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胡同文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胡同文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 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
1、 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 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 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 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设想】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 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胡同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今天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
二、 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1)胡同:巷;小街道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2)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
三、 作者简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那种清秀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四、研读课文
1、探索思路与结构
明确: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先谈北京的胡同,再谈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的衰落。因此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三大块,第1~5自然段为一层,第6~12自然段为一层,第13~15段为一层。
2、讲析课文第1、2、3、4、5自然段
(1)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问:2、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 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3)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4)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5)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6)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3、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蕴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录音,随着著名播音员那字正腔圆的京味朗读,进一步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
(1)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
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2)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3)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4、分析第13~15自然段
(1)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2)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3)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5、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亮点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问:这种方正对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学习:
(1)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①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独门独院”,“安土重迁”。
②饮食条件: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大白菜。
③处世方式: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更多时候,则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对思想意识的影响。
①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有棒子面,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当了一辈子的顺民”。
③方位意识极强,等级观念极强。
2.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探究学习:
(1)惟我独尊。“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遗撼的是,至今,我们还把全国的大小城市分为各种各样的等级。
(2)保守。这是与“惟我独尊”相关联的。以为什么都比别处优越,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将人家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思想上趋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道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义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于他的保守和惟我独尊。看来,随着国际化潮流的到来,北京人自己也会从这种保守、独尊的封闭形态中走出来。北京人在口味上的开放,便能说明。
3.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探究学习: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
《胡同文化》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1、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及其散文的特点
2、了解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3、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德育目标]
1、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
2、理解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在繁忙的学习之余,突然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让大家到外面去旅游一次的话,不知你们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下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呢?
生答。(答案各种各样。但学生的回答会出现两条思路:一是答到了去北京,另一是答了一些其它地方,这时侯教师必须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切入点,把话题引向正题——北京,进一步导入课题并出示(幻灯片1、2、3)
教师进一步明确: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但是还有这样一句话,不知大家是否听到过,那就是“如果你去北京,有一个地方你不到的话,就等于没去过北京,同学们知道这时哪里吗?
生答。
明确:胡同。(幻灯片4)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汪曾祺一起去北京的'胡同走一走,看一看。(出示幻灯——配有背景的课题《胡同文化》)
二、简介作者,了解作者。(出示幻灯片5)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卓记事》等。
汪曾祺的散文似“水”,他的散文是“水”孕育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水性”。归于胡同,又具有浓郁的“胡同”味。这种“胡同”味,是其散文显示的一种综合的北京胡同的地方特色,它既表现在取材、构思和抒情习惯上的平民性,同时杂语言上也具有北京胡同的京腔京调的韵味。
三、研习课文
(一)请全体学生朗读课文第1-4段,思考: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出示(幻灯片6)
朗读完毕,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圈划每一段的关键句,然后请同学回答,教师出示(幻灯片7)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
四方四正
胡
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各具特色的胡同名
同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数量之多
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
环境安静
(二)(出示幻灯片8)教师进行小结并进而过渡到下文。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怎样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呢?为什么会这样?请同学们速读课文6-12段,找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概括。
(给学生4分钟的时间速读并概括,然后回答,出示幻灯片9)
封闭——————————舍不得挪窝
破家值万贯
文
喜欢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化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
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三)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呢?(出示幻灯片10)
生答(略)
教师明确:胡同的总特点是“方正”,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四)听录音13——15段,思考并讨论: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先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明确: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东西是消极的,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所以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出示幻灯片11)
(五)看着这样一组日益衰败的胡同照片,同学们你的心情怎样呢?
(生答)
那么,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请找出例句加以说明。
生答。
教师明确: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地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板书:批判,感伤,欣喜)
四、小结
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北京人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所以我们很高兴地和胡同再见吧。
五、拓展练习
请同学谈谈:我们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六、作业
请同学就当地的文化传统,如:饮食文化,服装文化,民风民俗等进行调查与研究,写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教学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经常会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应试味”太浓,但反思到最后,倒昏了自己的头脑。
文学即人学,语文教学应该提倡人文教学,怎样才能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呢?像《胡同文化》这类的文化课,就应该进行文化熏陶,通过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我这堂课基本上围绕这一思想来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的。希望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同学通过形象性的图片观看,获得感性的认识,让课堂具有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把僵化的教材还原成活生生的生活,在比较枯燥的课堂上注入浓浓的人文气息。让学生设身于这种氛围中,反反复复地体验,获得语文的营养,唤起为人为文的思考,一步一步感化。通过这种熏陶,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格水平。
《胡同文化》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能力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法
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谈自己对于北京的印象(庄严,古老,现代)
2.学生发言,谈谈对与北京的印象
3.用多媒体观看几张有关北京的图片
4.自己.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呈现)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而且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
1.提问: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接着用多媒体观看几张胡同的图片。
2.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3.提问:什么是胡同文化呢?请同学翻看文章找出有关语句。
然后用多媒体呈现有关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
(学生分组讨论),谈谈比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优缺点,有意识得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理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1.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
(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
《胡同文化》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了解汪曾祺及其创作语言的风格;
3、理解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理智取舍。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理智取舍。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圈点批注,即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提取关键信息,然后直接在书上圈点批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先请同学们听三首歌:《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胡同文化之北京的胡同》。(播放幻灯片)
2、语言述说:
提起北京,我们都会肃然起敬,她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们会想到天安门广场,会想到金碧辉煌的故宫,想到雄伟的万里长城,更会想到2008年的奥运会。可你曾想到过北京的胡同吗?方正的北京胡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北京市民,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胡同文化,或者叫北京市民文化。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她将经受怎样的历史沧桑?现在,让我们通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文来打开北京胡同的“视频”吧!
二、题解与作者
1、何谓“胡同”?(学生读读课后方框内容)
2、何谓“文化”?(学生查词典)
3、汪曾祺知多少?
(幻灯片):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卓记事》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听录音朗读,播放胡同图片。
四、研读课文: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理解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理智取舍。
(一)、采用读书指导法和圈点批注法,解决下列问题。
1、第1—4段是第一部分,写北京胡同的特点。请提取关键信息,依次概括北京胡同的四个特点。
——明确:
1、形状——正(1段)
2、名字——俗(2段)
3、数量——多(3段)
4、环境——静(4段)
2、第5—12段是第二部分,写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请提取关键信息,依次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四个特征。
——明确:
1、封闭文化——居住“安土重迁”;交际“独门独院”(6、7段)
2、知足文化——“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8段)
3、闲适文化——“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9段)
4、隐忍文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10、11、12段)
3、第13—15段是第三部分,写北京胡同文化的没落。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没落有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复杂纷繁
1、佩服与调侃,有反思:“睡不着眯着”这话太精彩了!……真有你的!
