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

时间:2022-08-16 12:35:29 初中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1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


点击浏览该文件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㈡方法与过程目标

  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行品读赏析。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讨论质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在情境中,朗读再现

  1.导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图片,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导语:同学们,这就是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2.朗读

  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感,初步感知内容。

  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可先由学生发现、质疑、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帮助归纳疏通。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黑板展示: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

  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

  (2)读出节奏

  这篇课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应重读“箭”和“奔”。

  (4)注意语速

  写景散文,应放慢语速,在舒缓的语调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二、在合作中,归纳疏通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知识,并设置解答疑难和提交学习成果的环节进行归纳疏通,努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分小组,由组长带领,参考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语句,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运用归纳法,小组共同完成重点词汇的整理,力求知新温故。

  4.各小组提出疑难问题,全班讨论解决或提交小组学习成果,全班共同分享。

  如:

  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返回。

  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百叫无绝:停止以为妙绝:极

  重点词语:奔:飞奔的马;负:凭借;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经纶:筹划……

  三、在品读中,质疑赏析

  阅读中有所思考、善于发现才能学有所得,教学中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注重品读,通过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探讨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欣赏水平。

  赏析写景之妙:

  (1)巧用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表现景物特征,语言美。如“共色”、“缥碧”、“寒树”、“轩邈”、“泠泠”、“嘤嘤”、“疏条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画面感,能激发想象,让人如见其景。

  (2)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如:形、声、色等。

  (3)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如:对偶、比喻、拟人等。

  (4)情景交融,溶情于景。

  (5)整体布局巧妙,结构安排得当。采用“总分”的形式结构全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板书:

  与朱元思书

  四、在创作中,拓展提高

  学有所得,更要学以致用。利用掌握的方法进行创作,才能真正提高。利用品读中领会的写景方法与技巧,活学活用,创作现代版的“我心中的富春江”。

  设置一个小小的游戏:设想你是富春江的导游,要求你用最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述富春江如画景色,力求打动听众,吸引他们报名参加富春江之旅。支持人数最多者获胜。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 导游篇:“美丽的富春江”。

  课堂实录片段

  三、在品读中,质疑赏析

  师:这篇小品文清丽脱俗,可圈可点,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品读品读,看看作者到底用了什么妙法使美景跃然纸上?

  生:仔细品读

  师(提示引导):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小组讨论交流。

  生:展开交流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说说看,作者到底用了哪些方法来描绘景物的?

  生(1):我个人认为,原文的字词精致,富有表现力。

  师(鼓励地):很好,能具体举例说说吗?

  生(1):比如说“天山共色”,“共色”两字不仅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还暗含着形体感,让人仿佛眼前就现出:青青的山霭渐渐消逝,溶入蓝蓝的天空,慢慢合为一体……这境界是多么悠远又阔大。

  师(感慨地):说得真好!“共色”两个字就仿佛在我们眼前拉开了一幅画,可见作者用字多么精致。同样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还有吗?

  生(2):还有,像“缥碧”、“寒树”、“轩邈”、“泠泠”、“嘤嘤”、“疏条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画面感,能激发人的想象,让人如见其景。

  生(3):我也很有同感,读着读着就不禁想起一些很美的诗词。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就会想起《三峡》中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读“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就会想起“疏梅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很美。

  师:(赞赏地)**同学分析的太棒了。除了字词富有表现力,具有画面感外,还有别的好方法吗?……(启发地)比如写景的角度、方法、修辞的运用……

  生(4)(举手):文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这样文章显得更生动形象。

  师(点头):能具体说说吗?

  生(4):对偶到处都是。还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句,是比喻;“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是拟人。

  生(5):我们小组认为写景角度的变化,也是一个好方法。分别从颜色、形状、声音各个角度进行描述。

  生(6):还有情景交融。看到这样的美景,作者想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避世退隐的心迹,很有陶渊明的味道。我想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景色才有一种澄澈透明的美。

  师:集体的`力量真是伟大呀,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我想请教一下,你说,在这短短百余字的短文中,作者写了水、鱼、树、鸟、蝉等等这么多事物,为什么却没给人凌乱、堆砌的感觉呢?

  生(7):是因为结构安排得好,思路很清晰。这一点刚才我就提出过,但他们(指小组其他成员)否决了。

  师(惊奇地):为什么呢?

  生(7):他们认为景写得美,写得好与结构没有关系。

  师(转头问):大家认为呢?

