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教案:蜜蜂引路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教案:蜜蜂引路,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语文教案:蜜蜂引路1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以发展学生的认识为特点,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语言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认识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呢?
一、根据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步骤,安排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从头读到尾,脑子里就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学生有了一个整体印象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去理解,这就是从整体到部分;一部分一部分理解后,再回到整体上来理解。后一个整体理解比起前一个整体理解,认识提高了,加深了。因为它经历了概括提高的过程,因此获得的认识也就更完整更深刻。
教给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学习步骤,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逐步深入的学习方法,而且使学生初步懂得:认识事物既要看整体,又要看部分,还要看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样就为逐步提高认识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我在教《雷雨》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抓住雷雨的主要景色,从整体上观察图画。有了一个总的印象后,再指导学生对照,一部分一部分地仔细观察,逐段学习,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特点各是什么?然后帮助学生概括出:
雷雨前:满天乌云,空气闷热,刮大风,雷鸣电闪;
雷雨中:雨越下越大,时间不长;
雷雨后:空气清新,出现彩虹,池塘里水满了。
每学完一部分,帮助学生概括一下,使学生的认识上升一步,同时又与下一部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最后从整体上来一个回合,使学生从雷雨的出现、发展、变化过程中概括出雷雨的特点,初步了解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这就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课堂教学中设计提问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是把作者、教师、学生三条思路揉合在一起,像一把把钥匙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觉地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怎样设计课堂的提问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基本功训练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好几个主要问题,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自己设计的问题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在课堂提问之中,一步步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的思维推向前进,促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地去理解课文,提高认识水平。教师的提问要抓住重点,尽量做到少而精,要有启发性,问题的语言要浅显,明白,儿童化。
比如《种鱼》这一课,是由三幅图组成的看图学文。通过小猫种鱼这一有趣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小猫为什么收不到鱼的道理。
第一段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农民把玉米种在哪儿?(2)到了秋天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收了很多玉米?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把玉米种到地里,到了秋天是会有收获的。第二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农民把花生种在哪儿?(2)玉米和花生为什么要种在地里?(3)到了秋天怎样?通过上述问题,把玉米和花生联系起来,让学生懂得玉米和花生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植物,把它们种在地里,是会有收获的。第三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小猫看见农民种玉米、花生心里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2)小猫能收到很多鱼吗?为什么?(3)小猫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鱼呢?通过这几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事物的规律:玉米、花生和鱼的生长条件是不一样的,玉米、花生是植物,要种在地里;鱼是养在水里的动物,是不能种在地里的。最后通过小猫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鱼呢?这一问,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与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向前发展。
三、教学过程中,注意儿童的认识是怎样提高的
儿童学习一篇课文,从开始到结束,思维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我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注意掌握这个过程,并引导学生去经历这个过程。
以《一粒种子》为例,我着重抓了三点:(1)抓事物之间的联系:种子发芽跟温度、水分、土质的联系;春天与万物生长的联系。(2)抓事物的发展变化:种子发芽出土经历了四个阶段,有意识引导学生注意这四个阶段的变化。(3)抓词、句、段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抓住重点段落,从词、句到段之间的联系,从中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和经过。
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挺一挺”。每次挺一挺都说明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成长,反映了种子发芽的主要变化过程。我就抓住这四个“挺一挺”,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叫“挺一挺”?种子为什么要“挺一挺”?种子
每次挺一挺,自己有什么变化?大地上又有什么变化?从中揭示了种子发芽的过程,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以及跟季节气候的关系。当学生对种子发芽的经过有了具体印象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对现象加以综合概括,抽象提高,让学生说说:种子是怎样发芽的?种子发芽需要哪些外部条件?学生经过思考、消化、懂得了气候温暖,水分充足,泥土松软是促使种子发芽的必备条件。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既有了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又上升到抽象的.理性概括,他们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初步了解了一点植物常识,而且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认识能力。
四、把学习语文、认识事物、体会思想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
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认识事物。体会思想感情三者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语言文字掌握得好,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深刻;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得就更真切,并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在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时,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以文章的词和句为依据,并把词和句放到语言环境中去加以体会。
《大海的歌》这篇课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海港繁荣的景象和大海美丽的景色,歌颂了欣欣向荣的祖国,歌颂了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了图文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看图读文,跟随作者步入画境,同时抓住描述海港景色的关键词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心情跟随作者的感情在激荡,耳边仿佛鸣奏着大海呼啸的涛声,听到了大海在欢乐地歌唱。他们豪情满怀地说:“海港两岸,装卸吊车,海轮在歌唱;大海里,石油钻探船在歌唱;整个大海在欢呼在跳跃,在歌唱,歌唱伟大的祖国像初升的太阳蒸蒸日上,繁荣富强。这是一曲赞美伟大祖国的颂歌,是一曲振兴中华,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凯歌。”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推进,步步加深,师生都沉浸在爱国主义情感的海洋之中。
教案实录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
二年级语文教案:蜜蜂引路2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
[1][2]下一页
教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蜜蜂引路》教学实录》,来自网!