2、伤感与无奈,有眷恋: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3、理解与超脱,有豁达:再见吧,胡同。
(二)、教师归纳板书:
胡同文化
胡同的特点形状——正
名字——俗
数量——多
环境——静
胡同文化的特征封闭文化——居住“安土重迁”;交际“独门独院”
知足文化——“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闲适文化——“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
隐忍文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胡同的没落佩服与调侃,有反思;
伤感与无奈,有眷恋;
理解与超脱,有豁达。
五、理解语言特色
(一)、完成课后“练习二”
1.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所以有虾米皮熬白菜,他们已经很满足了,感叹词“嘿!”表现了他们心满意足的良好感觉。
2.北京人“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就是对他们这样能“忍”的文化根性的最好注解。“北京人,真有你的!”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这样的个性的调侃,既有佩服也有嘲讽的意味。
3.化古人意境,描写胡同衰败颓唐的景象,满怀怀旧、感伤、无可奈何之情。
(二)、归纳语言特色:
语文别致,既平白、朴实、口语化强,又典雅杂糅,富有表现力。
六、拓展,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
思考:“商经济大潮对胡同文化的冲击”是这一文化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你如何看
待商品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七、总结
八、作业
《绿色通道》中的练习。
《胡同文化》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词典,掌握“胡同、凭吊、安土重迁、街坊、里道、西风残照、衰草离披”等词语。
2、了解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3、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习得在既定主题下对材料进行适度收放的散文写作技巧。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指导学生通过默读、齐读,重点段落反复读,整体感知课文,领会文章主旨。
2、讨论法。本文为自读课文,应依据课文行文脉络、思想内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教具准备
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对重点文段感悟、理解,力求把握文章主旨所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点]
首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之后以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胡同”“文化”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读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感觉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作家汪曾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胡同文化》一文。
2、(放录音,请同学们随着歌声走进悠悠的胡同)
提问: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有何感受?
学生甲:这首歌使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
学生乙:从这首歌中,可以感受到北京市民对胡同的热爱和眷恋。
同学们的感受非常真切。歌声里唱出的是北京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城日新月异,大多数北京市民已走出狭窄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在逐渐消失着,没落着。在北京胡同里住了四十多年的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胡同文化》一文。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虽是篇书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北京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的了解,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对怀旧伤感的思绪。
四、有关“胡同”“文化”的概念
多媒体显示:
1、胡同“或写作衚衕、衖通。巷称胡同,始自元大都,历明、清,民国,以至今日,构成了北京的一大地方特色。”杨慎《丹铅总录》:“南方日弄,北方日,弄之反切为也。(《北京传统文化便览》)
2、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泰勒《原始文化》)
3、“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当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
五、自读课文,通过启发、讨论,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体味语言
1、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如下问题:
(1)进一步掌握生字词(包括字形、词义)。
(2)把每一自然段的要点标记或概括出来。
(3)本文的行文思路如何?
(4)北京胡同的特点有哪些?
录音播放完毕,出示投影
①仔细辨认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何取所意衰草离披天翻地覆深恶痛绝
B、不约而同街坊里道奉公守法供人凭吊
C、伥望低徊独门独院天坛城根记忆犹新
D、厉厉在目半途而废莫衷一是通霄达旦
②根据语意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成语。
A、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
B、声名在中外传播得很远。()
C、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
D、没经商量而彼此一致。()
参考答案:
①B(A项“何取所意”中的“意”应为“义”,C项“伥望低徊”中的“伥”应为“怅”,D项“厉厉在目”中的“厉”应为“历”,“通霄达旦”中的“霄”应为“宵”)
②A冷眼旁观B驰名中外C安土重迁D不约而同
提问:本文共15个自然段,每段要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第①自然段写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第②自然段写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第③自然段写北京胡同很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没名胡同数不清”。第④自然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第⑤自然段写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第⑥自然段写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第⑦自然段写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觉得“远亲不如近邻”。第⑧自然段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第⑨自然段写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第⑩~自然段写北京的精义是“忍”,要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第~自然段写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是无可奈何的事。第自然段则以“再见吧,胡同”收尾。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提问:本文可分几部分?作者依次写了北京胡同的什么?
明确:本文可分三部分。①~③自然段从建筑学的角度写北京胡同;④~自然段谈;最后三段则写北京胡同的衰败、没落。
提问: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
多媒体显示:有关北京胡同的图片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其一,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使得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其二,取名有各种来源,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三,宽窄不同可反映出住户的阶层不同;其四,是贯通大街的网络,百姓因此生活方便。
板书:
胡同
↓
方正取名宽窄网络
2、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二、三部分,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的特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3)作者对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教师深入其中,点拨,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1)的特点:其一,封闭。住在胡同里的居士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的甚至一住几辈子,也舍不得“挪窝”。其二,满足。北京人对生活的要求不高,有窝头、白菜就行了。其三,袖手。就是不爱管闲事,虽爱瞧热闹,但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其四,忍安。这也是的精义,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用北京方言说就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板书:
文化
↓
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2)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呢?先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居民们似乎都承袭了祖宗安土重迁传统,蜗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窝儿”;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独门独院,但也讲究处街坊,婚丧嫁娶随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却也浸透着的特点;由于北京市民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易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并用事例说明其文化精义是“忍”,即所谓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作者对的描写,饱含了他对北京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的了解、同情、理解。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他虽然钟情自己家乡的地域文化,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宽宽窄窄,大大小小如同网络般的胡同,深深地打动作者的心。市民们的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也深深印刻在作者心上。作者对此虽曾有所推崇,但对这种封闭性的小市民文化,还是怀着一份清醒,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既给予了理解,又表达了无奈,他知道这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旧时代的文化,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毫无生气的文化;无力抗争的文化,正在日趋消失、衰败没落的文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同情,有理解,有伤感,有批评。
(学生齐读第~自然段,对上述概括加深理解)
提问:第自然段写了北京民居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拴马桩、上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意在说明什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毫无生气”的隐含义是什么?
明确:意在说明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隐含义是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提问: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可又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胡同文化》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2、概括要点方法的概括
三、教学设想
实施发现引导式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
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胡同文化》。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
化气息吧!
