  2、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加以指导。

  八、课时安排:十分钟

  九、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行为

  教学技能

  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

  3、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5、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

  6、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让学生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列表比较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等四部分内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类似,只是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着教材给出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阐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指出了各阶段进行的场所: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ATP,这个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

  3、无氧呼吸

  教材首先说明生物一般是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并分别阐述了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

  然后教材对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又做了补充说明;同时教材还用小号字对有氧呼吸的进化做了简要的介绍。

  教师在这里应补充无氧呼吸与发酵这一组学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材是以图表结合讲述的形式,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5、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呼吸作用的意义,其一,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二,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这里教师有必要对呼吸的意义作适当的补充,如: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等。

  教法建议

  1、引言

  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设计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并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2、有氧呼吸

  (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

  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图解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A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

  (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有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学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后,教师应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

  为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同时也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教师还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生产实践的相关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时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人向你请教怎么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你能利用学过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措施吗?”

  3、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的概念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供氧不足?”,这样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设问:“在缺氧条件下,生物体如何呼吸呢?”从而引入对无氧呼吸的学习。

  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实际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生物称为无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

  (2)无氧呼吸的过程

  教师可采用一边写化学方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最后总结无氧呼吸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

  为使学生加深对无氧呼吸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一阶段完全相同,只是从丙酮酸开始它们分别沿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以强化对二者联系的理解。如可提问题:

  ①你每天都进行很多运动吧?你是否想过,当你进行不同形式的运动时,你的身体其实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你供能呢?

  ②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

  5、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讨论的与人类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话题来分析,以训练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问: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

  6、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转化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类物质。可以说,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枢纽,它把生物体的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等连成了一个整体。

  (4)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一、细胞核

  1.细胞核的存在

  除了维管植物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2.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上有核孔是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

  (2)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3)核仁:由染色体片段构成,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基质。

  3.染色质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染色质是粗或细的丝状物,细胞分裂时,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两者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

  4.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趣味思考:把变形虫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分离,然后单独培养,结果都不能成活;把另一种变形虫的细胞核移植到该变形虫的去核的细胞质中,继续培养,变形虫能够分裂增殖,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细胞必须保持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也说明了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原核细胞

  1.原核细胞结构

  (1)拟核: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DNA分子,位于无明显边界的区域——拟核。

  (2)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没有真核细胞中的其他复杂细胞器。

  (3)细胞壁:由肽聚糖组成,起着保护并维持细胞形状的作用。

  (4)其他:荚膜、鞭毛。

  2.种类:细菌、蓝藻(蓝细菌)等。

  3.生理:能进行细胞呼吸,细胞膜是细胞呼吸的场所;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场所是细胞膜内折叠,上面有光合色素。

  核心解读

  1.分析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

  染色质是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不同时期”指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分裂期或不再进行分裂的细胞所处的时期。其关系可归纳如下:

  特别提醒

  染色质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它只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线粒体、叶绿体内)遗传物质仅单独以DNA分子的形式存在,没有蛋白质与它结合形成染色质(体)。在原核细胞内遗传物质以DNA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说,原核细胞内没有染色体。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判别

  特别提醒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核膜的有无;原核细胞的唯一细胞器是核糖体。

  题例领悟

  题型一 细胞核是代谢与遗传的控制中心

  【例题1】 下图所示为再生能力很强的原生动物喇叭虫,将之切成①②③三截,能再生成喇叭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②和③

  解析:本题考查对细胞核功能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②中含有细胞核,细胞核中含有一个喇叭虫再生的全部遗传信息。

  答案:B

  反思感悟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细胞必须保持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题型二 细胞核的遗传功能

  【例题2】 科学家对单细胞伞藻的幼体嫁接,将甲伞的伞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长出了乙的伞帽。下列有关评价合理的是( )

  A.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遗传的调控中心ks5u

  B.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

  C.欲证明细胞核的功能,需同时进行对照实验

  D.第一次新长出的伞帽与乙的伞帽特征完全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实验能力,在证明或探究某一结论或现象时,通过设置对照可以使结论更准确、更具可靠性,也更符合科学性

  答案:C

  反思感悟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着生物的性状表现。

  【例题3】 下列结构中的遗传物质,能形成染色体的是…ā 。

  A.叶绿体、线粒体中的DNA

  B.受精卵细胞核内的DNA

  C.细菌、蓝藻体内的DNA

  D.病毒体内的DNA或RNA

  解析:染色体仅存在于细胞核中,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线粒体、叶绿体以及原核细胞中的DNA都是裸露的,不与蛋白质结合,不形成染色体。