  生(8):肯定有关系。就像画画一样,如果没有构思好,这里画一笔,那里画一笔,就算每一笔都很好,也不会是一部好作品。

  师:对,平常我们写作文不也有这方面的要求的吗?那,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这结构如何个好法。

  (教师与同学一起分析,共同完成板书)

  师生(分析):第一段,总述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全景,总领全篇。

  第二段展现“水之异”。“水皆缥碧……直视无碍”描绘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描绘水之急。

  第三段展现“山之奇”。“夹岸高山……千百成峰”,用树之奇衬山之势,写出了山的峻峭;“泉水激石……猿则百叫无绝”,从听觉的角度,写出山之声的美妙;“横柯上蔽……有时见日”,从视觉的角度,在光与影中展现山之色。

  全文采用“总分”的形式结构全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板书:(边分析边板书)

  与朱元思书

  教学反思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但这往往又是很枯燥的。因此,怎样让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能充满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应是教学之首务。教学中发现注重这几个环节的设置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古文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历史典故、人物故事、事件背景、成语由来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二、注重朗读。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应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

  三、小组合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工具书的辅助,便于开展小组合作,调动学习主体的热情,再适当教以方法,开展小组竞赛,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便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一定要有思考和发现,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赞赏个性化的发现,珍视阅读体验,总会有意外的惊喜。

  点评

  这个教学片断的重点把握比较准确——即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从教学实录中看,授课教师基本上是落实了自己的教学设想,特别是对文章语言的品读,可以看出教师对文章的钻研和教师自身良好的素质,也可以看出学生活跃的思维。但从案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时安排”及“教学反思”的后两点上看,似乎教师想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精致的美文,上这样的课,把“合作学习”和“口语交际”“写作”等内容都拢进来,是否必要?建议“课时安排”为一节课。

  《沁园春 雪》(教学实录)

  赣榆县门河中学 王维

  师: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位伟人,中国人民无人不知道他,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他是谁?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3

  师:“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在浙江境内的富春江,有着美丽的风景。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一下富春江好不好?

  生:好。

  师:大家翻开书28课《与朱元思书》,请同学们开始读课文,自由、大声地朗读,找出你不理解的、读不准的字、词、句段等,并做出标记。

  (多媒体显示文章标题)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许多学生已经读完了,那么谁注意到了文章的作者是?

  生:吴均。(显示作者)

  师:谁来介绍一下他的情况?

  生:(读工具书上有关作者的内容)

  师:这位同学非常会学习,书上介绍作者情况少,他就查工具书来多了解一些,大家在学习时也要这样做。现在,谁有问题提出来?

  生:第三段第一行最后一个字“邈”念什么?

  师:谁知道?

  生(齐说):“miao”

  师:那一位同学,你有什么问题?

  生:第三段最后一行第二个字“柯”念什么?

  生(纷纷说):“ke”

  生:“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如何翻译?

  师: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稀疏的枝条交错在一起,有时可以看见阳光。

  师:看来许多同学读的很认真,解释的非常准确,真棒!不过有个词我想问问大家,第一行最后一个词“东西”怎么讲?

  生:偏向东、偏向西。

  师:好,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词现在指方向,过去会用作动词“偏向东、偏向西”。现在没有什么问题了,请大家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字音和朗读的节奏。

  生:(认真地听。有的小声跟着诵读)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一人读一段练习一下。

  生:(主动地读一段,三个人依次完成)

  师:大家说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大家在今后朗读中一定要加强练习,同时注意重音和停顿。我们由朗读了解文章的内容,说一说它写了什么?

  生:山水景物。

  师:美不美?

  生:美,太美了。

  师:它美在哪里?请大家快速读一遍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美景,再读一读,品一品,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生:(自由快读)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讲一讲理由。

  生:我喜欢“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因为现在这样清的水很难看到了。

  生:我也喜欢“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我看到了水很清澈,非常美。

  师:再仔细给大家描绘一下。

  生:碧绿的`江水,缓缓地流着,还可以看到很深很深的水中,各种颜色的鱼游来游去,鹅卵石是那样洁白。

  师:想象力很丰富,画面很美,如果你看到这样美景,心情如何?

  生:很陶醉,很喜悦

  师:好,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

  生:读

  师:谁说呢?

  生:我喜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因为它写出了山中的声音。好听,景色也美,就觉得它好。

  师:这位同学不但读出了美景,而且联想丰富,听到了声音,非常好。

  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它在劝那些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平息功利之心,那些治理社会的人,看到优美的景色,陶醉在大自然里,忘记返回。

  师:让人有颗平常心,会工作也会休息,很好,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写得好,山中泉水叮咚,小鸟争相鸣叫,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一般。

  师:描述得好,你可不可以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遍,让大家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略带感情地读一遍。)

  师:好,体现了一点轻松愉悦的心情。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好不好?

  生:(齐读)

  师:这位同学也想说一说,请。

  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水流之急,水花很大。

  师:还有仿佛听到了。

  生:哗哗哗哗的水声。

  师:大家一起来读出它的气势来。

  生:(齐读)

  师:你还想说一说,行,你说吧。生:“负势竞上,互相轩藐”这句我比较喜欢,因为现代人就应该有竞争精神,而且这一句化静为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很形象写出了两岸高陡和高。山

  师:很好。许多同学都说了自己的体会,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那几句?

  生:(齐)想。

  师; 一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因为他写出作者无拘无束、任性自得的心情和性格,而老师很喜欢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再一句老师喜欢:“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因为正是有了这一句,它很重要,总写景物的特征,才有下面的分写,分写了什么呢?