2、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胡同:小弄(long)堂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等)
屏示胡同与文化的关系: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与认识昔日生活形态和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更发生了质变。
冯骥才《文化眼光》
3、速读课文,概括段落要点
圈点每段要点(运用跳读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师生总结概况要点方法(见板书)
根据要点理总体思路(运用已学过的第二单元阅读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过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点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前后两部分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胡同文化在胡同这种特定环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方正封闭)
对文中几个极富表现力的词进行揣摩:
*写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六句话,尤其一个嘿字
*睡不着眯着
师生概括语言特点(见板书)
4、思考:
根据课文倒数第二段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句话,思考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明确:
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结合文章第二部分内容分析。作者毕竟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认识到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5、推荐好书:
为扩大学生阅读量,了解中国的居住文化,了解汪曾祺,了解其朴素语言里包含的丰富内涵,介绍下列好书。
屏示:
《中国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老头汪曾祺》(江彬等著人民大学出版社)
《悠闲的生活艺术》(汪曾祺等著贵州人民出版社)
6、布置作业: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时间,写下了内涵丰富的《胡同文化》。从你居住的环境入手,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但要写出你对环境的思考,如《农居文化》、《高楼文化》等。
《胡同文化》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应用前面所学的概括要点的方法,概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
2、感受京都文化气息,领略作者散淡情趣,咀嚼语言韵味,体味复杂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胡同文化的内涵。
2、揣摩本文自然闲适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设计:
1、从题中和文中读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
2、由“胡同文化”联想到“高楼文化”,作发散思维训练。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课间:屏幕上出示课题、作者、背景胡同图片、背景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
一、导入新课
猜谜: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建筑)
从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与人们最为亲近的背景文化,它给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时代的烙印;用艺术的眼光来看,民居是凝固于时间长河的多重性艺术,它为生活平添着诗章;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民居是无处不在的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它使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耐劳精神,创造了巍峨的长城、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鲜活的生命。同学们,大家对“文化”的了解有多少?从时间上看,古代有古代文化,现代有现代文化;从空间地域看,有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南方文化(海派)、北方文化(京派),海峡两岸有闽台文化,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文化;日常生活中,吃有吃的文化,穿有穿的文化,居住有居住文化,像永定土楼文化。可见,“文化”一词的内涵是多么的丰富。(课件一)
《辞海》:“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胡同文化》,(课件二)就是一篇诠释北京民居建筑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的文章。作者汪曾祺,江苏高邮人,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生活有深刻的理解,感悟很多,他写的文章京味十足。本文放在第三单元“概括要点”之下,我们将通过它来进行概括要点的学习。同时感受一下京都文化气息,揣摩本文自然闲适的语言,领略作者散淡的情趣。
课前布置大家自读课文,从文中读出问题来,要求每人至少得提出一个问题,那么现在我们集中来展示一下,看看同学们提的是哪些问题。(投影)这些问题,有的可以通过概括要点来寻求解决,有的需要细细地品味鉴赏。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再读课文。(不确定因素)
二、概括要点,揣摩语言,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复习:
前面我们学习归纳出概括要点的一些方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概括要点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学生回答,老师演示课件三)
注意题目传达的信息
注意上下文的联系(理清思路)
寻找关键语句(段首句、过渡句、修辞句、情态语等)
把握材料的作用
2、应用:
本文题为“胡同文化”,那么,题目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呢?(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胡同有什么特点?胡同文化有什么内涵?胡同与文化之间又有什么关系?)题目中传达的这些信息,正是需要我们去概括的内容。
让学生寻找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从中发现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明确:第五段是将胡同的城建特点与其文化特点挂起钩来的段落)
(1)自读1-5段,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概括要点的方法,边读边画出要点。(演示课件四)看北京平面图,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演示课件五)。
胡同:方正——影响生活,影响思想
取名,多种来源
数量多
形成网络
与四合院一体
(2)、听配乐朗读6-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同时品味本文语言的京味特色:(演示课件六)同学们听了这段录音,是不是有所感悟,确实京味十足。请几位同学范读“虾米皮熬白菜,嘿!”一句,体味句中所传达的复杂情感(满足、欣赏,也有几分感慨)。那么下面再请同学们来概括一下胡同文化的特点。(演示课件七)
文化:封闭----安土重迁
自扫门前雪
易满足
爱看热闹,不爱管闲事
忍
(3)、读课文后三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留恋、怀旧、伤感;知道它必将衰败、没落,带有一定的批判意识)
三、讨论
同学们今天学了这篇文章,对北京胡同的特点,对胡同文化的内涵,对北京胡同与北京市民文化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受、认识。你看,那方方正正的居住环境,它是那么深刻地影响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可见,文化的形成与居住环境的联系多么紧。我们要学会像作者汪曾祺这样善于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下面,我们由此再引申开去。大家想一想,今天我们生活在怎样一种居住环境中,这其中又是怎样一种文化?(老师相机诱导,学生各抒己见,演示课件八)
问题:“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比,哪一个更封闭?(演示课件九)
参考:“大杂院中最让人信服的是相互信任。一家外出,钥匙放心地放在邻居处,以备家人和至亲的突然到来。至于日常用的油盐酱醋,做饭时没有了,不要紧,直接到邻居家橱柜里去拿。
社会在进步,住了四十多年大杂院的我,搬进楼房后真不适应‘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环境。当然,这还算是好的,更有甚者,如果您开门时忘记把钥匙取下来,那您可就留神吧,须知现在的兔子也吃窝边草了。”(作家徐城北语)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笔:(演示课件十)
学习《胡同文化》的写法,以“××文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2、课外阅读:
在课文以外找和“胡同文化”有关的素材,和同学说一说,借以印证或补充作者的观点。可在看过的影视作品中或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找。
课外阅读参考篇目: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汪曾祺传》(江苏文艺出版社)
《中国居住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
《城市季风》(东方出版社)
《文化苦旅》(知识出版社)
《胡同文化》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2、情感目标领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复杂的感情,理解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胡同文化》教学设计6。
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找中心句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重点】
提取精要,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教学设想】
1、课时1课时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作适当的诱导、点拨与开掘。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江南水乡,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水多、桥多、弄多)由此形成水乡特有的文化风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胡同多”。俗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尽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区,但仍还有近半数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胡同四合院里。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走进北京城时,人们最感兴趣的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胡同,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人的目光呢?因为胡同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就随着京味小说家汪曾祺一起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那“一方水土“,体会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请同学们看几张关于胡同的老照片,(问):从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胡同有什么样的特点?(展示幻灯片)看后有什么感觉?
