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时间:2022-08-16 12:23:06 初中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事实说明,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最大收获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 “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相关文章:

《姥姥的剪纸》教学实录及评析08-16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及评析08-16

《刷子李》教学实录及评析08-16

《会走路的树》教学实录及评析08-16

红领巾真好教学实录及评析06-06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08-16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及评析08-16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学实录及评析08-16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实录及评析05-31

《分割等腰三角形》的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08-20

文章
代写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事实说明,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最大收获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 “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