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教案

时间:2022-08-06 22:36:28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教案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教案

  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 尊重科学的品质。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初步掌握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再就是让学生在故事中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学生自读感悟,小组合作探究,老师重点点拨的方法来学习课文,以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学情分析】:

  对于封建迷信活动,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西门豹》是一篇传统的历史故事性课文,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学生能在领悟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读,以读为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读中感悟,体会人物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深刻感悟西门豹的机智表现和优秀品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荒芜、巫婆、打扮、旱灾、绸褂、徒弟、麻烦、求饶、渠道、灌溉”等词语。

  2、理清课文顺序,了解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朗读课文,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

  4、学习本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5课(板书课题:西门豹),大家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西门豹)。西门豹,姓“西门”是个复姓,叫“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个无神论者。在他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西门豹在邺当地方官时为百姓做的一件好事。

  二、学习新知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一类生字要求会写)? 理解字义

  ⑴?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⑵?课堂反馈自学情况。

  ①?指名读生字:抽读17张生字卡和10个词语。

  ②?正音:烦:fán? fan(“烦”本音是二声,但在“麻烦”一词中读轻音)绸:chóu?“绸”和“饶”是翘舌音,读时应加以注意。

  饶:ráo??

  渠:qú??“渠”是撮口音,注意检查学生的口型。

  ③?分析字形结构,记忆生字:

  ?褂:注意中间部分:上面是一个土字,下面是一个提土,不要写成“谁“字的右边。

  饶:字的右边不要多点儿,可以与形近字比较记住它,如:绕、晓等。

  渠:是上下结构,木字旁。

  灌:是左右结构,三点水旁。

  ④?理解词语:(可用查字典法、近义词理解法、反义词理解法)

  巫婆: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

  官绅:指旧时候地方上有权有势的人。

  人烟稀少:指住户人家很少。

  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提心吊胆:心和胆都好像悬着没有着落。

  面如土色:脸色和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⑴?带着问题读课文

  默读课文,然后标序号,再想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⑵?小组交流。

  ⑶?班级交流,了解写作顺序:

  起因(第1~9自然段):讲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了解到给河伯娶媳妇和旱灾造成了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板书:摸清底细

  经过(第10~15自然段):讲在河伯娶媳妇那天,西门豹以那位姑娘不漂亮为由,把巫婆和官绅头子先后投入漳河。惩治了官绅巫婆,教育了百姓。

  板书:破除迷信

  结果(第16自然段):讲西门豹发动百姓开渠引水,灌溉田地,邺地每年都有好收成。

  板书:兴修水利

  3、总结:课文先讲起因(略),再讲经过(略),最后讲结果(略),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组段成篇的。

  4、布置作业:

  ⑴抄写生字、新词。

  ⑵熟读课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西门豹治邺》教案优秀11-22

语文《西门豹治邺》教案(通用16篇)05-27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西门豹治邺教案11-21

西门豹治邺读后感08-17

小学四年级语文《西门豹》教案08-23

小学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西门豹教案(精选11篇)12-09

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教案01-08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01-01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04-19

文章
代写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教案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教案

  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 尊重科学的品质。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初步掌握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再就是让学生在故事中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学生自读感悟,小组合作探究,老师重点点拨的方法来学习课文,以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学情分析】:

  对于封建迷信活动,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西门豹》是一篇传统的历史故事性课文,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学生能在领悟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读,以读为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读中感悟,体会人物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深刻感悟西门豹的机智表现和优秀品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荒芜、巫婆、打扮、旱灾、绸褂、徒弟、麻烦、求饶、渠道、灌溉”等词语。

  2、理清课文顺序,了解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朗读课文,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

  4、学习本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5课(板书课题:西门豹),大家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西门豹)。西门豹,姓“西门”是个复姓,叫“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个无神论者。在他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西门豹在邺当地方官时为百姓做的一件好事。

  二、学习新知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一类生字要求会写)? 理解字义

  ⑴?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⑵?课堂反馈自学情况。

  ①?指名读生字:抽读17张生字卡和10个词语。

  ②?正音:烦:fán? fan(“烦”本音是二声,但在“麻烦”一词中读轻音)绸:chóu?“绸”和“饶”是翘舌音,读时应加以注意。

  饶:ráo??

  渠:qú??“渠”是撮口音,注意检查学生的口型。

  ③?分析字形结构,记忆生字:

  ?褂:注意中间部分:上面是一个土字,下面是一个提土,不要写成“谁“字的右边。

  饶:字的右边不要多点儿,可以与形近字比较记住它,如:绕、晓等。

  渠:是上下结构,木字旁。

  灌:是左右结构,三点水旁。

  ④?理解词语:(可用查字典法、近义词理解法、反义词理解法)

  巫婆: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

  官绅:指旧时候地方上有权有势的人。

  人烟稀少:指住户人家很少。

  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提心吊胆:心和胆都好像悬着没有着落。

  面如土色:脸色和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⑴?带着问题读课文

  默读课文,然后标序号,再想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⑵?小组交流。

  ⑶?班级交流,了解写作顺序:

  起因(第1~9自然段):讲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了解到给河伯娶媳妇和旱灾造成了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板书:摸清底细

  经过(第10~15自然段):讲在河伯娶媳妇那天,西门豹以那位姑娘不漂亮为由,把巫婆和官绅头子先后投入漳河。惩治了官绅巫婆,教育了百姓。

  板书:破除迷信

  结果(第16自然段):讲西门豹发动百姓开渠引水,灌溉田地,邺地每年都有好收成。

  板书:兴修水利

  3、总结:课文先讲起因(略),再讲经过(略),最后讲结果(略),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组段成篇的。

  4、布置作业:

  ⑴抄写生字、新词。

  ⑵熟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