(低矮、拥挤、破旧;感到压抑,不舒服。)
我们看到低矮、破旧、拥挤的胡同心里会不舒服,心情会感到压抑,可是长期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却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那么他们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1、下面请全班同学齐读课文5—12自然段,体会北京人对胡同的感情。
问:北京人对胡同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安土重迁,安于故土,不大轻易迁居他乡。重,重视)
他们的'这种心态,其实正是基于一种特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什么?
(生答):胡同文化。
2、胡同文化的内涵
问:那么,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外在的表现?(请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将课文原句勾画出来)
【特点】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外在的表现】
居住环境: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饮食条件:易于满足,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处世哲学: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设疑讨论】
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表现出北京市民怎样的内在心理特征?
【小结】
从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后、保守、冷漠。
北京人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皇城根边,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头变换大王旗”,使他们的日子过得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对外界事物显得麻木、冷淡、漠不关心,于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从而形成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
三、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请第一、二组同学齐读课文1——4节。(正音正字约yo羊尾(yǐ)巴)
【设疑讨论】
文题是“胡同文化”,作者为什么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笔墨写北京的胡同,我们把这一部分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
A、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谈胡同,也就是谈胡同里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仅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筑外观影响了内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观到内在。
【小结】
古老的胡同,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书,既反映了历史沿革,又展示了社会风情,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没有胡同,就没有胡同文化,也就没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深层探究】
北京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强烈们的方位意识?
——北京,几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于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齿列班,分列两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级森严,这一切深深根植于北京人的思想意识中,使得他们对方位及方位所蕴涵的文化因子特别敏感。
【拓展】
一人假冒钦差大臣,矫传圣旨,马上让人看出了破绽。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钦差大臣传圣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应站在什么位置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因为他站的位置不对,所以人们马上看出了破绽。
四、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那么,以“忍”,为精义,以“封闭”为内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终命运会怎样?对此作者的态度感情又如何?带着这两个问题,请三、四组同学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正音正字:虾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终命运怎样?(衰败、没落)
《胡同文化》教案 篇9
教学理念: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能力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教法:设置情境点拨法
学法:活动式(讨论、观摩、思考、实践)
教具: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故乡是北京》,展示几幅北京的图片。
二、课文学习
1、展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2、胡同的含义城市里的小街小巷。
文化的含义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胡同文化在课文里指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
3、北京的胡同及其特点
展示四合院、胡同照片,结合课文前四段,请学生说说北京胡同的特点。再播放一段胡同录像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过渡到下一步。
走向正
名称俗
胡同的特点数目多
环境静
4、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又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形成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胡同居民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封闭、忍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胡同文化的特点)呢?(见上表右)
6、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
批判中带有伤感
7、小结
8、附:一点说明胡同文化的这些特点是作者赋予的,也就是作者眼里的胡同文化,它并不代表北京胡同文化的.全部(课文第七段也提到胡同居民的其他一些生活习惯)。
三、迁移训练
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运用你的知识,发挥你的想象,谈谈你的看法。播放一段胡同录像。
《胡同文化》教案 篇10
目标
1.了解胡同文化的要义
2.探究胡同文化深刻的历史成因
3.领会作者面对胡同文化的衰落所流露的感情
重点、难点
认识特定的居住方式对当地的居民文化的影响,引导学习分析认识自己的居住方式与居民文化的关系。
课时:
一课时
过程
1、快速阅读课文,勾画文章各段中心句。
2、结合课文1—4段,说说北京胡同的特点?
3、拓展:为什么北京人的方位意识如此强烈?
北京,几代王朝定都于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按礼制: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齿排列,分列两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级森严,这一切深深植根于北京人思想意识,使得他们对方位以及方位所蕴含的文化因子特别敏感。
例(1)《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例(2):一人假称钦差大臣,矫传圣旨,马上让人看出破绽。原来,那人宣读圣旨时所站的方位不合礼制。
可见,人们已赋予方位一定的文化内涵,讲方位,从某种意主上讲,就是讲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文化,就是讲封建礼教,封建正统。
4、长期生活在这种方正的胡同里的'北京人,其生活及文化必受深刻影响,阅读6—12段,回答胡同文化实质(精义)是什么?有何表象特征?
拓展:
(1)从居住条件分析胡同文化植根于何种文化土壤?
——浸透浓郁的道家思想,一种“小国寡民”意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执着于“根”观念。“外面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这是典型的安贫乐道,封闭保守的传统思想。
(2)从饮食上条件分析胡同文化植根于何种文化土壤?
——“大白菜文化”,内涵是不慕奢化,甘于清贫,固守恬谈,克已复礼,易于满足。
(3)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最早树立起科学业民主的大旗,为何老北京表现出一种明哲保身的冷漠呢?
——历史古都,皇城根旁,天子脚下,深受压迫,各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5、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站在“西风残照,衰草离披”中,涌上作家心头的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怀旧、忧伤、豁达、超脱)
6、小结
汪曾祺以他长期居住的北京胡同里发现了特有的胡同文化,可见特定的居住环境与方式对一种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7、知识迁移
学生看四川茶馆现象,分析茶馆对四川居民文化产生的影响。
板书:
胡园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品味其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用文化眼光品评现实生活,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其隐含的文化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2、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拔法、诵读对比法。
教具准备:
电教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营造气氛:上课前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
二、课堂导入:同学们,首都北京,我们人人心向往之,那里吸引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就说建筑景观吧,宏伟壮丽的天安门,昂然挺拔的世纪坛,庄严肃穆的纪念碑,残破凄凉的圆明园遗址,宏阔瑰丽的天坛,灵秀静谧的地坛等等(结合图片)。以上这些大家都很熟悉,但还有一个也很著名的建筑景观大家可能就较为陌生,那就是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出示胡同图片)北京胡同不但有独特的建筑特点,还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今天我们就随着汪曾祺先生独到的眼光,去审视北京的胡同,领略其文化内涵吧。
三、明确自学的目标和形式,交待有关事项,分组学习。
(一)课文学习阶段:
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①学生自读思考,小组研讨,书面回答下列问题。
A、课文中哪些段落写胡同?各段落中哪些句子点出了胡同的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句子概括北京胡同特点。
B、哪些段落重点写胡同居民的生活?哪些话写出了他们的生活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语句概括出胡同的文化内涵。
②小组学生代表到黑板写答案,学生讨论补充。
③老师放影幻灯片,对以上问题作简单小结。
方正安士重迁封
胡同取名有来历胡同自扫门前雪闭
的数量多,宽窄不一文化易满足
特点方便安静内涵不管闲事,冷漠精义:
安分守已,逆来顺受忍
2、学生朗读后三段,体会作者怀旧、伤感而又豁达的感情,老师简单点拔。
3、通过学生朗读、听朗读录音、老师换词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几段精彩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生动形象、淡雅自然、闲适风趣的语言风格。
(二)感悟文化阶段:
1、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文化”的概念和我们通常讲的“学文化、有文化”概念有何不同?
