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完第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触巴拉贴
3、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4、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 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二)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要体现新课改精神,由课内到课外,开拓学生的语言思维,老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努力尊重学生的观点。必须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去体会语言文字,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才能收获对文本个性化的体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体会新词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感知
1、揭题,读题。学习“虎”的笔顺。
2、直观感知爬山虎。课件显示图片,学生欣赏,可以边欣赏边说与图片相关的话。
二、初学,梳理
3、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的音,体会新词的意思。
4、读读典型的生字和新词。并交流“叠”的书写特点。
均匀嫩茎叶柄蛟龙重叠空隙痕迹逐渐
5、说说此时心中的爬山虎。(图片感知和文本阅读之后,一定会对爬山虎产生新的感受。)
6、听或跟录音朗读,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7、讨论: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三、细究,感悟
8、叶圣陶爷爷是如何经过自己长期细致地观察,通过自己形象逼真的描写,来介绍爬山虎的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9、学习句子:“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随机讨论:你认为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10:学习句子:“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随机讨论: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爬山虎叶子还独特在哪里?)
11、过渡:哦!怪不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2、阅读了上面这些恰切真实的文字、逼真形象的描写,让我们对作者叶圣陶爷爷产生了油然的敬意,为什么呢?
13、齐读第二自然段。
14、试背第二自然段。(机动)
四、作业,延伸
15、作业:在生字本上抄写生字。
16、实样观察爬山虎。可以在自家周围、居民小区、公园等地方仔细观察爬山虎。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三)
教学要求: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我们曾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过瑰丽无比的五彩瑶池;感受了高大的皂夹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一、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
1、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你能用几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吗?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4、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5、老师指导学生读出美的感受,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6、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思考: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7、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词;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的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4、你们喜欢植物吗?说说你喜欢的植物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爬山虎的脚》教学评析08-15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9-29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3-02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反思04-15
[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8-17
[热]《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7-06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优]07-07
爬山虎的脚08-15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精选20篇)10-14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