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老泉》

时间:2022-08-16 16:13:16 高三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难老泉》

高中语文.教案(一年级上) 三  难老泉.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一)抓住贯穿课文的思想感情线索,领会课文的深刻寓意,认识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具备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二)了解课文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了解课文引用史料传说的作用。

(三)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阅读分析课文。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是怎样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写景抒情的?

分析:本文的最大特点是,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写景抒情。文章开头两段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山西的新旧变化,突出了今日山西的青春活力。接着以“难老泉”为核心,以“难忘”精神为中心,既介绍了晋词的名胜古迹,又引用了有关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以及名人诗文,多方面表现“难老”这一特点。让读者感受到,这里有不老的清泉,不老的江山,更有不老的人民,不老的精神。正是有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文化才会像“难老泉”一样“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源远流长。

(二)本文是一篇晋祠游记,题为“难老泉”,是从晋祠或难老泉起笔的吗?文章前后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没有从晋祠或难老泉起笔。文章宕开笔墨,从山西写起,由山西而太原,由太原而晋祠,由晋祠而“晋祠三绝”,由“三绝”而难老泉。前后内容由远而近、由大到小,并有着鲜明的内在联系,看似散漫的笔墨,始终紧扣着“难老”二字。开头写历史的新陈代谢,使山西“难老”,太原“难老”,一派“繁荣、“欢乐”景象,实际是为下文抒写对“难老泉”的观感张本。写晋祠“三绝”,“宋塑侍女”似乎仍在“呼唤”“说笑”,青春常在,“古柏齐年”历经三千多年仍生机勃发,更是“难老”,这些记叙描写,继续为“难老泉”铺垫。而“难老泉”自身,则长流不绝,“千年万年”造福一方;人民又借助水力“再创造”,“一手是工,一手是农”,取得令人“兴奋”的业绩,使难老泉更焕发青春。文章就是这样以“难老泉”为核心,以“难老”精神为中心组合材料,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做到了形散而神聚。

(三)文章运用抒情的笔调描写晋祠和难老泉时,穿插了许多与景物有关的古史资料和传说故事,这有什么作用?

分析:答:本文穿插的古史资料,主要有郦道元《水经注》关于晋祠的记载,《山海经》关于晋水出源的说明等;穿插的传说主要有“桐叶封弟”,“饮马抽鞭,柳氏坐瓮”、“张郎分水”等。前者表现晋祠景物的历史真实性,后者赋予晋祠景物以神话浪漫色彩。二者相结合,说明晋祠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古老而丰富的文化传统,也说明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斗争,是他们用血汗和智慧,换来了绿水常青,江山不老。去掉这些材料,就将失去“难老”这一中心的深刻意义。

(四)本文直接写难老泉时,与《雨中登泰山》中写泰山,《长江三峡》中写三峡,在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方面,有什么异同?

分析:三篇文章都运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但《雨》文、《长》文在描写时更显出浓墨重彩的特点。《难》文较多地使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如说难老泉“从地质考察,据说有两万万年或者三万万年呢。据文字记载,‘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古时候的晋国因晋水而得名”,“晋祠背后的山叫悬瓮山”,“泉水从一丈深的石岩里涌出来,真有点像从瓮里涌出的样子。水的流量不小,一秒钟一点八吨。流水永远不停,雨涝不增,天旱不减。水微温,通常是18摄氏度。泉水澄清碧绿,像泻玉泼翠一般。”这些文字,运用引资料、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难老泉的地质年代、地理位置、流量水温以及常流不息的特点。《难》文写难老泉,也引用了一些诗句,如引用李白诗句“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引用范仲淹诗句“千家灌禾稻,满月江南田”等。这些引用,既用以描绘形象画面,也用以表现难老泉的水质特点和灌溉农田的贡献,兼有描写和说明的作用。

(五)本文是怎样紧扣题目的“难老”二字展开描写的?

分析:课文标题是“难老泉”。“难老”为“题眼”。全文自始至终紧扣“难老”二字:写山西,写太原,都突出了他们的欣欣向荣,虽古老却又充满青春活力。记述晋祠诸多景观,也时刻不忘交待其历史之悠久而青春常在:“宋塑侍女”,站在那里将近一千年了,走近她们跟前,“仿佛听见她们说笑的声音”,不仅面容“不老”,连性格也还是跟年轻人一样,还是爱说爱笑!“古柏齐年”也透露出极强的生命力。至于课文描述的主体“难老泉”则更是多侧面地揭示了它的“难老”。先是由泉名而想象“那喷涌的水源,那长流的碧波,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接着介绍它的历史,“倒是很老的”,但时至今日,其流量仍然“一秒钟一点八吨”,“雨涝不增,天旱不减”,而且“澄清碧绿”,“泻玉泼翠”,似乎依然豆蔻年华,楚楚动人。它“一边支应新建的热电厂的用水,一边浇灌一千顷稻田”,“无限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是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给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青春更加焕发。文章结尾,“五个年头过去了”,“记忆还是新的”,仍以“难老”收笔。