  答案:B

  反思感悟

  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其次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题型四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区别

  【例题4】 识图作答(题中[ ]内填写图中指示结构的数字)。

  (1)上图是_______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此细胞具有[ ]_______、[ ]_______、[ ]_______等结构。

  (2)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是[ ]_______和[ ]_______。

  (3)上图中的动物细胞也含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

  解析:该细胞的显著特点是有细胞壁、叶绿体、中央大液泡,所以据此判断它是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根尖分生区细胞是幼嫩细胞,所以不含中央大液泡,且也不含叶绿体。动物细胞除了不具有叶绿体和中央液泡外,其他细胞器都含有。

  答案:(1)高等植物 ③ 细胞壁 ④ 叶绿体 ⑤ご笠号荨。2)⑤ 大液泡 ④ 叶绿体 (3)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线粒体

  反思感悟

  动植物细胞的判断思路:

  ①有细胞壁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的细胞是动物细胞。

  ②有叶绿体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如植物的根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叶绿体。

  ③有大液泡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大液泡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植物的未成熟细胞也没有大液泡。

  随堂训练

  1.从母羊甲的体细胞中取出细胞核,注入到母羊乙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融合后的细胞经卵裂形成早期胚胎,再植入另一只母羊丙的子宫内,生出的小羊大多数性状( )

  A.难以预测 B.像甲 C.像乙 D.像丙

  解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着生物体主要遗传性状,因为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内也含有少量DNA。

  答案:B

  2.下图示科学家进行的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你认为该图最能说明( )

  A.细胞质控制着细胞的代谢

  B.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

  C.细胞质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

  D.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

  解析:由图中信息知道,受精卵分裂过程中,只有含细胞核的细胞才能分裂发育成胚胎,说明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答案:D

  3.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 )

  A.核膜 B.核仁 C.染色质 D.核孔

  解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DNA主要在细胞核中的染色质上,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染色质。

  答案:C

  4.下列有关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

  B.染色体和染色质的成分是一样的

  C.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形态是不同的

  D.染色体和染色质的成分是有较大区别的

  解析: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都是DNA和蛋白质,它们之间的不同不过是同一物质在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而已。

  答案:D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节课位于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第五章第二节,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了基因突变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第3节 人类遗传病做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2.主要内容。本节内容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以及实验。教师应从雌雄果蝇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分析入手,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染色体组的概念。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B、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识别生物图的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B、通过对具体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对比,认识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间的联系。3)情感目标:A、了解染色体数目变化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理想。B、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热情,使学生关注染色体加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影响。

  4.重点、难点和关键。1)教学重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2)教学难点:A、染色体组的概念。B、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3)教学关键:成功地用好各种直观教具与各种教学方法。

  二、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

  1.教法运用: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科特点,坚持以启发探究性原则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指导:依据教法,指导学法,体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直观教具的使用和电化教学手段,教给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运用形象记忆,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三、教具使用

  依据直观性、科学性的原则,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获得感性认识,积极思考。

  四、教学程序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激活原有的知识系统,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植物杂交、生长素在农业上的应用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悬念。本节导言我以大家熟悉的西瓜引入:我们通常吃的西瓜是有子的,但是现在有一种西瓜无子,而且又大又甜,大家想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请看教材“问题探讨”,并讨论西瓜“无子”的原因。

  想知道更多有关的知识吗?据报载,在上海第五人民医院降生一猫叫综合症男婴,婴儿面容特殊:小头小脸、眼距宽、塌鼻梁、皮纹改变,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因哭声像猫而得名,发病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解放后全国有记载的.仅20例。研究证明,这是因为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而引起的遗传病。为什么染色体部分缺失就会引起这么严重的后果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些问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染色体变异

  2.出示目标,自学交流。

  多媒体展示目标: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2)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3.师生互动,建构目标。

  多媒体展示如下资料:

  A、人的第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患猫叫综合征。

  B、果蝇X染色体上某一区段的重复,可使正常的卵圆形眼变为棒状眼。

  C、如果人的第22号染色体和第14号染色体发生易位,会使人患惯性粒细胞白血病。

  D、如果使萝卜的染色体增加一倍则主根粗大产量高;如果使番茄的染色体增加一倍则所含的维生素C大约多了一倍。对玉米和番茄来说细胞内少一条染色体就不能成活。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染色体的变异包括哪些类型?染色体变异有什么特点?得出结论:染色体变异可以分为结构的变异和数目的变异。 染色体变异对生物的影响大多是有害的,因为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也是生物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多媒体演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教师点评:缺失和增加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移接和颠倒会使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其结果导致了生物性状的改变。其实,染色体除了可以发生结构上的变异以外,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物体染色体的数目也会发生改变,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那么,什么叫染色体组?