  生:下面两段分别写水和山,这一句还是过渡句。

  对,和老师想得一样。谁还有?现在大家齐读一遍,共同体会一下。

  生: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写出山高山陡两岸的山距离很近,山上树木茂盛,照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这句,而且是一个特写镜头给人更深的印象,光线从明到暗,很有立体感。(齐读全文)

  师:说得很全面,我不由想到一句诗“曲径通幽处”。文中的奇山异水,美不胜收。大家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欣赏美景的路线和角度,

  生:先是未到的时候,远看山和水一色;到了峡中,低头看水,然后平视看山,最后仰观山上横柯。

  师:作者很会看景,还很会写,作者描绘的美景,让我陶醉其中,心里真想去游览一番,不过现在是不能去,我们不妨来一次画中游。(显示图片)

  生:(投入地看)

  师:大家看得时候,试着用文中句子描绘一下每一幅风景。

  师:展示画面,学生联想句子。请大家边看边试着背背。(第一幅……第七幅)

  师:现在请大家听老师背一段。(流利的背诵)请大家先把喜欢的背下来,再背全文。

  生:(练习背诵)

  师:今天的作业是(显示屏幕)

  结束全课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4

  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生纷纷举手)

  师:我找一位没有举手的。(指一位同学)就是你吧。你为什么没有举手?

  生:我字写的不好。

  师:没关系。没有谁,不练习就把字写好的。练习练习吧。

  (生上台板书“与朱元思书”“吴均”)

  师:字写得蛮可以嘛,虽然不能说漂亮,但是笔顺都对,间架结构都合理。要努力,大胆些,敢于表现,才有成功。不表现,就没有成功。今天就是一次成功,当了一次老师,板书课题。

  (生欲回去)

  师:先不要走。当老师还没有当完呢,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呀。

  生:和……朱元思写信。

  师:“与”,应解释为“给”,“与”有“和”的解释,书,有写的意思,但是在这里是名词,应该是“信”的意思。你连起来解释一下。

  生:给朱元思的信。

  师:非常棒!你再看看书,会知道,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名字。

  生:《与宋元思书》

  师:为什么两个名字?到底是“朱元思”还是“宋元思”,已经无从查考,大概过去刻板印刷的时候,刻写不清楚,让读者“朱”“宋”难辨认。

  师:这是一篇骈体文。

  师:再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生纷纷举手,指定一生。)

  (学生把“缥碧”中的“缥”读成了一声,把“窥谷忘反”的“窥”读成了四声。有两个学生起来纠正。)

  师:缥,我们很容易读错,“缥缈”中应该读一声,而“缥碧”中只能读作三声。“缥缈”还可以写成“飘渺”,都是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意思,而“缥碧”是青白色的意思。“窥”只有一个音,就是一声。他还把一个字读错了,“急湍甚箭”,“湍”应是一声,他读成了二声。

  这封信美不美?一封信居然还写得如此美!

  下面我们一齐,齐声把全文朗读一遍。注意,刚才纠正的字不要再读错了。

  生:(高声齐读)“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师:通过大家的读,我也似乎看到了吴均书信中描绘的那既秀丽、又壮美的景色。大家应该知道,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计算的话,那么,朗读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应该占到七分。刚才大家的朗读就是如此。

  师:听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来,跟老师一齐读。

  师:看看,老师是没有看书,背诵的,试试哪位同学能够背诵过。

  (一分钟后有同学举手。老师示意他背诵。)

  师:全体齐背。

  (学生琅琅而背。)

  师:翻译一下,说说意思。

  一生:风烟都干净了,天和山呈现共同的颜色。跟从着流水飘荡,任意地向东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地,奇山异水,天下最好的。

  师:风烟,没有译出来,是风和烟,还是风的烟?是风和烟!

  人怎么跟着流水飘荡,是游泳还是乘船?任意,应当是随它的意,随水的意,任凭的意思,任凭流水把我冲到东冲到西。许,是来的意思,左右的意思,不是多,一百许里,就是一百来里地,一百里左右。

  师:我们再展开想像来诵读。在我们的大脑中,要想像,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随着水流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呀,全是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我吴均真是看不够。

  (情不自禁唱起来)‘船儿哟,你慢些走呀,慢些走’。让我把这美丽的富春江看个够……

  (学生响起热烈的掌声,还有笑声。)

  (边教师示范背诵,边学生背诵。)

  师:这是总写,还是分写。

  生:是总写。

  师:总写富春江总体的特色是什么?课文中四个字可以可以具体来概括。注意具体概括。

  生:是“奇山异水”。

  师:或者叫做“山奇水异”。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往下看,从哪里到哪里,分别写的什么。

  生: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师:我们再一同来背诵,先背诵“异水”部分。

  (学生很快背诵过了。点名一生背诵。)

  师:齐背。

  (又响起琅琅的诵书声。)

  师:写了几方面?

  生:三方面。

  师:哪三方面?