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努潘怠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努哦痢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年级语文教案:蜜蜂引路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的音形义。
2、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板书课题18蜜蜂引路
谁说说什么叫“引路”?
(就是领路、带路。)
蜜蜂怎么会引路?它给谁引路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附:读f),不读f(。引:读y!n,不要读成y!ng。
(2)字形:
谈:谈话就是说话,所以是言字旁。右边是两个“火”,上边的“火”,捺要写成点,要与“谈”字区别。
和“爪”字区别。
导:上边是“巳”,要封口,不要写成“己”。下边是“寸”。要与“异”区别。
(3)由这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词义是:
引路:领路,带路。
莫斯科:前苏联首都。
附近:离得很近的意思。
养蜂:饲养蜜蜂。
派去:分配、指定。
谈天:很随便地谈话。
向导:带路的人。
3、指导书写生字的字头。
可提示以下几个字:
引:左边的`“弓”字,三画,右边一条长竖。
斯:左边是“其”字,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月”字。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一个扁日,下边“大”的横写长些。
导:注意下边“寸”的横写长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回答:
(第一、二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第四自然段讲列宁告诉养蜂人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五)作业。
1、各写生字一行。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和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段。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板书:莫斯科、小山、小房子。
(2)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
(2)板书:山路,遇到问题。
3、讲读第4自然段。
(1)让学生回答: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
(2)指名读第4自然段。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3)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
板书:解决问题。
过渡:那么,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块学习第3自然段,便会得出答案。
4、讲读第3自然段。
(1)默读,看看这段有几句话?(3句话)
(2)指名读第一句并说句意。
板书:一边……一边……发现、观察指名把“花丛、蜜蜂”的图贴到黑板上。
(3)指名读第二句,回答:列宁观察到了什么?
板书:仔细。
指名一人根据课文内容把园子和小房子的图贴到黑板上。
(4)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再读一、二句。
列宁一边走一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他又发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想的?
(5)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列宁发现许多采蜜的蜜蜂后,就仔细地观察起蜜蜂来,因为他想到了蜜蜂和养蜂人的关系,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的。接着,他根据蜜蜂往回飞的路线观察到了花丛、园子、小房子,他看见蜜蜂飞进了园子,小房子就在园子旁边,所以他想养蜂人一定住在蜂房的附近,这座小房子可能就是养蜂人的住处。)
(6)出示投影,指名填空,然后齐读这三句话。
投影
告诉学生:列宁在仔细观察后,认真思考了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的关系,于是他去敲了房子的门。
板书:认真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
(7)指名读第三句,思考回答:
为什么说开门的“果然”是养蜂人?(“果然”一词的意思是结果和预想的一样,表明结果和列宁所想的完全相符合,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判断是依据自然规律,是合情理的。)
(二)总结全文。
1、指名读全文,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2、老师总结归纳:
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蜜蜂引路。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齐读全文。
(四)作业。
1、写字词各三遍
2、形近字组词
引( )莫( )斯( )
张( )摸( )期( )
养( )谈( )导( )
美( )淡( )异( )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实践创新
仔细观察,看看除了蜜蜂可以引路,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引路。然后向同学说说,看谁说得好。
【二年级语文教案:蜜蜂引路】相关文章:
《蜜蜂引路》语文教案02-17
小学语文教案《蜜蜂引路》05-12
小学语文教案《蜜蜂引路》01-15
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教案03-31
语文蜜蜂引路教案(通用13篇)11-18
《蜜蜂引路》语文教案15篇02-17
小学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教案01-15
小学语文教案《蜜蜂引路》 8篇01-15
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教案15篇02-21
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教案(15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