  多媒体演示:雌雄果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

  教师小结:果蝇的精子和卵细胞中只含有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多媒体展示果蝇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图示

  让学生据图分析并思考:A、染色体组的概念?果蝇的体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多少对同源染色体?B、分析配子中有多少条染色体?有什么特点?C、果蝇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

  引导学生分析并回答上述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利于组织教学又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符合认知规律,把难点分散、转化,便于学生接受。

  (3)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我们在初中学过蜜蜂中的工蜂和蜂王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而雄峰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因此,雄峰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工蜂和蜂王的一半。像这样,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称为单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个体,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体细胞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由学生分析回答:玉米(2n=20)由其花粉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

  普通小麦六倍体(6n=42)由其花粉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

  教师总结:可见多倍体、二倍体和单倍体的划分依据是不同的;多倍体、二倍体是以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来划分;单倍体则只要含有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即是,与含有的染色体组数的多少没有关系。

  4.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人和动物体主要的激素。

  辨析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2、能力目标

  描述反馈调节机理。

  探讨动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感恩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反馈调节机理和血糖平衡的调节。

  2、教学难点: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策略

  1、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已经学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新的知识。例如让学生说出人和动物体的主要激素及作用,辨析幻灯片上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时,学生分成二小组交流,进行知识的比较与归纳,然后再派代表全班汇报。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本节内容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相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可体现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背景,分析挖掘这些问题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体现在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如怀特博士的病例分析,寒冷刺激时机体作出的反应分析,与新教材理念相符合。

  四、教学理念

  追求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案例导课

  1、展示课件PPT:快乐加减法一

  忧愁、顾虑和悲观,可以使人得病;积极、愉快、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可以战胜疾病,也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

  巴甫洛夫

  2、案例分析

  保罗.怀特博士是波士顿的心脏病专家,是五十年代最杰出的代表。保罗.怀特博士是波士顿的心脏病专家,是五十年代最杰出的代表。她是个年轻的母亲,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和一个爱酗酒、整天什么也不干的丈夫。这个女人得了可怕的风湿热,整日卧病在床,就这样维持了3年,医生说最多还能维持一年,她的情绪极度低落。有一天,她的丈夫不知什么原因离家出走,留下这个可怜的母亲和两个孩子,甚至一点生活费也没有。但当怀特博士再去看她时,她很坚强地说:“怀特医生,我一定要起床,我还要照顾、护养我的两个孩子。”怀特博士安慰说:“亲爱的'女士,我也希望你能尽快康复,可是你的心脏会受不了的。”不顾医生的反对,年轻的母亲鼓起勇气,下定决心,充满着激情和兴奋,下床开始工作了。

  此时让学生猜测年轻母亲以后的生活情形及生命的期限。

  (学生各抒己见)

  师:奇迹出现了,这个坚强的母亲却意外地护养了两个孩子八年,才离开这个世界。

  这是什么力量使这个母亲意外地活了八年呢?另人深思!

  展示PPT:快乐加减法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师: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是必然存在的,但只要有坚强的意志,战胜一切的勇气,义不容辞的责任,你就是----胜利者;你就是----快乐者。

  再引出问题:刚才我们从意志力的角度分析了该案例,从生理学角度该怎么解释呢?

  怀特博士解释:他低估了ACTH这种荷尔蒙产生的生理作用,人类的情绪能刺激垂体,产生ACTH和正常荷尔蒙的可能性。因为在当时还不知道ACTH是什么东西。

  引出:ACTH是肾上腺皮质激素,进入激素知识点。

  环节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师问:1、在初中我们学过的激素有哪些?说出人和动物体的主要激素及作用。

  2、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3、激素分泌异常时会引起什么病变?