  一生:先写水色和水深,然后写水清,再写水急。

  师:非常不错,总结还非常简练,都是用“‘水’怎么样”来概括,很精彩!只是有个问题,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生:是!

  生:不是!是写水清!

  师:究竟谁说的有道理?

  一生:是写水清。“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师:即使千丈深,仍然能够见到底。对吗?是写水清。

  生:就是。

  师:总起来,是写三方面,水色、水清、水急。

  再背诵,背出情采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带着非常新奇的神情、非常欣赏的态度,来诵读,要有点悠然,读得稍微细微。“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要绘声绘色,读得粗重、浑厚。

  (生齐读)

  师: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

  师:“于”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夸张和比喻。

  师: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前两句是直接描写,后一句是间接描写。

  师:还有吗?比方“动态”与……

  生: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一句是动态描写。

  师: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再诵读。

  (学生又响起琅琅的书声。)

  师:再读奇山。

  (学生又齐读描写奇山的一段。)

  师:还是首先背诵过。分成三小节背诵。先背诵第一小节,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共24个字。这是写山的,要背诵出气势来。而且,齐背的时候,那种气势就更强化了。

  (一会儿,学生就背诵过了。)

  师:三个地方要注意,寒树,就是看起来阴森森的树,树长得茂盛而颜色幽深;负势竞上,是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地势竞相向上;轩邈,高和远,这里都是动词用法,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延伸。

  大家看,高山是静态的,生长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

  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以动写静。

  生:化静为动。

  师:很好。再考虑,这一段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上来写的?

  生:是从视觉上写的。

  师:也就是说,是从视觉上写树,化静为动,从而写了山,写山之奇。山奇,奇在满山的树木都竞相往高处、宽处竞争,一山树都具有旺盛生命力。我们接下来再往下读,看看通过什么来写山。

  生:通过泉水来写山的。

  师:是吗?我们一起来读背。从“泉水激石”到“猿则百叫不绝”,共28字。

  (师生一同朗读、背诵。学生一会儿就都背诵过了。)

  师:这里写了哪几种景物?

  生:泉水、鸟、蝉、猿,四种。

  师:通过四种事物什么来写。

  生:通过响声。

  师:也就是通过听觉来写的。也就是说,有的泠泠作响,有的嘤嘤成韵,有的千啭穷,有的百叫不绝。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是吧。

  生:是呀。

  师: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生:嘈杂的声音让人讨厌,而这里明显是让人喜欢。

  师:对,你看,猿,本来也是一种叫声凄厉的动物,俗话说“猿鸣三声泪沾裳”,可是在这里,我们却觉得是一种美妙的声音。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都是一种和谐的自然声音,是一种天籁之声,也就是,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撕杀之声!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而社会上官员场合、商人场合的一些声音,都是污浊的,不纯洁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杂来单纯。

  这里,作者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这样,写到这里,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

  咱们一起来朗读背诵这两句。

  师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师:鸢,一种非常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会平息自已的他们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

  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大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考虑虑,这是写人呢,还是写山水呀?

  生:是写山水之美。

  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反衬。

  师:对,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异、独绝。

  师:我们再接着往下背,最后两句……

  师生:“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师:请一同学解释一下。

  生: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也如同是黄昏一样;稀疏的树枝想到交错着,时而能够见到太阳。

  (一生举手,有问题要问。老师示意他发言。)

  生:我觉得,文章写到前面两句,应该结尾了,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接着写景?接着写下去,我觉得有点不伦不类。

  (学生中有笑声。)

  师:大家觉得他说的没有道理吗?

  生:我觉得有道理。

  师:你说说。

  生:文章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就是文末点题了,而最后再写下去,好像又是一个开头,那样结尾不如就在“窥谷忘反”那里结束好。

  师:大家都是文章专家。我跟大家的感觉也是一样的。实际上,也有不少大人,读了这篇文章后,觉得最后两句删掉才好。理由跟你们的差不多。

  大家再仔细品读一下全文,带着感觉去读,考虑考虑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想想,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仍然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儿,又出现了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

  生:哦,船一直是在前进的。

  师:用陆游的话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可以由此再进一步想像,再接下去,还有什么美妙的景致?让人欲想欲觉得有吸引力。

  大家觉得,这两句放在最后,还是有些道理的。

  下面,我们一起把全文再背诵一遍。

  (教室里回荡着琅琅的诵书声。)

  师:大家数一数全文共有多少字?

  生:144字。

  师:大家是否知道王维和苏轼?

  生:知道,都是大文学家。

  师:宋朝的苏轼曾经评价唐朝的王维,说他的诗“诗中有画”。咱们今天读了吴均的骈文书信,有什么感觉?

  生:也是“诗中有画”。

  师:这就是有名的“吴均体”,短小精悍,诗中有画。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5

  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生纷纷举手)

  师:我找一位没有举手的。(指一位同学)就是你吧。你为什么没有举手?