胡同文化里的文化指的是什么?
老师明确:
文中的“文化”更多的是指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里的群体所具有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思想观念。是一个大文化概念。
2、 引导学生迁移知识,举出生活中其它文化的例子。比如岭南文化,湘楚文化、快餐文化、棋文化、生肖文化、年文化等。
(三)延伸训练:
1、给出“民居”“服饰”“足球”等几种学生较为熟悉的话题,让各小组任选其中一个进行讨论,课外搜查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写一篇表现其文化内涵的短文。
3、课堂小结,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汪曾祺其它作品。
结束语: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大文化的概念,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文化,希望大家以后多多留心生活,炼就一双文化慧眼,时时处处都能发现文化、感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做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
附:课前发给学生的相关资料: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汪曾祺语录:1、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人是不能脱离自己民族的。民族最重要的东西是它的文化。一个中国人,即使没读过什么书,也是在文化传统里生活着的。
2、做菜要有想象力,爱捉摸,如苏东坡所说:忽出新意。要多实践,学做一样菜意要失败几次,方能得其要领。也要翻翻食谱。在我所看的闲书中,食谱占一个重要地位。……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到市场要走一段路,这也是散步,是运动,我什么功都不练,就练“买菜功”。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做菜最大的乐趣是看家人或客人吃得高兴,盘盘见底。做菜的人一般吃菜很少。我的菜端上来后,我只是每样尝两筷,然后就坐着抽烟、喝茶、喝酒。从这点说起来,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皆文化。
二、 参考阅读冯骥才先生的《文化眼光》(节选)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
何谓文化眼光:这要先弄清何谓文化。
文化一词多义,大致有三: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况或知识程度。比方说某某人“有文化或没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二是作为一种考古用语。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三是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主要指精神财富。
长久以来,对文化的普遍解释多是第一种。而一个阶段,还把文化单一地、生硬地、干瘪地当作意识形态,那时的社会生活变得多么空虚与空洞!这种解释,遗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无。可以说,文化一直在狭义中存在,而对文化广义上的解释不过是近些年的事。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改变世人对文化偏狭的成见,区别以往的文化定义,便创造出一个词儿来,叫做“大文化”。
大文化像猢狲,从身上拔一把毫毛,吹一口气,变成千万种文化。从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到城市文化、山水文化、商业文化、农业文化、企业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再到钱币文化、京剧文化、风筝文化、生肖文化、祭祀文化、电视文化、足球文化、咖啡文化、梦文化……于是,不断听到惊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难道厕所也是文化吗?”差不多,这里又有一个“厕所文化”的概念出现。
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比如对于酒,用先前那种非文化的眼光来看,不过是一种佐餐助兴的饮料而已,最多能以酒浇愁,一醉方休;倘若换个文化眼光来看,则必然还要关注酒的历史、酒的制造、酒的储藏、饮酒方式、售酒方式、酒器酒具、酒曲酒令、酒的.诗与画,以及酒和地域、民俗、气候的关系……那就会发现还有一个比酒器的本身大得多的酒文化。由于酒一直处在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人文的等环境中,必然浸入这些因素,成了一种文化载体,具有认知和享用这些文化的价值,那么,酒对于我们,不只是清香醉人的佳酿,还是醇厚醉心的文化溶液。所以,聪明的酒厂老板,都是一边靠酒一边靠酒文化发财。如果进一步,我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然而,生活文化以两种状态存在着:一是活着的状态,一是历史的状态。
活着的状态是一种生活,历史的状态才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文化。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了,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上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认识昔日生活的形态与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便发生了质变,在“活着”的时候,它们是实用性的生活物品与生活环境;进入“历史”之后,就变成纯精神的文化物品与人文环境了。同一件事物,它们本身并没有变化,还是原来模样,这变化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其实它是人们的一种认识,也就是人们用文化眼光看出来的。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
一般人没有这种眼光。所以,当这些环境与器物由“活着的状态”转变为“历史的状态”时,常常被当做无用的东西丢弃了。昔时器物被当作破盆破罐,旧时房舍被当做危房陋屋。看来这眼光中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面对这一切,人们只是从现实的角度而来看的。
一个相反的例子,能够做最好的说明:当柏林墙将拆除时,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派人跑到德国,去购那些涂满图画与文字的墙体碎块。出价之高惊骇一时。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觉悟到,这座被时代淘汰的墙恰恰是一种过往不复的珍贵的历史象征。德国政府被惊动了,于是决定那一段尚未拆除的柏林墙不拆了,保护起来,永世珍存。
这种眼光说明了什么?它说明——
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文化,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现在。
那么,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胡同文化》教案 篇12
一、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属于讲读课文。本单元由四篇风格形式都不相同的序言组成,是研究作家作品的重要资料。《胡同文化》是我国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文艺小品文。作者诠释了北京居民建筑和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极具张力。学生应该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的很好的材料。这篇课文处于前后教材的衔接位置,在教材内容安排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确立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归纳“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分析“居住方式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3)通过课文发掘有关本地文化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品读体验,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如何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为了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的原则。对本课的教学采用点拨法、归纳法、发现法、讨论法和品读法等五种教法。
用点拨法和归纳法分析文章要点,达成“认知目标”;
用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发掘研究课题、交流学习成果,促进共同提高,达成“能力目标”;
用品读法体验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达成“情感目标”。
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同时也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具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本节课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用Powerpoint制作的教学课件含建筑画片、背景音乐、课文层次结构动态演示、知识迁移引导等,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全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另外课件演示板书,能节省时间,加大容量,提高效率,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四、学法辅导
根据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以及高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特安排了以下两个步骤的学法辅导:
一,自主探究法,指导学生充分借助相关资料进行研读,理清课文思路,质疑生难。实质是教会学生掌握“自学程序”:理脉→析疑→归纳→提升,从中也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的能力,掌握套路,学会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形成技能,养成习惯。