  4、辨析幻灯片上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各激素之间的关系引出内分泌腺的三个层次:下丘脑----垂体----被管理的某些内分泌腺

  环节三:激素的反馈调节及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结合实例分析:通过学生自述寒冷刺激时机体所作出的反应;说明激素对机体的调节机制;加深学生对反馈调节的理解。

  2、结合比较分析;比较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及不足时的影响。归纳出:协同作用

  结合马拉松赛跑时血糖浓度的变化,分析血糖浓度的调节。归纳出:拮抗作用

  学生分成二小组比较与归纳。然后再派代表全班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环节四:小结

  师:再回到怀特博士的病例,请同学们做合情合理地分析。然后,我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反馈调节知识对材料做进一步分析总结。并说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永远存在,关键是我们要以积极的情绪,快乐的心情看待“她”。其实这一事件让我收获很多,所以我们要感恩生活。

  展示PPT快乐加减法三:

  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思考,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感觉,并且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张国清

  最后祝大家:(展示PPT)

  六、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反思

  由于本节内容难度不大,并建立在初中生物学的基础上,所以会有两种可能,设计不好学生不感兴趣,设计好可能会上出新意,上出精彩。然而人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激素的分泌,激素反过来也会调节人的生理,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我尝试做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教学。我参看了两种生物版本,人教版旧教材和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三;参照了浙江大学张国清博士著的《快乐加减法》一书的设计风格,嵌人了名言警句,它是引导、激活、推动教学的手段,可发挥其点拨诱导、强化联系、深化认识的功能,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引用了[美]约翰.辛德勒编著的《情绪是健康的良药》一书中怀特博士的病例创设情景教学,而这又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如果不注意调节人的情绪,就会引起内分泌失调,影响身体健康。这种设计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兴趣,加深知识映象,学生会轻松愉快地突破本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快乐教学”和“快乐学习”。

  2、教学过程反思

  情景导课环节巧用了两条名言和引用了生活中引入注目的病例,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使导课----新旧知识联系----新知识----结课环环相扣。从学生课堂的反应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感觉新颖,有些学生把那些名言警句都已记下。课堂让学生猜测年轻母亲以后的生活情形及生命的期限时,他们都竞相各抒己见;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时学生积极主动地交流和汇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讲到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热情高涨,以热情的掌声结束了该课。这说明时下的高中生很渴望这样的课型;但由于备课和上课时间有限,这堂课还是未能尽情发挥,它的设计和安排还能更精妙。

  3、教学效果反思

  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多以课堂渗透的形式体现,由于生物学科的特性性,我做了心理健康教育拓展教学的大胆尝试,所以上完课后,我对两个班的学生做了书面评估。

  如“你对本节课内容的满意程度怎样”

  A.不满意B.一般C.较满意D.很满意

  在四个选项中,选择“较满意人数”,甲班占38.3%,乙班占43.1%;选择“很满意”项的甲班占46.8%,乙班占26.2%,都高出了四个问题的平均分25%。

  又如“你觉得结合生物知识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怎样”

  A.不好B.一般C.好D.很好

  在四个选项中,选择“好”的甲班占53.2%,乙班占47.7%;选择“很好”的甲班占29.8%,乙班占44.6%。都远远高出了四个问题的平均分25%。

  一个学生甚至直接跟我说,“这是一期中上得最好的一节课”。因为这一堂课的教学,学生否定了我全期的课,似乎有点苛刻,但是从另一层面看,现在大多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各种不同名义的心理咨询室,但都形同虚设,真正落到实处的少,进入心理咨询室的学生也寥寥无几。同时学生中不泛也存在偏见,谈及“心理”就误认为有问题,所以望而止步。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出学生其实很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很渴望这样的课型,置于生物课中更能有理有据地令学生信服,从而实现自动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维持身心健康。

  如果该课有比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课堂更加精彩。是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前进,老师也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与交流,不仅专业基本功扎实,而且要有心理学理论做支撑和不断提高文科素养。老师的收获将是教学的快乐和快乐地教学,生活的快乐和快乐地生活。这堂课我的确做了精心的设计,投入了时间,同时我也收获了快乐,传递着快乐。这只是一个起点,前方路漫漫而修远,吾将上下求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高中生物教案 篇6