  生:我字写得不好。

  师:没关系。没有谁不练习就把字写好的。练习练习吧。

  (生上台板书)

  师:字写得蛮可以嘛,虽然不能说漂亮,但是笔顺都对,间架结构都合理。要努力,大胆些,敢于表现,才有成功。

  (生欲回去)

  师:先不要走。当老师没有当完呢,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呀。

  生:和......朱元思写信。

  师:“与”有“和”的意思,但这里应解释为“给”;“书”解释得很好,在这时是名词,“信”的意思。

  生:给朱元思的信。

  师:非常棒!你再看看书,会知道,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名字。

  生:《与宋元思书》。

  师:到底是“朱元思”还是“宋元思”,已经无从查考,大概过去刻板印刷的时候,刻写不清楚,让读者“朱”“宋”难辨认。

  师:这是一篇骈体文。

  师:再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

  (生纷纷举手。指定一生来读,由同学来纠错)

  师:这封信美不美!下面我们齐声把全文朗读一遍。(生齐读)

  师:通过大家的读,我也似乎看到了吴均书信中描绘的那既秀丽、又壮美的景色。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计算的话,那么,朗读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应该占到七分。刚才大家的朗读就是如此。

  师:听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风烟俱净......天下独绝。”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来跟老师一齐读。

  师:看看,老师是没有看书,背诵的,哪位同学也来试试?

  (一分钟后有同学举的和。老师示意他背诵)

  师:全体齐背。(生琅琅而背。而后同学翻译,师订正)

  师:我们再来诵读。在我们的大脑中,要想像,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随着水流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呀,全是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我吴均真是看不够。(情不自禁唱起来)船儿哟,你慢些走呀,慢些走。让我把这美丽的富春江看个够......(课堂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还有笑声。)

  (教师示范背诵,学生背诵)

  师:这是总写,还是分写?

  生:是总写。

  师:总写富春江的什么特色?课文中有四个字可以具体概括。注意具体概括。

  生:是“奇山异水”。

  师:或者叫“山奇水异”。那么,接下来应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往下看,从哪里到哪里,分别写的什么。

  生: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师:我们再一同来背诵,先背诵“异水“部分。(师生齐背)

  师:写了哪几方面?

  生:先写水色和水深,然后写水清,再写水急。

  师:很好,总结还非常简练,都是用”水怎么样“来概括,很精彩!只是有个问题,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生1:是!

  生2:不是!是写水清!“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师:即使千丈深,仍然能够见到底。对吗?总起来,是写三方面,水色、水清、水急。

  师:再背诵,背出情感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带着非常新奇的神情、非常欣赏的态度,来诵读,要有点悠然,读得稍细。“争湍甚箭,猛浪若奔”,要绘声绘色,读得粗重、浑厚。

  (生齐读背)

  师:“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

  师:“于”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夸张和比喻。

  师: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

  师:还有吗?比方:“动态”与......

  生: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

  师: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再诵读。(课堂又响起琅琅的`书声)

  师:再读奇山。(生读)

  师:还是先把它背诵下来。这是写山的,要背诵出气势来。

  师: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1:以动写静。

  生2:化静为动。

  师:很好。再考虑,这一段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

  生:是从视觉上写的。

  师:我们接下来再往下读,看看通过什么来写山。

  生:是通过泉水来写山的。

  师:是吗?我们一起来读背。从“泉水激石”到“猿则百叫无绝”。

  (师生一同朗读、背诵)

  师:这里写了哪几种景物?

  生:泉水、鸟、蝉、猿,四种。

  师:通过四种事物的什么来写。

  生:通过响声。

  师:也就是通过听觉来写的。也就是说,有的泠泠作响,有的嘤嘤成韵,有的千转不穷,有的百叫无绝。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是吧?

  生:是呀。

  师: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生:嘈杂的声音让人讨厌,而这里明显是让人喜欢。

  师:对。你看,猿,本来是一种叫声凄厉的动物,俗话说:“猿鸣三声泪沾裳”,可是在这里,我们却觉得是一种美妙的声音。

  师: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师: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师:这里,作者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这样,写到这里,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

  师、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师: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师: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司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虑考虑,这是写人呢,还是写山水呀?

  生:是写山水之美。

  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反衬。

  师:对,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异、独绝。

  师:我们再接着往下背。

  师、生:“横河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师: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

  生: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也如同是黄昏一样;稀疏的树枝交错着,时而能够见到太阳。

  (一生举手,有问题要问。老师示意他发言)

  生:我觉得,文章写到前面两句,应该结尾了,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接着写景?接着下去,我觉得有点不伦不类。

  (学生中有笑声)

  师:大家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我觉得有道理。

  师:你说说。

  生:文章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就是文末点题了,而再写下去,好像又是一个开头,那样结尾不如就“窥谷忘反”那里结束好。

  师:大家都是文章专家。我跟大家的感觉也是一样的。实际上,也有不少大人,读了这篇文章后,觉得最后两句删掉才好。理由跟你们的差不多。

  大家再仔细品读一下全文,带着感觉去读,考虑考虑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

  师:想想,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

  生:哦,船一直是在前进的。

  师:用陆游的话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可以由此再进一步想像,再接下去,还有什么美妙的景致?让人愈想愈觉得有吸引力,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下面,我们一起把全文再背诵一遍。

  师:宋朝的苏轼曾经评价唐朝的王维,说他的诗“诗中有画”。咱们今天读吴均的骈文书信,有什么感觉?