作者游晋祠,特别钟情于“难老泉”,行文时时紧扣“难老”,唯恐一般介绍不够,又旁征博引古代文史资料、民间传说奇闻,用来加深印象,可见不是一般地赏景拾情,而是别有深意。作者是要借此来赞颂我们的人民,他们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他们创造了美丽的传说,创造了美好的文化,他们正在创造祖国的今天与未来。这种深情不是显露于文字表面,但细心的读者却一定能发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难老泉》是一篇游记散文,阅读时可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

先要求学生用阿拉伯数字标好段的序号(全文共17个段落),快速阅读一遍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全文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所写的内容是什么?

(同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然后按思考题讨论,教师根据同学发言归纳。)

课文按照游踪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写“带着浓挚的怀想”踏进山西及其省会太原。

第二部分(3~15段)写访晋祠和难老泉的观感。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3~4段),写难老泉的名字和历史。

第二层(5~9段),写晋祠的来历和晋祠三绝。

第三层(10~11段),写有关难老泉的传说和情况。

第四层(12~15段),写“不系舟”,张郎分水的传说和今天人们对晋水的利用情况。

第三部分(16~17段),.总结全文,突出“最难忘的还是‘难老泉’”。

(同学们只要把大的部分分对即可,对每部分所概括的段意不要求与教师说的完全相同。)

(二)指导学生结合“自读提示”的第1、2两段来研究一下,作者通过景物、传说、古迹、新貌的描写,抓住“难老”这个特点,要表达怎样的中心思想?

(同学就座位分小组议论,然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加以小结。)

本文重点写难老泉“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挚爱之情,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正在焕发的青春活力的自豪之情。

作者在本文中对所写的每一个材料,都紧扣“难老”来写的(我们现在虽然着重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却也离不开前面说的文体特点:散文的形散神不散。)

我们先从文章所选的最重要的材料——“难老泉”说起。首先,作者写难老泉的名字:“听听名字就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那喷涌的水源,那长流的碧波,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4段),其次,写难老泉来历的有关传说(10段),再次,写难老泉的有关情况(11段):“流水永远不停,雨涝不增,天旱不减……泉水澄清碧绿,像泻玉泼翠一样。”总之,难老,意味着青春活泼,在运动中保持了新生。其对立面是垂暮呆板、静止消亡。当作者从“难老泉”领悟到这一哲理,看到其他事物时,也必然如此。

再看作者笔下的山西:“当铺,钱号,窄轨道,已经随着土皇帝的覆灭最后湮没了;煤炭,汾酒,老醋,却在人民的生活里广泛散发着热力和芳香。”——腐朽垂死的东西“湮没了”(老了),美好的传统散发出更强大的“热力”(不老)。

再看作者笔下的太原:“密密匝匝的””黑瓦房”(老)中,解放后出现了巍峨的高楼、宽阔的迎泽路和迎泽桥,林立的厂矿烟囱。历史的新陈代谢使太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欢乐的气氛”(不老)。

再看作者笔下的晋祠历史:“该有三千多年了”(老),可美好的故事至今流传,庄严的寺庙至今犹在(不老)。

再看作者笔下的晋祠三绝中的另两绝:“宋塑侍女”和“古柏齐年”。“宋塑侍女”是宋朝的作品,该是很老了,可“走近去,你仿佛会听得见她们说笑的声音,会感觉出她们呼吸的温馨”,真可谓青春常在、永远不老了。西周初年栽的柏树可谓老矣,然而今天仍有一株“模卧如虬龙,斜倚在擎天柏上,披覆在圣母殿左侧”,依然不老。

那古老的“不系舟”中的浮萍和水草,“都冬夏常青”,这也是泉老而又青春常在。

正是这样,文章从难老泉等一系列有关的事物,写出了江山不老、人民不老、民族精神不老,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挚爱之情,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正在焕发的青春活力的自豪之情。

(三)指导学生体会本文在.写作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很善于写景物的动态美。写难老泉:“那喷涌的水源,那长流的碧波,永远是活泼泼的。”“泉水从一丈深的石岩涌出来……澄清碧绿,像

【《难老泉》】相关文章:

珍珠泉09-02

水火泉作文06-10

心泉叮咚09-05

济南泉作文02-20

难话题作文08-24

难切的“阑尾”08-17

关于难的作文07-21

难优秀作文08-13

《听泉》教学反思08-18

游白马泉作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