  一、 教学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探究法、讲授法

  四、课时安排

  2

  五、教学过程

  〖复习及板书

  1. 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叫做~~。

  2.物理消化:通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这叫~~。

  3.化学消化:通过各种消化液、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吸收的营养物质,这叫~~。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注意。

  〖板书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细胞代谢:细胞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

  ㈠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演示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教师边做边让学生完成 “讨论”。

  〖提示1.2号试管放出的气泡多。这一现象说明加热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提高反应速率。

  2.不能。

  3.说明FeCl3中的Fe3+和新鲜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都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质量分数为20%的新鲜肝脏研磨液1滴 质量分数为3.5%的

  氯化铁溶液1滴

  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所含酶的相对数量:1 无机催化剂:Fe3+

  Fe3+的相对数量:25万

  4.4号试管的反应速率比3号试管快得多。说明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下高效率地进行,只有酶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所以说酶对于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板书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讲述

  在20 ℃测得的过氧化氢分解的活化能

  条件 活化能/kJmol-1

  没有催化剂催化

  用胶态铂催化

  用过氧化氢酶催化 75

  54

  29

  催化效率: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效率更高。

  〖板书㈡酶的本质

  〖资料分析学生阅读分析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巴斯德认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是合理的,但是认为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是不正确的;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是合理的,但是认为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是不正确的。

  2.提示: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特别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作用;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的争论促使后人把对酶的研究的目标集中在他们争论的焦点上,使科学研究更加有的放矢。

  3.毕希纳的实验说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4.萨姆纳历时9年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将酶提纯出来。成功属于不畏艰苦的人。

  5.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等。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酶是蛋白质。

  2.(1)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效率地进行,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

  (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需要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题

  1.可用第2章中学过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在萨姆纳之前,之所以很难鉴定酶的本质,主要是因为细胞中酶的提取和纯化非常困难。

  2.(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

  〖板书三、酶的特性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

  〖讲述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几乎都是由酶催化的。酶所催化的反应叫酶促反应。酶促反应中被酶作用的物质叫做底物。经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产物。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催化剂有相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同点:

  (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不被消耗;

  (2) 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进行的反应;

  (3) 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时间,但不改变平衡点;

  (4)降低活化能,使速率加快。

  不同点:

  (1)高效性,指催化效率很高,使得反应速率很快;

  (2)专一性,任何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种或几种相关的化合物,这就是酶对底物的专一性;

  (3)多样性,指生物体内具有种类繁多的酶;

  (4)易变性,由于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

  (5)反应条件的温和性,酶促反应在常温、常压、生理pH条件下进行;

  (6)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调节、控制;

  (7)有些酶的催化活性与辅因子有关。

  〖板书

  ㈠酶具有高效性

  ㈡酶具有专一性

  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教师做实验,学生边观察便得出酶的作用条件。)

  酶的催化活性的强弱以单位时间(每分)内底物减少量或产物生成量来表示。

  〖讲述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酶的催化活性的强弱以单位时间(每分)内底物减少量或产物生成量来表示。研究某一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单独改变研究的因素。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常有:酶的浓度、底物浓度、pH值、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其变化规律有以下特点。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足够,其他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他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就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几乎不再改变。

  (3)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个pH时活力最大,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率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最大,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

  (5)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激活剂可以提高酶活性,但不是酶活性所必需的。激活剂大致分两类:无机离子和小分子化合物。

  (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抑制剂使酶活性下降,但不使酶变性。抑制剂作用机制分两种:可逆的抑制作用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小结

  ㈠酶具有高效性

  ㈡酶具有专一性

  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B。 2.B。

  3.这个模型中A代表某类酶,B代表反应底物,C和D代表反应产物。这个模型的含义是:酶A与底物B专一性结合,催化反应的发生,产生了产物C和D。这个模型揭示了酶的专一性。

  拓展题

  1.(1)A点: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B点:反应速率在此时达到最高。C点: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2)如果A点时温度升高10 ℃,曲线上升的幅度变小。因为图中原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催化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反应速率都会变慢。

  (3)该曲线表明,B点的反应底物的浓度足够大,是酶的数量限制了反应速率的提高,这时加入少量的酶,会使反应速率加快(图略)。

高中生物教案 篇7

  【学海导航】

  1.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观察。

  2.能力方面

  (1)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学习进行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基础整理】

  一、被动运输:

  1.概念:物质进出细胞,

  的扩散。

  2.类型

  (1)自由扩散

  ①特点:物质通过简单 进出细胞。

  ②实例:水、 、 、 、乙醇、苯等。

  (2)协助扩散

  ①特点: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

  的扩散。

  ②实例:葡萄糖进入 。

  二、主动运输

  1.运输方向:由 一侧运输到 一侧。

  2.所需条件

  (1)需要细胞膜上相应 的协助。

  (2)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 。

  3.意义: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 ,排出 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三、列表比较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的区别: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 ___浓度

  →___浓度 ___浓度→___浓度 ___浓度→

  ___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 氧气、CO2、水、

  甘油、乙醇等 葡萄糖通过红细胞 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离子通过细胞膜等

  补充:大分子的跨膜运输

  1. :物质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如人体的白细胞能吞噬入侵的细菌,细胞啐片及衰老的红细胞等。

  2. :物质以囊泡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的过程。如分泌蛋白的分泌等。

  3.实现胞吞和胞吐依赖于细胞膜具有 ,这一生命活动过程所需的ATP主要通过细胞内线粒体进行的有氧呼吸提供。

  【跟踪训练】

  1.下列跨膜运输的生理活动,属于主动运输的是( )

  A.酒精进入胃黏膜细胞

  B.二氧化碳由静脉血进入肺泡内

  C.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 D.水分子出入细胞

  2.水稻吸收Si4+多,番茄吸收Ca2+多,原因是()

  A.土壤中Si4+和Ca2+的多少

  B.细胞液中Si4+和Ca2+的多少

  C.细胞提供的能量多少

  D.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

  3.大肠杆菌在生长时,细胞内钾离子的质量分数是培养液的3000倍。如果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影响细胞呼吸作用的药物,大肠杆菌细胞内钾离子的量分数立即下降,这种药物的作用是( )

  A.破坏了线粒体的结构

  B.抑制了细胞内呼吸酶的活性

  C.破坏了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D.抑制了细胞膜上载体的活性

  4.若用呼吸酶抑制剂处理小肠绒毛上皮,则会明显影响其细胞吸收的物质是( )

  A.氧气 B.脂肪酸、水

  C.葡萄糖、水 D.钾离子、氨基酸

  5.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的相同点是 ( )

  A.都需要消耗ATPB.都顺浓度梯度进行

  C.都需要借助载体 D.都能按生命活动需要吸收物质

  6.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能量,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是( )

  A.胞吞、主动运输

  B.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C.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D.主动运输、被动运输

  7.下列关于主动运输意义的论述,不合理的是()

  A.使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废物时摆

  脱了浓度的限制

  B.使细胞可以主动地选择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废物。

  C.使细胞吸收所有营养物质大大加快

  D.主动运输对于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8.图A、B、C表示的是物质运输的三种方式,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A是自由扩散

  B.图B运输速度的限制因素是能量

  C.图C是主动运输

  D.图C细胞内物质浓度不断升高,说明该物质进行逆浓度运输

  9.在哺乳动物体内,葡萄糖进出红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为 (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被动运输 D.主动运输

  10.下列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中需要载体的是

  A.水分子进入根毛细胞 B.O2进入肺泡

  C.K+ 被吸收进入小肠绒毛 D.CO2进入毛细血管

  11.对于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的物质来说,下列哪一项是该物质进入细胞的必要条件:

  A.必须是动物细胞

  B.细胞必须提供能量

  C.细胞的该物质的浓度一定比细胞内高

  D.细胞必须有大液泡

  12.轮藻细胞中的钾离子浓度是它生存的水环境的63倍,这与轮藻细胞的哪种结构或生理作用是无关的 ( )

  A.细胞膜上的载体 B.细胞质中的线粒体

  C. 细胞膜的被动运输

  D. 细胞膜的主动运输

  13.下列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与线粒体密切相关的是( )

  ①酒精被胃黏膜吸收 ②细胞与内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③肾小管壁上皮细胞吸收原尿中的Na+ ④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下列物质中以相同方式通过细胞膜的是( )

  A.甘油和二氧化碳 B.氨离子和水

  C.氨基酸和水 D.葡萄糖和糖元

  15.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中,自由扩散区别于协助扩散的是( )

  A.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B.需要载体

  C.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

  D.不需要载体

  16.小肠上皮细胞含有大量的线粒体,与这一结构特征相适应的细胞膜功能(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