  生:也是“诗中有画”。

  师:这就有名的“吴均体”,短小精悍,诗中有画。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6

  一、导入新课

  政府 师:我国幅员辽阔,风光优美,到处都有让人留连忘返的山山水水。上节课我们已对《与朱元思书》进行了整体感知,能理解文意,说出重点词语的意思。课后要求大家──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说说吴筠是如何向好友朱元思介绍富春江山水的。下面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课堂研讨

  (学生拿出自己的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

  生1:作者在介绍富春江山水时先总写,再分写。

  师:这叫写景有层次,先总后分。哪些句子是总写,哪些句子是分写?

  生1:第一节是总写,二、三节分写。

  生2:不对,总写富春江山水的句子应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而不是整个的第一节。因为前面的“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是交待写景的地点和范围,而不是写景。

  师:还有不同看法吗?(摇头,无举手)正确。

  板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总写)

  师:下面,我们一起把总写富春江山水的句子背诵一遍。

  (齐背)

  师:分写部分先写──水,再写──山。那作者是如果介绍富春江的“异水”的呢?

  生3:分两个方面,一是从“水皆缥碧”到“直视无碍”,这是写它的清澈;一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是写它的湍急。

  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什么意思?

  生4:水都呈现出青白色,千丈深的水清澈见底。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头像飞猛的骏马。

  缥碧的意思是──青白色;湍──水流;甚箭 ──比箭还快;若奔 ──“像飞奔的骏马;奔 ──飞奔的骏马。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解释有错误吗?(学生思考、交流后无人举手)请大家查阅工具书,弄清“湍”的意思。(学生查阅工具书)

  生5: “湍”音tuān,意思是“急流的水”,而他解释为“水流”。“急流的水”,是指“水”, “水流”是指“水流动的速度”。

  师:很好,你能用几个字词来概括江水的“异”?(语塞,其它学生举手)

  生6:清澈;湍急或者是清、急。

  板书:

  水皆缥碧……直视无碍 清澈(清)

  异水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急)

  师:第三节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奇山”的?

  生7:从四个角度来写“奇山”的。第一个角度是视觉,从“夹岸两山”到“千百成峰”;第二个角度是听觉,从“泉水激石”到“猿则百叫无绝”;第三个角度是感觉,从“鸢飞戾天者”到“窥谷忘返”;乘下的内容也是从视觉角度来写的。

  师:还有哪个同学需要补充或订正吗?

  生8:归纳起来应该是三个角度,因为第一层和第四层都是从视觉角度来写的。

  师:还有问题不明白吗?

  生9:老师,“鸢飞戾天者……窥谷忘返”,我译得不够通顺。

  生10:老师,“负势竞上”的主语是“高山”,还是“寒树”?

  师:哪位同学来帮他们?

  生11: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为名利而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静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了。

  师:“鸢”怎么解释?

  生11:指“老鹰”。

  师:文中是指──像老鹰一样。对,即“像鸢”。大家想一想,在古文《狼》中, “其一犬坐于前” 中的“犬”怎么解释?(有学生说:像狗一样)对,在这儿,“鸢” 和“犬”的用法是一样的,都是名词作状语。

  生12:“负势竞上”的主语是“高山”。我们可以把主语看着是承前省,如果把它补出来应是这样的:“夹岸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师:还有问题吗?(无人举手。)

  师:第一个视觉内容,是写山的高大,给人的感受是──高、寒;第二个听觉内容是写声响,这种写法叫──以声衬静;第三个方面是直接写作者的感受,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呢?──对大自然的向往、留恋。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逃避现实,消极遁世。这既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厌弃尘俗的心态。

  在介绍“奇山”这一段里,作者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角度来写山。

  板书:

  夹岸高山……千百成峰 (视觉)

  奇 山 泉水激石……猿则百叫无绝 (听觉)

  (高、寒) 鸢飞戾天者……窥谷忘返 (感觉)

  横柯上蔽……有时见日 (视觉)

  师:这篇短文是从南朝梁文学家吴筠写给他的好朋友朱元思的信中摘录的一段。吴筠曾得宠于梁武帝,并任史官,后因直言,一度被贬。虽然后来朝廷也曾恢复了他的官职,但他从官场倾轧中悟出了仕途的险恶,于是完全淡泊了功名。他的这种思想在本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阅读此文,不仅一起随着吴筠观赏了祖国的美好山河,也明白了作者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心境。

  师:下面,请大家浏览全文,列举文中所用的修辞方法。

  生1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与“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与“猿则百叫无绝”等是对偶;“急湍甚箭”“鸢飞戾天者”等是比喻;“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等是拟人;“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是夸张。

  师:抓住特征、有层次描写景物和从多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来表现富春江山水的特点是这篇游记散文的主要特色。

  三、求疵阅读

  师:刚才我们探究的是这篇写景散文的突出特色,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它有没有不足之处。(小组讨论,约3分钟后,举手)

  生 13:我们觉得“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意思有重复。

  生14:我们觉得“横柯上蔽”到“有时见日”这一层显得多余,因为这一节前面两层已分别从视觉、听觉写出“奇山”特点,第三层再从感觉上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可书上又写上“横柯上蔽……有时见日”这一层,我们觉得是累赘。

  师:同学们看问题,眼光独到,不迷信古人,能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很好。对作者厌弃尘俗的心态有什么看法?