二,合作探究法,分小组讨论,课堂交流,在教师的点拨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探讨传统文化走向没落的问题,发掘研究课题,养练思维和写作的能力。实质是引导学生去创新学习。
五、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教学策略”的理论,在本节课上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的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立足课文重点内容诵读品味延伸迁移
引发兴趣点拨导思讨论演板领会情感分组讨论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首先是用多媒体循环播放一组有关胡同的各种图片,配以歌曲《故乡是北京》做背景音乐,让学生看看古老的胡同,感受浓浓的北京风味。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立足课文,点拨导思;
设计三道题目引导学生思考:(1)理清思路(2)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3)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本环节运用引导——归纳法来进行。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语句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提问后,用课件展示答案纲要。本环节继续训练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并为下一环节深入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做好铺垫。
(三)重点内容,讨论演板;
分两个步骤完成。1发现疑难→2分组讨论
1、发现疑难。(发现式学习)
每组学生根据课文的要点写一个疑难问题上交。教师先梳理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补充总结为以下两个:(1)探究胡同建筑特点、地域特点与文化的关系。(2)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这一步骤意在突出重点,提出难点,并养成学生质疑的习惯。
2、分组讨论(引导法、讨论法)
学生分小组就以上的两个问题展开深入探究,讨论完成,然后课堂交流。此部分的学习,教师应参与到各小组讨论当中启发、协助或质疑,并及时肯定学生的发现及思维的成果。如第一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胡同的建筑特点和北京长期处在政治统治中心的角度来思考,这里解决了教学重点;第二题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文化修养来谈,使学生从作品表面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感情,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分工和合作,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四)诵读品味,领会情感;
先看配套的画面听课文最后三段的配乐朗读,再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小组读——自由读——比赛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老北京、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五)延伸迁移,分组讨论。
1、拓展延伸
在第三个环节基础上拓展延伸,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我们本地有没有正在趋向衰落的'建筑文化存在?如果有,应该如何对待?请举例说明。
此题意在训练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相信学生很快会说出“骑楼城”,然后分小组讨论,并把自己的见解写下来,派代表发言。之后教师应对这个问题作出自己的认识:传统文化的衰落从另一角度看恰恰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也不能一概否定,应继承发扬并有意识的保护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使它成为当地建筑文化的一个品牌,交流之后,让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
2、迁移训练
课外写一篇关于梧州“骑楼城”文化的论文。要求写出对环境的思考。
学生分小组在课外对骑楼城作调查,获取资料,整合资料,最后写成小论文。这里指导进行研究性学习,借以教会学生寻找探究的门路和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探究的能力,获得探究的乐趣。
以上五个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汪曾祺)
胡同———正、俗、多、静
安土重迁(居住心态)
文化易于满足(生活态度)
不管闲事(政治态度)忍
安分守己(处世哲学)
情感———怀旧、伤感
过往不多(人际关系)封闭
《胡同文化》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教学用书《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学会梳理文章思路。在对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京味语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所以应该好好的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此外,通过本文,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查阅资料,对广州本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反思,这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加强实际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来说,是很好的材料。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具备初步的概括能力,进一步梳理思路的概括能力有待提高;南方学生对北方的风土人情不是很了解,但通过与广州本土文化做对比学习,对作者复杂的情感更容易引起共鸣;学生运用网络工具搜索资料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共同提高查阅资料的应用能力,培养新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阅读全文,了解北京胡同的有关知识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
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
通过诵读与讨论,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特色,培养审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通过拓展研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观察生活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会辨证地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身边的文化现象进行关注与思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概括要点、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训练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对身边的文化现象进行关注与思考。
【教法学法】
教法拟采用任务驱动法、跳读法、讨论法;学法采用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环境与资源】
多媒体课室
【课时安排】
二课时(80分钟)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找出各段的关键句,并思考以下问题:
(1)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
(3)作者对胡同有怎样的感情?
2、分组合作:提前一周左右布置并安排好学习小组,教师给与适当指导
以“西关文化”为主题,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每个小组一项具体任务:可以图片展览、放映多媒体资料等形式展示成果,并选派一名同学进行解说。
参考选题:陈家祠、茶文化、饮食文化、西关大屋、骑楼宅居文化、花市风情、粤剧风俗文化等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易中天老师的《读城记》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在他的笔下,北京是一个大气的城市,广州则是一个生猛鲜活的大市场。
提问:北京城的城市名片有哪些?
学生讨论,提出长城、故宫、圆明园、胡同、四合院等等。
播放音频评弹《说唱胡同》,投影胡同的图片资料。
教师: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的居住方式,它们就像广州的骑楼、西关大屋一样,也成为了北京城的地方文化的载体。
让我们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
二、作者简介(5分钟)
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汪曾祺。
汪曾祺,1922年出生,当代作家。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写的内容大多是他对已经逝去的岁月的回忆。作品中展示的是苏北水乡优美的自然风光,诱人的地方风俗,以及真正普通人民的美好的情愫与品性。作者注重挖掘生活在旧时代的下层人民身上的善与美,把人引入历史文化境界,讨取往昔生活中的美趣。他的小说具有一种散文美,并不着意于小说的结构,而是以朴实自然的文笔,抒写生活的内在诗意。
三、整体感知、梳理思路(20分钟)
1.胡同文化
请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确:第5段中“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让我们来了解孕育北京市民文化的环境——胡同。
2.筛选有关“胡同”及“胡同文化”的信息。
(1)哪几段写胡同?
明确:1-4段。
(2)胡同的特点是什么呢?(速读,并抢答)
明确:
第1段方正(“方正”也是皇城建筑格局的特点)。
第2段胡同的取名。
追问:第3段具体写了什么特点?到底是哪一句?
明确: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那就必须用自己的话将两个意思同时归纳进去,想想看该怎么说?