  17.透析型人工肾起关键作用的是人工合成的血液透析膜,其作用是能把病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这是模拟了生物膜的( )

  A.流动性特点 B.选择功能

  C.选择透过功能 D.主动运输

  18.若对离体的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可使心肌细胞对Ca2+吸收量明显减少,而对K+吸收则不受影响。这种毒素的作用是( )

  A.抑制呼吸酶的活性 B.抑制Ca2+载体的活动

  C.改变了细胞膜的结构 D.改变了细胞膜两侧的Ca2+浓度

  19.在法囊藻的细胞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分析表明,细胞液中的成分很不相同,如图所示,阴影部分代表法囊藻的离子浓度,未涂阴影部分代表海水中的离子的浓度。

  (1)K+和Cl-在细胞内积累,而Na+等在细胞液中的含量低于海水中的含量,这表明

  。

  (2)K+和Cl-进入细胞的转运方向是 ,这种吸收方式叫 ,这种吸收需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和 。

  (3)Na+和Ca+进入细胞的转运方向是 ,它们的吸收方式属于 。

  (4)法囊藻细胞液中各种离子浓度与海水中各种离子浓度不成比例,其结构基础是 。

  20.物质进入细胞都要穿过细胞膜,不同物质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不同。如图所示,为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物质进入细胞膜内的三种不同情况。

  (1)据图指出A、B、C所示物质运输方式:A是 ,B是 ,C是 。

  (2)上述三种运输方式中,哪一种加入呼吸酶抑制剂后曲线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乙醇、CO2和氨基酸进入细胞的方式分别是 、 、 。

  21.下图是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的模式图(黑点代表物质分子),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与甲相比,丙方式的不同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丙相比,乙方式的不同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

  22.人工膜(在特定条件下人工形成的磷脂双分子层如下图)常被用于膜的透性的研究。科学家用人工膜实验发现:K+很不容易透过,如果在人工膜上加少量的缬氨霉素(一种短肽),K+便可以通过膜,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1)缬氨霉素在此处的功能相当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Na+做同样的实验,缬氨霉素不能协助Na+通过膜,说明:_______________。

  (3)K+能够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将若干细胞放入不同浓度的K+溶液中,l小时后,分别测量这些细胞内K+的浓度,并据此做出曲线图(图5),K+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从A点开始,细胞内的K+浓度不再增加,原因是K+的运输与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有关。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基础整理】

  一、1. 顺浓度梯度2.(1)①扩散作用

  ②氧气、CO2、甘油、

  (2)①载体蛋白 ②红细胞

  二、主动运输

  1.低浓度 高浓度

  2.(1)载体蛋白 (2)能量

  3.营养物质,代谢废物

  三、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 高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低浓度 低浓度→

  高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 否 是 是

  是否消耗能量 否 否 是

  代表例子 氧气、CO2、水、

  甘油、乙醇等 葡萄糖通过红细胞 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离子通过细胞膜等

  补充: 1.胞吞 2.胞吐3.一定的流动性

  【跟踪训练】

  1.C 2.D 3.D 4.D 5.C 6.A

  7.C 8.B 9.B 10.C 11.B 12.C

  13.B 14.A 15.B 16.C 17.C 18.B

  19.(1)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2)从低浓度到高浓度 主动运输 载体 能量 (3)从高浓度到低浓度 主动运输

  (4)细胞膜的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

  20. (1)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2)主动运输(C),因为主动运输需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3)自由扩散 自由扩散 主动运输

  21.(1)需要载体 (2)需要消耗能量

  (3)主动运输(乙)

  22.(1)K+的载体

  (2)缬氨霉素不能作为Na+的载体

  (3)主动运输 离子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

高中生物教案 篇8

  一、预习目标

  1、知道染色体的种类及特点,会区分染色质和染色体

  2、知道减数分裂的过程及特点

  3、会根据图形分析染色体条数,DNA分子数

  二、复习旧知

  1、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 。

  2、染色体主组成成分 和 ,分布在 。

  3、有丝分裂

  (1)特点:染色体复制 次,细胞分裂 次,结果是形成 个子细胞,且染色体条数 (变?不变?)