  生15:我觉得作者想逃避现实,消极遁世,这种想法是不好的,如果说当时官场黑暗,他更应该尽自己所能来根除时弊。

  师:这位同学就作者的消极情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能用辨证的观点来评价古人,很好。

  四、比较阅读

  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郦道元的《三峡》(幻灯投映出原文,并将原文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自由阅读,请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讨论后,小组代表回答)

  生15(一小组代表):都是抓住山、水来写景的。只不过地方不同,山水的特点也不同。

  师:你能说说《三峡》是如何写山水的?

  生15:先写山:“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是写山连绵不断。“重峦叠嶂,隐天蔽日”,这是写山的险峻、高大。

  师:又是如何写水的?

  生16(另一组代表):着重写夏水的湍急:“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生17:两篇散文都是从视觉、听觉、感觉等角度来写景。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相同点,再看看有哪些不同点?(讨论后举手)

  生18:富春江的山是“高、寒”;而三峡的山是“连绵、险峻”。两处的水都清澈、湍急。

  师:是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景,不同的景给人不同的感受,有时,就是同一地方、同一景色,也会因心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富春江的山水让作者产生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而三峡的春冬是“良多趣味”,秋季则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使人感到哀伤,悲凉,寒气透骨。

  这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不同地区的优美风光。以后我们写游记类的散文,要学会抓住地区景物特点来写景抒情。课后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板浦镇的风光特点,写一篇不少于 300字的写景散文,写到课外练笔本上,周末时交上来。

  五、板书设计

  六、执教感悟

  《与朱元思书》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了解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对有难度的字、词、句多角度辨析、练习;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第二课时,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能够用书中的语言和自己的语言概括富春江山水的特点;能够正确对待文中所流露的消极情绪;能够进行求疵阅读和比较阅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既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又不失时机的点拔和指导,使学生既有对课文深度的透彻领悟,又有广度的拓宽拓展,能够新旧联系,渗透迁移。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7

  师: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到风景秀丽的地方游玩的时候,人往往会产生一种如在图画中的感觉,有一位官员叫吴均,他到富春江上游玩了一次,结果产生辞官归隐的念头,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吴均一同去感受一下富春江的非凡魅力。

  师:那么吴均是谁呢?看注释①,自己读一读

  (生自读)

  师:板书题目与朱元思书和作者(吴均)

  师:吴均来了吗?

  生:(笑)没有

  师(笑)为什么没来?(指一名学生读注释,吴均生平)

  师:题目是《与朱元思书》谁知道什么意思?

  生:给朋友朱元思一封信。

  师:好,本文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游记,根据大家学习文言文的学习经验,你认为学习文言文写成的游记该掌握哪些知识?知道你就站起来说,不用举手。

  生1:首先是弄懂它的意思,其次是写作思路

  生2: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还要看到景物是什么特征,对吧?

  (屏幕:1、学习目标会读写重要的词,并说出在句中的意思 2、熟读并背诵课文3、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的特点)

  师:出声的朗读课文准备提问题(生自读)

  生1:互相轩邈什么意思

  师:有知道的吗?

  生2:互相比高远

  师:轩的意思是高,前面有一个互相,不能互相高,应该是互相比高,比高就由形容词变成了一个动词。

  生3:作者写“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师:在写景的时候突然冒出了一句话,从自然风光写到了人,你说目的是干什么?

  生4: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后,不想再做官。

  生5:自然风景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涤荡人的心灵,忘记人间的纷扰。

  师:是什么让人不愿做官,我在说的时候你可以随时打断我的话,这里的风景让人不愿走了,就想留下来,说明这里的风光及其

  生(齐):优美

  师:这种写法是什么?

  生6:借景抒情!

  师:还不对,是侧面描写。对不对。

  生7:这篇文章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师:这个问题呆会儿我们还要一起研究,你记着这个问题,如果下课的时候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你记着问我。

  师:下面我们先把词句先解决一下(屏幕: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 窥谷忘反 横柯)

  (生齐读两遍,并写写记记)

  师:我们要掌握下列词语(屏幕:风烟俱净( )天下独绝( )急湍( )甚( )箭 互相轩邈( ) 鸢( )飞戾( )天 横柯( )上蔽 (师生共同解决)

  师:字词方面的问题还有吗?没有了,我们来搞一个游戏,搞一个翻译课文接力赛,四人一组,比赛规则是这样的`,一个人先起来翻译,其它的同学听,听出错误来了,就给他纠正,谁给他纠正的,谁接着翻译。(学生活动)

  师:提出翻译方面的疑问

  生1:“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怎么翻译?

