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教案>《伯牙绝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评析

《伯牙绝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评析

时间:2023-02-27 05:04:36 六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伯牙绝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评析

  《伯牙绝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评析
  
  执教/朱爱华 评析/姜树华(特级教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知语言特点。
  
  2.品读课文,体会知音深情。
  
  3.拓展阅读,感受知音文化。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古文——《伯牙绝弦》。(读题)
  
  师: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板书:伯牙子期)
  
  师:(出示《伯牙鼓琴图》)谁是伯牙?谁是子期?
  
  【点评】教学总是有起点的,即便第一课时也要有预习作为起点。只有初读课文后学生才能知道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也才会根据自己对人物身份及人物个性的理解在图中进行辨识。在学生预习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找准了起步点。
  
  (出示歌词《知音三唱》,男女对读:“一边是玉带金鞍一边是芒鞋布囊……”)
  
  师:这样身份迥异的两个人却成了一对知音(板书),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动人的故事。请根据“活动一”的要求读读课文。
  
  【点评】学习动机明朗之下的学习最为有效。激趣无痕,妙!
  
  活动一:自读“绝弦”识知音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读:读懂字义,体会大意。
  
  三读:读好停顿,注意节奏。
  
  1.一读,读准字音。(指名读)
  
  2.二读:读懂字义。
  
  师:如果理解了字义,课文会读得更好。哪组来汇报预习成果?
  
  (1)提示介绍自学文言文的金点子。
  
  (2)引导归纳文言文中的“一字多义”现象。(重点理解:善鼓琴、善听、善哉。)
  
  【点评】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自然会有不少的“好奇好问”,教者顺其习性,鼓励其大胆发现文言文的字义理解中的“种种现象”,这样发现出来的知识点,自然充满诱惑,更为稳固!
  
  师:说说课文的大意吧。
  
  师:将难解字的意思放进原句理解,这又是一种好方法!
  
  3.三读:读好停顿。
  
  师:古文有时一个字就代表一个词,甚至一句话,所以要注意停顿。有两个长句,谁来给大家提个醒?
  
  【评析】又是一类“发现”。文言文的朗读是不同于现代文的,给学生发现的机会与时间,比直接告诉、纠正重要百倍。
  
  过渡:知,懂得;音,音乐。(语文教案 fanwen.weiyujianbao.cn)这就是“知音”的本义。谁懂音乐?正如文中所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轮读)何以见得呢?我们继续学习。
  
  活动二:品读“绝弦”解知音
  
  1.自主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具体描写“伯牙善鼓、子期善听”的语句。
  
  (2)圈出重点词语,品读想象:当伯牙的琴声____时,子期就____。
  
  2.小组交流。
  
  3.全班展示。
  
  小贴士:阅读小贴士中与音乐有关的词汇,也许对你有帮助。
  
  雄壮有力 高亢激昂 铿锵有力 气势恢弘
  
  雄浑磅礴 升腾跌宕 势不可当 荡气回肠
  
  【评析】言语实践与运用是语文课堂的第一要务。词汇小贴士很是及时,既有效丰富了音乐情境,更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1.感知语言,想象情境。
  
  (1)“善哉,峨峨兮/若/傣山!”
  
  诵读提醒: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气势呢?(对比体会叠词)读一读,比一比,怎么个好法呢?
  
  【评析】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峨峨”一词总能给人以高耸入云之气势。叠词的妙用突显了山之巍峨,而且更富音韵美。
  
  (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读出这江河的辽阔。
  
  师:江河,古人特指长江和黄河,那该是怎样的壮阔,怎样的一泻千里?有诗云(引读):“大江东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把这个词读得流淌起来——(指读该句),辽阔起来——(指读该句),奔腾起来——(指读该句)。
  
  (3)师:《高山流水》果真有这么妙吗?一起欣赏!
  
  难怪子期由衷地赞美——(引读该句),情不自禁地赞美一(引读该句),忘乎所以地赞美一(引读该句)。
  
  (4)师:伯牙这高山之志、这江河情怀,被谁听懂了?(子期)唯有子期!读出这份志向、这份情怀!(生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有人说,这里花了很多笔墨只是描写了子期的善听,你认为呢?(反衬写法)
  
  【评析】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文,表现手法是相通的。稍不留神,对反衬写法应有的关注就被忽略了——伯牙不善鼓,纵是子期善听,又能有何听?他们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这高山流水见证了一对真正的知音。
  
  (5)师:善学的孩子喜欢举一反三,照样子写一写。
  
  伯牙鼓琴,志在____,钟子期曰:“____,____!”
  
  2.拓展理解,体会“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师:这里有一个字很重要:必,一定。读好这句话!
  
  (2)添加关联词理解。
  
  无论伯牙念什么,钟子期都一定会听出来!
  
  只要伯牙心有所念,钟子期就一定能听出来!
  
  这就是知音!
  
  (3)师:猜猜伯牙当时会说什么?(生猜,出示。指读。)
  
  “善哉,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也!”
  
  【评析】词语的理解,不是知道意思为止的。词语的理解层面大概有三:明义、赏析、运用。换言之就是知其意、赏其境、运其神三个层面。关联词语的运用,实为对“必”字的赏析层面的理解;“善哉,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也!”一句的拓展读更是对学生理解“必”字内涵的策应。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词语理解都非得达到第三个层面,要看其在文中的地位与本身价值。
  
  3.小结提升。
  
  (1)两人心心相印、彼此欣赏,此时的“知音”还只是琴声吗?它还是——(心声)。
  
  (2)读全文、知结构。根据提示朗读。(齐读_男女对读——齐读)看出点什么了吗?
  
  (总一分一总,结构精巧、语言精致、手法精妙。)
  
  【评析】语言形式从来不只是一个形式,其实形式本身也是语言内容。朱老师在学生对“知音”情谊入醉之时,不忘回读全文,提醒学生对文章结构及语言特色把握。可音!
  
  活动三:叩问“绝弦”懂知音
  
  听故事,思考:弦为什么要绝?弦一定要绝吗?弦真的绝了吗?
  
  1.生交流。师板书:弦绝???
  
  2.简介琴师伯牙的遭遇。
  
  感情诵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师:那么这琴弦你认为一定要绝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心中有,什么都有。)
  
  师:这弦真的绝了吗?(赏诵历代关于知音主题的音、诗、画。)
  
  3.诵读全文:这是《吕氏春秋》中的篆体《伯牙绝弦》,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吟诵。
  
  小结:伯牙破琴绝弦,但是他却永久地奏响了人类渴望知音的心弦。它可以穿越时空、逾越身份,那是人类对于生命永恒的相互渴望与珍爱。(板书:永不绝!)
  
  【评析】“心中有,什么都。有”,这是对知音的更深认识,也是辩证处事的表现,人生观的必要点化。朱老师梳理出一道知音文化的历史脉络,不仅在表明知音之“弦”永不绝,更是表达出中华文明中知音文化的举足地位!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安定小学/如皋市白蒲小学)

【《伯牙绝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评析】相关文章: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08-16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8-0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二08-15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6-06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8-03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3-26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02-02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6-15

同课异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