  (2)图形分析

  A B C

  染色体条数

  DNA分子数

  染色单体数

  (3)过程

  A 期 B 期 C 期

  染色体行为变化

  染色体条数

  DNA分子数

  三、预习新知

  (一)染色体种类

  1、分类依据:

  2、种类: 染色体、 染色体、 染色体

  3、特点:

  (1)每种生物的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的 和 是相对恒定的。

  (2)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 存在(用 表示),生殖细胞中则是 存在的(用 表示)

  (二)减数分裂

  1、概念:是 生殖生物的 细胞成为 细胞的分裂过程。

  2、特点:细胞经过 次连续的分裂,染色体只复制 次,结果是一个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 个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 。

  3、 过程:分为 期,减数 分裂(MI)减数 分裂(MII)

  (以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为例)

  减I

  前期

  联会形成

  中期

  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

  分离, 自由组合

  减II

  前期

  染色体已减半、无同源染色体

  中期

  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

  一分为二, 分别移向两极

  末期

  染色体进入两个核变成染色质

  结果 子细胞 含体细胞一半数目的染色体

  (三)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条数和DNA分子数的变化规律曲线

  染色体条数 DNA分子数

  间期 MI MII 间期 MI MII

  (四)同源染色体识别

  1、同源染色体:指一条来自 方,一条来自 方,,其形态、大小 的 条染色体。

  2、四分体:减数第 次分裂的 期,同源染色体相互 ,此时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 条 ,所以称之为四分体。

  3、图形识别

  (1) 对同源染色体 (2) 个四分体

  (3) 条染色体 (4) 个DNA分子

  (5) 条染色单体

  (6) 对姐妹染色单体,分别是 与 , 与 。

  (7) 对非姐妹染色单体,分别是 与 , 与

高中生物教案 篇9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法正常生存?

  2.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胞的生存?何为渗透压?为什么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能够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3.正常人血浆的pH为多少?为什么血浆的pH能够保持稳定?

  4.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_________。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通过观察课本P5图1-3思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是如何进行的?而结合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思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__________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题精析

  〖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A、盐汽水B、核酸型饮料C、蛋白型饮料D、纯净水

  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答案:A

  〖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解析: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肿胀等。主要原因是淋巴管被阻塞后,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被淋巴液回收受阻,大量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是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组织液的生成增多,使组织间隙积聚液体,造成人体下肢肿胀。答案:B【自我诊断】

  ●.基础题

  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A.Fe2+B.K+C.Na+D.Ca2+

  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A.浮肿B.手足抽搐C.贫血D.尿毒症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A.组织液中氧气的浓度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D.细胞中ATP的数量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C.淋巴和组织液D.消化道和组织液

  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9.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生了大量的乳酸。请回答下列的问题:

  (1)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H2CO3/NaHCO3这对缓冲物质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这一反应会使乳酸原有的电离平衡发生什么变化?

  (2)这些变化具有什么生理意义?你做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高中生物教案 篇10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

  师: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

  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

  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

  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第一个内容: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课件展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剧照。

  师: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成分。我们就把它称为体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师:人体内细胞数量很多,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总和大约占2/3,所以细胞内液多。那么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生:细胞外液

  师: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下面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②内环境各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如何?

  细胞内液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淋巴等

  教师着重讲解几个概念。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内环境: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教师展示内环境的图片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

  2、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组织液。

  3、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和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组织液。

  请同学们自习看书并回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

  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图来显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

  视频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多放几遍,加深印象,让学生理解组织液、体液、血浆间的内在联系)

  想一想: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这三种体液中,O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CO2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O2浓度由高到低:血浆 > 组织液 > 细胞内液

  CO2浓度由高到低:细胞内液 > 组织液 > 血浆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细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

  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 、HPO42- 可能起什么作用?

  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有机物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提示:还含有气体分子、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提示: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提示: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课件展示: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饼图)

  教师总结:

  水:90%左右

  1、血浆的主要成分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师:在必修1中我们曾学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来吸水或者失水;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渗透

  吸水会涨破,置于高浓度食盐水中渗透失水会皱缩,那么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吗?首先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提示: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提示: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

  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提示: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总结。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师: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图片。

  请学生思考:氧气是如何进入细胞内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进入细胞的?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细胞的?细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别点学生起来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

  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由此可见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以内环境为媒介。

  师: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

  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本上试着画出本节的概念图。

  [习题巩固]

  板书设计: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淋巴等

  2、内环境的概念

  3、内环境成分中三者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成分

  水:90%左右

  1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渗透压

  1、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酸碱度

  温度

  2、正常人血浆的PH值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