  师:谁会?

  生2:争着往高处长,笔直的指向天空,就形成了千百个峰峦。

  师:下面我们带着感情读一遍课文,什么样的感情呢?我们想一想,吴均坐着小船在美丽富春江上漂游,心情如何?

  生1:愉悦,心里有无限美感。

  生2:还有读要使人身临其境

  师:对,要把景呈现出来,带着这种心情读,大声读。(生自读,推荐学生读)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尝试,能不能在读的时候,把景儿呈现出来,把句子用手势表达出来。我举个例子(按课文顺序朗读全文,指导全体学生一同做手势)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右臂舒展,做徜徉于广阔山水状。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竖起大拇指,做赞叹状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手指指向下方,做细观欣喜状。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手迅速前后划动,示意水流之急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双臂高举,示山势高峻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右手括于耳廓,身体微侧,做洗耳倾听状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伸手做试摸头顶上方的树枝状

  师:(屏幕: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加入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例如第一段中“风沙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可以这样解释:读到这句话,我仿佛跟作者来到了富春江上,看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蓝蓝,水蓝蓝,远山也在绿中泛着蓝色,和天水溶在一起了,我仿佛走进了画一样的梦中,顺流而下,任凭小船东游西荡)

  准备三四分钟,可以写一写,也可以简单的记一记词语。

  (学生准备)

  师:谁来说一说你对优美的句子的理解,不用举手,摸起话筒就说,有时侯勇气比能力更重要。

  生1:我比较喜欢第二节的第一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一句,水皆缥碧说了它的水是比较清澈的,好象洗去了心中的杂念,而且一览无余的看到水底的景象,直视无碍,可以看到水底的游来游去,不得不羡慕这些鱼是多么的自由自在,也多么希望自己能像这些鱼一样在水底畅游。

  师:想象力丰富,也有文采,说的真好。说完了就坐,自由发言。

  生2:我比较喜欢“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响声,漂亮的鸟彼相鸣,织成美丽的旋律,蝉儿们这时也来了情趣,在树上无休止的叫个不停。猿猴这时被美丽的景象所陶醉了,千百遍的叫着也丝毫没有累意。

  师:蝉和猿在你笔下也带上感情了,说的真好。

  生2:谢谢老师

  生3:我喜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通过这一句可以想象出湛蓝的水黛绿色的山,它们争着向高处生长,像那些永不言弃的人们。

  师:实际上你谈的是你自己的理解,实际上作者的感受,不是豪迈的,是那种望峰息心的,平息了内心的那种往上爬的念头。和作者的不一样,但谈的很好

  生4:我喜欢的也是“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的高山上生长着耐寒的长绿树,茫茫的暮色也给人带来几分寒意,一座座山像一个个不服输的孩子,正着向高处远处伸展,千百个山峰仿佛将要拥抱整个天空渐渐汇成一片。我多么想抛弃生活中的种种琐事成为它们中的一员,隐居在这幽静的山谷中。

  师:这个同学翻译的水平够发表的水平了!

  师:你看到这富春江的景色,你悟出了它有什么特点了吗?描写了富春江的哪些景色?

  生1:写了山、水、树、鸟、蝉、猿。

  师:(板书:山、水)写树的目的是为了写山,是山的画屏。

  生1:还写了动物时

  师:写动物时侧重写了什么呢?

  生1:侧重写声音。

  师:游客算不算景物?我们爬泰山时看有那么多人,说明泰山是人们喜爱的山,人们敬仰的山,游客也是一道风景线。,这么多景物,你看出它各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2:我说水,水清、急、是青绿色的

  师:(板书:清)描写水清的句子是(生接背),水急的句子是(生接背),快速记忆,齐背

  生3:还能看出了(衬托了)吴均以后的幸福生活。

  师:是“预示”了

  生3:还能预示吴均以后的幸福生活。因为作者身临其境有美景相伴,又有动物们为伴,这就组成了生活的全部,后半生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度过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师:你是吴均的真朋友!

  生3:谢谢

  生4:景物都很灵动,水很清很急,变换多姿的。平时我们看到的山都是岿然不动的,作者写的山形象有感情,写它们争着向上生长

  师:分析的很正确。同学们看这里的山也好水也好,游客山林也好,实际上作者就写八个字就足以表达这个意思了。

  (生齐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师:(板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节课还有一些的景物的特点我们来不及归纳,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放给同学们课下解决。课上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问题只要开了头,就能解决的那一天。

  师:最后我们一起背诵课文,作为这节课的结束。来举起右手来,(生笑着举手臂,师生共背。)你快来吧,老朋友。好下课!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08-22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01-18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03-29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5篇01-22

《与朱元思书》教案(精选7篇)07-28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02-18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12篇04-18

初中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07-25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14篇02-19

初中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6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