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2-08-20 08:33:08 八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八年级数学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八年级数学教案三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1

  知识目标: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准确识别出函数关系中的自变量和函数

  能力目标:会用变化的量描述事物

  情感目标:回用运动的观点观察事物,分析事物

  重点:函数的概念

  难点:函数的概念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计算器

  教学说明:注意区分函数与非函数的关系,学会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设计:

  引入:

  信息1:小明在14岁生日时,看到他爸爸为他记录的以前各年周岁时体重数值表,你能看出小明各周岁时体重是如何变化的吗?

  新课:

  问题:(1)如图是某日的气温变化图。

  ① 这张图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② 这张图是怎样来展示这天各时刻的温度和刻画这铁的气温变化规律的?

  (2)收音机上的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表中是一些对应的数:

  ① 这表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② 这张表是怎样刻画波长和频率之间的变化规律的,你能用一个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

  范例:例1 判断下列变量之间是不是函数关系:

  (5) 长方形的宽一定时,其长与面积;

  (6)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

  (7) 某人的年龄与身高;

  活动1:阅读教材7页观察1. 后完成教材8页探究,利用计算器发现变量和函数的关系

  思考:自变量是否可以任意取值

  例2 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里程x(单位: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L/km。

  (1) 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 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 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解:(1)y=50-0.1x

  (2)0500

  (3)x=200,y=30

  活动2:练习教材9页练习

  小结:(1)函数概念

  (2)自变量,函数值

  (3)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

  作业:18页:2,3,4题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并能运用这种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由学生自主探索解题途径,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类比等手段,寻求因式分解与因数分解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类比思想。

  (2)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通过对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观察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及提公因式法。

  难点:正确找出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及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1:复习引入

  看谁算得快:用简便方法计算:

  (1)7/9 ×13-7/9 ×6+7/9 ×2= ;

  (2)-2.67×132+25×2.67+7×2.67= ;

  (3)992–1= 。

  设计意图:

  如果说学生对因式分解还相当陌生的话,相信学生对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应该相当熟悉.引入这一步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回顾用简便方法计算——因数分解这一特殊算法,使学生通过类比很自然地过渡到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上,从而为因式分解的掌握扫清障碍,本环节设计的计算992–1的值是为了降低下一环节的难度,为下一环节的理解搭一个台阶.

  注意事项:学生对于(1)(2)两小题逆向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运算的方法是很熟悉,对于第(3)小题的逆向利用平方差公式的运算则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复习七年级所学过的整式的乘法运算中的平方差公式,帮助他们顺利地逆向运用平方差公式。

  活动2:导入课题

  P165的`探究(略);

  2. 看谁想得快:993–99能被哪些数整除?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这个式子分解成几个数的积的形式,继续强化学生对因数分解的理解,为学生类比因式分解提供必要的精神准备。

  活动3:探究新知

  看谁算得准:

  计算下列式子:

  (1)3x(x-1)= ;

  (2)(a+b+c)= ;

  (3)(+4)(-4)= ;

  (4)(-3)2= ;

  (5)a(a+1)(a-1)= ;

  根据上面的算式填空:

  (1)a+b+c= ;

  (2)3x2-3x= ;

  (3)2-16= ;

  (4)a3-a= ;

  (5)2-6+9= 。

  在第一组的整式乘法的计算上,学生通过对第一组式子的观察得出第二组式子的结果,然后通过对这两组式子的结果的比较,使学生对因式分解有一个初步的意识,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逐步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活动4:归纳、得出新知

  比较以下两种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a(a+1)(a-1)= a3-a

  a3-a= a(a+1)(a-1)

  在第三环节的运算中还有其它类似的例子吗?除此之外,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二、自主学习:

  (一)知识我先懂:

  方差:设有n个数据 ,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用

  来表示。

  给力小贴士: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越 。波动性越 。

  (二)自主检测小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

  2、甲、乙两组数据如下:

  甲组:10 9 11 8 12 13 10 7;

  乙组:7 8 9 10 11 12 11 12.

  分别计算出这两组数据的极差和方差,并说明哪一组数据波动较小.

  三、新课讲解:

  引例:问题: 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0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 10、13、7、13、10、8、11、8;

  乙:8、13、12、11、10、12、7、7、10、10;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我们可以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 )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我们可以计算它们的极差,你发现了 )

  归纳: 方差:设有n个数据 ,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用 来表示。

  (一)例题讲解:

  例1、 段巍和金志强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段巍 13 14 13 12 13

  金志强 10 13 16 14 12

  给力提示:先求平均数,在利用公式求解方差。

  (二)小试身手

  1、.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是 ,但S = ,S = ,则S S ,所以确定

  去参加比赛。

  1、求下列数据的众数:

  (1)3, 2, 5, 3, 1, 2, 3 (2)5, 2, 1, 5, 3, 5, 2, 2

  2、8年级一班46个同学中,13岁的有5人,14岁的有20人,15岁的15人,16岁的6人。8年级一班学生年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方差公式:

  给力提示: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越 。波动性越 。

  每课一首诗:求方差,有公式;先平均,再求差;

  求平方,再平均;所得数,是方差。

  五、课堂检测:

  1、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练习中成绩如表所示:(单位:秒)

  小爽 10.8 10.9 11.0 10.7 11.1 11.1 10.8 11.0 10.7 10.9

  小兵 10.9 10.9 10.8 10.8 11.0 10.9 10.8 11.1 10.9 10.8

  如果根据这几次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会选谁呢?

  六、课后作业:必做题:教材141页 练习1、2 选做题:练习册对应部分习题

  七、学习小札记:

  写下你的收获,交流你的经验,分享你的成果,你会感到无比的快乐!

【八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的数学教案12-14

八年级数学教案06-18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2-27

八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01-03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1

八年级的数学教案15篇12-14

八年级数学教案【荐】12-06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11-03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11-04

【热门】八年级数学教案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