第3段胡同的大小和多少(宽窄、数量)。
第4段方便,安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小结:以上在概括内容要点时,我们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摘录文中语句,另一种是根据理解由自己组织语言。
提示概括要点的方法:
①找关键句,如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等;
②对没有关键语句的',找出全段围绕其阐述的规律性的内容加以概括。
(3)依照这两种方法概括第6至第12段要点。
第6段封闭,安土重迁。
第7段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第8段易于满足(知足)。
第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第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文章第十一、十二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没有要点可以直接画出。
明确:这里具体介绍了“胡同文化”的特点。
3、根据概括出来的各段要点,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
第二部分(5—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交际、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15),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作者写到北京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伤感的情绪。
4、作者是如何安排“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体会文章的结构整体安排的匠心。
明确:作者在第5自然段指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本文的枢纽,它连接着“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两部分。先说胡同,再说文化,最后扣住“没”字,写今日胡同衰败的现状、必然消失的前途,顺理成章抒发作者对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感受,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人们的认识心理。
四、突破难点,探究学习,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10分钟)
普普通通的胡同,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内涵表现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流露在作者的笔端。
1、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向我们展现“胡同文化”的?
讨论明确:先写人们的生活习惯,再写他们的人际交往,然后写到处世哲学及精神面貌。
(1)居住方式上“独门独院”,而且安土重迁,舍不得挪窝儿;饮食条件上有窝头就知足了,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大白菜文化。
(2)为人处事上爱热闹不爱管闲事,典型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北京人在生活方面封闭保守的种种表象,其实质是什么呢?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什么?
“忍”,用书上的八个字概括:“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这样一种封闭保守,易于满足的文化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深入探讨
教师解读:1北京城的建筑格局,方方正正;2北京城悠久的历史。
胡同文化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实这不仅是北京人的一种传统心态,试想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所以封闭守旧是一种民族心理,惯于忍耐更是一种民族性格。
林语堂在30年代就指出:“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德,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品德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老北京的“忍”劲。“睡不着眯着”这话形象地活画出一个“北京小市民”的形象。“眯着”,就是本来睡不着但又非得把眼微微闭上装睡。“北京小市民”对社会上一些丑陋现象本也看不惯,但非把眼微微闭上假装看不见,求的只是自家门前干净而已。
五、品味语言,体验情感(10分钟)
1、课文中语言富有京味,这些语言既写出了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心态,也表达出作者对这种“封闭”“忍”的文化的情感,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朗读。以下句子重点品味: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充分表现了北京人极其满足的心态。
(2)‘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活画出其神态,对“忍”最好的注解。
——“真有你的”赞赏还是否定?(有调侃、嘲讽,更有无奈。)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书面语表现出胡同之没带来的惆怅伤感的悲凉。
明确作者本文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2、比较朗读(用普通话和广州话分别读下面的句子):
“有窝头,不错。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很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OK。虾米皮熬白菜,耶!”
学生讨论与原文的区别,评价:呆板,单调,无生活气息。两厢对比,还是原句京味儿浓。
3、胡同离我们远去,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集中体现在哪几段?(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
学生齐读最后三段,注意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明确: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但当他直面衰败的胡同时,也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所以,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
展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六、拓展迁移,综合活动(25分钟)
胡同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蒙古有草原文化,江南有水乡文化,“胡同、草原、水乡”构成了文化诞生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来了解孕育广州市民文化的环境——
请同学们选择广州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西关骑楼、东山洋楼、城中村、恩宁路、猎德村、陈家祠、饮食文化),进行实地调查或利用网络信息,整理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阐述自己对这些旧民居的认识和看法;也可以将其制作成演示文稿(PowerPoint),可以展示广州西关文化的全景或多样风貌。
(任务课前布置,课堂展示)
学生展示,教师评价。
参考内容:
1、以陈家祠为标志,体现书院文化、姓氏文化、儒家文化;
2、以茶楼、艇仔粥、中药行为标志,体现茶文化、饮食文化、中成药文化和中西结合的饮食医药文化;
3、以西关大屋、骑楼为标志,体现宅居文化、街市文化、古巷文化;
4、以花市、粤剧为标志,体现风俗文化、风情文化。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5分钟)
1、请同学们回顾本课所学的学习重点:概括要点,梳理思路的方法。
2、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胡同的没落,是历史变迁的必然结果。保守封闭的胡同文化终将随着胡同的衰落而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古老的广州骑楼也将焕发新的容颜,猎德村将会变成广州新的商业中心,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希望同学们能在时代的变迁中记住传统!
3、布置作业:将小组合作的作业形成文字,谈谈自己对广州文化的认识与看法。
《胡同文化》教案 篇14
一、 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2、 让学生通过本篇作品认识到事物的存在有其传统的、发展的一面,但也会有改革的、变化的一面。
二、 教学基本内容
1、 通过对关键语句和关键词语的理解梳理文章的中心。
2、 体会序言表达方式的多样化特点,在恰当的表达方式即说明的表达方式中也能融合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感受作品语言特色,让学生认识语言恰切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特殊效果。
4、 培养学生透过表象挖掘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 教学重点
1、 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语言在本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和效果。
四、 教学难点
辩证地认识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落。
五、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步骤
重点一: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在文章中起着支撑文章主旨的重要作用,它们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文章中筛选关键语句和关键词语,编织成理解文章中心的信息网络。
本文在文体上属于说明文,但在说明中仍然能体现出作者鲜明的思想感情,而承载这种感情的则是那些关键语句和词语。
关键语句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或抒情为主。
关键语句的位置一般处于一段的开发或结尾;个别处在文段中间,但它往往是以因果论证为主的文章或文段。
信息筛选也是高考在阅读能力上对学生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每年在高考阅读试题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体现,在日常的课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理解文段、理解文句很重要。
从本文看,文章基本上分为两大部分:一为介绍北京的胡同,一为介绍北京的胡同文化。对前者,我们要能够从胡同的特征角度把握,以便能顺势把握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筛选能够体现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词语和句子:
北京胡同的特点:
前五个自然段分别从方方正正的形状、命名的方式、胡同的大小、胡同的寂静、胡同与四合院(规规矩矩)的相关性等方面介绍,这些是形成胡同文化的基础,如果说胡同文化是上层建筑,那么胡同就是物质基础。
文章本身在结构上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引导学生体味对胡同和胡同文化认识的辩证关系打下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这方面,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很好的的统一。
胡同文化的特点:
总体上,作者认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然后作者分别从下面几个方面揭示(要求学生摘录现成语句):
居民安土重迁;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胡同与胡同文化的联结点在第五自然段,这是由表象到本质认识升华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两者的联结点,联结点也是一个关键语句: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筛选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表达作用,对中心的支撑作用。
对关键词语的说明,可放在语言层面上把握、理解。
重点二:语言在本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和效果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总体是平白、朴素、口语色彩浓烈,富于表现力。
体味本文的语言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 文体特点决定的语言特点:准确
文章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说明以准确取胜,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如“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在对胡同命名方式说明的时候,有的充满肯定语气,如“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猜测,如“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因为这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
2、 口语化、京化的语言给人以亲切的'感觉。如“你往南边去一点。”“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3、 语言平白朴素。如“北京城像块大豆腐。”多生活化的语言!
4、 短句给人以干净利落的感觉,韵味实足。如“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5、 在平白朴素中融有古典韵味。如“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在体味上面富有特色的语言时,可以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方式,也可以筛选出上面词语,让学生结合语境去把握,但绝不能背离语境,让学生就句论句。
难点:辩证地认识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落
这是一篇在行文和内容上都具有辩证色彩的文章,结构上的前后衔接,逻辑严密,三个部分自然天成。从内容上说,辩证性更多地表现在文章的第三部分:胡同的衰退。
认识到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退需要学生从语言层面入手,通过体味语言中所寄予的作者感情来明确。
作者的感情在本文中可以说是复杂的。
1、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这是满含感情,充满留恋的流露。
2、“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这是对胡同温馨一面的推崇。
3、“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这是对北京人“事不关己”的批判。
有的句子本身就很复杂,让人一时体味不出感情味儿,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你说是一种什么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这点也会给学生以更多思考。
总之,我们看到,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对它们的喜爱、留恋,又有对它们将逝去的豁达,胡同文化的没落,让作者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令人心动的一面,也让作者看到了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带给旧有事物的冲击。在现代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不可避免地,传统要受到冲击。
在对胡同和胡同文化没落的认识上,作者表现出了鲜明的辩证思考,同样,在对北京人固有的文化形态的认识上,作者也含有辩证的认识。比如“安分守己”,这是一种源自于更古老传统的思想意识,它对许多中国人,对作者本人都产生过和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的达观、安贫乐道与之不无关系。相反,我们也可以看到,“安分守己”也会带来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羁滞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六、 小结:
熟悉北京生活的作者,熟悉北京的胡同,他更从胡同的特点中揣摩出胡同文化的内涵。他推崇胡同和胡同文化,但他更知道,胡同与其它传统事物一样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淡出舞台,这是作者理智、冷静的思考。
七、 知识卡片
积累下面词语: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
八、 板书设计
板书一
胡同文化
方方正正安土重迁
命名来源是居住方式各自封闭
北京胡同胡同大小是文化形态封闭的文化易于满足“忍”
胡同静僻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板书二
胡同文化
语言特色
不显喧闹更加安静静的文化
口语色彩嘿——易于满足
北京人,真有你的!——善于忍耐
古典色彩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无可奈何
短句大腌萝卜,就不错——干脆利落
说明方式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准确
《胡同文化》教案 篇15
教学目的:
1、体味序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体味说明性的语言训蕴含的作者丰富的感情色彩。
2、培养学生根据语境理解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能力。
3、理解课文中“胡同文化”丰富内涵。
4、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 理解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
2、 “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
教学步骤:
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1到5自然段,归纳概括“胡同”的特点。
本过程注意培养学生透过表层深入挖掘深层的能力,培养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意识。
读后引导学生筛选能够概括胡同特点的形容词,明确概括特点的语法限制。
明确:
方方正正、命名来源丰富、胡同的静(以动衬静的方式突出)
2、 思考:“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联系起“胡同”和“胡同文化”两者,自然过渡到对“胡同文化”内涵的揭示。
3、 学生泛读课文6至12段,采取信息筛选的方式,捕捉作者在行文中所透露出来的“胡同文化”的内涵。
重点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即相信远亲不如近邻,又“各人自扫门前雪”;
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上面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归纳,从中概括出“胡同文化”本质。
明确:安土重迁、过往不多、易于满足、不爱管闲事、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4、 学生阅读课文剩余的部分。
思考一:课文的标题是“胡同文化”,到第12自然段,胡同文化的内涵已经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写下面的文字?
明确:尽管前文已经揭示出“胡同文化”的内涵,但是,在“内涵”中,我们能够较为清楚地知道作者含有的复杂心境,这种复杂并非模棱两可,而是有一定倾向性的,他的好恶还是能够区分得开的。作者之所以在文章中表露出这种思想,就是因为要表达出传统文化比如“胡同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所面临的选择,这是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一个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认识的。
教师挑出下面三段文字,让学生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消逝的态度: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声气”是对胡同淡去的真实写照;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这也是对胡同淡去的真实心境的流露;
“再见吧,胡同”万语千言凝成最普通的一句话,有无可奈何,有豁达率直,有怅惘迷茫,也许还有其它的什么在里边……
思考二:结合自己的认识,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安分守己”?
明确:任何事物可能都会有它的两面性,再积极的事物也会成为人们常说的“双刃剑”。“安分守己”既造就了人们的遵纪守法,又培养了人的生活、工作进取的惰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阅历、识闻,见仁见智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5、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课文的语言特色。
这是篇在语言上很有特色的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参见总案的“重点难点解决步骤”中的重点二。
小结:文章多处引用北京俗语方言,朴实、直白、富于口语化,富于生活气息,富有感情色彩,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6、 作业: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頫,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沉淀。因写《艺舟双楫》而出名的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见过一幅赵孟頫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頫,但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赵孟頫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頫就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頫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会聚和溶化的结果:已经会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还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中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术时津津乐道的“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这就是可敬而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统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于群众惰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支毛笔,就负载起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1、 第二段开头说:“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其中“这个论断”指什么?
2、 第二段末尾说:“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请简单说明这种“重要特征”的内容。
3、 最后一段说:“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请用原文词语回答这“两种力量”的具体含义(不超过计划5个字)
4、 最后一段开头说:“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这里指什么?“可敬”是因为书法遗产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为什么又说是“可叹”的?请摘录原文加以简要说明。
“中国文化”指的是:
“可叹”指的是:
参考答案:
1、“这个论断”指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
2、书法遗产极其丰富,即使力图创新也摆脱不了传统影响。
3、社会性认同和承传性定势。
4、“中国文化”指书法。“可叹”是因为:文化个性在传统的统摄下层层损减,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的互渗与耗散。
【《胡同文化》教案】相关文章:
《胡同文化》教案(精选5篇)02-26
《胡同文化》 教案(通用10篇)12-13
胡同文化教案(通用6篇)09-06
黑胡同作文04-22
老胡同作文04-10
胡同的作文(精选21篇)06-06
《胡同文化》读后感05-16
胡同里小屋_500字07-25
高中政治体味文化教案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